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第一节 细胞生物的环境

第一章第一节 细胞生物的环境

第一章第一节 细胞生物的环境
第一章第一节 细胞生物的环境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4.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自主回扣

知识点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问题:(1)血细胞、毛细胞血管壁、肝细胞细胞等不同组织的细胞生活环境是什么?(2)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图示)

(3)注意: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不是内环境,不属体液。

知识点2 细胞外液的成分

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何差别呢?以血浆为例研究。

注意: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比,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另外两者蛋白质含量很少。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练习: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CO2、血红蛋白、H+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Ca2+、载体、氨基酸

D、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知识点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问题:细胞外液哪些理化性质使细胞维持正常生活状态?

(1)渗透压:

(2)酸碱平衡:

(3)温度:

练习:(2002,上海)通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知识点4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

(2)内环境的各种变化都有___________,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________,血液的PH变化范围为__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一般为_________(37℃时);血糖正常水平为_______________等,而不是某一恒定值。

(3)稳态定义:

练习: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知识点5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问题:稳态是怎样实现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

1、对教材第8页图1-4的理解。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稳态失调的症状:

练习: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体内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内环境指图中的标号______等部分。

(2)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用图中的标号表示)______。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从组织细胞到达毛细血管的?(用图中的标号表

示)______。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知识点6: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问题:内环境为什么必须维持稳态?

练习: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补充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A.提供能量

B.供给营养

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考点解析

考点1、内环境维持稳态的意义:

归纳总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细胞以及整个机体代谢中酶的活性。而机体与外界环境经常处于物质交换过程之中。这种交换的不平衡常引起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等的相应变化,但机体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例题:(2000年广东)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B液为_____,C液为____。三者共同构成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

(2)CO 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液和胰岛素,其中_____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

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_____浓度升高,导致____病的发生。

考点2 人体血液pH稳态的机制

归纳总结:血液之所以维持稳态是因为缓冲对的作用。以为例说明

①当酸性物质(如乳酸)增加时:HL + NaHCO3 →NaL + H2CO3

H2CO3 →H2O +CO2 不稳定经呼吸系统排出

②当碱性物质(如碳酸钠)增加时:Na2CO3 + H2CO3 → 2NaHCO3

过多的 NaHCO3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例题: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 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pH 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 NaHCO3

D.血液中CO2 过多时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自我检测(1)

1.(2006,广东)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2.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组织液B.血浆、组织液C.淋巴、组织液D.血浆

3.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合成血浆蛋白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

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4.健康人血液的pH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于

A.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

B.血液中NaCl的含量保持恒定不变

C.血液中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D.血液中HCO

3和H

2

CO

3

的浓度比保持恒定

5.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地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6.人体小肠中氨基酸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正确途径是()

A.血液→组织液→肌细胞

B.淋巴→血液→组织液→肌细胞

C.血液→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D.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7.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用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_______方式进行的。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_____的吸收。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_________(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______,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处在于:_______________。

(5)过程c和d依次表示_______和______作用。

(6)E和A相比,E中不含的成分是_________。

自我检测(2)

1.某人因有头昏、头痛、乏力、理解力及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去医院体检,经检查发现其血液中尿素含量严重超标,推断其病变器官可能是()

A.肾脏B.肝脏C.小肠D.脑

2.关于美国生理学家砍农对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解释,以下哪一项正确()

A.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B.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于体液调节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一分子的氧气经呼吸从肺泡进入到组织细胞要经过的生物膜的层数是()

A.6B.7C.8D.9

4.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于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5.下列各项能视为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内

B.牛奶被引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6.在实验室中,有两个标签脱落的滴瓶中分别装有0.9%的生理盐水和蒸馏水,为了鉴别这两种液体,某同学以蛙血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鉴别。

(1)此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要获得成功最关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一张表格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及实验结论

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答案)

自主回扣

知识点1 D

知识点2 D

知识点3 A

知识点4 (1)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A、B、D (2)C→D →A→E E→A→D→C (3)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考点解析:(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2)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

自我检测:1—5 ACBCA 6—10CABCA

11、渗透(或自由扩散)、脂质成分(2) ABD 、消化液(3)汗液的分泌毛细血管壁(4)可逆,单向(5)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6)大分子蛋白质

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自主回扣

知识点1 C

知识点2 D

知识点3 C

考点解析 A

自主检测 1—5 ABDCC 6—10ADDDD

11(1)H

2CO

3

/NaHCO

3

Na

2

CO

3

+ H

2

CO

3

→2 NaHCO

3

(2)NaHCO

3

肾脏、

尿(3)pH

12(1)渗透作用原理(2)①将两个滴瓶编号甲、乙;②取两片洁净的载玻片,用两个干净的滴管分别向载玻片上,滴加甲、乙滴瓶中的液体,然后用另一只滴管分别向载玻片中滴加新鲜的蛙血,用镊子盖上盖玻片,制成装片;③过一段时间后,将两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3)实验中使用新鲜的蛙血为实验材料,以确保蛙的红细胞的活性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带波长位于。 A.380nm~700nm B .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2.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光照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3.下图表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那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是。 A.提高光强度破坏硅藻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 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A.气候驯化 B.调节C.驯化 D.适应 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9.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C.冬小麦 D.水稻 10.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 11.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1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1.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doc

1.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课时安排 2课时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章 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 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 引入新课〖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

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问〗单细胞 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 呢?思考回答 阅读思考回答创造问题情境,引 入新课〔板 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 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夜的成分和组成呢?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回答 〔思考与讨论1〕 〔板书〕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 环境叫做内环境。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 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 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同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 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和环境 壹、单项选择题 1.(黑龙江98复赛)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成功的关键在于 A控制适当温度B控制充分的水分 C控制较弱的光照D提供肥沃的土壤 2.(广西98)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水分B阳光C温度D能量E土壤pH值 3.(河南97预赛)花芽分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低温和光周期B中温和光周期 C温度和光周期D肥效和光周期 4.(河南97预赛)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温度B高度、纬度C阳光、纬度D阳光、地形 5.(河南97预赛)植物不需要光的生理活动是 A秋天落叶B幼苗生长C花芽形成D花粉的萌发 6.(黑龙江99复赛)深秋季节,位于路灯旁的树叶比远离路灯的同样树的叶子 A先黄B稍晚变黄C同时变黄D不变黄 7.(黑龙江99复赛)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可使自己的部分肋骨延长,保证身体扁平,且使其躯体和太阳成直角,该种特性及其意义是 A应激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B适应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 C适应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D应激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 8.(上海99;黑龙江99复赛)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壹”节开花,处理的措施是A增加光照时间B降低光照强度

C增加光照强度D增加黑暗时间 9.(陕西98)壹种生活在炎热干燥环境中的植物,可能具有 A深绿色的大叶,叶俩面有大量气孔 B深绿色的大叶,叶只在壹面有孔 C浅绿色中等大小的叶,只在叶的上表面有气孔 D小而厚的叶,只有少量气孔 10.(陕西98)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壹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充分利用光能B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11.(山东98决赛)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俩个主要因素是 A风力和雨量B风力和热量C热量和雨量D光照和热量 12.(广东99初赛)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即使有适合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秋天成熟后,要经过壹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这类植物最有可能是自然分布在的植物。 A低纬度地区B低海拔地区C低降水量地区D高纬度地区 13.(广西99)肺鱼的夏眠是对什么的适应 A缺水B高温C缺食物D阳光 14.(黑龙江99复赛)右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壹种是北极海的特有种,哪壹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壹种的分布最广泛 A1,2,3B5,3,4C3,4,2D2,1,5 15.(浙江97)决定水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温度B湿度C空气D光照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体液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等液体由于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不是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2)组成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 ※血液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还能运输一部分的二氧化碳)血细胞白细胞(数量较少,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数量最少,体积小,形状不规则,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血浆 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细胞外液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 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 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 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人体内的液体并不都属于内环境,例如: 1)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体腔液、关节液虽在体内,但它们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故不属于内环境※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见下表)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发给学生)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等。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看课本P4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装置中包含和两种实验环境,变量为。 ⑵黄粉虫幼虫选择什么样的个体?选择一条行吗?为什么?将幼虫放入实验装置中放入什么位置? ⑶根据实验需求,设计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延伸探究】制定探究方案——水分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得出结论: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例子 ?水: ?温度: ?光照:

二、生物因素 1、生物因素是指。 同种生物之间: 不同种生物之间: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相互作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 、,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课堂检测 1、对蛇、蜥蜴的冬眠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2、热带雨林中植物繁多,而沙漠中植物却十分稀少,造成这种特点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4、在同一块菜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这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 B、空气 C、无机盐 D、光 5、影响一只蜜蜂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不包括()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其它蜜蜂 6、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7、一块田地,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阳光 C、田间杂草 D、水分 8、柑橘在北方生长不好,影响柑橘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温度 9、同种生物之间( )。 A、有互助、有斗争 B、无互助、无斗争 C、只互助不斗争 D、只斗争不互助 10、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 )。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多种

2020年第八章生物与环境参照模板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生态系统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授人:于景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D:应用)。 (2)碳循环的过程(D:应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D:应用)。。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习惯。 (3)积累生态学知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三、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讲述、讨论与启发、提问相结合。 五、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 1.生态系统的定义?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3.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 4.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指的是什么? 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的很好!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展示主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述新课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学生阅读:P 91第二、第三自然段。 学生讨论: 1.什么叫“物质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 3.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师生归纳: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过程: 4.范围:全球性。 教师强调: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概括地理解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二)碳循环 学生阅读:P 92第一自然段。 教师演示:出示“光合作用”投影片,并请同学们说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有机物无机物光合作用 )O CH ()(CO 22?? ?→? 教师演示:出示“呼吸作用”投影片。并请大家说出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 )(CO )(O H C 26126无机物有机物呼吸作用 ???→? 教师设疑:请大家分析教材P 92碳循环示意图,思考如下问题: 1.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2.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

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第一章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思考与讨论1〕 〔板书〕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 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 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 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笊战邹汗螬腹血浆笊战邹汗螬腹组织液笊战邹汗螬腹淋巴笊战邹汗螬腹 同笊战邹汗螬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 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笊战邹汗螬腹 异笊战 邹汗螬腹 存在的部位笊战 邹汗螬腹 血管内笊战邹汗螬腹组织细胞 之间笊战邹汗螬腹 淋巴管 中笊战邹汗螬腹 生活于其中 的细胞种类笊战 邹汗螬腹 各种血细胞笊战邹 汗螬腹 体内各组 织细胞笊战邹汗螬腹 淋巴细 胞等笊战邹汗螬腹 所含的化学 成分笊战邹汗螬腹 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笊战邹汗螬腹 蛋白质很少笊战邹汗螬腹 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 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 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 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 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 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 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 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 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 种小鱼为食。 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 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 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10、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 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 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 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 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 (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题型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关系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内部的环境 B.人体的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C.人体的内环境是相对于生物体生活的外界环境而言的 D.人体的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答案 A 解析细胞内的液体环境是细胞内液,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A错误;人体的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确;人体的内环境是相对于生物体生活的外界环境而言的,C正确;人体的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D正确。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其中能表示组织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③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①是细胞外液。 3.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是( )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清 答案 B 解析皮肤受到摩擦后,表皮层和真皮层会分离而产生空隙,组织液会渗入到空隙中,形成“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B正确。 4.血细胞、淋巴管壁细胞及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分别是( ) A.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 B.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 C.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 D.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答案 C 解析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血浆中,C正确。 5.如图所示,其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序号有( )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图中①组织液、②淋巴和④血浆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而③血细胞和⑤细胞内液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正确。 题型二内环境的成分 6.人体内环境中,相比于组织液和淋巴,血浆中含量更多的是( ) A.葡萄糖 B.水 C.无机盐 D.蛋白质 答案 D 解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它们的基本成分相似,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D正确。 7.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唾液淀粉酶 C.氨基酸 D.呼吸酶 答案 C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唾液淀粉酶分布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是与外界直接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B不符合题意;氨基酸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符合题意;呼吸酶分布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不符合题意。 8.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肌肉注射青霉素 C.口服抗菌药物 D.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答案 B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概述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周围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环境分类 生物环境:宇宙环境、全球环境、地区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二.生态因子 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

1)非生物因素:气候、土壤、地形。 2)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人类活动。 注意:地形和海拔高度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活动而起作用的,故属于间接因素,有人认为不属于生态因素之列。 3.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因子综合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5、生态环境: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 6、主导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7、限制因子: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至引起死亡,此时这样的生态因素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生态幅即对某一生态因子,又指环境条件的综合。 三、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 1、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太阳辐射-热量带-水分差异-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植被地带性分布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 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高中生物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新课教学过程2 新人教版必修3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方法设计 新课导入 新授: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示图血细胞和草履虫,多 媒体显示问题: 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 什么细胞?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 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 活环境有何异同? 讨论3:哪种细胞生活的 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 定? 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 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 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 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 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 中。多媒体显示: 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人体内的 细胞。 多媒体显示:人体内含有 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 液体统称为体液(body fluid)。 讨论1:细胞内液指什么? 讨论2: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相比,谁多谁少呢?细胞直接 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呢? 【合作探究】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 液、淋巴液等。我们观看下面 一段动画,阅读教材P3,思考 并讨论: (多媒体显示) 讨论1:组织液、血浆和 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观看并思考后回答(草履虫是 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血 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 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 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血细 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 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 学生思考。笔记 学生看投影及看书后思考回 答: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 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 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细胞 内液多,占2/3。细胞直接的 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老师 加以补充: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 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 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 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 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不同点:生活于其中的细 多媒体展示,情 境引入 思考讨论 媒体展示 思考讨论 问题串 媒体展示, 合作探究 讨论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导入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出示教学目标 出示图片: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 讨论1: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细胞? 讨论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与生活环境有和关系? 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内多媒体显示组织模型,分别认识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学生总结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并填写导学案。 提问: 1、什么叫体液?体液分为哪几部分? 2、什么是内环境?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评价。 多媒体出示知识点: 1、体液:人体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思考: (1)内环境包括哪几种液体? (2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怎样理解“内”与“外”?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1)内环境包括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的范围:人体内,细胞外 多媒体展示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关系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的范围,并联系实际说明: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管道等,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其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应属于外界环境。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应用:填表总结下列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多媒体显示动画: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学生观看后画图示总结:细胞及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注意: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交换是单向的。淋巴直接注入血浆。 [过渡]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学生分析讨论: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章节复习 苏科版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非生物: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非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能够影响生物的生存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⑴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⑵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影响有竞争、互利共生、捕食、寄生等。 2、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3、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三、科学探究 ㈠显微镜 1、显微镜的作用: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 2、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镜筒、镜臂、镜柱、镜座、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载物台(上有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转换器、目镜、物镜、反光镜。(见课本17页) 3、显微镜的使用: ⑴__________:取镜时,用_______住镜臂,_______托住_____,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 ___________的位置(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⑵______:转动_______,使_______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距载物台1厘米左右),把一个__________对准通光孔,___眼注视目镜内,___眼睁开。转动_______,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目镜内,直到目镜内出现___________的视野,则表示对好光了。 ⑶______:a.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_______上,用______固定玻片标本,标本要正对 ________的_______;b.从_____看着_____,转动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c. _眼睁开_眼向目镜内,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 ________________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___________,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⑷______:取下_______,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要用_______。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______,并将镜筒__________________,反光镜移动到______方向。最后按取镜时的拿法,将显微镜放回镜箱,送回原处。 ﹡注意: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低,观察范围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明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观察范围越小,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⑶镜筒下降时,眼睛要注视______,以免镜头压迫玻片。(4)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_______,即旋转了180度,如,字母b在视野中看到的应是____。⑸将偏离视野中央的物像移到中央:物像在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玻片标本。(6)调节光线:光线暗时,可用凹面镜或_________;光线强时,用_________或小光圈。(7)视野中污点存在的位置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标本。判断方法:“动”。 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观察、发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表达交流等方面。 ﹡注意:⑴要设置对照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实验组为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⑵要控制实验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_______。一组实验只有_____变量,变量为要研究的问题。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

第一章_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复习 一、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空气、水分和土壤等。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看课本P42内容,回答下 列问题) ⑴实验装置中包含有光和无光两种实验环境,变量为光。 ⑵黄粉虫幼虫选择什么样的个体?选择一条行吗?为什么?将幼虫 放入实验装置中放入什么位置? 要选择个体大小、生命活力强相同的黄粉虫幼虫;不能选择1条,这样使实验带有偶然性;应将幼虫放入实验装置的中央,然后统计不同环境中黄粉虫幼虫的数量。 ⑶根据实验需求,设计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4)实验结论:光照对黄粉虫的生活有影响 【延伸探究】制定探究方案——水分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得出结论: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实例 水:干旱的情况下庄稼的收成减产;涝灾蔬菜、棉花等绝收等。 温度:人间四月芳芬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 光照:朝阳的果实又大又甜;飞蛾扑火等。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及其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多种形式相互作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课本P47页找出图中的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并举出其他的例子。 2.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3.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理解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 ①地衣是怎样影响环境的?②“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的特点有哪些?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③植物对气候的影响 2.生活谚语和俗语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树林里空气湿润、清新。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注意:1.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 2. 典例1:对蛇、蜥蜴的冬眠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高中生物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3生态系统(三、第一课时)

高中生物(人教大纲版)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3生态系统(三、第一课时)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渠道和数量的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站在生态道德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重点落实方案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落实方案 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能量流动”做好准备。

2、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3、联系实际,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难点突破策略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进行讨论,并对具体实例进行详细分析。 2、对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能量守恒进行横向联系,比较说明。 3、运用教材中“能量金字塔”形象地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教具准备 1、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 2、题例、图解的投影片。●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思维迁移。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到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只有有机地把这些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才能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才能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过程。①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②能量流动图解分析应注意的问题:a、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逐级流动,逐级递减。c、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

(人教版)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测试

(人教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测试 说明:本套试题只有26道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绿藻 C.校园中的全部杨树D.培养瓶中的全部野生型果蝇 2.在大田作物的栽培中,适当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减产。正确的解释是() A.导致害虫大量繁殖 B.已造成杂草生长旺盛 C.导致种内斗争激烈 D.使成熟期大大延迟 3.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长出了青霉,细菌与青霉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 B.互利共生C.竞争D.种内斗争 4.目前世界上中国特有的爬行动物是() A.白鳍豚B.大鲵C.儒 D.扬子鳄 5.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和木耳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些共同构成一个() A.生物群落 B.种群 C.食物网D.生态系统 6.由光强度引起的生态效应是() A.浅蓝色薄膜下培育的稻苗质量差B.蛾类对紫外光的趋光性最明显 C.在苇棚下培育的三七长势最旺盛D.在夏季温带鸟类生

殖腺成熟产卵 7.下列生物中,不属于分解者的是() A.蜣螂B.蚯蚓C.蘑菇D.苔藓 8.温带针阔混交林极少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而某地的人工马尾松林近年来因松毛虫危害大面积死亡。其原因是() A.人工林的松毛虫繁殖力强B.人工马尾松林适应性下降 C.人工林成分单纯,营养结构简单 D.人工造林密度大,影响通风 9.有人在草原上实验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实验区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经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区加网罩后() A.使食物链缩短B.使食物链延长 C.食物网消失了D.食物网变复杂 10.在食物网中,生产1吨蛋白质,消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A.羊 B 牛C.草D.狼 11.在某食物链中,最高的消费者为4级,该食物链中应有几个营养级?() A.6 B.5 C.4 D.3 12.在海面200米以下的水层中,几乎找不到藻类植物,其主要的生态原因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