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

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

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

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是间

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

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

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

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

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

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

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

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

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无关的新并发症。

<1个月为短热程:这部分患者发热的原因多因感染性疾病所致,病原体可为病毒、支

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毒

感染引起的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大多以突发畏

寒、高热起病,伴或不伴有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等症状,可

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正

常或降低。此外,一些传染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也多以上呼吸道症

状为首发。例如: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诊断时应注意发病的季节、患者的

生活、工作环境,是否有类似病源及疫区的接触史。一般病毒感染

所引起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热程多在1周内可恢复,少数可达1

周以上,其他疾病发热一般亦布超过2周,如发热2周以上仍未退则

应警惕是否在原发病基础上合并并发症或原诊断是否正确。非感染

性疾病出现短热程的也并不少见,也可表现为不同的热度。手术后

的短程发热,在不超过38。C 的情况下,多被认为是局部吸收所致。

近年来对肺栓塞的认识逐渐提高,发现在肺栓塞的患者中有43%可

有一过性低热,其中有7%的患者可伴有高热,并有血常规的增高。

心肌梗死及其他组织脏器血管栓塞的疾病也有同样类似表现。此

外,部分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的疾病也可表现为短热程,如:亚急

性甲状腺炎、强直性脊柱炎、Reiter综合症等。

(三)热程1-3个月为中热程:1.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原发疾病基础上合并其他感染,或原

发疾病隐匿或迁延未愈。(前者可见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基础上

的细菌感染或在一般细菌感染基础上,由于机体抵抗力下

降,药物治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等因素引起条

件致病菌、耐药菌或真菌的感染。后者多见于一般性细菌的隐匿性

感染,如:隐源性病灶所致的感染,往往由于临床上查找病灶困

难,致使病程迁延。此类病灶可隐匿于泌尿、肝胆、盆腔生殖系统

等部位,在热型上可表现为低、中或高热,或反复交替出现。在特

异性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结核菌感染。病灶可位于肺内或肺外,患

者可表现为长期午后低热,甚至反复查找而不能明确病位,在行试

验性抗结核治疗下,体温才缓慢下降。其他病原体及原虫感染所致

的中热程可见于:螺旋体、蠕虫、鞭毛虫、弓形虫、阿米巴原虫、

血吸虫等。

2.结缔组织病:这部分疾病侵犯多器官,以皮肤、浆膜腔、

肝、肾损害为表现,热型可表现为多样性,有时常与合并症同时

出现,加之有些结缔组织病有一定的自限性,而易被临床忽视,

造成漏诊或误诊,使热程延长。在诊断这部分疾病时应注意发热

只是其疾病活动的一种征象,往往还同时伴有关节痛、肌痛、

皮疹、脱发等全身表现。

3.恶性肿瘤:均可由肿瘤本身引起发热,成为中长热程。热型

多样化,临床上更多见于合并感染所致的发热。

>3个月为长热程:此型需注意患者的发热症状可有反复,并非是发热持续达3个月以

上,在这部分疾患中,以免疫系统疾病、肿瘤为多见,感染性疾病

相对少见,此外,也可有少数患者可有神经功能性发热。

长热程:1.感染性:最常见的可导致长热程的感染性疾病是结核杆菌感染,并以肺外结核多见,如脊柱结核、肝结核、肾结核、盆腔结核等,此类患者病灶多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近年来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也成为难治结核的原因之一。随着抗生素的不断进展,普通细菌感染所致的长热程在临床上已较少见,但临床上仍应警惕隐源性感染灶所致的发热。此外,临床上不可忽视AIDS患者的存在,该病可分为四期,最初在急性感染期可有高热及类似流感样症状,淋巴结肿大,2周后症状消失,进入无症状期。发展到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期患者可再度发热,此时多为不规则低热呈中长热程,伴消瘦、腹泻、贫血等症状。进入艾滋病期,患者可合并各种病原体感染难以控制,表现出持续或间歇的各种热型。

2.恶性肿瘤:机制尚不明确,但有报道长期发热中恶性肿瘤占7%-31%,位居第二。其中各型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均可导致长期发热,其中尤以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为突出,热度多为高热,热型多样性。实体瘤中以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肺癌、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癌多见,尤其在肿瘤的中晚期,可表现为不规则低热、驰张热等热型,这部分患者对抗生素治疗不

敏感,但对萘普生和激素治疗敏感。

3.结缔组织病:各种结缔组织病均可出现长热程的临床表现,尤以SLE、RA、风湿热、成人Still病、PM和DM等多见,这部分患者的发热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而后反复发作。其中,SLE活动时发热伴浆膜炎、肾炎、关节炎。RA发热多为低热,偶有高热,可伴有关节痛和肌痛。持续高热常是PM和DM的首发症状,可伴有肌痛和肌无力。成人Still病则以高热、外周血Rt中WBC增多,皮疹、关节疼痛为表现。同时仍不能忽视结缔组织病也同样存在合并感染的问题。

4.其他:在长热程中还可由重度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后低热、感染后低热、功能性低热的原因引起,重度贫血所致的发热多为低热,很少有高热出现,感染后低热多发生于病毒感染后,表现为高热后遗留低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功能性低热中以神经功能性低热为主,多见于女性,夏季好发,体温一般不超过38 0C,这类患者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注意:热程的含义并非是指发热不退所持续的时间,而是更多意义上讲发热疾病的病程,包括某些反复发热的过程。在临床上热程的提出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380C低热:多见于病情较轻者、慢性病患者或功能性发热者。

38.10C -390C中热:大部分疾病伴发热时,体温多在此范围。

(四)热度

39.10C -410C高热:多见于急重症患者。

>410C超高热:可见于乙型脑炎、脓毒败血症、伤寒(重症)、中暑及中枢

性高热等。

注意:临床上不应以热度来衡量疾病的轻重,在某种意义上热度的高低反应了机体的防御应急能力。但热度过高可对集体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体温>42o C时,往往提示患者病情严重,应

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高热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二.发热机制:

(一)什么是发热: 1. 诊断学上的定义是当机体在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

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病理生理学上的定义是当由于pyrogen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

性体温升高(超过0.5o C)时,就称之为发热。

3.其他参考书上指出发热是指身体因某种原因而使体温调节中枢机能失常

产生的高体温。有的还指出: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治病因

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月经前期

生理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

应激

(二)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SP相适应)

病理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SP水平)(三)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再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

1.细菌—①G+ 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和枯草杆菌等。这类细

菌除了全菌体致热外,其代谢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热物质,如葡

萄球菌释放的可溶性外毒素、A族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以

及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

②G- 菌:典型菌群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致贺

菌属等。这类菌群的致热性除了全菌体和胞壁中之外

③分枝杆菌: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

2.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SARS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外致热源

3.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鹅口疮、肺炎、脑膜炎、深部真菌感染以及新型

隐球菌所致的脑膜炎等。

4.螺旋体:常见的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内含有

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等。

5.疟原虫:潜隐子→红细胞→裂殖子+代谢产物(疟色素)入血。

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

白细胞介素-1:IL-1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角质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IL-1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内,

但密度最大的区域位于最靠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测。

EP 肿瘤坏死因子:据报道: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都可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TNF。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6:是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ET、病毒、IL-1、

TNF、PDGF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PGE :也有学者提出作为PGE的前体的花生四烯酸比PGE更有

可能是发热介质

Na+/Ca+比值

正调节介质 cAMP

CRH

ON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AVP:是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神经垂体肽类激素,也是一种与多

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如血管中枢和学习记忆功能)有

负调节介质关的神经递质。

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是由腺垂体分泌的多肽类激素。

膜联蛋白A1:是一种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在体内分布十分广

泛,但主要存在于脑、肺等器官之中。

发热发病学示意图

1.发热类型:

2.发热时间:

3.伴随症状:高热伴咳嗽、咳痰者应考虑肺炎、肺脓肿、脓胸等呼吸系统疾病,伴低热、盗汗和乏力多见于结核,伴胸痛可能为胸膜疾病和肺部病变如肺炎、肺癌、以及空洞性肺结核,伴咯血时应排外肺癌、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以及肺栓塞和肺血管炎。高热伴头痛,意识障碍应

考虑中枢系统感染,如流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伴尿频。尿急应排外泌尿系感染。

4.年龄、性别:青少年应考虑感染性疾病,男性40岁以上吸烟者应考虑支气管肺癌继发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青少年女性长期发热伴咳嗽应注意支气管内膜结

核等,女性长期发热应除外结缔组织病。

5.流行病学和个人史:诊断发热性疾病必须有流行病学背景,因为不同的地区、季节,其感染性疾病谱各异。最近居住地、旅行饮食、接触家畜、野生动物和鸟,以前是

否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是否接触过肺结核患者等都可以提供感染的线索。

(二)物理检查:应着重检查皮肤有无出血点、淋巴结有无肿大。肺部有无罗音,心脏有无杂音,肝脾有无肿大,腹部有无肿块,男性应注意睾丸的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发热患者血液检查常有异常,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或形态异常提示血液系统疾病,白细胞增高,或出现分类异常,及中毒颗粒提示感染。血培养

阳性提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各种血清抗体检查可诊断相应病原体的感染。

2.免疫指标和免疫功能检查:有助于结缔组织病和肺部特殊感染所致的发热诊断,如艾滋病、SLE、DM和各种血管炎。

3.脑脊液检查:根据腰穿时脑脊液压力、蛋白量及细胞数和病原体检查,有助于诊断流行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

4.尿便常规:

5.痰液检查:了解痰的量、色、气味及性质具有诊断价值,如大量脓痰多见于支扩、脓肿。同时进一步行痰细菌学培养和痰涂片寻找结核杆菌、癌细胞、肺吸虫卵、阿米巴滋

养体等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四)特殊检查

1.X线胸片及CT检查

2.骨髓活检

3.肝穿刺活检

4.淋巴结活检

5.诊断性治疗

四.发热诊断方案的具体步骤

换药的秘密

服。现在我们看看各大门派的换药技巧。

原则是:无菌。清洁。清除失活坏死、组织。保持、促进肉芽生长。防止创面裸露及覆盖裸露创面。促进伤口愈合。

至于生理盐水一般用在血供丰富,感染机会小,且感觉敏锐的粘膜。

葡萄糖和胰岛素合用有刺激肉芽生长的作用。

而高渗盐水可能有抑制肉芽生长的作用

首先我讲碘伏和酒精的应用的更适应的范围。碘伏是络合碘,对油腻的创口或者皮脂腺发达的部位无效或者效果不好。而酒精或者碘酒就能够脱脂,能够更好的固定细菌的蛋白,而在皮脂腺丰富的地方更具穿透力。所以会应用在头皮的创口周围。不过上述这两种因为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开放创口不能应用。

生理盐水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冲注和湿化,因为这可能是一个面积广泛的创口或者合并并不平整的创口,希望冲注能够去处一些杂质和感染物。

胰岛素主要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不愈合创口。

高渗盐的目的是创口局部肿胀未愈,而能够达到局部脱水作用,和有的讲蜂蜜的作用一样。

还有局部放庆大霉素针等主要是已经感染的创口。

谈不上是原则吧。就像以前还有用新洁而灭一样。可能对碘伏的效力不是很有信心的缘故。紧要关头还是要应用碘酒、酒精的。

1、外科换药首先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从开始取料时直到换药结束都应遵守。

2、什么时候该用酒精,什么时候该用凡士林纱条,这都是有学问的。必须熟悉生理盐水,酒精,碘伏,黄纱条以及凡士林纱条的作用机制,这样在处理不同的伤口时就可以适当选择。

3、敷料的选择。有些人喜欢用大量的敷料,以为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持无菌状态;也有些人只用少数几层,认为可以节约成本。其实敷料多选少选都是不合适的。敷料选择多少合适呢?这得从伤口的生长说起,在开始几天伤口的生长主要是肉芽组织的生长,它需要的是比较湿润的环境,所以开始几天敷料可

以多用几层,保持创面的相对湿润。而到了后期,伤口的生长主要是角质的生长,此时创面需要相对干燥的环境,所以敷料就应该在起到隔离作用的前提下尽可能薄。为什么有些人后期总是不见创口角质层愈合,我想与上面这个有关系的。

要记住:我们进行外科换药的目的是:两个提供。

即:

1、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以免再次受到攻击。

2、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利于生长,愈合的环境,使其尽早愈合。

换药的目的主要是:1.观察伤口2.去除坏死组织3.清洁创面4.引流通畅5.促进组织生长。

3,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有时单纯冲洗要做到清洁创面比较难,可以采用“泡澡”的方法,虽然文献上报道有使感染扩散的可能,但我觉得多更换几次“洗澡水”感染扩散的可能几乎不可能。

研究表面潮湿的创面有利于组织生长,这就是我们平时喜欢使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创面的主要原因,同时生理盐水纱布还有通畅引流的作用,但由于潮湿的环境也是细菌生长的温床,细菌在6-8小时就会进入对数增殖期,故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要作到勤换药(最好3-4次/日),很多人喜欢创面同时加用庆大霉素湿敷,头1-2次效果是非常好的,长期效果不佳,且易导致耐药菌产生。

凡士林纱布可以提供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并可以减少组织液的渗出,早期的创面还可以止血,但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要慎用,因其易因为引流不畅,常加重感染。

高渗葡萄糖为一种脱水药,能增强血浆渗透压而产生脱水作用,对于感染性创口局部营养差、创口面积大、用其它药物换药后疗效差或无效者,下肢静脉曲张表面皮肤糜烂溃疡、创面愈合难者,浅Ⅱ度~深Ⅱ度小面积烧伤水肿明显、创面愈合缓慢者,及褥疮疗效较为显着。高渗葡萄糖能均匀分布于创面,造成高渗环境,致细菌细胞脱水,细菌失去繁殖能力,菌体死亡,并能使机体局部细胞脱水,减轻创面及肉芽组织水肿,同时能形成保护膜,防止细胞继续侵入感染,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创面周围营养,促进创面愈合;此外,葡萄糖还具有生肌作用,可减少创面疼痛,利于创口愈合。

化脓创口的处理。一般如果创口化脓有脓液流出或可触及波动感,就要及时敞开引流,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期待它会吸收,引流是最好的方法,敞开以后须尽量将创口里的坏死组织彻底清楚,如果一次性无法全部清处,可以在以后的换药时逐步清除。然后填赛稀释的PVP-I纱条,充分引流,不宜填赛过紧影响血供且不利引流。当然也可以用生理盐水纱条。或者外敷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等。

我们一期闭合创口用酒精和强力消毒碘

开放创口用生理盐水和强力消毒碘

高渗盐水用在创面水肿较重时用

葡萄糖和胰岛素多用在创面营养不良生长较慢时用

换药原则1无菌 2 保护创面3促进生长

换药的时候可以适当刮除表面的水肿或欠新鲜的肉芽,再用糜蛋白酶湿敷,这样可以促进局部组织愈合感染伤口或者术后脂肪液化伤口,应及时间断拆线引流,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周围后,用手将伤口内脓汁尽量挤出,并用20ml注射器抽取庆大霉素(轻者)或万古霉素(重者)去掉针头直接钝性扎引流口直接冲洗并回抽冲洗液。可不放纱布引流条,一般两三次就可去除感染、封口。

在脂肪丰富的地方易出现脂肪液化,我们的经验是广泛的敞开切口(脂肪液化的区域全部打开),培养+药敏,加强换药.若培养阳性就是感染喽.

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切口要换好长时间,我们为了缩短时间,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我们在初期消毒后在局部的皮下注射庆大霉素,@@@@@向切口中放置葡萄糖粉@@@@@.每天换药,待创口渗出少后油纱刺激肉芽生长.新鲜后二期缝合或蝴蝶胶布拉合即可.我们做了对照,明显缩短了时间.

谈谈下肢脉管炎截肢术后,切口不愈合在换药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般这样的患者由于皮肤血运情况很差,虽然疼痛、坏死的肢体被截掉,但截肢后的切口仍是很难愈合,而且常易伴发感染!

这样的切口换药是很重要的,首先换药时要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如果化脓,一定要马上剪开化脓处的缝

线,去除坏死组织,敞开切口,通畅引流,一般放一个小引流条就可!

另外,对化脓的切口换药时,不要嫌弃恶臭,一定要仔细擦掉切口处的脓苔,且不能因为患者的疼痛而不敢碰切口,脓苔除去后要有轻微的血丝渗出,这样才有助于切口早日愈合!

开放性创口换药时最好不要让酒精渗入伤口,酒精对伤口的愈合不利(这是我实习时我那博士代教的观点)

另碘2酒3是经典的骨科消毒方法,刚到骨科时我们领导要求我们新人门诊清创时必须严格遵守。

对污染性油性伤口,我们这用松节油洗去油渍

对于陈旧性肉芽创面:此种肉芽组织再生能力差(颜色暗红,不新鲜,高低不平,有时呈陈旧性出血貌),周围组织不易愈合,以刮匙将表面肉芽组织刮除或剪除,使之出血,露出新鲜肉芽,外敷橡皮高(此为中医去腐生肌之说,西医则将以双氧水冲洗达到去腐的目的)

如有脓液,应注意观察有无脓腔或窦道,注意患者体温变化。

对于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

特点是脓液为淡绿色,有一种特殊的甜腥臭味,如果创面结痂,痂下积脓,有坏死组织的,要清除痂皮、脓液和坏死组织。烧伤创面早期绿脓感染可削痂植皮。也可用1%~2%苯氧乙醇湿敷,或用0.1%庆大霉素、1%磺胺嘧啶银、10%甲磺米隆等溶液湿敷。创面如较小可用3%醋酸、10%水合氯醛等溶液湿敷。

1.酒精:褥疮防护(50%的)、皮肤及器械消毒(70%的)

2.双氧水(3%):清洗创伤、溃疡、脓窦,松解坏死组织,去除粘附的敷料。

3.庆大霉素溶液(0.2-0.5%):局部冲洗,用于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感染创面。

4.盐水(0.9%):创口的洗涤湿敷。

5.呋喃西林(0.02%)溶液:溃疡、脓性伤口等表面消毒。

6.氧化锌明胶:经久不愈的小腿溃疡。

7.红汞(2%):皮肤黏膜的消毒,乡下还在使用。

8.鱼肝油:局部涂敷,用于促进创面的上皮形成。

9.醋酸(0.5-2%):烫伤、烧伤感染的创面。

10.洗必太(0.05%):创面、伤口冲洗。

11.硫酸镁(50%)溶液:用于挫伤、蜂窝织炎、丹毒等的消炎消肿。局部湿热敷。

12.硼酸软膏(5%):烧伤、擦伤、皮肤溃疡及褥疮。

13.创可贴:贴于小伤口。

对于骨髓炎有骨外露时的换药首先要勤,因为渗出很多,可以QD,且敷料要多,在换药过程中,应随时清除坏死组织(很重要!),髓腔内可以放置(油)纱条。我的经验是先用盐水冲洗创面,再用0.1%碘伏冲洗,再用双氧水冲洗,最后用庆大纱布湿敷,敷料覆盖。当创面肉芽新鲜,渗出较少时,行手术清除死骨、硬化骨,采用合适的肌皮瓣覆盖创面,外固定架外固定,待皮瓣成活后,再行骨延长。不过,有时可能要多次手术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难愈性窦道如脑部手术后,心脏搭桥术后或慢性骨髓炎引起的窦道,通常早期用八二丹或九一丹+红油膏,提腐去脓,后期用生肌散+红油膏收口,效果很好,即使是绿脓杆菌或耐药金葡菌感染都能很好治愈。

再植手术或吻合血管的皮瓣手术最好能用与体温相近的呋喃西林溶液换药,用酒精换药可要挨骂了;手指换药纱布应避免环形包扎,局部最好用碎纱布填充。

关于油纱条使用 1.用于脓肿切开后起到引流作用,同时对刚切开的脓肿有压迫止血作用.2它可以直接放在伤口上以利于肉芽生长.3它的更换周期视伤口情况而定,如伤口渗出较多应每日更换,渗出少可视情况定 .4植皮区打包固定的应5---7天更换第一次,以后视情况定 .5油纱条与伤口不沾从而保护生长不牢的皮片不被揭掉.

总结:

换药:延期处理的开放性创伤、软组织感染切开引流、手术切口感染等,由于局部组织病理反应,使创面出现渗液、化脓、坏死或组织缺损等,应予适当处理。这种处理包括检查创面,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放置或去除引流物更换敷料和包扎等,这一过程称为换药,也称为更换敷料或上药。

目的:1.观察伤口;2.去除坏死组织;3.清洁创面;4.引流通畅;5.促进组织生长;

原则:1.无菌原则;2.清除失活坏死组织;3.保持、促进肉芽生长;4.促进伤口愈合;

换药的基本技术:1.树立无菌观念;2.解除敷料的方法;3.换药物品的传递方法;4.创面及周围皮肤的消毒方法;5.包扎固定方法;6.污物敷料的处理;

一、换药前准备

1. 充分了解伤口,创面的部位大小深浅,伤腔内填塞纱布的数量,引流物有无及是否拔除或更换,是否需要扩创或冲洗,是否需要拆线或缝合等。对所需的敷料器械药品等先检查是否齐备,特殊用品应制备齐全,如配置伤面涂用的抗生素溶液,扩创所需的局部麻醉药刀片,深伤口所用的长血管钳探针,置换耻骨上膀胱造瘘的特殊引流管等。对病人精神状态,全身状况及换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均应详细了解充分准备。

2. 无菌准备:一般换药要求在晨间护理或换药室清洁工作后半小时进行,最好能在换药室换药。戴好口罩帽子,把患者请到换药室,观察伤口情况(揭开纱布要顺着伤口方向揭,垂直揭开易使伤口再裂开),评估需要的器械,和敷料的数量,种类,然后去洗手后,准备换药的物品。一般需要两个无菌弯盘,两把镊子,酒精棉球等,夹拿器械时,镊子一定要头朝下,不可以翘起来,夹顺序先夹镊子,放弯盘中间,夹纱布盖在上面,碘酒,酒精分放在弯盘两边,先夹碘酒棉球后夹酒精棉球(如果先夹酒精,残存镊子的酒精夹碘酒棉球就稀释了碘酒,影响消毒效果)。

3. 操作:手取外辅料,再用镊子取内层,若粘住用盐水棉球湿润后揭开。两把镊子,一把接触皮肤,一把接触辅料(两把始终不要碰触)。消毒顺伤口及缝线口轻轻的沾一下,然后(清洁的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酒精两遍以上,范围要超过盖的纱布。盖纱布光面朝下,盖八层纱布以上(一般一块纱布块四层)。粘胶布要顺皮纹方向且垂直纱布粘,一般三条,两边压边粘,中间一条。最后洗手(保护自己)。

4. 顺序:先干净后污染,先简单后复杂。一个病人多个伤口也是如此。

二、换药频率

原则上辅料湿透即应换药

1.一般伤口:首次24h内,以后每2-3天/次;

2.特殊伤口:乳房术后,3-5天/次;

3.植皮术后:7-9天/次;

4.消化道瘘:2-3天/次;

5.夏天,每天换,敷酒精纱;

三、敷料选择多少合适?在开始几天伤口的生长主要是肉芽组织的生长,它需要的是比较湿润的环境,所以开始几天敷料可以多用几层,保持创面的相对湿润。而到了后期,伤口的生长主要是角质的生长,此时创面需要相对干燥的环境,所以敷料就应该在起到隔离作用的前提下尽可能薄。敷料除了保护创口不受外界污染的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引流作用,所以换药时应保证敷料与创口紧密贴附,尤其是在创口较周围低凹的时候。

四、常用敷料选择

1.酒精:褥疮防护(50%的)、皮肤及器械消毒(70%的)。表皮完整的伤口可以用酒精换药,如果表皮破损就不能用酒精了,一般选用碘伏。经典的消毒方法是2%碘酒二遍酒精三遍脱碘消毒。

2、碘伏:对粘膜刺激性小,不需用乙醇脱碘,无腐蚀作用,且毒性低。碘伏无论是应用范围(粘膜,皮肤等),还是消毒效果均优于碘酒(较少过敏反应),不过也有适用范围,出血多的伤口,效果不好,创面过大也不宜应用。有些医院已经淘汰碘酒,因为过敏反应多,需要脱碘,有腐蚀作用。

碘伏和酒精的应用的更适应的范围。碘伏是络合碘,对油腻的创口或者皮脂腺发达的部位无效或者效果不好。而酒精或者碘酒就能够脱脂,能够更好的固定细菌的蛋白,而在皮脂腺丰富的地方更具穿透力。所以会应用在头皮的创口周围。

3. 生理盐水(0.9%):创口的洗涤湿敷。一般用在血供丰富,创面分泌物较多,感染机会小,且感觉敏锐的粘膜。生理盐水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冲注和湿化,因为对于一个面积广泛的创口或者合并并不平整的

创口,冲注能够去处一些杂质和感染物。

4. 高渗盐水:用在创面水肿较重时。高渗盐的目的是创口局部肿胀未愈,而能够达到局部脱水作用。高渗盐水加凡士林纱布可刺激肉芽的生长,在临床经常用于没有一期闭合的创口,或是感染创口清创彻底后应用。

5. 高渗葡萄糖:为一种脱水药,能增强血浆渗透压而产生脱水作用,对于感染性创口局部营养差、创口面积大、用其它药物换药后疗效差或无效者,下肢静脉曲张表面皮肤糜烂溃疡、创面愈合难者,浅Ⅱ度~深Ⅱ度小面积烧伤水肿明显、创面愈合缓慢者,及褥疮疗效较为显着。高渗葡萄糖能均匀分布于创面,造成高渗环境,致细菌细胞脱水,细菌失去繁殖能力,菌体死亡,并能使机体局部细胞脱水,减轻创面及肉芽组织水肿,同时能形成保护膜,防止细胞继续侵入感染,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创面周围营养,促进创面愈合;此外,葡萄糖还具有生肌作用,可减少创面疼痛,利于创口愈合。

6. 双氧水(3%):清洗创伤、溃疡、脓窦,松解坏死组织,去除粘附的敷料。

7. 庆大霉素溶液(0.2-0.5%):局部冲洗,用于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感染创面。

8. 呋喃西林(0.02%)溶液:溃疡、脓性伤口等表面消毒。

9. 氧化锌明胶:经久不愈的小腿溃疡。

10. 胰岛素主要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不愈合创口。

11. 红汞(2%):皮肤黏膜的消毒,皮肤檫伤红汞最好,涂上后十几分钟就干燥不用包扎

12. 鱼肝油:局部涂敷,用于促进创面的上皮形成。

13. 醋酸(0.5-2%):烫伤、烧伤感染的创面。

14. 洗必太(0.05%):创面、伤口冲洗。

15. 利凡诺:收缩创口效果最好(直接湿覆)。

16. 硫酸镁(50%)溶液:用于挫伤、蜂窝织炎、丹毒等的消炎消肿。局部湿热敷。

17. 硼酸软膏(5%):烧伤、擦伤、皮肤溃疡及褥疮。用硼酸溶液湿覆去腐直到肉芽新鲜. 使用生肌散粉末可以促进肉芽生长。

18. 表面潮湿的创面有利于组织生长,这就是我们平时喜欢使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创面的主要原因,同时生理盐水纱布还有通畅引流的作用,但由于潮湿的环境也是细菌生长的温床,细菌在6-8小时就会进入对数增殖期,故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要作到勤换药(最好3-4次/日),很多人喜欢创面同时加用庆大霉素湿敷,头1-2次效果是非常好的,长期效果不佳,且易导致耐药菌产生。

19. 凡士林纱布可以提供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并可以减少组织液的渗出,早期的创面还可以止血,但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要慎用,因其易因为引流不畅,常加重感染。

五、常见伤口的处理

1. 清洁伤口用碘伏消毒,刺激小,效果好;对于清洁、新生肉芽创面,还可加用凡士林油纱覆盖以减轻换药时患者的痛苦,并减少组织液渗出、丢失。

2. 血供丰富,感染机会小的伤口可用生理盐水简单湿润一下,无菌辅料包扎即可。

3. 对于有皮肤缺损的伤口,缺损区用盐水反复冲洗,周围可用碘伏常规消毒,消毒后,用盐水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盐水纱布有利于保持创面的新鲜,干燥,凡士林纱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

4. 感染或污染伤口原则是引流排脓,必要时坼开缝线,扩大伤口,彻底引流,伤口内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有坏死组织的应给于清创,也可以用抗生素纱布填塞伤口内,伤口的周围最好用碘酒两遍酒精三遍脱碘消毒。当然感染伤口换药要做到每天一换。

另外,对化脓的切口换药时,不要嫌弃恶臭,一定要仔细擦掉切口处的脓苔,且不能因为患者的疼痛而不敢碰切口,脓苔除去后要有轻微的血丝渗出,这样才有助于切口早日愈合!

5. 褥疮、化脓性骨髓炎等感染伤口:碘伏消毒创口周围,而创口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庆大霉素敷料覆盖。

6. 对于骨髓炎有骨外露时的换药首先要勤,因为渗出很多,且敷料要多。在换药过程中,应随时清除坏死组织,髓腔内可以放置纱条。经验方法是先用盐水冲洗创面,再用0.1%碘伏冲洗,再用双氧水冲洗,

最后用庆大纱布湿敷,敷料覆盖。当创面肉芽新鲜,渗出较少时,行手术清除死骨、硬化骨,采用合适的肌皮瓣覆盖创面,外固定架外固定,待皮瓣成活后,再行骨延长。

7. 开放性骨折行外固定的患者换药遵循的是首先碘伏消毒(同时清理切除坏死组织),其次使用双氧水消毒,然后生理盐水冲洗,最后呋喃西林填塞覆盖创面。等待其肉芽生长,行游离皮瓣覆盖。

8. 切口的脂肪液化:在脂肪丰富的地方易出现脂肪液化,此时广泛的敞开切口(脂肪液化的区域全部打开),培养+药敏,加强换药。这样的切口要换好长时间,为了缩短时间,在初期消毒后在局部的皮下注射庆大霉素,向切口中放置葡萄糖粉,每天换药,待创口渗出少后油纱刺激肉芽生长,新鲜后二期缝合或蝴蝶胶布拉合。

9. 久溃不愈的伤口,要采用中药换药。中医换药有其独到之处,但通常没有什么无菌观念。例如:对于难愈性窦道(如脑部手术后,心脏搭桥术后或慢性骨髓炎引起的窦道,通常早期用八二丹或九一丹+红油膏,提腐去脓,后期用生肌散+红油膏收口,效果很好,即使是绿脓杆菌或耐药金葡菌感染都能很好治愈。

10. 对污染性油性伤口,我们这用松节油洗去油渍。

11. 对于陈旧性肉芽创面:此种肉芽组织再生能力差(颜色暗红,不新鲜,高低不平,有时呈陈旧性出血貌),周围组织不易愈合,以刮匙将表面肉芽组织刮除或剪除,使之出血,露出新鲜肉芽,外敷橡皮膏(此为中医去腐生肌之说,西医则将以双氧水冲洗达到去腐的目的)。如有脓液,应注意观察有无脓腔或窦道,注意患者体温变化。

12. 对于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特点是脓液为淡绿色,有一种特殊的甜腥臭味,如果创面结痂,痂下积脓,有坏死组织的,要清除痂皮、脓液和坏死组织。烧伤创面早期绿脓感染可削痂植皮。也可用1%~2%苯氧乙醇湿敷,或用0.1%庆大霉素、1%磺胺嘧啶银、10%甲磺米隆等溶液湿敷。创面如较小可用3%醋酸、10%水合氯醛等溶液湿敷。

六、注意事项

1. 无菌一期伤口换药一般在24小时、72小时常规观察局部肿胀渗出情况。

2. 开放伤术后争取24、48、72小时连续三天换药,特别注意容易出现血肿或引流情况及时排除险情比较关键。

3. 骨科创面较多见感染创面就是皮肤坏死、褥疮创面,高渗盐水一般在某一时期,用在感染重、渗出较多的创面,可以快速减轻创面及肉芽组织水肿,减少渗出。

4. 再植手术或吻合血管的皮瓣手术最好能用与体温相近的呋喃西林溶液换药,手指换药纱布应避免环形包扎,局部最好用碎纱布填充。

5. 对于大面积创面,首先注意清创,对于已经坏死的组织包括坏死的肌腱及血管组织不要姑息,争取在几次换药中,界线一旦明显则果断切除。勉强留下,只会延缓肉芽生长,甚至造成感染。

6. 对于已清除大部分坏死组织的创口,要注意爱护肉芽的生长,肉芽组织本身有抗感染的能力,如果没有明显渗出,则不要用抗生素或其他药水换药,只用碘伏消毒创缘皮肤,用湿盐水纱布覆盖即可。

7. 油纱条不要放到创面上,应该在盐水纱布上,防止盐水过快的挥发。

8. 有感染的创面注意先做一个细菌培养+药敏再换药,以免以后被动。

换药常用药品

1.盐水

有增进肉芽组织营养及吸附刨面分泌物的作用,对肉芽组织无不良刺激。等渗盐水棉球及纱布用于清洁创面,创面湿敷,充填脓腔;等渗盐水溶液用于冲洗创腔;3%~10%盐水具有较强脱水作用,用于肉芽水肿明显的创面。

2.3%双氧水

与组织接触后分解释放出氧,具有杀菌作用。用于冲洗外伤伤口、***或恶臭的伤口,尤其适用于厌氧菌感染的伤口。

3.0.02%高锰酸钾溶液

分解释放氧缓慢,但作用持久,具有清洁,除臭,防腐和杀菌作用。用于洗涤腐烂恶臭、感染的伤口,尤其适用于疑有厌氧菌感染、肛门和会阴部伤口。临床上常采用1:5000溶液进行湿敷。

4.0.1%雷佛奴尔<黄纱条>、0.02%呋喃西林溶液

有抗菌和杀菌作用。用于感染创面的清洗和湿敷。

5.攸琐(漂白粉、硼酸)溶液

具有杀菌,防腐除臭,溶解坏死组织的作用。用于脓液及腐死组织多、恶臭的伤口清洗和湿敷。本制剂应密闭避光保存,不能久置,放置时间不宜超过一周。大面积伤口不宜应用,以免吸收过多氯离子。6.聚乙烯吡酮碘(PVP-I)

为新型杀菌剂,对细菌、真菌、芽胞均有效。0.05%~0.15%溶液用于粘膜、创面、脓腔冲洗;1%溶液用于敷盖无菌切口;1%~2%溶液用于湿敷感染创面,最适用于慢性下肢溃疡和癌性溃疡。

7.抗生素溶液

常用有0.5%新霉素溶液、0.16%庆大霉素、0.5%金霉素、2%杆菌肽、2%~5%春雷霉素等溶液,用于等待二期缝合的污染伤口、较大创面(如烧伤)植皮前的创面湿敷,敷料应每日更换1次。氯霉素滴丸直接植入感染创面,每lcm21粒,每日1次。

8.1%~2%苯氧乙醇溶液

对绿脓杆菌具有杀菌作用,效果最好,采用创面连续湿敷。

9.0.01%~0.05%新洁尔灭和0.02%洗必太溶液

田于伤口清洁,后者灌洗切口优于前者。

10.10%大蒜溶液

具有杀菌和增强组织细胞吞噬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效果较好。

11.2%~4%甲紫(龙胆紫)溶液

具有杀菌及收敛作用。用于表浅皮肤或粘膜溃疡的消毒,并促进结痴愈合。

12.纯石炭酸溶液

具有腐蚀、杀菌作用。用纯石炭酸溶液棉签烧灼肛裂和慢性窦道,使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坏死脱落以促进愈合。用后需用酒精棉签擦拭以中和之,再用等渗盐水棉签擦拭。

13.10%~20%硝酸银溶液

用于烧灼肛裂、慢性窦道和腐蚀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用后需用等渗盐水棉签擦拭。

14.油剂纱布

具有引流、保护创面、敷料不易干燥以及延长换药时间等作用。创面分泌物少者,可2~3天更换一次。常用有:①凡士林纱布;②鱼肝油纱布:具有营养和促进肉芽、上皮生长等作用,用于愈合缓慢的伤口。

15.粉剂、软膏类

(1)碘仿纱条:具有抗茵、防腐、收敛、去臭和促进肉芽生长的作用。用于有腺体分泌的慢性窦道,如肛瘘、结核病灶清除后的伤口。碘仿有毒性,不宜长期使用;

(2)10%~20%鱼石脂软膏:有消炎退肿作用,用于早期脓肿;

(3)10%氧化锌软膏:涂于皮肤表面,有保护皮肤免受分泌物侵蚀的作用,常用于肠瘘、胆瘘等四周的皮肤;

(4)链霉素软膏:涂于纱布上外敷,用于结核性伤口;

(5)2%聚乙烯吡酮碘软膏:用于治疗烧伤、慢性溃疡,疗效满意;

(6)百多帮软膏:用于感染性创面。

16.中药类

如红油膏、生肌散、生肌玉红膏、紫花烧伤膏、湿润烧伤膏、大青膏等,具有止痛、拔毒生肌、排脓去腐等作用。

碘酒、酒精只能用在表皮完整的地方。而碘伏不适合用在皮脂丰富的地方。葡萄糖加胰岛素是为创面肉

芽提供营养,高渗盐水则有使水肿肉芽脱水的作用,生理盐水只是起到湿敷的作用,肉芽生长过旺高出皮面则要用硝酸银之类的腐蚀.肉芽生长很好时可用凡士林纱布保护

换药的原则是要明确进行外科换药的目的,对于用什么换药则需根据伤口情况定。

1.碘酒+酒精脱碘---消毒剂

2.凡士林纱布---抗炎作用稍弱,但促进肉芽生长

3.碘伏---深浅皆可,性质湿润

4.优琐---防腐

5.高渗葡萄糖+胰岛素+(促生长因子)---糖尿病患者的难愈创口。

6.高渗盐---减轻肉芽水肿

7.庆大霉素针---感染的创口;骨髓炎

8.新洁而灭或双氧水或甲硝唑---冲洗覆盖都可用,抗厌氧

9.抗生素粉剂(头孢等)---根据药敏实验

10.云南白药(胶囊)---祖国医学

11.蜂蜜,白砂糖---偏方

12.SD-ag,SD-zn---收敛

13.黑药膏拔疥疮---中药配方

14神经血管肌腱外露---忌用刺激性药物

15.紫草油纱条---去腐声肌

16.凡士林纱条---可作为其他药物的载体,油性(可隔开手指脚趾,隔开血痂,防相邻创面粘和至一起)

17.碘酒+庆大霉素---可用于褥疮

18.红霉素软膏等---表皮破损涂抹,无须包扎

19.骨髓炎洗剂等处理过渗出多的伤口---干敷料,患肢抬高

20.需切开时就切开,拆线缝针靠经验。

21.注意换药后患者有无不适---有无药物引起的疼痛;有无切口脑脊液持续外漏;有无伤口持续渗血;有无引起关节脱位或对固定造成影想

临床中还有种情况,就是创口周围湿疹样变,皮肤红红的,有疹子,易破溃。起初我们用了各种方法换药,如碘伏纱布、凡士林纱布、红霉素眼膏等,怎么都换不好。最后盐水棉球轻擦后,干纱布覆盖,很快就好转了。原因不明!

对于一些窦道,换药可使用白砂糖,不要太讲究无菌操作,通常都能换好。然而有些跟关节相通的窦道,迁延难愈,我的方法是刮除窦道中老化的肉芽,使其渗血,然后在窦道途径的部位使用棉球等衬垫,加压包扎,使窦道合拢,一周不要换药,要点是始终保持一定压力,相信打开时,你会激动的跳起来的。

治疗骨外露的秘方:

1、蛋黄油熟蛋黄100个,铁锅文火烤出油,纱布过滤。

2、紫草、当归、红花、地榆各10克,香油250克,浸泡3到5天,天气热,时间短些。

文火煎至中药变黑漂浮,纱布过滤2次。60度时放入蛋黄油,凡士林调匀至膏状,高压消毒备用。(有时没有用高压消毒)骨外露大于2x2cm时,用骨钻打孔至骨内出血,外敷三层,首次4日后换药,以后隔日换药。换药不要太勤,可以参考美宝或者生肌膏的一些换药方法。

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呼吸系统 (一)过敏性鼻炎 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的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多由过敏因素如瞒虫、灰尘、动物毛皮、低温等刺激引起。如脱离过敏原,数分钟至小时内症状即消失。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二)流行性感冒 为流感病毒引起,可为散发,时有小规模流行,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诊断。近来已有快速血清方法检查病毒,可供鉴别。 (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血白细胞可升高,线胸片常可见肺纹理增强。 (四)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 很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前期表现类似,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肝炎、心肌炎等病。患病初期可有鼻塞,头痛等类似症状,应予重视。如果在上呼吸道症状一周内,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出现新的症状,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 (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肺部无异常体征。胸部线正常。 (六)肺炎 确定肺炎诊断 首先必须把肺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区别开来。呼吸道感染虽然有咳嗽、咳痰和发热等症状,但各有其特点,上、下呼吸道感染无肺实质浸润,胸部线检查可鉴别。其次,应把肺炎与其他类似肺炎的疾病区别开来。肺炎常须与下列疾病鉴别:.肺结核肺结核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失眠、心悸,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等。线胸片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匀,消散缓慢,且可形成空洞或肺内播散。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一般抗菌治疗无效。 .肺癌多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有时痰中带血丝。血白细胞计数不高,若痰中发现癌细胞可以确诊。肺癌可伴发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裕疗后炎症消退,肿瘤阴影渐趋明显,或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肺不张。若经过抗菌药物治疗后肺部炎症不消散,或暂时消散后于同一部位再出现肺炎,应密切随访,对有吸烟史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必要时进一步作、、纤维支气管镜和痰脱落细胞等检查,以免贻误诊断。 .急性肺脓肿早期临床表现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病程进展,咳出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征。线显示脓腔及气液平,易与肺炎鉴别。 .肺血栓栓塞症多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如血栓性静脉炎、心肺疾病、创伤、手术和肿瘤等病史,可发生咯血、晕厥,呼吸困难较明显,颈静脉充盈。线胸片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减少,有时可见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动脉血气分析常见低氧血症及低碳酸血症。二聚体、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等检查可帮助鉴别。 .非感染性肺部浸润还需排除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血管炎等。 (二)评估严重程度 如果肺炎的诊断成立,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决定在门诊或人院治疗甚或治疗至关重要。肺炎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的播散和全身炎症反应程度。重症肺炎目前还没有普遍认同的诊断标准,如果肺炎患者需要通气支持(急性呼吸衰竭、气

发热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21y (-)感染性疾病!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 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 其次为病毒等。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 (二)非感染性疾病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21yod版权所有!21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 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21yod版权所有!21 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彖。严重失水或出血 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21yod版权 所有!21世纪药店!5E 机理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21yod

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 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 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 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 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 干扰素等)。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 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 (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疑色胺)环磷酸腺昔(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岀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 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 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 的发生。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 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 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 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 起发热。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 5E19B343FE2F5421yod 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发热、胸腔或腹腔积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 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 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 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 无关的新并发症。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黄疸 1、败血症:支持点:(羊水Ⅱ°污染)出生3天,皮肤黄染1天。不支持点:无明显感染灶,无精神萎靡,无哭闹,无惊厥,无肝脾肿大表现。结论:待血培养结果回报后排除。 2、生理性黄疸:支持点生后第3天出现皮肤黄染。不支持点: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黄染,黄染程度较重,我科经皮测胆红素:头/胸dl。结论:可以排除。 3. 新生儿ABO溶血病:支持点:患儿母亲血型O型,生后第2-3天皮肤中度黄疸,巩膜黄染,经皮测胆头dl 胸dl高出正常范围,不支持点:患儿血型为O型(不详),无贫血外观,无肝脾肿大。结论:(待溶血三项结果回报后进一步排除)可排除。 4.婴儿肝炎综合征:支持点:生后36天皮肤中度黄疸,巩膜黄染,不支持点:非白陶土样便,肝功能示:ALT L,TBIL L,DBIL L,IBIL L(是指一组于婴儿期((包括新生)起病、伴有黄疸、病理性肝脏体征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的临床症候群。以肝内病变为主,病因复杂,预后悬殊。如能查出病因,明确诊断,就不再称婴肝征。) 早产儿 1、早产儿(大于胎龄儿):支持点孕33+5周出生。不支持点出生体重2.0kg,其位于同胎龄平均出生体重第10到90百分位之间。结论:可排除。 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持点,常见于早产儿,不支持点,出生后无呻吟无气促,可进一步观察呼吸系统情况及行胸片检查,进一步临床排除。 肺炎 1、奶汁吸入性肺炎:支持点:鼻塞、喉中痰鸣,摄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不支持点:无呛咳史,现患儿呼吸现平稳,节律规则,三凹征(-)。结论:可排除。 2、毛细支气管炎:支持点:咳嗽、鼻塞、喉间痰鸣,双肺可及湿罗音。不支持点:现患儿无发热,无气促、喘憋,三凹征(-),摄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结论:可排除。 窒息 1、新生儿羊水吸入性肺炎:窒息史,羊水污染史,三凹征(-),无吐沫,进一步胸片明确。 2、脑损伤:支持点窒息史。不支持点现无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结论:动态观察神经系统表现及进一步作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易合并缺氧性各脏器损伤,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呼吸暂停、电解质紊乱、低血糖、NEC等。 羊水Ш度 1、胎粪吸入综合征:支持点羊水Ш度胎粪污染。不支持点患儿呼吸现平稳,节律规则,三凹征(-)。结论:暂不考虑,继续临床观察及胸片等检查进一步排除。 2、咽下综合征:支持点羊水Ш度胎粪污染。不支持点暂未出现呕吐。结论:观患儿进食后胃肠情况待排除。 糖尿病母儿 1、低血糖症:支持点,母为“糖尿病”。不支持点,该患儿无低血糖表现,无反应差,无阵发性紫绀、震颤惊厥、眼球不正常转动、呼吸暂停、嗜睡、不吃等表现。结论:不能排除,进一步做血糖检查可鉴别。

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最新资料推荐------------------------------------------------------ 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鉴别诊断: 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腰穿: 测压力、脑脊液外观。 常规。 生化。 细菌学检查(培养和涂片)。 血培养或皮肤瘀点涂片。 胸片除外肺炎和结核。 治疗原则: 病原治疗: 尽早应用细菌敏感及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药物,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并可应用氯霉素及三代头孢菌素。 对症治疗: 甘露醇降颅压及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 2.右上肺占位性病变待查。 鉴别诊断: 肺结核。 1 / 26

肺部炎性肿块。 肺良性肿瘤。 进一步检查: 支气管镜检和/或病灶细针穿刺活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胸部 CT.腹部 B 超,了解有无转移灶。 痰细胞学检查。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右侧肺切除术。 根据病理类型。 术后化疗。 放疗。 3.左侧肺炎。 鉴别诊断: 其他类型肺炎: 葡萄球菌肺炎,干酪性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 肺脓肿。 肺癌。 进一步检查: X 线胸片。 痰培养+药敏试验。 4.胃癌。

---------------------------------------------------------------最新资料推荐------------------------------------------------------ 失血性贫血。 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 胃炎。 进一步检查: 胃镜检查,组织病理检查。 放射线检查: CT.胸部 X 片。 治疗原则: 胃癌根治术加化疗。 支持疗法,对症治疗。 5.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脏扩大,心房纤颤,心功能 IV 级。 高血压病 III 期(2 级,极高危险组)。 肺部感染。 鉴别诊断: 冠心病。 扩张性心肌病。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 进一步检查: 心电图。 3 / 26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就是诊断败血症得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热型: ?(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就是败血症、 (10)就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应做全面得体格检查,但应注意: 1、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黏膜检查,注意全身营养状况。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注意有无皮疹及皮疹类型:斑疹见于丹毒、斑疹伤寒;面部蝶形红斑、指端及甲周红斑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环形红斑见于风湿热;丘疹与斑丘疹见于猩红热、药物热;玫瑰疹见于伤寒与副伤寒。睑结膜及皮肤少许淤点,指端、足趾、大小鱼际肌有压痛得osler小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软腭、腋下有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皮肤散在淤点、淤斑、紫癜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结缔组织病。大片淤斑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皮肤疖肿者要考虑败血症与脓毒血症、 2. 注意全身淋巴结有无肿大、局部淋巴结肿大,质软,有压痛,考虑相应引流区域有炎症。局部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可能为癌肿转移或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头颈部检查: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出血热、斑疹伤寒;扁桃体肿大,其上

外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头皮血肿的鉴别诊断 1、头皮肿胀:一般无外伤史,且触痛不明显。 2、凹陷性颅骨骨折:患者有外伤史,CT及X线拍片有明显的骨折线。 颅内血肿(外伤性)的鉴别诊断(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1、脑挫裂伤:伤后昏迷持续时间长、局灶症状伤后立即出现,CT扫描可见点状出血及血肿带。 2、脑血管病出血:常有脑血管病史或高血压史,局灶性症状较常出现,CT扫描出现较为特殊的脑池内积血和某支供血血管区出血,DSA检查可确诊。 3、脑肿瘤内出血:出血前常有颅内增高症状或局灶症状。CT、MRI扫描动态观察待血肿吸收后,瘤灶仍存在。 脑震荡的鉴别诊断: 1、脑挫裂伤:意识障碍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头伤后昏迷时间多超过半小时,生命体征变化较明显,脉搏和呼吸增快,血压正常或偏高,清醒后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和定向力障碍,偏瘫、失语、偏侧感觉障碍,脑膜刺激症状如颈强直、克氏征阳性等。 2、硬脑膜外血肿:有头伤史,多有头皮损伤和颅骨骨折,头伤后出现短暂性昏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失语等,再次昏迷并加深,幕上血肿时,血肿侧瞳孔先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呼吸和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和出现病理性呼吸。 3、脑卒中:多为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或青少年有癫痫或头痛病史,无外伤史,而CT和DSA可明确脑出血或脑栓塞部位。 4、脑胶质瘤:有癫痫,进行性加重的头痛病史、无外伤史,CT、MRI检查可明确性质。 脑挫裂伤的鉴别诊断: 1、硬脑膜外血肿:有头伤史,多有头皮损伤和颅骨骨折,头伤后出现短暂性昏

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可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失语等,再次昏迷并加深,幕上血肿时,血肿侧瞳孔先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呼吸和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和出现病理性呼吸。 2、脑卒中:多为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或青少年有癫痫或头痛病史,无外伤史,而CT和DSA可明确脑出血或脑栓塞部位。 3、脑胶质瘤:有癫痫病史,进行性加重的头痛病史、无外伤史,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高血压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1、外伤性颅内血肿:即使有头部外伤的体征和病史,也要查明脑外伤和脑出血的发病先后和因果关系。 2、脑内肿瘤出血:中风前已有进行性加重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颅内压增高征和肢体无力、麻木、局限性癫痫等局部脑症状或病史。 3、脑梗死:发病于安静、休息状态中者较多,发病后偏瘫、失语、颅神经麻痹等定位体征明显,而没有或少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 1、三叉神经炎:可因流感、下颌窦炎、骨髓炎、糖尿病等引起。头痛呈持续性,压迫神经分支所在处头痛加剧。检查三叉神经区感觉退或过敏,有时可伴有运动支功能障碍。 2、舌咽神经痛:较少见,多见于年轻妇女。头痛部位在舌根、软腭,扁桃体、眼部及外耳道等处,常在进食、吞咽、谈话时发作,扁桃体常有压痛,用4%可卡因或1%丁卡因喷涂于咽部及舌根部即可止痛。 肋骨骨折的鉴别诊断: 1、胸部软组织挫伤:病人胸痛的程度与呼吸深浅、咳嗽的关系不很密切,胸廓挤压试验可为阴性或可疑,X线胸片阴性。 2、肝脾裂伤:通常有明显的失血和上腹部压痛、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阳性,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 (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 (10)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

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内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局灶性癫痫:癫痫发作常为刺激性症状,如抽搐、发麻症状,常按皮质的功能区扩展。老年患者局灶性癫痫常为症状性,脑内常可查到器质性病灶。过去有癫痫病史或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如癫痫波等),有助鉴别。 2、有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期易与TIA混淆,但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见。每次发作时间可能较长。 3、内耳眩晕症:常有眩晕、耳鸣、呕吐。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外,很少有其他神经功能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反复发作后常有持久的听力下降,一般起病年龄较轻(如梅尼埃症)。内耳眩晕症还见于良性位置性眩晕。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 1、脑出血:脑出血常起病于活动时,有高血压病史,起病发展较快,可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 检查不难鉴别。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多见于青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鉴别。 4、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

发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感染性疾病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 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严重失水或出血 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 组织坏死等。 机理 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

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羟色胺)环磷酸腺苷(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的发生。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起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

发热鉴别诊断-306医院

发热鉴别诊断: 一急性发热 (一)感染性发热 1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本组疾病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70%-80%。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其临床特点为多种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较轻而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症状较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和X线检查及对抗生素的治疗反应等近年由于诊断技术的进展,可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诊断方法可确定病原。常见有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腺咽结膜热;疱疹性咽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等。须与呼吸道细菌性感染鉴别。 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e-atory 、、syndrome,SARS)该病于2002年11月首发在我国广东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具有明显传染性的肺炎,重症患者易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死亡。对于有SARS流行病学依据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和肺部体征,并有肺部X线CT等异常影像改变,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做出SARS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冠状病毒RNA (SARS COV RNA)检测阳性,或血清SARS 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确定诊断。SARS COV分离是确立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分离只允许在防护严密的p3实验室进行,且体外细胞培养分离方法复杂且烦琐,不适合临床实验室作为诊断的手段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重症SARS:①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min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48h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②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40 kPa(300mm-Hg)③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依据:

神经内科常见病鉴别诊断

神内常见病鉴别诊断 头晕: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多在头位变化时发作,如起卧床、抬头、 转头或坐梯,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行走时症状不明显。每次发作时间:以秒计算,多在10秒以内。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沉感,眩晕具有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和可复发性。Nylen-Barany或Dix-Hallpike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 2、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 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 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冷热水试验可见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前 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末梢的整个通路上。多见于20-60岁成年人,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使,以突发的重度眩晕,而无耳聋、耳鸣等耳蜗及其他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常于病毒性疾病后24-48小时内发生,持续4-5天。 头部移动时症状加重,但听力不受影响。冷热变温试验前庭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有时呈现健侧优势偏向;无头痛及其他神经体征;急性期内血象常偏高,发作期中可有自发性眼震。 4、后循环缺血(PCI):PCI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塞。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 硬化的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头晕是PCI的常见表现,后循环脑梗塞可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定位征,如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眼球活动异常以及共济失调等。头颅MRI,特别DWI检查有助明确。 头痛: 1、偏头痛: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多成波动性。常伴有 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可有家族史。 活动后头痛加重。 2、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情绪激动及突然用力时出现局 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伴有血压升高、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意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 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 . . .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 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 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 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 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普外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普外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与急性胆囊炎鉴别:表现为右上腹绞痛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加重,疼痛向右肩放射,伴有畏寒、发热,右上腹局部压痛、反跳痛,可触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胆囊穿孔时有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但X检查膈下无游离气体。B超提示胆囊炎或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相鉴别:患者平时可无症状,病情加重时,有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尿黄,陶土色大便。查体:巩膜、皮肤黄染,剑突下及右上腹部有压痛,可有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升高,黄疸指数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影像学检查:B超,胆道水成像可明确诊断,根据上述依据可排除本病, 1.与消化道溃疡相鉴别:病人有反复、长期、规律的上腹部疼痛病史,疼痛与进食有关,饭后疼痛或饥饿时疼痛,查体:剑突下、左上腹有深压痛,胃镜、钡餐透视可鉴别,根据上述依据,目前可排除本病。 2.胰腺炎相鉴别:病人多在暴饮暴食或大量饮酒后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的剧烈疼痛,疼痛放射至腰背部,可有发热、恶心、呕吐,查体:上腹部有压痛,左上腹明显,叩击痛(+),血尿淀粉酶,上腹部CT、MRI等有助确诊,根据以上依据目前可排除本病。 1.与化脓性脊柱炎:此病一般有高热,极明显疼痛,发作急,进展快,早期血培养可找出致病菌,查CT及X线检查可排除此病 2.与肛瘘相鉴别:肛瘘患者一般有肛门处不适及解大便时疼痛,既往有脓血便病史,局部皮肤可有轻度红肿,无热痛及波动感,不可见瘘道及漏口,查体肛门指诊,查结肠镜进一步检查,根据上述可基本排除本病。 骶尾部脂肪瘤:该病任何年龄可出现,好发于四肢及躯干,边界清,呈分叶状,质软可有假性性感,无痛,生长缓慢,深部者可恶变,可CT,活检等检查有助明确诊断,根据上述可基本排除本病,与骶尾部血肿鉴别:该病一般有外伤史,血肿体积小,有时血肿周围组织肿胀隆起,行X线及CT进一步检查,根据上述可基本排除本病, 肾癌一般于高年龄男性多见,有血尿,疼痛和可触及包块,明显消瘦病史,以尿常规,B超,强化CT,MRI等辅助检查相鉴别,多囊肾,一种先天性疾病,于40岁多见,可触及包块,并疼痛,损害肾功能,行CT,尿常规,肾功能,MRI等辅助检查与鉴别; 1、肝脓肿:常有高热、左上腹不适等症状,血常规示白细胞明显增高,查腹部超声及腹部CT可进一步鉴别。 与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相鉴别: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急骤,早期腹痛剧烈,恶心、呕吐频繁,腹软,随病情发展腹胀逐渐明显,肠鸣音消失。查腹部CT有助于鉴别,根据病史、查体及辅检可排除本病, 1.与化脓性脊柱炎:此病一般有高热,极明显疼痛,发作急,进展快,早期血培养可找出致病菌,查CT及X线检查可排除此病

肾内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诊断依据:链球菌感染后1-2周出现血尿、水肿、血压高、蛋白尿、ASO阳性、补体动态变化 鉴别诊断:IgA肾病:常于呼吸道感染同时或1-2日内出现血尿,一般不伴水肿、血压高和补体下降 膜增生性肾炎:常伴较重的蛋白尿、持续性低补体血症、肾功能损害 治疗:卧床休息,消除感染灶,利尿,降压 急进性肾炎: 鉴别诊断:1.非肾小球损害导致的急性少尿或无尿性肾功能衰竭 2.继发性急进性肾炎:如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IgA肾病 3.急性肾小球肾炎:个别严重病例亦可出现新月体,临床表现有进行性肾功能损 害,但是该病应具备急性肾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肾 功能损害为可逆性,必要时肾活检。 原发性膜性肾病需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 1.儿童患者应注意排除HBV相关性MN 2.女性患者应排除狼疮性肾炎 3.老年患者应排除恶性肿瘤相关性MN IgA肾病 1.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应与呈现急性肾炎综合征的IgA肾病鉴别,前者潜伏期长,自愈倾向;后者潜伏期短,病情反复,血清补体C3、IgA和ASO有助鉴别。 2.继发性IgA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 (1)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理表现和IgA肾病相同,但前者常有典型的肾外表现,如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和黑便,可鉴别。 (2)慢性酒精性肝硬化 (3)狼疮性肾炎:免疫荧光多呈满堂亮,此外有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特征 3.薄基底膜肾病:常为持续性镜下血尿,多有阳性血尿家族史,免疫病理IgA阴性,电镜下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变薄。 4.Alport综合征:多属性连锁显性遗传性肾病,多数患者10岁以前出现血尿和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多在30岁前进入终末期肾衰竭,可伴有高频神经性耳聋和视力异常。肾组织荧光病理呈阴性,电镜检查可见典型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或厚薄相间。 隐匿性肾炎 1.排除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遗传性肾病 2.生理性血尿:剧烈运动后血尿,为一过性,休息后消失 3.排除大量出血造成的假性蛋白尿 4. 泌尿道炎症:常伴白细胞尿和尿路刺激症状,尿细菌学有助鉴别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 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 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 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是间 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 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 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 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 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 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 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 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眼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眼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2010/4/26 白内障专科 一、非先天性白内障【鉴别诊断】: 1.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有糖尿病病史,白内障发生较早,进展较快,容易成熟。眼科检查除白内障外眼底常常伴有微血管瘤,出血或渗出等病变,该患者与此不符,可排除。 2. 并发性白内障:是指眼部炎症或退行性病变(虹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青光眼及眼部手术史等)引起的白内障。在裂隙灯下能见到后囊膜下皮质有点状或条纹状混浊,这些混浊还带有红、蓝、绿色颗粒。或白内障成核型混浊。该患者与此不符,可排除。 3. 先天性白内障:多见于儿童,往往有家族遗传病史,发病时间一般早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可能伴发眼部其他异常。晶体混浊为特征性的前极混浊,后极混浊,冠状混浊,点状混浊,绕核性混浊,核性混浊等,该患者与此不符,可排除。 4. 外伤性白内障:有明确的眼外伤病史(钝挫伤,穿通伤,爆炸伤,电击伤等),眼部检查除晶体混浊外常可见到前房出血,角膜或巩膜裂口或陈旧性瘢痕等,该患者与此不符,可排除。 5. 药物性白内障:长期服药史或化学性药品接触史。与此类相关的常见药物有皮质类固醇、缩瞳剂、氯丙嗪及三硝荃甲苯,该患者与此不符,可排除。 二、先天性白内障【鉴别诊断】: 1. Coats病:多发生于6岁以上男性儿童少年,病程较长,发展较慢。视网膜血管广泛异常扩张,常伴有血管瘤,视网膜下形成大片白色渗出,常伴有出血和胆固醇结晶,进而继发视网膜脱离而呈白色瞳孔,该患者与此不符,可排除。 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多发生于接受过持续高浓度氧气治疗的早产儿,常在生后2-6周双眼发病,晚期玻璃体内血管增生,结缔组织形成,牵引视网膜形成皱褶,重则晶体后可见机化膜,该患者与此不符,可排除。 3. 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本病为眼部先天异常,见于足月产婴儿,90%以上为单眼发病,表现为晶体后面有较厚的灰白色结缔组织并伴新生血管,多伴有小眼球,浅前房,瞳孔异常等,该患者与此不符,可排除。 斜弱视专科 一、恒定性外斜视:外斜视角较恒定,斜视角较大,各诊断眼位斜视角相等。可以由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若双眼视力相近,则交替注视,否则单眼注视。 【鉴别诊断】: 1.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平时可以控制正位,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出现显性外斜视,遇强光时喜闭一眼,并出现显性斜视。各诊断眼位斜视角相等。 2. 外斜V征:向上方注视时外斜度数增大,向下方注视时减小,甚至消失,两者相差≥15△,常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 3. 外斜A征:向下方注视时外斜度数增大,向上方注视时减小,甚至消失,两者相差≥10△,可伴有上斜肌功能亢进。 二、非调节性内斜视:6个月龄后发生的、与调节因素无关的内斜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