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模拟试题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模拟试题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模拟试题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模拟试题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模拟试题1

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解蔽》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在篇中把学习的态度归结为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这句名言出自《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

4、《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四条重要的教学

原则,即______________四个字。

5、“教学相长”是中国古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命题,是在《__________》中完整地提出来的。

6、在《教约》里,王守仁阐述了他的有关儿童教育的思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他主张______________,在教学活动安排上,他提倡要________________进行,充分注意到学童的身心特点。

7、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是____________教育。他最重要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____》。

8、赫尔巴特最重要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____》,他首次提出了教育学应以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观点,从而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二、解释大意并阐述其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第1题6分,第2、3、4题各8分,共30分)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解蔽》)

3、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学记》)

4、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

三、理解题(以下各段话出自谁的什么著作?阐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请结合实际加以理解。每小题8分,共40分)

1、“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条,‘不要教过多的学科’;另一条,‘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

2、“我相信,专门教育的改革比普通教育的改革将更为重要。一个明显的

例子是:在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我们需要很多具有和外国人一起工作的才能和爱好的人。我们需要在早年就发现这种人,并且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教育的机会。”

3、“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知识是真理。真理在任何地方都

是相同的。因此,教育在任何地方应该是相同的。……如果教育被正确地理解的话,任何为全体人民设计的课程的核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在任何政治、社会或经济条件下,都是相同的。”

4、获得任何一种东西有两项价值:作为知识的价值和作为训练的价值。获得每一种事实的知识,除了用以指导行为以外,也可以用来练习心智;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它在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时的效果。

5、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四、论述(或评述)(18分)

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评析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教育思想。

附:评述题举例

1、在《普通教育学》中,就“儿童管理”,赫尔巴特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2、在《儿童教育》中,蒙台梭利是怎样论述“环境”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的?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3、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是怎样理解“秩序”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4、在《教育论》中,斯宾塞是怎样论证“在所有知识中,科学最有价值”这一观点的?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5、在《教育漫话》中,洛克认为应怎样对待儿童的好奇心?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荀子虚壹而静

2、《大教学论》

3、《学记》

4、豫时孙摩

5、学记

6、分班教学多种教学形式搭配进行

7、绅士教育漫话

8、普通教育学心理学

二、解释大意并阐述其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

1、宋代的朱熹对这句话作了解释,他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然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

2、一个人凭什么认识领会“道”?通过人的内心。心又是如何去认识领会

“道”?通过虚心专一并且静心才能达到目的。人的内心不是没有对已知事物

的认识,但应该有虚心接纳的状态;内心不是不能兼知他物,但应该有所专一;内心不是不会有情绪、思想的波动、游离,但应该有静心的一面。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他认为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

能取得成效。

3、坏习惯已经形成再施教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教育;适当的学习时机过了再去学,即使勤奋刻苦,也难以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育而不合乎顺序,只能陷于混乱的境地而不可收拾;不和同学一起切磋研讨,便会学识浅薄、见识不广;结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反师长的教诲;同坏朋友谈不正经的事,就会荒废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说明教育教学中对恶习谬见要事先预防;要抓住时机适时施教;要循序渐进;要通过广交良友相互学习提高。否则,学业难以成就。

4、君子既了解如何才能使教有所成效,又了解教不能取得相应成效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教师。君子的教学活动,其本质就是晓喻、开导。引导但不牵引,勉励但不强制,打开思路但不直接告知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融洽和谐

的状态中学习进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思考能力。这才算

得上是善于晓喻、开导。

教学的本质是启发诱导,通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掌握了启发诱导能力的人才能成

为合格的教师。

三、理解题

1、出自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认为过去的教育在根本上受了无

活力概念的毒害,过多的无活力的概念把人类束缚住了。他提出教育应有“活力”,就是不让孩子消极地接受一些对实际生活无用的概念,而应使他们懂得各

种概念在他们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怀特海强调要保持知识的活力和防止知

识的僵化。他指出,学校课程中有无数的理论知识,也要对某些问题进行系统

的理论说明,但是,不应该教过多的食而不化的理论知识,理论说明也不应该

太长,以免影响透彻和确切的理解。这是一切教育的中心。

(结合实际部分略)

2、出自科南特《知识的堡垒》。科南特是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主张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重视智育,主张把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等作为学科内容的核心,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标准。同时他还重视天才教育。

(结合实际评析部分略)

3、赫钦斯《普通教育》。赫钦斯是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的重要代表。它

的哲学基础是古典的实在论(唯实论),即认为“一般”是先于“个别”而客观独立存在的,“真理在每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由此出发,它认为教育的性质

是不变的,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不变的、永恒的。永恒主义者从“永恒的真理”中引申出“永恒的学科”,认为“永恒的学科”是“理智”训练的最好办法,提出要以“永恒学科”作为学科的核心。

(结合实际评析略)

4、出自斯宾塞的《教育论》。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他是以一门知识对“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尽责的程度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比较各项知识,从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来设置学校课程。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应具备和实现两个方面的作用:不仅能获得有用的知识,而且能发展智力。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具有最大的价值。科学知识对指导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调节人们行为方面最有价值,同时也具有最大的智力训练价值。因此,斯宾塞主张以科学知识作为学校课程的核心。

在今天看来,斯宾塞的观点具有片面性。科学知识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有很大的实惠,但科学知识同样可以给人类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不应厚此薄彼。在当前我国学校课程中,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已经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5、这段话出自卢梭的《爱弥儿》。卢梭认为,教育必须依照儿童的内在自

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教育要以适合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准则,所以一切教育措施就不能超出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自然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使儿童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

在卢梭的自然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教育的阶段论。卢梭

认为,12岁以前,儿童处于理智睡眠期,智力处于感性阶段,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应该在让其自然成长的同时,主要是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合其自然成长的环境,防止沾染恶习和谬见。

教育不能超越儿童特定阶段的能力和心理特征,这是对的,但卢梭认为12岁之前不能对其施以积极有效的教育,而应是完全消极的教育,值得商榷。

四、论述题

(1)关于“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该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同时,杜威还认为,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杜威实质上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富活力,更有乐趣,更有实效,更能有益于儿童发展,更能有益于社会改造。杜威进一步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命题,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造的基本方法。

(2)关于“教育即生长”。从文法上讲,“教育即生长”是不通的。它实质

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是针对教育时弊而提出的。杜威认为,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让现时的儿童为遥不可及的未来做准备,全然不顾儿童自身的感受和期待。“教育即生长”则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教学合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要求。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这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教育即生长”所体现出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理想的反映。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亦有助于社会目的的达成,杜威不仅仅把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视为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他认为儿童充分生长本身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