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绘画色彩感受技法

西方绘画色彩感受技法

西方绘画色彩感受技法
西方绘画色彩感受技法

西方绘画色彩感受技法

正如派脱所言“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西方绘画中也体现着趋向音乐之美的状态。虽然在理论上看,绘画和音乐似乎是完全没有关联的两个艺术学科,但是在西方绘画中,色彩的变化能够体现出“节奏性”;色彩的构图能够体现出“旋律性”;色彩的体验能够体现出“和弦性”。即透过绘画艺术可以发现节奏、旋律、和弦这些具有音乐特征的色彩表现。

一、色彩变化的“节奏性”

色彩的变化能够体现出“节奏性”。节奏是构成艺术的重要元素,朱光潜先生曾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西方绘画艺术中色彩的节奏性通过色彩的强弱感觉、明暗关系以及冷暖关系得以体现。

色彩的强弱感觉体现出节奏性。人们看到高纯度色会有强感,低纯度色会有弱感:彩色系具有强感,无彩色系具有弱感:对比度大的具有强感,对比度小的具有弱感:正是这种强弱感使得西方色彩画较之中国水墨画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而这种感受就如同音乐中强弱节奏的体验。例如,曲子是2/4拍节奏,就会给人以“强弱”的感受;在3/4拍节奏中就会有“强弱弱”的感受。由此看来,色彩的强弱和音乐的强弱虽然分别为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但是从人接受的强弱感觉上来说是相似的。

色彩的明暗关系体现出节奏性。西方绘画色彩中的明暗关系可以让人感受到光的变化。凸现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秩序感,并在明暗关系的对比衬托下。使物象在光影的变化中主次分明。意大利画家达·芬奇首先使用了“明暗对照法”,这种明暗对照是对自然光的巧妙运用,营造出画面的立体感。在他的传世之作《最后的晚餐》中这种对照法得以完美体现。

在作品中,他把窗户里透出的光作为整体的主线引入房间,进而拉长了画面的空间距离,给人以视觉上的纵深感。可以说,达·芬奇对光的巧妙运用是整幅画面的点睛之笔,不仅使画面有了明暗的对比,而且营造出了画面的立体感,使整个画面的效果更加灵动、逼真、自然。17世纪荷兰的著名艺术家伦勃朗把“明暗对照法”发扬光大,使它成为自己标志性的技法。在伦勃朗的许多作品中。大多以深色为背景。自由巧妙地用强光凸现出画面的主要形象,使次要部分消融在暗部。在这种明暗关系的对比之下,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呈现出整体的节奏性。例如,伦勃朗最负盛名的作品《夜巡》,画面中运用光的效果,使画面的主体——市民卫队队长(弗兰斯·班宁·科克)突出地显现在画面的中央而且最亮的位置,建筑物作为次要部分被隐约埋藏在黑暗中。

西方绘画中的这种明暗层次的对比与音乐中强弱拍的结合是相似的。正如曲子中强弱拍的结合才使曲子呈现出轻重缓急、变化多样的姿态。从而凸现出曲子的主题部分,使曲子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色彩的冷暖关系体现出节奏性。绘画中冷暖色调的运用与音乐中节奏的运用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绘画中,如果整个画面暖色调的面积比较大,就会给人以跳跃、欢快、喜庆的感觉:反之。冷色调的面积比较大,就会给呈现出沉静、理智的感觉。这就如同在音乐中,快板节奏型比较多,会给人以愉悦、跳动、欢庆的感觉;慢板节奏型比较多会给人以舒缓、悠长、抒情性的感觉。

绘画中讲究画面冷暖色调的搭配,同样在音乐中也注重快慢节奏的结合。如鲁本斯《劫夺吕西普的女儿们》,将背景的冷色调与人物、马匹的暖色调魔术般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自然的整体。

同样,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最著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中,序奏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慢板节奏,当进行到引子部分。几个快板节奏的运用成为曲子的一个亮点。从而将快慢对比统一

于第一乐章中。由此可见。绘画中冷暖色彩的运用与音乐中节奏的运用也是极其相似的。

通过以上对西方绘画中色彩的剖析。就可以发现并证明色彩变化中体现着音乐的节奏性。

二、色彩构图的“旋律性”

色彩的构图能够体现出“旋律性”。绘画中色彩构图与音乐中旋律构成在强调对比、和谐搭配以及表现力上都有着及其相似的共性。

色彩与和弦在强调对比效果上是一致的。色彩对比与和弦对比在色彩构图与旋律线构成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表现程度的时强时弱而已。

在色彩构图中,无论是色相、明度还是纯度都强调对比,对比程度越大,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色彩中色相的差别比较小。色彩的对比效果就会比较弱,这样的配色会使整个画面显得呆板、单调、缺乏变化。影响了画面的表达效果;如果色彩中明暗对比效果很弱,那么物象的轮廓就会很模糊,画面就会比较混沌。缺乏层次感。再者,如果色彩中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相等,那么整个画面就会显得无重点,无主次,无对比。例如,梵高1887年创作的《向日葵》,整个画面是明亮的黄色与阴暗的浅蓝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呈现出虚幻的、非现实之美。

此外,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以黑、白、灰三色为调子,体现了较大的色彩反差,突出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使得画面效果突出、鲜明,极具震撼力。

另外,莫奈于1873年创作的《阿戎堆的罂粟园》,画面描绘一派田园风光,值得注意的是。莫奈将小块的红色点在暗绿的背景上,增强了色彩的对比效果,也正是那一小片红色为整个画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同样在音乐中,旋律线的构成强调“和弦要反向、斜向进行,避免平行结构”。也是强调对比效果。避免平淡、重复的旋律出现。只有和弦反向、斜向进行,这样组成的旋律才会跌宕起伏、富于变化,从而使旋律有起伏。有强弱,进而增强了音乐的新鲜感和表现力。避免了旋律的单调与乏味。在旋律线的构成中,同样也要避免和弦进行的无变化、无对比所造成乐曲中无主题、无快慢、无高潮现象的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色彩构图中的色彩与旋律线中的和弦,无论构成原则还是强调对比效果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色彩构图与旋律进行在避免不和谐搭配上是一致的。和谐,是最普遍、最易被人接受的美感形态。绘画中在色彩搭配上应尽量使整个画面呈现出稳定、协调的完美组合,避免出现不和谐的搭配。例如,应当避免色相中补色交叉;纯度里出现灰、脏……虽然这种不和谐的搭配有时会用于表示恐惧、惊悚、刺激的画面中,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是强调整个画面的和谐程度、协调程度。和谐的画面易于人们的审美接受,符合人们通常的审美习惯。例如,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蒙德里安,于1912年创作的《灰树》,整个画面以中性的灰、黑为主调,虽然这幅画极具造型魅力。但是这样的画面并不易被广大的人们所欣赏、接受。

同样在旋律线的构成中,也是尽量避免和弦进行相交的情况。进而避免旋律中出现杂乱无章、刺耳的不和谐因素,进而维护整个旋律的秩序,使旋律的表达更加流畅。

色彩中的线条与音乐的旋律线在表现力上是一致的。线条是绘画构图的基础,旋律同样也是音乐作品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以说。线条是以“音符”为画笔,在不同的音高位置上构成的旋律:旋律则是以“色彩”为灵感,在不同的构图位置勾画出的线条。因此在绘画中,当画面是以暖色调为主的情况下,线条多是动态的、向上升起的。

例如,梵高于1888年创作的《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以黄色调为主,加以青色和绿色的点缀。构成了黄与绿的交响诗画。显得生机勃勃。在这样一幅极具生命力的画面中,梵高运用的线条多是上扬的、向上升起的。

同样,在音乐中,当旋律多是明亮的大小三和弦或大小六和弦占优势的情况下,那么旋律线多是上扬的。当画面的色彩产生冷与暖相平衡的效果时,线条多是比较平缓的:如果旋律是表现沉静、柔和、暗淡的情感时。旋律线也多是趋向“横”的方向,比较舒缓。同理。如果画面以冷色调为主,线条通常是向下运动的:若旋律中要表达悲伤、忧愁、无奈的情感时,旋律线通常也是下滑的。例如,梵高于1890年创作的《暴风雨似的天空和麦田》。在这一时期,梵高心事重重,很忧虑。因此画面以蓝、绿冷色调为主,含有深深地静谧之感,画面中的线条也多是横向运动。

由此可见,无论是线条还是旋律线在表现情感时,其构成有着突出的相似性。可以说,色彩中的线条进一步强化了色彩的音乐效果。

三、色彩体验的“和弦性”

在绘画中人们对色彩的体验与音乐中人们对和弦的感受在接受效果方面有着相似的特性。

色彩体验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反应,例如,人们可以普遍地体验到冷暖色彩的差别,但是。所谓冷暖色彩的差别是人们赋予它的,是高级的心理反应。红、黄色之所以称为暖色调,是因为人们在色彩体验中,将红、黄色联想到太阳、火炉、烈火等类似的视觉特征,因而就有温暖、热烈、明亮的感觉:同样,我们会将蓝色联想到冰山、湖泊、流水等。因此我们就会有寒冷、冰冻的感觉。

例如,上面提到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整个画面给人以痛苦、恐惧、惊悚的感觉。另外,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作品《游艇上的午餐会》。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以温暖柔媚、闲散舒适的感受。

同样在音乐和弦中也有着不同感情色彩的差异。一般来说,大三和弦会让人联想到部队行进、战斗场面……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明亮、刚劲、奋发顽强的;小三和弦会让人联想到安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暗淡、柔和、无强烈感、内向不外露的。

另外,在19世纪后期,以惠斯勒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画家形成一个色调主义画派,他们的作品多数属于中性色调或冷色调,也有一些是暖色调。不同的色调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如惠斯勒的《白色交响曲》系列之一、之二、之三,都是以白色作为主色调,而白色作为中性色,给人以清新、平静、雅致的感受,这种感受就像聆听轻音乐一般舒缓、流畅、宁静。

相比之下可以说,绘画中色调和音乐中和弦的运用在心理的接受效果方面有着相似的特性。

四、结语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与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两者虽属艺术门类中的不同学科,但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相通性与共性的。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出发,以色彩变化的“节奏性”、色彩构图的“旋律性”、色彩体验的“和弦性”三个方面探寻了西方绘画色彩中的音乐之美。绘画中这些典型音乐因素的存在,使得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在相互融入的同时形成一种有机联系,从而开拓了艺术表现领域的新境界。为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的长期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契机。

西方绘画的色彩

西方绘画的色彩 岳爱霞导入阶段 5分钟 课件展示荷兰画家卡雷尔·阿偑尔的“自由的呐喊”。(师)现代艺术总是带给人新奇的惊讶,这幅作品就是一个例证。为了表现艺术应有的活力,画家从儿童画中寻找灵感,这幅“自由的呐喊”是画家阿偑尔的代表作,画家认为生活要自由,思考要自由,想象创作都需要自由,所以用这幅作品来书写对自由的珍爱和渴望。 现在我们是否也用这种自由的精神一起来合作创作一幅作品呢。 以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导入新课。学生以接龙的方式,在教师事先画好色块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注意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对比与和谐,注意画面的美感。游戏是学生的天性,以游戏作为导入可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无拘无束,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发展阶段 7分钟下面我们来欣赏大师们在绘画中是如何来搭配色彩的。(课件展示大师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归纳。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大师常作的方法有两点:1、色彩对比。2、色彩调和 学生进行色彩游戏搭配练习。欣赏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欣赏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大师是如何搭配色彩(突出重点)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内涵。 通过学生色彩游戏搭配练习落实双基 深入阶段 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个人的情感,大师们的作品中也常常利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是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向日葵》、《呐喊》、《门》、《大堤上的缺口》等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听音乐,想一想这段音乐与所展示出来的作品,哪一幅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自由的开展探究活动。 讨论内容为: 1、从作品中,我们是否能感受出画家想表达某种情感? 2、画家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在画面的构图及颜色的搭配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3、作品《门》、《大堤上的缺口》与前面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4、所有这些作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5、活动:“找对子”,课件展示两幅作品,听音乐,看看哪一幅作品所传达给人的情感与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相吻合。这一阶段是深入阶段,在图片的采用上跟发展阶段有所区别。引导学生以图片欣赏为学习线索,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形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此方法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给于必要的点拨,最后得于解决问题,突破难点。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的体现。 深入阶段︵ 28分钟︶预留三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

浅谈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

浅析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 摘要:在艺术发展到"东西方会合"的大时代背景下,选择野兽派领袖马蒂斯为代表,以分析、对照具体作品为方法,从画面形式层面,具体从色彩方面剖析这位画家作品中所蕴含的具有东方意味的情趣,以展现东方意味在他画面中的具体运用或表现。 关键词:亨利·马蒂斯;平面性;东方艺术;色彩观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出生在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诺尔省),是法国野兽派的先驱,与立体主义的毕加索一起被视为20世纪法国画坛上的两位最重要的艺术家。1892年,马蒂斯报考巴黎美术学院,落第后被著名象征派画家莫罗看重,收入自己的画室。这位导师竭力鼓励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绘画。他教导学生,为抵制学院主义,不要单纯地满足于经常去博物馆,也要向街头或者到大自然中去作画。莫罗的"在艺术上,你的方法愈简单,你的感觉就愈明显"这句格言,对他启发最大。① 他从后印象派画家中得到启示,大胆发展塞尚的"艺术是一种和自然平行的和协体"这个思想,并从凡高那跳动的笔触中得到狂热表现的力量,也从高更东方色彩的运用中取得表现的方法,马蒂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美术界。在经过了几种风格的尝试之后,他于1905年前后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的画色彩对比强烈,线条粗犷有力,画面线条狂野,富有装饰趣味,成为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他的油画、壁画、雕塑、素描、版画、剪纸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继往开来,但那看似极其概括简单却又神秘的色彩,精致、提炼,究竟有何深度呢? 一、马蒂斯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 1、时代背景。19世纪末,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这种工业革命的变革,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给人们的观察和思维方法带来了变化。20世纪初,以反叛传统为特点的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出现,但从艺术本身来看,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已经多次复兴,整个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几乎无人能有新的建树。事物的极度发展往往会导致衰退或者变异,西方现代艺术走向了相反的道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实走向写意。于是改变了对自然物象的摹仿与再现,开始注重主观情感的表现。科学的发展也使得追求客观物象视觉真实效果的西方传统绘画受到了危机;照相机的发明可以把客观景物十分快捷并且真实无遗地重现出来,以客观再现为主要目的的西方传统绘画,无法与照相机抗争,而到主观色彩更加强烈的领域寻找出路,因而笔触、线条、色彩、光等,都成为画家一直用来表达情感和情趣的手段。 2、东方艺术的影响。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从工艺美术之国--日本选择工艺性重于绘画性,装饰性重于写实性的浮世绘等艺术。这种选择也导致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最重大的文化革命--现代主义扬弃写实主义传统。所以早在1891年,法国批评家在谈到日本主义的时候就指出:"试图无视这个影响者,看不清现代艺术革命的起源,注定会犯这种过失,忽略形成今天样式的本质要素。同时,在艺术历史中,也注定会对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的实例视而不见。"事实上,这种影响,与古希腊,罗马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意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大量的东方艺术品、非洲艺术、中世纪艺术涌入欧洲,给欧洲艺术家以许多启发,审美价值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绘画不做自然奴仆"、"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已召示着现代主义的到来。 二、马蒂斯东方艺术的发展过程

《西方绘画的色彩》教案

《西方绘画的色彩》教案 导入阶段 课件展示荷兰画家卡雷尔?阿偑尔的“自由的呐喊”。(师)现代艺术总是带给人新奇的惊讶,这幅作品就是一个例证。为了表现艺术应有的活力,画家从儿童画中寻找灵感,这幅“自由的呐喊”是画家阿偑尔的代表作,画家认为生活要自由,思考要自由,想象创作都需要自由,所以用这幅作品来书写对自由的珍爱和渴望。 现在我们是否也用这种自由的精神一起来合作创作一幅作品呢。 以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导入新课。学生以接龙的方式,在教师事先画好色块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注意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对比与和谐,注意画面的美感。游戏是学生的天性,以游戏作为导入可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无拘无束,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发展阶段 7分钟下面我们来欣赏大师们在绘画中是如何来搭配色彩的。(课件展示大师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归纳。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大师常作的方法有两点: 1、色彩对比。 2、色彩调和。 学生进行色彩游戏搭配练习。欣赏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欣赏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大师是如何搭配色彩(突出重点)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内涵。 深入阶段 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个人的情感,大师们的作品中也常常利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是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向日葵》、《呐喊》、《门》、《大堤上的缺口》等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听音乐,想一想这段音乐与所展示出来的作品,哪一幅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自由的开展探究活动。 讨论内容为: 1、从作品中,我们是否能感受出画家想表达某种情感? 2、画家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在画面的构图及颜色的搭配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3、作品《门》、《大堤上的缺口》与前面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4、所有这些作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色彩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色彩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自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当代绘画艺术伴随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油画、雕塑、版画等多种艺术种类不断走向具有创新性、颠覆性、先锋性艺术特點的道路,从而推动了艺术革新。色彩是当代绘画艺术生命力的体现,本文通过论述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应用与发展历程,揭示色彩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标签:当代艺术;色彩;综合;理性;独特 一、当代绘画艺术发展趋势 艺术是时代的符号,是一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科学,当代绘画艺术是世界艺术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新鲜的特点。21世纪是不同领域发生急速创造融合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潮流更近一步的时代,所以在当代绘画艺术领域中同样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新情况:当代绘画艺术的综合化趋势。这一趋势强调将各门类艺术手段融会贯通,突破色彩规律的局限,打破传统画种的界限,从而跨越艺术的国界限制,开创当代艺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理性是知识的源泉”艺术的理性体现在作品主题的表达意义上。狭义的说,绘画是线条与色彩的简单组合,画家借助与线条来表达事物的“形”,运用色彩表达事物的“意”。形与意的结合正是画家对社会时代的理性思考。贡布里希在他的著作《艺术与错觉》中明确提出“自十九世纪以来,绘画是用色彩和图形表达画家情感的”,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意”上,这就揭示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要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美国视觉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这样说过:“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来说,形状要比色彩有效得多,但是运用色彩得到的表情却不能通过形状而得到。” 身处于社会变革的大时代,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迷茫和困惑:为什么我们的世界联系的越来越紧密,而人跟人之间却越来越冷漠。冷漠、庄严的视图效果成为当代绘画艺术的主流,“理性主义”的勃兴正是这种时代主流的体现。艺术家们永远行走于时代的尖端,他们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中的细微变化,将色彩和线条剖析表达运用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应该说,当代绘画艺术的综合与理性趋势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文明创新的新成果,是知识综合运用的必然体现。这种趋势为艺术家开启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当代绘画的内容与形式也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充与发展,促使当代艺术家们更加注重色彩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运用,从而创作出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色彩贯穿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色彩作为绘画艺术表达的窗口,对绘画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再简单的绘

绘画色彩的时代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316370597.html, 绘画色彩的时代特征 作者:管乐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 摘要:在绘画艺术中色彩属于重要表现的要求,同时经过漫长的发展,色彩不仅自身形 成了独一无二的美学规律,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然而这种特征不仅对绘画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并且还能够将时代精神以及人文内涵很好的反映出来。本文主要将色彩以及色彩时代性含义作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我国绘画色彩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绘画色彩;时代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J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35-01 一、继承创新的时代特征 一门艺术进行不断发展其动力源泉主要就是继承与创新,绘画发展到现在也是继承与创新进行不断的推动而实现的,尤其是在色彩上的体现更加明显。 (一)继承 我国当代绘画其色彩继承了博大精深的内容,可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壁画,而国外可追溯到其文艺复兴时的油画。绘画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国当代的绘画积累了大量宝藏般的素材。我国当代画家从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一部分,将其和自身主观认识以及艺术风格结合起来,从而应用到创作的作品中去。将我国传统色彩的技法创造性应用到当代绘画中,能够获得一个全新艺术效果。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运用和继承,对于我国当代绘画多元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①。 (二)创新 我国当代绘画者将色彩的创新当作是绘画的生命,并且提出构建当代色彩的审美标准体系口号,不断出现新的尝试和运用。利用色彩的本身表达出炽热情感和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许多别样创新的形式和开拓与创新新的领域,这种继承与创新显然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绘画色彩时代特征的主要表现。色彩属于一门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与特征,彰显时代性的特征必须要建立在对与色彩本身艺术规律尊重的基础上,不管去尝试怎样的变革,都不可以去违背色彩所具有的根本艺术规律。 二、重构再生的时代特征 重构和再生值得就是把构成事物的体系打破,同时注入新元素,随后使其能够呈现出新特点。在绘画中,就是将原有色彩的规律与体系完全打乱,重新的进行构造的这一过程。重构再

色彩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色彩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自绘画艺术产生以来,色彩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画家们用色彩作为艺术表达平台,增添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与表现力。观赏者通过色彩了解艺术家们的内心世界。 一、当代绘画艺术发展趋势 艺术是时代的符号,是一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科学,当代绘画艺术是世界艺术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新鲜的特点。21世纪是不同领域发生急速创造融合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潮流更近一步的时代,所以在当代绘画艺术领域中同样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新情况:当代绘画艺术的综合化趋势。这一趋势强调将各门类艺术手段融会贯通,突破色彩规律的局限,打破传统画种的界限,从而跨越艺术的国界限制,开创当代艺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理性是知识的源泉”艺术的理性体现在作品主题的表达意义上。狭义的说,绘画是线条与色彩的简单组合,画家借助与线条来表达事物的“形”,运用色彩表达事物的“意”。形与意的结合正是画家对社会时代的理性思考。贡布里希在他的著作《艺术与错觉》中明确提出“自十九世纪以来,绘画是用色彩和图形表达画家情感的”,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意”上,这就揭示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要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美国视觉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这样说过:“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来说,形状要比色彩有效得多,但是运用色彩得到的表情却不能通过形状而得到。”

身处于社会变革的大时代,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迷茫和困惑:为什么我们的世界联系的越来越紧密,而人跟人之间却越来越冷漠。冷漠、庄严的视图效果成为当代绘画艺术的主流,“理性主义”的勃兴正是这种时代主流的体现。艺术家们永远行走于时代的尖端,他们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中的细微变化,将色彩和线条剖析表达运用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应该说,当代绘画艺术的综合与理性趋势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文明创新的新成果,是知识综合运用的必然体现。这种趋势为艺术家开启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当代绘画的内容与形式也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充与发展,促使当代艺术家们更加注重色彩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运用,从而创作出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色彩贯穿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色彩作为绘画艺术表达的窗口,对绘画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再简单的绘画作品也离不开色彩,连色彩单一的水墨画也是对白、灰、黑三种色彩的综合运用,色彩的发展与绘画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当代绘画艺术”并没有明确的起始点,所谓的“当代绘画”就是发生在当下的、具有自己独特性与表现力的一门艺术。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当代与现代的概念愈加模糊。中国的当代艺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的当代艺术大概可以推及至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与经济的巨大飞跃为色彩艺术的创新运用提供了可能。科技使人的智能不断提升,绘画艺术领域得以扩展,

西方油画发展史

西方油画的发展史 油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着时代的艺术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油画发展初期的历史条件奠定了古典油画的写实倾向。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要求,许多著名画家为逐渐摆脱单一的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的创作,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使宗教题材的作品含带明显的现实世俗因素,有的画家完全描绘现实生活的实景。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继承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人体解剖学的运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实般准确的比例、形体、结构关系;焦点透视法的建立使绘画通过构图形成幻觉的深度空间,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定向的瞬间视觉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统一在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晰层次。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在其他画种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画工具材料性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古典油画成为经长期制作的、高度写实的面貌。 古典油画在整体上是油画语言诸因素共时综合运用的结果,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对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特别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比较注重明暗法的运用,画中景物的暗部统一笼罩在阴影中,明暗交界线呈柔和的过渡,造就了画面集中而浑然的效果。L.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同时期的尼德兰画家则清晰地刻画画中景物各个细部,景物之间是色彩的差别而非明暗的过渡,R.康平的三叶祭坛画《受胎告知》就细致地呈现室内外的所有景物。意大利的提香是第1个特别注重油画色彩表现力的画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画,并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异的明亮色彩构成富丽堂皇的金黄色调,透明颜料的多次复叠,忽厚忽薄的笔法,又使色彩与形体有机溶合,造就出质感效果。 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画的种类按题材划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技法也日臻丰富,并形成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 2)中国的油画最早出现在棺椁器具之中,据周礼、汉书等文献所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已有用“油”绘画的历史。通常的说法是1581年利玛窦携天主、圣母像到中国后,才开始了中国的油画,其中一幅“木美人”作品,虽历时五百年,仍依稀可见画风的古朴厚重。 康熙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潘庭章、艾启蒙等以绘画供奉内廷,从而把西方的油画技法带入了皇宫;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衣(满语即奴仆)受命于皇上,向传教士学习油画,但并未留下一些痕迹。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西文化大冲撞,民间的画坊、画馆兴起,画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时由于画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养也有限,使他们的作品未能进入文化的高层次,形成一个独立的新文化。 清末维新变法后,许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法、日本等国学习西洋油画,他们中有: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潘玉良、

西方绘画色彩感受技法

西方绘画色彩感受技法 正如派脱所言“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西方绘画中也体现着趋向音乐之美的状态。虽然在理论上看,绘画和音乐似乎是完全没有关联的两个艺术学科,但是在西方绘画中,色彩的变化能够体现出“节奏性”;色彩的构图能够体现出“旋律性”;色彩的体验能够体现出“和弦性”。即透过绘画艺术可以发现节奏、旋律、和弦这些具有音乐特征的色彩表现。 一、色彩变化的“节奏性” 色彩的变化能够体现出“节奏性”。节奏是构成艺术的重要元素,朱光潜先生曾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西方绘画艺术中色彩的节奏性通过色彩的强弱感觉、明暗关系以及冷暖关系得以体现。 色彩的强弱感觉体现出节奏性。人们看到高纯度色会有强感,低纯度色会有弱感:彩色系具有强感,无彩色系具有弱感:对比度大的具有强感,对比度小的具有弱感:正是这种强弱感使得西方色彩画较之中国水墨画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而这种感受就如同音乐中强弱节奏的体验。例如,曲子是2/4拍节奏,就会给人以“强弱”的感受;在3/4拍节奏中就会有“强弱弱”的感受。由此看来,色彩的强弱和音乐的强弱虽然分别为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但是从人接受的强弱感觉上来说是相似的。 色彩的明暗关系体现出节奏性。西方绘画色彩中的明暗关系可以让人感受到光的变化。凸现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秩序感,并在明暗关系的对比衬托下。使物象在光影的变化中主次分明。意大利画家达·芬奇首先使用了“明暗对照法”,这种明暗对照是对自然光的巧妙运用,营造出画面的立体感。在他的传世之作《最后的晚餐》中这种对照法得以完美体现。 在作品中,他把窗户里透出的光作为整体的主线引入房间,进而拉长了画面的空间距离,给人以视觉上的纵深感。可以说,达·芬奇对光的巧妙运用是整幅画面的点睛之笔,不仅使画面有了明暗的对比,而且营造出了画面的立体感,使整个画面的效果更加灵动、逼真、自然。17世纪荷兰的著名艺术家伦勃朗把“明暗对照法”发扬光大,使它成为自己标志性的技法。在伦勃朗的许多作品中。大多以深色为背景。自由巧妙地用强光凸现出画面的主要形象,使次要部分消融在暗部。在这种明暗关系的对比之下,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呈现出整体的节奏性。例如,伦勃朗最负盛名的作品《夜巡》,画面中运用光的效果,使画面的主体——市民卫队队长(弗兰斯·班宁·科克)突出地显现在画面的中央而且最亮的位置,建筑物作为次要部分被隐约埋藏在黑暗中。 西方绘画中的这种明暗层次的对比与音乐中强弱拍的结合是相似的。正如曲子中强弱拍的结合才使曲子呈现出轻重缓急、变化多样的姿态。从而凸现出曲子的主题部分,使曲子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色彩的冷暖关系体现出节奏性。绘画中冷暖色调的运用与音乐中节奏的运用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绘画中,如果整个画面暖色调的面积比较大,就会给人以跳跃、欢快、喜庆的感觉:反之。冷色调的面积比较大,就会给呈现出沉静、理智的感觉。这就如同在音乐中,快板节奏型比较多,会给人以愉悦、跳动、欢庆的感觉;慢板节奏型比较多会给人以舒缓、悠长、抒情性的感觉。 绘画中讲究画面冷暖色调的搭配,同样在音乐中也注重快慢节奏的结合。如鲁本斯《劫夺吕西普的女儿们》,将背景的冷色调与人物、马匹的暖色调魔术般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自然的整体。 同样,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最著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中,序奏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慢板节奏,当进行到引子部分。几个快板节奏的运用成为曲子的一个亮点。从而将快慢对比统一

色彩艺术的发展历史

色彩艺术的发展历史 在人类穴居而野处,食则茹毛饮血,衣则缀叶负皮的年代,色彩艺术就已进入了人类的历史中。在距今两万多年以前的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穴壁画和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洞穴壁画中,就已发现原始人类就已用色彩来记事。在出土的原始石器和陶器中,人们就已认识到了色彩的作用,在原始氏族图腾、巫术礼仪中,人们学会了用色彩来装饰自己,赋予了色彩以神秘的力量。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结绳记事的年代,色彩艺术就已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之中,与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息息相关的联系。 中国古代色彩史 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考古出土的彩陶艺术中,可以发现原始人类对色彩知识的认识与利用。在西周时期,已出现了对色彩装饰技术与应用的文字记载。《考工记》中载:“设色之工,画、缋、钟、筐、塃。”“画缋之事,杂五色……”古之绘画设色,实借其色彩形象之力,与人以具体之感,曲打其礼教之旨耳。秦汉时期,织绣印染工艺日臻完备,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设色平涂和染色,图案配色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代漆画设色绚丽、在黑底上描绘深浅不同的红色,平涂红、黄、绿、蓝、金、银等色,极尽设色之能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继承和发扬汉代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成就。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就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在传世的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绘画成就。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主张,其中“随类赋采”成为后世绘画设色的重要主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文化高度发达,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色彩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开创金碧山水一代画风,设色浓丽,金碧辉煌。佛寺壁画,色彩浓淡层次分明,着色极为丰富。唐三彩更反映了唐代卓越的色彩成就。五代两宋时期,统治者酷爱书画,兴办皇家画院,文人士大夫绘画兴起,商品绘画盛行,工艺美术繁荣。绘画设色承袭唐风,又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受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观念的影响,在设色方面,由绚丽多彩的重彩着色,逐渐转向以无彩色的水墨着色和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画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品惨淡经营,墨色勾线,设色淡雅,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元代文人画追求笔墨技巧和绘画意境的创造,水墨写意兴隆,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绘画设色上,淡泊色彩,崇尚水墨。明清时期文人画与宋元文人画一脉相承,设色淡雅,讲求笔墨和画面意境。工艺美术中的装饰色彩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色彩艺术,除了宫廷士大夫的色彩艺术以外,还有民间色彩艺术。民间色彩艺术扎根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色彩艺术品种繁多,色彩装饰范围广泛。有民族服饰、民间染织绣、生活日用品、文体用品、民间美术等,与宫廷的追求奢侈豪华、以富贵为美和士大夫以追求闲情雅趣、已典雅为美的色彩艺术相区别的是,民间艺术色彩鲜明强烈、热情

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 的异同知识讲解

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 的异同

中国绘画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代表,中国的水墨画以写意为主旨,作画者不但要心中有画面,还要有对画面深深的感情寄托,不以生活中的实物的形象为局限。用笔是大胆,不拘于形式,不刻求光感以及画面色彩搭配,观赏者要走入画中,走入作画者的思想中,这样才能真正的欣赏它,感受它的美。中国的水墨画画面多辅以文字,作为欣赏画作的铺路石,如中国五代时期画家荆浩的《匡庐图》,画面气势磅礴,危峰重叠,四周溪峰连绵,山石之感坚实,体感厚重,体现出作者对山水无限敬仰之情,也同时能体现出作者无限的胸襟。 西方绘画作品非常繁多,但其中以宗教色彩浓重的题材为其代表,画面多凝重,色彩对比鲜明,画法笔触精细,力求完美,画面人物表情清晰明了,而且作品题材多为广为人知的宗教故事。做平力求形似,有种真实贴切的感觉。作者多追求画面的光源,以及光源在画中人物中的折现。他们善用光和色彩来体现作品,西方绘画作品也能体现画家的一些思想感情,但过于拘泥,不像中国水墨画般豪放、洒脱。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徐徐打开的帷幕中圣母怀抱着圣婴从云端缓缓落地,圣母端庄矜持的脸上略带忧伤,而圣婴也带着超乎儿童的神圣。画面如诗一般,艺术语言表现出一种优雅、和谐、轻快,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理想。

那你可能会问中国就没有了细腻,西方就没有来豪放吗?我只能告诉你:“是也!非也!”。 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的绘画,他们都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变化,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随着审美观念的拓展,西方也出现了洒脱之作,中国也不乏细腻光感的作品出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现代的大作中写意、奔放的作品很多,如蒙克的《呐喊》,画中天空被染成了鲜红色,灰蓝色的海湾和小镇,桥头两个僵直的人影向前走着,画中央一个有几分变形的人正在捂着耳朵呼号呐喊,像是画家自己的化身。让我们体会到了画家的紧张、恐惧和不安,甚至是绝望。 中国绘画的细腻、婉约就如同中国的绣花针,细致入微,极其考究,如中国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他以每位帝王以及侍从为一组造型,侍从体型小于帝王,同样的背景进行烘托,画面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的细微,刻画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气质心态。它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西方色彩发展史

色彩的魅力 应该说,自然的色彩已是十分迷人.阿恩海姆曾经写道:“那落日的余辉以及地中海碧蓝的色彩所传达的表现性,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不过阿恩海姆的本意并非是说艺术中的形状就微不足道了,而是说艺术里不仅仅只有形状而没有色彩,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形与色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倘若没有颜色,形就无法显现。即便是一条线,如果没有任何颜色,就绝难产生任何视觉经验。当然,反过来说,没有形,色彩也是无所依托的。因此,只能是有色彩的形,而色亦只能是有形的色,两者须臾不相分离。当然,形与色的完美结合才有尤为灿烂多姿的表现力。这也正是贝尔所津津乐道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说,色彩的运用是人在艺术中的天性流露。即使是上万年前的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冰河时期里以狩猎为生的人们也已经在洞穴中彩绘壁画了,譬如,在阿尔塔米拉的洞穴里已经发现了红褐色、黑色和黄土色所绘画的动物形象。 由于文化意义的投射以及色彩与视觉形象因素的结合,色彩的情感力量或象征含义往往隐含其中,这使得色彩的世界变得意味深长。色彩的运用与其说是对应客观存在的反应,还不如说是出诸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吁求。在西方油画里,色彩或许是最为举足轻重的造型手段,同时又何尝不是至关重要的表现招数。日本版画里的用色之“纯”曾经使西方艺术家为之倾倒。马奈、梵高和马蒂斯等均十分着迷,彷佛洗清了眼睛而获得新的色彩感觉。确实,画什么题材,表达怎样的情愫,营造何种氛围,渲染什么感受,都要讲究用相应的色调。以读解和欣赏西方的古典绘画为例,色彩无疑是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如果说,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绘画中充溢的是带有神秘性质的色彩的话,那么在从以神为中心的色彩惯例转向对人的色彩的世俗化的过程中,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就有了特别的意味。在他的笔下,表现光亮的色彩就不是彷佛来自天上,而是像灯光一样照射到画中的描绘对象,显得单纯而又清晰。法国画家拉图尔的人物画中“烛光”效果则好像是让色彩赋予人物以性格和情感。他们两位的艺术践履表明了十七世纪前后的绘画中的色彩已不全是对神的烘托,而是转向人的生活与现实。在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里,荷兰画家伦勃朗的色彩世界显得既有震撼力。舞台灯光式的色彩处理使得明暗对比具有特别的戏剧性。例如,《夜巡》画的是一个面积巨大的机械军库,内部应该是昏暗的,但是从画的右上方却泻入一道神奇的光彩,彷佛是荷兰老是乌云密布的天空上蓦然裂开一处并从缝隙中投下一道耀眼的阳光,画面的气氛立即变得热烈起来:行走在前面的人处在一片明亮的色彩中,而后面的人群显得半明半暗。正是由于明与暗的对比,军械库的深处成为令人感到深邃无比的黑暗,同时明暗的变化也悄然增添了整组人物形象的动感。熟悉伦勃朗奇妙色彩效果的人却在深有感触的同时,又难以一言道明这些用色的现实依据:是灯光?是日光?是烛光?它更可能是艺术家主观世界深处的一盏灯,由内而外地照亮画面上的一切!到了十九世纪,印象派的不懈追求也是和色彩的独特运用联系在一起的,主管和客观的交融无疑变得尤为得心应手。至于马蒂斯的理想,那就是用色彩在画面上奏出音乐了。的确,存在着一个以色彩“签名”的个性世界,有谁会将雷诺阿、德加、蒙克、德蒙里安、霍克尼等人混为一谈呢?在色彩成为艺术家的激情以至整个生命的内在表达语言时,它就完全地个性化了。没有比马蒂斯表述得更为精到得了:“某种色彩的雪崩是没有力量的,只有色彩被组织安排的配合了艺术家强烈的感情时,它才获得了自身充分的表现,、。 理解色彩至于绘画并非愈多愈好的道理,那么色彩至于雕塑的关系就不难把握了。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雕塑多是上色的。在古希腊,尽管米罗岛有质地极佳的大理石,但是那时的大理石雕塑仍然是着色的,只是这种色彩并不经久,如今已是剥落殆尽。古埃及的雕塑也以彩色居多,极少数的西方经典代雕塑仍旧可以看到当年加过彩的痕迹,比如,雅典内城和五尔德纪念馆的雕塑。不过。与绘画比较,雕塑的用色相对简洁的多,比如有的作品只用单色,像东西方的烫金像,而中国的大型陵墓周围的石雕则没有上色。而且

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探究.docx

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探究 前言 众所周知,色彩是艺术创作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浓重与否,色调的选取可以反映出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读者可以通过作者色彩的运用,来读懂作者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景。但是,受到文化、地域、语言的巨大差异,即使是同一种色彩的选用,中西方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也可能是不尽相同的。本文我就表现形式、文化差异,色彩的运用、色彩的感受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中西方绘画色彩的巨大不同。 1中西方绘画色彩在文化上的差异 由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中西方对于颜色的喜好程度是截然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恰恰相反的。以我们常见的颜色红色和黄色为例。在中国,红色往往是一种吉祥,喜庆的寓意。我们在婚礼,开业庆典、大型的商业活动等重要场合的时候,常常以红色进行装扮,代表一种喜庆,祥和的寓意。在婚礼我们也常常以穿红色的礼服婚纱代表吉服,代表以后的日子能够顺顺利利,红红火火。所以,我们中国常常是把红色作为一种吉利,喜气的象征。但是红色在西方则恰恰相反,红色在西方国家往往预示为恐怖、冷酷、血腥的代名词。一些冷酷暴力的事件常常是以警示的红色予以表达的,所以在西方红色是一个消极的符号。再以色彩中极为常见的黄色为例。黄色在中国古代是权利的象征,非皇族是不得穿黄色的衣服的。是权力的代名词的,现代人们也很喜欢黄色,预示着欣欣向荣。但是,在西方国家,黄色

也是一种低下,卑劣的信号。所以说,在颜色的选择上,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选取的不同。 2中西绘画色彩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在艺术长河发展的初期,中西方的色彩观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差异,都是借助简单的色调来进行艺术的创作。当时由于颜料较少,色彩类型又都比较单一,所以艺术作品的颜色较为单一,没有更多的色彩渲染。但是即便如此,二者在表现形式上也是有所差异的。通过艺术初期中国的一些陶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绘画多采用的是抽象的手法,色彩的运用比较简单,且以平面绘画居多;而西方国家的绘画作品则更倾向于立体创作,绘画的运用更加丰富立体化。到了秦汉年间,我国绘画的表现形式还是以平面绘画为主,但是色彩已经变得丰富起来。而且逐渐形成一种美感。而西方绘画则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分化,一部分艺术作品倾向于装饰性的色彩,而另一部分作品则倾向于再现性的色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绘画艺术作品也开始向再现性发展。通过色彩的变化来使人物、景色变得更加真实。同期西方国家的绘画作品,也发生了功能性的变化。此时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使用的工具,通过意识形态来向劳苦大众展现上帝的光环。这时的绘画作品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政Z手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艺术作品了。唐宋时期,我国的绘画作品趋向于两种派别。一种是以花鸟画、春绿山水画为代表的,另一种是以文人画作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绘画的色彩应用开始向清淡转变。文人更倾向于用墨色的变化来展现世间万物,因此,这一时期的画作很少有浓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英本1202班陈佳玉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中西方绘画艺术犹如两座形貌各异的山峰,虽然同样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但却各成一体。在全球一体化的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密切。交流之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两座山峰的不同特点,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再则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也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中国山水注重写意讲求意境,西方则主要注重写实!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 关键词:中国画;山水画;水墨;西方画;风景画;水彩 【一】中国山水画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有助于激发业余或专业山水画鉴赏者的兴趣以及加深其对绘画作品的理解。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到干后成了糊涂的一片。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

色彩发展史

设计色彩课件──色彩发展史 设计色彩课件──色彩发展史 在美术考前教学中,MR.MA总是发现学生的色彩知识少之又少。真正色彩感觉好的 学生又占少数。即时在画色彩时感觉不错但还是不能很好的驾驭色彩。无疑这是学生对色彩理论的欠缺。 回想起在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一年级基础部学习时,画过不少的色彩构成、形式构成。当时还一直决的这些东西没太大用,又太简单。现在真的是领悟到了色彩理论对后来从事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画色彩风景还好。一旦画上平面设计学生的色彩缺陷全部报漏无疑。简直惨不忍睹!不多说。发布一些色彩理论给大家学习,以尽快提高! 1,色彩学是以画家、画派和自然科学的成果而兴起的一门学科。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绘画的造型与色彩是不平衡的。

达芬奇 社会下层人物的画像 在十九世纪以前的漫长的时期里,画家对色彩的观点并没有什么新的突破,由于艺术存在着一个继承的问题,时至于今,对于色彩方面的术语也还存在含混或谬误。 2,谬论——“固有色” 是说物体本身有自己的颜色,似乎强调了色相不变的一面,却不知道光是怎么改变色

相的基本道理。 古典画家就是以“固有色”这样的概念来处理画面色彩的。 固有色概念 固有色概念 十九世纪法国的巴比松画派,走出画室到大自然去写生,多少改变了主观色彩。

外出写生 外出写生

外出写生 写生树木 写生原野

原野与城堡 野外的牛 但是巴比松画派画面的茶褐调子的千篇一律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太阳光谱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发现七色色带——“固有色”的概念不成立了。 新的色彩原理 从太阳等光源所发出的光,遇到物体而产生反射色光现象,在一个空间世界,当有一个主要光源时,物体不但受这个主要光源的照射,而且周围其它物体或环境此时也反射出自己的色光,在这样乱反射下就造成了绚丽的色彩空间世界(即色彩关系) “印象派”的出现 以新的色彩学理论为指导。 前期印象派 绘画色调打破了以往绘画的沉闷色调,画面的色彩清新、明快,光与大气表现的更为出色了,强调色彩的真实性。代表人物:毕沙罗马奈西斯莱莫奈雷诺阿

西方绘画发展史

●西方绘画发展史 ●史前时代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维也纳附近的威伦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奴隶社会时代 进入奴隶社会,那些文明古国谱写了人类美术史的辉煌篇章。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又称两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浮雕,亚述王国那些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

古埃及的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尤其具有无穷的魅力。 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而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 封建社会时代自公元476年开始,欧洲历史进入封建中世纪。受基督教制约,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拜占廷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与宗教建筑相结合,雕刻、镶嵌画和壁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

绘画色彩学教案

第一章导论 一、关于色彩: 1、广义与狭义的色彩: (1)、它是最具有表现力的视觉要素; (2)、它是人感性的直觉,而不是理性的判断; (3)、在艺术作品中,是绘画的重要语言,也可以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 (4)、在自然界中它又是某些动物的保护色 2、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对于深入刻画形象、抒发情感、烘托气氛、准确鲜明地表现生活,具有独特的作用; 3、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地位? 反对色彩第一主义——坚持色彩第一的观点,有陷入形式主义的可能: 1、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语言来说,色彩虽然是重要因素但不是第一位的;素描和白描才是第一位的,因为素描和白描是解决形的问题的,也就是解决形体结构问题的,没有行也就没有造型艺术; 2、色彩是依附于形的,生活中如此,在反映生活的绘画中也是如此,不依附于形的一堆颜色是不能正确反映生活的; 3、形与色、创作的关系 二、理论知识的再认识和学习色彩艺术的途径 (1)、科学、光学知识以及艺术流派的风格特点 (2)、学习大师的创作经验和风格特征表现手法、观察方法; (3)、自我的直觉和经验以及灵感; 《所谓的经验是我们可以习得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视觉表现形式与技法》 三、色彩与色彩研究发展的过程 1、出发点:A 早期运用实践,集中与经验和技法的表达上; B 随着科学的发展——》从直觉发展到科学的理性分析——》多元化 的研究和探索——》深入到自然科学或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甚至与其他 学科相交叉。 C 从美学角度出发——》是对我们的艺术实践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色彩理论和规律 2、在艺术领域中,针对实践色彩的演变过程: @1、菩提切利的线描填色法;@2、“先形后色”的古典画法@3、伦勃朗的透明画法@4 、“先色后形”的画法@5、印象派与运用色点色线色束的技法艺术作为文化它自身的发展、演变、伴随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在传承和复兴的传统过程中,每一代人都会发现和创造色彩新的功效 再现艺术——色彩作为象征的手法追求简单而清晰的象征效果,而不是阴影和色彩的变化(如古典绘画) 表现主义——用形状和色彩的手段来表现内在的精神体验 现代主义——强调的是每种色彩固有的表现价值,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追求绘画自身的真实;每位艺术家的观点都决定他在使用色彩时所呈现的不同倾向; 四、我们如何参鉴大师的作品?如何理解他们利用色彩来创造作品的形式意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