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的住房问题与住房制度改革

俄罗斯的住房问题与住房制度改革

俄罗斯的住房问题与住房制度改革
俄罗斯的住房问题与住房制度改革

俄罗斯的住房问题与住房制度改革

庄晓芸、肖来付

近年来,俄罗斯房价持续攀升。2007年在世界的各大首都中,伦敦房价高居榜首,每平方米达1. 3万美元;巴黎次之,每平方米为8 500美元;而莫斯科则以每平方米超过4 000美元的价格荣列“探花”[1]。虽然俄罗斯人的收入近几年持续增加,但其收入增长速度还是远远落后于房价上涨速度,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俄罗斯政府、民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其实,在2005年秋,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就提出了旨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四大国家优先项目,其中之一涉及住宅建设,主要目标是加快危旧房改造、推动经济适用房建设、保障房价趋于合理,使更多普通百姓能够买得起住房。而早在1992年,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俄罗斯政府就已经开始对其住房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一转轨时期俄罗斯的住房状况与问题

俄罗斯的住房问题由来已久,早在苏联时期就已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而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俄罗斯政府则开始启动了以公有住房私有化为核心内容和主要方向的住房制度改革。

(一)苏联时期的住房问题

在苏联时代,住房由国家统一分配,供居民免费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欧洲部分的所有建筑几乎被毁,使得许多人无处栖身。战后,苏联政府把住房建设当作重要大事来抓。从1957年开始,苏联每年建造的新住宅达200万平方米。这一时期建造住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安置无家可归者,建房的基本原则是“简易经济”,因而无法顾及房屋外在的美观和内部的细致设计。由于这些住房几乎是

按照同一图纸建成的,所以外表看起来都差不多:多为五六层,像火柴盒一样直上直下,没有浮雕和装饰,建筑材料主要是青砖或红砖。当时西方人把这类住房戏称为“赫鲁晓夫筒子楼”。

这些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建造的住房,尽管其外观缺少装饰性,在面积和质量上较之西方国家标准略低,但也算设计合理、配套齐全,基本解决了因战争破坏而给全国居民带来的住房短缺问题。20世纪50年代,俄人均住房面积为5平方米,到20世纪80年代已增加到12平方米[2]。

随后,苏联政府相继建造了越来越多的住房,其质量也逐步提高,较好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但就实际情况看,尽管苏联当时实行的是居住许可制度,但各种类型的迁移人口还是使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的住房情况显得比较糟糕,以住房作为社会问题的描述,可以在那个时代大量的文学作品中,透过作家的笔间窥见一角。苏联解体后,随着私有化逐步进入各个领域,住房政策的改变也就不可阻挡。而现在国家不再分配住房,私人购买住房成了主要趋势。”[3]

(二)社会转轨时期的住房问题

俄罗斯居民住房紧张是苏联留给俄罗斯的问题之一。目前,苏联时期的住宅已经陈旧不堪,而很多城市居民却又无力购买新房。俄罗斯住房建设和公用设施局负责人弗拉基米尔·阿维尔契科称,俄罗斯现有500万人住在危旧房里,住房破损率达70%,危旧房面积共计8. 87万平方米。另有4 000万居民的住房排水系统有问题,需要维修。2/3的住房破损率达65%。20世纪60年代的住房正期待着重建或改造。2003年只有0. 5%的危旧房得到了维修,并计划每年维修4% ~5%。而这样慢的速度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生活的需要[4]。与此同时,近几年俄罗斯主要大城市的房价不断攀升。以莫斯科为例, 2006年年初平均房价只有每平方米2 800多美元,而到2006年6月底已超过每平方米3 500美元,增幅高达25%,这种

创纪录的房价提升速度已超过莫斯科居民的心理承受底线,被戏称为“莫斯科速度”[5]。

据俄官方统计, 2007年1~7月,俄罗斯居民收入增长23%。俄媒体认为,全俄居民收入水平正在“急速提高”,俄罗斯人似乎正朝着他们梦想中的“优质生活”目标“跑步前进”。同时,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拥有自己的住房、美满的婚姻和较高的薪金是俄罗斯人心目中“优质生活”的核心部分。调查结果显示, 7%的俄罗斯人认为他们已经拥有了这样的“优质生活”, 29%的人认为他们近几年内便可让自己的生活达到这一水平,然而,另有54%的人认为拥有房子

和高薪并非易事,他们很难有机会,甚至完全没有机会在可预见的未来走进“这样的生活状态”[6]。

因此,尽管近年来俄罗斯人的收入持续增加,但其收入增长速度仍远远落后于房价上涨速度。危旧房得不到及时维修,再加上房价的不断攀升,使得大多数俄罗斯人,特别是普通百姓的居住条件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俄罗斯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实行的是一种具有福利性质的住房制度,住房由国家统一分配,供居民免费使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实行以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激进经济改革,其中也包括住房制度改革。所谓住房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住房供给、分配或交易、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住房制度主要包括住房供给制度、住房分配制度、住房消费制度、住房产权制度以及住房管理体制等。1991年以来,俄罗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其住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如今已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住房产权制度改革:公有住房私有化

俄罗斯的住房制度改革主要是改变原来以公有制为主的住房所有制,实行公有住房私有化。1991年6月,俄议会通过了《俄罗斯联邦住宅私有化法》;后又于1992年5月和1993年11月颁布了《关于联邦住房原则》法律草案和《俄罗斯境内住宅资源无偿私有化示范条例》。后者详细规定了公民参与住房私有化的条件、范围、权利和义务。通过以上法律法规,俄罗斯确定了住房私有化的基本原则:公民有购买私房权,其数量、面积和费用均不受限制;私有者可按自己的意愿占有、使用和支配住房;公有住房的私有化按自愿、无偿和一次性付款的原则进行,公房按统一标准免费转归居民,超标部分则需自己购买;免费转归居民的住房面积按俄罗斯人均住房面积确定,不得少于每人18平方米,特殊条件下可按住房的使用性能再向每户提供9平方米,超标部分按一次性或分期进行付款。“1997年俄罗斯公有住房私有化比重达到53%。按政府计划, 2001年前公有住房私有化比重达到65% ~70%。”[7]

俄罗斯政府陆续通过或颁布的众多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法律、法令和条例,涉及住房制度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目标就是要逐步实行以公有住房私有化为中心的住房制度改革,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住宅和不动产流通市场,建立起有利于住房在市场上流通,从而有利于不断改善公民居住条件的、以私有住房为主的住房所有制结构。2005年4月25日,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在向议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说:俄罗斯已经基本实现了公有住房私有化。“如果我们把

1997~2003年的住房增量加总,那么,在2. 276亿平方米新建住房中,私有住房占1. 429亿平方米,比重为62. 79%。俄住房私有化程度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8]至此,俄罗斯基本上完成了住房私有化的既定改革任务。

(二)住房供给制度改革:住房供给市场化

所谓住房供给制度,是指住房的开发建设、维修以及住房的提供体系。由政府主导的住房供给制度往往难以高效地解决一国居民的住房紧缺问题。因而,为配合住房产权制度改革,俄罗斯政府对住房制度的其他方面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改变原来主要由国家建房并无偿提供给居民使用的住房供给制度,实行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公民自己建房买房的新政策。俄罗斯政府在2001年就制定了2002~2010年住宅目标纲要,进一步确定了住房改革的基本方针,以期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俄罗斯政府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建立一个发达的房地产市场;开拓多种融资渠道,从而保障各阶层居民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屋。

在转轨前,俄罗斯住房主要以公有建房为主,而公有建房中又以国家投资为主,私有建房和入股建房所占比重很小。俄联邦地区发展部部长雅科夫列夫说,全国住房改革需要2万亿卢布的资金,几乎占国家预算的一半,因此,仅靠国家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向市场过渡。雅科夫列夫表示,根据地区发展部的统计结果,全国住房和生活消费贷款已高达3 350多亿卢布,完全改善住房等生活设施只能寄希望于私人资本[9]。

俄罗斯国家杜马(俄议会下院)早在2004年12月就通过了住房法、城市建设法等17项配套的法律文件,为发展国内住房市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奠定了法律基础。上述法律文件涉及推动住房贷款业务、促进住房市场供给、提升住房建设速度和规模、利用有价证券抵押购房等相关领域。俄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说,这些法律文件生效后将大幅度增加住房市场的供给,降低商品房价格,促进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使其成为居民购买住房最有吸引力的形式[10]。

1991年,俄罗斯住房建设中公有住房约占84. 3%,私有住房占10. 9%,入股建房占4. 8%。随着俄罗斯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居民私人出资或借助于银行贷款兴建的私有建房不断增加。2003年通过私建形式兴建的住房面积占当年住房建

设总面积的41. 6%,入股建房占1. 4%,公有建房则下降为57%[11]。而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 2007年前三个季度,俄新建住房37. 5万套,总面积为3 400万平方米(居住面积),同比增长31%,远高于2006年前三季度11%的增幅。在这些新建的住房中就有49%属于私有建房[12]。由此可见,俄罗斯住房投资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私人投资正逐步成为住房投资的主力军。

(三)住房分配与消费制度改革:建立市场竞争机制

所谓住房分配与消费制度,是指住房所有者让渡给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的渠道以及对住房的使用方式。转轨前,俄罗斯实行的是一种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住房分配制度。政府直接参与住房的建设、分配、维修,实行住房无偿分配、高补贴、低房租的住房政策。在这种制度中,住房实质上是被当作一种福利品加以平均分配。俄罗斯政府启动住房制度改革后,住房分配与消费制度开始向市场分配、市场价格消费转变。2002~2010年解决住房问题纲要就在取消部门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吸引国内外资金机制、节约资源并鼓励向集约资源领域投资、改变住房公共服务事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

俄罗斯住房产权私有化改革基本上实现了住房私有化纲要的目标。通过改革,国家将足够数量的住房转交给私人所有。住房私有化以后,私人住房可以自由转让和出售,这就为建立住房市场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建立房地产市场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住宅所有制结构的质的变化和住宅资源分配向有偿转换,为俄国内住宅资源的自由流通奠定了基础,逐渐形成二级住宅市场。”“为了有利于住房市场的形成, 1993年俄政府将4 000万平方米的未竣工住房工程以招标方式出售给承包商。俄罗斯最早在莫斯科建立房地产市场。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新房拍卖市场,市政府每年从新建住宅中拿出一部分拍卖,回收的资金重新投入住宅建设;二是非公有房屋的出让与转卖,至1997年年底,已办理过户登记的房地

产交易达30多万手,莫斯科现有房地产交易公司近1 000家,其中大公司约30家,其他城市也出现了发育程度不同的房地产市场,据抽样调查,现有30%的城市家庭打算通过市场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13]

2004年年底,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对1992年住房法的修改,其目的就是要创建为住房提供长期贷款的金融机构,通过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刺激有效的住房需求。同时,社会住房只提供给低收入、居住条件差的人口,其他社会群体则完全依靠市场,通过自建、承租、购买手段来改善住房条件。在此基础上,俄罗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将进一步刺激对住房贷款的需求。据估计, 2008年全年住房贷款的增长空间将达200亿美元。2007年,俄住房贷款市场需求共3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 3%,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住房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2%和7%[14]。

(四)住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物业管理新机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苏联一直实行福利性住房制度,公民住房的建设、使用、维修、保养都由政府作为向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包揽下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私有化改革,向市场经济过渡,但苏联时代的很多优惠政策却作为为数不多的“遗产”被继承下来,如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物业管理以及许多行业和阶层的人们可享受的免费住房、免费疗养、免费交通等。2004年7月份以来,一场涉及几千万人切身利益的社会福利改革成了俄罗斯举国上下最具争议的话题。8月,国家杜马三读通过了关于以津贴取代优惠的法案,这次的福利货币化改革是对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彻底改革,同时也是普京在连任时承诺的重大改革内容之一。

很显然,住房私有化后,房屋所有者要承担房屋的全额保养费用并交付可观的房产税。而随着住房改革的深入,为了适应住房制度改革的需要,俄实行了一系列新的物业管理机制,主要目的是将竞争机制引入住房的维修、保养领域。

俄罗斯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积极鼓励私人承包企业参与竞争,它们不仅可以开拓私房领域的物业管理业务,还可以同原有房管企业竞争;按市场原则促使物业管理主体与住房业主组织自愿结合,在合同的基础上对住房进行管理;鼓励物业管理企业开发新的服务项目,除了完成市政方面的管理项目外,还可以直接向住户提供额外的收费服务项目;同时,逐步实施城市住房物业管理公开招标制度。

为改变福利性住房制度中房租与住房实际费用差距过大的现象,俄罗斯政府早在21世纪90年代就规定:“从1994年起, 5年内让居民逐步承担公有住房的全部租金和公共服务费。1994~1995年不超过居民家庭收入的10%;1996~1997年不超过15%;从1998年起不超过20%。”[15]在2004年进行的福利货币化改革中,虽然俄政府暂时保留在公共住房和物业管理方面的优惠政策,但仍然规定2006年之后将对此进行货币化改革。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6年俄罗斯住房公共事业费调高了17%,而2007年住房公共事业费又再次调高了14%[16]。新的物业管理机制与福利货币化改革使俄罗斯的住房维修与保养付费更趋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也大大提高,减少了国家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三俄罗斯住房制度改革的成果

住房问题是各国社会经济的重大问题,住房政策也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很多国家已经在城市化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并形成了符合其实际的住房政策和体制。

自社会转轨以来,俄罗斯对苏联时期的住房制度及相关的公用事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住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私有住房比重大大提高;住房建设结构中的非国家经济建房的比重快速上升;住房建设速度加快。尽管近几年俄罗斯住房价格不断上涨,住房价格的“莫斯科速度”也困扰着俄罗斯居民,但是,俄罗斯政府已开始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尽力消除由此给

居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今,住房、汽车和子女教育已经成了俄罗斯人地位的象征。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俄罗斯人个人威望主要体现在这三点上。据滨海媒体报道,

在地位象征这个问题上,有55%的俄罗斯人认为是有好的住房,有37%的人则认为是应该给孩子良好的教育,27%的人认为是拥有汽车, 23%的人认为是到国外度假, 21%的人认为是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 20%的人认为是在国外购房, 12%的人认为是在郊外兴建楼房[17]。

俄罗斯十几年的住房制度改革证明,住房的私有化、多样化与住房供给、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也是住房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必要制度保证。这对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应该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住房存在,允许其按照一定的法律规范进行产权交易。只有这样,一个高效的住房制度才可能形成。中国应该坚持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和政府保

障相结合的住房政策体系。

(责任编辑:农雪梅)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温州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注释:

[1]《住房价格的“莫斯科速度”困扰市民》,《中国青年报》2007年7月16日。

[2]谷维:《俄罗斯住宅建设情况及2005年发展趋势预测》,《中亚信息》2005年第1期。

[3]余南平:《俄罗斯住房政策与住房市场的现状和未来》,《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1期。

[4]谷维:《俄罗斯住宅建设情况及2005年发展趋势预测》,《中亚信息》2005年第1期。

[5]《住房价格的“莫斯科速度”困扰市民》,《中国青年报》2007年7月16日。

[6]中国网:《俄罗斯人眼里的优质生活:住房婚姻薪金》。

[7]辛欣:《俄罗斯改革住房制度》,《国际资料信息》2000年第7期。

[8]高晓慧:《俄罗斯住房商品化与居民购买力》,《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9期。

[9]《多数俄罗斯人无力支付高价反对住房完全商品化》, http: //news. 163. com

[10]新华网:《俄罗斯通过立法发展住房市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11]同[8]。

[12]新华网:《俄罗斯新建住房增势强劲莫斯科州建设规模最大》。

[13]辛欣:《俄罗斯改革住房制度》,《国际资料信息》2000年第7期。

[14]中俄贸易网:《2008年俄罗斯住房贷款市场预计增长200亿美元》。

[15]辛欣:《俄罗斯改革住房制度》,《国际资料信息》2000年第7期。

[16]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2007年俄罗斯住房公共事业费调高14%》。

[17]东北亚经贸网:《住房汽车和子女教育成俄罗斯人地位的象征》。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第12期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与变迁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与变迁 作者:陈杰时间:2012-04-13 今年恰是邓小平1980年关于住宅问题讲话发表30周年,该篇讲话是新中国城镇住房制度从福利制度向市场化改革启动的关键标志,奠定了其后近二十年间中国房改政策的基本思路,显示了伟人的超凡预见性,至今仍对我们认识住房问题有深刻的启迪。为此在今天纪念这篇讲话,仍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住房所特有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是社会民生福祉最关键实现环节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另一方面,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我国改革开发之后城镇诸项改革中最先酝酿、也是最先启动的改革,但也是进程最曲折、反复最多,但又是改革最彻底、最市场化的一项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某种意义上是非常丰硕的,但当前争议又是最多的。所以,研究中国这30年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变迁的历程,可以获得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本文提出住房事业这个概念,是希望以此来涵括住房制度、住房建设、住房市场、住房政策(包括住房保障)这几个高度相关但又相互区别的内容,从而可以对住房问题做一个宏观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以下本文先按照历史顺序对1980年住房事业的发展与制度变迁做

一个全景式概括描述,然后再反思1980年房改以来在住房问题的根本经验与教训,以此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愿景和提出必要的政策建议。 一、历史背景:改革前的中国住房事业?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意识形态上采纳马克思、恩格斯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改造学说,而如不少学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明确反对工人阶级拥有自己的个人资产,尤其包括住房。如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认为,对于(德国大城市)工人说来,如果让他们有自己的房屋,把他们重新束缚在土地上,那就是破坏他们反抗工厂主压低工资的力量。他这样写到:“工人必须负起沉重的抵押债务,才能得到这种住所,于是他们就真正变成了资金主人的奴隶;他们被束缚在只好同意接受向他们提出的任何条件”。为此,新中国政府对住房问题策也无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 195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提出对城市房屋私人占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组成部分。1958年底城市私房改造基本结束,1964年7月政府正式宣布私人租赁性质的住房关系基本不再存在了,1978年我国城镇住房中74.8%为公有住房。 由于公房制度长期实行无偿分配和低租金的福利体制,住房的投融资机制被严重扭曲。1952-1978年中国包括农村住房在内的住房总投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办法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办法的 通知 【法规类别】房地产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市政发[2005]170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5.12.22 【实施日期】2006.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办法的通知 (市政发[2005]170号2005年12月22日) 《西安市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市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深化本市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镇住房新体制,切实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

〔1998〕23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指导意见》(陕政发〔2003〕33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新城、碑林、莲湖、灞桥、雁塔、未央区行政区域内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机关和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住房分配货币化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是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无房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实行住房补贴的分配形式。 第四条市住房制度改革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的主管部门。 财政、物价、审计、监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 第五条住房补贴的发放范围是:夫妻双方均未按房改政策购买公有住房或已按房改政策购买公有住房,但住房面积未达到补贴面积标准的职工。 第六条住房补贴资金主要立足于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的转化。具体来源如下: (一)财政预算安排的住房建设和维修资金; (二)公有住房出售收入; (三)预算外资金; (四)其他资金。 对财政供给经费的单位,住房建设资金转化后的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审核后,按全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施宇200915035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 施宇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915035)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社会主义转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上也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俄罗斯政治制度。本文把“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作为俄罗斯政治制度一个特点加以说明,政党制度和联邦制度作为另外两个特点加以说明。 关键词:俄罗斯政治制度;总统;政党;权利;联邦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方向由社会主义急转为资本主义,确立了总统共和制的民主联邦国家,形成了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内阁对议会负责的三权分立和赋予地方自治的联邦制度。但由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个人专制政治和当前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需要,俄罗斯政治制度运行带上了以总统为权力中心的强烈的个人威权色彩,一般而言,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近年来俄罗斯政党制度逐渐演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也在变化,因此还需加上“政权党”和“单一制联邦”才能更完整描述俄罗斯政治制度特征。 一、“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权力格局 1、强大的总统 在地位上,俄罗斯总统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根据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他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保证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协调行使职能;确定国家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 在权力上,俄罗斯总统类似于法国总统,集内政、外交、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于一身,除了和法国总统享有相同的权力,如对对议会和政府的解散权力、对政府、司法、军事机构的人事任免、重大会议的主持权、大政方针的决策权、赦免权等之外,俄罗斯总统还享有更大的权力: 第一,根据宪法,俄罗斯总统可以“根据联邦宪法性法律规定的程序确定公决”,而宪法中没有显示其他机构也有公决权,也就是说提请公决是俄罗斯总统独享的权力。 第二,顺利的任命政府总理的权力。在俄罗斯,总统可以在国家杜马三次否决总统的提名的候选人资格后,仍然任命总理并解散杜马。就政府信任问题上,总统拥有裁决解散政府还是解散杜马的权力。 第三,俄罗斯联邦总统有权提名任命和解职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长。在司法体系中,除了法院系统,俄罗斯还有一套检察机关。 由弹劾总统程序也可以看出俄罗斯总统地位稳固,宪法规定对总统的弹劾只能是因为叛国罪或其他重大犯罪,由两院提出指控,再由联邦宪法法院做出裁决。但俄罗斯宪法同时又规定“联邦委员会关于罢免俄罗斯联邦总统职务的决定应在国家杜马对总统提出指控后的3个月内作出。如果联邦委员会在这段期间内没有作出决定,对总统的指控即为废除。”此外在俄罗斯,总统几乎不用考虑公决后果。早在1992年年底和1993年3月,叶利钦发动了两次公决试图解决“府院之争”,其结果严格来说都失败了,但叶利钦不仅没有辞职,反而动用武力,最后还通过公决通过了对总统集权有利的宪法。因此,公决无法约束总统。 2、孱弱的议会 俄罗斯议会由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组成。 从宪法文本上就可以体现俄罗斯议会的孱弱,首先议会权力被其他权力机构分割,权利范围受限。例如立法动议权被总统、政府、各主体立法机关、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和俄罗斯联邦最高仲裁法院所分割。法律须经总统签署和公布。在权力范围

浅谈中国房地产住房制度改革

浅谈中国房地产住房制度改革 土地与房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生产资料,为历代政府和人们群众所重视。房地产业的法规、制度,房屋的建筑结构、工艺、材料,标志着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水平的基本特征。基于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政府部门必须进行住房制度改革,以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标签房地产;住房制度;改革 1、引言 房地产业,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反应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产业之一。随着改革地不断深入,住房制度也逐步深化,房地产正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承载体,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兴起、发展所形成的独立产业,同时又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其自身特性感决定了这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在我国,住宅投资的增加,被带动的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较大的产业有60多个,有力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是社会一切产业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空间条件,并具体构成各个产业部门。房地产发展的规模、产品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都将影响着各行业的规模、结构、布局、水平和速度。房地产作为产业部门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参与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的经济过程,并形成商品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重要内容。因此,房地产是构成整个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而长远影响。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既有国民经济一般行业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内涵及活动领域十分广泛,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且非常重要的部门,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活动特点。 2、房地产概述 2.1概念 房地产是进行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房地产业与建筑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建筑业是物质生产部门,属于第二产业,而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 2.2分类 房地产业可分为房地产投资开发业和房地产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又分为房

对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若干政策反思

对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若干政策的反思 住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经过多年改革,目前我国城镇住房实物分配的福利体制已经基本终止,货币化住房分配、市场化和社会化供给体系也已大体建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也积累了诸多矛盾,发展到今天,居民住房困难的矛盾反而更为尖锐。不断攀高的房价虽与加速推进的城镇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和土地供应刚性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房改过程中的某些政策失当也难辞其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相关政策的反思.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及相关政策 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住房制度改革起始于1980年邓小平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当时谈到住宅问题,邓小平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此后,房改大致经历了试点售房(1979~1985年)、提租补贴(1986~1990年)和以售带租(1991~1993年)等改革阶段,以及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1994-1997年)阶段。 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

443号),开启了城镇住房制度正式改革之路。该文件提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把各单位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改变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同时,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 而房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则是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该文件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再往后,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文),提出:各地要根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程、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 应该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而为,但除此之外,还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内在动因。这主要是,在当时旧的福利分房制度条件下,由于租金低廉,无法维持正常的房屋维护,而且使政府背负着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配以收入分配调整政策,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而住房货币化的登台,正好可以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好办法,启动消费需求,

我国现行城市住房制度必须改革

我国现行城市住房制度必须改革 ——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再思考之二 黄小虎 大约从2003年开始,我国政府几乎每年都要出台对城市房价的调控措施。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房价在调控中一路高歌猛进,已经成为严重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成为舆论界和研究界关注的热点。 综合十几年来各界的研究、分析、建议,影响房价的因素有,城市人口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土地供应量,货币供应量,银行房贷政策如首付比例、利率、限贷,行业管理政策如限购、限价、限面积、限身份,此外还有市场管理,税收管理等等诸多方面。以上这些,基本属于影响房价的短期因素。 对房价长期走势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改革。其中,第一位的是住房制度,其次是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投融资制度、户籍制度等等。 多年来政府的调控,主要围绕短期因素展开,调控的效果不佳,房价甚至越调越高。其原因就在于,没有针对制度建设的缺失,深化改革。 2009年之后的几年间,笔者陆续发表“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再思考”、“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思路的演变”、“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

题应实行‘三轨制’”、“关于保障性住房”等文章,i从不同的侧面,分析我国城市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建议。本文下面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过去的观点,但有新的分析,对有关方面的批评更加直接了当一些。 一、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历史回顾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成立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组织各界、各地调研、试点基础上,探讨改革思路,拟定改革方案。经过较长时间探讨,社会各届对住房制度改革形成如下共识:需求侧(存量住房)是“租售并举,提租促售,以售带租,小步快走”;供给侧(新建住房)则是政府建房,合作社建房,私人建房和开发商建房并举。 我理解,租售并举,是要让住房买卖市场和租赁市场共同发展,消费者可以根据市场的租售比价和自己的购买能力,自主选择住房消费方式。政府建房,主要解决最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住宅合作社作为非盈利经济组织,是普通工薪阶层合作互助解决居住需求的重要渠道;私人建房,主要是小城镇居民用于自住;开发商建房,对应的是高收入人群或富人阶层的居住需求和投资、投机需求。这些改革思路,在国务院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台的住房制度改革方案中,都有所体现。 按照这些思路,当时的建设部开展了积极探索。例如,在烟台、唐山、蚌埠等城市开展提租促售、租售并举的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经验。例如,在全国探索建立和发展住宅合作经济。到90年代初,全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实施意见的通知

陕政发〔2007〕16号 陕西省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 实施意见 为切实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的和意义 住房问题是涉及民生的重要问题,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完善,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明显改善,但部分最低收入家庭很难通过自身努力解决住房困难,需要政府进行扶持和救助。 廉租住房制度是目前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重要职责,也是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具体体现。逐步实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社会目标,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以2006年底应享受廉租房保障家庭

总数119459户为基数,力争全省“十一五”末实现“应保尽保”。具体计划为:除2006年底已实施保障的7553户外,2007年全省新增保障34273户,其中新增实物配租5000户,新增租金补贴29273户,保障率达到35%,杨凌示范区率先达到应保尽保;2008年新增保障23888户,其中新增实物配租10000户,新增租金补贴13888户,保障率达到55%;2009年新增保障29859户,其中新增实物配租12000户,新增租金补贴17859户,保障率达到80%;2010年新增保障23886户,其中新增实物配租7552户,新增租金补贴16334户,实现应保尽保。形成“目标明确、资金保障、房源稳定、动态管理”的廉租住房管理机制,使我省廉租住房保障工作步入日常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总体要求。市县政府要将此项工作列为重要目标任务,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切实抓好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工作。省政府将按照廉租住房年度目标责任书对各市进行考核。 三、保障对象 (一)确定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我省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中的住房困难户。各地应按照本地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和《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建住房…2005?122号)对廉租住房申请人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审核、公示,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建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朱晓姝 2011-03-05 14:44:38 来源:《当代世界》2005年第4期 普京自2004年3月连任以来,为进一步强化总统权威,构筑具有俄式特点的政治体制,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依靠较高的民意支持率和连任后较大的施政自主性,大刀阔斧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改革刚刚起步,且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俄要建立真正高效、顺畅的国家权力体系任重而道远。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重组国家权力体系 普京连任以来,本着加速发展、权威治国的理念,着力整顿权力秩序,并以别斯兰人质事件为契机,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基本理顺了总统、政府、议会、政党的关系。近一年来,普京在推进政治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大力扶植统一俄罗斯党并改组政府,基本确立以总统为核心、府院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政体构架。普京吸取叶利钦时期府院相争内耗激烈、国家政权机构运转受到严重干扰的教训,开始运用扶嫡遏异己手段,拉统俄、压俄共,在2003年底杜马选举中,动用行政资源助统俄参选获胜,夺取杜马主导权,从而建立总统对议会的有效控制。之后,普京在大选前后大幅改组政府,任命与自己有相同执政理念的弗拉德科夫为政府总理,组建以强力集团为班底的听命于己的“技术型小政府”,从而建立总统对政府的绝对控制权。从此,俄政坛以总统为绝对权威的“三驾马车”得以按普京意愿有效行驶和运转。

(二)改变联邦主体行政长官选举办法,强化国家垂直权力体系。针对原有的国家垂直管理体系结构松散且运作不力,总统派驻七大联邦区全权代表没能发挥实际作用,地方利益集团利用州长选举营私舞弊等漏洞。普京提出将各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由直接选举产生改由国家元首提名,经该联邦主体立法会议批准产生。在去年12月3日杜马通过的政治体制改革法案中规定,总统在联邦主体行政长官任期届满35天前提出候选人,地方议会应在14天内予以批准如果地方议会三次否决总统提名,则总统有权解散地方议会。此举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减少了其与联邦中央抗衡的本钱,强化了以总统为筷合的垂直权力体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地方议会的权力,使地方领导人对本地区发展负起更大责任,并把本地区发展同国家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联邦制的发展。 (三)消肿、反腐、打寡,力图建立廉洁高效的政权体系。普京连任伊始,开始大力精简政府机构,裁减冗员。他先改组政府,后又大刀阔斧精简总统办公厅,初步划清政府各部门权限、简化政府职能,提高执政效率。普京还以严惩官僚腐败为重点,采用加强反腐立法、建立专门反腐机构、加大司法惩处力度、高薪养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全社会营造反腐氛围等多种举措遏制腐败势头,使反腐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此外,普京继续对寡头穷追猛打。去年再度以偷税、逃税等罪名,对霍多尔科夫斯基旗下的尤科斯公司提出起诉,最近又对该公司最大子公司的股份进行拍卖,名正言顺地将其收归国有,把这个不可一世的石油帝国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坐拥75亿美元的俄第二大富翁阿布拉莫维奇也因“严重违反金融政策”被迫辞去楚科奇自治州行政长官一职。 (四)改变国家杜马选举方式,修改政府法和政党法,提升政党作用,加强政党制度建设。普京深知,政党是公民利益代言人,俄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离不开政党的作用与影响。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普京以此为契机,在提升政党作用、推动政党建设方面连出“三板斧”,先是取消杜马单席位选区制,将原

住房制度改革,实物分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住房制度改革,实物分房 篇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1958到1978年前的租房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实行住房分配与工资制度挂钩。国家在职工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于住宅建设,住宅建成后,国家授权工作单位将住宅作为福利和实物工资分给职工。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 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 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1978年9月,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传达了复出一年多的邓小平的一次谈话。邓小平说,“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1980年邓小平再一次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 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国家规定,“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截至1985年底,全国共有160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实行了补贴售房,共出售住房1093万平方米。在出售公房的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专题一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皇帝制、 趋势。 3、作用和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起消极乃至反动作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认识: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说明它是适应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 二、两种状态——分裂与统一 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三次大统一:秦汉、隋唐、元明清 1、规律特点 国家统一的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根本原因;民族融合和内聚力的逐步加强是基本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统治阶级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都是实现和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②从过程看,是在克服各种分裂割据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⑨从影响看,封建国家的统一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另外,还应注意到,长期统一的局面下也蕴含着种种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财政困难引发统治危机等。 国家分裂的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融合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②从过程看,每次分裂的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间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内战;在分裂后期往往会崛起一个强大王权,最终由他实现统一;③从影响看,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因此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2、综合认识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时间上看,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真正分裂的时间不过七、八百年左右;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大。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来源:新华网 阅读要点提示:我国住房改革至今已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回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其政策调整轨迹,有助于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走向,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住房制度改革的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房改的问题,由此开启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之路。 (一)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 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能不能宽一点的想法。 1979年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制定了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鼓励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并且规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自己,国家依法给予保护。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暂行规定是住房商品化的萌芽。同年我国政府探索把住宅出售给职工,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选择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西安五个城市进行增量住房向职工出售的试点,即进行政府统一建设,以土建成本价向居民出售。 1980年邓小平再次发表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邓小平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国家规定,“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1981年,公房出售试点扩展到23个省、自治区的60多个城市和一部分县镇。1982年,在总结前两年公房出售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鉴于城镇居民工资水平低、购买能力有限,原国家建委和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决定在郑州、常州、四平和沙市四个城市试行公有住房的补贴出售,即政府、单位、个人各负担房价的1/3。截至1985年底,全国共有160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实行了补贴售房,共出售住房1093万平方米。在出售公房的同时,有的地方还实行了住房租金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主要做法有“按成本计租,定额补贴”,“超标加租”,对青年公寓实行“新房新租”。

陕西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

陕西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拆迁管理 第三章拆迁补偿 第四章拆迁安置 第五章罚则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保障城市建设顺利进行,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各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及附属物的,都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拆迁人是指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 本条例所称被拆迁人是指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包括代管人、国家授权的国有房屋及其附属物的管理人)和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使用人。 第四条拆迁人必须依照本办法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和安置;被拆迁人必须服从城市建设需要,在规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房屋拆迁管理的法律、法规,监督管理房屋拆迁工作; (二)负责房屋拆迁单位的资格审查; (三)审查房屋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发布房屋拆迁公告;(四)鉴证房屋拆迁协议,裁决房屋拆迁的补偿安置争议; (五)对从事房屋拆迁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房屋拆迁工作的领导,对在房屋拆迁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拆迁管理 第七条 拆迁人拆迁房屋,必须向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提出拆迁书面申请,经审查批准,领取拆迁许可证后,方可进行房屋拆迁。房屋拆迁需要变更土地使用权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实施房屋拆迁不得超越批准的拆迁范围和规定的拆迁期限。 第八条房屋拆迁,可以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统一拆迁,也可以由拆迁人自行拆迁或委托取得房屋拆迁资格证书的单位拆迁。 委托拆迁的双方应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接受委托的单位,应按照拆迁主管部门批准的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从事拆迁活动。 第九条 承担房屋拆迁业务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省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市(地区)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批准,取得城市房屋拆迁单位资格证书。西安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可以批准颁发城市房屋拆迁单位资格证书。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应与“经济体制”改革同行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应与“经济体制”改革同行 左河水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了经济发展的惊人成绩,但离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国家的目标却很遥远。特别是我国在一些重要的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改革一直迟滞不前,使一些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明眼人都知道,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缘于经济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权力变本加厉地压制和干预社会正当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广泛而恶劣的寻租活动之结果。 在目前这种社会矛盾凸显、不同政治诉求之间的争辩趋于激化的时刻,如何防止各种极端派的思潮撕裂社会,造成两端对立。特别是避免不走到绝路决不回头的历史陷阱,成为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应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一、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与制度思考 1977年11月,复出后的邓小平第一次外出视察,眼光盯住了和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当年沿海的小渔村)。如何尽快让亿万群众富裕起来,中国如何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等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中国推向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接着开辟“长三角”、“珠三角”,福建“厦漳泉”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1988年5月,在“中关村”成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科技园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0年4月,更是作出了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1992年,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特区。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在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犹如歌曲《春天的故事》所唱的那样迅速在全国全面展开并迅猛发展。30余年的历程,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果。 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通常是由两个“车轮”驱动的,即“技术”和“制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与技术水平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新的效率及更高的技术是对先进国家已广泛存在的东西的借鉴。至于我国是否能够广泛地运用好这些新技术,则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与这些技术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了。而在“技术”和“制度”这两个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制度显然较之技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30多年的经济改革开放历程中,有意或无意形成了一种“双轨制”的制度环境。 其一是作为计划经济基础的国有经济享有着特殊的待遇,在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上处于垄断和优先的地位,但它却仍然按照行政性命令经济的逻辑运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1958到1978年前的租房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实行住房分配与工资制度挂钩。国家在职工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于住宅建设,住宅建成后,国家授权工作单位将住宅作为福利和实物工资分给职工。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 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1978年9月,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传达了复出一年多的邓小平的一次谈话。邓小平说,“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1980年邓小平再一次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国家规定,“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截至1985年底,全国共有160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实行了补贴售房,共出售住房1093万平方米。在出售公房的同时,有的地方还实行了住房租金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主要做法有“按成本计租,定额补贴”,“超标加租”,对青年公寓实行“新房新租”。 第二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深化阶段(1986年-1993年)。在之前试点的基础上,1986年以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掀起了第一轮房改热潮。 1986年2月,成立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的房改工作。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同年2月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指导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指导意见 【法规类别】房地产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陕政发[2003]33号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3.08.27 【实施日期】2003.08.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指导意见 (陕政发[2003]33号2003年8月27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确保我省住房货币化分配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精神,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精神为指针,加快全省住房商品化、社会化进程,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我省省情的城镇住房新制度。通过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启动住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新人新制度,老人老政策,新房新制度,老房老政策;坚持在国家和省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各地结合实际,分别决策,分级负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二、实施时间、条件、对象和范围 3、实施时间:从2000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 、实施条件:房价收入比(本市区、县城一套建筑面积60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之比)大于4倍,且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或其他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市、县。 、实施对象:2000年1月1日之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简称“新职工”);1999年12月31日之前参加工作的无房职工、住房面积未达标的职工(简称“老职工”)。 无房职工是指夫妻双方自参加工作之日起,未以任何一方名义承租或以标准价、成本价并享受国家优惠房改政策折扣购买过公有住房(安居房、集资合作建房)的职工。 住房未达标职工是指职工以标准价、成本价购买或以标准租金承租了可购买公有住房,但住房面积未达到本《指导意见》规定的各职级住房面积控制标准的职工。 各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住房货币补贴面积,执行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清理纠正违反规定购房建房租房、装修住房问题的实施意见和处理办法》(陕办发〔1996〕7号)中规定的各职级住房面积控制标准。 、实施范围:各级政府财政全额预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差额预算的事业单位。 三、住房货币化分配的主要方式及相关政策 、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主要方式是: (1)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各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为在职职工

俄罗斯当代政治制度重要问题整理与解析

俄罗斯当代政治制度 关键词:典型的总统制总统集权制 Conflict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the People’s congress(两权之争) (苏联解体后,从一开始的经济改革的选择再到两大机关的矛盾,最后通过武力确立总统制、三权分立) (1)人民代表大会与以总统为首的执行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上出现了矛盾分歧,前者主张建立议会制国家,后者主张建立总统制国家,双方都有理由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双方对立的原因:1991年底,俄罗斯独立以后,选择了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土地私有化,经济市场化(这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但是,这种激进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经济急转直下,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这时,人民代表大会最高苏维埃对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进行批判。 (3)两权对立的加深:国家政治体制的争论。 总统一方:废除旧宪法,确立新宪法,建立总统制,取消最高委员会,把最高苏维埃转变为专业性立法的会议。 最高苏维埃:执行权力机关受最高苏维埃监督,防止滥用权力。 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决定提交全民公决(1993年3月29日),决定将有关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交由全民公决。之后,总统试图解散人民代表大会,而人民代表大会也决定暂停执行总统命令。叶利钦还决定选举新的俄罗斯议会,在这期间全部以总统执行权力机关指导,切断人民代表大会的水电与对外联系。最后,炮打白宫,以流血方式确立了国家权力体制。 The features of Totalitarian Presidential system (集权主义总统制的特征) (1)总统决定俄罗斯的内外政策,而议会没有什么话语权。 (2)人事权掌握在总统手里。这样通过议会选举产生的少数党有可能进入政府,而多数党可能不能进入。总理由总统提名,议会杜马通过,其他政府成员无需议会同意,由总统决定即可。政府要员的提名任命完全由总统说了算。俄联邦政府几乎成了总统的一个普通办事机构。 (3)总统拥有强有力的否决权,议会的立法权受到很大限制。议会杜马通过的法案必须以总统签字后才能生效。 (4)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很难监督政府。 (5)议会很难罢免总统。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可以提前行使总统职权,让总理代行总统职权。这实际上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健康状况”界定不明。总统犯叛国罪等重罪,会议可以罢免,但程序非常复杂。 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赋予总统很大的权力,虽然各派力量颇有微词,但修宪程序复杂,至今未曾修改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