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谈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特点

略谈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特点

略谈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特点
略谈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特点

略谈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的特点

作为蜀中腹地,重庆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大量文学作家来到重庆,在壮大重庆文艺队伍的同时,还促进了多种地域的文化交流。这些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多以爱国思想为主,对战时大后方种种形态进行了仔细的描写,充满了抗日救国的呼声。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文学现象,多以重庆这座城市为文学背景,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在整个文学史上,重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结合抗战文学中重庆主题的表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抗战文学中重庆主题的特点

重庆地区作为战时的经济、政治中心,除了在抗战中起着重要作用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广大战争难民的希望所在。当前抗战文学中重庆主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战中的文学背景

与其他抗战地区不同的是,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即使在抗战爆发的年代中,重庆在崇山峻岭的掩护下,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外敌入侵的威胁及抗日战争的爆发形势。直到国民政府宣布成立陪都后,越来越多的工厂学校迁建入驻。再加上华北沦陷后,越来越多的文人涌入重庆地区,这些人员对重庆文学的改变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1]。针对重庆地区抗战中的文学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国民党迁都后,重庆地区的身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作为当时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地区成为全国人民的希望;其次,在抗战文学中,大量文

人的涌入,对重庆抗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扩大重庆文学视野的同时,还为重庆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题材。

(二)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人

在众多抗战文学中,通过阅读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中的重庆任务描写多集中在外来逃难人员身上。在这些人中,多数人经历了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生活,在对待日本侵略者中,他们充满了仇恨与反抗。面对生活压力、贫困威胁,一些青年作家及文人通过笔锋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在激发人们抗日爱国情绪的同时,还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赤裸裸的鞭笞。与此同时,针对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人,面对社会背景的骤然改变,人们的心态、生活以及自己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而这些情绪,在抗战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再加上这些外来人员对自己家乡的思想,在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对命运及今后生活的担忧,尤其是未来道路的选择,而在这些人中,多以外来的青年人为主。

(三)重庆文学城市风格体现

在战争的影响下,重庆留给众多作家的只有战争的磨难;相对于北京与上海两个地区而言,在重庆生活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面对感情与良心的斗争,人们在重庆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因此,一些人在对重庆进行回忆时,仍以回忆漂泊为主,导致整个重庆的城市风格无法得到体现。针对重庆这一风格,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量的外来人员融入到重庆这个城市中,在成为重庆人的同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与重庆这个城市城

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影响整个文学创作的同时,对重庆文学城市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次,在众多重庆文学作品中,城市风格的体现,与作者的生活状态及政治角度有着极大的联系[2]。整体而言,在这些作品中,仍以穷困潦倒的底层生活为主,在反应战争带给人们苦难的同时,也体现出国民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最后,重庆文学城市风格的体现,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面对当时的抗日趋势,重庆地区作为大后方中的核心,对整个战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多数文人将重庆看成是抗日战争的希望所在。由此可见,重庆文学城市风格的体现,并非一个方面就能完成的,而是与当时社会背景、重庆人、以及文学背景有着密切联系。

二、抗战文学中重庆主题的表现类型

(一)幻想主题类型

在当时抗战大的社会背景下,大量痛失家园的作家们为躲避战乱而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流亡的路上吃尽苦头,面对随时遇到的死亡与恐惧,他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周围的危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个人在生存中,一旦其情感遭受严重伤害,则这个人的惶恐感会聚集上升,同时情绪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作家们面对着国仇家恨,其情绪受到了大幅度改变,他们渴望报复侵略者,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与此同时,重庆当时作为整个抗日的大后方,越来越多的作家寄希望于重庆,将其看成是胜利与力量的源泉,在加上重庆具备足够的空间与距离,在满足多数作家

重庆的文化背景

①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经过十年直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老百姓逐步富裕了起来,在追求物质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人们对于财富增值的愿望越发强烈,个人理财市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这个以三峡建设为背景建立的直辖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它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重庆还有山城、雾都之称。 ②重庆,是一座来了就跑不掉的城市,张君在重庆被文强整了,文强在重庆被薄熙来整了,薄熙来在重庆被王出卖了,周克华逃到重庆死了。重庆这下火了,当官的来灾,当贼的来死。老蒋过来当陪都,没过两年就被赶到了小岛上。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病死在钓鱼城,刘备当年路过重庆,结果是白帝城托孤。重庆是一个神秘的城市,主城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 ③理财环境 一、重庆市居民个人理财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重庆直辖十年来,经济社会各方面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GDP总量和老百姓收入成倍增长,金融机构个人储蓄存款余额由1997年的580.67亿元,增长至2006年末的2 949.05亿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 302.05元,增长至2006年末的11 570元,主城都市经济发达区,人均GDP 更是到达或超过3 000美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富裕起来的老百姓不再

满足于把手中的富余资金存放在银行而获得微薄的利息收益,对于金融市场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充满着浓厚兴趣,特别是近两年来,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使得人们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 二、个人理财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一)个人理财产品缺乏多样性 目前,市场上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竞争异常激烈,但是与欧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我国的个人理财只能说是形似,远没有达到神似。个人理财的精髓应该是它的个性化服务,人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理财需求是不一样的,风险偏好程度也不一样。针对人的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的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推进产品创新,才是未来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一个真正推动力。 (二)居民理财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重庆市个人理财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居民个人理财认识仍然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急功近利,无风险防范意识。“理财=赚大钱”这一错误认识存在于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不少人一上门就问银行客户经理“买你的产品我能赚多少”,“你们发售的基金最低收益有多少”。在资本市场火爆,基金高收益的诱惑下,不少居民甚至把自己养老看病的救命钱,全部投资于基金等高风险理财产品,他们哪里知道,繁荣盛世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资本泡沫一旦不幸破灭,他们的财富梦想将彻底丧失,甚至退休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盲目跟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重庆建筑文化

重庆建筑文化 重庆作为一座山城 ,山水相依的地形特征造就了建筑的与众不同。也由于近一百多年来外国人所构筑的山地西洋建筑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成功之作。使得重庆建筑在乡土风味中透出淡淡的异国情调 ,形成了沧桑而独特的山地人文景观。 建筑风格质朴、野性、粗犷,低矮、平缓、松散。 总体来说,重庆的建筑是以建筑为形,以文化为魂,“形散神不散”。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反映了重庆人坚韧顽强的意志。与四合院民居反映北京人的大气和安稳,与石库门建筑反映上海人的精细和开放,重庆的吊脚楼更能凸显出重庆人独特的精神魅力。由于重庆山多,土地紧张,我们祖先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利用木条、竹方,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加设披顶,增建梭屋,依山建造出一栋栋楼房。这些吊脚楼不是穿逗结构就是捆绑结构,十分简陋。远远望去,如果是独自一间,歪歪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由衰而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抗战诗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在世界反法西斯诗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在芦沟桥挑起战争,企图消灭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中国各阶级、阶层和集团,迅速行动起来,抗击日寇,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就在“七七事变”的前一天,诗人艾青写了《复活的土地》一诗,以他惯有的抒情笔调,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复仇的欢快”。 诗人的预感,在第二天就应验了。这预感,也成了艾青及其他一些中国诗人“最大的创作雄心”的基调。 在抗日战争初期,首先出现并大量出现的都是反法西斯的短诗、抒情诗,真正起到了匕首、投枪的作用。接下来涌现出的一批长诗,以抒情长诗为主,这与中国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传统有关,如:艾青的《向太阳》、田间的《给战斗者》、袁永拍的《寄给顿河上的向日葵》、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等。 抗日战争时期,鉴于军事、政治上的原因,文艺界客观上分成国统区、上海“孤岛”与沧陷区、解放区等不同区域的几支队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诗歌创作,其区域的差异性、创作水平的不平衡性较大、也较复杂。 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诗,表现了一个涉世不深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幼稚的欢欣,

幼稚的苦闷”,注意形式美的探求,带有明显的消极悲观情绪和惟美主义的倾向。抗战的炮声轰毁了他的艺术之宫,使他的思想和诗风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声称:“我再不歌唱爱情,像夏天的蝉歌唱太阳”,“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不爱云,不爱月亮,也不爱星星”。他写了叙事诗《一个泥水匠的故事》,歌唱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写了组诗《夜歌》,展示“新我”与“旧我”的矛盾:“我是如此地爱好我自己,/而又痛苦地想突破我自己,/提高我自己。” 戴望舒是3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多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以潇洒自如、流畅而又节制的语言,抒写苦涩的人生、内心的寂寞,咏叹幻灭的悲哀、追寻的渺茫。抗日战争使他离开了长期蛰居的“雨巷”,发出了自由解放的战斗呼喊:“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更坚强的生命将从而生长”(《元旦祝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戴望舒因致力于抗日宣传而被日寇逮捕。但铁窗关不住诗人的歌喉,他写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表现了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尤其是《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以幻中见真、平中见奇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写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情,将仇恨、挚爱和希望倾注于联翩的想像,从而展现了受尽蹂躏却有光明和希望的祖国,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抗日战争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诗人,这是中国诗坛的一个带有规律性及普遍意义的现象。绿原在《白色花》诗集序中,对此,有过很好的概括与表述。他说:“……特别是对于那些直接生活在战斗行列中的诗人们,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诗就是激励、鞭策自己的入党志愿书。”绿原称此为“七月派”“最基本的特色之一”。

重庆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及简介

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1、江津区石蟆镇 石蟆古镇自元末建场,至今已600多年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了清源宫、登云山寺、石蟆口古场、稿子坝老街、张氏祠、大佛嘴大佛、下雨仙佛慧寺等众多文物古迹。爬杆、钱枪、翻五台、川戏、灯戏、腰鼓、川祖会、灯杆会、清谯会、上九会等各种民间特色文化艺术活动更是历经数百年盛况不减。古镇现已形成古场、新区相协调的“三纵三横”、“七路一街”的格局,占地1.2平方公里。 2、江津四面山镇凤场乡(现双凤村) 四面山镇凤场乡(现双凤村)位于四面山镇背面,处于国家景区四面山主入口的前庭位置。凤场乡(现双凤村)会龙庄为江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系清代中叶的古建群体,是典型的南方花园式仿宫廷式建筑,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会龙庄坐西南朝东北,复式四合院布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庄园总占地面积20468平方米。 3、江津吴滩 吴滩古镇位于璧南河、箭梁河汇合处,建场前方圆几里内一片荒芜,人称“芜滩”,明代建场后,以“芜滩”谐音为吴滩,镇因得名。吴滩镇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现存聂荣臻元帅故居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4、秀山洪安 洪安古镇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重庆、贵州、湖南交界之地,也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还是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古镇古建筑群立,其工艺、造型独特,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整条老街长约千余米,两旁均有高大结实的封火筒子,造型独特,高过房顶数米,形成了古镇独特的风貌。 5、酉阳龚滩 龚滩古镇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被誉为“重庆市第一历史文化名镇”。古镇现存夏家院子、董家祠堂、半边仓、川主庙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蛮王洞香会、娘娘会、龚滩诗词等民俗文化使古镇别具风味。 6、酉阳县后溪古镇

重庆西南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0780]西方文学与文化

1、尼采在他的最后一本书中提出“虚无主义”的口号,这本书叫什么? .《朝霞》 .《悲剧的诞生》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权力意志》 2、美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的作家是谁? .爱伦·坡 .兰波 .麦尔维尔 .波德莱尔 3、人文主义可以分为哪两种? .人道主义与博爱主义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公民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人文主义 .人道主义与理性主义 4、英雄的特质和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 F. 宽容 .忍耐 .勇敢 .智慧 5、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主要描写了三个典型环境,分别是贝尚松神学院、维立叶市以及? .巴黎市区

.巴黎穆尔侯爵府 .伏盖公寓 .马赛 6、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的人物都是侠骨柔情的硬汉,这些主人公在文学史上被称为? .风流英雄 .恶魔式英雄 .硬汉 .拜伦式英雄 7、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初,是古希腊奴隶制全盛时期,被称为什么? .传统时期 .巅峰时期 .古典时期 .全盛时期 8、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奠基者是谁? .别林斯基 .赫尔岑 .杜波罗留波夫 .车尔尼雪夫斯基 9、《安娜·卡列尼娜》中反映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动向的是那一条恋爱线索? .安娜与卡列宁 .吉娣与列文 .安娜与渥伦斯基

.奥布朗斯基与家庭教师 10、《神曲》中维吉尔象征的是什么? .信仰 .理性 .理想 .纯洁 11、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怎样的教育哲学思想? .严格规训 .功能教育 .返回自然 .放任教育 12、《威尼斯商人》的基本主题是? .争取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 .用宽恕、和解来解决矛盾 .对资本主义金钱作用的批判 .表现野心、贪婪的丑恶性 13、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宣扬的是? . B. 幸福在人间 .大自然的奇迹 .人权高于一切 .科学、理性 14、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是?

重庆人文精神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傅剑秋重庆市社科联主任) 重庆人文精神是千百年来重庆人民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生产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对象、生产方式、劳动关系以及社会交往的态度;同时,重庆人文精神又与重庆人民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 因此,重庆人文精神既是历史人 文的概括,也是现实发展的要求, 是三千万重庆人民的精神面貌的总体特征的显示。我认为可以用四句话来对重庆人文精神作初步的提炼:淳朴重义,勤劳奋勇;诚信互助,豁达时尚。 重庆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巴人迁徙、繁衍、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巴人由丰饶富足的楚地,西迁至生存环境恶劣的地域,需要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进而通过集体的力量改造自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巴人还要抵御外来侵略,拓展生存疆域。所以,集体协作、团结互助是巴人最核心的价值观。集体、互助的价值理念,需要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这种信任的基础就是,人人都要勤劳,个个都要互助,把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遵循共同的道德,履行对集体的承诺和应尽的义务。人与自然的联系越是密切,相互之间的影响就越是深刻。巴渝山地的自然条件,固然有道路的曲折、耕作的艰辛,但同时也赋予了重庆人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巴人骁勇善战,自古出武将,巴曼子将军割头以谢楚,声名誉于海内,也是重庆人性格的写照。 近代以来,重庆因通江达海,成为西部地区最早的开放城市。清朝时期的重庆为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西部和东部经济的交流,起了巨大作用。得风气之先,境外的商品,要通过重庆进入西部;西部的原料,要经过重庆进入沿海。没有重庆的发展,就没有西部的发展。这样的历史地位,使重庆人具备了豁达的胸襟和开放的眼界。领风气之先就是时尚,邹容似的时尚,卢作孚似的时尚。重庆同时又是移民次数多、规模大的地区,历史上共出现六次大移民,仅现代史上就有两次大的移民。山南海北的人由四面八方来到重庆,融合进中原文化、北方文化和沿海文化,使重庆人文具备了对海内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使重庆人具备了热情好客、乐观豁达的开放胸襟。抗战时期,重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人文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作为远东反法西斯战争的指挥中心,重庆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肩负起了重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重庆人的英勇,重庆人的百折不挠,重庆人的豁达乐观,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是体现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的红岩精神。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人民解放的艰苦斗争中,重庆人民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为后代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红岩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重庆人身上发扬光大,已经深深融入到重庆人文精神之中。 总之,淳朴重义,勤劳奋勇;诚信互助,豁达时尚的重庆人文精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日战争的爆发。此后,不到一年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于1932年3月成立伪满洲政权,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战争初期,国民党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转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战中仅仅中国的军民人员伤亡超过3000万以上。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地位。在抗战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产生了许多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抗战文学。 1937年-1945年之间产生的属于狭义上的抗战文学,这些文学与抗战生活紧密联系,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马峰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刑野的《王二小》、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华山的《鸡毛信》等等。 从抗日战争开始至今,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的涌现,且呈现出“越临近抗战后期,成熟的作品越多”的特点,如:《四世同堂》、《亮剑》、《白山黑水》、《王贵与李香香》、《铁流》等等。 从整体看,中国抗日题材文学具有史诗性、真实性和政治性。 1、史诗性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但是,战争这朵“恶之花”,也使我们民族觉醒与奋起,当帝国主义的枪炮对准我们胸膛的时候,中华民族发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怒吼,战争动员了人民,也创造了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有许多作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继承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以崭新的审美意识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同休戚、共命运的这段悲壮动人的历史。作家或歌颂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成千上万的英雄,或记录光辉灿烂的战斗里程,或毕现残酷悲壮的战争场面,它们构成鲜明的时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概述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历史、永续发展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概述 何智亚 重庆是中国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建城3000多年,得名800多年,1986年国务院公布重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重庆形成了包括巴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开埠文化、抗战与陪都文化在内的诸多地域文化要素。重庆江水环抱、山势起伏,山地和丘陵占到了重庆市总面积的95%,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强烈的城市个性色彩和典型的山地建筑风貌。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工作也紧紧围绕着重庆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开展。 一、重庆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特色 (一)重庆城市母城——渝中半岛 渝中半岛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流处,是重庆母城和城市的发祥地(插图1),历史上先后称江州、垫江、楚州、巴州、巴郡、渝州、恭州、重庆。民国三十五年《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记述:“重庆城核心,从两汉至今,均在两江汇流处。最初时期,城市中心偏居今日之陕西路、林森路一带,以其接近江边,有航运和取水之便利,故居民聚集甚密,此为本市发展之第一期。嗣后城内外开辟公路,建立自来水厂,人口重心乃渐向城中转移,今之都邮街遂取城南之中心地位而代之。” 重庆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筑城。第一次是公元前314年,秦国大夫张仪在江北嘴和现渝中半岛尖端修筑土城,史称“仪城江州”;第二次是三国蜀汉建兴四年(226年)筑城,城市范围向西扩大到大梁子、小梁子和较场口一线;第三次是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城池西移北

拓至今较场口、临江门一带,范围扩大近两倍,开通了千厮、洪崖、薰风、镇西四道城门;第四次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代旧城基础上大规模修筑石城,形成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的格局,城墙围合周长据清乾隆王尔鉴纂《巴县志》记载为二千六百六十丈又七尺(合8890米);第五次筑城在清康熙二年(1663年),四川总督李国英下令补筑城墙,修补长度达12华里。现在人们通常说的“重庆城”,指的就是明代戴鼎主持扩建、清代李国英主持补筑的十七道城门内的区域(插图2)。 1921年11月,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刘湘在重庆成立重庆商埠督办处,1922年8月改商埠督办处为市政公所。1926年6月,重庆市政公所改为商埠督办公署。1927年11月,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1929年2月15日,国民政府正式批准重庆成立特别市政府,潘文华出任首届市长。1929年7月颁布《重庆特别市市政府暂行条例》总则第一条明确:“重庆特别市依照国民政府公布之特别市组织法第三条第三项之规定,为中华民国特别市行政区域,直隶于中央政府,不入省县行政范围。” 1927年至1935年,在潘文华担任重庆商埠督办和市长期间,用了6年半时间向城外扩展新城区,城区面积从原2.35平方公里扩大到近10平方公里。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之后,重庆由一个西部区域性商业城市,一跃而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经济、金融中心。国民政府总统府设在渝中区。 重庆城近现代历史沉淀深厚,大量开埠至陪都时期的历史遗迹和抗战遗址、名人旧居留在了重庆城。 (二)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众多

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一)

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历吏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展 论文摘要:从回顾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历程开始,分析了当前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影响的几大主要因素,并力图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明确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重要性。 重庆是国家审批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它的保护方式、保护内容也随着各个时期保护观念的改进而逐渐完善。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重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我们的保护观念应该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新课题。 1回顾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市虽然没有明确的保护机构和保护文件,但从1952年~8O年代中期,全市开展了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文物调查,三峡地区洪水考古调查,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调查和占窑址调查等文物普查工作。 1)1990年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文物委员会,是重庆市第一次在法律上得以认可的文物保护机构,有关部门参与协调全市文物保护工作,整个重庆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才得以开展。 2)1992年旧城改造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3)1993年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的召开。 4)1998年《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通过。 5)2002年历史街区的划定对重庆的影响。 6)2005年《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的颁布。 7)2006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2当前影响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全球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 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山丘地带,属于“川东伏旱区”,极易发生旱灾。汛期的雨量充沛,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是全国四大地质灾害多发地之一。 2.2快速的城市化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城市化速度迅速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商业用地、居民住房等都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增加。随着200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重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又计划主城面积l0年后将扩大一倍,城镇化率将接近80%,城市人口将新增800万以上,成为西部最大的城市群,这些目标不仅给重庆市主城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旧城改造问题,而且也造成它们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保护矛盾和冲突等问题。 2.3过度的旅游开发 “遗产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有效形式之一,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但“旅游拥塞”所引起一系列对生态的破坏、商业过度的开发以及非物质遗产的错意等,都造成了历史文化遗迹的品质下降。2.4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物保护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一面方既要强调传统工艺,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和谐并用。但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浮躁的一面,片面追求效率无疑是对历史文化的亵渎。 3建议采取的措施 3.1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1.1应对机制 1)加强政府在山地灾害防治中的领导;2)把山地灾害防治纳入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

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

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复习资料 1.语言的构成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2.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3.闽方言、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最大,吴方言次之,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相对较小。 4.文化概念: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 5.重庆文化的形态: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 6. 重庆文化的源流:巴文化 7.重庆方言语音特点:1.平翘不分屁股上吊粪桶——等屎(死) 2.前后鼻音不分吃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 3.鼻、边不分白布下染缸——要作蓝(难) 4.h 和f不分茶壶装白酒——没得壶(福) 5.保留舌根鼻音ng (零声母的开口呼韵母前)同2 6.古入声归入阳平裁缝的尺子——正尺(吃) 8.方言词汇是方言的显性表现之一,方言之间的不同除了语音的差异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词汇的差异性,词汇差异性总体表现为:同物异名(异音) 9.方言词汇的不同实质是地域文化的不同和人文性格的不同。 10.人心不足蛇吞象(巴蛇吞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黄,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楚辞·天问》说:“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山海经海内经》又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说文解字》卷14载:“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原来巴蛇吞象这个神话,却反映了勇锐善战的巴人名称的来历。这个神话在长江中游流布甚广,正好是在巴地文化区内,所以是巴人自己的原作。重庆衍生:人心不足蛇吞相。——民间故事。 11.川剧中方言(多选)1.打假叉2.走过场3.假过场4.幺不倒台5.丢意子6.压堂子7.扭连扭(绺连绺、柳连柳) 12.川剧中大量的重庆方言唱词 (1)方言歇后语:两个书生打架--为笔(未必) (2)方言俚俗语:打起灯笼火把都找不到。 (3)方言惯用语:大路朝天,各走一(半)边。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13.莫怀戚《经典关系》 莫怀戚作为重庆的标志性作家,《经典关系》作为当代重庆文学创作的标志性作品,正在成为厚积薄发的重庆创作的先锋。结束了“重庆无作家”的历史。 评价:是近年文坛极富有重庆韵致、体现重庆文化、代表重庆水准的经典之作,是较深刻的都市小说。 简而言之:中国高度,重庆特色,深刻作家,智慧人生。 14.重庆方言剧的内容总括:市井文化表现:市井情结;草根情结 15.重庆方言剧的特点: 1.平民化 2.娱乐性 3.原生态 4 .真实性 5.怀旧感 16.重庆方言剧不足: 1.俗 2.老 3.糙 17.方言电影代表作:《抓壮丁》历史地位:喜剧经典,风靡全国 18.惯用语特点:三字格“1+2”格式动宾结构 19.方言惯用语的语义构成:(比喻和引申的关系) (一)比喻(打比方) 1.构成:本体、喻体、喻词、喻解 2.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3.分析:一般方言惯用语的表层意思是喻体,里层意思是本体。 (二)引申 1.引申和比喻的区别 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本义: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

抗战时期的文学

抗战时期的文学 一.文学救亡运动 (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 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 A.大众文艺运动 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 B.民族形式的讨论 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2.抗战文学论争 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 (三)区域文学的出现 1.国统区文学 2.解放区文学 3.沦陷区文学 二.抗战时期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兴起 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 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走向发展 (二)杂文繁荣 1.“鲁迅风”杂文派 2.“野草”杂文派 (三)散文的演变 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 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适悠然的小品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一)战斗的号角 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 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 (二)何其芳与柯仲平 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 A.思想情感的转变 《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 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 《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歌唱解放区新生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

剖析自我的弱点 B.诗风的转变 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 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B优秀抒情诗:《哀诗人闻一多》《延安与中国青年》 (三)胡风及“七月”诗派 1.胡风(1902 ——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1920年试作新诗。1929年留学日本。1933年参加左联。1937年主编《七月》杂志,是“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 A诗集:早期诗作《野花与箭》,抗战时期诗作《为祖国而歌》、《血誓》 B诗歌理论:让诗情“跳跃在时代的激流里”——诗人应该和“大众之情”完全融合——真正地增强诗的抒情性 2.“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是一个文学主张、艺术风格基本一致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阿垅、绿原、鲁藜、天蓝、冀汸等。 A.“时代激情的冲击波”: 用高昂的心音为抗战歌唱——对国统区的黑暗现实愤慨和对解放区的歌颂——在个人与民族融合为一体的“自我”中寻找诗的真谛 B.现实主义的诗风: 从模仿艾青、田间的现实主义诗艺开始,到汲取西方现代派等多种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C分析名作《孤岛》 诗意:诗人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与正义力量及事业不可或分的血肉联系。 艺术:象征暗示,散文式的抒唱,补充式的复句,明朗奔放的气势。 四.抗战时期的戏剧 (一)短剧的兴起 1.短剧 A 小型化:街头剧、话报剧、独幕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 B 通俗化:消除观剧与演剧的距离,打破演员与观众的屏障,调动观众参与剧情,进入角色,追求自然逼真的戏剧效果。 C著名街头剧:“好一计鞭子”——《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和《最后一计》。(二)郭沫若、曹禺和夏衍的剧作(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三)现代戏剧的全盛时期 1.历史剧 A 阳翰笙的剧作:《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等 B 阿英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和《杨娥传》 2.现实题材剧 A 于伶代表作:《夜上海》 B 宋之的代表作:《雾重庆》 C 吴祖光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3.喜剧 A 沈浮的剧作:《重庆二十四小时》《金玉满堂》 B 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重庆入围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及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1、渝北区龙兴古镇 龙兴古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建文帝曾在此地古庙中避难,故称为“龙兴场”。清嘉庆年间(约公元1796—1820年)建“禹王庙”,商业逐渐繁荣。古镇总面积228.19公顷,核心保护范围8.35公顷,建设控制区约65.3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154.45公顷。 2、九龙坡区走马镇 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是成渝路上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古镇总面积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3.7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8.01公顷。有关武庙等文物2处,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北碚区偏岩镇(现金刀峡镇) 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是成渝路上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古镇总面积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3.7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8.01公顷。有关武庙等文物2处,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巴南区丰盛镇 丰盛古镇位于重庆府巴县与涪州(涪陵)间陆路交通要道,清代因商贸交往而兴盛,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素有“长江第一旱码头”之称,其独特的巴渝古商业文化气息充蕴于古街古巷之间,结合历史上“九龟寻母”自然山水格局的城镇建设,体现了典型的巴渝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思想。古镇总面积95.83公顷,核心保护范围14.6公顷,建设控制区约37.17公顷,风貌协调区约55.06公顷。老街长800余米,有禹王宫等6处保护建筑,是以山地田园风格为特征的古镇。 5、江津区中山镇 中山古镇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建筑靠水而建,曾是繁华的水码头,为渝、川、黔三区的商品集散地。古镇面积约8公顷,老街长约1.5公里,现存南

重庆文学繁荣发展

重庆文学繁荣发展 过去的六年,市作协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精神,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方向、重在建设、服务作家、繁荣创作,文学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好势头。 文学队伍有了新的壮大我们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作协工作的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制定各项措施,努力打造与直辖市地位相称的作家队伍。 一是壮大全国作协会员队伍。在中国作协的全力支持下,六年来共发展在渝中国作协会员41名,使我市中国作协会员由六年前的不足百人发展到现在的128人。 二是努力培养市级作协会员。我们把发展市作协会员作为壮大文学队伍的重要手段,六年共发展市作协会员250余人,使市作协会员达到1385人。 三是不断加强区县作协与行业作协建设。新建区县作协28个、行业作协4个,使基层作协总数达到44个、基层作协会员达到3600余人,逐步完善了重庆文学事业发展的工作网络,夯实了作协基层工

作基础。 四是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我们注重编辑队伍培训,提高编辑人员素质,努力改善编辑队伍年龄结构,设立编辑荣誉奖项,使编辑队伍逐步壮大,编辑水平逐年提高,为新形势下重庆文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学阵地有了新的扩充文学阵地建设事关重庆文学事业发展的形象与品质,第二次作代会以来,我们不断拓展重庆文学发展的阵地,注意发挥文学载体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高要求办好《红岩》杂志。调整充实《红岩》杂志人员力量,实施管办分离,强化文学品质,改版栏目内容,打造“中国诗集”等品牌栏目,创办《重庆评论》、《文心网》,初步建成以《红岩》为主体,以《重庆评论》和《文心网》为双翼的“一身两翼”发展新格局。 六年来,《红岩》杂志有33件首发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选载,展示了重庆文学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体现了重庆文学建设的新风貌。《红岩》杂志由于导向正确,品质全面上升,被评为“重庆市一级期刊”、“重庆市双十佳期刊”。 二是《重庆文学》与《作家视野》呈现新面貌。按照本土性、普

抗日文学作品 精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1937年12月28日夜间 成都,让我把你摇醒 何其芳 的确有一个大而热闹的北京,然而我的北京又小又幽静的。 ──爱罗先珂 一 成都又荒凉又小, 又像度过了无数荒唐的夜的人 在睡着觉, 虽然也曾有过游行的火炬的燃烧, 虽然一船一船的孩子 从各国战区运到重庆, 只剩下国家是他们的父母, 虽然敌人无昼无夜地轰炸着 广州,我们仅存的海上的门户, 虽然连绵万里的新的长城, 是前线兵士的血肉。 我不能不像爱罗先珂一样 悲凉地叹息了: 成都虽然睡着, 却并非使人能睡的地方,

重庆饮食特点与文化

重庆饮食特点与文化 摘要: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聪明的重庆人对山城饮食颇有一番考究,他们通过各种烹饪手段调制出千变万化的菜肴,渐渐地为重庆的地方饮食创出了具有传统特色的渝派川菜。特别是堪称独秀天下的“重庆火锅”,那更是受到中外游客及美食家的好评和厚爱。除此之外,饮茶习俗也是古重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饮茶的方式,茶馆的情趣上都别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兴趣,体现出重庆古老文化传统和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重庆川菜火锅茶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有人评价重庆人“干燥”,爽直中带有几分鲁莽,热情中夹杂几分狡黠,幽默中又有一些儿土气,宽容中有几分排外,好打抱不平,好看热闹。也许正是重庆人突出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对巴渝饮食颇有一翻考究,积累了丰富的饮食心得,创造出一些家喻户晓的饮食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渝派川菜、重庆火锅以及茶文化。所以,研究分析重庆的传统饮食文化,不仅仅能让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重庆的巴渝文化,也可以使我们对重庆的风俗人情、地域特色以及文化传承能有进一步的认知。 一、渝派川菜 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重庆、成都、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博采全国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妙味无穷。其烹饪制法有30多种,花色菜品有4000多个,味型20余种,香型10多种。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渝派川菜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主要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干菜炖烧系列(多以干豇豆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鱼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鸡、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肠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鸡、烧鸡公、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日战争的爆发。此后,不到一年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于1932年3月成立伪满洲政权,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战争初期,国民党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转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战中仅仅中国的军民人员伤亡超过3000万以上。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地位。在抗战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产生了许多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抗战文学。 1937年-1945年之间产生的属于狭义上的抗战文学,这些文学与抗战生活紧密联系,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马峰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刑野的《王二小》、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华山的《鸡毛信》等等。 从抗日战争开始至今,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的涌现,且呈现出“越临近抗战后期,成熟的作品越多”的特点,如:《四世同堂》、《亮剑》、《白山黑水》、《王贵与李香香》、《铁流》等等。 从整体看,中国抗日题材文学具有史诗性、真实性和政治性。 1、史诗性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但是,战争这朵“恶之花”,也使我们民族觉醒与奋起,当帝国主义的枪炮对准我们胸膛的时候,中华民族发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怒吼,战争动员了人民,也创造了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有许多作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继承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以崭新的审美意识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同休戚、共命运的这段悲壮动人的历史。作家或歌颂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成千上万的英雄,或记录光辉灿烂的战斗里程,或毕现残酷悲壮的战争场面,它们构成鲜明的时代性、厚重的历史

重庆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推荐下载

重庆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重庆,简称巴、渝,别称巴渝、山城,我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亚洲第一长河长江的上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地位。从神秘的巫巴文化到直辖后的新重庆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这是百度百科对于重庆的正规解释。而我想说的是从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的眼中这座城、这城人、这城事以此表现出的重庆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地域决定文化、决定性格、决定历史,这是我从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这门课里边学到的第一个东西。而重庆是一个多山多水的战略要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众多。所以,地域因素决定了重庆有着开放性、包容性特征,悠久的历史让重庆有着传承性特征,多民族让重庆有着复杂性特征;而从多方面综合重庆有着自信、尚武、个性独特、耿直的文化性格。 重庆人喜食火锅,注重麻辣。可以说是每顿饭无辣不欢,我们吃任何东西都会放辣椒,炒菜当然不用说,我们的肉汤也会放辣椒,菜汤不放辣椒但吃的时候会用辣椒酱沾着吃。而说到辣椒酱,我们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做辣椒酱,辣椒捣碎,再辅以盐、味精等和匀,最后用滚烫的油一浇,待冷却后便是上好的辣椒酱。其中各种配料

的比例却是按照自己家的口味独特配制的。重庆人对于拉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越辣越好吃,那怕辣得眼泪流也一样乐在心头。而辣椒里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能让人皮肤好,这也是重庆盛产美女的原因之一。 一次偶然在交大嘉园家属区碰见两个北京大妈在吵架,她们吵架就不带一个脏字,能有条不紊的慢慢吵。当如果是在重庆,两个重庆女人之间的吵架就不会如此“温柔”,首先在声音上就能穿透好几条街,其次重庆人吵架的节奏一般是先是论事,把事的道理说明白,非要分一个对与错,然后占理的一方心理舒畅了,但不占理的一方就会开始指责占理的一方各种态度不对、用词不当什么的,反正心里就是不服气非要找回“场子”来,然后就升级为互相问候家人祖宗,直到两方吵到口干为止。而如果是重庆男人,一般不会超过5句话,直接就开始打架了。再吵完之后一般双方都高傲的不会主动道歉,很容易一个恩怨存很多年,人都七老八十了还能记得几十年前的各种纠纷。 重庆女生给人的感觉就是开朗、活泼,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美女。三个女人一台戏在重庆人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只要超过3个重庆女生在一块儿那么就叽叽喳喳的能好几个小时不停歇,她们能从今早的小猫叫聊到明年的假期,其中所有的事都能成为她们的谈资。而她们聊天不仅仅是聊天,她们习惯与一边说一边做动作,一定会声形并茂。重庆人容易话多,一说就停不下来。很多时候说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