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医疗体制

英国医疗体制

英国医疗体制
英国医疗体制

英国医疗体制:政府主导看病免费

https://www.doczj.com/doc/8317086712.html,时间:2006年10月03日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建立于1948年,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英国福利制度中的一项特色工程。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旨在为英国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在英国,无论是亿万富翁还是身无分文的流浪者,只要需要医疗支持,都能得到相关服务。在整个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卫生部是最高决策和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规划英国的整体医疗发展蓝图,负责医疗服务战略制定和管理。

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由英国各级公立医院、各类诊所、社区医疗中心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组成,构成了英国医疗体系的基本单位,被称为联合体。英国大多数城市和大型市镇都有自己的医院联合体,这些医疗单位能够提供国民日常所需的医疗服务,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要。有些联合体医院还起到了专科会诊中心的作用,也有一些联合体医院是大学的附属医院,承担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联合体通过健康中心和门诊部提供服务,有时还会到患者家中进行诊疗。这些预约和治疗都是免费的。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覆盖面非常广泛,集医学科研、食品安全、全民医疗保健、儿童保护以及对老年人和残障人群的关怀为一体。支持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资金82%由政府财政拨款,12.2%出自国民保险税,其余部分来自社会及慈善机构的捐款和少量的非免费医疗收入。

英国实行的是医药分离制,除牙科收取少量治疗费外,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下的医院门诊基本上不收费,约85%的处方药免费。儿童、孕妇、1年期的哺乳妇女、60岁以上的老人、低收入者和欠发达农村地区人群一律享受免费医疗。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三级。

第一级:基本护理机构。作为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大组成部分,约占其总预算的75%,是包括医疗保健和社会关怀在内的综合服务机构。一般常见病患者就医必须先到基本护理机构看医生,然后根据病情的需要转到相应的上一级医院治疗。

第二级:地区医院。地区医院通常就是这个地区的医疗中心,有的是好几家,由同一管理层管理。地区医院接待医治从第一级机构转诊来的患者。

第三级:教学医院。教学医院以紧急救治和重大疑难病医院为主。一级医疗机构在转诊的时候如果认定病情复杂,可以直接转给三级,而二级医疗机构也可以转诊给三级。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虽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世界最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转诊看病等待时间长。不少患者为了得到及时治疗只好选择私立医院;非正常开支过高。近年来,向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提出各类医疗事故索赔的案件不断增加;医疗改革方向受到质疑。议会2003年通过了颇具争议的“基础医院法案”,把对基础医院的管理监督权下放到各社区代表委员会。基础医院可向私营者融资、保留公积金、出售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投资、借贷以及高薪引进医护人员。人们担心,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制度会因此缩水甚至最终私有化。

(来源:新华网)

新加坡:探寻提高医保制度效率途径

新加坡是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为建立公正和谐的社会,新加坡政府经过多年实践和不断完善,已经逐渐形成一种纵向积累与横向统筹相结合、个人储蓄与政府补贴共负担的医疗保障模式,其根本特点是“共同负担”,政府不以福利惰民,鼓励公众勤勉谋生。

医保制度三部分组成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分为强制性医疗保健储蓄、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三个部分,各部分均由政府机构管理实施。每个新加坡居民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账户,由政府、个人和企业三者共同交纳医疗保险,居民可用保险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直接用于支付投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费用。

医疗保健储蓄是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成部分,要求所有在职员工,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定期交纳公积金。该制度从1977年起开始实施,由银行支付利息,并免交个人所得税。“保健储蓄”根据不同年龄确定不同的缴费率。35岁以下为本人工资总额的6%,36岁至44岁为7%,45岁以上为8%,均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储蓄账户只限于支付住院费用和少数昂贵的门诊费用,由一家三代(父母、子女、夫妻)共同使用。

社会医疗保险由健保双全计划和增值健保双全计划组成。前者实施于1990年,也称为“大病计划”,以保健储蓄为基础,强调个人责任的同时,又发挥社会共济、风险分担的作用。据统计,新加坡一半以上的国民都加入了健保双全计划。后者是为那些希望得到更多保障的人而设立的,可用来承担部分住院费。上述两项计划旨在帮助解决参保者大病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属于社会保险性质,采用自愿的原则。人们一旦投保加入,则可以在住院及部分门诊费上按比例得到补偿。

第三部分保健基金计划由政府于1993年出资设立,是保健储蓄计划的补充,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医疗救助的形式。政府根据财政收入和国家经济状况,每年拨款1亿—2亿新元,对那些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穷人或失业者给予医疗补助。

医疗机构分公私两种

新加坡医疗机构分两种,一种是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医院,一种是政府、慈善机构建立的非营利医院,另外还有大量的个体医院和私人医生为公众服务。新加坡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覆盖全体居民,并制定了严格的病人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如社区医院没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当然,私人医生也有转诊和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

如此规定,既坚持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也可以避免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的资源浪费现象。

收费标准由国家制定

新加坡的医疗收费由国家定价,分A、B1、B2、C四个等级。政府对A、B1、B2、C的津贴补助率分别为0%、20%、65%和89%。病人到医院看门诊需要自付50%的现金,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住院费用是由国家补贴、个人医疗保健储蓄账户和个人自付三者共同承担。住院费超过500新元(C级)至1000元(B2级),方可启动保健储蓄。保健储蓄账户虽属个人所有,但有严格的提取限额,超额部分由个人自掏腰包。根据病情等级不同,病人分别享受不同比例的政府住院费用补贴。如果病人选择住高级病房、要求享受特殊待遇,尽管政府补贴额有所增加,但个人自付的额度也将相应提高。

自2003年9月1日起,为帮助患者更好地选择就诊医院,新加坡卫生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几大公共医院和私人医院对70种常见疾病的治疗费用比较。这一措施不仅使医院账单完全透明化,而且也确保各医院在相互良性竞争的基础上,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放宽条例减医药负担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峻,患者看病治疗的人数与日俱增,居民消费医疗支出的比例也逐渐增多,新加坡的医疗体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近期,新加坡政府着手研究减轻国人医药负担,如把健保双全计划的年龄上限从原来的80岁提高到85岁;从今年7月1日起,通过增加健保双全计划的月保费等方式来减少病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政府将放宽保健储蓄的条例,以便在职员工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使用保健储蓄,如让私人医院、A级以及B1级病房的病人动用保健储蓄,在医院专科诊所治疗的病人也可动用一定限度的保健储蓄。

如何利用最少资源为最大数量人口提供最佳医疗保障,是所有医疗体制的共同目标。但无论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强调个人责任,调动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一起努力,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效率的有效途径。

泰国医疗制度:人人受益的“30铢计划”

泰国人口6209万,人口结构有类似中国的特点,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0%,却实现了医疗保障覆盖人口达95%以上的目标。对于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其有效而公平的健康保障制度。

所谓“30铢计划”,是指参与该计划的国民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每诊次只需支付30铢挂号费(约合6元人民币),对低收入农民还可予以免缴,即可得到基本的卫生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包括体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及艾滋病预防等;门诊和住院服务;两次以下的分娩服务;正常住院食宿;口腔疾病治疗等。

政府购买服务

在筹资机制方面,无论私立或公立医疗机构,只要与政府签约,服务提供者都可以得到政府的财政补助,这基本符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路。政府采用按人头拨款的形式对签约各类医院进行财政补助;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标准,将资金预拨到省,省卫生管理部门按人力工资、预防保健和医疗等几个部分分配给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主要采用门诊“按人头付费”和住院“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方式。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泰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建立时期,政府先后通过工人补偿基金、穷人免费医疗保健、公务员保险、健康卡等项目为不同社会群体国民提供福利,政策惠及穷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的大约十年间,是泰国健康保障的扩展时期。在此期间,实现了将工人补偿基金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私立部门雇员,实行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筹资,对医院的支付方面则开始采用“按人头付费”的方式;同时,将穷人免费医疗改革成一个公共救助系统,将支付方式由总额预付制也改成按人头向医院付费。这一时期泰国各种健康保障的总覆盖率达60%左右。

建立全民医保

2000年以后,泰国进入了建立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时期。而“30铢计划”的确立最终使泰国的医疗健康服务实现了高覆盖和低价位的目标。

泰国主要的健康保险制度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社会福利型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针对政府公务员及其家属免费医疗的国家公务员医疗保障制度,对于低收入家庭、6岁至11岁的小学生、老年人、和尚、退伍军人等实行免费医疗;二、强制性的医疗保险,即对于正式部门、私营企业雇员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障计划以及对雇员因工受伤的工人补助计划;三、自愿医疗保险,包括私人健康保险和“30铢计划”,后者主要针对没有参加前两项保障计划的其他泰国公民。以上3种健康保障计划覆盖了绝大多数国民。

泰国的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扩大医疗保障覆盖率,引导卫生服务筹资,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及艾滋病防治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泰国的卫生筹资采取国家预算投入和社区筹资相结合的基本方式,其中国家卫生预算占整个卫生筹资额的36%左右。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量很大,不仅投入到供方,如部分人员的工资、部分设施的建设和配置,而且有针对需方的投入,主要是通过低收入健康卡工程实现的。

泰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改革的新思路”,其在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发展、防治艾滋病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俄罗斯:仍未实现真正免费医疗制度

俄罗斯实行免费医疗制度,公民在公费医疗上享受同等待遇,任何人都不会因无钱而被医院拒之门外,急需动手术的病人也不必以缴费为手术的前提条件。但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与此同时,私立医院却因公费医疗的不足而蓬勃发展起来。

随着市场经济在俄罗斯的确立,传统的前苏联医疗模式负面影响日益暴露,如医疗保健事业实施预算拨款导致医疗费用出现严重匮乏,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以行政手段推行计划医疗进一步导致医护人员工作懈怠,医疗机构软环境差。近些年,俄罗斯对医疗事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991年,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居民医疗保险法》,1993年又通过了《关于建立联邦和地方强制医疗保险基金的规定》,逐步推行强制保险和预算拨款混合的医疗保健体制。

根据保险法规定,所有俄罗斯境内的常住居民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保险费由国家、被保险人所在单位和被保险人本人共同承担。2005年俄罗斯修订《税典》并规定,2006年1月1日起,在职人员法定医疗保险费率为工资总额的3.1%。各单位必须按职工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为其交纳医疗保险费,职工本人也要按其收入的固定比例交纳医疗保险费。

对于没有工作的居民义务医疗保险费,《俄罗斯联邦居民医疗保险法》第17条规定,由俄罗斯联邦各成员共和国部长会议、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州、边疆区、自治区和自治州的国家管理机关、地方行政当局通过编制年度预算时,参照物价指数预先确定的资金来兑现。义务医疗保险旨在以社会连带的方式保证俄罗斯公民享有同等待遇,进而享受免费医疗。

除义务医疗保险外,《俄罗斯联邦居民医疗保险法》还引入了自愿医疗保险制度。其第17条规定:“自愿医疗保险依靠企业利润(收入)和公民个人的资金,通过合同方式予以兑现。自愿医疗保险费的额度,由签约双方商定。”由此,居民可自愿购买私营保险作为补充,以补偿额外的医疗服务费用。

虽然俄罗斯实行免费医疗制度,范围囊括公民看病所需的全部支出,1000多种常用药品均实现了免费。然而,“免费”尚不是完全的,且只是针对基本医疗服务。若患者希望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或更好的药,或者使用先进的治疗器材,则需自付一半以上的费用。据统计,2007年俄罗斯国民自身用于医疗的费用约2400亿卢布,占俄罗斯GDP的1%,加上俄政府投入的费用,俄每年用于医疗的费用占到GDP的4.3%。

由于政府投入的相对不足,公立医院普遍存在医疗设备落后、药品短缺、医疗服务差等问题。相比之下,营利性的私立医院收费虽高,但服务水平与医疗水平则明显胜出。如公立医院仅将IT技术用于治疗和统计工作,而在私立医院,IT技术已成为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手段。因此,高收入者与等不及在公立医院排队候诊的病人,往往会选择更加舒适快捷的私立医院。

实际上,俄医疗系统的统计数据表明,全部医疗支出中,国家支出部分仅为59%,私人部分达到了41%,这与其宣称的免费医疗相去甚远。如要实现真正全民免费医疗,政府需年增医疗投入2404亿卢布,而这明显超出俄目前的承受能力,因此政府只能采取逐渐降低自费医疗率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

在俄罗斯,承办医疗保险事务的经营主体是独立于国家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的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其负责为受保人支付医疗费,且可代表受保人检查和监督

相关医疗服务质量或向医疗单位提出索赔要求。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可从事商业交易以谋利。此外,商业性的医疗保险公司也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大量建立。这些服务完善的公司主要以中高收入人群为服务对象,所指定的医院也以医疗条件优良的私立医院为主。

在政府的鼓励下,私人兴办的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与提升自身竞争力,大量私人医疗器械企业不惜从国外采购更加先进的产品。在近四年内,俄罗斯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数量激增(年增长率超过10%)。2008年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总值已上升为占该国医疗器械市场的75%,而国产医疗器械仅占25%。

目前,俄罗斯公民在公费医疗上享受同等待遇,任何人都不会因无钱而被医院拒之门外,急需动手术的病人也不必以缴费为手术的前提条件。民众得到的这些实惠可以说均为医改所赐。总体上,俄罗斯医改取得了积极成效,不过其间出现的问题也值得反思。

首先,政府的投入左右医改的步伐。俄公立医院除了收费较低外,似乎别无优势可言。这一方面促使不少病人不得不选择私立医院,增加了民众的医疗支出,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不利于民众的疾病防治。事实上,俄罗斯目前国内出现的人口下降趋势,与此不无关联。当然,政府对于医疗事业的投入需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在前些年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政府投入不足也是无奈之举。

随着近年经济复苏,俄罗斯已开始加大在医疗方面的投入,最明显之处在于医护人员工资有了大幅度提高。总理普京承诺,将在三年间为医疗卫生系统拨款4450亿卢布,约合150亿美元。相信此举将使公立医院的软件与硬件有重大改观。

其次,经费管理影响医护的效率。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的专家指出,资金漫不经心的使用是医改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显然,这与医疗经费管理的不善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政府均是按预算向医疗卫生部门拨款,毫无悬念可言。鉴于此,适当地引入竞争或激励机制,例如根据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与就诊病人人数支付医疗服务费,或许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全行业的效率。

各国不同世界医疗保险制度大对比

各国不同世界医疗保险制度大对比目前,养老和医保都是国民所关注的热点。许多人查看世界医疗保险机制之后,发现我国的医保水平很低。 加拿大:全民保险模式 特点: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老百姓纳税,政府收税后拨款给公立医院,医院直接向居民提供免费服务。 具体内容:国家立法、两级出资、省级管理,即各省医疗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拨款和省级政府财政预算,各省和地区政府独立组织、运营省内医疗保险计划。保险内容上覆薪所有必需医疗服务,医药适当分离。住院保险和门诊保险,除特殊规定的项目外,公众免费享受所有基本医疗保险。同时,鼓励发展覆盖非政府保险项目的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凡非政府保险项目均可由雇主自由投资,其所属雇员均可免费享受补充医疗保险项目。 德国:社会保险模式 特点: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互助共济,主要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目前,世界上有上百个国家采取这种模式。 具体内容:保险金的征收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保险金的再分配与被保险者所缴纳的保险费多少无关,体现了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投入,无论收入多少都能得到治疗。参保人的配偶利和子女可不付保险费而同样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劳动者、企业主、国家一起筹集保险金,体现了企业向家庭、资本家向工人的投入。在保险金的使用上,是由发病率低向发病率高的地区转移。对于月收低了61O马克的工人,保险费全部由雇主承担,失业者的医疗保险金大部分由劳动部门负担。18岁以下无收入者以及家庭收入低了一定数额的,可以免交某些项目的自付费用。

法国:全民保险模式 特点:在法国社会保险的众多项目中,最人注目、涉及面最广、覆盖人数最多的一项保险就是医疗保险。在全国6000多万人口中,医疗保险覆盖了全体国民。 具体内容:在通常情况下,投保者有权自由选择普通科医生。享受医疗服务,必须由社会保险部门认可的医生开出处方,所享受的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都制定了严格的范围和目录。患者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根据医疗方式(如住院或门诊)、疾病谱、药品功能的差异而有所差别。为体现国家鼓励生育,照顾危重患者,防止疫情扩散,抚恤等社会政策,患者医疗费用自理部分费用。 美国:商业保险模式 特点:参保自由,灵活多样,有钱买高档的,没钱又低档的,适合需求方的多层次需求。美国这种以自由医疗保险为主、按市场法则经营的以盈利为目的制度,往往拒绝接受健康条件差。收入低的居民的投保,因此其公平性较差。 具体内容:美国实行的是私立型商业保险模式。在私立型商业保险模式之下,医疗服务以个人消费为主,政府对特别人群(老年、残疾、低收入等)提供费用补助,或采用特殊医疗保险方式。国家仅负担医疗保险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转移给患者或企业。 英国:全民保险模式 特点:英国实施公费医疗即“全民健康服务”(NHS)。所有合法居民,哪怕是外国人,都可以在NHS所指定的医疗机构享受基本上免费的医疗服务。国家为NHS付账的大头儿(80%)来自财政,一小部分(大约12%)来自国家保险基金(类似于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主要负责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向病人收费,因为“大体上免费”不等于什么都免费。由于英国是这一制度的鼻祖,而且最典型,这种做法被称为英国模式。

英国留学生医疗保险政策.doc

英国留学生医疗保险政策 准备去英国留学的童鞋们知道NHS是个什么东东吗?了解NHS都包括些什么吗?下面就来说说英国的留学生医疗保险政策。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NHS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是腐国人民一直以来最引以为豪的体系!为啥?因为免费!免费!免费!但日前,英国政府针对医疗领域又出新规定啦! 据英媒调查发现,随着脱欧愈演愈烈,英镑缩水,英国政府为了节省医疗财政支出,规定从10月30日起,持NHS证在英国看病的患者都需要出具相应的证明文件,证明自己曾为英国的医疗系统做过贡献,或证明自己是英国人。 英国NHS系统 英国的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这是源于二战后流行于欧洲的凯恩斯主义社会理想的模式之一,英国工党政府为了改善英国人民的健康状况,从而建立了NHS。PS:这是世界上位为数不多国家所倡导的最大的公共基金医疗服务。 Nowadays英国的NHS分为两大层次的保健制度 第一层次的基础保健是以社区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是NHS的主体,由家庭诊所(GP)和社区诊所等构成。每一个英国居民都得在家居附近的一个GP诊所注册,看病得先预约GP。任何进一步的治疗都必须经由第一层次的基层医疗转介。 第二层次的保健是以医院为主,负责重病和手术治疗以及统筹调配医疗资源等。>>>了解更多 英国政府颁布NHS规定:医院职员会在看病前询问患者过去6个月的住址,然后要求提供银行帐单、水电费单或就业证明,以确定他们不是游客。如果非英国人士,而且不具备享受免费医疗的资格,医院将会强制收取费用。

英国卫生部长O'Shaughnessy表示这一规定并不是故意针对外国患者,“说实话,我们并不反感外国游客享用我们的医疗服务,但是前提是他们能像英国当地人一样为NHS做出应当的经济支持。”“现在这个新规定能靠事先询问分辨出哪些患者没有免费医疗的资格,确保他们能为自己将要享受的服务付费。” 各位童鞋在入境英国后,注册NHS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 如何注册NHS用户 首先大家需要去基础保健范畴的GP(General Practitioner)进行注册,温馨提示:如果学校设有健康医疗服务中心,可直接在学校注册。 对于那些不知道自己所在英国大学属于哪个GP管理范围的筒子们,请查看网站: 输入postcode或地区名就可以了,找最近的GP,记得带上身份证明(护照或签证)和住址证明(utility bill、水电气账单或警察局注册纸)。 微信图片_202X1106144208.jpg 当你注册成功之后,GP会给你一个NHS号码。注意!GP负责范围有限,如果搬家的话,要重新注册! 一定要提前预约GP 无论是GP看病,还是打疫苗,都需要提前到GP注册,如果碰见有生命危险等情况,一定要谨记拨打999。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篇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典型高福利国家之一。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发端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初期,但正规系统地建设则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初。经济危机和战争凸显了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危机和战争也昭示了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发挥干预作用的重要性,同时,经济的恢复和重建也需要社会保障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指导下,以贝弗里奇社会保障计划为蓝本,战后英国颁布了《国民保险部组织法》(1944年)、《国民救济法》(1945年)、《家属津贴法》(1945年)、《国民保险法》(1946年)、《工业伤害法》(1946年)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形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 二、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津贴三大部分。 社会保险制度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其支出占整个社会保障开支的70%左右。社会保险的种类齐全,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各大险种,覆盖了社会成员年老、疾病、失业、职业伤害等各种情况造成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风险。养老保险是社 会保险的主体,占社会保险收支的最大份额。养老保险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分为第一支柱:基本保险,由国家主办并承担主要责任,又分为国民养老金和就业关联养老金,前者与就业无关,参保者人人有份儿,待遇水平相同,后者与缴费年限挂钩。第二支柱为职业年金计划,企业或单位为主承办,国家负责规范和监督,分待遇确定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两种类型。第三支柱为个人购买的养老基金及商业性养老保险计划。 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筹资和服务相统一的全民 保健计划,公共医疗服务机构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上是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经费90%来源于财政,10%由个人负担。医疗服务管理机构分为三级,即国家保健局、地方保健局和地区保健局,地区保健局负责提供具体的管理服务。病人就医首先到家庭医生的办公室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家庭医生认为有必要的,推荐到综合或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病人出院后

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及我国医疗改革

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及我国的医疗改革 陈汝君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 一、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特点 (一)总体架构 英国采用以公共合同方式为主的卫生政策。医疗服务分为公立医疗体系及私营医疗服务两种;公立医疗服务又称为国民健康服务( 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由国家用税收来购买医疗服务,覆盖绝大多数的英国人;私营医疗服务是公立医疗服务的补充,服务对象是收入较高,对医疗服务要求也较高的人群。下面介绍一下NHS医疗体系。 NHS体系分为初级卫生保健,二级医疗服务以及三级医疗服务。初级卫生保健主要指全科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GP)的服务。全科医师不隶属政府部门,政府卫生部门从全科医师那里为大众购买初级保健服务,并通过合同的形式对全科医师提供的服务进行管理,除了对全科医师的服务内容、服务范围进行管理之外,政府部门规定了包括人员配备在内的全科诊所最低标准。在英国,全科医师不仅可以通过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后从政府主管部门获得津贴,而且还可能掌握支配部分医疗保险资金,从而代表病人成为高层次医疗服务的购买者。这样,全科医师成为英国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的中坚力量,也充当着NHS守门人(gatekeeper)的角色。二级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是医院。医院根据区域管理设立,由政府的医院管理部门管理。医院的规模由政府管理部门按照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决定。医院的医师根据全科医师的转诊单了解患者病情,患者出院时医院医师会把出院后注意事项交待给患者的全科医师,如果某专科病患者病情较重或较疑难,该专科医师会请在专科领域内的专家帮助,即三级医疗服务。三级医疗服务是指临床某专业内用来解决特殊疑难、复杂问题的专家服务。英国的三级医院指专科医院,主要解决专科内的疑难医疗问题,而不是按规模划分,也不负责一般医疗。有些规模较大的医院也设有三级医疗专家服务,这些医院被称为综合医院。总体来讲,英国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呈金字塔型。底层是初级保健,中间是二级全科医疗,塔尖是三级医疗专家服务。由于NHS规定患者需通过初级保健方能转诊至二级医疗服务,然后才能享受三级医疗服务。因此,患者从塔底部向塔尖,然后再从塔尖向底部方向流动,这个网络赋予全科医师守门人的角色,使得大部分健康问题在底层得以识别、分流,并通过健康教育等预防手段得以控制,充分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 (二)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 首先,英国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广。正如上文所述,英国医疗保险的主体是根据1946年颁布的《国民健康服务法》建立的、以国家税收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而商业医疗保险在英国医疗保险体系中仅起补充作用。因此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医疗费用。医疗对象就医时基本上不需支付费用或者仅支付较低费用,正是如此,英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亦成为全民医疗保险或国家医疗保险。 其次,英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现了较好的公平性。在英国,无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也无论个人支付能力的大小,都可以得到免费的全方位医疗服务。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主要视患者的实际需要,而不是根据其实际支付能力提供医疗服务,体现了较好的公平性。 第三,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层次性,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NHS基本上可以满足国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中以社区为基础的初级医疗保健以及以医院为基础的专门医师服务(亦即上文提到的二级和三级医疗服务的统称)各司其职,使得普通患者和危重病人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此外,对于那些想得到更便捷医疗服务的中高层收入人士,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购买适合自己的商业保险,例如英国保柏公司(BUPA)就是这样一个大型商业医保机构。2、从管理方面来说,NHS实行的是国家、地方保健局、地区保健局三级管理。地区保健局负责实际的保健服务。从财政方面来说,国民保健服务所需费用的90%由财政税收负担,同时,社会保险总额按一定比例汇入其中。政府将这些财源分配给各地方保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典型高福利国家之一。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发端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初期,但正规系统地建设则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初。经济危机和战争凸显了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危机和战争也昭示了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发挥干预作用的重要性,同时,经济的恢复和重建也需要社会保障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指导下,以贝弗里奇社会保障计划为蓝本,战后英国颁布了《国民保险部组织法》(1 944年)、《国民救济法》(1945年)、《家属津贴法》(19 45年)、《国民保险法》(1946年)、《工业伤害法》(194 6年)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形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 二、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津贴三大部分。 社会保险制度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其支出占整个社会保障开支的70%左右。社会保险的种类齐全,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各大险种,覆盖了社会成员年老、疾病、

失业、职业伤害等各种情况造成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风险。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体,占社会保险收支的最大份额。养老保险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分为第一支柱:基本保险,由国家主办并承担主要责任,又分为国民养老金和就业关联养老金,前者与就业无关,参保者人人有份儿,待遇水平相同,后者与缴费年限挂钩。第二支柱为职业年金计划,企业或单位为主承办,国家负责规范和监督,分待遇确定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两种类型。第三支柱为个人购买的养老基金及商业性养老保险计划。 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筹资和服务相统一的全民保健计划,公共医疗服务机构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上是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经费90%来源于财政,10%由个人负担。医疗服务管理机构分为三级,即国家保健局、地方保健局和地区保健局,地区保健局负责提供具体的管理服务。病人就医首先到家庭医生的办公室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家庭医生认为有必要的,推荐到综合或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病人出院后家庭医生再为其提供护理和调养服务。私人医疗机构也提供部分服务,但所占份量很小,仅通过特需和优质服务发挥补充性作用。 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都采取现收现付方式,就业人员单位及其本人缴纳失业、工伤和生育(后两种保险个人不缴纳)保险费,发生失业、工伤和生育事件,生活生命健康出现风险时,领取相应待遇。

英国医疗制度全面解析

英国医疗制度全面解析 出国留学,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那么,在英国留学生病了怎么办呢?今天就给大家全面普及一下英国的医疗体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医疗体系概况 英国的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共医疗体系,另一种是私营医疗体系。公共医疗体系又称为国民健康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由国家税收来购买医疗服务,覆盖绝大多数英国人。NHS包括两个层级的医疗体系,第一层是以社区为主的第一线医疗网(Community-basedprimary healthcare),通常为于社区驻诊提供医疗保健的一般家庭医师(GeneralPractitioner ,GP)及护士,第二层则为NHS的医院服务(Hospital-based specialist services),由各科的专科医师负责并接手由GP所转介(refer)的病人,或处理一些重大的意外事故及急诊者。私营医疗体系作为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补充,针对于那些收入较高,对医疗服务也较高的人群。 二、可以享受NHS原则上的范围是覆盖于全国居民,但是由于中国不是英国的医疗互惠国(with reciprocal health agreements),所以受到限制的就是:对于来自不是英国所谓的医疗互惠国的人,NHS医疗服务适用对象仅限于在英修习课程六个月以上的学生及其眷属;如果居住不满六个月,则须自费就医或购买医疗保险,但在英国紧急情况下须看急诊时,医疗还是免费的。 三、NHS负担的费用大约包括:家庭医师的诊疗费、住院医疗费(但部份住院费用与项目仍需自费)、产前检查与生产医护费用等。由于英国施行医药分业,在就诊后,可持医师所开处方签至药局买药,除了16岁以下儿童、19岁以下全时学生、老人、残障人士或孕(产)妇已获医药免费证明外,须自行负担药价。 四、医疗登记 一旦你到达学校并有了固定的地址,你应该尽快去办理医疗注册,不要等生病了才想起这件事。你可以和学校医疗中心的医生办理注册,或者中心会推荐一位医生给你。注册后,你就拥有一张医疗卡,上面有你的NHS号码,看病时不要忘了带上这张卡。 万一不能医疗登记,你可以在到达学校后买医疗保险,一般的学校在四周以内帮你买到医疗保险,十个月的保险大约在100-150镑左右,六个月的在65-100镑。 五、其它形势的医疗设施 在英国就诊通常以预约的方式进行,不过不是急诊就可能会在就诊名单上等待很久,如果希望得到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私营医疗是不错的选择。在英国很多人通过购买医疗保险来负担私人医疗高额的开支。

国际司: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述(DOC)

国际司: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 国际司 一、基本国情和财政体制 (一)基本国情 英国是一个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组成,土地面积24.36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204 万。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只具有象征性的地位。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上院和下院组成。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实行内阁制,由国王任命在议会选举中获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向议会负责。首相为政府首脑,拥有国家最高权力。英国政党主要有保守党、工党和自由民主党,目前的执政党为保守党,该党的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该党的领袖为卡梅伦,他同时也是现任英国首相。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2258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人均GDP为36298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十。 自2007年爆发世界金融危机以来,英国出现了严重的信贷紧缩问题,住房市场持续低迷,失业率不断攀升,整个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为应对经济下滑,英国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措施,英格兰银行也大幅下调利率,但到目前为止,英国经济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暖。 (二)财政体制及运行状况 英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在政府级次上分四级,即中央联邦政府、省政府、大区政府、市(小区)政府。与其政治体制相适应,英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来划分收入范围,中央与地方收入完全按税种划分,实行严格的分税制,但不设共享税,分别由与收入归属相一致的税收机关负责征收。中央政府的权责比较集中,涉及国家利益的公共服务事务,如就业、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能源发展等都由中央政府提供和管理。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的监控,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但对某些事项有一定的自由裁决权。与其它发达国家不同,英国财政部不仅负责财政管理事务,而且对货币发行与利率调整有最终决定权,而作为中央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则有责任向财政部提供有关经济信息,并代表财政部发行货币、登记债券、管理外汇和发行国库券等。 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 (一)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1601年,《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则

英国医疗体制

英国医疗体制:政府主导看病免费 https://www.doczj.com/doc/8317086712.html,时间:2006年10月03日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建立于1948年,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英国福利制度中的一项特色工程。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旨在为英国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在英国,无论是亿万富翁还是身无分文的流浪者,只要需要医疗支持,都能得到相关服务。在整个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卫生部是最高决策和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规划英国的整体医疗发展蓝图,负责医疗服务战略制定和管理。 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由英国各级公立医院、各类诊所、社区医疗中心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组成,构成了英国医疗体系的基本单位,被称为联合体。英国大多数城市和大型市镇都有自己的医院联合体,这些医疗单位能够提供国民日常所需的医疗服务,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要。有些联合体医院还起到了专科会诊中心的作用,也有一些联合体医院是大学的附属医院,承担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联合体通过健康中心和门诊部提供服务,有时还会到患者家中进行诊疗。这些预约和治疗都是免费的。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覆盖面非常广泛,集医学科研、食品安全、全民医疗保健、儿童保护以及对老年人和残障人群的关怀为一体。支持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资金82%由政府财政拨款,12.2%出自国民保险税,其余部分来自社会及慈善机构的捐款和少量的非免费医疗收入。 英国实行的是医药分离制,除牙科收取少量治疗费外,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下的医院门诊基本上不收费,约85%的处方药免费。儿童、孕妇、1年期的哺乳妇女、60岁以上的老人、低收入者和欠发达农村地区人群一律享受免费医疗。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三级。 第一级:基本护理机构。作为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大组成部分,约占其总预算的75%,是包括医疗保健和社会关怀在内的综合服务机构。一般常见病患者就医必须先到基本护理机构看医生,然后根据病情的需要转到相应的上一级医院治疗。 第二级:地区医院。地区医院通常就是这个地区的医疗中心,有的是好几家,由同一管理层管理。地区医院接待医治从第一级机构转诊来的患者。 第三级:教学医院。教学医院以紧急救治和重大疑难病医院为主。一级医疗机构在转诊的时候如果认定病情复杂,可以直接转给三级,而二级医疗机构也可以转诊给三级。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虽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世界最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转诊看病等待时间长。不少患者为了得到及时治疗只好选择私立医院;非正常开支过高。近年来,向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提出各类医疗事故索赔的案件不断增加;医疗改革方向受到质疑。议会2003年通过了颇具争议的“基础医院法案”,把对基础医院的管理监督权下放到各社区代表委员会。基础医院可向私营者融资、保留公积金、出售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投资、借贷以及高薪引进医护人员。人们担心,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制度会因此缩水甚至最终私有化。 (来源:新华网)

英国医疗体制概况

英国医疗体制概况 英国目前实施的是以公立医疗服务为主私人医疗服务为辅的医疗体制。其中名为国民保健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以下简称NHS)的英国公立医疗服务体系既是英国社会福利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英国人接受医疗服务的最主要渠道。 (一)NHS的建立及其背景 NHS建立于1948年,其理念源于二战后流行于欧洲的凯恩斯主义,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在对德国的社会福利进行了专门的考察与研究后,提交了建构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贝弗里奇报告》,其中的核心原则就是把社会福利作为一项社会责任确定下来,通过建立一套以国民保险制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由于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获得包括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工党领导下的英国政府上台后正式通过立法确立了这一全民免费医疗体系,在这一体系下,每一个英国居民,都可以通过在一名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注册,进而获得由公立医院提供的一系列免费医疗服务。NHS建立后,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医学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科学的医疗服务框架也逐渐形成,现代NHS格局基本形成。在这一体制下,人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较大提高。英国《泰晤士报》上个世纪末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被调查的英国公民认为政府二十世纪最大的功绩就是建立了NHS。 在布莱尔执政时期,为缓解地区独立倾向,英国开始了权利下放(devolution)进程,医疗成为中央政府向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放权的

一部分。在这几个地区分别成立了与NHS类似的独立医疗保健系统。本文所介绍的NHS限于NHS英格兰的情况。 (二)NHS的核心原则 NHS在创立伊始就确立了三项基本原则: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免费提供服务;根据医疗需要而非患者的支付能力提供服务。 (三)NHS的管理架构(见附图) 卫生部对整个NHS体系向议会负总责并负责制定有关NHS的各项政策。在卫生部之下,整个英格兰分区设立了十个策略医疗机构(Strategic Health Authorities, SHAs)主要负责监督辖区内的NHS执行情况,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发展所在地区的医疗保健服务计划;(2)负责评估本地区医疗保健机构是否达到高水平和良性运转标准;(3)负责增强本地医疗保健机构的服务能力,使之提供更广泛的服务;(4)监督地医疗保健机构是否将诸如改进癌症治疗等国家优先计划落实到实处。在其之下的是152家基础保健信托(Primary Care Trusts, PCTs),具体负责评估社区医疗需求并向有关NHS或私人医疗服务提供者采购医疗服务(一般采用招标方式,但实践中会更倾向公立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全科医生、牙医、医院信托、急救信托等则受委托直接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此外,另设有独立的医疗质量委员会(Care Quality Commission,CQC)监管所有公立和非公立的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 (四)NHS的运作机制

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

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 高连克1 ,杨淑琴 2 (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 100037; 2.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长春 130012) [摘 要]现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是工业社会转型的产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医疗保障是由国 家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疾病医疗、健康关怀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国民能够积极应对疾病风险,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它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始终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K 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05)04-0110-04 British Medical Security changes and Our E nlightenments G AO Lian -ke 1 ,Y ANG Shu -qin 2 (1.Chinese Academy of S ocial Sciences 100037; 2.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China ) Abstract :M edical security is the produ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 odernization.It serves com plementary medical care and health for all the people.S o that they can take positive causes on preventing the casualty of illnesses ,then our s ociety wins a peacefu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s harm oniously.In m odern times ,it becomes a key constitute of s ocial security.As we know that G reat British had built a com plete and success ful s ocial security firstly.Its civilians benefited much from it. K ey w ords :G reat British ;medical security ;institution change [收稿日期]2005-01-20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宣布为福利国家。就医疗保障制度而言,法律意义上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以后的产物,它为公民抵御疾病风险、增进身心健康、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一、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缘起 与养老、救助、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相比较,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相对比较滞后,最早建立的社会保障法案并没有包括为了应对黑死病以及民众健康所必需的医疗保障,从1349年爱德华三世颁布的《劳工立法》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点。该法律主要规定,所有“有工作能力的劳工”不得离开本教区,而必须接受任何雇主的雇佣;任何人不得向“有工作能力的乞丐”提供救济 [1](p.87) 。也就是说,这个法律不是为了防止民众因病 致贫或者通过这个法律来建立医疗保障,而是为了防止黑死病流行以后劳动力外流的加剧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工业社会转型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 都铎时代,随着“圈地运动”盛行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各阶层的日益分化,英国既产生了大批流浪者和乞丐,也诞生了产业工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健康状况极其糟糕。可是,此时的英国政府没有采取相应的、包括医疗在内的保障措施,而是制定更加严酷的法律禁止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动。1531年,都铎政府责成市长与法官调查和登记教区中没有工作能力的老人与穷人,并向他们发放仅限于本教区有效的行乞执照,而对于没有行乞执照的流浪者或乞丐仍然处以严厉惩罚。 1562年的《技工法》更是规定“12—60岁的失业乞丐被 罚做奴隶”[2]( p.15 ) 。因此,可以这么说,这时英国的社会 保障法律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医疗保障制度,政府制定的相关法案都是为了控制人口流动,促进工业发展,确保社会稳定。 真正将社会保障作为政府的责任首先出现在1572年。是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把“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同时,为了促进就业又于1576年规定,有工作能力的穷人前往“矫正所”工作,随后又设立“济贫院”收容无工作能力的穷人以及生活不能自立的人。 1601年,英国政府汇总并正式公布了《济贫法》,以法律 的形式确认了政府在民众贫困以及失业方面的责任,同时规定了教区救助、征收济贫税等原则,从而奠定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可是,总体上看,1601年以前 2005年第4期(总第192期) 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 N o 14,2005T otal N o 1192

英国医疗卫生事业与科技发展

英国医疗卫生事业与科技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英国医疗卫生事业概况英国行政分为四部分:England,Wales,Scotland和NorthernIreland。主要二个行政区为England和Wales;Scotland和North-ernIreland二个行政区有相对独立的政府及管理系统。,土地面积为240,939平方公里。 (一)英国卫生统计数字1?人口54,888,844人(男:26,574,954,女:28,313,890)根据英国政府统计中心公布的1991年统计资料人口出生率13. 9%。,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男73岁,女79岁。计划免疫100%。 2.死因(1991年) 46%(冠心病26% )25%(肺癌占第一)11%(哮喘等) 3.卫生系统人员1,086,135人。 其中:医生46,849;护士402,066(助产士23,976);教授、技术员83,987;管理人员129,716;办公室、秘书2,786。 4.财政

公共卫生事业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485亿(英磅,下同),其中75%来自国家,25%来自地方。国家卫生服务(NHS)占%,均由政府拨款。大学的40%所需经费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拨款,主要用于大学人员工资、基本设施、设备、学生学习费用。当地政府负责其余大学所需的学生生活、医疗、交通等费用。研究、学术交流、访问等大学所需经费均由医学研究委员会、公司、慈善机构等资助。 研究与发展经费总计20亿(1992/1993年度)其中卫生部(DepartmentogHealth)15%公司(ludusetries) 50+%慈善机构(Charities) 15%大学本身(Universities) 10%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ResearchCouncil) 10%其他6%经费使用分布:1/3用于基础研究,近1/2用于发展。 (二)英国机构和体制 1.国家卫生服务机构(NHS) 国家下设13个部,卫生部是13个部之一。负责管理全国医药卫生工作。全国分14个大区(region),177个地区(District),90个家庭卫生服务部门。大区和地区行政部门分管医院、财务、药房及卫生宣教机构;家庭卫生服务部门主管社区卫生服务、通科医生(GP)、医疗财政等。

世界的医疗保障制度

世界的医疗保障制度 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怎样的?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 理的世界的医疗保障制度仅供参考 国外十大医疗保障制度:当今国际上从医疗资金筹集、使用和偿付的方式可将医疗保险模式归纳为国家政府保险型(如英国、加拿大等)、社会医疗保险型(如德国、日本等)、私营性医疗保险(如美国)、储蓄医疗保险(如新加坡)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 模式(中国特有) 发达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英国、瑞典等国实施的国民卫生服务(NHS)制度;一种是德国、法国等国家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有一种就是美国实施多元的非组织化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上述三种医疗保障制度方式其目的虽然都旨在 保障国民健康免于伤病威胁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都莫不殚精竭虑 而筹谋因应对策现将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情 况简介如下: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 当前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①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服务效率也不高这是医院由国家办医务人员领国家固定工资领取报酬多少与付出劳动量多少无关 之故;

②医疗供需矛盾较大一般说医院对急性病的服务是较好的不仅免缴医药费还供应伙食但对慢性病以及疝修补术、白内障摘除术、扁桃体切除术等住院就要等很长时间; ③私人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卫生服务制度的冲击越来越大充分反映病人对医疗市场的需求 加拿大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加拿大全民医疗保险的基本做法包括供方、需方和第三方: ①供方即医院和医生由于加拿大的医院为政府开办无论医生在公立医院挂牌行医医生与医院之间只有业务协作关系无经济关系; ②需方(国民)职工和雇主只要缴纳少量医疗保险费贫穷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可申请部分或全免医疗保险费65岁以上老年人全部享受医疗保险; ③第三方直接第三方为省卫生署负责直接管理住院医疗保险部门和门诊医疗保健计划部门;间接第三方为联邦卫生福利部联邦政府和各省卫生署都严格执行“医院综合预算制度”这是指医院与政府商定预算数额后医院的费用必须限定其内超支向上追加省里不予保证致使医院有强烈的控制总费用的责任心因此加拿大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中既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涨又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较好的管理模式这是实行市场经济和加强政府参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瑞典的全民社会福利保险制度 瑞典于1982年卫生立法规定每个居民有权获得相同的卫生保健服务瑞典的卫生保健服务具有两个特点:

英国医疗体系

英国医疗体系印象 每个到英国留学的国际学生都会自动享受到与英国公民同样的免费医疗待遇,这一点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回国后非常留恋的地方。 我在来英国之前,一位前学友在交流经验时就曾感慨说,自己回国后反而觉得没有在英国时心里踏实,为什么,当时虽然穷,可是一切有保障。 我并没有对于她的话有太多的同感。 因为第一,我自信自己身强体壮,几年都不会去看一次医生,英国的免费医疗待遇在我身上基本是被浪费的。 第二,就算有什么头疼脑热,我自己吃点自带的中成药就基本能对付过去,我一直很对西药的副作用怀有戒心,担心一大把花花绿绿的药丸吃下去,一瓶瓶液体注射进身体,会不会在治好了这个病的同时也损伤了机体的某些功能,所以平时我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吃西药的,到英国后也是如此。 但是,两件小事还是有机会让我体验到了英国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去形容我对这个体系的印象,应该不是“先进”一词所能概括的。 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到英国后不久我收到我的注册医生的一封信,要求我尽快安排时间去做一次妇科体检。(注册一位医生是到英国后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注册过医生后,就自动进入了英国的免费医疗体系了。)信中非常客气地说,我的妇科体检的时间到了,如果我能安排时间预约一次妇科体检,他们将非常感谢。 虽然我知道这次体检是免费的,(在中国如果不是福利好的单位安排员工做体验,做一次体检通常要花几百块钱),但是初来乍到,我还真没有心思考虑体验的事,再说谁知道他们诊所卫生条件如何,要是我的注册医生(一位男医生)亲自做,那多尴尬。所以这封信拆开看了一眼后,我就置之于脑后了。 过了一个多月,我收到了诊所寄来的第二封信,信中说,我们最近建议你来做妇科体检,我们的纪录里显示你还没有来做,我们强烈建议你做这次体检,因为这就有助于我们早期发现那些不正常的细胞,请尽快跟我们联系。 看到这封信,我有些觉得过意不去,但还是有点担心他们的条件。另外也觉得没有必要,毕竟体验出来异常的人群是极少数,我何苦为了那极少的可能性去折腾呢。便再次置之不理。 锲而不舍 第三次,我收到了一个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缩写,英国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寄来的一本小册子。这本册子上详细地就这次英国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针对年龄在25岁至64岁的女性进行的体检进行了解释。

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简析

第十讲: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简析主讲题材:论各国医疗保障制度 主讲单位:医学美容教育网 时间:2014年12月01日 地点:公开场所 背景:●美国医疗保障制度:市场化与政府作用; ●英国医疗保障制度:渗透“福利国家”理念;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保护弱者与谋求公正; ●日本医疗保障制度:为全体国民提供健康保障; ●印度医疗保障制度:贫富各有所依; ●泰国医疗保障制度:人人受益的“30铢计划”; ●俄罗斯医疗保障制度:以津贴取代优惠。 美国:市场化与政府作用 美国医疗服务体制的市场化有其自身的优势。它能够通过供需双方的博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不同消费需求;它是在强有力的管制条件下进行的,医疗质量安全方面有较好的保证。 作为超级大国,美国在科技和经济领域中具有优势地位,成为各国纷纷效仿的榜样,然而其医疗保险制度,却不被许多研究者看好。中国市场化取向的医疗改革带来“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被某些学者诊断为患有“美国病”。

美国的医疗保障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它是以民间的私营医疗保险为主,政府辅以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与补助。 美国约40%的医疗费用来自私营医疗保险计划,即使是政府医疗保险计划,其很多操作工作也是由私营医疗保险公司去执行的。这些私营保险公司主要分为两类:非营利性健康保险公司,如蓝盾、蓝十字公司,及营利性商业保险公司。两者竞争的手段是采取费用分担办法降低保险金。它们只提供对较低费用的医疗项目的保险服务,对一些昂贵的医疗服务项目则设立单项保险。 政府对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险和医疗救助主要分为:医疗照顾制度(Medicare)和医疗救助制度(Medicaid)。1966年,医疗照顾制度正式实施,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卫生服务经费管理局直接管理。它包括医院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两部分,前者的资金来源于社会保障工资税,后者的25%来自申请人的投保金,余下的75%由政府一般收入解决。该制度是对65岁以上,及65岁以下因残疾、慢性肾炎等疾病而接受社会救济金的人群提供医疗保险。保障的范围包括大部分的门诊及住院医疗费。 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对低收入人群、失业人群和残疾人群提供医疗服务的一个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项目,联邦政府支付55%、州政府支付45%,以便对上述人群实行部分免费医疗。

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概况

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概况 国外医疗保障制度种类较多,通常称为健康保险制度或疾病保险制度,最早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欧洲,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劳工运动的蓬勃兴起,由民间自发的医疗保险逐步发展为国家直接参与并负责的社会保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各种不同制度的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医疗保险,尤其是一些社会福利国家更重视这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英国、瑞典等国实施的国民卫生服务(NHS)制度;一种是德国、法国等国家实施的是社会保险制度;还有一种就美国是实施多元的非组织化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上述三种医疗保障制度方式其目的虽然都旨在保障国民健康,免于伤病威胁,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都莫不殚精竭虑而筹谋因应对策。主要问题是:①卫生服务的僵化。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社区医疗服务,但是由于医疗资源和财源都由国家统一管理分配,以致造成难以实施全面而有效率的卫生服务,国民对医疗覆盖方式、住院等待时间、医疗纠纷处理等问题深有反感,医师的积极性也不够高,总之名义上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英国、瑞典等国家,仍然盛行民间疾病保险,这是反映国民对僵化的国民卫生服务制度的不满而转向不同保障形式的医疗行为,在中产阶层以上国民中尤其明显。②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当前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关系是基于契约关系上的,按照医院或开业医师实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数

质量来支付医疗报酬,这种制度本身就具有医疗费用无限制上升可能的特点。医疗费用上涨,因而不得不调整保险费比率或者提高国民就诊时分担医疗费用的金额,这是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世界性难题,虽然实行多种支付方式,包括美国著名的DRGs,但问题并无根本解决。 ③仍有部分国民没有或基本没有享受到全民医疗保险服务的权利,要把社会医疗保障服务真正扩大到全民,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现将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情况简介如下: 一、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 英国早在1911年就通过《全国保险法》,对健康保险及失业保险作了法律规定,并正式建立全科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GP)的制度,作为国家卫生服务的初级保健基础;1944年颁布布国家卫生服务法令白皮书;1946年经英国皇室同意于1948年7月5日正式颁布英国《国家卫生服务法》(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ct);1948年起首先在英格兰地区成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对英格兰的14个大区(region)的330多个教学医院或大区医院进行分组管理,全科医师则由134个执行委员会进行管理,形成了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全科医师提供)、地级服务(即由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和医院服务(专科医疗服务)的三级服务体制。根据1948年的《国家卫生服务法》规定,所有医疗机构均实行国有化,这些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均为国家工作人员。接着又在1964年通过《卫生保健法》,规定凡英国居民均可享受国家医院的免费医疗,其卫生服务经费全部或大部分从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