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小学科学总复习资料【精排】

教科版小学科学总复习资料【精排】

教科版小学科学总复习资料【精排】
教科版小学科学总复习资料【精排】

小学科学复习资料

一、生命世界

1. 植物的特征

·凤仙花植株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组成的。

·植物的根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满足植物生长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养料输送到叶、花、果,又能把叶上的养料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有些植物的茎还有繁殖的作用。植物的茎分为直立茎(向日葵)、匍匐茎(番薯)、攀援茎(葡萄)、缠绕茎(牵牛花)。

·人们根据植物茎的软硬程度把植物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一片完整的叶具有共同的构造,包括叶片和叶柄两部分。叶片中有叶脉,它是输送水分和养料的管道。叶片表面有气孔,气体从气孔自由地进出叶片。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植物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并释放氧气,称为光合作用。公式为:

绿叶+水+二氧化碳——阳光氧气+养料

·完全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雄蕊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传粉。

果实一般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有肉果和干果。

·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胚根将来长成植物的根,胚芽将来长成茎和叶。

·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利用风力(如蒲公英、臭椿、枫树、松树)、利用动物(如苍耳、鬼针草、山楂、葡萄)、利用弹力或喷射作用(如凤仙花、喷瓜)、利用水流(如莲蓬、椰子)。

·开花植物的生长主要经历了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主要过程。

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1)种子繁殖:利用种子来进行繁殖的;(2)营养繁殖:由茎和根来进行繁殖(如番薯用块根进行繁殖;水仙花、甘蔗、马铃薯、大蒜、洋葱、姜是用茎来进行繁殖;芦苇、狗尾巴草用地下根茎进行繁殖。);(3)扦插:直接从茎上剪下一段枝条,插在土里进行繁殖(如葡萄、石榴、杨柳)。

2. 动物的特征

·蚕是从蚕卵里孵出来的。刚孵出的小蚕称为“蚁蚕”。

·蚕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吐丝结茧,变成蛹。

·蚕蛾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羽毛状的触角,胸部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昆虫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有翅或翅退化。

·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头部有一对触角。

蜗牛的触角是来辨别和寻找食物。

鱼靠着鳍和身体的摆动在水中自由地游泳,鱼是靠鳃呼吸的。

·鲫鱼的身体由头、躯干、尾三部分组成。身上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动物的幼年期和成年期的形态会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变态。

幼体在水里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岸上生活,用肺呼吸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如:青蛙、蟾蜍、蝾螈等。

·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动物的繁殖方式常见的有卵生和胎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用胎生繁殖后代的动物叫胎生动物。昆虫、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都是卵生动物,哺乳动物是胎生动物。此外其他的繁殖方式有分裂(如草履虫、变形虫)、出芽(珊瑚)。

·各种动物都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

3. 生物及其环境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自然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生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

·生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食物链是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它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如:稻谷——老鼠——蛇——老鹰中,稻谷是生产者,其它三种都是消费者。

·许多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动植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形成一种稳定和谐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物的进化的两条规律:①一般从水生到陆地,从结构简单到结构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就会消亡。地球上最先出现的生命是单细胞藻类和菌类。

(二)物质世界之物质变化

1. 水及其变化

·水是一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会流动的液体。

·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水降到0℃时会开始凝固成冰。固态的冰升到0℃时会开始融化成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之后会凝结成小水滴。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自然界是的雾、云、雪、霜、露都是水的不同形态。

2. 物质的溶解

·食盐、白糖等固体物质的颗粒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称为晶体。

·物体在水中溶解后就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水能溶解一些固体、液体,也能溶解一定的气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有快有慢,受到颗粒大小、水的温度及是否搅拌三个因素的影响。

·同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一定的。

·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以采用蒸发水分的方式分离出来。

3. 物体的运动和力

由于地球的引力而使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力叫重力。

·橡皮筋、弹簧等物体被拉长或绞紧时会产生弹力。

·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气球动力小车是被反冲力推动而前进的。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长度就越长。弹簧秤又叫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力的大小用“牛顿”来表示。

·运动的物体因为摩擦而受到的阻力称为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状况、运动物体的重量等因素有关。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一定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利也有害。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减小它。

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4. 工具和机械

·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相对位置有关。

·杠杆按是否能省力可分成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杠杆不仅省力,还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轮轴由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而组成的简单机械,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斜面也是一种能省力的简单机械。

·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类。定滑轮不省力但可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滑轮组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滑轮组能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在提升重物时,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自行车上使用了一些不同的简单机械,并通过不同的传动方式传递力量。

5.物质的变化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可塑性和金属金属光泽等属性。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会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

·铁会生锈,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铁生锈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通过涂油漆、制成合金等方法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三)物质世界之能量表现形式

1. 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常用单位是分贝。音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6米/秒。

·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使鼓膜产生振动,通过神经传到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

2. 光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空气中光速是30万千米/秒。

·光遇到物体后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受到的光照强度有关。光线越强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

·人们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将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光照的角度有关。

·物体的颜色越浅、表面越光滑、光照的角度越斜,温度就越低。

·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 电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从电源中流出的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就会发光。

·导线、电池(电源)和小灯泡(用电器)可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叫做电路。

·容易导电的物体称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绝缘体。

·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

·电路根据不同的需要,有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4. 热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物体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说明了物体的热量在增加或

减少。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为37℃、水结冰的温度为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

·水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水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空气以及许多液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这种传热的方式叫热传递。

·不同的物体传热性能是不同的。金属的传热性能比较好,但保温性能较差。

·各种不同材料的吸热和散热能力是不同的。

5. 磁

·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多块磁铁组合在一起,磁铁的磁力会发生变化。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来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磁铁摩擦钢针能使钢针具有磁性,这个过程叫磁化。

6. 能量转化

·通电后的导线会产生磁力,能使指南针的磁针产生偏转。

·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的。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绕线方向有关。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以改变,通过增加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能够增强电磁铁的磁力。

·电动机是利用电产生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原理产生动力的。

·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

·煤是由亿万年前的植物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可以通过煤的特点和地层特点推测出来。煤、石油和天然气中贮存的能量来自于太阳。

(四)地球与宇宙世界

1. 大气及其变化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速是指风每秒钟行进的距离,风速可以用风速仪来测量,也可以用风速等级来表示。气象学把风的等级分为13级。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雨、雪、冰雹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水量的多少,常用雨量器来测量。

·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 岩石和矿物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可以鉴别岩石的种类。

·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的。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会冒气泡。

·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颜色比矿物外表的颜色更可靠。

·矿物的颜色、形状、透明度、光泽、条痕以及软硬,是辨认矿物的重要依据。最硬的是矿物是金刚石,最软的是石墨。

3.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陆地、海洋、高原、山脉、盆地、峡谷等都是常见的地形。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变化很猛烈,而有的变化则很缓慢。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要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看清楚分法)

·火山与地震是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造成的。

·火山可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活火(注:三种类型能区分)。火山对人类既有利也有弊。台湾的七星山是活火山。地震发生的原因有:火山活动、地壳中岩层的断裂和陷落。地震的强度用震级来表示,地震强度越大,表示震级的数字也越大,5级以上的地震为强震。目前中国强度最大的地震为8·0级(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世界上测到的强度最大的地震8.9级(智利)。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地球上火山活动最多、最强烈的地区是环太平洋一带。

·地形分为: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褶皱:岩层受力后发生弯曲变形。地壳变动会使岩层发生褶皱,喜马拉雅山就是由岩层褶皱形成的,是褶皱山(地壳运动造成)。山川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河流和湖泊的主要区别:河流的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流动的,而湖泊的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陆地水既包括地表水也包括地下水。

·风化作用:岩石在日光、水分、生物和空气的作用下,会逐渐被破坏和分解为沙子和泥土。

·由于受到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由于雨水的冲刷,土壤或土壤中的部分物质随着水流而流失,就是侵蚀。

·风化、侵蚀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十分之七是海洋,十分之三是陆地。地球上的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地球上的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太平洋最大,北冰洋最小;

4. 地球运动

·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理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傅科摆利用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地球围绕地轴做自西向东自转。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叫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

四季现象、极昼和极夜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造成的。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地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

·地球处于夏至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处于冬至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处于春分和秋分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移动。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总是朝一定方向倾斜,所以造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它在不停地绕地球自西向东的公转。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相互位置不断地变化,引起了月球圆缺的变化——月相变化。月球圆缺变化图(P49):朔(农历初一)、上弦(农历初八、九)、望(农历十五)、下弦(农历廿二、廿三)。月球上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区分月相与月相变化)

·日食(农历初一前后):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而且日、月、地三者恰好或近于一条直线时,月球的阴影就会投向地球,在地球上处于月影部分的地面就看不到太阳了,日食就发生了。(记P54日食发生图)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

·月食(农历十五前后):地球位于日月之间,如果日、地、月三者恰好或近于一条直线时,地球的影子就会遮住月球,太阳光射不到月球,地球上也就见不到月球,月食发生了。(记P5 5月食发生图)月食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中国是最早对日食和月食有记录的国家。

(注:要求能清楚地区分月相、月食、日食)

5. 探索宇宙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不停地运动。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的形成与月球的公转有关。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环形山。

·在月球公转过程中,当太阳、地球、月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会发生日食(往往发生在农历初一)或月食(往往发生在农历十五)的现象。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称太阳系。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之间距离的长度单位。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PDF.pdf

小学科学复习资料(三——五年级) 1.生物与环境 植物 植物的一生:种子――芽――苗――开花――结果 植物一般分为六个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根:土壤中的水和养分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 茎:把水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它部分。(大树的茎有支撑作用) 叶:叶片(叶脉),叶柄, 1蒸腾作用:说从植物体表面蒸发散失的一种生理现象。蒸腾可以降低植物体内的温度。 叶是蒸腾的器官,植物的气孔是蒸腾的主要出口。 白天,气孔开启;夜晚,关闭。 2制造植物所需的养料: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叶绿素)依靠阳光中的能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制成。同时放出氧气。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果实。种子的数量和果皮的软硬、厚薄有关,果皮硬或厚实的果实种子数量少 种子: 种皮:保护种子胚芽 植物种子胚:最重要的部分胚根 胚轴 子叶 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根。两瓣子叶变成幼苗的第一对叶。

种子的传播:水(莲花),风(蒲公英),动物(携带-----苍耳,粪便---苹果)、自己喷射(喷瓜)来传播的 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子适宜的环境: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动物 蜗牛的观察 蜗牛:分头部,腹部,尾部。头部分眼睛,触角,嘴。 蜗牛壳:有一条螺线,由里向外绕圈,并不封闭,而是一圈圈地展开。根据螺线的方向分为右旋蜗牛和左旋蜗牛。蜗牛壳大小是相对稳定的。 蜗牛的爬行:腹足出现细波浪状的运动,并分泌出黏液,干后形成蜗牛爬行的痕迹。 蝗虫的观察 体长:从蝗虫头部前端到尾部末端 蝗虫大小 展翅长:翅展开后,两翅末端间的距离 比较蜗牛和蝗虫的大小:测量它们的重量。 三、蚂蚁的观察 蚂蚁的爬行:沿途释放起追踪作用的化学物质——追踪激素。蚂蚁依靠这种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动物的分类: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和两栖类。 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 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非洲象. 成年公象体重可达6000千克 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成年公鹿高达6米 蚕:卵――幼虫――蛹――成虫(蛾) 有些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很大的变化,它们幼年期与成年期的样子很不同,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雌性动物产的卵,必须和雄性动物产的精子结合,使卵受精,才能发育成新一代生命。 生物的基本特征 都有细胞组成(除病毒外) 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都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非生物因素:温度、阳光、水、大气、土壤等等 一、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 二、生物链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虾—>大鱼 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成为食物链。 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来源把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 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栖息地,包括它生活区域内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动物的生活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如其他动物,植物,气候,水,光,空气,避难的地方及生活的空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个主要概念。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复习要求:1、熟记本提纲内容。每一个同学务必认真对待,家长予以严格监督并签字。2、认真复习《作业本》。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一、电单元 科学概念: 1、静电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平时不显示带电,是因为物质同时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所以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常见的静电现象:打雷闪电、冬天脱毛衣,会看到火花并听到“劈啪声”、梳头时头发和梳子会相互吸引、塑料梳子在身上摩擦后,能吸起碎纸片、冬天干燥时,两个人相互接触会有触电的感觉等。 5、日常使用的电有交流电和直流电。交流电有220V的电和高压电,会致人死亡。 6、电还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电和有触电危险的电两大类。人体能承受低于36V的电。

7、只有电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发光。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8、电池两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电线会发热变烫。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间是通路。电不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间是断路。 9、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 10、像铜丝那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带水的材料、铅笔芯……。像塑料那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塑料、橡胶、石头、陶瓷、玻璃、干木头、纸……。11、利用导体可以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安全用电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 12、开关是一种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用导体和绝缘体两种材料做成。 13、电路连接方法有两种,串联和并联。家庭一般用并联。 14、两节电池串联起来,小灯泡比用一节电池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小灯泡不会更亮。 15、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比只用一个灯泡发光暗些。两个灯泡并联起来,灯泡亮度和用一个灯泡一样。串联的灯泡只能一齐亮灭,并联的灯泡可以分别控制亮灭。 灯泡串联灯泡并联 简单实物图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器官更丰富的信息。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 3、放大镜的作用:(1)放大物体。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4、放大镜由镜架和镜片组成的,放大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我们可以用水滴、玻璃弹珠、烧瓶等材料制成放大镜。能放大的物体都有凸、透两个共同特点。 5、放大镜常用于考古、集邮、侦破案件、电路检测等。放大镜下的电视屏幕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6、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镜面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镜面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视野越大。 7、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了《昆虫记》。 8、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头上的触角是它的“鼻子”;蝇的眼睛是复眼,由四千只单(小)眼组成的;蚜虫以吸食植物嫩枝上的汁液为生,它的天敌是草蛉。 9、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在放大镜下,我们能看到食盐、糖、碱面、雪花、钻石、水晶、柠檬酸、维生素C 、水晶等晶体的形状。玻璃不是晶体! 10、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1、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与步骤: 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然后调整两个放大镜的距离,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再将两个放大镜的位置固定。 12、显微镜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的。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13、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微生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14、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胡克 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 细胞 。 15、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科学家一般选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大肠杆菌和SARS 病毒。 16、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17、、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如图) 18、显微镜使用步骤P13了解: ①、安放 ②、对光 ③、上片 ④调焦 ⑤观察 19、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实验目的: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小刀、洋葱、滴管、清水、稀释的碘酒、吸水纸、镊子、显微镜 实验步骤:1、把洋葱从中间纵切两半,取其中一块; 2、用小刀在内表皮上,用小刀划“#”字,用镊子撕取“#”字中间的表皮; 3、在载玻片中央第一滴清水,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中央,展平; 4、从一端盖上盖玻片,避免留有气泡,在标本的边缘滴上稀释的碘酒,并用吸水纸吸去 多余的水。 5、将做好的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确认效果。 6、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20、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 、生物进化论(达尔文)、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1、用显微镜观察叶细胞我们发现,叶细胞中有叶绿体,叶表皮上有气孔。 调节旋钮 物镜 反光镜 目镜

2021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

2021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附答案) 一、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4.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垃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5.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二、判断。(每题3分,共24分) (√) 1.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 (×)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唯一有效的学习模式。 (×) 3.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探究是一种本能。 (√) 4.科学探究的重点应着眼于科学探究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5.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6.课程标准是直接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 7.教学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 (×)8.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无需满足

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选择。(每题3分,共15分) 1.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评价的影响是:(B)。 A.直接的 B.指导性的 C.限制较死 D.控制严格 2.“对待科学学习”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有:(C)。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珍爱生命 C.尊重证据 D.选择探究的问题 3.下列目标中属于科学探究目标的是(D). A.保持与发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B.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C.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 D.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究。 4.工程领域的核心是(C)。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A.6 B.18 C.4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科学素养”指什么?请根据新课标加以阐述。 答: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5至6年级总复习资料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 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教科版小学科学小升初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6、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8、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9、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0、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11、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2、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3、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4、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5、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6、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7、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 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5、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6、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7、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有六只(足)都长在胸上。 8、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9、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0、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1、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12、蜗牛遇到危险,身体缩进壳内,蚂蚁遇到危险,快速逃走;蚯蚓遇到危险,缩成一团或逃走;金鱼,游到安全的地方。 13、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14、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水),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第三单元材料复习提纲

小学科学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新桥外国语学校《科学课标》测试题 姓名分数

一、填空(每空1分计20分)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为宗旨的()课程。 2 ( 解决( 3 自己( 更有效。 4 又是( 习科学的()。 5、新课和标准强调用( 6、科学课程是进行科学教育的()、()。 7、()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活动。 二、判断(20分)()1、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唯一有效的学习模式。 1、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是:() A、控制严格的 B、间接的 C、直接的 D、限制较死

2、“生命世界”部分内容标准包括:() A、物体与物质 B、珍爱生命 C、生命的共同特征 D、天气的变化3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4、教学建议中指出, 究活动的:() A、起始阶段B 息阶段 5 A、搜集资料B 四、简答(每题10分计30分) 1、科学探究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的? 答案 一、填空 1、科学素养、科学启蒙 2 3、发展需要、已有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讲授训练 4、目标、科学学习的方式、主要途径

5、科学探究式 6、主渠道、主阵地 7、科学探究 二、判断 (√)(×)(×)(√ 三、选择(10分) B C B A D 四、简答 1 答:(1)、证据的重要性。(6)、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性。( 2 3 答: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五、论述题 1、你是怎样理解“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 (1

2019年小学科学专题复习资料

2019年小学科学专题复习资料 一、判断 1、()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输送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 2、()主根与侧根没有明显区别的根叫须根,比如青菜、小麦的根。 3、()仙人掌的茎肉质、多汁,里面储藏着水分和养料,称为肉质茎,它是一种变态茎。 4、()南瓜、西瓜籽、豌豆荚都有果皮和种子,所以都是果实。 5、()把黄瓜拦腰切断的解剖方法是纵切。 6、()果皮肥厚多肉的果实,称为干果;果实干瘪无肉的果实,称为肉果。 7、()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扁平的,一般可以分为叶片、叶柄、叶脉三部分。 8、()叶柄在叶的基部,形状一般细长,能支持叶片并使叶片伸展到适当的位置去吸收阳光。 9、()仙人掌的老家在沙漠里,所以它不需要水就能生存下来。 10、()野葡萄的果实很好吃,人或动物吃了以后吐出的种子会发芽生长,是人或动物无意中给它传播种子。 11、()种子的传播方式与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是没有关系的。 12、()我们常吃的甘薯、马铃薯、胡萝卜都是贮藏根。 13、()植物的根具有支持和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4、()植物的茎按形态分,可以分为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木质茎和草质茎等。 15、()植物的茎除了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主要作用以外,还有储藏水分、养料和繁殖的特殊作用。 16、()葡萄干、荔枝干的果实都是干瘪的,所以它们都是干果。 17、()植物的绿叶能把从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气和根部运来的水,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制造成淀粉和氧气, 这个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18、()不管什么植物的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 19、()只要保持水分充足,映山红在任何土壤中都可以生长。 20、()藕生长在湖底的泥里,它不是植物的茎。 21、()细的根叫须根,粗的根叫直根。 22、()植物只要开花,都能结出果实。 23、()叶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叶面的温度,保护叶片不受高温损伤。 24、()把种子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里,就会发芽生长。 25、()所有的植物生长都需要有充足的阳光。 二、选择 26、下列植物中,属于草质茎的是()。 A、水杉 B、葡萄 C、甘薯 D、爬山虎 27、茎卷须攀附着别的物体上升的茎叫做()。 A、直立茎 B、缠绕茎 C、攀援茎 D、匍匐茎 28、我们用扦插的方法来种葡萄,主要是因为葡萄的茎具有()。 A、贮藏作用 B、输送作用 C、繁殖作用 D、光合作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至级总复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至级总 复习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 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 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第三单元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复习题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

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留五个空,任意填。) 11、课程标准把三个领域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12、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 13、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 14、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 15、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 16、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把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17、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18、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 19、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新课程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20、观察是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手段,其观察要点以(观察对象为标志)和以(观察现象为标志)分为两种。 二、简答题。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汇总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汇总 第一单元 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记忆)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了解)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记忆)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了解)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了解)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了解)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了解)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记忆)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记忆)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记忆) 1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记忆) 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4、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记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会用) 15、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记忆) 1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绿藻)的作用。 17、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了解) 18、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记忆) 19、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

小学科学总复习题库完整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复习(植物) (1)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复习(动物) (4)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复习(空气、水) (6)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复习(声光热) (8)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复习(宇宙) (10)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复习(保护环境) (11)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复习(土壤、岩石) (12)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复习(机械、金属) (13)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复习(力、电、磁) (14)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复习(实验操作) (15)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复习(植物) 一、植物 一、判断 1、()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输送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 2、()主根与侧根没有明显区别的根叫须根,比如青菜、小麦的根。 3、()仙人掌的茎肉质、多汁,里面储藏着水分和养料,称为肉质茎,它是一种变态茎。 4、()南瓜、西瓜籽、豌豆荚都有果皮和种子,所以都是果实。 5、()把黄瓜拦腰切断的解剖方法是纵切。 6、()果皮肥厚多肉的果实,称为干果;果实干瘪无肉的果实,称为肉果。 7、()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扁平的,一般可以分为叶片、叶柄、叶脉三部分。 8、()叶柄在叶的基部,形状一般细长,能支持叶片并使叶片伸展到适当的位置去吸收。 9、()仙人掌的老家在沙漠里,所以它不需要水就能生存下来。 10、()野葡萄的果实很好吃,人或动物吃了以后吐出的种子会发芽生长,是人或动物无意中给它传播种子。 11、()种子的传播方式与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是没有关系的。 12、()我们常吃的甘薯、马铃薯、胡萝卜都是贮藏根。 13、()植物的根具有支持和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4、()植物的茎按形态分,可以分为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木质茎和草质茎等。 15、()植物的茎除了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主要作用以外,还有储藏水分、养料和繁殖的特殊作用。 16、()葡萄干、荔枝干的果实都是干瘪的,所以它们都是干果。 17、()植物的绿叶能把从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气和根部运来的水,利用太的能量,制造成淀粉和氧气,这个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18、()不管什么植物的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 19、()只要保持水分充足,映山红在任何土壤中都可以生长。 20、()藕生长在湖底的泥里,它不是植物的茎。 21、()细的根叫须根,粗的根叫直根。 22、()植物只要开花,都能结出果实。

教科版小学科学总复习题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14、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 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5、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6、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7、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8、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有六只(足)都长在胸上。 9、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0、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2、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3、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4、蜗牛遇到危险,身体缩进壳内,蚂蚁遇到危险,快速逃走;蚯蚓遇到危险,缩成一团或逃走;金鱼,游到安全的地方。 14、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15、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水),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第三单元材料复习提纲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小学科学课标测试题及答案新编

新桥外国语学校《科学课标》测试题姓名分数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为宗旨的() 课程。 2、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乐于探究, (),并树立();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解决()、()中遇到的问题。 3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和() 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 自己()、(),比() 更有效。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 又是()。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 习科学的()。 5、新课和标准强调用()的学习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6、科学课程是进行科学教育的()、()。 7、()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活动。 二、判断(20分)()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唯一有效的学习模式。()3、科学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而不应包括家长。()4、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探究是一种本能。 ()5、科学探究的重点应着眼于科学探究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6、涉及知识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会、能够。

()7、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一种类型。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编写科学教材的依据。 ()9、科学课程中的总目标分为三个分目标,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 ()10、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课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三、选择(10分)1、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是:()A、控制严格的 B、间接的 C、直接的 D、限制较死2、“生命世界”部分内容标准包括:()3、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不确定 4、教学建议中指出,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 究活动的:() A、起始阶段 B、观察、实验阶段 C、结束之前 D、搜集、整理信 息阶段 5、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 A、搜集资料 B、观察、实验 C、表达与交流 D、思考行动计划 答案 一、填空 1、科学素养、科学启蒙 2、科学的本质、热爱科学、社会责任感、自身学习、日常生活 3、发展需要、已有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讲授训练 4、目标、科学学习的方式、主要途径 5、科学探究式

2018年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2018年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沉与浮 一、填空: 1、石块放入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入水中,浮起来了。 2、从井中提水时,同样就是盛满水得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 3、在水中沉得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得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得空瓶。 4、由同种材料构成得物体,在水中得沉浮与它们得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得轻重与体积得大小,它们在水中得沉浮情况就是不会改变得。 5、物体得沉浮与它得大小有关,与它得重量有关。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得形状,虽然它得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得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得体积叫做排开得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得重力”这就就是著名得阿基米德定律。 8、船就是人类得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得货物运送到远方。 9、造船计划包括:准备、制作、改进与完成。 10、在水中得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得力,这个力就就是浮力。浮在水面上得物体会受到水得浮力作用,沉入水中得物体也会受到水得浮力作用。 11、不同得液体产生得浮力大小不同。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得液体中,有得浮,有得沉。 12、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得咸水湖,海水得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出六七倍。 13、“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得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得因素只能就是体积。 14、物体在水中受到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得重力。 15、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在最下层得应就是糖浆。 16、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得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得浮力最大。 17、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得仪器,叫做比重计。 二、问答题: 1、把橡皮与萝卜切成大小不同得块,做在水中得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课本P3) 答:同一种材料构成得物体,在水中得沉浮与它们得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得重量与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2、由同一种材料构成得物体,在水中得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课本P4) 答:答案同第一题。 3、不同材料构成得物体,在水中得沉浮有什么规律?(课本P6) 答:不同材料构成得物体,在体积相同得情况下,重得物体容易沉,轻得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得情况下,体积小得物体容易沉,体积大得容易浮。 4、潜水艇得工作原理就是什么? 答:潜水艇有一个很大得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得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有得物体在水中就是沉得,有得就是浮得,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得沉浮吗?(课本P7) 答:能。把物体做成实心得物体,物体在水中就是沉得;把物体做成空心形状、船形或盒形,物体在水中就是浮得。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虽然它得轻重没有改变,但它在水中得沉浮可能发生改变,就是什么原因呢?(课本P7) 答:就是物体在水中排开得水量与受到得浮力大小发生了变化。 7、铁块在水中就是沉得,钢铁造得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如何解释呢?(课本P8) 答:铁块浸入水中得体积小,排开得水量就小,它受到得浮力就小。造成大轮船后浸入水中得体积大,排开得水量就大,它受到得浮力就大。所以铁块在水中就是沉得,而钢铁造得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货物。 8、我们用什么方法保持船得平稳?(课本P9) 答:①在小船底部粘上一些橡皮泥;②将小船得底部做成斜锥体;③可以在小船得四周加上船沿,心量使小船得四周重量相等;④可以通过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来保持船得平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