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

夯实基础,推进应用

——微软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概述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一台计算机进入校园,协助教师教学开始,计算机在校园里的应用已经走过了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移动学习等阶段,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已经实现了全面数字化的eLearning 应用。

在国内的教育信息化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硬件,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之后,硬件设施的高标准呼唤着软件应用的丰富性,“十一五”规划中,很多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投资和建设重点将转移到教育软件应用体系的建设上来。

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供应商,一直非常重视软件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也已经开发了一系列非常优秀的软件,在全球的教育信息化领域,取得了很多的成功案例。那么,微软今天究竟能够给教育行业客户提供哪些解决方案呢?下面将总结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普遍过程,介绍微软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案框架

一般而言,围绕教学活动为中心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通常包含以下信息化子系统:

图1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

上图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框架。该框架各部分之间形成“4横2纵”的逻辑关系。“4横”相互关联,形成平衡的整体业务能力;“2纵”提供了系统安全,管理和开发的能力。下面对框架中的各主要部分作简要介绍。

1.基础设施系统

通常,校园信息化从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开始,这个时候,客户以采购硬件设备,例如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系统为主,上一些最基础的应用,例如服务器操作系统,电子邮件,防火墙,数据库系统等。由这些硬件和软件,构成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系统,提供包括网络传输,系统安全,文件存储,消息与协作,网络电话,视频会议等服务。

2.教育信息化应用子系统

在完成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之后,实际上完成了建信息化之“路”的任务,接下来,用户必然要在“路”上行“车”,开始考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

(1) 教学资源电子化子系统

从信息化改善教学任务的角度看,要实现教学的信息化,首先需要把传统基于纸介质的教学资源“电子化”,才能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用户建设一个教学资源电子化的应用系统,例如,课件制作软件,电子备课软件,以及教学资源的存储,管理,交换的系统。

(2) 教学展示子系统

当教学资源实现电子化之后,要应用于教学,必须把它传输到一个教学场所进行展示。此时用户必然考虑建设一个教学展示系统,例如电子教室,网络学堂等系统。

(3) 协作与交互子系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更有必要建设一个教学交互系统,改善这种交流的手段,提供课堂上的实时交互,基于网络的在线答疑,以及离线之后的交流和指导。

(4) 教学评估子系统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还需要对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估,以便根据结果采取措施,不断改进教学活动。因此需要建设电子化的教学评估系统,通过网上考试,进度跟踪,在线调查等手段,对教学的绩效进行评估。

(5) 教学管理子系统

对于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而言,同样有必要基于网络信息化手段开发一个教学管理系统,以便对信息化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包括学生信息系统,教师信息系统,课程安排系统等等。

(6) 校务管理子系统

当教学活动基于网络信息化手段来开展时,学校的行政管理也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进行。这就需要用户建设一个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用于实现电子化办公,档案管理,校园资产管理等学校行政事务。

以上信息系统就是当前我们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比较常见的一些应用。在现实当中,在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建设了这样一些应用系统,例如在中小学领域,最为常见的是教学资源信息系统,而在高校,可以看到,例如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已经成为学校信息化的关键业务系统。

3.应用集成与信息交换平台

当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在校园中出现时,用户很快就会发现,这些应用系统由于开发时间,开发厂商以及应用的技术不同的原因,校园内部这些逐渐增多的应用系统并不能很好地进行信息交换,形成了“信息孤岛”,给用户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带来了巨大的不便。此时,就有必要建设一个应用集成和信息交换的平台,用于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4.电子校园信息门户

面对逐渐增加的应用系统,还需要建设一个集成的校园信息门户,给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入口,以便帮助用户在校园内,只需访问一个入口,就可以使用到后端多个应用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5.系统安全与管理

对于一个完整的IT系统而言,除了上述整个解决方案框架中直接给用户提供服务的模块和系统之外,还必须建设运营维护和安全管理的系统,保证这些系统健康,稳定和安全的运转,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

6.开发工具

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增加,原有的应用系统需要升级,新的应用系统也会

增加。这就需要建设一套强大的开发新功能,新系统的开发平台和工具。三.微软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

一个架构比较完整的校园IT系统应该包含上述系统和模块。这是微软从厂商的角度,对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整体认识。那么,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厂商,如何帮助教育行业用户进行教育应用系统建设呢?

简而言之,微软希望通过.NET战略来帮助用户实现他们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所谓的.NET战略,就是微软希望应用软件技术,帮助人们在网络信息时代,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所具有的价值。从2001年微软提出自己的.NET战略以来,每年都投入了超过60亿美金的研发资金,用于开发实现.NET战略核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下图展示的就是迄今为止,微软产品线中,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被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系列后端服务器软件产品。

图2 微软提供的服务器软件产品

由于微软在个人计算机桌面操作系统,个人办公套件领域的巨大成功,绝大多数人对微软的认识,认为微软只是一个消费者软件公司。实际上,今天的微软,已经可以提供世界上最为全面的,用于构建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一系列软件产品。在这些软件当中,包括了构建一个完整IT架构所需的各个层面上的应用程序,后端服务器软件,以及开发工具。

下表结合前述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简要介绍微软所提供的应用程序,

服务器软件,以及开发工具,如何被应用到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建设当中。

表1 微软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纵观国内各地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建设的历程,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都是按照“按需建应用”的思路开展,缺少总体规划的指导,根据需求,建设了许多独立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逐渐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给信息共享,提高效率,用户的使用带来巨大不便,妨碍了用户继续使用的兴趣,导致信息化建设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为此,我们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总体规划”做起,首先夯实信息化应用的软件基础平台,为充分发挥现有应用的功能,未来增加新应用奠定一个易于扩展,易于管理的平台;对“总体规划”所描绘的蓝图,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按照“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原则,建设相应的应用系统。

五.展望

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先生指出,“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就是改善教育”。在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微软一直在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优秀,最完善,最全面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微软今天所能够提供给客户的选择,已经可以满足客户在建设教育信息化软件基础设施,教育应用系统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这些软件和技术,正在也将继续在国内外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作为提供全面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领导者,我们将继续努力,开发新的软件和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客户,实现潜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课题研究解决方案的基本框架.docx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 这部分主要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想从何而来,即选题的来源和背景,研究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意义。这是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过程的宗旨所在。问题的提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选题论证,即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的文献情况及情况综述。 (三)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等。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一)研究依据:包括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依据等。 (二)理论假设:即对事物因果关系所作的一种推测,也就是对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的一种预测。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 第一,明确。假设一般是陈述句或复合句,必须包含两个以上变量间关系的推测。 第二,新颖。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 第三,合理。符合求真、求善的要求及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可测。能通过明确的目标体系、具体的操作要求和科学的检测标准来验证。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如前所述,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一般可划分为总

体研究和抽样研究两大类:可根据课题的性质、要求、研究对象情况及研究力量的可行性出发进行选择。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来说,多采用抽样研究方式。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能代表总体的样本进行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方案设计中要对抽样的原则和步骤加以说明。若是实验研究,则需对实验班与控制(对照)班的确定原则、方法加以说明。 (二)研究方法:主要指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每一项课题都要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一般可采用综合的方法、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这样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结论。在方案中应提出用这些方法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操作等等。 四、研究目标 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直接目标。目标要求明确、内涵和外延清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能够检测。 五、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研究内容是在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具体化。通常是将研究变量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各子课题为总课题服务,既各有侧重,又互相渗透,构成统一的整体。研究内容的确定就是对教育中各种变量进行考察、探讨、测试、调查、实验,以揭示其本质特征,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对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中,要确定变量的类别和性质,划定变量的范围,说明变量的控制方法,并制定标志变量变化的标准(即指标)。对于实验研究,应对如何操纵自变量,如何检测因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

#国外经济理论专题#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 王群 内容提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已经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并在实践中日益广泛地应用。那么如何实现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提出的八项原则呢?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自主治理体制的构建、调整与改善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在整个框架中,行动情境最为复杂和重要,致力于解释参与资源治理过程的个体在既有信息和控制力下基于一定身份所采取的行动对治理结果的影响。应用规则约束人们在行动情境中的行为,其改变不仅导致行动情境内部结构的变化,还能使整个制度框架结构发生变化。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在奥斯特罗姆近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逐步趋向完善。本文对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补充性介绍,以增进国内学术界对此理论成果的了解。 关键词: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行动情境应用规则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由于/在经济治理、尤其是在公共资源治理方面0的卓越贡献,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她颠覆了公共财产只有交由中央权威机构管理或完全私有化后才能有效管理的传统观念,证明使用者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取得优于人们先前根据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结果(Ostrom,1990)。与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息息相关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 p-m ent framew ork,简称为IAD fram ew o rk)从1982年起就一直是奥斯特罗姆的研究重点之一(Kiser &Ostro m,1982)。它致力于解释包括应用规则在内的外生变量(exog enous variable)如何影响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中的政策结果,为资源使用者提供一套能够增强信任与合作的制度设计方案及标准(Poteete et al.,2010),并且用来评估、改善现行的制度安排。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如今已成为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的/操作指南0。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最新发展。 一、理论基础 奥斯特罗姆认为,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有着多重渊源,它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非合作博弈论中都可以找到理论依据,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一组分析框架(Ostr om et al.,1994)。它既可以用来研究静态制度安排,也可以用来研究新规则和新技术不断出现的动态制度安排; 它将人们的经济行为分解成 图1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若干相互关联、牵制的组成部分,使我们既可以对具体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又可以将各种问题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奥斯特罗姆通过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向我们表明,对资源退化等问题的研究不应该仅限于相关的自然属性,例如土壤、动植物种类、降水;资源所在社区(comm unity,或译为共同体)的特点、管理体系、产权、用以规范个体之间关系的应用规则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属性一样重要。一个完整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包括7组主要变量(图1)。 ) 137 ) 5经济学动态62010年第4期 *此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64)成果。

最新2021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最新2021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纹化素质,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根据 ___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确定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这个学期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担任三年级的教学任务,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上过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非常喜欢计算机,但他们的强烈探索热情会使没有组织的课堂完全乱套。本学期我打算采用计算机上机实际操作教学的方法。同时加强四年级学生的教学治理,根据他们好动,不喜欢受约束的特点,多安排实践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课堂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尽量将理论学习时间压缩在10分钟以内。小学生要给他们规范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原理帮助他们建立关于计算机的系统知识,提倡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均衡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教材分析:

本课程采用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的教材,本教材每年级两册,三年级下学期选用第二册。本教材都有两个的单元内容,语言纹字童趣化、图形图像直观化、学习过程自主化、知识内容趣味科学化、信息教育整合化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三年级:共五课,第一课在电脑里写日记(一),第二课在电脑里写日记(二),第三课小海龟的家,第四课椰子节的宣传海报,第五课帮妈妈记帐。 五、进度安排: 三联单年级:每节课用10-20分种讲理论、剩余时间上机训练。 六、计算机治理 从系统上为确保计算机正常运作,我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课堂常规管理:课堂管理的好与不好,不但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网络室的正常运作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就没有良好学习环境。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与理论命题_陈丽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对我国经济 增长、城市建设及其它各项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结果显示,2003年至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68.0万公顷,年均占用17.0万公顷。①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波动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紧密一致,各省区之间GDP总量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存在幂指数的关系(陈江龙,2003;曲福田,2006)。同时,非农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并存在耕地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失地农民增加等现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有3500万人左右,按目前的土地征用速度,预计到2030年失地农民将增至1.1亿人。②可见,基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且面临着日益紧张而残酷的国际与区域竞争,大量土地资源迅速地向非农用途转移将使得国家粮食有效供给、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严重隐忧。 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自1990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两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第一轮规划(1990)在执行过程中被终止,对规划思想、目标和方法进行了大的调整后,重新编制了第二轮规划(1997)。虽然第二轮规划在耕地保护和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规划编制社会经济背景的快 速变化,规划实施中出现了用地指标不断被突破、 规划方案调整频繁、违规用地现象普遍、圈地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调研组,2002;张跃进,2004;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而土地利用规划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 这些事实促使专家、学者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状况进 行理论反思:我国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基本农田保护等制度的确立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虽然在空间、时间 和数量上对土地资源配置建立了法律体系,但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耕地过度消耗、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的势头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其核心是土地利用规划中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的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机制缺失(师学义,2005)。因此,本文在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评述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从制度分析视角构建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并阐释其重要的理论命题,为系统深入地分析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一、现有研究视角的评述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时序的系统工程。各领域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规划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致使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产生了不同的视角和范畴,其研究成果也涉及科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决策、规划政策、规划管理、规划实施等方面。然而,随着经济日趋全球化、社会依赖程度日益复杂多样化,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时,在可持续发展观影响下的各国土地利用规划逐步由技术主导研究转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与政策研究中。 当前国际上对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就是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解释规划的 “政治性”和实际规划工作中的大量政治问题 (Betts,1995;Do-minitz和Manski,1996)。 尽管它们的研究方法各异,研究重点也各有侧重,但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即规划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规划过程和社会结果两个方面,且这二者处于互动之中,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将决定规划的开展,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其空间后果将反过来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本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与理论命题 陈丽1,曲福田2,严金明1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2.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文章在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述评基础上,阐释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从制度经济学 分析视角,以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需、成本和博弈分析为核心构建了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提出 这一研究框架下三个重要理论命题,即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给与需求、 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实施和土地利用规划管制权限配置。这为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分析框架;理论命题【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8)16-0055-03【收稿日期】2008-02-22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D0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173027)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06年)》整理获得。②包宗顺:《重视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 ,新华日报,2003年7月13日。【作者简介】陈丽(1980-),女,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规划;曲福田 (1962-),男,山东莱州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经济、土地政策;严金明(1965-),男,江苏南通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 《生产力研究》 专题研究.生产力研究/No.16.2008! "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________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继续坚持以"xx"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中心, 围绕学校主动发展的中心工作,加强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网络应用,力求特色,注重实效,为创建信息化实验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措施 1、建立校园网继续优化硬件资源的配置 各办公室配备多媒体电脑,接入因特网。 建立校园网、配备服务器,建立学校网站,各教研组建立独立网页,鼓励教师通过学校网站建立教学日志,有条件的建立个人网站。 通过学校网站bbs加强师生交流、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建立起师生家长三方互动平台。 逐步推动班班通工程,每个班级都要有宽带接入接口,教师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在教室上课。 2、继续加强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结合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加强学生电子报刊的培训,以此为平台,大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拓展学生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继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分类型,分阶段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 培训,采取"大集中,小分散,勤辅导,促滚动"策略进行信息技术的指导,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放在首位. 充分挖掘各科室有信息技术特长教师的潜力,发扬同伴互助的精神,营造一种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让信息技术深入人心. 第 2 页共 6 页

3、加大计算机及其校园网络的应用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教师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搭建平台,与校本教研活动,教研组特色建设,网络备课等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分年龄段,明确提出使用校园网络的要求,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建立校园办公系统,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搭建网络办公平台,实现通知发布,公文流转,教务管理,人事管理,校产管理等方面的电子化. 4、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梯队建设 管理队伍建设是本学期以及下学期的工作重点之一,首先要加强现有网络管理员和计算机房管理员的管理与培养,明确管理职责,切实发挥管理职能,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要管的合理,管的有效,让老师和学生满意. 创造学习和尝试的机会,让热爱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老师能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动年级组,备课组年青教师的积极性,发现和培养一批有技术开发潜力,有一定管理能力的老师,建设一支教育信息化管理梯队.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报告 指导思想: 以学校总体办学思路为指针,贯彻教育局信息中心,从务实、求真 第 3 页共 6 页

软件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软件技术整体解决 方案

软件开发技术方案 1.开发框架 开发的系统中所应用的技术都是基于JavaEE,技术成熟稳定又能保持先进性。采用B/S架构使系统能集中部署分布使用,有利于系统升级维护;采用MVC的开发模式并参考SOA体系架构进行功能设计,使得能快速扩展业务功能而不会影响现有系统功能的正常使用,可根据实际业务量进行部分功能扩容,在满足系统运行要求的同时实现成本最小化。系统采用分布式部署,系统功能隔离运行,保障系统整体运行的稳定性。 图1.开发框架与体系结构图 1.1.web端技术栈 (1)前端采用elementUI/jquery/bootstrap/vue实现,前端和Controller交换数据基于json格式。 1.2业务端技术栈 (1)业务端基于springboot、springMVC、JPA、SpringData技术

栈构建,对于复杂的系统则采用springCloud构建。 (2)四层分隔:controller(Facade)/service/dao/entity,其中fa?ade主要用于生成json,实现和前端的数据交换。(2)命名:按照功能模块划分各层包名,各层一致。 2.系统安全保障 2.1 访问安全性 权限管理是系统安全的重要方式,必须是合法的用户才能够访问系统(用户认证),且必须具有该资源的访问权限才能够访问该资源(授权)。 我们系统设计权限模型,标准权限数据模型包括:用户、角色、权限(包括资源和权限)、用户角色关系、角色权限关系。权限分配:经过UI界面方便给用户分配权限,对上边权限模型进行增、删、改、查操作。 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策略根据角色判断是否有操作权限,因为角色的变化性较高,如果角色修改需要修改控制代码。 而基于资源的权限控制:根据资源权限判断是否有操作权限,因为资源较为固定,如果角色修改或角色中权限修改不需要修改控制代码,使用此方法系统可维护性很强。建议使用。 2.2 数据安全性 能够从三个层面入手: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比较常见的是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层面的安全保障措施。 在操作系统层面经过防火墙的设置。如设置成端口8080只有

项目总体架构及技术解决方案

项目总体架构及技术解决方案 (一)项目总体架构 1、公司在明确公司各部门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为明确划分各层人员的权责,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管理方法。 2、本办法按本公司组织系统各部门的职务按阶层分划岗位职责权限,将部门所有职责划分为由部门内部阶层人员负责的事项,分裂与《部门岗位职责》。 3、部门内所有事项分为共同及专项两部分,共同部分由主管(总经理)负责分配,安排其人员作为该事项的主要负责人员,在相关人员不到位的情况下由主管负责,专项部分则由相应职位的人员担当该事项的具体操作。 4、人员均应切实负责办理,不可借词委托,实施时,如遇困难或特殊事件发生,需向上一层人员请示后处理。 5、各层人员按规定事项办理后,如须向其上层人员报告时,仍需以书面或口头报告。 6、任一事项,涉及跨越本系统及两个部门配合执行该职责的,应由部门经理汇报主管总经理,有总经理安排协助处理。 7、公司的目标、政策、计划、标准及重要人事事项,应经企业管理委员会商讨、确定后,有总经理组织执行。 8、部门目标、政策、计划、标准及一般人事事项,如需汇报经理核定,必要时由总经理组织企业管理委员会商讨、确定后执行。

9、各部门人员听从一切临时的安排。 1、管理构架图 项目组织机构图 2、项目经理部的组成 我司如能中标,将从公司的各部门抽调一批技术骨干组建一个高效的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命名为XXXXXX亮化工程项目采购经理部。项目经理部的项目经理将委派我公司多年从事亮化设施工作,具有丰富同类工程施工管理经验的同志担任。项目经理部设项目经理1名、项目技术负责人1名。下面设置安全员、质检员、施工员、材料员、预算员、实验员、内业技术、财务主管、机械员、测量员等。 该项目经理部接受公司领导,对本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成本、工期全面负责。并具体组织实施该项目的管理目标的实现。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内容摘要: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本身必然涉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因此,可以在该种意义上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本文在理解马克思关于制度分析的一些具体理论命题的基础上,试图剖析马克思经济学制度分析的一般结构,从方法论、制度的起源、制度范畴的界定、制度的本质、制度结构、制度变迁机制几方面分析马克思的制度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本身必然涉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因此,可以在该种意义上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 制度框架分析 (一)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虽然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但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能动性,马克思明确拒绝了个体与制度环境的决定论解释,批判那种“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制度的演变,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历史客观性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制度理论所运用的范畴主要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实践、劳动等。 (二)制度分析的切入点 在马克思看来,要揭开人类社会制度演变之迷,就必须首先确立历史起点、历史前提,而这一起点或前提就是生产这一人类首要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制度分析的切入点应当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马克思正是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迷的。 (三)制度的起源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在原始社会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个人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十分低下,不得不以群体的方式生存,个体还不具备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由于不存在经常性的超过生存需要的剩余产品,群体内部利益是一致的,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有了经常性的剩余产品,逐渐具备了个体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这时,产生了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群体内部利益发生分化,产生了对经济资源具有不同支配力的集团和阶级。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或阶级,为维护有利于自身的既定利益分配格局,依靠自己在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建立起了国家等强力组织和政治、法律制度,同时建立了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意识形态。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第一层制度的起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经济制度的形成);进而又从社会生产关系中导出第二层制度的起源,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在内的上层建筑。 (四)制度范畴与制度的本质

2021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2021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The work plan is a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work efficiency. A complete work plan can make the work progress in an orderly manner, orderly, and more efficiently and quickly.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544

2021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围绕“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加快发展、提高质量”的总体工作思路,以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习与研究,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研究。 1.继续在全区信息技术教师中开展学习教育理论活动,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我区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素质与信息化水平。 本学期我区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重点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以《走进新课改》为内容,学习课改精神和优秀的教育理念,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努

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开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学习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克服浮燥情绪,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具体活动]:7月份对全区教师进行程序设计的培训。 2.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制度,提高集备、教研的实效性。 不断完善教研组的管理、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教研的实效性,以科学的态度,潜心研究、探索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法与学法。每月的第一周为各片集备时间,由各片长组织实施,另三个周组织全区集体教研,教研组摒弃以往那种你说我听、你说我记的教研模式,力求每一次交流都有新思路、新思想、新问题,依照“回顾——学习——设想——交流”的过程开展教研。 3.积极探索网上教研活动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优势,提高教研活动的层次和效率。并且通过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带动全区其它学科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推动我区的信息技术应用。

软件技术解决方案

<方案名称> 软件技术解决方案北京开元智信通软件有限公司

目录 1前言 (5) 1.1背景 (5) 1.2目的 (5) 1.3适用范围 (5) 1.4读者对象 (5) 1.5相关资料 (6) 1.6词汇表 (6) 2需求分析 (6) 2.1技术现状 (6) 2.2用户需求 (6) 3解决方案 (7) 3.1设计原则 (7) 3.2总体设计方案 (7) 3.2.1功能设计模块和项目(产品)需求对应关系 (7) 3.2.2总体功能流程图及框架图 (8) 3.2.3总体功能流程图及框架图说明 (8) 3.2.4各个子模块之间输入输出关系 (8) 3.2.5数据库结构设计 (8) 3.3子模块一(接口)方案详述 (9) 3.3.1XXX子功能流程图及框架图 (9) 3.3.2XXX子功能流程图及框架图说明 (9) 3.3.3XXX子功能用到的算法说明 (9) 3.3.4XXX第三方模块调用说明 (9) 3.3.5XXX子功能输入 (10) 3.3.6XXX子功能输出 (10) 3.3.7XXX子功能数据库设计 (10) 3.4子模块二(接口)方案详述 (11) 3.4.1XXX子功能流程图及框架图 (11) 3.4.2XXX子功能流程图及框架图说明 (11) 3.4.3XXX子功能用到的算法说明 (11) 3.4.4XXX第三方模块调用说明 (11) 3.4.5XXX子功能输入 (12) 3.4.6XXX子功能输出 (12) 3.4.7XXX子功能数据库设计 (12) 3.5方案设计理由 (12) 3.6方案优点及缺点 (13) 3.7技术风险 (13) 3.8方案工作量估算 (13) 3.9关联部门注意事项 (13) 4约束条件 (14) 5技术建议 (14) 6输入输出文档 (14) 7评审及流程 (16) 7.1整体方案评审 (16) 7.1.1评审形式 (16) 7.1.2评审输入 (16) 7.1.3评审结论跟踪 (16) 7.1.4评审输出 (16)

企业管理制度框架最新版

企业管理制度框架 一、总则 二、行政日常工作规范 1.行政协调工作规范 2.行政沟通工作规范 3.行政经费管理工作规范 三、企业行政办公室事务管理 (一)行政办公室事务管理规范化制度 1.办公室布置规范 2.办公室用品管理制度 3.办公室用品、文具管理制度 4.工作服管理制度 (二)行政办公室事务管理实用表单 1.文具用品一览表 2.办公室用品需求计划表 四、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管理 (一)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管理化制度 1.员工守则 2.企业员工仪容仪表规范 3.企业员工礼仪举止规范 4.企业员工言行规范 5.企业员工电话规范

(二)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管理实用表单 1.自我报告表 2.自我评价表 3.目标工作单 4.主要计划表 5.工作计划6W2H分析表 6.工作记录表 五、企业人事行政管理 (一)企业人事行政管理规范化制度 1.企业人事管理刚要 2.人员招聘管理制度 3.员工培训管理方法 4.员工工作调动管理办法 5.员工辞职审批管理办法 6.劳动合同 (二)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实用表单 1.企业人事规划表 2.人员补充申请表 3.应聘登记表 4.员工培训计划表 5.工作调动申请表 6.辞职申请表

7.辞退通知单 (三)企业人事行政管理规范化细节执行标准 六、企业会议管理 1.会议管理工作要点 2.会议管理规范化制度 3.会议管理使用表单 4.会议管理规范化细节执行标准 七、企业提案管理 1.企业提案管理规范化制度 2.企业提案管理实用表单 八、企业文书管理 (一)企业文书管理规范化制度 1.企业公文收发规定 2.企业邮件、函电收发制度 3.图书管理制度 (二)企业文书管理实用表单 九、企业档案管理 (一)企业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 1.人事档案利用制度 2.文书档案归档制度 3.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制度 (二)企业管理规范化细节执行标准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年度计划

A1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精神,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2009年度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 一、指导思想 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结合海港区有关信息化工作的精神,以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能力,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 要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 强化管理,构筑信息化管理网络。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视管理,树立服务第一,建立三级领导小组:校级(校长、副校长);处室级(校长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学科级(教研组长)。 ? 教育信息化小组职责为: ①实施、维护校园网建设工作。 ②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发展,搞好局域网、计算机房、等硬件建设。 ③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推进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培训。 ④推动学校软件的开发与建设。 ⑤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培训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根据我校实际,教师的培训着力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初步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模式的探究,掌握网络条件下所必须的技能。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加强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使网络学习成为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

夯实基础,推进应用 ——微软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概述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一台计算机进入校园,协助教师教学开始,计算机在校园里的应用已经走过了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移动学习等阶段,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已经实现了全面数字化的eLearning 应用。 在国内的教育信息化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硬件,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之后,硬件设施的高标准呼唤着软件应用的丰富性,“十一五”规划中,很多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投资和建设重点将转移到教育软件应用体系的建设上来。 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供应商,一直非常重视软件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也已经开发了一系列非常优秀的软件,在全球的教育信息化领域,取得了很多的成功案例。那么,微软今天究竟能够给教育行业客户提供哪些解决方案呢?下面将总结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普遍过程,介绍微软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案框架 一般而言,围绕教学活动为中心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通常包含以下信息化子系统: 图1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 上图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框架。该框架各部分之间形成“4横2纵”的逻辑关系。“4横”相互关联,形成平衡的整体业务能力;“2纵”

提供了系统安全,管理和开发的能力。下面对框架中的各主要部分作简要介绍。 1.基础设施系统 通常,校园信息化从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开始,这个时候,客户以采购硬件设备,例如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系统为主,上一些最基础的应用,例如服务器操作系统,电子邮件,防火墙,数据库系统等。由这些硬件和软件,构成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系统,提供包括网络传输,系统安全,文件存储,消息与协作,网络电话,视频会议等服务。 2.教育信息化应用子系统 在完成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之后,实际上完成了建信息化之“路”的任务,接下来,用户必然要在“路”上行“车”,开始考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 (1) 教学资源电子化子系统 从信息化改善教学任务的角度看,要实现教学的信息化,首先需要把传统基于纸介质的教学资源“电子化”,才能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用户建设一个教学资源电子化的应用系统,例如,课件制作软件,电子备课软件,以及教学资源的存储,管理,交换的系统。 (2) 教学展示子系统 当教学资源实现电子化之后,要应用于教学,必须把它传输到一个教学场所进行展示。此时用户必然考虑建设一个教学展示系统,例如电子教室,网络学堂等系统。 (3) 协作与交互子系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更有必要建设一个教学交互系统,改善这种交流的手段,提供课堂上的实时交互,基于网络的在线答疑,以及离线之后的交流和指导。 (4) 教学评估子系统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还需要对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估,以便根据结果采取措施,不断改进教学活动。因此需要建设电子化的教学评估系统,通过网上考试,进度跟踪,在线调查等手段,对教学的绩效进行评估。 (5) 教学管理子系统 对于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而言,同样有必要基于网络信息化手段开发一个教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本身必然涉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因此,可以在该种意义上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 制度框架分析 (一)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虽然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但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能动性,马克思明确拒绝了个体与制度环境的决定论解释,批判那种“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制度的演变,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历史客观性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制度理论所运用的范畴主要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实践、劳动等。 (二)制度分析的切入点 在马克思看来,要揭开人类社会制度演变之迷,就必须首先确立历史起点、历史前提,而这一起点或前提就是生产这一人类首要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制度分析的切入点应当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马克思正是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迷的。 (三)制度的起源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在原始社会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个人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十分低下,不得不以群体的方式生存,个体还不具备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由于不存在经常性的超过生存需要的剩余产品,群体内部利益是一致的,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有了经常性的剩余产品,逐渐具备了个体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这时,产生了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群体内部利益发生分化,产生了对经济资源具有不同支配力的集团和阶级。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或阶级,为维护有利于自身的既定利益分配格局,依靠自己在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建立起了国家等强力组织和政治、法律制度,同时建立了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意识形态。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第一层制度的起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经济制度的形成);进而又从社会生产关系中导出第二层制度的起源,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在内的上层建筑。 (四)制度范畴与制度的本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制度最初来自于物质生产条件,之后才上升到政治、法律层次。因此,制度范畴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包括作为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和作为上层建筑的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两个层面。前者可以看作是一种仅限于经济关系领域内的狭义的制度,后者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广义的制度。完整的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组成的,二者之间是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由于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所以对社会制度进行研究的逻辑次序应当是,首先必须分析作为整个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生

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上).

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上) 2017-06-29 2014-2015上学期个人 高一年级信息技术: 新的学期开始了,来到了陌生又熟悉的环境,心里充满激情和挑战,对于新的教学环境,我既期待又担忧。对我来说这只不过是重新走一遍而已,新学期里我担任高一9个班级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同时承担学校办公室的一些工作,这学期在教学方面我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共4章,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这一线索呈现学习内容。每一章的首页有导言,叙述了本章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本书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通过本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身心渐趋成熟,逻辑思维趋于严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内容尚欠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而由于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况且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只是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科,因此很多学生也不重视,只想上网玩,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教师要在教学中掌握好难易度和松紧度,即要照顾到水平较低的学生,使他们学有所得,又要照顾到水平较高的学生,使他们能再上一个台阶。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目标及要求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Xxx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将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2010—2015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大力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推动我校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思路 1、以“现代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以“教科研”为先导,高标准、高质量实现信息化建设。 3、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建设原则。 4、坚持“突出重点、分层推进、注重实效”的工作方法。 三、组织机构 成立xx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xxx校长任组长、xx任副组长),负责统筹规划和管理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组建江流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小组(组长由赵辉担任),负责师资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 四、工作目标 1、2012年春季开学,三、四、五、六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平均十人拥有一台计算机,2011年,适度调整机型配置及设备,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2013年4月,要高标准通过教育现代化创建验收。 3、建立健全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十五”期间,完成一轮全体专任教师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五、工作要求

1、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将统筹规划,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着眼未来,以信息化建设作为占城镇中心小学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而加快全校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经费筹措上,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体制。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小组要强化超前、科研意识,指导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要站在科教兴国、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制定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大投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 2、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 建立奖励机制,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树立典型、开展活动、全面推动、注重提高”的原则,加快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进程。每年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评优课、示范课等活动。继续做好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培养一批典型,以点带面,力争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专题报告、研讨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创造机会,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学习交流。 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用科研课题带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教学实践探索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证研究和学生使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研究,逐步形成师生互动、协作自主的多样化整合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