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东盟文化.

中国与东盟文化.

中国与东盟文化.
中国与东盟文化.

中国和东盟文化产业合作深入务实

中国文化产业网时间: 2008-11-09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8315499263.html, 作者:黄海【字体:大中小】

“随着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我们的文化产业合作也越来越多,包括市场调研、融资、项目合作等,都可以相互学习对方的成功经验。”10月28日至31日,在第三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上,东盟秘书处东盟信息官员阿迪特亚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可。他们还表示,自2006年开办以来,这一论坛对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

本届论坛由中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对外文化联络局和广西文化厅主办,以“相互借鉴、合作共赢”为主题。与往届相比,本届论坛不仅邀请了泰国等10个东盟国家的代表出席,还吸纳了与东盟国家接壤的云南、广东、海南等省份的代表参加。

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丁伟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近,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日益密切的友好交往,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也面临着共同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希望它除了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信息交流、相互借鉴成功经验、表达合作意向之外,还能够实质性地推动实际文化合作项目的协商和形成。

合作更加深入

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两年以来,该论坛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7年1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召开的“10+1领导人峰会”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并建议论坛期间可商签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这一建议得到了东盟各国的认可,中国文化部积极响应,于今年7月代起草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并通过中国东盟秘书处、中国东盟事务协调国文莱和东盟各国驻华使馆转交给各国的文化产业主管部门。

在本届论坛上,《草案》得到了东盟各国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缅甸联邦文化部历史委员会委员钦貌纽在发言时称赞这个《草案》体现了真诚合作的精神:“经过仔细阅读,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全面的、公正的《草案》,涵盖了中国和东盟成员进行文化产业合作的方方面面。其中《草案》的第10条和第11条是保持开放的,可以进行修改和调整,这充分体现了友好协商、真诚合作的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坦诚和友好的交流之后,可以实现互利双赢。”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各国对《草案》的意见已全部反馈回来,我们将针对各国的意见,对互动计划做进一步的修改,择机再进行签署。《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签署后,将是2005年《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6年《南宁宣言》后,第三个有关中国与东盟文化和文化产业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文件,对今后中国和东盟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讨论更加务实

与前两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呈现出讨论更加务实深入、议题更加丰富新颖的特点。正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余益中所提出的,“提高中国与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水平不是一句空话,需要精心的策划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做到密切合作,必须把操作性的研究摆到突出位置才能提高合作层次。”他表示,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产业合作仍然要以抓项目为主,如推动山水实景演出合作项目的实施等。

而阿迪特亚则针对更具体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他说:“在东盟,我们负责的文化部门一直在讨论如何使中小文化企业得到发展的问题。我认为,通过中小企业的交流并且在东盟内部和外部建立一个文化产业的网络来实现合作会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如在中国和东盟之间建立一个关于中小企业的对话研讨会等。”

另外,在论坛上,许多国家还详细介绍了本国的文化资源,并谈到了自己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及成功经验。除了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如旅游、手工艺品等多次被提到外,一些新的领域也正在被大家认知。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和文物部文化艺术司司长诺尔莉扎·萝弗莉在发言时说:“文化产业可以把传统的文化和一些新的通讯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我们国家有很多的文化和创意资产,将在多媒体、动漫、电影等方面加大发展力度。”

而新加坡信息通讯和艺术部产业发展司司长诺里斯·王则表示,他们正在致力于打造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文化产业,“这种有创造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艺、媒体和设计,另外,信息技术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这些创意产业中,无论是他们创造的附加价值,还是他们创造的新的就业机会,每年都有增长。”因此,他们实施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一点零”计划并正在设计“二点零”计划,将着重寻找对新加坡创意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领域。

总体而言,无论是意见、建议还是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都使得此次文化产业论坛在务实深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也必然促使中国及东盟之间的文化产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口译教学内容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口 译

10.4 China-ASEAN relations 主题导入:下面是一段关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背景情况,以及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对话。 提示:请先熟悉列出的单词和短语再听录音,并在录音停顿时开始口译。 词汇与短语 Brunei 文莱 Cambodia 柬埔寨 Laos 老挝 Myanmar 缅甸 Free Trade Bloc 自由贸易区 dialogue partners 对话伙伴 on a sound track 运行情况良好 observe 奉行,遵守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mutual respect for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mutual non- aggression 互不侵犯;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 互不干涉内政;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平等互利;peaceful coexistence 和平 共处。) 问:请问,东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现在包括哪些成员国?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when ASEAN was established? And how many member countries does it have now? 答:ASEAN was established on August 8, 1967; it has 10 member countries: Brunei, Cambodia, Indonesia, Laos, Malaysia, Myanmar, the Philippines, Thailand, Singapore and Vietnam. 东盟于1967年成立,目前有10个成员国,它们是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越南 问:除了10个成员国,东盟还经常召开10+1,10+3会议,这是不是说明东盟还有一些对话伙伴国? Besides these 10 member countries,ASEAN also always holds the 10+1,10+3 meetings. Does this mean that ASEAN has some dialogue partners?答:Yes. ASEAN has 10 dialogue partners – Australia, Canada,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EU), India, Japan, Russia, New Zealand, Sou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是的. 东盟有10 个对话伙伴,它们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俄罗斯、新西兰、韩国和美国。 问:东盟地区的范围大概有多大?语言相通吗?总人口有多少? What is the area ASEAN covers? How many languages are spoken in this region? What is the total population?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张倩20126298 环境工程一班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的诸种意见 中国人很早便对文化类型有所认识。中国古人通过将中原地区华的农耕文化与周边四夷的游牧文化或渔猎文化加以比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类型观;两汉以后,又将本土以入世精神为特征的儒家文化与来自南亚以出世精神为特征的佛教文化加以比较,进一步突出本土文化重伦常礼教的类型特征。近代以来,人们更是从文化比较学的角度界定文化类型。如严复,李大钊等人就把中国文化归结为“农业—宗法型”;梁漱溟则将中国、印度、西方分别为文化三类型。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关于文化分类的讨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其产生、演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土壤里完成的,中国因地域广阔、复杂,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河谷型文化的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草原型的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明显;山岳型文化的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突出;海洋型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 第二种意见是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其后,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干。长期的农耕生活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中国封建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和手工业是“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 第三种意见则是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在形成期,是儒、墨、道、法并行格局,而发展期则是儒、法、道、佛并行,其中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居中制衡作用。由于这样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各家思想相通互补,互为关联的诸多因素,规定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和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形成传统社会共同的思维定式,使中国文化定位论理政治类型,中国古代论理道德、政治、法律,特别是论理道德纲常的概括和总结,具有把论理纲常提高到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和人生观的高度加以论证的特点。 第四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制文化。因为在他们看来,观念文化与经济制度有着最密切的联系,与不同时期垄断生产资料从而垄断精神生产的阶级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此,按社会形态、阶级属性分类是最基本的方法。而且,为使这种分类不仅表现出文化的时代性,同时表现出文化的民族性,还可以在分类的标准上加些内容。如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有家国一体的宗法特征,可成为宗法奴隶制文化。 上述分类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各种特点及这些特点的内在联系划分的。由于这些特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但他们分别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都有一定的理由。 (2)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两千多年前便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实用化、世俗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入世功能。它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作用至今,实在得益于伦理――政治这一文化类型的粘合作用。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汇总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 (线索:东盟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前景展望)一、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由来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三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等5国外交部长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布《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正式成立。成员国外长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正式例会和特别会议各一次。常设委员会为执行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执行外交部长会议的决议。 东盟的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共同努力,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维护正义和法制及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促进区域合作与稳定;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促进互利合作;扩大成员国间的贸易;研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等。 二、发展历程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1997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加强双方合作的十点新倡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贸区?惠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 总的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 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 人们的行为规范。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 ?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 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 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天地有德” 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 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 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 庞杂精细。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 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尊亲” 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道德传统。 ?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 等,都是孝道的延伸。“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正是由于在尽孝、尽忠这两大伦理观念上有所修正,汉译佛典 甚至伪造《父母恩重经》,阐发孝道,宣扬忠君,这才获得民众的理解,得以顺利发展。 2.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互摄互涵,混淆不分。 ?人伦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亦被人伦化,天人 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与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为学的目的主要固在求 “真”—探索自然奥秘,而更在于求“善”—追求道德觉悟。 ?自然科学、分析哲学难以获得充分地发展,伦理道德学说却延绵不断,甚至成为众

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频繁接触,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地方来往继续深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配合更加密切。双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经济上的互利合作、文化上的交流互鉴都提高到新水平,友好关系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入人心。原因何在?同时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也存在潜在的危机和问题,影响中国和东盟关系的因素又有哪些?以此探讨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国与东盟影响因素对策 东盟(ASEAN)的全称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布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最初为5个。1984年1月,刚刚独立的文莱加入东盟,使东盟的成员国增加至6个。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成为东盟第7个成员国,随后,老挝和缅甸于1997年7月加入东盟。1999年4月,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成为东盟的第10个成员国。至此,一个包括东南亚所有10个国家的大东盟最终形成。 一、有利因素 东盟与中国在海陆边界相邻,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中国与东盟建立良好关系对双方都有着重要意义。东盟自1967年建立以来,经历了东南亚区域战略环境的转变。冷战后,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有了新发展。出现了一个有利于中国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稳定周边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及时调整对外政策,把和睦周边作为国家的关系,尤其在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东盟成立至今,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从无到有,从疏到密,从对抗到合作,从冷战对手到战略伙伴,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历程。1991年来,双方的关系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促进因素主要有: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从类型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大体有宫殿、陵墓、寺庙和民居四类。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以高、大、深、严为特点。高以突出之势显现帝王地位崇高,大以空间显示疆土和国威,深是纵深,严是排列严整,以显示帝王的尊严。陵墓在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多了一份肃穆气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表现了秦灭六国的国威和一代暴君不可一世的气势;唐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则通过长约四公里的神道更多地表现了庄严和肃穆。寺庙建筑由于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主要体现了和谐、澄静、神秘的特点。寺庙或建于都市,或筑于名山,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人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佛教。民居反映了家族和睦、亲情融洽的居家文化,显得古朴而温馨。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是群体组合。四合院是四面合一的,如有数进院落,也是连成一体的。皇宫宫殿的大和深,也是由建筑组群来体现的。这是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团聚、国家一统的反映。二是布局平整。从周代开始,就已经有王室居中,左宗庙、右社稷、前朝、后市和居民四布的都市规划制度。后世都城和寺庙往往以中轴为线,对称排列,均衡分布。无论是皇宫还是民居内部,都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各有其所,不得混淆。这是传统文化重礼、尊君、崇孝的反映。三是封闭自守。古代建筑虽有御敌、防盗的考虑,但其封闭形态也不能说没有自守自足的心理因素。大到万里长城,中到护城河和城墙,小到四合院和客家圆形土楼,都反映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不待外求的一面。 信息来源: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组编.中西文化概述.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版第168-169页

新形势下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新形势下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新形势下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在谈论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之前,我想应从一个更大 点的视野,即从目前我国的周边关系谈起。前不久我作为位高访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呆了一段时间。访问期间,曾见过不少美国的专家与学者。他们几乎都对我说:“你们中国的对外政策有了巨大变化,使得你们中国的周边关系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我们国内的大多数人却认为:“我们的政策没有变,国外对我国的看法,对我国的政策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不论发生点什么事,都会来责怪我们,真是不公 平。”这两种看法如此不一样,如此对立,反差之大令我非常 震惊。这也促使我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应该做进一步深刻的分析。 实际上,国内对上述问题,分歧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 对我们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国际环境、周边环境的看法很不一致。且先后出了很多影响较大,足以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书。大家都说中国崛起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们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时候,我们回顾历史,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但翅膀又不是特别硬朗的时期,有两个非常容易发生的危险情况:第一、高估自己力量;第二、错估外

部形势。 面对这种形势,作为学者,特别是我们东南亚研究学者, 确实值得深层次地从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来研究和分析这个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首先,我们对我国的周边关系做一个回顾: 从历史上看,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一面镜子。一般 的规律是,中国强大的时候,与周边国家关系是好的中国 衰弱的时候,和周边国家关系是不好的。现在,应该说中国比较强大。是不是与周边的关系已经出现一种逆转了呢?我们说,现在是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最好的时期,当然也不一定就用最好这个词,但肯定是个较好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周边关系问题上做出了三个方面 的努力: 当然,东盟的十个国家差别很大,与中国的关系也很不 样。比如说越南,就抓住南中国海问题。印尼,要重新做东盟的主导,担心中国在东盟有更大的发言权。新加坡作为 个小国,总是标新立异来突显自己等等。但总体来说,东盟作为一个地区,对中国实力上升的担心,从没有停止过。 而且随着中国力量的增强,这种担心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大。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更多的思想准备。 从东盟本身来说,对华政策是有限度的。它有很好的基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

目录 摘要 (2) 1. 中国与东盟的建交情况 (2) 1.1东盟的定义 (2) 1.2我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形成 (2) 1.3中国与东盟的主要合作方式 (3) 1.4我国与东盟六代表国的贸易关系形成情况 (4) 1.4.1中国—新加坡 (4) 1.4.2中国—马来西亚 (4) 1.4.3中国—印尼 (4) 1.4.4中国—越南 (5) 1.4.5中国—泰国 (5) 1.4.6中国—菲律宾 (5) 2. 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现状 (5) 2.1总量与增速的平稳性 (5) 2.2结构及优化的渐进性 (6) 2.3横比与亚太区域发展的协整性 (7) 2.4六代表国具体情况 (8) 2.4.1我国与新家坡贸易现状 (8) 2.4.2我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现状 (8) 2.4.3我国与印尼贸易现状 (9) 2.4.4我国与越南贸易现状 (9) 2.4.5我国与泰国贸易现状 (10) 2.4.6我国与菲律宾贸易现状 (10) 3.中国与东盟贸易存在的问题 (10) 3.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着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风险 (10) 3.2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着农产品贸易摩擦与冲突 (11) 3.3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着敏感商品和大宗商品贸易摩擦风险 (11) 3.4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来自区域内部与外部的非贸易和非经济因素的干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受到区域外部力量的影响和制约。 (12) 3.5政治安全问题的影响 (12) 3.6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 (13) 4.解决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对策 (13) 4.1加速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13) 4.2积极促进双边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14) 4.3完善双边金融体系 (14) 4.4扩大双边相互投资 (14) 4.5加快双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流合作 (15) 4.6加强内外协调与监管,规范双边贸易秩序 (15) 4.7合理解决政治安全问题 (15) 5.结语 (15) 5.1政治关系全面提升 (15) 5.2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16) 5.3安全合作不断加强 (16)

中国与东盟关系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1)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不断升级,迈向了全面经济合作的新阶段。在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无论在贸易、投资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未来,双方继续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实合作内容,在互惠双赢基础上的全面经贸合作前景更加广阔。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东盟;经济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同时并存,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它不仅对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相互经济关系。中国和东盟同属于东亚发展中国家,双方都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同时又加强相互的经济合作,使得双方的经济关系日新月异,不断呈现出新特点。 一、全球化推动着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关系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对全球化有过这样的描述:“全球化犹如一股汹涌的波涛,它既可以吞没一些国家,也可以将另一些国家向前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不断升级。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与东盟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政治互信的提高为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和经济合作机制的扩大奠定了基础。1996年,双方由磋商伙伴上升为全面对话伙伴关系。1997年,中国和东盟最高领导人首次会晤,共同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为双方关系的全面和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中国与东盟十国又分别签署或发表了面向新世纪的双边合作计划,为推进双边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进行了规划。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局已定(正式加入是同年12月11日)。标志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有了一个新平台。中国入世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就在2001年的11月(即同年同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提出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它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计了基本框架,勾画了新世纪中国与东盟更紧密经济联系的发展蓝图。2003年10月,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条约》,表明中国与东盟的政治关系大幅度提升,互信进一步增强;同时中国与东盟还签署了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对双方的合作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这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合作机制也不断建立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除了每年一次的领导人会议(从1997年始)和外长会议(从1991年始)外,双方还形成了五个平行的工作机制,即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中国—东盟经贸联委会、中国—东盟科技联委会、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等。合作框架和对话机制的形成为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2006年10月30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中国南宁召开。会议上,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不仅回顾与评价了中国与东盟在15年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还为未来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描述的那样,这是一次“承前启后,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在平等互信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全面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质内容。

论中国与东盟关系

论中国与东盟关系 摘要 东盟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双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国际事务中一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随着政治交往的不断发展,中国1996年3月明确提出希望成为东盟全面对话国。中国的倡议得到东盟各国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东盟外交部长一致同意中国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中国首次出席了当月举行的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 中国与东盟间的高官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委会以及科技联委会共同构建了中国-东盟五大平行对话合作机制。 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对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时强调,中国愿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协作。中国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愿积极促进东亚合作,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愿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使南海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2007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时发表讲话表示,中国将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同本地区国家政治上和谐共处,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协作,共建和平、和谐、繁荣的东亚. 2007年1月,温家宝总理提出加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五点建议:加强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开展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支持东盟共同体和一体化建设;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及人员交往。 2006年10月:温家宝:推动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关系的四点建议:加强战略协作;丰富合作内涵;维护共同安全;密切人文交流。 2006年10月:温家宝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出五点建议: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积极深化投资合作;不断提高经济技术合作水平;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稳步推进次区域开发合作。 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对话合作,温家宝建议中国-东盟拓展经贸合作,搞好自贸区建设和加快降税进程。在深化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的基础上,将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确定为中国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讲课稿)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伦理色彩。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例: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不佞鬼神、乐天安命,等等。 斯宾格勒:“道德灵魂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 黑格尔:“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西方:“智性文化”, 中国:“德性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欧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 中东和印度文化:注重超自然的神。 中国文化:把天地看做是父母,把百姓看做是兄弟,把万物看做是朋友。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显示出强烈的伦理型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二、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模式产生的原因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 “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尊亲”、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

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其正面的积极效用。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也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伦理型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千百年来,无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仁人,都从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立德,立功,彪柄千秋。 当然,伦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人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的传人和中国化。 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迅速发展以及东盟自身一体化的深入,再加上东盟地区复杂的局势。在新形势下客观分析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即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继续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并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双方乃至该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关键词中国东盟发展现状友好合作 一、东盟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意义 (一)东盟的重要地缘位置和资源优势东盟处于当时被称为“新月形地区”的东翼,扼据贯通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和联结两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位置。它包括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10国,面积约480万平方公里。从波斯湾经过印度洋到太平洋的航道,贯穿于此。马六甲海峡是这条航道的必经之路。东盟还拥有许多终年不冻港,例如新加坡、海防、胡志明市、金兰湾、磅逊、仰光、毛淡棉、曼谷、雅加达、马尼拉等。它们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和航道枢纽。 东盟是拥有多种矿藏和资源的宝库。矿藏资源主要有锡、石油、天然气、煤、镍、铝土矿、金刚石、钨、铬、金、银、铜、铁、硫磺等,其中锡的储量和产量均占世界首位。这个地区石油储量约21亿吨,天然气储量13000亿立方米。东盟的物产主要有天然橡胶、椰子干、麻、木棉、蔗糖、大米等。目前这个地区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这个地区的马尼拉麻、木棉、柚木和金鸡纳霜的产量及出口量均占世界90%以上。这个地区还盛产稻谷。 东盟大多数国家所处的中南半岛与我国西南边境紧密相连,同时也与印尼、菲律宾等岛屿国家隔海相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能源资源也需要从东盟国家进口,与东盟发展经贸关系。优越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使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能为必然。 (二)东盟地区涉及国家众多,区域外大国的涉入使东盟地区问题更加复杂 就东盟本身来说包括新旧成员国共10个国家。而东南亚一直是大国之间利益争夺的一个焦点,大国干涉是东南亚不安全与不稳定的基本原因。然而,东南亚的地区冲突多半是由成员国国内或地区的政治纠纷所引发,这为大国的“干涉”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成员国国内纠纷集中在政治特性、意识形态的选择和政权的合法性等问题上。地区纠纷则表现为历史上的敌对与仇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以及这些原因与成员国国内纠纷交织在一起造成的紧张和冲突。目前涉入到该区域的大国主要有美国、日本、印度、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大国在该地区的角逐必然使东盟地区问题更加错综复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东盟自身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其丰富的能源资源,使得它在我国的周边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另外由于该地区牵涉到当今世界的主要大国,因此它早已不仅仅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关系,而是所有涉入国家之间的一定程度上的多边态势。这样,中国东盟之间的关系就被赋予个更加宽泛的意义。由此,与东盟的关系不仅影响到我们的周边安全,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处理好中国与东盟之间关系意义重大。 二、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无论在东盟整体还是在单个成员国的相互交往中,均取得了许多成就。相互交往的规模和层次以及深度均有新的发展。这符合中国和东盟的各国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的愿望。也将继续推进中国-东盟之间关系的深入发展。 总体上来讲,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确定了基本合作的框架,二是拓展了合作的领域。冷战后十几年来,中国—东盟关系和合作的机制框架逐渐成型,一

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及其走向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及其展望 090321437 马建喜 摘要: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展迅猛,连续上了三个台阶,从“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再提升至“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当前,双方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只要双方从大局出发。立足长远,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缩小分歧,化解矛盾,强化合作,双方关系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键字:中国,东盟,合作,存在问题,展望。 二十世纪以来,东盟各个成员国都与中国加强了双边合作,同时,中国也更加清楚的意识到,联合起来的东盟,在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舞台都是一支不容小觑的政治经济力量。因此双方在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上很快达成共识,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进一步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合作。同时,双方政治互动与交流的层次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双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的改善,彼此日益成为亚太国际关系中的亲密伙伴,为建交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期间,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宣言》,与东盟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目的是“培育睦邻友好,加强互利合作,为本地区的长期和平、发展与合

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从此成为东盟第一个战略伙伴国。中国有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是双方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自此,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就更加迅速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是让双方在经济领域上的合作更上一层楼,中国与东盟之间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泛北部湾地区将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最具活力的区域。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 此外,双方在安全问题,诸如打击毒品交易、海盗、走私和恐怖主义等问题上也有了更近一步的合作。2002年11月,双方共同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在社会文化交流双方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沟通。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虽然密切,但这并不能说明双方之间就不存在问题,相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还很难解决。 首先,彻底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还须时日。东盟国家无论在实力、面积、人口、影响力等方面,与中国相比,都是小国。小国对身边的大国有疑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西方舆论的影响下,东南亚地区曾掀起一波又一波“中国威胁论”,使它们对中国的疑虑难以释怀。其次,大国因素的困扰。东南亚地区向来都是大国竞相角逐的场所。东盟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对内倡导一体化,对外推行“大国平衡”战略。美、日、印等大国抓住时机,竞相与东盟国家各种战略关系。这些大国密切与东盟关系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拉拢东盟国家并利用它们来削弱中国在东南亚不断增强的影响,进而围堵和

中国-东盟关系

山东大学 ------------------------- --------- 中国概况:中国-东盟关系 ------------------------- ---------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黄苏豪 学号:201516020208 (2016-06-22)

学年:2015-2016 教授:何振科

东盟简介: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 Nations), 简称东 盟(ASEAN)。1967年8月8日,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 西亚五个国家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除了这5个创始成员国家以外,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 越南(1995), 老挝和缅甸(1997), 和柬埔寨(1999)五国 先后加入了东盟。 东盟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文化,安全一体化合作 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 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与东盟的发展历史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中国首次出席了当月举行的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 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 邻互信伙伴关系。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确定了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003年10月,中国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 伴关系联合宣言》。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 一步增强。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 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 2011年是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也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20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互利合作,不仅繁荣了地区经济,也维护了地区和平,堪 称区域合作的典范。 2011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宣布, 中方将于2012年在雅加达设立常驻东盟使团。 2012年11月,在第七届东亚峰会上,东盟国家与中、日、韩、印、澳、新(西兰)6国领导人同意启动“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 中国-东盟政治关系: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28日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决定,批准加 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及其两个修改议定书,从而为中国与东盟双方于 2003年10月正式签署加入该条约,在法律程序上铺平了道路。 这项以“促进该地区各国人民间的永久和平、友好与合作,以加强他们

4-第二章-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总论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世界各民族文化因地理环境、物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差异性,造成不同的文化类型。这种类型一经形成,不仅会区别于他种文化,而且会获得顽强的延续力,成为一种传统。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多充分、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难以做简单的好与坏的价值判断,但对其类型做大致的分析和指认确实有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人们正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类型与特点的界定,才能比较清晰地把握住传统文化的规范特征,真正到到对他的全面而准确的了解。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的诸种意见 中国人很早便对文化类型有所认识。中国古人通过将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农耕文化与周边四夷的游牧文化或渔猎文化加以比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类型观;两汉以后,又将本土以入世精神为特征的儒家文化与来自南亚以出世精神为特征的佛教文化加以比较,进一步突出本土文化重伦常礼教的类型特征。近代以来,人们更是从文化比较学的角度界定文化类型。如严复,李大钊等人就把中国文化归结为“农业—宗法型”;梁漱溟则将中国、印度、西方分别为文化三类型。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关于文化分类的讨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其产生、演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土壤里完成的,中国因地域广阔、复杂,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河谷型文化的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草原型的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明显;山岳型文化的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突出;海洋型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 第二种意见是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其后,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干。长期的农耕生活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中国封建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和手工业是“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 第三种意见则是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在形成期,是儒、墨、道、法并行格局,而发展期则是儒、法、道、佛并行,其中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居中制衡作用。由于这样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各家思想相通互补,互为关联的诸多因素,规定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口译

10.4 China-ASEAN relations 主题导入:下面是一段关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背景情况,以及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对话。 提示:请先熟悉列出的单词和短语再听录音,并在录音停顿时开始口译。 词汇与短语 Brunei 文莱 Cambodia 柬埔寨 Laos 老挝 Myanmar 缅甸 Free Trade Bloc 自由贸易区 dialogue partners 对话伙伴 on a sound track 运行情况良好 observe 奉行,遵守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mutual respect for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mutual non-aggression 互不 侵犯;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 互不干涉内 政;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平等互利;peaceful coexistence 和平共处。) 问:请问,东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现在包括哪些成员国?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when ASEAN was established? And how many member countries does it have now? 答:ASEAN was established on August 8, 1967; it has 10 member countries: Brunei, Cambodia, Indonesia, Laos, Malaysia, Myanmar, the Philippines, Thailand, Singapore and Vietna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