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从医篇

一引言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

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

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

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

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着脉经,

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

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

撰名着,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

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

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

着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

编精要,着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

张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刘河间;

重脾胃,李东垣;

阴不足,阳有余,

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

着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

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

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

着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

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

着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

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

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

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

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

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

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着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着述已佚,现存《中脏经》

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

其所着《脉经》内,整

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

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

着《针炙甲乙经》,按

部位分经,详列腧穴、

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

着《诸病源候论》,是

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

着作,宋朝曾被指定为

医生的必修课。本书较

系统地对病状作了符

合实际的描述及理论

阐述,深受历代医家所

重视。

6王冰,唐代人,

着有《素问释文》,对

素问作了全面注释,其

中对运气学说,尤有发

挥。

7孙思邈,唐代大

医家,他不但有渊博的

医学知识,而且刻苦治

学,重视医德修养,所

着之《备急千金药方》、

《千金翼方》,是我国

较早的医学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

儿科专家,着有《小儿

药证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

科专家,着有《妇科大

全良方》及《外科精

要》。

10在中医发展史

上,将张子和、刘河间、

朱丹溪、李东垣称为金

元四大家。

11张子和,名从

正。着《儒门事亲》,

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围。

12刘河间,名完素。着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及《宣明论方》等。

13李东垣,名杲。着有《脾胃论》等。

14朱丹溪,名震亨。着有《格互致余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15李时珍,着《本草纲目》,在国外有很大影响。

16杨继洲,着《针炙大成》。

17陈实功,着《外科正宗》。

18张介宾,号景岳。着《类经》等,后辑成《景岳全书》。

19叶桂,字天土。

着《温证论治》,相传

为门人辑成,以卫气营

血、三焦,阐发外感温

病的病机。

20程国彭,字钟

龄。着《医学心悟》,

论述简要,选方切用,

很有实用价值。

21江涵暾,字笔

花。着《笔花医镜》,

是一本较好的门径书,

以脏腑为纲,对药物进

行归类。

22柯琴,着《伤寒

来苏集》,为学习伤寒

论的重要文献。

23王清任,着《医

林改错》,对瘀血为病

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可谓活血化瘀之大家。

24吴师机,着《理

瀹骈方》,是以外用药

治内病的专着,在浩如

烟海的中医着作中,可

称独树一枝。现已由李

超等同志重编为《中医

外治法简编》。

25唐宗海,着《血

证论》,对气血的生理、

病理有所研究。

26张锡纯,着《医

学中衷参西录》。

27即《医宗金鉴》,

是由清政府授意吴谦

等编着的一部临床综

合性医书。

三医德

做医生,讲医德,

真善美,是准则。

为人民,要全心,

待病者,胜亲人。

语言美,行为正,

忌粗疏,遵规程。

红与专,益求精,讲文明,树良风。

基础篇

一阴阳

古哲理,寓阴阳,天地道,万物纲①;

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说,形象彰②。

相对立,是其常,内外分,脏腑详③;

相依存,曰阴阳,阴内使,外守阳④;

阴阳说,互消长,此之消,彼即长;

互转化,阴和阳,极则变,反方向⑤。

生病理,寓阴阳,阴阳秘,体安康。

阴胜寒,热责阳,阴虚热,阳虚凉⑥。

诊治疗,细分详,里寒阴,表热阳;

热者寒,寒者热,

阳治阴,阴治阳⑦。

①《素问阴阳之应

象大论》说:“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

②《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说:“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③指阴阳是相互

对立的。针对人体而

言:内为阴,外为阳;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④《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说:“阴在内,

阳之守之;阳在外,阴

之使也”。

⑤如《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云:“重阴必

阳,重阳必阴”,“寒极

生热,热极生寒”。

⑥即“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⑦即“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阳病治

阴,阴病治阳”。

二五行

古学说,唯物论,

木火土,水与金。

互制约,相资生,

常变化,时运动。

木火土,金水行,

依次序,相资生①。

相克序②,木土

水,火而金,依次推。

克太过,为相乘。

若相克,相侮称。

五行说,万类本

③,肝属木,火主心,

脾属土,肺属金,

肾属水,君须分。

疗疾病,推五行,

见肝疾,防脾病④。

培脾土,金水生⑤,壮水源,制火盛⑥。

五行说,古今沿,取精华,糟粕删。

①相和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③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故称五行为万事万物之本。

④即《难经七十七难》提出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⑤即“培土生金”,也称补脾益肺。

⑥即“壮水制火”,

亦指滋肾阴,降心火。

三脏腑

言脏腑,心肺肝,

脾与肾,五脏全;

大小肠,膀胱胆,

三焦胃,六腑然。

心主神,血脉兼,

开窍舌,荣颜面;

肝藏血,运化专,

开窍口,华唇边;

肺主气,司呼吸,

华皮毛,开窍鼻;

肾藏精,主水源,

开窍耳,华发髯。

腐水谷,胃府先;

藏精汁,少阳胆;

别清浊,小肠专,

传糟粕,大肠权;

膀胱腑,贮小便;

唯三焦,有争端。

气血和,津精盈,

养脏腑,强功能。

四经络

1手太阴肺经

太阴肺,起中焦,

出中府,云门照,

沿上臂,内侧前,

下尺泽,列缺现,

循太渊,过鱼际,

拇指外,少商止。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起商阳,

食指端,其位详,

循二间,合谷上,

经曲池,肩峰藏,

过颈部,上面颊,

鼻翼旁,止迎香。

3足阳明胃经

阳明胃,鼻外起,

循目下,承泣始,

环口唇,过地仓,

达天枢,膝下藏,

经三里,穿解溪,至二趾,历兑息。

4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足大趾,起末端,隐白始,

内踝前,胫骨后,循三阴,冲门就,

沿腹胸,腋下寻,停大包,舌下尽。

5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起心间,上于肺,出极泉,

沿上臂,行尺门,循肘窝,少海舍,

向下行,经神门,止少冲,小指尽。

6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指旁,尺侧处,少泽藏,

绕腕骨,过养老,循小海,肩贞到,、

跨肩胛,过颧髎,耳屏前,听宫找。

7足太阳膀胱经

目内角,起睛明,

上额顶,夹脊行,

过大杼,穿背仑,

循八髎,殷门注,

下委中,越昆仑,

终至阴,小趾寻。

8足少阴肾经

少阴肾,起小趾,

出足心,涌泉始,

循太溪,过照海,

上复溜,阴谷载,

达胸腹,正中旁,

锁内端,俞府藏。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起胸膺,

出胁肋,天池行,

循上臂,内侧中,

过曲泽,内关应,

经劳宫,掌心中,

中指尖,止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起环指,

指端处,关冲始,

上腕背,过中渚,

三阳络,天井出,

循肩髎,沿耳后,

丝竹空,眉外收。

11足少阳胆经

少阳胆,目外角,

起始穴,瞳子髎,

循耳后,下肩井,

沿体侧,向下行,

经环跳,过阳陵,

足四趾,窍阴停。

1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大趾端,

大敦始,穿行间,

循太冲,上膝关,

绕阴部,小腹转,

抵乳下,期门现,

终止处,二肋间。

13督脉

督脉起,小腹内,沿脊柱,上脊椎,

出长强,四腰椎,过命门,至阳随,

通巅顶,过百会,下神庭,龈交归。

14任脉

任脉始,与督同,出会阴,正中行,

经曲骨,上关元,过气海,穿三脘,

经喉结,达廉泉,绕口唇,入眶沿。

五病因

风火暑,湿燥寒,此六气,本自然,

过不及,皆为偏,正气虚,淫邪干。

风善行,性数变,百病长,万疾源,

常兼湿,挟热寒,犯上部,头晕眩。

火势急,性上炎,

身壮热,口渴烦,

善动血,津液煎,

减其势,必苦寒。

暑热邪,湿多缠,

伤正气,损真元,

清暑淫,宜甘寒,

助淡渗,并轻宣。

湿粘滞,性缠绵,

头沉重,身困倦,

苔厚腻,别热寒,

论治法,清温汗。

燥似火,其性干,

口唇裂,咳痰艰,

宜清润,忌苦寒,

分凉温,酌轻宣。

寒伤人,痛难言,

头身冷,必畏寒,

乘风行,恋湿痰,

除此疾,热剂餐。

七情郁,五志偏,

与发病,素有缘。

喜伤心;怒伤肝;

恐伤肾,气下陷;

思伤脾,纳谷减;

悲伤肺,气消散。

心神悦,体康健,

多忧愁,助邪焰。

有饮食,与劳倦,

如不慎,亦为患。

六四诊

望闻问,不可偏,

切脉象,四诊参。

望神色,形态颜,

虚与实,粗略辨。

动自如,病轻浅;

久卧床,病深缠。

瘦多火,胖多痰。

面萎黄,血虚见;

面色白,气虚寒;

面晦黯,责肾肝。

舌质红,内热燔;

舌质淡,多虚寒;

舌苔薄,病轻浅;

舌苔厚,湿浊痰。

嗅气味,闻声音,别疾病,曰闻诊。

发声重,多实证;体虚弱,语声轻;

神昏迷,语不清;言謇涩,风痰涌。

呼吸粗,实热属;呼吸微,虚证主。

新病哕,莫惊恐,久病呃,寿将终。

嗅气味,重二便,秽多热,腥属寒。

流清涕,多外感;涕浊热,名鼻渊。

十问歌,当熟念,察表里,问热寒;

辨虚实,当问汗;问头身,痛或安;

问饮食,预后辨;问口渴,别热寒;

问耳鸣,诊肾肝;问胸腹,痛证患;

邪属实,痛拒按,

虚寒疼,喜热暖;

小便黄,大便干,

里热证,已明显;

大便溏,尿清长,

主虚证,内寒伤;

问旧病,用药参,

问病因,十问全。

切诊巧,功熟练,

细体察,指下验。

浮与沉,表里辨;

数迟脉,辨热寒;

脉洪大,内热燔;

脉沉微,气息奄;

紧如绳,主痛寒;

弦如弦,病主肝;

细如丝,血虚见;

弱如绵,主虚寒;

滑如珠,孕或痰;

涩精亏,脉来难;

促代结,当细辨;

反关脉,亦常见。

①十问歌:一问寒

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

问便,五问饮食六问

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

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

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

见,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②促脉数而时见

一止,主阳极;结脉缓

而时见一止,主阴极,

二脉均止无定数。代脉

缓而时见一止,止有定

数,主脏器衰弱。

七八纲辩证

主八纲,表与里,

寒热辨,虚实区,

阴阳统,前六字,

诸辨证,此为基。

论表证,寒热兼,

脉见浮,紧数变,

表热证,稍恶寒;寒象重,是表寒。

病在里,证多端,分虚实,别热寒。

新急实,素体健,脉实大,证象显,

毒瘀痰,常为患;久慢虚,老弱残,

脉虚小,行动难,扶正气,固本元。

里热症,不恶寒,身壮热,口渴烦,

脉洪大,苔黄干,溲短赤,便结坚;

里寒证,体畏寒,四肢冷,身缩蜷,

脉沉紧,舌质淡,五心热,口咽干,

脉数细,苔少现;阳虚证,常自汗,

四肢冷,形体寒,苔白滑,舌质淡。

八脏腑辨证

脏腑证,当细辨,

此略述,举要点。

心气虚,神疲倦,

心动悸,并气短。

心血虚,唇舌淡,

夜不寐,健忘兼。

心阳虚,肢体寒,

胸痹痛,脉结代。

心阴虚,常躁烦,

眠多梦,口咽干。

口舌疮,心火炎;

神志乱,多责痰。

心血瘀,怔忡见,

胸憋闷,舌瘀点。

肺气虚,久咳喘,

形体瘦,甚盗汗。

肺躁咳,咯痰难;

痰阻肺,涌痰涎。

脾气虚,食纳减,

日渐瘦,身困倦。

脾阳虚,腹胀满,

大便溏,舌质淡。

脾统血,红不全,

鼻齿衄,或紫癜。

若脱肛,中气陷;

肢浮肿,脾虚寒。

湿困脾,身困倦,

头沉重,不思餐。

兼吐泻,肤黄染,

脾胃经,湿热患。

肝郁痛,乳胁牵,

久症瘕,脉象弦。

肝火炎,头晕眩,

面目赤,口苦干。

肝阳亢,易怒烦,

头胀痛,伴失眠。

肝风动,筋拘挛,

卒昏仆,继偏瘫。

少腹冷,肝经寒;

湿热重,发黄疸。

肾阳虚,必畏寒,

伴浮肿,腰膝酸。

气不固,溲频短;气不纳,久咳喘。

肾阴虚,五心烦,耳失聪,视力减。

精不足,发育缓,齿发脱,孕亦难。

胃腑病,有诸般,气上逆,嗳腐酸;

实热痛,渴拒按;虚寒痛,喜揉暖。

大肠热,便结干;便稀溏,属虚寒。

膀胱热,尿赤短;频而清,责虚寒。

胆附病,病相连,多湿热,见黄疸。

九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学,着专篇,卫和气,营血全。

卫分证,恶风寒,发热重,渴微烦,

脉浮数,红舌边,宜辛凉,银翘散。

气分证,里热显,

四大证,为特点,

大汗出,大渴烦,

脉洪大,白虎餐。

营分证,舌绛干,

神烦躁,清营煎。

血分证,神昏谵,

伴出血,发瘀斑,

犀地汤,安宫丸,

临证时,酌加减。

十治则

治则首,整体观,

扶正气,保后天,

疗疾病,标本分,

急治标,缓治本,

调阴阳,固根本,

祛邪气,除病因,

虚则益,实则损,

攻与补,宜酌斟。

正治法,性相反,

寒则热,热则寒;

反治法,从治焉,

热因热,寒因寒。

顺天时,参地利,

时地人,各制宜。

方药篇

一中药学

(一)概述

论药性,分四般,

温和热,凉与寒。

寒则热,热则寒,

疗疾病,不可反。

药五味,甘苦酸,

辛与咸,甘附淡。

辛发散,甘补缓,

酸敛阴,咸软坚,

苦泻火,通大便,

淡渗利,涩同酸。

诸味药,有专能,

入某脏,曰归经。

讲配伍,首七情;

十八反,莫合用;

十九畏,不顺情;

妊娠时,有忌用。

升与降,浮与沉,药作用,趋向明。

生药材,需加工,曰炮制,宜遵从。

煎服法,要求严,用药量,不可偏。

①将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谓之归经。

②七情:前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把各种药物配合的变化,概括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加上单行合称为七情。

③十八反:乌头(包括草乌、川乌)反半夏、瓜蒌、白及、白蔹、贝母;甘草反大戟、

芫花、海藻;藜芦反人

参、沙参、丹参、玄参、

苦参等各种参类及细

辛、芍药(赤、白芍)。

④十九畏:硫黄畏

朴硝;水银畏砒霜;狼

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

牛;丁香畏郁金;牙硝

畏三棱;人参畏五灵

脂;肉桂畏赤石脂。

⑤妊娠禁忌:妊娠

期间对于作用强烈、毒

性较大的药品禁用或

慎用。

⑥升降浮沉是指

药物作用于体内上下

表里的趋向而言。

⑦中药多系植物

的根茎或动物、矿物,

用前必须加工,这一过

程叫炮制。

(二)解表药

解表药,医表证,

味多辛,发汗功。

麻黄茎,发汗强,

平咳喘,水道畅。

嫩桂枝,散寒凝,

温心阳,水道行。

全紫苏,表寒除,

理气机,安胎服。

荆芥穗,辛温性,

炒止血,生祛风。

疗行痹,选防风,

配荆芥,表寒宁。

川羌活,辛苦温,

医痹痛,偏上身。

香白芷,医头痛,

通鼻窍,排痈脓。

北细辛,温肾经,

化痰饮,疗牙痛。

川藁本,上巅顶,

味辛温,医头痛。

化暑湿,香薷用,

辛微温,消水肿。

大葱白,善通用,散寒凝,轻解良。

川辛夷,木笔花,通鼻窍,效可夸。

生姜片,有专功,止呕恶,散寒风。

霜桑叶,苦甘寒,散风热,兼清肝。

泻肺热,桑白皮;嫩桑枝,功疗痹。

杭菊花,甘苦寒,祛风热,亦清肝;

野菊花,疗疮专,降血压,目赤选。

香薄荷,平肝胆,透隐疹,消腹胀。

升麻根,举下陷,透斑疹,牙痛痊。

牛蒡子,化热痰,透麻疹,风热散。

紫浮萍,味辛散,透疹毒,可发汗。

蔓荆子,医头痛,

苦辛寒,疗目肿。

功解痉,粉葛根,

煨止泻,生透疹。

北柴胡,清肝胆,

升清阳,举下陷。

淡豆豉,味苦寒,

解表证,除虚烦。

(三)清热药

清热药,多苦寒,

里热证,当可煎。

生石膏,泻火专,

除烦渴,牙痛痊。

肥知母,味苦寒,

退骨蒸,润燥兼。

生山栀,利化胆,

清三焦,兼除烦。

夏枯草,化热痰,

消瘿瘰,止晕眩。

淡竹叶,除热烦,

清心火,利小便。

嫩青蒿,味苦寒,

退虚热,截疟专。

生地黄,滋肾肝,

营分清,血分安。

黑玄参,医渴烦,

疗咽痹,化热痰。

粉丹皮,肠痈煎,

清营血,化瘀痰。

赤芍药,瘀血散,

可凉血,偏清肝。

地骨皮,化热痰,

退骨蒸,消肿兼。

犀牛角,大寒咸,

清心火,散瘀斑。

川黄连,味苦寒,

清心火,热痢蠲。

子黄芩,清肺专,

医热痢,退黄疸。

川黄柏,清下焦,

医热淋,带下疗。

龙胆草,清肝胆,

熄热风,疗赤眼。

寒苦参,燥湿功,治室早①,兼杀虫。

苦秦皮,治痢疾,利湿热,医痛痹。

疗血痢,白头翁,清热毒,杀滴虫。

金银花,清喉咽,消痈肿,疮家专。

青连翘,苦辛寒,散风热,除心烦。

蒲公英,解毒功,兼利尿,疗乳痈。

大青叶,味苦寒,疗温病,热毒燔。

用其根,名板蓝,解瘟毒,腮肿散。

鱼腥草,味辛寒,治肺痈,热淋餐。

败酱草,辛苦寒,疗肠痈,医肝炎。

山豆根,味苦寒,抗癌肿,利喉咽。

嫩射干,专利咽,

配麻黄,定咳喘。

味极苦,穿心连,

医上感,能消炎。

草决明,其性寒,

清肝胆,止晕眩。

虎杖根,苦而凉,

解热毒,医烧伤,

排胆石,可退黄,

老慢支,用单方。

有蚤休,重楼名,

解蛇毒,消结肿。

半枝莲,疗癌肿,

肝硬化,水臌证。

半边莲,治癌肿,

医蛇伤,消疖痈。

闻喜树,有小毒,

白血病,可内服。

有白花,蛇舌草,

抗癌肿,少不了。

①窒早:即窒性早

搏。

(四)温里药

温里药,祛内寒,

大辛热,阳虚餐。

辛大热,制附片,

能回阳,益火源。

川乌头,祛外寒,

止疼痛,寒痹散。

上肉桂,辛热甘,

疗阳虚,下焦寒。

论干姜,化寒痰,

温脾肾,厥逆参。

吴茱萸,温胃寒,

辛苦热,止呕酸。

高良姜,功散寒,

温脾胃,腹痛痊。

公丁香,辛苦寒,

降胃逆,温补肾。

小茴香,理气功,

暖下焦,亦温中。

荜拨穗,可温中,

降呕逆,止胃痛。

(五)泻下药

泻下药,多苦寒,疗湿热,除水患,

破瘀血,通大便,妊娠期,宜慎选。

川大黄,下实坚,破瘀血,宜先煎。

番泻叶,苦甘寒,通大便,当茶啖①。

言甘遂,味苦寒,逐水邪,散肿坚。

黑白丑,研末餐,治腹水,奇效显。

温下药,巴豆强,破寒积,消臌胀。

火麻仁,味甘平,润肠燥,大便行。

郁李仁,性和平,缓下药,利水肿。

①用番泻叶通便,可取~10克,以开水冲服当茶饮。

(六)祛湿药

祛湿药,多平淡,

通水道,利小便。

猪茯苓,均平甘,

利水湿,猪苓显;

安心神,茯苓专,

常合用,医水患。

建泽泻,味甘寒,

泻肾火,利小便。

车前子,味甘寒,

利水湿,化热痰。

飞滑石,暑热煎,

利水道,热淋蠲。

细木通,味甘寒,

能通乳,利小便。

薏苡仁,甘淡寒,

排脓毒,湿痹专。

冬瓜仁,排脓痰,

皮消肿,利小便。

赤小豆,甘平酸,

排脓毒,消肿专。

茵陈蒿,味苦寒,

利湿热,退黄疸。

汉防己,苦辛寒,

医肾病,关节炎。

川萆解,苦平甘,

除湿痹,膏淋痊。

言瞿麦,性平寒,

破瘀血,石淋安。

扁蓄草,苦平兼,

治结石,配金钱。

石韦叶,甘苦寒,

通石淋,医肾炎。

金钱草,甘咸寒,

石淋除,肿毒安。

海金砂,性寒甘,

茎中通,石淋专。

冬葵子,味甘寒,

能通乳,石淋煎。

广藿香,味香窜,

辛微温,疗霍乱。

省头草,名佩兰,

味辛平,疗口甜。

炒苍术,可以汗,

苦辛温,治痿专。

白豆蔻,辛而温,健脾胃,除脘闷。

草果仁,可祛寒,功燥湿,截疟痰。

祛风湿,独活专,配寄生,诸痹安。

左秦艽,功两般,疗虚热,关节炎。

辛而温,威灵仙,通经络,止痛专,

化鱼骨,利喉咽,食道癌,亦可煎。

桑寄生,强筋腱,壮腰肾,胎动安。

五加皮,益肾肝,利水肿,风湿专。

宣木瓜,辛温酸,疗转筋,医霍乱。

嫩桑枝,性和缓,疗痹痛,解拘挛。

豨莶草,味苦寒,祛风湿,疗痹证。

苍耳子,辛苦温,

治鼻渊,疗风疹。

白花蛇,善搜风,

疗顽痹,亦定惊。

八角枫,药用根,

疗痹痛,用酒浸。

(七)止咳化痰平

喘药

咳痰喘,病同源,

治其要,重祛痰。

法半夏,化寒痰,

味辛温,治咳喘。

制南星,燥湿痰,

味苦温,疗风眩。

白芥子,平虚喘,

味辛温,除痰满。

旋复花,辛苦咸,

止呕吐,疗寒喘。

辛苦温,嫩白前,

性不燥,医痰喘。

白附子,祛风痰,

配蚕蝎①,疗面瘫。

北前胡,苦辛寒,

散风热,化热痰。

苦桔梗,利喉咽,

载浮药,肺痈痊。

川贝母,阴虚煎;

浙贝母,化热痰。

全瓜娄,胸痹专;

瓜娄仁,疗肺喘。

天花粉,味苦寒,

清肺经,解胸烦。

葶苈子,辛苦寒,

泻水肿,兼平喘。

淡竹茹,甘微寒,

止呕吐,化热痰。

昆与藻②,化热

痰,治瘿瘤,为其专。

苦可仁,味辛温,

咳喘平,大便润。

炙紫菀,善化痰,

配冬花,定咳喘。

枇杷叶,化热痰,

止呕吐,医流感。

百部根,肺痨餐,甘苦温,灭虱显。

桑叶皮,味甘寒,泻肺火,利水兼。

马兜铃,味苦寒,清痰热,兼平喘;

青木香,胃疼专,药用根,血压减;

通经络,择天仙,果根藤,各有专③。

海蛤壳,苦咸平,清痰热,散瘤瘿。

①指僵蚕、全蝎。

②即昆布与海藻。

③三药是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根名青木果,果名马兜铃,藤名天仙藤。

(八)理气药

气滞证,痛胀满,其病变。肺脾肝。

论病因,有多端,气机畅,自可安。

广陈皮,燥湿痰,

辛苦温,除胀满。

炒表皮,破气专,

医食滞,血瘀餐。

枳实壳,苦微寒,

化痰结,消滞满,

枳实速,枳壳缓,

有专治,中气陷。

川厚朴,善除满,

苦辛温,可平喘。

广木香,胀痛专,

治痢疾,配黄连。

制香附,偏入肝,

辛苦平,妇科选。

台乌药,温肾寒,

少腹冷,痛可痊。

缩砂仁,胃痛专,

呕吐止,胎动安。

香橼皮,佛手片,

理肝气,可化痰。

大腹皮,消滞满,

善行水,利小便。

广沉香,温肾寒,

辛苦温,平逆喘。

薤白头,燥湿痰,

配姜夏,胸痹安。

川楝子,味苦寒,

理肝气,胁痛痊。

(九)理血药

血瘀证,较常见,

活血药,诸痛蠲。

川芎穷,入肝胆,

辛而温,头痛专。

言丹参,苦微寒,

可安神,兼舒肝,

活血脉,冠心餐,

月经病,常予煎。

益母草,辛苦寒,

调经血,疗肾炎。

茺蔚子,可清肝,

高血压,眼科选。

川红花,入心肝,

辛而温,瘀痛痊。

桃仁泥,苦平甘,配红花,活血专。

有泽兰,利小便,调经血,功效显。

怀牛膝,益肾肝;川牛膝,瘀血散。

红苏木,消肿痛,疗跌损,医闭经。

五灵脂,瘀血散,心绞疼,有效验。

制乳没,止痛专,气滞消,血瘀安。

广郁金,辛苦寒,破瘀血,利肝胆。

片姜黄,入脾经,通经血,风痹安。

京三棱,破血专,蓬莪术,破气先。

穿山甲,通乳专,排脓血,痈肿散。

延胡索,辛苦温,功活血,滞痛斟。

鸡血藤,苦温甘,

通经络,血瘀散。

干水蛭,咸苦平,

逐瘀血,消瘕症。

苦微寒,炒虻虫,

破症积,兼通经。

毛冬青,化热痰,

通经络,冠心餐。

(十)止血药

止血药,有诸般,

辨虚实,分热寒。

田三七,辛苦温,

活瘀血,消肿斟。

土三七,名景天,

可止血,医紫癜。

仙鹤草,性收敛,

味苦凉,出血痊。

茜草根,苦性寒,

凉血热,瘀血散。

槐花米,苦微寒,

医肠风,止血便。

藕节炭,甘平涩,

生化瘀,炒止血。

血余炭,苦而平,

止血淋,水道行。

白及块,苦甘寒,

医溃疡,肺痨餐。

侧柏叶,苦涩寒,

功凉血,止血兼。

白茅根,味甘寒,

止吐血,血淋安。

大小蓟,甘微寒,

医赤淋,血色鲜。

温经脉,艾叶炭,

疗腹痛,止血专。

苦涩平,棕榈炭,

善止血,性收敛。

花蕊石,酸而平,

能止血,化瘀肿。

炒地榆,苦酸寒,

医烫伤,血淋安。

(十一)芳香开窍

开窍药,医闭证,

多芳香,神志清。

雄麝香,消痈肿,开心窍,散瘀痛。

京牛黄,苦甘凉,解热毒,定惊狂。

香冰片,辛苦寒,善开窍,多入丸。

苏合香,善通窍,医冠心,中风疗。

(十二)安神药

安神药,有二般,一曰镇,二曰安。

飞朱砂,甘微寒,功重镇,心神安。

生磁石,眼科选①,纳肾气,兼平肝。

琥珀粉,疗失眠,镇惊悸,石淋专。

广珍珠,甘咸寒,镇心神,善平肝。

有龙骨,涩平甘,煅固脱,生平肝。

又龙齿,性偏寒,

只重镇,不收敛。

咸牡蛎,涩微寒,

镇心神,宜生煎。

生潜阳,软结坚,

煅收敛,止胃酸。

酸枣仁,偏养肝,

安心神,疗失眠。

柏子仁,味平甘,

益心血,润肠专。

炙远志,心神安,

苦辛温,兼化痰。

夜交藤,入心肝,

味平甘,疗失眠。

①生磁石可补血

养肝,治疗眼疾。

(十三)平肝熄风

熄风药,内风专,

平肝阳,镇痉兼。

石决明,咸微寒,

平肝阳,止晕眩。

双钩藤,医惊痫,

配天麻,疗晕眩。

明天麻,味平甘,

止眩晕,善驱风。

羚羊角,味咸寒,

解热毒,凉肺肝。

代赭石,味苦寒,

配旋夏,止呕喘。

白僵蚕,辛平咸,

散风热,疗面瘫。

地龙寒,医偏瘫,

解热痉,定哮喘。

全蝎子,功入肝,

味辛平,解痉挛。

(十四)消导药

消导药,莫轻看,

增食欲,体质健。

六神曲,辛温甘,

善消谷,疳积蠲。

炒麦芽,味平甘,

消面食,除胀满。

又谷芽,性和缓,

消谷食,是其专。

鸡内金,味平甘,疗食积,石淋煎。

焦山楂,甘温酸,肉积消,瘀肿散。

莱菔子,辛平甘,善消胀,亦化痰。

(十五)驱虫药

驱虫药,有效验,虫有别,药有专。

苦楝皮,味苦寒,善驱蛔,可单煎。

使君温,榧子甘,炒熟食,味美鲜。

南瓜子,驱绦专,配槟榔,效更显。

北鹤虱,苦辛平,消疳积,功杀虫。

钩蛔绦,用雷丸,煎失效,宜为丸①。

臭芜荑,辛苦温,医疳积,诸虫侵。

贯众根,杀诸虫,

解热毒,止血崩。

独头蒜,可杀虫,

解热毒,消痈肿。

①雷丸,多入丸

剂,煎服影响疗效。

(十六)补益药

补益药,虚证验,

气血分,阴阳辨。

甘人参,补真元,

微苦温,五脏安。

潞党参,平味甘,

补脾肺,举中陷。

太子参,苦平甘,

补肺脾,益肾肝。

炒白术,苦温甘,

健脾胃,利小便。

绵黄芪,益卫阳,

利水肿,托毒良。

怀山药,性平甘,

肺脾肾,皆可安。

白扁豆,性温甘,

暑湿解,脾胃健。

制黄精,味平甘,

补肺脾,湿邪蠲。

粉甘草,甘而平,

补中气,疗咽痛。

止咳喘,医怔忡,

治溃疡,和药性。

大红枣,味甘平,

益脾气,安心营。

熟地黄,微甘温,

补心血,滋肝肾。

秦当归,辛甘温,

善调经,又润便。

杭白芍,缓痉挛,

益血分,阴分敛。

阿胶珠,味平甘,

滋补阴,止血验。

蛤粉炒,清肺专;

蒲黄炒,出血痊。

何首乌,苦甘寒,

益精血,补肾肝。

生解毒,通大便,

高冠心,可试验。

枸杞子,味甘平,益肝肾,疗目蒙。

肉苁蓉,甘温咸,温肾阳,兼通便。

壮肾阳,巴戟天,祛风湿,强筋腱。

菟丝子,养目肝,补肾脾,泄泻痊。

鹿茸片,甘温寒,生血精,益肾肝。

补骨脂,温肾寒,止久泻,缩小便。

炒杜仲,益肾肝,强筋骨,胎动安。

苦微温,川续断,续筋骨,崩漏专。

金狗脊,痹证蠲,壮筋骨,补肾肝。

沙苑子,功暖肝,固肾精,明目兼。

淫羊藿,辛温甘,壮肾阳,寒痹蠲。

益智仁,辛温兼,

固肾精,缩小便。

骨碎补,骨科专,

补肾虚,耳聋痊。

言仙茅,温肾寒,

疗湿痹,腰痛减。

广蛤蚧,味平咸,

补肺肾,专定喘。

胡桃肉,性温甘,

壮腰膝,疗虚喘。

紫河车,即胎盘,

补精血,益真元。

论沙参,肺胃安,

北养阴,南祛痰①。

天门冬,甘苦寒,

滋肺胃,除胸烦。

肥玉竹,味平甘,

扶正气,阴虚餐。

鲜石斛,甘淡寒,

入肺胃,津液添。

女贞子,滋肾肝,

乌须发,疗晕眩。

生百合,甘微温,

燥咳宁,心神安。

旱莲草,止血专,

补肾阴,乌发髯。

败龟板,咸平甘,

潜浮阳,益肾肝。

言鳖甲,咸微寒,

生滋阴,制软坚。

①指北沙参偏于

养阴,南沙参偏于祛

痰。

(十七)收敛药

收敛药,有诸般,

止遗精,疗盗汗。

医带下,缩小便,

久泄泻,皆可煎。

山萸肉,涩温酸,

补肝肾,敛汗专。

五味子,温酸甘,

入肺肾,疗咳喘。

止久泄,并敛汗,

砥砺前行筑就中医文化育人之路

羲之小学特色办学工作汇报 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中医历史可以为鉴”、“中医故事可以励志”、“中草药物可以启智”、“中医知识可以养身”、“中医文化可以育人”。经过广泛研究、论证,我们挖掘中医文化核心价值,树立了“培养孩子面向一生的优质生存能力”的办学理念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构建以“中医中药”为介质的“中医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探索了一条个性鲜明的中医文化育人之路。借此机会,把我们的工作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一、和谐共进,铸中医文化内涵之魂 1.确立了独具中医文化特色的校魂、校风。 学校以中医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创造性的传承和弘扬了“仁、和、精、诚”的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仁”为仁者爱人、生命至上;“和”为师生信和、调和致中;“精”为师道精微、精勤治学;“诚”为“心怀至诚、诚笃端方”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将学校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风清、气正、心齐的和谐氛围,扬正气,聚人气,培育了“仁者爱人、师生信和、精勤治学、诚笃端方”的优良校风。 2. 运用“望、闻、问、切”指导课堂教学 学校把传统医学中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灵活地运用到日常教学管理之中,帮助每一位教师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定位,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使学校每一个环节在这种和谐的诊断中发现“病症”,

并在反思中自我治愈。 3. 立足“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病愈防复”,将中医思想在德育教育中得以奠基和升华。 首先, 明确“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也是教师的正确学生观。对学生的错误提前估计,对管理中的意外情况要预先设想。其次, 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注重内外因结合,“扶正祛邪”,强化主流价值观念,增强自身抵御能力,通过赞赏和表扬积极扶植学生的善念。最后,要求坚持“整体观念”,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聚焦课堂,彰显中医文化内蕴之力 构建“中医文化”特色课程。在地理环境上,羲之小学地处具有丰富中草药的笔架山,附近村庄具有良好的中医养生文化环境;在师资配备上,我校有中华中医名人录里的程建国老师;在学科设置上,我们结合《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地方课程,拓展开发了知识类、探究类、技能类等系列《中医文化启蒙》校本课程。知识类有《中医健康养生谣》、《中医启蒙三字经》、《土方治大病》、《中医养生文化启蒙读本》等。中医启蒙三字经主要包括医理篇、诊治篇、四季篇、起居篇、名医篇。中医健康养生谣主要内容分为“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通经络、善服药等。一经一谣面向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相对简单,

中医入门 秦伯未

中医入门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 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 编者志 前言 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中医治病,主要是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医的面貌,从而理解中医的特点和掌握中医的治病规律,这事学习中医比较正确的方法。故本书的叙述,即分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在四部内在分若干项目,作比较细致的介绍。 我还认为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与中医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是比较踏实的。所以本书在介绍中医基本理论时,多举常见疾病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以便一边学一边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下一番功夫,学中医当然不例外。无论全面学或学一科和一种病,都不能离开理法方药,

中医启蒙三字经(拼音版)

中医启蒙三字经 (一)序xù yīzhīshǐběn qíhuánɡ 医之始,本岐黄, wǔqiān nián yùd?nɡliánɡ五千年,育栋梁; shào xu?yīzhìánɡyánɡ 少学医,志昂扬, zhǎnɡxuán hújìsìfānɡ 长悬壶,济四方。 (二)医理篇(yīlǐpiān) qì wéi yuán gōng néng qiáng 气为元,功能强, Tiān dì dào huà yīn yáng 天地道,化阴阳; Shuǐyǔhuǒwēn yǔliáng 水与火,温与凉, Jìng yǔd?ng shēn yǔjiàng 静与动,升与降。 liawǔháng wàn wùgāng 列五行,万物纲, Mùhuǒtǔjīn shuǐxiáng 木火土,金水详; Pai wǔsayìng wǔfāng 配五色,应五方, Guān wǔqìcháwǔzàng 观五气,察五脏。 zànɡfēnɡɡuān bǎo jiābānɡ脏封官,保家邦, ɡān bài jiànɡxīn chēnɡwánɡ肝拜将,心称王; fai w?i xiànɡpǐɡuǎn cānɡ肺为相,脾管仓, shan zu?qiánɡzuìxūcánɡ肾作强,最需藏。 jīn yǔyaɡ?nɡyínɡyǎnɡ津与液,供营养, jīnɡhuàxuěqìdǎo hánɡ精化血,气导航。 sh?n tiáo shazànɡān kānɡ神调摄,脏安康, nùqìshēnɡɡān shīchànɡ 怒气升,肝失畅; xǐqìhuǎn xīn qiàn yǎnɡ

喜气缓,心欠养; bēi qìxiāo fai bai yānɡ悲气消,肺被殃; yōu qìji?pǐbúzhuànɡ忧气结,脾不壮; kǒnɡqìxiàshan nán fánɡ恐气下,肾难防。 shǒu zújīnɡfēn yīn yánɡ手足经,分阴阳, chōnɡran tiáo dūdài mánɡ冲任调,督带忙。 三、诊治篇(zhěn zhìpiān) Qiúbìng shǒu nai shāng 求病因,首内伤, Dòng qì xuè luàn yīn yáng 动气血,乱阴阳; Wài liùyín yìnán dǎng 外六淫,疫难挡; Bù nèi wài chóng shòu shāng 不内外,虫兽伤。 Sìzhěn fǎxìsīliáng 四诊法,细思量, Wàng wéi shén zī liào xiáng 望为神,资料详; Wén shēn qì wèn zhèng zhuàng 闻声气,问症状, àn zhōu shēn qiē mài xiàng 按周身,切脉象。 Xué biàn zhèng ming bā gāng 学辨证,明八纲, Biǎo lǐding hán re jiǎng 表里定,寒热讲; Fēn xū shílùn yīn yáng 分虚实,论阴阳, Zhìgāng lǐng zhìfǎn zhǎng 知纲领,治反掌。 Yào bǎi wai sh?n n?ng cháng 药百味,神农尝, Tōng xìng wèi míng shēn jiàng 通性味,明升降。 y?ng bīng fǎzǔch?n fāng 用兵法,组成方, Biàn zhìqīng pai wǔdāng 辨治清,配伍当;

中医入门歌诀

. 中医入门歌诀

. 第一章中医基本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 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习惯亦要问。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淫之气外因寻, 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 笔者所以要强调,初学就该印象深。 第二节辨证论治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错杂应审辨, 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 论是讨论和探讨,治含治则方药煎。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明验, 望闻问切四诊合,综合分析莫厌倦。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些例子来体现。 病人主诉饮食伤,证见胃脘痛胀满, 病位应在肠胃间,食积气滞病机断, 消食宽中定治则,选方保和丸加减。 若见白悸晕诉,血虚应该是病源, 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签。 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 内科杂病八纲辨,脏腑辨证参其间; 六经辨证外感用,卫气营血瘟疫判; 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热杂病均可辨。 五种辨证常应用,八纲辨证是关键。 中西结合大发展,双辨论治更领先, 辨病治疗有指标,证型分类辨证联, 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 单方偏方亦治病,一方到底何用辨! 下面逐章来分析,步步深入自会演。 注:①归脾汤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 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 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大凡一个中国人,对中医多多少少都有些半真半假的了解,自打俺打定了主意走上瑜伽这条路之后,学习中医的热情也一日高于一日。开始时,不过是阅读,看得多了,便知道中医是不可能通过读书就能怎么着的,于是,就存了拜师学艺的心。大约是07年,去十方泰合学指针,说起来,白看了这许多书,上了几个月的课之后,俺算是明白了,这中医到底是个啥,能把中医学出来的,那还真不是一般的人。也看清了一件事,恐怕这辈子俺都长不出学中医的脑子了。后来,在北大中医学社听一位89岁高龄的教授讲脉,两三个小时的课后,便彻底断了学习中医的念想。自此之后,俺虽然书照读,照旧在自己身上整整这个,整整那个,只是当了人面,却再也不提中医如何如何了。真的,我知道那些被所有人谈来谈去的东西,都不是中医。当再听到有人说去学中医,瑜伽中医西医如何结合云云,我也只是默笑。没有学贯中西,精通各门各派的本事,融合,谈何容易再说,本来各自的理论背景就不相同,干嘛非要结个这劳什子的合呢再者,瑜伽一门也有自己的出身,干嘛动不动就结合这个,结合那个的,难不成,人家这几千年的瑜伽到了这个世代就不活了不成还是等搞清白了人家的出身,再想着联姻的事儿不迟。 可是,俺依旧是一个中医爱好者。读书的目的,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治疗了,仅算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学习方式吧。愉性愉情,因为,看雅致优美的文字,本身就足以构成天大的享受啦,再想别的,就是贪了。下面这篇文章,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不啻为一个绝好的指南,转贴于此,但愿对那些诚挚的中医学习者有所帮助。虽然,我已然不再有这个愿望和能力了。算是一个半途而废者的推荐吧。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 少儿启蒙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少儿启蒙】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 近 ,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断 机 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有 义 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养 不 教 ,父 之 过 。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 不 严 ,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非 所 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不 知 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 ,习 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 ,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能 让 梨 。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 从个人感受来说,前人学医基本上是从《皇帝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来学起的,这四部书也补称为古典中医的四部经典。但是现代人学中医我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遵从古人学医的这个道路去起,如果从这条路走无疑会有一个很好的中医基础,但是由于这些古典中医专着对于现代人啃起来的确是很难,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现在人有时很难再见的到了,当时可能是非常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原来一些当时很重要的病,现在就变了非常的一般或是少见了,而且中医学也往前发展的很快。那么,后果的一些名人也写了一些近代的名医,不但非常的实用,而且也很接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大家读起来就不像古书那样费解难懂,而且这个名医也写了许多中医入门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现代人读起来就容易懂的多了,等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如果有兴趣再去读古人的医着就好懂的多了,那时你可以借助于你学到的知识,再深入学习了解古人的智慧就会事半功倍。 我推荐给你几本中医入门书籍,仅供你参考: 《中医入门》本书由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写给入门人读的书籍,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把你领入学习中医之门。 《中医基础》中基是为了给初学中医的人打基础的书籍,本教材是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教材,也推荐给你,因为里面有一些诊断学的基本功在里面,所以还是很值得的一学的。 《用药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用药基础的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 《方剂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方剂组成的基础专着,主要是讲的方剂学的内容,是从中药配伍关系讲的,当然你也可以学一学中医药大学的《方剂学》这本书。 以上这四、五本书如果你能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就可以入中医之门了,当然即使是专业学中医的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医学并不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做医生了,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于临床实践还尚须时日,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把掌握的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中医大夫。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病证篇 一内科病证 (-)感冒感冒证,最常见,感风热,或风寒。 1风寒感冒 风寒型,恶寒重,流清涕,发热轻,舌苔白,脉浮紧。肺卫郁,寒凝因。 疏风寒,宜辛温,麻桂选①,虚实分。 2风热感冒 风热型,发热重,口咽干,恶寒轻,脉浮数,舌连红,阳邪犯,伤津重。 散风热,宜凉辛,银翘散②,桑菊饮③。 ①麻黄汤、桂枝汤。 ②银翘散。 ③桑菊饮。(二)咳嗽 咳嗽证,因两端, 外感风,挟热寒, 内伤咳,肺气虚, 1风寒咳嗽分内伤,或外感。燥伤肺,较多见。脾失运,肝火及。

风寒咳,痰清稀,身恶寒,流清涕。 疏风寒,兼化痰,宣肺气,杏苏散①。 2风热咳嗽 风热咳,痰黄稠,身发热,浊涕流。疏风热,并宣通,桑菊饮,加减行。 3肺燥咳嗽 感秋燥,咳痰少,口咽干,阴津耗。 润肺燥,宜桑杏②,温凉燥,加减用。 4痰湿咳嗽 脾不健,生湿痰,渍于肺,壅痰涎。 咳痰多,苔白腻,脉濡滑,身乏力。 若燥湿,必健脾,平胃散③,六君宜④。 5肝火犯肺咳嗽 肝火盛,犯肺经,阵咳嗽,胸胁痛, 舌咽燥,面色红,苔薄黄,脉弦洪。 泻肝火,润肺脏,用清金,化痰汤⑤. 6肺虚咳嗽 干咳嗽,肺阴虚,五心热,身乏力。 用沙参,麦冬汤⑥,虚热清,肺阴养。 ①杏苏散(《温病条辨》):杏仁、紫苏、陈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 ②桑杏汤。

③平胃散。 ④六君子汤。 ⑤清金化痰汤(《统旨方》):黄苓、山梔子、桔梗、麦冬、桑 皮、贝母、知母、瓜篓仁、橘红、茯苓、甘草。 ⑥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青冬、玉竹、桑叶、生 甘草、天花粉、生扁豆。 (三)喘证 论喘证,呼吸难,甚张口,并抬肩。 分虚实,辨热寒,调气机,重化痰。 1实喘 (1)风寒袭肺喘 风寒喘,兼外感,身恶寒,咳白痰。 散风寒,以平喘,麻黄汤,酌加减。 (2)风热犯肺喘 风热喘,鼻翼煽,口干渴,痰稠粘, 脉浮数,热燥烦,散风热,麻杏甘①。 (3)痰浊阻肺喘痰浊犯,痰量多,胸痞闷,兼呕恶,苔白腻,祛痰浊,降肺气,三子酌②。 2虚喘 (1)肺虚喘 肺气虚,咳声低,伴短气,自汗溢,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从医篇 一引言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 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 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 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 难经书,号经典, 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 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 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 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 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 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 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 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 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 张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刘河间; 重脾胃,李东垣; 阴不足,阳有余, 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 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 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 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 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 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

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 经》(包括《灵枢》、《素 问》)、《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与《金匮 要略》称为四大经典, 为医家必读。也有将 《伤寒论》与《金匮 要略》复原为《伤寒 杂病论》,再加上《难 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 人,古代杰出的外科 医生,并通晓内、儿 等科。《后汉书》等载, 他创用麻沸散,进行 全身麻醉后,做内脏 手术。著述已佚,现 存《中脏经》是后世 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 人,其所著《脉经》 内,整理列出二十四 种脉象,使脉学系统 化。 4皇甫谧,西晋 人,著《针炙甲乙经》, 按部位分经,详列腧 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 人,著《诸病源候论》, 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 学著作,宋朝曾被指 定为医生的必修课。 本书较系统地对病状 作了符合实际的描述 及理论阐述,深受历 代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 著有《素问释文》,对 素问作了全面注释, 其中对运气学说,尤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古籍教材版) 第一节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药施,发热恶寒头项强,伤寒无汗煎服之。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麻桂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寒热两解此方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急,姜桂麻黄芍药草,细辛半夏五味齐。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去麻黄。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葛根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依。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茯苓,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头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疼悉平康。(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欧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温热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法良,四药组合有擅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效果彰。第二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汤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肉颤保安康。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利脉沉微,救逆回阳赖此方,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救阴伤。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当。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导气汤 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香与木香,吴萸煎于长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

中医启蒙三字经

中医启蒙三字经 《中医启蒙三字经》分为序、医理篇、诊治篇、四季篇、起居篇和名医篇六个部分,客观、准确、充分地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动态观、辩证观的医疗保健基础知识,简要介绍中医的传统文化、历史发展规律、著名医家及经典著作、古今医学成就等内容,突出祖国医学在医疗保健事业中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启蒙三字经》采用韵文,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应用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简略介绍中医药基本内容和知识,潜移默化中帮助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甚至成人学习中医、认识中医、运用中医。 一、序 医之始,本岐黄,五千年,育栋梁; 少学医,志昂扬,长悬壶,济四方。 二、医理篇 气为元,功能强,天地道,化阴阳; 水与火,温与凉,静与动,升与降。 列五行,万物纲,木火土,金水详; 配五色,应五方,观五气,察五脏。 脏封官,保家邦,肝拜将,心称王; 肺为相,脾管仓,肾作强,最需藏。 津与液,供营养,精化血,气导航。

神调摄,脏安康,怒气升,肝失畅;喜气缓,心欠养;悲气消,肺被殃;忧气结,脾不壮;恐气下,肾难防。手足经,分阴阳,冲任调,督带忙。 三、诊治篇 求病因,首内伤,动气血,乱阴阳;外六淫,疫难挡;不内外,虫兽伤。四诊法,细思量,望为神,资料详;闻声气,问症状,按周身,切脉象。学辨证,明八纲,表里定,寒热讲;分虚实,论阴阳,知纲领,治反掌。药百味,神农尝,通性味,明升降。用兵法,组成方,辨治清,配伍当;君臣主,佐使良,司攻守,疗效彰。病已成,医坐堂,未病时,最需防。顺自然,遵法章,得智慧,保健康。 四、四季篇 人之初,树之苗,欲繁茂,有其招。天人一,形神道,养生法,四时调。春风起,防感冒,食要清,缓去帽;夏多热,避暑扰,食须净,着轻薄;秋风劲,常润燥,食喜津,慢加袄;

中医入门歌诀

中医入门歌诀 第一章中医基本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习惯亦要问。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淫之气外因寻,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笔者所以要强调,初学就该印象深。 第二节辨证论治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错杂应审辨,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 论是讨论和探讨,治含治则方药煎。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明验,望闻问切四诊合,综合分析莫厌倦。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些例子来体现。 病人主诉饮食伤,证见胃脘痛胀满,病位应在肠胃间,食积气滞病机断,消食宽中定治则,选方保和丸加减。 若见白悸晕诉,血虚应该是病源, 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签。 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 内科杂病八纲辨,脏腑辨证参其间; 六经辨证外感用,卫气营血瘟疫判; 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热杂病均可辨。 五种辨证常应用,八纲辨证是关键。 中西结合大发展,双辨论治更领先,辨病治疗有指标,证型分类辨证联,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 单方偏方亦治病,一方到底何用辨! 下面逐章来分析,步步深入自会演。注:①归脾汤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The plan of education of common sen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campu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全县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园中掀起学习中医启蒙知识的热潮。通过幼儿园老师给幼儿讲中医人物趣味小故事,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中医启蒙三字经》学习了解祖国医学的'起源和中医养生理念,中学生及普通民众全面了解中医文化及基本知识,使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掌握一些中医基本常识和启蒙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从而达到宣传和普及中医药知识的目的全社会营造一个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良好氛围。二、实施步骤 县卫生局和县教育局共同负责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把开展中小学中医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作为让中医走向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各级各类学

校、托幼机构广泛发动,全面动员,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集中学习:各医疗机构结合本单位实际,抽组有一定基础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县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学校中医文化启蒙教育代课老师培训任务分解表》对各教学和托幼机构代课老师进行培训,随后由经过培训的代课老师向在校学生和托幼机构幼儿开展宣讲。各教学和托幼机构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由老师讲授外,还可采取名老中医作报告、主题班会、集体诵读及命题作文等多种形式,校园内掀起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热潮。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县卫生局和教育局将抽组专人在全县范围内检查验收活动成效。检查验收采取现场查看资料、给学生发放中医药启蒙知识调查问卷和抽查学生背诵《中医药知识启蒙教育系列读本》有关内容的方式进行,对开展活动成效突出的单位通报表扬。 三、有关要求 1.为了使活动落到实处,xxx小学联合教育局成立了县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学校中医文化启蒙教育领导小组”各实施单位

中医入门最好先学什么

中医入门最好先学什么 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方法/步骤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中医入门最好先学什么 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注意事项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愿有更多的人能入中医之大门,修炼永无止境...

中医的四大经典古籍_中医入门经典古籍

中医的四大经典古籍_中医入门经典 古籍 【--经典手机短信】 中医入门经典古籍都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下面给大家介绍中医入门经典古籍,一起来学习吧!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有四大经典之说,即《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研习中医学术必读的。然因其文字古奥,寓理深邃,初学者实难以问津;即使是学过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的人,对如何进一步学习、钻研这“四大经典”,也感棘手。所以有些中医学者认为,首先必须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这四部医籍入手。因为这四部医籍,医理浅显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学中医最方便、实用的教材,相对于四大经典而言,故有四小经典之称谓。这是中医师传蒙学经典丛书之一。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乃明清以来中医师传教育的经典教材,其内容浅显易懂,多以歌赋成分,诵之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医学三字经》 作者:清代陈念祖(字修园),共四卷,撰于1840年。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卷一、卷二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三、卷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图说及四诊运用。现存初刻本,20多种清刻本。 《濒湖脉学》 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是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父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其书中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有益于初学脉者学习理解。 《药性赋》 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讲课稿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病证篇 一内科病证 (一)感冒 感冒证,最常见,感风热,或风寒。 1 风寒感冒 风寒型,恶寒重,流清涕,发热轻, 舌苔白,脉浮紧。肺卫郁,寒凝因。 疏风寒,宜辛温,麻桂选①,虚实分。 2 风热感冒 风热型,发热重,口咽干,恶寒轻, 脉浮数,舌连红,阳邪犯,伤津重。 散风热,宜凉辛,银翘散②,桑菊饮③。 ①麻黄汤、桂枝汤。 ②银翘散。 ③桑菊饮。 (二)咳嗽 咳嗽证,因两端,分内伤,或外感。 外感风,挟热寒,燥伤肺,较多见。 内伤咳,肺气虚,脾失运,肝火及。 1 风寒咳嗽

风寒咳,痰清稀,身恶寒,流清涕。 疏风寒,兼化痰,宣肺气,杏苏散①。 2 风热咳嗽 风热咳,痰黄稠,身发热,浊涕流。 疏风热,并宣通,桑菊饮,加减行。 3 肺燥咳嗽 感秋燥,咳痰少,口咽干,阴津耗。 润肺燥,宜桑杏②,温凉燥,加减用。 4 痰湿咳嗽 脾不健,生湿痰,渍于肺,壅痰涎。 咳痰多,苔白腻,脉濡滑,身乏力。 若燥湿,必健脾,平胃散③,六君宜④。 5 肝火犯肺咳嗽 肝火盛,犯肺经,阵咳嗽,胸胁痛, 舌咽燥,面色红,苔薄黄,脉弦洪。 泻肝火,润肺脏,用清金,化痰汤⑤. 6 肺虚咳嗽 干咳嗽,肺阴虚,五心热,身乏力。 用沙参,麦冬汤⑥,虚热清,肺阴养。 ①杏苏散(《温病条辨》):杏仁、紫苏、陈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 ②桑杏汤。

③平胃散。 ④六君子汤。 ⑤清金化痰汤(《统旨方》):黄芩、山栀子、桔梗、麦冬、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 ⑥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青冬、玉竹、桑叶、生甘草、天花粉、生扁豆。 (三)喘证 论喘证,呼吸难,甚张口,并抬肩。 分虚实,辨热寒,调气机,重化痰。 1 实喘 (1)风寒袭肺喘 风寒喘,兼外感,身恶寒,咳白痰。 散风寒,以平喘,麻黄汤,酌加减。 (2)风热犯肺喘 风热喘,鼻翼煽,口干渴,痰稠粘, 脉浮数,热燥烦,散风热,麻杏甘①。 (3)痰浊阻肺喘 痰浊犯,痰量多,胸痞闷,兼呕恶, 苔白腻,祛痰浊,降肺气,三子酌②。 2 虚喘 (1)肺虚喘 肺气虚,咳声低,伴短气,自汗溢,

(完整word版)中医入门

——入门篇 一、阴阳——现实世界的变奏符 1.阴阳的意义:解释万物演化动态的出发点。 2.阴阳的涵义: 阳——推动,主导,刚执 阴——守持,承应,柔顺 3.现实中的阴阳 地理环境、居住环境、男女性别、人体构造、季节气候、心理情绪、颜色、音乐。 4.动态地理解阴阳 转化、交通。变化中的守衡。 二、五行——现实世界的定位符 1.什么叫"五行"? 行者,道也。天道五行。 2.五行的特性 3.五行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4.从五行看世界(方位、生灵、五味、五色),一物而具五行。 三、精气——生命的创生之源 1.生命的本质是精气的活动。 (聚散离合) 2.精气来源于自然。 3.保守精气是养生之原则。 4.天年极寿 四、天人相应——生命的有序性之源 1.人与自然的统一。 2.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3.人体整体的统一。 4.病的人和人的病。 5.维护和谐,维护统一。 五、脏象经络——我们身体的构造图 阴阳五行确实是一套宏大而深奥的理论。试想一下,要将整个庞大的宇宙万物都收纳到这么一个袋子中,其中玄机实在不是一下子就能都弄懂的。就象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结果很简单,而其中的推导过程而公式背后的哲学意义,则少有人能详之。好在我们不需要去推求这些神秘的东西,而只要知道一些现成的常识,然后依葫芦画瓢去用就是了。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到如何从阴阳五行来分析人体的结构,还有其中运转的机理。千万不要认为这很复杂,虽然现代医学总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但从中医来看却很简单! 1.生命的运转原理

阴化阳(异化);阳化阴(同化)——新陈代谢 2.五脏六腑——精气的生化工厂 (1).心:主神明;主血脉;应舌;在志为喜(政权首脑) (2).肺:主气;主皮毛;应鼻;在志为悲(行政机构) (3).肝:主疏布;主筋;应目;在志为怒(商业流通) (4).脾:主运化水谷;主肉;应口;在志为思(产业部门) (5).肾:主藏精;主骨;应耳;在志为恐(金融、储备部门) (6).胃:主纳谷 (7).胆:主生清去浊 (8).膀胱:主储藏、排泄水液 (9).小肠:升清泌浊 (10).大肠:传化糟粕 (11).三焦:水谷精气流通的道路 3.十四经络——真气流通的互联网 (1).经络分部 (2).流注次序 (3).奇经八脉 4.营卫气血——生命活力的载体 (1).营卫 (2).气血 六、风寒暑湿——自然气候的常与变 1.风 (1).风的特性:百病之长?风性动摇?侵犯阳位 (2).内风和外风 2.寒 (1).寒的特性:收引,凝滞?寒伤阳气 (2).内寒和外寒 3.暑 (1).暑的特性:蒸迫,耗散?暑多挟湿 (2).阴暑和阳暑 4.湿 (1).湿的特性:湿性重浊?湿性缠绵?湿阻气机 (2).内湿和外湿 5.燥 (1).燥的特性:燥伤津液 (2).内燥和外燥 6.火

中医入门捷径

中医入门捷径 【中医入门捷径】I 中医学的发展进步,同其它任何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一样,就是既要重视提高,又要重视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既要强调现代化,更要强调继承,有继承才能更好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继承,那就只剩空话。在中医断代,面临失传之际,为了中医的继承,为了让初学中医者,或正准备自学中医者,少走一些弯路,我想提供本人学习中医的一些经历,为后学者参考,或可借鉴,或能鼓励,厚颜之曰:“中医入门捷径”。凡有不当之处,诚望同道指正。 本人师承养父(已故,省,县名老中医吴致和)幼习歧黄,悬壶三十余年。亦曾读些古典医籍。古云:“善莫大于救人”。故先后授徒二十余名,以广救人之术,的确为中医事业作出了一些贡献,对多种疑难杂症,确实研治在案。医道之起沉疴救危重,虽为医者之功,亦为医者之职责,诚以此与同道共勉。 虽然绩业小成,且艺不辱师门,年亦五旬过半,本该得过且过,怎奈我华夏医学,面临葬送!医学存废之争,如锥如刺,触及灵魂!国外“强盗”一面强调中医中药的“不科学”,另一面是对中医中药采纳的渴求!国内一群长者与民众在奋勇博弈,一小撮口头“科学家”却干着“强盗”们想干而干不了的勾当…… 求大同,探求医学真理.存小异,放弃门户之争.救贫困患者于水深火热之中!是每一个医者之职责!振兴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医事业是每一个中医师和中国西医师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历史情势迫使中华民众团结一致,毅然决然的加入到刻不容缓的中医事业“救亡振兴”大义大举工作中来。 我们用行动与中华民众抱成一团,以中华民族行为营造振兴祖国医学的天下大势!让中医学术思想重现辉煌,服务民生! 作者:四川省职业医师李四平 师承一养父 养父在民国时是随军“医官”,解放后为名中医,他举办中医班,亲自任教,为国家中医事业培养了一批批出色的中医后继人才。先后荣获“名老中医荣誉称号”,与四川省(著书立说)科技奖等,文革时,每天背着“刘少奇”上下班,是遭了打倒技术权威。那时都快70岁了,但精神旺盛,走路很快,身小而声大,说话有点“声应重堂”的感觉。 他说:威远县是中医强县!我六哥吴兰波在县里也是名医,一次,有位老者牵着孙女来看病,那孙女约五、六岁,满脸红色斑纹似锦,口吐鲜血,又兼咽喉肿痛,医治三四日无效。会诊于县联合诊所,有言肺热迫喉出血者,有言喉症出血者,有言血热入脉,宜大剂凉血清 解者,更有言宜仲景三黄泻心汤,取釜底抽薪法以急止之,唯我六哥带笑不语,后被同道指责,才开口:“非要我说吗?说出时恐得罪大家,你们都错了。”此话一出,众人不欢而散,有人提示老者,你就让吴老师医吧,他医术高,只是我们要收回报!我六哥把药开了,催促老者赶紧抓药,若迟一二日就无救了。两天后复诊,病已好了大半……有某虚心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