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例4、例5,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中第3、4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

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探究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长的绳子(若干根),5米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学习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教室的黑板有多长,谁愿意上来量一量?

指名学生拿自己的学生尺在黑板上量。

【学情预设】一名学生用学生尺测量时,其他学生会观察发现,学生尺太短了,需要多次移动尺子进行测量,而且移动时,前后衔接不是很准确。

师:他量得非常认真。你们觉得这样测量的方法怎么样?

【学情预设】学生展开评价,有的认为好,也有的认为太麻烦。教师以倾听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学情预设】学生会想到用更长的尺子测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

【设计意图】将教科书P4例4的活动作为导入新课的一个问题情境,当学生觉得用学生尺作为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有困难时,可顺势提出是否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二、实践体验,认识1米

1.认识米尺。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也就是长度是1米的尺子。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就快多了。来,咱们一起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教师演示测量过程,学生观察。

【学情预设】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会发现用米尺测量比用厘米尺测量快多了,而且也准确多了。

师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

2.感受1米的长度。

(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师:(出示米尺)我刚刚用的这把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请同学们张开双臂,比画比画,感受1米有多长。【教学提示】

一名学生上台测量黑板的长度时,组织其他学生认真观察,看看黑板有多长。也可以指定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测量活动。

教师指定两名学生上台,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自己伸直的双臂长度大约是1米。

(2)在身高中感受1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后,再指名学生进行测量。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时,可能大多用口语描述,如“我的身高是一米二五”,也可能会完整表述,如“我的身高是1米25厘米”。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区分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2厘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高?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刚才对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师: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你的身高是超过1米,还是不到1米?

同桌之间互相判断。

(3)在生活中感受1米。

师: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如教室里画框的长度、讲台的高度等。

【设计意图】对自己身高的认识是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刚刚认识1米长度的基础上,设计“估计1米长度”的检验环节,伸开双臂比画1米、找老师身高的1米处、找自己身高的1米处,这些体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三、观察比较,知道1米=100厘米

1.课件出示学习单。

师:同学们,拿出我刚才发给你们的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并完成学习单。

学生拿出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用20厘米或30厘米长的尺子测量1米长的绳子,教师巡视并进行适时指导。

师:你们量了几次?

【学情预设】预设1:我们用20厘米长的尺子量了5次。20+20+20+20+20=100(厘米)。

预设2:我们用30厘米长的尺子量了3次后,还多出10厘米。30+30+30+10=100(厘米)。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们发现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了吗?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学情预设】1米和100厘米是相等的。1米=100厘米。

2.验证并总结。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米尺上的刻度,验证上面的关系式。【教学提示】

对于表示身高的复名数,只要求学生会认读,知道()米()厘米表示的实际长度就是“()米+()厘米”,会用这种形式描述身高就可以了。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发现米尺和学生尺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认识到米尺上的1厘米和学生尺上的1厘米一样长。再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从而验证米和厘米的关系。

【学情预设】从刻度0到刻度100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师小结:米可以用“m”表示,所以1米=100厘米,也可以写成1m=100cm。(板书)【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用量一量的方法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米的认识,还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关系。四、动手操作,用米尺量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根绳子,请两名同学互相配合,把这根绳子慢慢拉开。其他同学要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绳子的长度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听清楚要求了吗?请注意,开始!

学生活动。

师:绳子拉开的部分有1米吗?请一名同学用米尺检验一下。(学生检验)

师:游戏继续,请两名同学继续拉绳子,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在你们觉得拉开的绳子有2米的时候喊停。开始!

学生活动。

师:现在拉出的绳子有多长呢?谁会用尺子来测量一下?其他同学观察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继续拉长,请在你们觉得拉开的绳子有3米的时候喊停。

【学情预设】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注意在中间衔接处是否做了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请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忙。如果有的学生用卷尺来测量,教师应适时地对尺子的种类进行简单介绍。

师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刻度0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完善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先让学生估计,再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学,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估计意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1.操作性练习。

(1)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与宽、讲台台面的长与宽、门的高度、教室的长与宽等。

【学情预设】学生由于年龄小,在测量时会因为目的不明确、合作分工不好、工具选择不当等因素引起混乱,这是正常情况。教师要注意发现一些小组活动时的优点,在活动结束时给予评价指导,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活动后交流。

师:如果我们要测量粉笔的长度,用什么工具?测量门的高度呢?为什么同样是测量物体的长度却用不同的工具呢?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小结:测量不同的物体,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尺量比较方便。

2.课件出示习题。【教学提示】

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cm”“m”,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一下,并不要求学生实际运用,教学时应注意把握。

【学情预设】做题时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参照物比较,然后确定长度单位。

3.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3、4题。

【学情预设】第3题推算较难,只要能估算出结果即可;第4题可利用熟悉的身高等作标准,并将之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如用跳绳的一半与自己的身高进行比照,用猫的高度与自己腿的长度进行比较,用人的身高与长椅的长度比较(人平躺在椅子上),再判断。

【设计意图】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很明确:一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有意识地思考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选择;二是把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与生活相联系,为今后学生在户外测量奠定基础。

六、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在这节课不仅认识了“米”,还学会了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知道1米=100厘米。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动手做、动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设计意图】回顾反思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总结,更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引导。

?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1m=100cm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米的长度观念。一开始让学生用学生尺测量黑板,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较大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认识米尺、找身上的“1米”和生活中的“1米”,强化学生关于“1米”的长度表象。再让学生估计1米、2米、3米的长度,通过实际测量验证,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整节课学生都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体验1米的长,教学效果很好。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2第一、三题。

一、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的物体中,( )的高度最接近1米。

①课桌②书包③门

2.( )个长1米。

①3 ②4 ③5

三、在○里填上“>”“<”或“=”。

参考答案

一、1.① 2.③

三、<<><>>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 用米量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学习内容】:课本第4页。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知识链接 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第2课时认识米和 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 (1)复习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 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

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找两名同学测量) (2)导入课题 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 (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提问: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 (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看1米到什么地方。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执教时间:年月日教学单元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总(4)课时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第(2)课时教材分析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工具进行测量。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及 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资源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基本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 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 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 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

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案例

《认识米和用米量》练习课 下面的教学片段是针对新课之后的练习中反馈回来的问题而备的一节操作性教学的课,在教学中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成长,我认为较成功地完成了操作。这是我第三次带二年级的这一刻,对比去年讲的这一课,今年我对学生了解得更细,对教材挖的更深了,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更贴近实际情况。所以课堂教学的情景才依然历历在目,现在我把教学片段写出来让大家共享一下。 片段一:那是我第一次面对二年级这么小的学生讲课,而且第一单元就是《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面对只有9名学生的班级,我觉得手把手交一定没问题。结果大失所望。 一、1米有多长?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有什么? 生:厘米和米。 师:那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 生1:一厘米这么长。(边说边用手比划出大约一指宽)一米这么长。(也是边说边用双臂打开约一米长) 生2:我和他一样。 生3:1米=100厘米。 学生们都很兴奋的互相比划着。 二、那些物体的长都要用米作单位? 师:我们已将知道量较长的物体要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那些物体的长可以用米作单位? 生1:黑板、教室、操场、大树,好多呢! 师:好,还有什么? 生2:大楼的高,门的高,道路的长 师:很好。我们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说的更清楚准确。 师生:黑板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操场的长和宽,大树的高,等等都要用米作单位。 三、量一量 师:我们就想办法来量一量黑板,教室,操场的长和宽吧。 生:我来量,让我量。 师:(我就选了三个不错的学生配合我开始量,其他学生观察。)生1拿着尺子的两刻度一端对准黑板的左下角,生2拉尺子的另一端,生3读数。 生2:尺子不够长. 师:那就拿粉笔做个标记接着量呀, 生2:哦,(做标记,写上3米)生1把你那头在对住这个点。 生3:现在是差一点就一米了, 生:那就是4米了。 后来我嫌他们量起来太慢就越俎代庖,为他们量了教室的长和宽,他们在一旁搭把手或观察。 片段二:这是我第三次面对二年级的学生讲课,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已经比较熟,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面对又是相处一年的18名学生的班级,我觉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我意想不到问题。果然不出我所料: 一、1米有多长?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有什么?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务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4页,《认识米用米量》的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米尺量会用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 师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 二、实践操作,认识米。 1.建立表象。 (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提问: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0厘米? (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学生动手操作 ⑴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出1米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你能用你手上的学生尺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吗?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们教室的长,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教师指出:量教师的长、操场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横向、纵向建立1米的表象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教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教师:武全柱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欢乐,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详尽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上次阿福去裁缝店做了一件新上衣,结果满意吗?为什么?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如果你是阿福,现在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 生1:1米=1oo厘米吗? 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1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凑巧是1米。(师画线段)比划一下。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米究竟有多长?

生:想 师: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准,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1)每个小朋友手中有一个米尺,请你轻轻的拉齐米尺的两端,(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手臂不要动,手指轻轻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的距离就是米。 再试一试,同桌合作,一个比量,一个用尺子量。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生:手臂,3步的长了来表示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1米凑巧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质疑:为什么都是1米的高度,都是从脚底量起,到老师的腰这里的高度是1米,而到这位同学下巴的高度是1米? 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 (三)联系生活。 师: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 师: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

第3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教案

第3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及练习一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自主测量,知道1米=100厘米。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和学生卷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上一节课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测量?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和宽约是多少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瞧!这样用尺子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这把尺子(用更长的尺子量)试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如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大树的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例4)。 (1)请同学们猜一猜1米有多长,并用手势比画。 (2)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卷尺,比一比,看1米和米尺上的是不是一样长,刻度是不是一样。 (3)体验。 ①用米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②用米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③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④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例5)。 (1)课件演示米尺与长10厘米的尺子,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0厘米。(2)每个小组先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量一量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组讨论1米有多少厘米。 (4)汇报归纳:1米 = 100厘米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自主观察米尺,比、画、量帮助学生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更深刻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 (1)复习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 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找两名同学测量)

(2)导入课题 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 (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提问: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 (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否正确。 (5)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铅笔长18()(2)手掌宽7() (3)楼房高40()(4)妹妹身高98() (5)小红身高1()25厘米 2、填空. (1)24厘米+17厘米=()厘米 (2)72厘米-27厘米=()厘米 (3)1米=()厘米 (4)45米+36米=()米 (5)2米+50厘米=()米()厘米 (6)在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间的一段叫(). (7)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做单位. 3、有三条线段,第一条线段长9厘米,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第三条线段长14厘米. (1)第一条线段比第三条线段短()厘米. (2)第三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厘米. (3)三条线段一共长()厘米.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3)直线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4)小明身高120米。() (5)这是一条线段。() (6)一条直线长7厘米。() 三、在○里填上“>”“<”或“=”。 (1)25厘米○2米(2)100厘米○1米 (3)51厘米○49厘米(4)98米○89米 (5)50厘米○5米(6)33厘米○3米

四、解决问题。 1、工人叔叔修一条95米长的路面,修了一天后还剩36米,这一天修了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服装厂运来白布46米,花布39米,花布和白布一共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根绳子,原来长53米,我第一次剪去19米,第二次剪去23米。这根绳子还剩下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动手题。 1.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度。 2、画一画。 ①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②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3 ()条()条()条()条

二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人教新课标

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 1.填一填。 (1)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2)1米=()厘米5米=()厘米 200厘米=()米600厘米=()米 (3) 大约()拃长1米 大约()个文具盒长1米 2.选一选,填一填。(米厘米) 高70(),高50(),高1()。 3.在合适的答案后的□里画“√”。 比1米高□比1米长□比1米高□ 比1米矮□比1米短□比1米矮□ 4.量一量,填一填。 长大约热水瓶高约爸爸身高约 ()厘米()厘米()米()厘米 5.小红家和小丽家、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小红家距小丽家有多远呢? 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 1.(1)米m(2)10050026(3)10 5 2.厘米厘米米 3.√√ 4.略

5.100米或40米有2种情况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情况一: 30+70=100(米)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情况二: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

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会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单位认识的体验。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测量时也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认识的体验。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参与,使体验成为学习新知识有效的基石。 教学一开始,我充分利用上节课的知识“厘米”为切入点,在复习旧知巩固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创设了“测量黑板”的具体情境。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米。介绍米尺后,在米尺与熟悉的学生尺进行比较中,找到1厘米,在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二个层次,在活动中体验1米的长度。直观量出1米的绸带进行展示,想一想,记一记,两臂伸开比一比,结合身高估计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在生活中找一找。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第三个层次,知道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以绸带为例)。在估测、验证1米长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绸带。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 学生通过操作性练习、填空练习等训练,牢固掌握米的概念、米与厘米的进率,使学生对用米与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更加熟练。结课时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后小结,整理出所学的知识与方法。

认识米 用米量

《理解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理解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1、理解米和米尺,建立米的长度观点,学会用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动手操作的水平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点,会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单位理解的体验。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理解长度单位“米”是在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测量时也比较困难,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理解的体验。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水平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参与,使体验成为学习新知识有效的基石。 教学一开始,我充分利用上节课的知识“厘米”为切入点,在复习旧知巩固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创设了“测量黑板”的具体情境。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理解米。介绍米尺后,在米尺与熟悉的学生尺实行比较中,找到1厘米,在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二个层次,在活动中体验1米的长度。直观量出1米的绸带实行展示,想一想,记一记,两臂伸开比一比,结合身高估计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在生活中找一找。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其目的是协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点。 第三个层次,知道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以绸带为例)。在估测、验证1米长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绸带。因为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协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 学生通过操作性练习、填空练习等训练,牢固掌握米的概念、米与厘米的进率,使学生对用米与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更加熟练。结课时由学生自己实行课后小结,整理出所学的知识与方法。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数学教案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