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

第一章《运动的世界》(2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用秒表和停表测时间;知道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3.知道什么是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

4.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公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能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正确进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6.会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在复习机械运动时,要通过实例分析体会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从而加深对参照物意义的理解。

2、本章的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比较紧密,在复习中要注意培养从理论到现实的能力,

如估测物体的长度、长度的特殊测量法等。

3、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

对概念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在解答考查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题目时,要按照逆向发散的原则,

先结果后原因,抓住位置的“变”与“不变”便可轻松正确地判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

的,也可以确定所选的参照物。

2、96班学生基础弱对于简单的速度计算,可直接利用公式得出计算结果,注意速度、

路程和时间三者对应。

3、关于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转换成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即可。关于刻度尺和

停表的使用,关键是读数。

五、例题分析

例1 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A 、B 两个小木条的长度,其中对木条________的

测量是正确的,这个木条的长度是________厘米。

精析 进行长度测量时,被测量的物体必须紧贴刻度尺。

由图1可知,对木条B 的测量是正确的。长度为:3.45厘

米(读3.45~3.49之间也可)。

注意 本题考察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例2 一辆汽车在上海到南京的高速

公路上行驶,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在如图

2所示的位置左右摆动,则汽车从图中位

置行驶到南京还需________h .

精析 (1)通过“路标”图,判断出路程长短,通过速度计判断出汽车行驶的速度。(2)通过路程和速度计算时间。

解 汽车需行驶的路程s =120km 汽车的速度为v =100km /h

计算汽车用的时间: t =

v s =h

km km /100120=1.2h 答案 到达南京还需1.2h . 六、中考真题演练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王刚同学的身高为1.66______。

2、我国l 元硬币的直径最接近于( )

A .2微米

B .2毫米

C .2厘米

D .2分米

3、如图3所示,木块A 的长度是_________厘米.

4、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

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______,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_____状态。

5、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以路边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的,当汽车突然刹车

时,乘客会向前倒,这是由于________。

图2

图3 图1

6、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是以光速传播的.若光在光缆中传播速度为2×108米/秒,地球的周长约4×107米,电子邮件在光缆中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_____秒。

7、请根据图4中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含意,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到西大桥最快需要_____小时,汽车的速度是_____米/秒.

七、练习讲评

考试说明P2~P5 教学后记图4

第二章 声的世界(2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

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2、知道声音的反射——回声;知道超声与次声。

3、知道乐音的三要素;知道噪声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二、知识结构

三、德育目标

1.本章的知识比较简单,但很容易混淆,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切忌死记硬背。

2.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是容易忽略的地方,复习时要留心。 3.乐音三要素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复习的难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对声

音的体会,多对与声有关的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把握其本质,加深理解。

4.有关乐音、噪音等内容,复习时要加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注意

知识的积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四、学情分析

1.在解释声现象时要注意抓住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时需要介质、并且声

音具有反射性作为基本点去进行思维发散。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液、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的传播形成声波 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 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骨传导 声音的特性 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响度:由物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是分辨各种声音的又一依据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的来源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控制噪声 防止噪声产生 阻断噪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

声与能量 声

的世

2.在区别乐音三要素时,要注意分清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以决定因素作为思维的突破口和具体的声音相对照进行分类。

3.利用声音测距离时要分清声速和时间,特别注意分清单程和双程问题,记住利用回声测距离时声音走过的距离是被测距离的两倍。

五、例题分析

例1 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D.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解析:由声音的传播特点可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声音由空气传人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答案:A

例2 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m/s,合km/h,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洋的深度是in。

解析:m/s和km/h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 m/s=3.6 km/h。所以1 500 m/s=1 500×3.6 km/h=5 400km/h。利用声波测距离时,声音走过的距离是被测距离的2倍。

答案:5 400 3阗0

六、中考真题演练

1.联欢会上,小明在弹奏古筝.古筝的琴弦因为_____而发声。

2.石块扔到水中引起水的______而发声,这时鱼会被吓跑,主要是因为______能传播声音。

3.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______停止,锣声消失.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_____不能传声。

4.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A.堵塞感受噪声的器官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C.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七、练习讲评

考试说明P6~P8

教学后记

第三章 多彩的光(4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以及平面镜的应用。

4、知道光的折射及折射定律。

5、知道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6、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并绘画三条光线的光路图。

7、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8、知道眼睛的构造及成像原理;知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二、知识结构

三、德育目标

1、本章知识较为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分析

和比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与课本概念进行对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的广度

和深度,提高复习效率。

2、光的反射、折射现象是必考内容,又比较容易混淆,复习时,可把两种规律对比

复习,以加深记忆和理解。

3、本章的实验探究比较多,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及光的折射

规律探究,都要注意探究的过程与步骤、各自所得结论等等。

4、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在复习时要分析理解成像的条件、性质和

像的变化规律,可列表进行对比,防止记错、记混。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分析各种光现象时,要抓住要害问题——介质,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

传播,光路不变,现象有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不同介质或不均匀介质中发生的光

路变化为折射现象;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路发生变化的现象为光的反射。

2、在作光的反射、折射和平面镜成像图及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时,要特别重视法线

自然界的光 光的传播

常见的光现象

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种类 镜面反射 漫反射 平面镜 成像特点 应用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定律 透镜 种类 在生活中的应用 凸透镜 凹透镜 凸透镜成像特点 光的色散 眼睛与视力的矫正 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 望远镜、显微镜

的作用,过入射点正确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相等,折射角不等(空气中总为大角)分别作图。

3、在解题时要注意两条规律:(1)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反射角都增大,入射角减小,折射角、反射都减小;(2)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时,平面镜转动θ角,入射光线不动,反射光线转动2θ角。

4、在解答光学元件对光线的作用的题目时,要首先判定光学元件对光是发生反射还是折射,以确定是反射镜还是折射镜;然后再确定光学元件对光是会聚还是发散,以确定光学元件的种类。

5、解答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的题目时,要注意分清物距、像距,像的大小和倒正是相对于物体而言的,不是以人的视觉为准。在区分像与物距的关系时要注意:一倍焦距是成虚像、实像的分界点;两倍焦距是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五、例题分析

例1请指出以下三句话中的不当之处:

(1)虚像不能呈现在屏上,因此照相机无法拍摄虚像.

(2)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所成的像都是正立的.

(3)某人站在岸边,用渔叉对准水中的鱼叉去,一定能百发百中.

答案(1)虚像可以用照相机拍摄.被平面镜反射的发散光,或被凸透镜折射后的发散光,跟从“虚像处射来”的光是一样的,因而可以拍照,但拍摄时的物距,是照相机镜头到虚像的距离.

(2)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物体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我们知道,通常眼睛看到水中的鱼,实际是鱼的虚像.人对着鱼的虚像叉去,则叉不到鱼.

例2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物体清晰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5 cm B.10 cm C.15 cm D.20 cm

精析已知物距和成像的情况,再求出焦距.

在光屏上呈放大的像,一定是实像,因为应满足2f>u>f的条件,所以2f>15cm>f.解不等式:2f>15cm>7.5 cm又∵f<15 cm

∴焦距应小于15cm,但大于7.5cm.

答案B

例3插入水中的筷子从水面上斜着看,为什么

觉得向上弯折?

解答如图1所示,可将筷子AB插入水中的B

图1

端看成一个发光点,设从B点发出两条光线B C和B C′,到达水面后,光线发生了折射,沿CD和C′D′,方向射出,这网条光线反向延长,会聚于B′点,B′点是B的像,

离水面近了,连接OB′,人看到的筷子是AOB′,觉得向上弯折了.这时你若将手伸到水中,去抓B′,则什么都抓不住,因为这只是B点的虚像.夏天游泳时,看到清澈的池水,好像不太深,变浅了,也是上面这个道理。一旦踩到水中去,可能会比你想像的深得多。

而在水里游泳时,观察地面上的路灯,则可以仿照上面的分析方法,作出路灯上发出的两条光线经水面折射后的反向延长线,得到路灯的虚像,比灯的实际位置高了,你可以做做看。

六、中考真题演练

1.小兰同学的身高是1.65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米处.她在镜中的像高是________米,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___米.

2.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来解释;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__________.3.当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由30°增大到35°时,则反射角______5°(填“增大”或“减小”),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______度.

4.夜晚我们看到灯光下的人影,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白天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课桌,是由于课桌________的光射入了眼睛.

5.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______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_____像.

6.当你漫步在池塘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采游去的鱼,这一现象的正确的解释是: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虚像;看到的“白云”是光的______形成的虚像(选填:“拆射”或“反射”)。

7.在图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B.C.D.8.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竖直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二支蜡烛,对着玻璃板可以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以看到放在后面的蜡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B.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C.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9.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厘米处,所成的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等大的虚像

10.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11.研究凸透镜成象实验中,当烛焰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内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象可能是下图中的()

A.B.C.D.

七、练习讲评

考试说明P9~P13

教学后记

第四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3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

2.理解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重力,理解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4.知道摩擦力及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理解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减

小摩擦的方法,会解释有关的摩擦现象。

二、知识结构

三、德育目标

1、力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在复习时注意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与课本中

的知识进行比较,对知识规律更应多寻找些实例,进行分析比较。

2、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都属于力的一种,在复习时注意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分析它们

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注意对比实验步骤,体会

此种方法的用法。

四、学情分析

1、解答物体受力分析的题目时,要注意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不可主观地造力,

也不可漏掉力,一般以确定施力物体来确定力的存在,可防止以上两种错误的发生。

2、解答和摩擦有关的题目时,可先假设这种摩擦不存在,物体将发生有益的变化还

是 有害的变化,然后再确定用哪种方式增大或减小摩擦即可。

五、例题分析

例1 (陕西省中考试题)如图1质量是0.5kg 的字典,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面能

初步概念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 产生形变 改变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 种类 大小——G=mg 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 弹力——弹簧测力计 摩擦力 定义 种类 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正确的表示字典受力图的是( )

A B C D

图1

精析 此题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1)要会分析字典在静止时受的是平衡力,且二力大小相等;(2)要知道平衡力应作用在一个物体上;(3)题目给出的是字典的质量

m ,要会用公式G =mg ,计算出字典的重力G =4.9N .

注意 抓住题目中分析的是字典的受力情况.因为字典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字典受的

力一定是平衡力.从图上看,只有C 图的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C 图是正确

的.这一对力是:重力G 和支持力F .有的同学认为:B 图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也满足二力平衡条件.这个分析是错误的,因为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字典和桌上,而

不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这一对力是支持力F 和压力F ′,是相互作用力,而不是平衡力. 例2 (大连中考试题)如图2所示,用力推放在

水平地面上的一只箱子,但未推动,这是因为 ( )

A .箱子质量太大

B .推力小于箱子与地面的摩擦

C .推力等于箱子与地面的摩擦力 图2

D .箱子的重力大于推力

精析 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入手,可知箱子受的一定是平衡力.对箱子作受力分析,

可知:箱子所受的重力G 和支持力N 是一对平衡力.推力F 与摩擦力f 是一对平衡力,

F =f .此时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有的同学认为A 选项正确,实际上,如果没有摩擦存在,箱子质量很大,也能用很小的力

推动它.也有的同学认为D 正确,实际上,重力在竖直方向,推力在水平方向,这两个力

比较大小毫无意义.且重力G 与N 平衡,对物体的运动情况不起作用.

答案 C

六、中考真题演练

1.(上海市)如图所示,将一根弹簧挂在天花板上,某人

用方向相 同的两个力作用于弹簧,已知F 1

(b )、(c )三图,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有关.

2.(安徽省)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只要求写出一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现象).

3.(镇江市)力的_____、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质量为5千克的铅球受到的重力为_____牛.

4.(海南省)自行车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请你举例指出其中三处:______、______、

______.

(a ) (b ) (c )

5.(河北省)关于摩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轮胎上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B)减小摩擦的方法之一是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C)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的作用

(D)假如没有摩擦,人将无法行走

6.(安徽省)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7.(新疆乌鲁木齐)下面有关力的方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C)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支持面向下的

(D)摩擦力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8.(温州市)以下关于重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任何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B)地球上任何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C)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D)因为g=9.8牛仟克,所以1千克就等于9.8牛

9.(北京市西城区)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有害摩擦的是()

(A)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沙子(B)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

(C)在拔河比赛时,用力握紧绳子(D)鞋底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10.(北京市海淀区)下列事例中,哪个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

(A)在机械的转动部分加装滚珠轴承

(B)在自行车把套上做出凹凸花纹

(C)给自行车的轴加润滑油

(D)气垫船行驶时在船体与水面间形成高压空气层

11.(南京市)如图所示,一个足球重4.5牛,静止在水

平地面上.在图中画出足球受到的力的图示.

七、练习讲评

考试说明P17~P21

教学后记

第四章 力与运动(4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伽利略小车实验”的推理方法;

2.知道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3.理解合力的概念;能运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4.知道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含义;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

决简单的问题

二、知识结构

三、德育目标

1.本章的知识特点是抽象的概念多一些,每个概念的含义都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

的理解能力要求高一些,复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多与实

际现象相联系。

2.对于本章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如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

注意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3.复习时要注意惯性不是力,是物体的属性,所以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只能说

具有惯性,其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四、学情分析

1.和惯性有关的题目,可以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思考:“物体在受力情况改变时,物体

的哪一部分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将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这样既可识别惯性现

象,又可解释惯性现象。

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这也是初中实验探究的过

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五、例题分析

例 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原因

B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C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运动

精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力的作用的理解,学生头脑中仍存在一些错误的概念,如:“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失去力的作用,就会静止下来.”为纠正这些错误概念,就必须建立正确的概念: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

力与运动

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 伽利略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定义 惯性 利用与防止 力的合成 合力与分力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力的平衡 平衡状态 平衡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

因.

解A.当物体不受任何力或受的合力为零时,它也可以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说,力不是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原因.A选项是错误的.

B.力可以使物体速度大小改变,也可以使物体运动方向改变,所以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B选项正确.

C.当一个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如果它不受任何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时,仍可保持运动状态,所以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物体受平衡力时,可以保持静止状态,而不一定

运动.例如:人用水平力F推动一个讲台桌,讲台桌仍静

止,如图l,则此时讲台桌还受到一个静摩擦力f,F与f

为平衡力,讲台桌没有运动.可见物体受到力,并不一定

运动.D选项不正确.图l

例如图2,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

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几种说法中属于相互平衡的力是

()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图2

精析此题从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1)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

物体上的;(2)考查了学生是否会进行受力分析.在题目中,出现了

三个物体:天花板、弹簧和小球,要会分析哪个力作用在哪个物体上.

解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作用在弹簧上,而弹簧对天花板的

拉力作用在天花板上,这两个力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所以不是一对平

衡力.A选项不正确.

B.球对弹簧的拉力,作用在弹簧上,而球受到的重力作用在球上,

尽管这一对力方向相反,但由于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所以这一对力也

不是平衡力。图3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如图3,且满足二力平衡条件,C选项正确。

D.通过受力分析可知,这一对拉力分别作用在球和弹簧上

........,所以这一对略也不是平衡力。

例向前飞行的飞机投掷救灾物资时,如果在投掷目标正上方投

下,能落到目标处吗?为什么?应怎样投掷才行?

精析这是一道问答题,可从下面几点入手分析:(1)明确被研

究对象以及它原来的运动状态;(2)分析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什

么样的状态;(3)结合题意分析出问题的结果。图4 解答救灾物资是被研究的对象,开始是随飞机一块向前运动的.投掷后,物资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在空中边向前飞行,边下落,如图4所示.如果在目标的正上方投掷,物资将落到目标的前方.若要让物资落到目标处,应提前投掷才行.

六、中考真题演练

1.(河南省)物体受到在一条直线上大小分别为3牛和5牛的两个力的作用,则这个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为_______.

2.(河南省)用20牛的力握住装油的瓶子悬空静止不动,若此时将手的握力增加到30牛,则手与油瓶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将_______.(选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

3.(云南省)如图5,物体A重30牛.当物体B重10牛

时,恰能使物体A沿桌面向右做匀速运动,此时物体B受到的

合力为_______牛;去掉物体B后,一水平向左的力拉着物体A

向左匀速运动,该力的大小为_______牛.在图中作出物体A所

受重力的图示.图5 4.(苏州市)竖直向上抛物出一个小球,小球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都受到空气阻力作用,阻力小于重力且大小不变.若小球上升时受到的合力的大小是F1,下降时受到的合力的大小是F2,则F1_______F2(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8.(山西省)节日放飞的气球下吊一物体,在空中竖直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气球突然破裂的瞬间,物体将向上运动,这是由于_______.物体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又向下运动,这又是因为_____.5.(陕西省)许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与伤害,是与物体具有惯性有关的.为了减少此类事故的再发生,在公路交通管理中有许多要求和措施.就你所知,填写出任意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宁夏回族自治区)物体受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大小分别是30牛和50牛,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可能是()

(A)50牛(B)40牛(C)30牛(D)20牛

7.(北京市海淀区)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B)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C)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刹车闸

8.(天津市)氢气球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共同以10 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到达某一个高度时,绳子突然断开,这个重物将()

(A)继续上升一段,然后下落(B)立即下落

(C)以原来的速度一直上升(D)以上说法都不对

9.(长沙市)我国公安部规定:小汽车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A)倒车(B)车速太慢(C)突然起动(D)紧急刹车

七、练习讲评

考试说明P23~P26

教学后记

第六章密度与浮力(5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工具;能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会

使用天平测物体质量。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使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

的密度;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知道浮力的概念,了解决定物体的浮沉因素;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阿基米

德原理;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4.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解释有关现象;会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二、知识结构

三、德育目标

1.本章的质量、密度等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运

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此外,本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发散能力的 功效明显,如估测物体的质量大小、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等。在复习中要注意培养从理

论到实际的能力。

2.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及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要注意实验步骤的顺序

以及为什么用这个顺序,注意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体会从数据中分析、概括出科学结论

的一般方法及思维程序。

3.浮力的知识是难点,关键是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复习时要把浮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竖直向上托的力 密

度与

力 密度 密度 质量 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国际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测量工具——天平(构造、调节方法、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V m =ρ 主单位——kg/m 3 常用单位——g/cm3 测量:常规法、开放性 浮力

三要素 大小 称重法——示浮F G F -= 阿基米德原理——排液浮gV F ρ= 平衡法——物浮G F = 方向——竖直向上 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 浮沉 条件 当物浮G F >,物体上浮(最终漂浮) 当物浮G F <,物体下沉(最终沉底) 当物浮G F =,物体悬浮或漂浮 应用 密度计——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的原理工作的 盐水选种 潜水艇——靠改变自重实现浮潜 热气球

力和质量、密度、二力平衡及力的合成等知识横向联系,以加深对学习知识和现象的理解,提高复习效果。

四、学情分析

1.对于本章常考的对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质量估测的问题在平常应多观察留意一些常

见的数值,对1 kg 等数值 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尽量减小估计误差。

2.本章的知识多以计算为主,要灵活运用浮力的公式、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式,要善

于挖掘题目中隐藏的条件,这个隐藏的条件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和突破口。

3.在缺省实验器材的情况进行探究活动的方法就是采用“等效替换”,变直接测量为

间接测量,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4.求解浮力常用的是平衡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差法和公式法三种方法。

五、例题分析

例 关于密度公式ρ=V

m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由公式可知ρ与m 成正比,m 越大ρ越大

B .由公式可知ρ与m 成反比,m 越大ρ越小

C .由公式可知当物质的质量m 一定时,ρ与 V 成正比,当物质的体积一定时,ρ

与m 成正比

D .由公式可知物质的质量 m 与物质的体积V 的比值是定值

讲解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的密度都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

不同的.物质的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即ρ=V

m ,但与其质量m 和体积V 无关.所以选项D 是正确的.

注意 密度是反映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的物理量.密度的概念在初中物理有着广

泛的应用,是后面要学习的“液体的压强”、“固体的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

例 一个瓶子最多能装下500克水,则这个瓶子能装下500克的下列哪种物质( ). A .浓硫酸 B .酒精 C .煤油 D .汽油

讲解 这个瓶子能装下比水的密度大的物质,因为瓶的容积为V =水水

ρm =

3/1500厘米

克克=500厘米3,在相同质量时,密度大于1克/厘米3的物质体积才能小于500厘米3,所以正确答案为A .

注意 这是一个关于密度应用的题目,借助水的密度可把瓶子的容积求出,这样就可

以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对比密度判断出体积大小,密度小于水的物质不能装下,而密度大

于水的物质可以装下,因为它的体积小于500厘米3。

例 将一个蜡块(ρ蜡=0.9×103kg /m 3)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盐水中静止后,试比较

它受的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ρ盐水>ρ水>ρ蜡>ρ酒精)

精析 确定状态→受力分析→比较浮力→比较V 排.

此题考查学生能否在判断状态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而不是急于用阿基米德原

理去解题.

解 蜡块放入不同液体中,先判断蜡块处于静止时的状态.

∵ ρ盐水>ρ水>ρ蜡>ρ酒精

∴ 蜡块在酒精中下沉,最后沉底;在水和盐水中最后处于漂浮状态.

设蜡块在酒精、水、盐水中受的浮力分别为F 1、F 2和F 3,蜡块重力为G .

对蜡块进行受力分析:F 1<G ,F 2=G ,F 3=G .同一物体,重力G 不变,所以F 1

<F 2=F 3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V 排=

g F 液浮ρ 酒精中:V 排酒精=V 物

水中:V 排水=g F 水ρ2

盐水中:V 排排水=g

F 盐水ρ3 图1 ∵ F 2=F 3,ρ水<ρ盐水 ∴ V 排水>V 排盐水 而V 排酒精>V 排水>V 排盐水

把状态用图1大致表示出来。

答案 蜡块在酒精中受的浮力最小,排液体积最大;在水和盐水中受的浮力相等,排

水体积大于排开盐水体积。

例 如图2,展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

故事——“曹冲称象”.曹冲运用了等效替代

的方法,巧妙地测出了大象的体重.请你写出

他运用的与浮力..相关的两条知识。 (1)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2)___________ ___________.0

精析 此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了解此图中G 象=G 石的原理.

当大象在船上时,船处于漂浮状态,F 浮′=G 船+G 象,曹冲在船上画出标记,实际

上记录了当时船排开水的体积为V 排.

用这条船装上石头,船仍处于漂浮状态,F 浮′=G 船+G 石,且装石头至刚才画出的

标记处,表明此时船排开水的体积V 排′=V 排.根据阿基米德原理,两次浮力相等.两次

浮力相等.便可以推出:G 象=G 石.

答案 (1)漂浮条件 (2)阿基米德原理

六、中考真题演练

1.

(长沙市)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应放

酒精 盐水 水 图2

在天平的_______盘内,若当砝码放入天平盘内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则应_________

砝码的质量(选填“增加”或“减少”).当横梁平衡时,盘内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右图所示,

则被测药品的质

量是______克.

2.(长沙市)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质量约为_______千

克,其体积约为_______米3。

3.(北京市朝阳区)学生使用的橡皮,用过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形状

B .密度

C .质量

D .体积

4.(安徽省)一个鸡蛋的质量、一张试卷纸的厚度大约分别是 ( )

A .60克,0.8毫米

B .60克,80微米

C .6克,0.8微米

D .6克,80微米

5.(苏州市)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的实际含义的指 ( )

A .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B .铁的重力比木头大

C .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D .木头的体积比铁大

6.(哈尔滨市)我省是马铃薯的主要产地,马铃薯的密度将影响它的淀粉含量,现有

马铃薯、量筒、刻度尺、弹簧秤、小刀、烧杯、水、细线,请你从中选用适当器材,设计

两种方法测出马铃薯的密度(马铃薯ρ>水ρ),并按要求填入下表:

水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的是(a )_________(b )_______.

(2)乙同学操作正确,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

120克后,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如图乙

所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毫升,测量烧

杯和杯中剩余盐水总质量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

丙所示,那么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________克,由此可

算出该盐水的密度为_____千克/米3.

8.(上海市)用手把体积为5×10-4

米3的球浸没在水中,球受的浮力为______牛,若该球重为6牛,则浮力与重力的合力大小为______牛,放手后这个球将________(选填“上浮”、“悬浮”或“下沉”).

9.(哈尔滨市)我国农民常用盐水浸泡法来选种,如图所示。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

饱满的种子沉在底部是因为________,干瘪、虫蛀的种子浮在液面上是因为_________。

图甲 图乙

图丙

10.(常州市)如图所示是研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弹簧秤的示数依次是5

牛、4牛、4牛、3牛.

(1)比较图(乙)与图(丙)可得到的结

论是: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无关.

(2)比较图(丙)与图(丁)可得到的结

论是: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无关.

(甲)(乙)(丙)(丁)11.(南京市)如图甲所示,将一挂在弹簧秤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图乙中能正确反映弹簧秤示数F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

面距离A关系的图是()

A B图乙C D 图甲

七、练习讲评

考试说明P29~P32

教学后记

第七章压强(5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单位;知道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

人教课标版教案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六、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 三、串联和并联 四、电流的强弱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第七章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八章电功率 一、电能 二、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四、电与热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第九章电与磁 一、磁场 二、电生磁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四、磁生电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粒子 二、质量 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三、大气压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 五、浮力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二、机械效率 三、功率 四、动能和势能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2018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讲义、教案

2018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 总复习讲义、教案 (全册) 第一讲、机械运动 【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00 m;1 dm=0.1m;1 cm=10-2m;1 mm=10-3m;1μm =10-6m;1 nm =10-9m 常考的物理长度估测 课桌的高度约0.75 m,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 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30 cm,一支铅笔长度约20 cm,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 m,教室每层楼高约3 m,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 (3)测量: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 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特殊的测量方法:长度的测量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用积累法测微小长度,比如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用尺规配合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长度、圆的周长;用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 60 min= 360 s. (3)测量: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常考的时间估测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 s;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 s;普通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15 s;脉搏1 min内跳动的次数约75次. 考点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

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设计必看

简单电路 【知识导航】 一、电路 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元件所组成的电流路径。 2、电路中元件的作用: (1)电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是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 (4)导线:连接电源、用电器、开关,让电流形成通路,起传输电能的作用。 3、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在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电路中会有电流的电路叫做通路。 (2)开路:当开关断开,或电路某处断开,电路中不再有电流的电路叫做开路。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源的电路,叫做短路。 (短路有两种情况:用电器部分短路和电源短路) 4、如图1所示,几种元件的符号: 图1 图2 5、如图2所示,短路有两种:一是电源短路,即将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用导线相连,这样可能会烧坏电源; 二是局部短路,即将用电器(或电表)的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这样会导致被短路的用电器(或电表)不能工作,但不会烧坏。 二、串并联电路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尾—首—尾)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首、尾—尾) 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 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 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 的开关控制该支路,控制该支路的用 电器。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1)电流分析法:根据“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的方法分析电路中的电流,若电流在途中不分流, 则用电器串联;若在某处分流,则用电器并联。 (2)断开法:去掉任一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 作则用电器并联。 (3)经验法:如路灯、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是并联;电灯与控制它的开关之间是串联;节日小彩灯是串联等。 三、电流(用字母I表示) 1.电流是导体中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单位: (1)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常用单位:毫安 (mA)、微安(μA)。 (3)换算关系:1A=103mA=106μA 3.一些电流值:台灯和手电筒中的电流都约0.2A,计算器中的电流约100μA,电冰箱中的电流约1A等。 4.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其使用方法是(两要两不要): (1)要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要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3)被测电流不要超出电流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 被烧坏。 (4)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否则造成电源短路,可能会烧毁电源和电流表,原因 是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电阻很小。 四、电压(用字母U表示) 1.电压的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某段电路中有电流必有电压,而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 2.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2)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3)换算关系:1kV=103V,1V=103mV=106μV。 3.一些电压值:1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手机锂电池的电压为3.6V。 4.电压的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其正确使用方法: (1)必须把电压表和被测电路并联。 (2)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3)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 坏电压表。 (4)电压表可以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此时测得的电压是电源两端的电压。不会造成 电源短路,原因是电压表相当于一个很大的电阻。 5.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电流表电压表 A V 不符号 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11、结合学校常规管理,保持实验室的常清洁。 三、具体实验安排: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实验进度表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

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2) 第二章、光现象 (4) 第三章物态变化 (7) 第四章电流和电路 (10) 第五章电阻及欧姆定律 (16) 第六章电功率 (22) 第七章电与磁 (24) 第八章信息传递 (26) 第九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28) 第十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34) 第十一章力与运动 (37) 第十二章机械与人 (39) 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 (41) 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 (45) 第十五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49)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知识结构】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原因:振动(举例:讲话时喉咙的振动;吉他) 2.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传播。(举例:敲击桌子能听到声音)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作为常识识记)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快慢)决定。(举例:吉他或翻书)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一个人的声音大小)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两个人声音不同)三、乐音和噪声 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有规律或无规律;好听悦耳或难听刺耳);(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否污染环境)。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戴耳机) 四、超声与次声 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低于20Hz 的声音称为次声(人耳不能听到)。

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案 第一讲《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知道声速的传播规律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 3、明确噪声的危害与防止 4、知道声音的利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深学生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二)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三)如何解释乐音的三个特征并且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课程

、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和频率。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

((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 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 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 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 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 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一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 了回声。若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 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 10m/s,汽车在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______的。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实验题目:《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亲自实验,感知浮力的存在和方向,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浮力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3、体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浮力,二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其基本思路是:从学生纸船比赛开始,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后教师引导分析,认识浮力的存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意识。 四、实验方法和原理: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即在保持液体的密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保持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改变液

体的密度。原理是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拉力、浮力与重力平衡,即F+F浮=G。 五、实验器材:纸船、沙子、石块、细线、水、鸡蛋、食盐、水槽、外型完全相同的铁、铝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六、实验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1、将纸船放入水槽中,待纸船静止后,提出问题:(1)纸船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因为乒纸船受到水的浮力)(2)试分析它的受力情况(纸船受到重力和浮力这对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平衡力的角度推理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将小石块投入水中,小石块沉下。提出问题:(1)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吗?给你一弹簧测力计,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思考、讨论以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启发学生:用弹簧秤先测出石块的重量,然后用弹簧秤拉着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2)在上面的实验中,石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浮力大小怎么计算?(3)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否想出一个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比赛:让学生用自制的纸船装沙,看谁的船装得多?(2)向水中按矿泉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01)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1 第一章声现象 一、单元复习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 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 传播条件 传播形式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来源和危害 定义 防治 声传递信息 声传递能量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1)、例题分析 例题1:莱芜市200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教程文件

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上好一节复习课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复习课给人的感觉就是炒剩饭,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课堂沉闷,一堂课下来教师气喘吁吁,学生呆若木鸡,该讲的觉得都讲了,但学生掌握效果较差。旧的复习模式确实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基于这种情形,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复习课堂充满活力,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将显得尤其重要,因它既无现成的教材,也无固定的模式,因此与新课相比更显难教。 怎样上好复习课?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首先,应该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应把时间还给学生,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双基”与“能力”的和谐统一,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如何才能使一堂物理复习课更好地融入新课改精神,实现“双基”与“能力”的和谐统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巩固基础”为“自我表现” 新课标精神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复习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

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想方设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全新的模式,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的复习目的。 二、通过自身梳理知识、总结规律,写心得体会,变“讲授复习”为“主动求知”。 物理学有其自身较强的规律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复习之前,学生平时按课时学到的分散的零碎的物理知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组织学生上复习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可以独立,也可分组)整理知识结构,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许多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整理出了一章的知识结构。如在上复习课时,许多学生以枝状式、列表式、主线式等整理出了本章的知识结构,而有的学生却另辟蹊径用图画式。通过这样的复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整理,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特别深刻。最后,在老师指导下,要求学生写出复习心得体会。以往在上完一节复习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归纳几点,学生就在本子上记几点,一到下课,书本一合,这节课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一堂课下来,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会。自己的体会才是最重要的,针对自己的体会,及时归纳,其效果远远胜过老师的包办代替。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

(免费)全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 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 (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 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 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 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 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当堂反馈〗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②P3第2题(2)。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案例一】“漫反射”的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白纸、平面镜、手电筒、胶水等 演示过程: 师:(教师先把小平面镜贴到白纸上,在把白纸和平面镜一起贴到黑板中央,小平面镜在外)如果我用手电来照射小平面镜和白纸,这两个哪个看起来更亮一些呢? 生1:小平面镜更亮。 生2:白纸更亮。 学生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下。 师:下面我开始照射,同学们请认真观察。 (教师在前面,从一个侧面用手电照射白纸和平面镜。 不同位置的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不一样,同学们疑惑了。) 师:有的同学观察到小平面镜更亮,有的同学观察到白纸更亮,到底哪个结果对呢?我建议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换一下位置再来看一下。 (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们相互交换位置。 同学们交换位置后,看到和原来不同的现象。这下学生更疑惑了。到底哪个结果正确呢?) 师:同学们这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在一些位置看着小平面镜更亮,在一些位置看着白纸更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师:这个问题我先不解释,同学可以阅读课本41页的“漫反射”部分,就能明白原因了。(人教版教材) 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白哪个更亮的基本原理,既而把这个知识学习到位。 二、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主体,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在理解实验方案的前提下,自己选择实验器材,组合实验装置,自主进行实验。同时,教师一定要避免把实验步骤罗列给学生,或代替学生设计各种表格等。 【案例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的过程上,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准备】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全)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全)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 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读: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记:记下数值和单位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1Km=103m1m=10dm=100cm=103mm=106m=109nm 例:45m= 4、510-5m 0、23dm= 2、3107nm 4、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和t的单位化成m/s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

他听到了回声。若汽艇以100m/s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船=V船t=100m/s5s=500m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声)/2=1100m 5、平均速度严格按公式v=来计算,切勿利用V=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的公路上行驶,前50m的速度为20m/s,后50m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m/s。 解:前半段时间为:t=== 2、5s 后半段时间为:t===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3、3m/s[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 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尔后重新开始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显”是显明易见,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2 “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 通过亲自实践, 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手段。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 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提高。学生实验是物理考查的重点, 不管是学期考试还是中考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方试, 一是理论考试,二是实验操作考试。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对此, 笔者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 ( 1) 注意力分散。在教师讲时, 学生只管自己边看边玩。导致一些学生在十分基本的知识点上也要发生错误。( 2) 仪器无端损坏。在教师介绍实验原理时主要是因为教师只利用静态的示意图及板书, 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下降。有不少学生在自已摆弄仪器, 导致实验器材无端损坏。( 3) 热闹而无序。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及积极参与是在“仪器安装及调节”“操作并记录数据”“数据分析及处理”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 但实验效果较差, 这是由于前面几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 导致学生的操作无序。 针对以上问题, 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 1) 变视听信息相互干扰为协调一致, 笔者认为在开始讲解器材作用与介绍实验原理时可以用视频展示台将实验器材放大,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 又可以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

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