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藻类生长的影响因子(物质+外界因素).孔圣超

藻类生长的影响因子(物质+外界因素).孔圣超

藻类生长的影响因子(物质+外界因素).孔圣超
藻类生长的影响因子(物质+外界因素).孔圣超

在正常环境中,藻类生长多数在光和黑暗交替的条件下生活。在白天,藻类依靠体内的叶绿素a、b、c、d类胡萝卜素,藻蓝素,藻红素等光合作用色素,从H2O的光解中获得

H2,还原CO2成[CH2O]n。其化学反应式为:

CO2+H2O→[CH2O] n+O2

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基本物质,类胡萝卜素是辅助色素,它和叶绿素相结合,不直接参加光合反应,有捕捉光能并将光能传到叶绿素的功能,还能吸收有害光,保护叶绿素免遭破坏。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溶于水或释放入大气。

藻类光反应最初的产物ATP和NADPH2不能长期储存,它们通过光反应阶段把CO2转变为高能储存蔗糖或淀粉,用于暗反应阶段。在夜晚,藻类利用白天合成的有机物做底物,同时利用氧进行呼吸作用,放出CO2。

⑴营养因子与藻类生长

营养因子是藻类生长和增殖的根本,藻类细胞由2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C、H、O、N、P、S、K、Ca、Mg、Na、Cl等11种元素占细胞干重或无灰分干重的0.01%以上,称为大量元素。其余的元素,如Fe、Mn、Zn、Cu、B、Si、Mo、Co等含量较低,被称为微量元素。对绝大多数水体而言,限制藻类生长的营养因子主要是氮和磷,有时CO2也会成为限制因素。注意: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从其在细胞干重/无灰分干重中的含量比例来分类的,

不完全表示周围环境中的丰富程度。

⑵氮

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是氮气,大气放电、光化学反应和生物固氮作用可将大气中的惰性氮转化为氮化物而进入水体。水体中的氮的形态粗略分为5种:分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以及有机氮化物。经过固氮、同化和脱氮等生化作用后,一部分无机氮被生产者(水生植物如藻类)合成蛋白质并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为其他消费者所利用;而部分无机和有机氮化物被分解成游离氮在氮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死亡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尸体和排泄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而释放出氨基酸,再经氨化菌作用而形成氨。其中,一部分以氨盐或其硝化产物的形式被植物吸收,再次进入循环途径;而有些则通过生物的脱氮作用或直接以氨的形式返回大气。此外,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动植物尸体可能被埋入地层深处或成为深水沉积物,其中的有机氮将暂时脱离循环。

氮循环中虽然部分氮经上述途径而流失,但是这种损失得到了生物固氮和高能固氮的补偿。因此,氮循环是一个相当完全的、具有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的系统。

氮是藻类合成蛋白质、叶绿素的元素。根据实验测定和理论推算,浮游藻类细胞中的碳、氢、磷摩尔比例为106:6:1。水体中的氮包括有机态氮、氨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我国于1986~1990年期间进行的调查显示,20个大中型水库氨氮平均氨氮浓度为0.029~1.508mg/L;城市近郊小型湖泊的氨氮浓度为0.262~20.82mg/L。一般淡水藻类的固氮速率

为0.025~17ug氮/光照小时。根据美国环保局1976年进行的调查,美国东部623个湖泊中有30%是氮起着限制作用。

⑵磷

磷在水体中通常以正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由于岩石的风化、磷酸盐矿的溶解、土壤的

淋溶和迁移以及生物转化等过程,使磷酸盐进入水体。淡水中磷的循环可归纳为7个过程:①磷从岸边通过地表径流而进入水体;②岸边的水生植物和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从水中摄取磷,并经食物链传递;③水生生物的排泄物以可溶态有机磷的形式释放磷,并在磷酸酶的作用下缓慢的转化为磷酸根而被重新利用;④动植物尸体和其他含磷的悬浮物在沉降到水底的过程中,因其有机物分解而释放磷;⑤动植物尸体和悬浮物沉积到水底;⑥当水底的沉积物处于

还原条件下,磷通过扩散作用从沉积物扩散到上层水体中;⑦沉积物中磷酸根与铁、铝等金属作用生成难溶解的磷酸盐而储存在沉积物中,暂时退出循环。

由此可见,磷循环是一个不完全的循环

......,尤其在自然界中,大量的磷进入海洋后沉积

于深处,而重新返回的磷不足以补偿陆地和淡水水域中的损失

......................。由于磷的不完全循环,世界上很多地区的淡水水域缺磷,以致磷成为水体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一旦大量的磷进入水体后,往往会引起浮游植物的迅猛生长而使水体呈现富营养化。

磷是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以及三磷酸腺(ATP)的重要元素,也是许多酶促反应的辅酶因子的组成元素,是细胞内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等能量转化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磷是藻类生长繁殖的首要限制因子。当水环境的磷供应充足时,藻类就可以得到充分增殖。我国大中型湖泊的总磷浓度范围是0.018~0.400mg/L,城市近郊小型湖泊磷的含量范围是0.089~0.74mg/L。

⑶氮磷比

氮磷比(N/P)也是主重要的影响因素。在N、P较丰富的情况下,对光合作用最适宜的N/P是7.2。日本湖沼学者坂本曾经研究指出:当湖水的TN/TP为10:1~25:1的范围时,N/P较大时,蓝藻为优势藻种;春秋绿藻为优势藻种;弱酸性水体中,水温低时,硅藻、金藻、甲藻易占优势。

⑷碳源

碳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其代谢又是生物的能源来源。因此,生物即要从环境中获得碳源的补充,又要经过各种代谢作用将其回归自然。自然水体中有机物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随地表径流以溶解态或悬浮态进入水体的外来有机物;另外更重要的一部分是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等无机物所合成的各种复杂有机化合物。异养生物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有机物,将植物的有机物转化为动物有机物。水体中的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来产生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其结果是一部分有机物被破坏和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回到环境中去,一部分将进入到再循环途径。水体中动植物的排泄物及其死亡后的生物体,在水团或底部沉积物中被微生物分解,同时释放出同化的物质,使二氧化碳又重新回到环境中,在下一次循环中被利用。水体中所自生的或外来的有机物并非全部被破坏和分解,其中一部分有机质以不同的形式脱离水体(如渔业捕捞),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碳的循环;另外一些未被分解的有机物质(如木质素)沉积于水底,逐渐转化为具有地质化学特征而退出循环。

CO2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碳源。藻类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利用水中的氢还原CO2合成有机物质,藻类生物量增加,水中CO2逐渐减少。可通过藻类利用CO2的速度来指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本学者提出预告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式所示:

COD(mg/L)×无机氮(mg/L)×无机磷(mg/L)÷1500

以测定和预告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和富营养化的程度。当该值<1,水体不能发生富营养化;当该值=1,水体中营养增高,但富营养化不很严重;当该值>1,则水体氮磷含量高,可发生富营养化。该值越大,富营养化程度越严重。

微生物生存的场所中,对微生物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藻类生长的外因。主要包括光照、温度、pH值、溶解氧、水的活度、氧化还原电位、其它生物等。

在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中,营养充足,藻种群由于对温度、光照等生态因子的适应,群落组成存在季节演替现象。藻种群的生长态势与生态因子之间密切相关。

⑴光照的影响

光照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是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物质的。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

度增加和光照持续时间延长,藻类的生长率也增加。不同的藻需要不同的光照强度。

②藻类在水体的垂直分布受光质和光强影响。在水体中,由于水对各种光波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水深具有的光波范围也不同。一般,蓝藻常集中在表层,绿藻大都分布在上层,硅藻一般在绿藻之下。另一方面,光强限制了藻类向深层分布的深度。

⑵温度的影响

绝大多数藻类是中温性的。温度对藻类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影响,一面通过控制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强度,直接影响藻类的增殖。另一方面,可通过控制水体中各类营养物的溶解度、离解度或分解率等理化过程间接影响藻类的生长。

温度对藻类在水体中的分布和数量也起一定的作用。在风力比较小和水体比较平静的状态,温度沿水体深度分布存在着温跃现象,水体呈现分层,垂直方向的传质受到限制。水体的分层会加速藻类的繁殖生长。

⑶pH值的影响

水体pH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营养物的吸收

......;影响

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

................理化过程,从而....;影响生长环境中营养物的溶解度、离解度或分解率等

改变营养物质的供给

.........。

天然水体中pH值主要取决于游离CO2的含量及碳酸平衡:

CO2(溶解于水中)+H2O=HCO3-+H+=CO32-+2H+

水体中的pH值由于藻、菌的作用,昼夜变化,也随季节变化和生物的垂直分布而变化。藻类生活的最适宜pH值为范围为6.5~7.5,可以生长的范围在4~10,多数蓝藻最适合生长在弱碱性条件下。

影响富营养化的地形因子主要有面积、水力停留时间、容积、水深、岸线系数等因素,富营养化易发生在水流比较缓慢、水深比较浅(一般小于4米)、相对封闭的水域。这类湖泊利于光照、温度向水体内部的透入,有助于水体迅速增温,光线充足,水压较小,有较大的浅水区,低泥距离水面近,有利于营养物的释放,因此藻类容易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现象。

另外,湖泊水域的封闭度是衡量湖泊生态条件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封闭度愈大,愈不利于交换,愈有利营养物质在湖泊水体内的滞留和积累,从而为生物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藻类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和作用原理

藻类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其作用原理 一、引言 我国是个多湖泊国家,大于lkm2的天然湖泊有2300余个,湖泊总面积为70988km2,总贮水量为708亿m3,其中淡水贮水量为225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具有水利防洪、通水供水及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因此,湖泊水资源与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休戚相关。 但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加之人们环境意识淡薄,将湖泊用作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受纳场所和农业灌溉退水的归宿,最终导致了许多湖泊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满足II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5%;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 8.5%;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占14.8%;V类水质湖库6个,占22.2%:劣V类水质湖库lO 个,占37.0%。其中“三湖”(太湖、、滇池)水质均为劣V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大型湖泊如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因富营养化和水污染严重,导致一些水域已经失去其资源价值,无法利用,且情况仍在恶化,因此湖泊的治理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的污水处理工艺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进水水质和处理要求选择相关的工艺。这些在工艺上各具特色的处理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需要比较繁杂的设备,较高的日常运行费用,复杂的管理维护操作,并且对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十分敏感。因此,研究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成为必然。而此时藻类便得到了科

学家、学者们的亲睐。 一、藻类的介绍 藻类泛指具同化色素而能进行独立营养生活的水生低等植物的总称。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体型大小各异,小至长1微米的单细胞的鞭毛藻,大至长达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权威专家继续将藻类归入植物或植物样生物,但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也没有维管束。一些藻类与其他真核生物一样有细胞核,有具膜的液泡和细胞器(如线粒体),大多数藻类於生活过程中需要氧气。用各种叶绿体分子(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蛋白等)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的光合作用90%由藻类进行,据信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上藻类在创造富氧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藻类植物的种类繁多,目前已知有3万种左右。藻类分布的围极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在只有极低的营养浓度、极微弱的光照强度和相当低的温度下也能生活。不仅能生长在江河、溪流、湖泊和海洋,而且也能生长在短暂积水或潮湿的地方。从热带到两极,从积雪的高山到温热的泉水,从潮湿的地面到不很深的土壤,几乎到处都有藻类分布。大多数藻类都是水生的,有产于海洋的海藻;也有生于陆水中的淡水藻。在水生的藻类中,有躯体表面积扩大(如单细胞、群体、扁平、具角或刺等),体贮藏比重较小的物质,或生有鞭毛以适应浮游生活的浮游藻类;有体外被有胶质,基部生有固着器或假根,生长在水底基质上的底栖藻类;也有生长在冰川雪地上的冰雪藻类;还有在水温高达80℃以上温泉里生活的温泉藻类。藻体不完全浸没在水中的藻类也很多,其中有些是藻体的一部分

紫外线对藻类抑制效果的研究

紫外线对藻类抑制效果的研究 摘要:以赤潮及压载水常见的7种藻为受试藻种,研究了紫外线照射对不同藻类的抑制效果以压载水常见的3种藻为受试藻种,将经紫外线照射的藻液分别放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培养,研究了试验藻的光复活特性。结果表明1)紫外线照射对各种藻类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藻在相同的紫外线剂量下灭活率不同。在照射剂量为60mJ/cm2时,梅尼小环藻的灭活率为82%,而镰形纤维藻的灭活率仅为47%。在光照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最不易灭活,照射剂量为800mJ/cm2时,灭活率仅达73%。2)紫外线灭藻的效果还与藻细胞的形态有关系。尺寸较小的小球衣藻较易灭活,在照射剂量为20mJ/cm2时,小球衣藻的灭活率为50%,尺寸较大的镰形纤维藻的灭活率仅为30%。3)经过紫外线照射的藻细胞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修复能力随着照射剂量的提高而降低,但在照射后暗培养的条件下藻细胞几乎不能修复。4)镰形纤维藻、小球衣藻和盐生杜氏藻照射后暗培养,紫外线剂量为50mJ/cm2、100mJ/cm2、150mJ/cm2时,灭活率均在照射后的3天之内出现最大值。 关键词:压载水藻类紫外线灭活剂量 船舶压载水所导致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已经并且正在威胁着海洋环境、公共财产和人类健康,所以对压载水进行消毒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海洋生物对于化学残余物比较敏感,所以化学性消毒均存在一定的风险。 国际海事组织(IMO)对压载水提出五项标准即安全、实用、经济、有效且环境容许。IMO公约规定压载水的排放标准为:小于50μm但大于等于10μm的可生存生物的浓度不大于10个/mL。一般认为介于这一粒径范围的可生存生物为各种藻类。因此为满足这一标准就需要研究藻类灭活技术。由于海洋生物对于化学残余物比较敏感,所以化学性消毒均存在一定的风险。紫外线消毒由于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不产生消毒副产物及管理方便的优点,在水处理行业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已经有不少关于紫外线灭藻的研究,均集中于湖泊富营养化中的常见藻类如铜绿微囊藻等,而对于赤潮及压载水带来的海洋生物入侵中常见的硅藻、绿藻等研究较少,尤其还未见“暗培养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对多种藻

藻类生长所需营养盐的研究进展-芭灵儿珊

藻类生长所需营养盐的研究进展 1、藻类生长所需常量营养盐的研究 1.1氮磷含量 以往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磷通常是淡水浮游植物增长的限制性营养因子,而氮通常是海洋浮游植物的限制营养因子。一般认为TN>1.2mg/L、TP>0.11mg/L时,水体即开始富营养化。 在淡水水体中,当TP<0.10mg/L,藻的生长最终发展为磷限制。而过高磷含量的输入,当TP=1.65mg/L,并没有进一步促进藻类的生长。 1.2氮磷比 氮磷是通过数量和组合来影响藻类生长的。因此氮磷比也是影响藻类生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当营养盐总量满足时,氮磷浓度比值11:l。当N/P<11时,氮相对不足;当N/P>11时,磷相对不足(淡水)。高盐情况下浮游植物生长的最适N、 P比(7∶1)。 研究不同氮磷比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营养盐在藻类生长过程中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在不同磷质量浓度条件下,藻类生长的最佳条件是ρp=0.07 mg·L-1,且在磷质量浓度大于0.07 mg·L-1时,藻类生长状况要优于磷质量浓度小于0.07 mg·L-1时。在不同氮磷比条件下,藻类最佳生长条件为氮磷比等于40:1,藻类生长取决于氮的质量浓度。铜绿微囊藻属于非固氮藻,需要高氮磷比。 在不同的N/P比值污水中,藻类的种类组成不同,绿藻大量增值时需要氮相对丰富的营养水体,而蓝藻大量增值时需要磷相对丰富的营养水体。 1.3不同的氮源 N是藻类生长的必需元素.一般来说,藻类只吸收利用无机态氮,主要有NH4+-N、NO3--N和NO2--N.由于NO2--N在自然水体中含量很少,因此NH4+-N和NO3--N是藻类利用的主要形态.不少研究证实,藻类优先利用NH4+-N,而且NH4+-N的存在还会抑制NO3--N的吸收。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研究了水体中2种氮源,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初期以NH4+-N为主要氮源的水体中藻类生长明显好于以NO3--N为主要氮源的水体.试验后期则以NO3--N为主要氮源的藻类生

如何正确认识SCI和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

如何正确认识SCI和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2006-4-15 11:17:25 被阅览数: 1173 次来源:三版教科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近年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和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这对母子,形影不离地渗透到我国科研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科研绩效评价方面,对中国的科研管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科研发展方向。期刊界广泛应用是否被SCI收录及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作为衡量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标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出台科研奖励政策,重奖在被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部分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博士研究生毕业也出台了相应规定,必须在被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1~2篇论文,才能进行论文答辩;政府科研管理和教育行政机关将有没有被SCI收录的论文作为科研工作者申请课题基金、申报科研成果和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依据等等。为了帮助广大科研人员正确认识SCI和影响因子,现介绍如下。 一、SCI及其基本情况 SCI是ScienceCitationIndex(《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创刊于1963年,由美国E.Garfield 博士创立的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编辑出版,是一种国际性、多学科、综合性索引。SCI涉及的学科有数、理、化、农、林、医和生物学等。从来源期刊数量来看,可分为SCI和SCI-E。SCI是指来源期刊为3762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也称核心版)。SCI-E的全称是SCI-Expanded,又称S CISearch,是SCI的扩展库,有来源期刊6348种,可通过国际联机和国际互联网进行检索。书本式SCI分为双月刊、年度累积本和多年累积本等三种形式,内容都包括五个部分:引文索引、专利引文索引、来源索引、机构索引和轮排主题索引。SCI不仅是一种大型的文献检索系统,而且是引文分析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2005年,SCI和SCI-E收录全世界重要科技期刊总数为6348种。其中,绝大部分是英文版期刊。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只有85种,占SCI收录总数的1.34%(85/6348)。其中,收录中国大陆期刊总数为70种,占SCI收录总数的1.10%(70/6348),台湾省13种,香港特别行政区2种。中国大陆被SCI收录的杂志占中国大陆科技期刊总数的1.52%(70/4600)。收录中国医学及相关学科杂志包括:细胞研究、亚洲男性学杂志、中国药理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 二、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因素 1.影响因子的概念影响因子是SCI指标体系中用于评价科技期刊影响力最重要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国际上往往用影响因子的高低衡量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我们通常误认为影响因子是衡量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指标,这是不严谨的。因为,科技期刊的质量和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并不是同一概念,也没有非常确定的正相关关系)。1955年,I SI所长、SCI创始人Garfield博士提出,可根据论文的被引证频次来测度期刊的“影响”。1963年,ISI在其出版的《1961年度科学引文索引》中正式提出和使用"影响因子"这一术语。影响因子的大小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影响因子=某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前2年发表的论文总篇数 比如,某杂志2003年和2002年发表的论文在2004年共被引用100次,该杂志这2年共发表论文200篇,那么该杂志2004年的影响因子为100/200=0.5。

藻酸盐敷料的临床问题

鉴于人们对创面愈合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各种新型医用高分子的材料的不断涌现,使人们有可能创造出满足各种创面愈合条件的人工合成材料。迄今为止,以湿润创面愈合理论为基础为适应不同创面愈合的需要,已有十余种创面敷料问世,其基本类型是以密闭性敷料为主[19]。与传统的油纱敷料相比密闭性敷料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总体上密闭性敷料能明显地影响创面修复过程和病人的生活质量。具体表现在密闭性敷料加速了创面的上皮化、肉芽形成、纤维素和坏死物质的降解;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和扩散。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与传统的纱布敷料相比,密闭性敷料缩短了创面愈合的时间、降低了感染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并且减少了医疗费用。目前密闭性敷料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早期的烧伤创面(Ⅰ°或Ⅱ°)[20]、供皮区创面[21]、慢性难愈合创面(静脉性溃疡,糖尿病溃疡)[22]、褥疮[23]、急性创伤创面和创口等[24]。十几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密闭性敷料乃是当今是实现湿润创面愈合理论最理想的敷料之一,它实现了创面的美容和功能修复[20],直到目前仍有更新型的密闭性敷料问世[25]。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没有一种敷料能够适应所有创面愈合的需要,而每一种敷料均有其独到之处。临床应用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当的敷料,以适应不同条件创面的治疗需要(表1)。 表1创面敷料一览表 分类成分适用条件优点缺点产品 膜片 Film Polyurethane or co -polyester with adhesive backing 薄断层皮片供皮区急性中 厚皮缺损缝合后的切口浅 表烧伤创面导管造口透明易观察,换药 次数少,保持湿润 创面,疼痛减轻创液易蓄积过多可能与 创面粘连缺乏清创效果 不适用于渗出多的创面Op-side Tage- derm Omiafilm Viofilm Visulin 水胶体 Hydro- Colloids hydrophilic colloide particles(quar, kara- ya gelactic,carboxy- methyl cellulose)bo und to polyurethane 部分或全部皮肤缺损,Ⅰ ~Ⅳ期的压迫性遗疡,擦 伤水泡静止期溃疡有清创作用,吸收 过多渗出密闭创面, 不与创面粘连,换 药次数少、无痛、

细菌能抑制藻类生长吗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很多水体都被污染,其中尤以水华产生的危害广为人知。那么细菌能否抑制水中藻类的生长? 我假设大肠杆菌和假单胞杆菌对藻类有抑制作用,以此展开实验。 一、实验材料 供试藻种选用铜绿微囊藻FACHB-905、普通小球藻FACHB-8、斜生栅藻FACHB-416。藻种均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保藏中心赠予。藻种经活化后,采用BG11培养基,在温度25℃、光照强度2000至2500lux、光暗比14h:10h 条件下培养。每天人工摇动3至5次,培养7天后达到稳定期即可使用。 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均来自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细菌转接于LB 培养基后,在温度37℃、大约200rpm 的摇床中培养一夜即可。 二、实验过程 将三种藻从锥形瓶中分装入15支试管中,每种藻5支试管,每管用移液枪在超净台中吸取10ml 藻液。将铜绿微囊藻分为A1至A5,小球藻分为B1至B5,斜生栅藻分为C1至C5。 1.样品处理(“+”为添加,“-”为不添加, 添加的量均为1ml,如表1所示) 将15支试管全部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温度为25℃、光照强度2000至2500lux、光暗比14h:10h 条件下培养。每天人工摇动3至5次。7天后将其全部拿出,以丙酮为参比液,使用分光光度仪测定待测液对663nm 光的吸收值。 2.结果分析 测完后将废液和离心管全部处理掉,并将各试管重新放回恒温箱中。得到的数据如 文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饶师瑞 A1铜绿微囊藻----A2铜绿微囊藻-+--A3铜绿微囊藻+---A4铜绿微囊藻--+-A5铜绿微囊藻---+B1小球藻----B2小球藻-+--B3小球藻+---B4小球藻--+-B5小球藻---+C1斜生栅藻----C2斜生栅藻-+- -C3斜生栅藻+---C4斜生栅藻--+-C5 斜生栅藻 ---+ 铜绿假单胞杆菌液大肠杆菌灭菌液铜绿假单胞 杆菌灭菌液编号藻类大肠杆菌液细菌能抑制藻类生长吗 表1

刊物影响因子较低的原因有哪些

刊物影响因子较低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说明了一本学术期刊的质量优劣,在期刊挑选上上,选择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对于您的学术能力有更好的肯定作用,在职称评审中自然也会起到大作用了! (1)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若刊物的出版周期较长,则相当一部分的引文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而没有被统计,即没有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刊载论文如果是热门课题,且篇幅较短,发表较快,则被引率将很快达到高峰,进而使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很快,然后又迅速下降;刊载完整研究性论文的期刊,持续被引用时间长,影响因子升高较持久。也有资料表明,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与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 (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发表论文数)、类型等。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刊载论文数仅统计论文、简讯和综述,而对评论、来信、通讯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则不进行统计。根据经验判断,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大小有密切联系。在多数情况下,论文量少的期刊容易得到高影响因子,并且这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年度之间会有较大的波动;而论文量多且创刊年代久的期刊往往容易得到较高的总被引频次。此外,还与其他引证指标如:即年指标、期刊被引用半衰期、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比以及期刊发行范围和发行量等指标有密切关系。期刊的规模和结构不同会造成期刊影响因子的不同。一般来讲,同种类型的期刊形成的规模越大,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总的来讲就越大;期刊中所含的“热门”课题或“热门”专业的文章越多,总被引频次就越高,同时这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就越大。 (3)学科因素。如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产生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以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一个学科的引文数量,总体水平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各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二是该学科期刊在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所占的比例。 从总体上来说,某学科来源期刊越多,该学科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就越大。这两大因素决定了学科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布的不均衡性。生物学期刊一直是SCI期刊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类期刊,它不仅在期刊数量上明显多于其他学科,而且在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数量上也有显著优势,从而说明生物科学在当代科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此外,影响因子还受期刊所涉及的学科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覆盖面的影响,如果某个科技期刊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覆盖面非常小,而且同类期刊又很少,那么它的影响因子就不可能很高。 不同的学科由于其内在的科研规律不同,在做研究时所需引用他人的科研成果情况就不尽相同。这些区别至少在两个方面会影响到影响因子的大小,一方面的区别是需要引用他人成果多少的情况,另一方面的区别是引用他人成果的时间情况。由于影响因子一般都只按近两年内的期刊中所引用的文献计算,可以看出按近两年内的引文年限分布情况做的排序结果和通过用影响因子方法对杂志的排序结果同样也具有一致性,这同样说明了影响因子不能正确地反应出不同学科期刊之间影响力的大小。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不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不平衡的,甚至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分支也存在这种情况。有的学科规模很小,但从事这一学科的科研人员多,而且对这一学科的资金投入也大,相关的学科杂志也较多,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规模优势。而往往那些规模较小的学科就不具备这种规模优势,从而这类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也不会高。就学科规模发展速度的快慢而言,不同的学科有“冷”、“热”之分。“热”门学科由于时代的需要其规模发展速度是很快的,这种学科的文章在其规模迅速发展的期间将具有很高的被引

水质 用单细胞绿藻进行淡水藻类生长抑制性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201□ 水质 用单细胞绿藻进行淡水藻类生长 抑制性试验 Water quality-Freshwater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test with unicellular green algae (征求意见稿) 201□-□□-□□实施201□-□□-□□发布 环 境 保 护 部 发布

目 次 前言..........................................................................................................................................................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方法原理 (2) 5 试剂和材料 (2) 6 仪器和设备 (3) 7 分析步骤 (3) 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5) 9 结果计算与表示 (5) 10 精密度 (7) 11 试验报告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章条编号与BS EN ISO 8692:2004章条编号对照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BS EN ISO 8692:2004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废水中绿藻生长抑制试验的快速筛选方法 (11)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生物类监测分析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或废水中含有的物质和混合物对单细胞绿藻生长抑制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为等同采用《水质—用单细胞绿藻进行淡水藻类生长抑制性试验》(BS EN ISO 8692:2004)。附录A给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BS EN ISO 8692:2004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附录B给出了本标准与BS EN ISO 8692:2004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影响因子是什么

影响因子 目录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 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48 ;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 187 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128 ;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 154 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 176 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 341 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0.5161 = 176÷341 编辑本段 意义 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自1975年以来,每年定期发布于“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编辑本段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参见 科学引文索引(SCI) H指数 PageRank 外部链接 ISI影响因子(英文) ISI影响因子介绍(英文) 期刊引用报告(英文) 这是与科学相关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编辑本段 附 IF值计算方法(以1992年为例) A=1992年的全部引文(指定数据库中的记录) B=1992年引用某期刊发表在1990和1991的论文的总次数(B是A的子集) C=某期刊1990 和1991 年发表的全部论文的总和 D(期刊1992的影响因子)=B/C

藻类生长的影响因子(物质+外界因素).孔圣超复习过程

藻类生长的影响因子(物质+外界因素).孔 圣超

在正常环境中,藻类生长多数在光和黑暗交替的条件下生活。在白天,藻类依靠体内的叶绿素a、b、c、d类胡萝卜素,藻蓝素,藻红素等光合作用色素,从H2O的光解中获得H2,还原CO2成[CH2O]n。其化学反应式为: CO2+H2O→[CH2O] n+O2 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基本物质,类胡萝卜素是辅助色素,它和叶绿素相结合,不直接参加光合反应,有捕捉光能并将光能传到叶绿素的功能,还能吸收有害光,保护叶绿素免遭破坏。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溶于水或释放入大气。 藻类光反应最初的产物ATP和NADPH2不能长期储存,它们通过光反应阶段把CO2转变为高能储存蔗糖或淀粉,用于暗反应阶段。在夜晚,藻类利用白天合成的有机物做底物,同时利用氧进行呼吸作用,放出CO2。 ⑴营养因子与藻类生长 营养因子是藻类生长和增殖的根本,藻类细胞由2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C、H、O、N、P、S、K、Ca、Mg、Na、Cl等11种元素占细胞干重或无灰分干重的0.01%以上,称为大量元素。其余的元素,如Fe、Mn、Zn、Cu、B、Si、Mo、Co等含量较低,被称为微量元素。对绝大多数水体而言,限制藻类生长的营养因子主要是氮和磷,有时CO2也会成为限制因素。注意: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从其在细胞干重/无灰分干重中的含量比例来分类的,不完全表示周围环境中的丰富程度。 ⑵氮 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是氮气,大气放电、光化学反应和生物固氮作用可将大气中的惰性氮转化为氮化物而进入水体。水体中的氮的形态粗略分为5种:分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以及有机氮化物。经过固氮、同化和脱氮等生化作用后,一部分无机氮被生产者(水生植物如藻类)合成蛋白质并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为其他消费者所利用;而部分无机和有机氮化物被分解成游离氮在氮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死亡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尸体和排泄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而释放出氨基酸,再经氨化菌作用而形成氨。其中,一部分以氨盐或其硝化产物的形式被植物吸收,再次进入循环途径;而有些则通过生物的脱氮作用或直接以氨的形式返回大气。此外,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动植物尸体可能被埋入地层深处或成为深水沉积物,其中的有机氮将暂时脱离循环。 氮循环中虽然部分氮经上述途径而流失,但是这种损失得到了生物固氮和高能固氮的补偿。因此,氮循环是一个相当完全的、具有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的系统。 氮是藻类合成蛋白质、叶绿素的元素。根据实验测定和理论推算,浮游藻类细胞中的碳、氢、磷摩尔比例为106:6:1。水体中的氮包括有机态氮、氨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我国于1986~1990年期间进行的调查显示,20个大中型水库氨氮平均氨氮浓度为0.029~1.508mg/L;城市近郊小型湖泊的氨氮浓度为0.262~20.82mg/L。一般淡水藻类的固氮速率为0.025~17ug氮/光照小时。根据美国环保局1976年进行的调查,美国东部623个湖泊中有30%是氮起着限制作用。 ⑵磷 磷在水体中通常以正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由于岩石的风化、磷酸盐矿的溶解、土壤的淋溶和迁移以及生物转化等过程,使磷酸盐进入水体。淡水

影响因子的计算及其缺陷

?影响因子的计算及其缺陷 ?发布时间:2013-05-24 10:13 来源: 已浏览:4034次 ?(1) 引文统计年限范围。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实质上是表示该刊前二年所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平均被引次数。由于统计的只限于论文在发表后1-2年内的被引次数,因而相当一部分论文的引证高峰期并没有反映到影响因子中,尤其是那些出版时滞较长的刊物,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的原因而没有被统计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值。分析表明,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时滞普遍偏长,是国内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以2年期的论文和引证来计算影响因子也难以较客观地反映引证规律,并由此造成同种期刊在不同年份的影响因子波动较大。如通过对200种化学类期刊的总平均影响因子分析后发现,其2年期的影响因子值在不同年份的波动范围常超过20%,但5年期的影响因子值则显示出一条较平滑的曲线。鉴此,有些引证分析研究机构甚至逐年对ISI采集的引文数据以更长的时间跨度重新计算,或分别以某年期刊的论文及其在出版后若干年的被引次数为分母和分子来计算“历时影响因子”。 (2) 统计论文类型。ISI在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分母取值也存在很多问题,即影 响因子的计算公式中,引证次数(分子)统计了相应刊物中所有论文被引证的总次数,而刊载论文数(分母)则只统计论文(Articles)、简讯(Notes)和评述(Reviews)类栏目的文章数,对社论(Editorials)、来信(Letters)、通讯(Correspondence)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数目则不进行统计。实际上,这些未被统计部分的被引证频次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很大。 分析表明,大约40%医学类期刊公布的影响因子比实际影响因子高10%以上,其中的5%甚至达到40%或更多。 (3) 期刊大小。详细的统计比较表明,以2年期的论文和引证计算的影响因子随相应期刊 所发表论文数的多少呈现出较大的波动。统计比较发现,小期刊(年发表论文数少于35)影响因子在相邻年间的波动超过40%,对于年发表论文数超过150的期刊来说,其影响因子也有15%左右的波动。因此,在评价中若考虑到影响因子在一定范围的这种随机变化性,是难以给影响因子定量化的。 除影响因子计算公式本身的几个要素外,期刊和论文的类型、不同学科间引证行为和规律的差异(如不同学科的论文在引证半衰期和平均引文数上存在很大差异)等对影响因子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这也是在评价中需要特别强调的。

藻酸盐敷料

藻酸盐敷料性能及在护理伤口中的使用 特性 藻酸盐伤口敷料是一种很柔软的伤口敷料,由质地细密的藻酸盐纤维组成。当它接触伤口渗液后,藻酸盐敷料和伤口发生钙离子和钠离子交换而变成凝胶,使伤口处于湿性的环境中,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另外释放的钙离子参与止血过程,使伤口快速止血。 能大量吸收,加速止血,,酸盐敷料是由从天然海藻植物中提取的海藻酸纤维与钙离子结合经特殊工艺处理而成的高端医用敷料。 主要性能 1、天然海藻提取的纤维和钙离子的混合物,组织相溶性好 2、与伤口渗液、渗血接触后形成凝胶,保护创面,促进伤口愈合 3、能快速大量吸收渗出液,质地柔软,顺应性好 4、敷料中钙离子的释放能激活凝血原酶,加速止血过程 5、不粘连伤口,无异物残留 主要指标 吸水性,成凝胶性好,粘度>800cp,灰份<0.5%,纤度1.5D,强度1.5g/D,断裂伸长>10%,吸水倍率>8-10,抑菌度>80%,可供针刺片材及填充条。 主要适应症 1、各类急慢性伤口、出血性伤口、感染性伤口的填塞止血 2、帮助各类难愈性创面的清创和促进肉芽成长,加速创面愈合 3、填充条用于填充有腔隙,窦道的伤口,如鼻腔、肛肠等伤口 藻酸盐敷料是由从天然海藻植物中提取的海藻酸纤维与钙离子结合经特殊工艺处理而成的高端医用敷料 片状藻酸盐敷料条状藻酸盐敷料 使用说明 1、根据伤口的类型来选择大小合适的藻酸盐敷料; 2、用碘酒消毒伤口,待伤口周围皮肤干燥后再粘贴敷料; 3、用藻酸盐敷料填充于创面内;在使用藻酸盐填充条之前,应该用目测或是探测的方式来确定创口的大小和深度。 4、当藻酸盐敷料被渗出物浸透后,需要更换新的敷料。在开始阶段,一般需要每天更换。当肉芽开始形成时,渗出物减少,此时更换敷料次数应相应减少,最长可保留7天时间; 使用注意事项 1、对于干性创面不宜使用 2、使用前清洗创口并擦干周围皮肤 3、敷料置于覆盖创面周缘2cm以上 4、在伤口停留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周 5、当创面渗出物减少时,可以停止使用,应更换成其它敷料。

藻类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我国的土地面积广大,江河、湖海面积也大,海岸线长,沿岸地形复杂,藻类植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藻类植物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食用 有些藻类在我国是普通的食品。人们常食用的蓝藻有葛仙米、发菜、海泡菜;绿藻有溪菜、刚毛藻、水绵、石莼、礁膜、浒苔、海松;褐藻有鹅肠菜、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鹿角菜;红藻有紫菜、海索面、石花菜、海萝、麒麟菜、鸡冠菜、江篱等。 藻类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糖、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各种维生素和有机碘。有些藻类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如亚洲一些国家用作蔬菜的麒麟菜属、叉枝藻属、江篱属等的红藻藻体中,含有20—40%的高蛋白;中部非洲湖泊中产有大量螺旋藻属的Spirulina pletensis,含有50%的蛋白质,当地人收集后晒干,做糕点食用;晒干的紫菜含有25—35%的粗蛋白和50%的糖,在糖中,有 2/3是可溶性能消化的五碳糖。海藻还含有许多盐类,特别是碘盐,如海带属的碘含量为干重的0.08—0.76%,在灰分中还含有大量的钠盐和钾盐。海藻还是维生素的来源,含有维生素C,D,E和K。在紫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柑橘的一半。各种海藻的化学分析证明,它们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硼、钴、铜、锰、锌等。 (二)藻类与渔业的关系 藻类植物与水中的经济动物,特别是鱼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各种水域中生长的藻类,特别是小型藻类,都直接或间接是水中经济动物(如鱼、虾)的饵料。水中浮游植物的大量发生是引起水中经济动物丰产的主要原因,因而水中经济动物发展的好坏,完全由水中作饵料的藻类发展情况来决定。例如,在印度海岸,油沙丁鱼的产量与海洋脆杆藻(Fragilaria oceanica Cl.)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凡是海洋中海洋脆杆藻大量发生的年代,也就是油沙丁鱼丰产的年代。试验也证明,池塘中藻类繁盛就可使鱼类增产,因此,人们开始在池塘中施加肥料,促进藻类大量繁殖,以使鱼类产量增加。化学分析表明,浮游藻类所含的灰分、蛋白质、脂肪等,几乎可与最好的牧草相比。藻类还含有动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如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Turp.)Kütz.]的每克干物质中,含有38微克维生素B2、12微克泛酸、72微克烟酸和其他物质。在海边沿岸生长的藻类,既是鱼类的食料,又是鱼类极好的产卵场所,可以保护鱼卵及鱼苗的发展。 (三)藻类在农业上的应用 藻类可作肥料。小湖、小河和池塘中的藻类,大量死亡后,沉到水底,年年如此,在水底形成大量有机淤泥,农民挖掘用作肥料;农民还常打涝海藻和淡水藻类作为绿肥;居住在湖泊地区的农民常利用多种轮藻作肥料,因轮藻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海洋沿岸的农民用海藻(主要是褐藻)作

有害藻类的控制与清除方法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遇到杂藻繁生的情况,危害很大。常见的在养虾前期,肥水阶段,池中常生长丝状的绿色藻类,似絮状棉花,这是绿藻的一种,群众称为青苔,能使虾池水变清、变瘦,水中浮游生物难于繁殖,不利于对虾生长。 当温度高、雨水多时,虾池水变淡后,在淡水养殖区的鱼虾池中常繁殖微囊藻,称为“水华”或“湖靛”。这些杂藻类对虾养殖危害很大,严重时会使鱼虾大量死亡。现将其生成原因、危害、控制与清除的方法加以介绍。 一、有害杂藻生成原因 1、青苔的形成原因 冬闲季节虾池有积水,有藻种生存,养虾前清池未用药物杀死,虾池纳水较浅,施肥繁殖饵料生物时,施肥量过大,环境适合,青苔就长出来。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繁殖量逐渐加大,若池中青苔少量时,它可以作为对虾部分饵料,亦是虾池小型甲壳类如糠虾类的栖息场所。也可以作为对虾防敌害生物侵袭匿身的场所。往往随水温的升高,青苔大量繁殖起来,对养虾危害很大。 2、微囊藻的生成原因 微囊藻是高温藻类,水温20℃以上,便开始快速生长,夏季繁殖速度极快,生长旺盛,在淡水的鱼虾塘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称为水华或微囊藻水华。其主要种类是铜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其能快速繁殖的条件是:(1)在水流交换差的鱼虾塘容易大量繁殖。(2)强光、高温和碱性水体会迅速繁殖生长。(3)水体中氮和磷是与微囊藻生长、繁殖关系最大的因素。当水体中三态氮和可溶性磷含量大,其他藻类生长良好时,能抑制微囊藻的生长、繁殖。相反,当水体中三态氮,特别是可溶性磷较少时,其它藻类的生长、繁殖就会受到抑制,而微囊藻能得到大量的繁殖。要控制微囊藻的繁殖,就要控制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以及两者的比例。水温15℃以下便不会繁殖了。(4)虾池前期施肥量过大,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期少施肥或不施肥,藻类大量死亡从而形成微囊藻水华。(5)未搭配食这些藻类的鱼类,如罗非鱼等。 二、杂藻的危害性 青苔大量繁殖起来后,吸收池水的无机盐类,水中营养成份下降,浮游生物繁殖不起来,使虾池透明度加大,池水清瘦见底,对虾天然饵料匮乏,影响对虾生长速度。虾苗游泳时会被缠绕在青苔里面或者弹跳起来搁浅,活活致死。青苔繁殖一段时间之后,大量死亡腐烂,沉入池底变臭变黑,造成水质、底质恶化,影响对虾生长,甚至会造成对虾大量死亡。 鱼虾池中微囊藻是属于蓝藻门,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华微囊藻。其主要危害是: 1、大量繁殖后抑制其他浮游植物生长和繁殖,降低水中溶解氧,与养殖的动物争氧,阴雨天易缺氧。使水体老化,不利于鱼虾的生长。 2、其强烈的光合作用能使池水pH值大大提高,常达10左右,使鱼虾难生存,此时,鱼体硫胺酶活性增加,易使鱼体缺乏维生素B1。 3、微囊藻大量繁殖后,一段时间后便会死亡,藻体蛋白质分解后可产生羟胺(NH2OH)、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会毒死鱼虾类。 4、会使水中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分为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自然富营养化是指在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中,湖泊、水库及海湾等缓流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可以在短时期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叫作赤潮。 形成天然水体中磷和氮(特别是磷)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浮游生物数量的控制因素。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某些藻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藻类既然源源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一代一代繁殖下去,死亡的藻类残体沉入水底,一代一代堆积,湖泊就逐渐变浅,直至成为沼泽。 富营养化的指标 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成因有不同的见解。多数研究者认为,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如阳光、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水的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很难预测藻类生长的趋势,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水体中氮含量超过 0.2~0.3ppm,磷含量大于0.01~0.02ppm,生化需氧量大于10ppm,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 微克/升。 危害 富营养化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阳光就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而表层水面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主要是鱼类)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富营养化水体中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以及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如石房蛤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会中毒致病。 防治

海藻酸盐医用敷料的特点与应用

海藻酸盐医用敷料的特点与应用海藻酸盐(alginate)是1种天然多糖共聚物,主要来自褐藻,是由β-D-tf露糖醛酸(M)和α-L-古罗糖醛酸(G)残基通过1:4糖苛键形成的,M和G嵌段以聚合物序列(MMM或GGG)或者交错序列(MGMG)的形式在聚合物链中排列。 自从1881年英国化学家Stanford发现海藻酸盐开始,海藻酸盐己被用于各种不同的产业,例如食品、织物印染、纸和药品等,以及许多其他的新的最终用途[1].海藻酸盐作为一种水溶性聚合物,是1种很好的胶凝材料,能锁住大量的水分。 最近几年,海藻酸盐作为1种新材料已被广泛用于伤口护理产业,用于湿疗法产品的制造,例如,用于覆盖伤口的凝胶、海绵、纤维无纺布敷料,在纤维形式中,海藻酸盐纤维还能被加工成织物、无纺布、针织和各种复合材料来处理特定的伤口护理问题。在这些应用中,海藻酸盐材料既有吸收伤口液体的干燥形式,也有向干燥伤口提供水分的水合凝胶形式[2].研究表明,当伤口处于湿润而非潮湿的环境时,上皮细胞从伤口边缘到受伤区域的迁移要快于伤口处于干燥状态时的细胞迁移。现代湿疗法伤口敷料旨在创造1个湿润环境以促进最佳治疗。海藻酸盐在吸收伤口渗出液后,敷料中的钙离子与渗出液中的钠离子之间交换,可在伤口表而形成凝胶,凝胶保持了适当的湿润环境[3],防止伤口表而干燥,减少移除时造成的不便,增强皮肤伤口的愈合率[4],钙离子还可作为止血剂。海藻酸盐作为1种天然聚合物,在自然界中是1种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用于伤口表面和空腔是无毒的、安全的[2].因此,海藻酸盐在医用敷料方面的应用有广阔前景。 1海藻酸盐医用敷料的特点 海藻酸盐作为医用敷料,具有其独特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5?6]: (1)高吸湿性。海藻酸盐敷料可以吸收大量的伤口渗出物,延长更换时间,减少更换次数和护理时间,降低护理费用。海藻酸敷料能够有效保留伤口渗液,提供伤口快速愈合所需的湿润环境,可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7],促进生长因子的释放,刺激细胞增殖,增强白细胞功能。 (2)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海藻酸盐是从海藻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对环境友好。生物相容性还

营养物质氮磷与藻类的关系

氮、磷与藻类间的相互关系 摘要:主要介绍了营养元素氮、磷与藻类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氮、磷对藻类生长氮的重要作用;氮磷比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以及藻类增殖的限制因子;藻类的过度增殖与水体富营养化。 关键词:氮;磷;限制因子,水体富营养化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体型大小各异,小至长1微米的单细胞的鞭毛藻,大至长达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权威专家继续将藻类归入植物或植物样生物,但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也没有维管束。藻类分布的范围极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在只有极低的营养浓度、极微弱的光照强度和相当低的温度下也能生活。不仅能生长在江河、溪流、湖泊和海洋,而且也能生长在短暂积水或潮湿的地方。从热带到两极,从积雪的高山到温热的泉水,从潮湿的地面到不很深的土壤内,几乎到处都有藻类分布。 藻类生长受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大量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叶绿素a和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剧增,其中氮、磷是影响水中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氮磷比作为关键因子,常被用来预测藻细胞密度的变化和季节演替[2]。它同时作为一项指标,能代表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限制水平。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营养盐可以控制藻类的生长,生物量以及种群结构,但就氮或磷哪种营养元素作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在南太平洋,初级生产者通常被认为是氮限制因子[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其它生态系统中,如东、西地中海,磷可能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3]。在中国,据调查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湖泊已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如巢湖、太湖等。 1.藻类与营养物质N、P 丹麦著名生态学家Jorgensen(1983年)指出浮游藻类的生长是富营养化的关键过程,因此着重研究氮磷负荷与浮游藻类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是揭示湖泊富营养化形成机理的主要途径[4]。通常认为,营养元素P和N能够促进藻类的增殖。而大量的研究也表明,总氮、总磷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总磷浓度呈正相关[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