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和环境综合题专练

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和环境综合题专练

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和环境综合题专练
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和环境综合题专练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综合题汇编

1. 读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影响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出生率 口死亡率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人

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国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 。 (2) 结合图示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图中人口死亡率高于人口出生率的国家是 ______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 L71 0.S8L

1.4K

(万美元)

4.0

3.5

3.0

2.5 2.0 1.5

L0 05

°美国 總国 H 本 中国 尼日尔 塞拉利昂 0.06

2.03

2.52

5.46

0.02

0.015

L0 2.0 3.0

4.0

5,0 6.0

(%)

2.6 27

2.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

2.21亿人(不包括市辖区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1982— 2018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比重 '

比 地区

2008 年

2018 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1982— 2018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

(2)全国八大经济板块中流入人口最多的是 _________ 地区,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有利

(万人) 25 000 20 000 15 000 10 000 5 000

M3 (驹

I 乩00

15,00

12.00 900

6.00

N 流动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重

------- 22 16.53/ 14 735 /

1982 1987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年)

2

影响有哪些?

(3)从2008— 2018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 20世纪50— 70年代,我国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之后,尤其进入21 世纪以来,由于缺乏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机制、就业环境不景气等原因,东北地区每年净流出 200万人。东北三省曾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之后往日的优势产业成了夕阳产业东北三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排位逐渐下降,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振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的原因

4?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四川、江西等中西部地区民工大量向珠三角、长三角流动的同时,广东、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呈现向四川整体迁移的趋势。一些服装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结伴”到四川建厂, 在成都周边的新都、彭州等地形成了一些新兴的服装集群。预计,广东、浙江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把整个产业链西迁,形成中西部区域产业集群。

(1)结合材料,简述图示区域民工流动、产业转移的特点

(2)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和转出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分析图示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许多专家们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在中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等现象。

材料二上海浦东将在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支持下,探索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改革试点

(1)材料中提及到“后人口转变时期”和我国“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这里

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指________ (人口增长模式),其特征是_________ 。“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0

(2)“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的出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会对当地造成哪些影

响?

(3)“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问题?

(4)浦东在探索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改革中,率先可以试点的人群是()

A.高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 B ?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

C.外来务工人员 D ?野外工作人员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际上通常认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的限制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

戒线)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 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 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 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 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 大气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 ●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的温室效应。 (3)教学目标 ●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尝试写一段文字,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 在农业、建筑、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讲课稿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

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

2.3大气环境教案(湘教版)

2.3 大气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l.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插图、地图册、互联网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夜晚温度则降至一183℃。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 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因为地球除自转周期较短外,还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 上没有。 【师】回答得非常好。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 要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环境。 板书:第三节大气环境 推进新课

【师】(投影图片)身背氧气筒的登山运动员的登山图。 (提问)登山运动员登山时为什么要背着氧气筒呢? 【生】(思考后回答)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投影:“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师】(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 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 向上分为:对流层一平流层一高层大气,其中, 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 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的 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师】激励性评价,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 动题。 问题探究:读上图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层?为什么? (2)飞机飞行在哪一层?为什么该层最适合飞 机飞行? 生合作探究并回答 【师】(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 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人类生 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因此,该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2)飞机飞行在平流层,这是因为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承转)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 达地球表面,在地表和大气之间进 行着一系列能量转换。其中,对流 层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 天气过程,都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 递和转换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 学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板书: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复习资料复习课程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 历史人口增长呈“J ”形曲线,特点:工业革命前增长极其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迅速 ● 人口变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 所处阶段 主要特征 原因 影响 “高—高—低”模 式 原 始 型 原始社会时期,现存于少数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受灾害、战争、疾病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传 统 型 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初期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低—高”模 式 过 渡 型 产业革命到20世 纪初的发达国家; 20世纪50年代至 今的发展中国家 高出生率、 低出生率、 高自然增长率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粮食大幅度增产 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增加,就业压力大,产生“城市病” “低—低—低”模 式 现 代 型 20世纪以来的发 达国家和部分发 展中国家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升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发生改变 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防兵力不足;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影响因素 经济发达程度 文化教育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 妇女就业状况 婚姻生育观念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经济基础 战争 自然灾害 人口政策 上层建筑 归根结底:生产力发展水平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1 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 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教案资料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 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第三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 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3、探讨:人口迁移对于迁出地和迁入地而言带来了哪些影响? 对于迁入地而言: 有利:①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②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人才;③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不利:加剧生态环境问题;②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就业、交通、住房的问题。对于迁出地而言: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了人地矛盾;③提高了经济收入不利:①造成劳动力和人才流失;②使得教育投入回报减少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 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俄罗斯、德 国、日本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高中数学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人教A版

习题1.2(第24页)

练习(第32页) 1.答:在一定的范围内,生产效率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工人数量达到某个数量时,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值, 而超过这个数量时,生产效率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可见,并非是工人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 2.解:图象如下 [8,12]是递增区间,[12,13]是递减区间,[13,18]是递增区间,[18,20]是递减区间. 3.解:该函数在[1,0]-上是减函数,在[0,2]上是增函数,在[2,4]上是减函数,在[4,5]上是增函数. 4.证明:设 12,x x R ∈,且12x x <, 因为 121221()()2()2() 0f x f x x x x x -=--=->, 即12()()f x f x >, 所以函数()21f x x =-+在R 上是减函数.

5.最小值. 练习(第36页) 1.解:(1)对于函数 42()23f x x x =+,其定义域为(,)-∞+∞,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4242()2()3()23()f x x x x x f x -=-+-=+=, 所以函数42()23f x x x =+为偶函数; (2)对于函数 3()2f x x x =-,其定义域为(,)-∞+∞,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33()()2()(2)()f x x x x x f x -=---=--=-, 所以函数 3()2f x x x =-为奇函数; (3)对于函数 21 ()x f x x +=,其定义域为(,0)(0,)-∞+∞ ,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 22()11 ()()x x f x f x x x -++-==-=--, 所以函数 21 ()x f x x +=为奇函数; (4)对于函数 2()1f x x =+,其定义域为(,)-∞+∞,因为对定义域内 每一个x 都有22()()11()f x x x f x -=-+=+=, 所以函数 2()1f x x =+为偶函数. 2.解:()f x 是偶函数,其图象是关于y 轴对称的; ()g x 是奇函数,其图象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习题1.3(第39页) 1.解:(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一、人口与地理环境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其他原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 (4)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和地区分布: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 著部落; ②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 (4)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①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 人口流动意义:对迁出地,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就业压力,利于环境保护; 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6)人口迁移的影响: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其他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出地劳动力过剩问题,

7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因为地球除自转周期较短外,还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上没有。 师回答得非常好。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环境 板书: 第三节大气环境 推进新课

师(投影图片)身背氧气筒的登山运动员的登山图。 师(提问)登山运动员登山时为什么要背着氧气筒呢? 生(思考后回答)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投影: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师(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师激励性评价,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题。 问题探究:读上图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层?为什么? (2)飞机飞行在哪一层?为什么该层最适合飞机飞行? 生合作探究并回答 师(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期中考试将至,给大家汇总了必修二的知识点,请大家抽空读读背背,再配合作业本上的两套综合练习做做!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补充: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 更加广泛。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牢记常用的数集及其专用的记号。 (3)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深入理解集合的含义。 (2)学生自己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 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 合(set)(简称为集)。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例: (3)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我们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例: 4.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综合练习试题详解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综合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春耕春播时间示意图。读图回答。 1.造成我国各地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甲地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有( ) ①小农经营 ②生产规模大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商品率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

3.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4.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 5.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6.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下面右图为厄瓜多尔区域图,左图为该国最大的港 ,城市瓜亚基尔市图。据此回答。 7.厄瓜多尔的城市主要分布区位于国土中部而不是沿海地区,主要是因为中部( ) A.属河源地区,多冰雪融水,水源充足 B.多河谷,利于交通建设,交通便利 C.地势高,气候温和,宜居条件好 D.位置优越,既利于国土开发,又利于军事防御 8. 瓜亚基尔港仓储区规划在港区南端,主要是因为这里( ) ①距离工业区较近,运输需求量大 ②社会知名度高,人流量大 ③远离城市居民区,且港区用地多 ④临近河流、海洋,水运交通便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练习题集带答案解析

2018上学期高一年级必修二复习题 一、单选题(25X2=50分) 下图中图甲表示我国2008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乙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读图回答1-2题。 ^ 1.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A.Ⅰ阶段B.Ⅱ阶段C.Ⅲ阶段D.Ⅳ阶段 2.该城市在今后人口工作中应 ①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②鼓励生育,提高少年儿童比例 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④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读下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回答3~4题。 省级行政区 面积 (万平方千米) ¥ 总人口数 (万人) 人口出生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北京市 2 115 天津市% 1 472 吉林省 2 751 湖南省' 6 691 广西壮族自治区 4 719 3.表中: ; A.吉林省年自然净增人口数最少B.北京市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湖南省的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模式D.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口密度最大4.北市市人口容量: 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费水平 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四省区老年人口比重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 5.导致图中老年人口变化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A.省际人口的迁移B.人口出生率的降低 / C.人口寿命的延长D.经济、医疗水平的提高 右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6-7 6.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年乡村人口只占30% 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7.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约为50% 年以后趋于降低 C.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晚,速度慢 年后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 下图是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8~9题。 8.该市拟在规划区建设一大型仓储式批发市 场,合理的布局方案是 A.甲区B.乙区 C.丙区D.丁区 9.近年来,M住宅区对市民的吸引力越来越 大,理由是 ①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②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③靠近工业区,方便职工上下班④有 城市主要干道经过,交通便利 :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下图为“相同降水量下的城市化前后地表径流过程曲线”,读图回答题10-11 题。10.关于甲乙两条曲线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代表城市化前的地表径流 ②乙过程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③甲的长期后果可能造成城市水荒 ④乙过程下渗量小于甲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甲曲线的最大值提前于乙曲线的最大值的原因是 A.天然调蓄能力强B.城市热岛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