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探索论文

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探索论文

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探索论文
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探索论文

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探索论文

摘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极大地

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产生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必须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

关键词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 劳动贡献收入一、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收入差距扩大1从整体差距看,基尼系数偏高。

基尼系数的变化表明,中国居民收入整体差距扩大是从1985 年开始的,到2005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5—1996年, 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动中缓慢扩大。

1985年为031,1996年上升到036,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波动。

1 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后, 政府通过减税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 使城镇居民收入达到较快增长。

而农村在这一时期交替出现买难卖难, 农业增产不增收, 加之农民负担过重, 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因而基尼系数较前一阶段有了上升, 但基尼系数在03?04 之间波动, 表明这个时期收入分配是比较合理的。

第二阶段是1997—2005年, 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1997年为033,2005年上升到047,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1] 。

2006 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社会的

理念深入人心, 政府更加关注民生问题, 注重社会公平, 从政府工作

报告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中央全会, 收入分配问题得到空前重视2从具体差距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

大。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

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

1978—1985 年,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86倍。

1983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2 :1。

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体制开始改革, 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 为183:1。

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 超过了改革开放前

的水平。

从1994 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97 年达到新的谷底, 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 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1997 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1998 年为251:1,2001 年突破历史最高点, 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 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3 年扩大到327: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明显偏大的。

2004年略有下降,321 :1,2005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1 0493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

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第二, 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

从人均收入看,2005 年职工人均工资全国平均为18405元, 最高的是北京34191元, 其次是上海31940元, 分别是江西13688元的25 和

23倍,是湖南15659元的218和204倍。

从城镇居民收入看,1978—1999年,东部地区增长182倍, 中部地区增长134倍,西部地区增长95倍, 以中部为1,东、中、西部居民收入之比由11 : 1 :101扩大为148: 1 :074;中、西部与东部居民收入绝对差额由35元、31 元扩大到2309元和3570元,分别扩大了65倍和57 倍。

从农村居民收入看,1978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3357 元,最高的上海290元与最低的河北915元之比为1:032;2005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 元, 最高的上海8248 元与最低的贵州1877 元之比为 1 :023。

第三, 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开始显现, 一些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与夕阳产业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0 年, 行业最高与最低人均收入比为129:1;1995 年达到223:1;1999 年达到249:1;2000 年为263:1,2002 年为299:1,2003 年为398:1 。

这些高收入行业几乎都是垄断行业, 老百姓将之归纳为金金融、银银行、财财政、保保险, 两电电信和电力、一草烟草。

如2004年职工平均工资,金融保险业26982元, 电力煤气和水生产供应业 2 1 805元,农林牧渔业仅7611 元[2] 。

第四, 不同经济性质职工收入差距扩大。

2005 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18405 元,国有经济单位19313 元, 集

体经济单位11283元, 外商投资单位22244元。

集体经济单位的工资收入分别是国有经济单位的584 和外商投资单位507, 只占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613[2] 。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合理原因。

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 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和结构多层次性。

这是个人收入差距的基础性原因。

2005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748 多美元已走出低收入国家序列, 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生产力结构存在明显的多层次性。先进的、比较先进的和落后的甚至相当原始的生产力并存, 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

如全国2005年人均, 最高的上海53583元, 最低的贵州5222元, 只有上海的97[3] 。

第二, 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这是形成较大收入差距的制度性原因。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就决定了中国收入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 按劳分配必然地要和其他分配方式并存;而且,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仍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其他分配方式将发展得更快、更具有成长性。

这是中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存在较大收入差距的制度性原因。

第三,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这是决定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因。

在实践中, 素质不同的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量有很大的差别, 因而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第四, 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对多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允许和鼓励用合法收入形成的个人财产进行各种方式的实业或金融投资, 作为要素投入的个人财产也有权利获得应有的回报。

因此, 用于投资的个人财产也成为决定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因, 并由此形成收入差距。

特别是人力资本参与分配这将日益成为决定收入分配的重要原因。

人力资本的质和量不仅直接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本人获得收入的多少和机会, 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各个企业乃至各个地区可供分配的收入总量。

目前, 人力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从发展趋势看, 其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强化, 日益成为决定收入分配的重要原因。

第五, 发展战略倾斜。

在地区发展问题上。

政府的倾斜发展政策, 造成了各个地区之间、特别是沿海和内地

之间、开放城市和非开放城市之间、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竞争条件的差异, 这种差异引起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还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同样成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的原因之一。

第六, 经济全球化。

这是影响中国收入分配的国际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 中国将在更大规模、更高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2 不合理原因。

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在初次分配领域, 政府缺乏有效的限制垄断、鼓励平等竞争的政策。

政府在初次分配领域的政策缺位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在城乡关系方面的政策缺位。

具体表现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 在税费负担方面, 处于低收入位置的农民承担了远比处于较高收入位置的城镇居民高得多的税费负担。

税收以及各种各样的费用没有发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功

能, 反而成为二元体制下剥夺农民利益的工具。

二是在行业垄断方面。

金融、邮电、保险等行业, 受到政府的保护, 在市场上处于独家垄

断的地位。

这些行业、部门凭借垄断所带来的职工高额收入是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是对中小企业、对一些民营企业, 政府没有提供必须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实际上置这些企业于非常虚弱的市场地位, 造成不同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

第二,在再分配领域,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备。就税收而言, 一是费挤税。

据不完全统计, 经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批准的各种基金、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应达900多种, 加上地方各部门自行设立的基金和收费项目共计约1000 多种。

这些收费项目的存在, 使大量政府收入游离于预算之外。各种行政收费造成了收入分配渠道混乱, 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也严重影响了税收收入。

二是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背离。

税收优惠多, 税款流失多。三是

在城乡居民税负不均。

存在着原本收入偏低的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居民更为普遍地负担了更多的税负。

就社会保障而言, 中国目前还未开征社会保障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收收入占的比重。

据估计, 目前全国各地征收的具有社会保障税性质的社会保险费约3000 亿元。

由于国家财力不足、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小等原因, 对低收入阶层、农村居民、城市失业人口缺乏有效的保障, 以致低收入阶层在得不到基本社会保障条件的情况下,与高收入阶层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加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三, 缺乏完备的打击、遏制违法非法收入的政策。

如收入申报制度、政府官员储蓄实名制问题等也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对公共权力、政府官员进行实质性监督制度不是十分清晰具体。制度外的灰色收入,包括单位大面积的创收所得, 个人提供的服务收费, 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获得的回扣和非法收入等等, 缺乏有效监督。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一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 让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覆盖全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不同的, 这已被实践所证明[4], 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模棱两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 全民所有制也不例

外。

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 都要到人力资源市场招募劳动者,都要按照《劳动合同法》与应聘者签订劳动合同。

因此, 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认定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统一[5] 。

这样认定,既符合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 又与资本主

义分配制度相区别

我们应该十分明确地规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管什么所有制, 都应当遵循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都要实行按劳分配, 都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所不同的是,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与之相联系的要素贡献收入就归谁所有, 公有制归全民或集体所有, 私有制归私人所有。

2将劳动者从企业获得的收入明确区分为工资收入和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收入简称劳动贡献收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资仍然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与生产经营中耗费的其他生产要素一起进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劳动要素和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均按贡献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 分别形成劳动贡献收入、资本贡献收入、技术贡献收入和管理贡献收入。

工资和劳动贡献收入归劳动者所有, 除劳动要素之外的其他要素收入归其产权所有者所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与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工资, 而在于劳动要素能否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即能否获得劳动贡献收入。

二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1 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

企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在动

力和外部竞争的压力所使然, 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所使然。

要求企业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事实上难以做到。

因此, 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只能通过国家或政府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一是尽快制定《工资法》, 确定同一企业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比例, 确定公有制企业包括公有制控股企业之间及其与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异。

二是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企业税后利润中用于生产要素贡献的分配比重, 以及用于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利润中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生产要素的分配比重。

三是完善现有税收制度, 公平各企业的税赋。在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时, 要突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与活劳动相关收入包括工资和劳动贡献收入的比重必须大于物化劳动收入的比重。

2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是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最有效的手段, 中国现阶段应主要运用再分配手段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一是完善税收制度, 通过降低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减免创业者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通过提高超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的所得税率,开征遗产税、赠与税, 以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

二是完善财政预算支出制度, 通过《预算法》规定随财政收入增长用于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向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支出比重。

三是完善银行信贷制度, 通过差别利率调整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

入。

四是完善价格制度, 通过提高农副产品收购的最低保护价和适当控制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 以直接增加种养业农民的收入。

三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 1 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增加居民收入的首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

据统计,全世界95 的人通过自己的就业劳动而获得养家糊口的生活

资料和劳动资料。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扩大就业机会。

二是提供就业服务。

三是保障公平就业。应当保障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自由选择就业的权利。2为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必要条件。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这意味

着增加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将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

财产性收入是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有形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 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 包括银行存款利息,出租房屋的租金,购买债券的收益, 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或红利等。

为了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先, 政府要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 拓宽群众财富的增长渠道。

在硬件上,要创造畅通的物流、信息、能源、交通条件, 方便群众创业;在软件上,政府要充分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更多人投入创业之中。

3大力倡导和发展中国的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 亦指道德分配。第三次分配是社会行为, 通过一些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机构的社会活动, 组织人们以自愿为基础通过捐赠等形式扶贫济困。

大力倡导和发展中国的第三次分配, 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措施。

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育中国的捐赠文化与捐赠市场, 积极引导企业、富人和普通公众向慈善机构捐赠; 通过制定适当的企业和个人捐赠减免税政策,包括制定遗产税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的捐赠; 通过落实对劝募机构的监督评估帮助民间慈善机构提高社会公信度, 引导企业和个人的捐赠

本word 为可编辑版本,以下内容若不需要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解篇一: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

重症肺炎

【概述】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占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之首,在人类总死亡率中排第5~6 位。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 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 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亦可发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在HAP中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获得的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和健康护理(医疗)相关性肺炎(health care -associated pneumonia ,HCAP)更为常见。免疫抑制宿主发生的肺炎亦常包括其中。重症肺炎死亡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结局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一个独特的临床处理路径和初始的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从ICU综合治疗中获益。临床各科都可能会遇到重症肺炎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最常遇到的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本章重点介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对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只做简要介绍。

【诊断】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

广义上的肺间质) 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简单地讲,是住院48 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CAP 临床诊断依据包括: ① 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 发热。③ 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④WBC > 10

99 X 10 / L或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

认的定义。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肺炎的表现: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次/min③PaO25d、机械通气>4d)和存在高危因素者, 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 亦视为重症。

美国胸科学会(ATS) 2001 年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①需要机械通气;② 入院48h内肺部病变扩大>50%;《少尿(每日177卩mol/L( 2mg/dl)。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

PaO2/FiO2 2007年ATS 和美国感染病学会( IDSA) 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主要标准:① 需要创伤性

机械通气② 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次要标准包括: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 氧合指数(PaO2/FiO2) 20 mg/dL)⑥ 白细胞减少症(WBC计数v 4X 109 /L)⑦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v 100 X 10gL)⑧ 体温降低(中心体温v 36 C)⑨ 低血

压需要液体复苏。符合 1 条主要标准,或至少3项次要标准可诊断。

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F)的定义与SCAP相近。2005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 制订了《成人HAP, VAP, HCAP 处理指南》。指南中界定了HCAP 的病人范围:在90d 内因急性感染曾住院>2d;居住在医疗护理机构;最近接受过静脉抗生素治疗、化疗或者30d内有

感染伤口治疗;住过一家医院或进行过透析治疗。因为HCAP患者往往需要应用针对多重耐

药(MDR)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治疗,故将其列入HAP和VAP的范畴内。

【临床表现】重症肺炎可急性起病,部分病人除了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外,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休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其他系统表现。少部分病人甚至可没有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容易引起误诊。也可起病时较轻,病情逐步恶化,最终达到重症肺炎的标准。在急诊门诊遇到的主要是重症CAP患者,部分是HCAP

患者。重症CAP 的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其临床表现简述如下:

⑴肺炎链球菌为重症CAP最常见的病原体,占30%~70%。呼吸系统防御功能损伤(酒

精中毒、抽搐和昏迷)可是咽喉部大量含有肺炎链球菌的分泌物吸入到下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吸烟可造成纤毛运动受损,导致局部防御功能下降。充血性心衰也为细菌性肺炎的先兆因素。脾切除或脾功能亢进的病人可发生暴发性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发性骨髓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均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典型的肺炎链球菌肺炎表现为肺实变、寒战,体温大于39.4 C,多汗和胸膜痛疼,多见于原先健康的年轻人。而老年人中肺炎链球菌的临床表现隐匿,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的肺炎链球菌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为肺叶、肺段的实变。肺叶、肺段的实变的病人易合并菌血症。肺炎链球菌合并菌血症的死亡率为30%~70%,比无菌血症者高9 倍。

⑵金葡菌肺炎为重症CAP的一个重要病原体。在流行性感冒时期,CAP中金葡菌的发生率可高达25%,约50%的病例有某种基础疾病的存在。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较普遍,死亡

率为64%。胸部X线检查常见密度增高的实变影。常出现空腔,可见肺气囊,病变变化较快,

常伴发肺脓肿和脓胸。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为CAP中较少见的病原菌,但一旦明确诊断,则应选用万古霉素治疗。

⑶革兰氏阴性菌CAP重症CAP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约占20%,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白

杆菌、不动感菌属、变形杆菌和沙雷菌属等。肺炎克雷白杆菌所致的CAP约占1%~5%,但

其临床过程较为危重。易发生于酗酒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和衰弱者,表现为明显的中毒症状。胸部X 线的典型表现为右上叶的浓密浸润阴影、边缘清楚,早期可有脓肿的形成。死亡率高达40%~50%。

⑷非典型病原体在CAP中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者占3%~40%。大多数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在非典型病原体所致CAP中占首位,在成人中占2%~30%,肺炎衣原体占

6%~22%,嗜肺军团菌占2%~15%。但是肺炎衣原体感染所致的CAP,其临床表现相对

较轻,死亡率较低。肺炎衣原体可表现为咽痛、声嘶、头痛等重要的非肺部症状,其他可有鼻窦炎、气道反应性疾病及脓胸。肺炎衣原体可与其他病原菌发生共同感染, 特别是肺炎链球菌。老年人肺炎衣原体肺炎的症状较重, 有时可为致死性的。肺炎衣原体培养、DNA检测、PCR血清学(微荧光免疫抗体检测)可提示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存在。军团菌肺炎占重症CAP病例的12%~23%,仅次于肺炎链球菌,多见于男性、年迈、体衰和抽烟者,原患有心肺疾病、糖尿病和肾功能衰竭者患军团菌肺炎的危险性增加。军团菌肺炎的潜伏期为2~10 天。病人有短暂的不适、发热、寒战和间断的干咳。肌痛常很明显,胸痛的发生率为33%,呼吸困难为60%。胃肠道症状表现显著,恶心和腹痛多见, 33%的病人有腹泻。不少病人还有肺外症状, 急性的精神神志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和黄疸等。偶有横纹肌炎、心肌炎、心包炎、肾小球肾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0%的病例有低钠血症,此项检查有助于军团菌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军团菌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特征为肺泡型、斑片状、肺

叶或肺段状分布或弥漫性肺浸润。有时难以与ARDS区别。胸腔积液相对较多。此外,20%~40%

的病人可发生进行性呼吸衰竭,约15%以上的病例需机械通气。

⑸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约占CAP病例的8%~20%,老年人和COPD病人常为高危人群。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 起病可急可慢, 急性发病者有发热、咳嗽、咳痰。COPD 病人起病较为缓慢,表现为原有的咳嗽症状加重。婴幼儿肺炎多较急重, 临床上有高热、惊厥、呼吸急

促和紫绀, 有时发生呼吸衰竭。听诊可闻及散在的或局限的干、湿性罗音,但大片实变体征者少见。

胸部X线表现为支气管肺炎,约1/4呈肺叶或肺段实变

影,很少有肺脓肿或脓胸形成。

⑹卡氏孢子虫肺炎(PCP) PCP仅发生于细胞免疫缺陷的病人,但PCP仍是一种重要

的肺炎,特别是HIV感染的病人。PCP常常是诊断AIDS的依据。PCP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有干咳、发热和在几周内逐渐进展的呼吸困难。病人肺部症状出现的平均时间为4周,PCP相对

进展缓慢可区别于普通细菌性肺炎。PCP的试验室检查异常包括:淋巴细胞减少,CD4淋巴

细胞减少,低氧血症,胸部X 线片显示双侧间质浸润,有高度特征的“毛玻璃”样表现。但30%的胸片可无明显异常。PCP为唯一有假阴性胸片表现的肺炎。

【辅助检查】

1.病原学:

⑴诊断方法包括血培养、痰革兰氏染色和培养、血清学检查、胸水培养、支气管吸出物培养、或肺炎链球菌和军团菌抗原的快速诊断技术。此外,可以考虑侵入性检查,包括经皮肺穿刺活检、经过防污染毛刷(PSB经过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肺泡灌洗(BAL)。

①血培养一般在发热初期采集,如已用抗菌药物治疗,则在下次用药前采集。采样以无菌法静脉穿刺,防止污染。成人每次10~20ml,婴儿和儿童

0.5~5ml。血液置于无菌培

养瓶中送检。24 小时内采血标本 3 次,并在不同部位采集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

在大规模的非选择性的因CAP住院的病人中,抗生素治疗前的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为

5%-14%,最常见的结果为肺炎球菌。假阳性的结果,常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的阳性率减半,所以血标本应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但如果有菌血症高危因素存在时,初始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的阳性率仍高达15%。因重症肺炎有菌血症高危因素存在,病原菌极可能是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氏

阴性杆菌,这几种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高,重症肺炎时每一位病人都应行血培养,这对指导抗生素的应用有很高的价值。另外,细菌清除能力低的病人(如脾切除的病人)、慢性肝

病的病人、白细胞减少的病人也易于有菌血症,也应积极行血培养。

②痰液细菌培养嘱病人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病人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约40%病人无痰,可经气管吸引术或支气管镜吸引获得标本。标本收集在无菌容器中。痰量的

要求,普通细菌〉1ml,真菌和寄生虫3~5ml,分支杆菌5~10ml。标本要尽快送检,不得超过 2 小时。延迟将减少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检出率。在培养前必须先挑出脓性部分涂片作革兰氏染色,低倍镜下观察,判断标本是否合格。镜检鳞状上皮〉10个/低倍视野就判断为不合格痰,即标本很可能来自口咽部而非下呼吸道。多核细胞数量对判断痰液标本是否合格意义不大,但是纤毛柱状上皮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出现提示来自下呼吸道的可能性大。

痰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各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痰液培养阳性时需排除污染和细菌定植。与痰涂片细菌是否一致、定量培养和多次培养有一定价值。在气管插管后立即采取的标本不考虑细菌定植。痰液培养结果阴性也并不意味着无意义:合格的痰标本分离不出金葡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就是排除这些病原菌感染的强有力的证据。革兰氏染色阴性和培养

阴性应停止针对金葡菌感染的治疗。

③痰涂片染色痰液涂片革兰氏染色可有助于初始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其最大优点

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并根据染色的结果选用针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的抗生素;涂

片细菌阳性时常常预示着痰培养阳性;涂片细菌与培养出的细菌一致时,可证实随后的痰培养出的细菌为致病菌。结核感染时抗酸染色阳性。真菌感染时痰涂片可多次查到霉菌或菌丝。痰液涂片在油镜检查时见到典型的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有诊断价值。

④其他在军团菌的流行地区或有近期 2 周旅行的病人,除了常规的培养外,需要用

缓冲碳酵母浸膏作军团菌的培养。尿抗原检查可用肺炎球菌和军团菌的检测。对于成人肺炎球菌肺炎

的研究表明敏感性50%-80%,特异性90%,不受抗生素使用的影响。对军团菌的检测,在发病的第一天就可阳性,并持续数周,但血清型 1 以外的血清型引起的感染常被漏诊。快速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考虑抗病毒治疗。肺活检组织细菌培养、病理及特殊染色是诊断肺炎的金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