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_赵炳辉

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_赵炳辉

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_赵炳辉
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_赵炳辉

第20卷第1期2008年1月教师教育研究

T eacher Education R esea rch V o l 120,N o 11Jan 1,2008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赵炳辉,熊 梅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摘要]教师课程意识属于社会职业意识范畴之一,是教师个体与群体基于职业实践,在其职业环境中通过履行专业职责而形成的关于课程规律的体认。课程意识指导着教师的课程实践,映射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课程意识的生成与提升,需要相应的实践环境。[关键词]教师;课程意识;专业成长[中图分类号]G 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8)01-0003-05

T eachers c Consci ousness of Curriculu m and Professional D evel op m ent

Z HAO B i n g -hu,i X I O NG M e i

(School of Educati on Science ,N or t heast N ormal Universit y,Changchun ,J ilin ,

130024,China)

Abstrac t :T eachers c consc i ousness of curricu l u m is part o f the pro fess i ona l consc i ousness i n soc iety .

It is the understand -i ng o f curr i culu m la w through t he perfo r mance o f professi onal duty by teachers based on t he ir pro fessiona l practi ce .Curr i c -u l u m consciousness gu i des teachers c curricu l u m prac tice and shi nes upon the ir professi onal deve l op m ent l eve.l T he for m a -ti on and pro m otion o f curr i cul um consc i ousness need appropr i a te practica l env iron m en t .K ey W ords :

teacher ;

curr i cul um consc i ousness ;pro fessiona l deve l op m ent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赵炳辉,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师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0存在即:一方面课程需要经过教师才能完成从静态的文

本向实施中的动态课程的转变,教师是课程价值的实现者;另一方面课程是教师工作的依据,规定着教师职业任务的向度。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具体表现为:课程/预设0着教师的职业行为;教师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解读/悄然0地改变着课程的/预设0。这一/矛盾0的核心则是作为独立专业主体的教师的课程意识与预设的课程指导思想的一种/对抗0的集中反映。

麦克唐纳(M acdona l d ,

J 1)认为,教育活动系

统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管理与评价系统构成的。教师要合理地展开教育活动,需要对四大基本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观念和认识。其中,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的能力

与水平。因而,从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衡量0,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与水平表征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程度。

一、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

依据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意识的内容是经过/过滤0的客观物质世界,是人主动适应周围环境的产物;意识的形成既是实践的过程,也是人的潜能得以开发的过程;意识以主观形式为表象,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着人的实践。关于教师课程意识,笔者认为:应是教师在履行专业职责、完成专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与职业理想,通过与周围环境,特别是在与职业工作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指导自身课程实践的关于课程的本质、规律及特

)

3)

2008年教师教育研究第1期

征的体认。课程意识的形成与完善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其程度与水平同教师的专业成长相伴而生、息息相关,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意识。关于教师课程意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与把握:

(一)教师课程意识源于课程实践的需要

古德莱德(Goodlad)认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面: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其中,/理解课程0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的解读与再创造,其背后隐含着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既定课程的忠诚执行者向实施中的创生者的转变。这样课程由事先预定的文本到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而这一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又须借助于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课程意识的确立,首先有赖于对教师在课程创生中主体地位与能动作用的确认。教师是实施中和实际运行中的课程的建构者,这时的课程强调和突出教师与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师生在课程中的体验。教师注重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角度出发,来设计现实中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已不再是外在于实施者与学习者的来自于外部的预先/规定0,也不再是凌驾于实施者与学习者之上的单纯预定的文本与/跑道0;实施者与学习者理应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实施者对课程的再创造与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活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就这一意义来说,课程意识来源于教师课程实践的需要。

(二)教师课程意识基于职业实践对课程的解读

关于教师课程意识,依据现有的研究,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关于课程意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和反映,是教师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度。/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属于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社会意识范畴0[1]。从本质上说,课程意识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课程意识蕴含着教师主体对课程理论的理性思考,驱动着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方案和进行课程实施,反映着教师的课程信念、课程知识和课程眼光与智慧。

当课程意识指向教师的教学观念层面时,它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的内部力量。此时的课程意识,反映着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把握与创造程度;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支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和在职业系统中的存在与生活方式。

其次,关于课程意识的构成要素:教师课程意识是一个包含了多元要素的系统。有学者认为教师至少应具有课程的主体意识、制度意识、学理意识、价值意识和开发意识。其中,课程的主体意识是指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应具有相应的课程权利意识,并能够指导自身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恰当地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课程的制度意识指的是教师必须具备课程开发中集权和分权统一的意识。课程的学理意识即是教师应具有课程的理论意识,也就是一种潜心研究课程理论的欲望,使自己的课程实践充满智慧。课程的价值意识是指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需要为原点的课程导向,使自己的职业工作不至于迷失方向与目标。课程的开发意识指的是教师须将自身定位于课程开发的主体位置,主动做出能够合理利用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的适时决策,并将课程开发视为自己职业生涯、教学生命的有机组成。

再次,关于课程意识的存在样态: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意识形态,教师课程意识,存在于作为主体的教师个体与作为职业主体的群体之中。具体表现形式借用黑格尔(H egel)的/自在0与/自为0两个哲学术语表述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由/自在0(潜在)到/自为0(展开),由不真实到真实,由表象到实质的过程。可划分为两个层面: /自在0是教师课程意识的潜在层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遵从于当时普遍认可的课程观或价值取向,缺乏对课程的深入思考,直接承领传统的或既定的课程的/规定性0,不用追问和理解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适切性,只需知道如何把外在的既定课程更好更完整地传授给学生,缺乏对内在课程知识或价值的认识,只是潜在地存在于其精神世界之中。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课程意识/自在0地存在于教师个体的课程实践中,尚未能获得群体共同的认识或认可,更多地表现为顺从于外在的权威与传统的惯性,使教师个体的课程意识难以反作用于其课程实践。

)

4 )

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此时的教师课程意识,正如杰克森(Jackson)指出的那样,即教师具有/观念简单性0的特征。表现为教师不愿意探究复杂事件的其他可能解释,在处理教学事件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大多是直观地或有赖于既有的经验,而非探究或思考的产物。

/自为0是教师课程意识的外显层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个体能够突破传统的课程观和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自觉地以新的课程理念来统领自己的课程实践活动。表现为既能够用课程理论指导、分析、评价、反思自己的课程行为,而且教师还能自觉地对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进行一体的理解与解释,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生成新的课程。另一方面是教师基于对自身职业实践的反思,在一定的课程理论引导下,能够通过与伙伴、学生进行有目标的对话、协商,将个体的课程意识溶于职业群体之中,形成能被职业群体所共认、接受并奉行的共同课程意识。并表现为对课程理想、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深层次的解读与把握,以及教室内外行动的适时调整与选择等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主体性的实现。

此时的教师课程意识,正如吉鲁(G ir oux, 1988)所指出的教师是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者,是/转化型0(transfor m ative)的知识分子,是创造知识的专业人士;是专业化职业从业者所应有的专业精神世界的核心内涵与特质,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方案的内部驱力。表现为教师在履行其教育教学职责过程中,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反映及有方向、有层次的追求与探索。

二、教师课程意识与教师职业

教师课程意识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专业意识,并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关于教师课程意识与教师职业的内在关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职业存在状态制约着教师课程意识

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教师课程意识同样也是教师在其职业实践中基于自身职业存在状态,对其工作内容与手段的情境性、历时性、/个性化0的解读。

就教师课程意识的来源考查,正如黑格尔所言:/意识是关于对象的意识0,/意识是关于他自己的意识0[2]。也就是说,教师课程意识直接来源于其工作与生存的现实世界;同时,教师课程意识的内容又需要经过教师积极主动地自我反思与求证这一/筛选0过程。从/存在0规定着人的意识内容与水平的角度来考察教师的职业情态与教师课程意识的关系,具体如图所示

:

图1

课程标准代表着国家的意志,直接作用于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及作为课程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作为具体的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的解读与规定,相比国家的要求更加直接地作用于所属的学校与教师;学校作为具体的课程执行/单位0在国家、地方教育行政的指导与具体要求下结合自身的/校情0,对教师的/课程要求0更具有针对性、强制性的特征;社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与预期以及作为教师工作服务对象的学生的成长需要与实际更是直接指向具体的教师。这样就构成了教师个体与群体的职业现实环境,教师基于职业理想与追求通过与工作环境的双向互动及自身的反思、学习与持续的求证,形成了具有情境性、历时性、指向性、独特性的课程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职业环境与情态规定着教师的课程意识的内容、性质与水平。

(二)教师课程意识影响着职业实践

教师课程意识虽然来源于教师的职业实践,但是作为一种具有专业理性内涵的职业意识,也与其它意识一样具有/源于实践、超越实践,并能指导实践0的共性。

教师课程意识,作为由教师个体与群体在职业实践中所形成并被共同接受、认同、内化的关于课程理念、课程价值取向及课程行为的规范。其形成的过程和内涵,虽然需要基于一定的职业环境和具

)5

)

2008年教师教育研究第1期

体的专业实践)))这一特定的/物质基础0。但作为意识形态的教师课程意识,一经形成并被教师个体与群体所认同和接受,便成为教师开展职业活动的/行动宣言0和专业实践的指导性/行动纲领0。而且就教育事业应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周期相对较长具有相对/滞后性0的特征来看,教育目标与理念应当适度先行,而支撑教育事业先行的条件除国家的政策引导和物质投入外,属于教师课程意识范畴的课程理想与价值取向的先导性作用,对于教师职业实践活动的指导则更具现实的引领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课程意识又可以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教师的职业实践,进而相应地间接影响其当前及未来的职业环境。

三、教师课程意识与教师课程行为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为培养下一代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育人活动,这种育人活动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观念引导下进行着。而课程又是实现培养目标最直接的载体、手段与途径。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领域的研究从/课程的开发0转向了/课程的理解0。与此相关,在西方的课程理论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施瓦布(J1J1Schw ab)的/教师即课程0;二是斯腾豪斯(Stenhousel)的/教师作为研究者0。其中,前者强调的是教师以课程的创造和开发的实践者的身份进入课程即:教师只有在课程实践中形成、提高课程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的进入课程、创造性地开发课程,完成静态下的文本课程向动态中的实施课程转化;后者强调的是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程即:教师的课程意识,要建立在对课程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进入课程,并表现出有效的课程实施行为。

这种研究取向的转变,使课程的研究由过去的/防教师0转变为吸收与激励教师参与课程研究;使教师由过去课程实施中的单纯性/工具0,上升为课程实施中具有相应课程权力的真正主体。

辛德(Snyder)等人在1992年对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综述中归纳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实施观:课程实施的忠实(fi d elity perspective)观、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m utua l adaptati o n)观、课程的生成(curricu-

lu m enact m ent)观。我国台湾学者欧用生认为:课程实施是教师的情境性实践,是一种对话活动(教师和学生、专家等协商、对话、妥协),是一种积极的建构活动(文本的意义最终需要教师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完成);课程实施具有美学的特征,与艺术创造活动灵犀相通[3]。

在目前新的背景与目标下,教师已不再被看作仅仅是课程的忠诚实施观取向下单纯的/课程执行者0,而是互动调适观、甚至生成观指导下的/课程发展的研究与参与者0、/实际运行中的课程创生者0[4]。强调教师以不可替代的职业专业者的身份,行使专业自主权并承担相应的专业责任。课程实施是教师的主要职业任务,而这一任务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意愿中的课程0(Intended curricu-lu m)经由教师一系列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课程行为,转化为实践中的/鲜活的课程0(curriculu m in practice)。这种沟通/理想0与/现实0的教师课程行为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构成教师职业意识的核心内容)))课程意识。而且,教师在对课程理念进行内化、课程目标进行分解、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课程实施进行设计、课程实践进行理性反思的过程中,专业素养必然也会得到相应改变与提升。这样教师课程意识就再不仅仅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幕后策划者0,而且也已成为衡量现代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尺0之一。

四、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路径

教师课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专业意识,其生成与发展需要回归真实的课程实践情境中。即将已与教师人为分离多时的课程,重新归还其真正的拥有者)))教师,以克服课程与教师本不应有的异化现象。具体路径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归还教师的课程决策权)))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

卡尔森(T1Carson)认为,课程实施就是一个对课程重新解释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课程设计者、教师与课程文本、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课程实践情境之间的持续对话的过程。在其看来,会话、交流以及对意义的一致解释是课程实施的场景与背景,课程实施绝不是教师忠实地传授设计者意图的过程;而是教师通过与多元参与主体的会话而生成课程意义的过程,课程不是外在于教师,而必须经

)

6 )

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过教师对课程的重构与改造。这一必经的程序,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创造新的课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付予(归还)教师对课程相应的理解权、解释权、再创造权即作为实施主体的课程权。只有获得了相应的专业自主权这一专业化职业从业者的基本/权利0,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才能回归本位。

(二)克服研究目标上的/误区0,以实践为指向)))课程理论研究的回归

自1969年施瓦布(J1Jschw ad)宣布/课程已死0以来。课程研究领域开始超越以/泰勒原理0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性格的/课程开发范式0,走向/课程理解范式0即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0来理解。课程的研究由单纯注重课程开发即将课程作为/预防教师的工具0,转向理解课程即将课程作为/多元的文本来理解0开始关注课程实践中的教师,并将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及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0。这就为教师的课程意识回归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及行动上的向度。就教师职业的专业特质来看,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也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引领的基础上,否则即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表层上的确认,其真正的作用也无从发挥,甚至是盲目的、危险的。

(三)基于对教育改革实践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回应)))呼唤着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启动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并开始了与其/配套0的面向职业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改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教师的参与和选择,其表现形式则是教师对/规定的课程0的适度增减与加工。自有学校教育以来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一直就是客观存在的,即每一个教师对既定课程的选择是一种/再选择0。这种再选择的基础则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当前新课程实施中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就在于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职业专业化与基础教育改革在对教师新的课程意识提出呼唤与诉求的同时,也为课程意识的回归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与条件。这就需要作为课程真正/主体0的教师,立足职业实践充分发挥其作为课程主体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回应时代的/呼唤0,在完成职业工作任务中主动反思、认真求证逐步形成新的课程意识。

综上所述,进行教师课程意识的研究与重建,尤其是在新时期、新背景下,进行教师课程意识重建的研究,必须关注到教师工作的实际境遇中,寻找并分析教师在职业实践中所积累的潜在基础及其向显在的课程意识转化的可能性与影响因素,营造适应时代所需的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环境与条件;以实现立足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提高教师课程行为的有效性,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提高教育质量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

2003,(6).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163.

[3]青木.课程实施:教育变革的秘密所在)))第八届两

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略记[J].人民教育,2007,

(1).

[4]靳玉乐.教师参与课程发展:问题与对策[J].当代

教育科学,2003,(23).

(本文责任编辑:刘东敏)

)7

)

浅谈教师在磨课中成长图文稿

浅谈教师在磨课中成长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教师在磨课中的成长 沈宁霖 所谓磨课,就是教师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的,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反复、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精心探索教学规律,熟练掌握教学方法,着力打造精品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反思活动。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一次磨课,大家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使我们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在磨课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一、磨课是教师个人和集体发展的需要。 古人谓“磨”为研磨之意,即得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斟酌。方能研制成可用器皿或打造成上等美玉。“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上好一堂课,在于“磨”出一堂“样板课”、“精品课”,而是让教师经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从“磨”中自我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磨”课是为了使教师在预设和应对“活”的教学活动中变得更聪明,更胸有成竹。 “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这话大概是说同一个教材,某位教师在每一回和不同的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常常能捕捉到不同的生成,把这些不同有意识地积累起来并再加以整理,就能内化成一个教师日渐见长的专业技能。出色的教师的成长过程,都是经历了数次的磨课才成就了独到的教育思想和精品课堂。由此看来,教师多磨磨课,这教学能力肯定是能日益见长。 一堂好课就需要仔细的去雕琢,去打磨。在雕琢打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集体和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是把群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经验提升有机结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方案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方案 南天学校符建忠 一、指导思想: 结合各个学科教研实际情况,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提升全体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有效教学为落脚点,结合本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好教学教研工作,求本、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总体目标和思路 我校教师专业成长总目标是: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完善自我,努力争做胜任型、特色型、专家型教师。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达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目的。通过开展扎扎实实的研究、探讨、合作、交流、互助活动,搭建一个平等、和谐、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三、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与管理,强化责任,明确任务,使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教导主任担任副组长,教研组长担任组员。主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四、具体发展要求 (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要求 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生力量,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有计划地指导培养这部分青年教师,使他们在三年内成长为胜任型教师是学校的职责。 1、上岗未满三年青年教师,必须拜师。 (1)跟班备课、听课学习,掌握常规教学基本功; (2)每学期上1节汇报课,并学会撰写课后反思、教学案例或教育叙事等,通过持续的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以学年为单位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专业发展计划。 3、积极阅读教育专著,每学期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4000字。 4、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反思,做到一课一个小反思,并撰写出相应的论文、案例,并积极参加各类各级评选;每年上交论文和案例至少各二篇,并纳入教师常规工作检查。 (二)中年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30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的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发展需要继续提升,目标是成为个性鲜明的特色型教师。培养发展的方式方法是:自定发展计划,开展基于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个体创造特色,合作体现优势。 1、以学年为单位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专业发展计划。 2、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写出有质量的读书心得。 3、提交研究课题。研究的指向应该是指向解决学科教育实际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沙铺学校汪全明 近日聆听了安庆教研室孙彦老师的一场专题报告,其主题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该如何应对以及目前全国比较知名的一些教育新模式。12月25日接着听了桐城市教研室孙淑珍老师的一场报告,具体介绍了我们周围的一些名师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听了这2场专题报告后,自觉自己和他们相比差距甚远,感觉自己只能在教师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刚成型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感觉收获颇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改教师的成长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走进新世纪,中国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课程改革。大手笔来自大思考、大决心,这种大思考、大决心就是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的重大改革。谁拥有了21世纪最先进的,谁就拥有了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课程改革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要把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的亿万儿童,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自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明天。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变为千百万教师的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策略、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

教师专业成长个人发展计划

教师专业成长个人发展计划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因为它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教师是一种伟大的职业,因为一名好的教师可以成就人的一生;教师是一种可敬的职业,因为你会把你所学到的所有全都奉献给教育事业。 三尺讲台,书写着执着与梦想!三尺讲台,播撒着阳光和希望!站在讲台上,心中就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怎样才能无愧于这份神圣的工作,是我一直在思考并努力的问题。为了使自己快速的成长,在师德、业务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快速跟上新课程。新教育思想的步伐,特为自己制定一份专业成长规划: 一、自我分析 (一)个人优势 工作踏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上能够积极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善于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 (二)个人存在问题 教育科研能力、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师语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许多不足,尤其缺乏对学

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教育科研方面,往往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 二、发展目标 1、师德目标: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坚定献身教育的信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 2、教学方面: A、积极探究教育教学规律,让课堂的喜悦之花绽放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B、常跟本组老师进行教学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从而更有效的把握课堂。善于捕捉课堂中学生的变化,同时不断激励学生的自信。 C、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流畅,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达到信息的处理和优化。 D、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育目标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本书,去引导学生的人生之旅。我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架起通向前程的桥梁,使他们能成功地扬帆远航。尽量多地用正面教育,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真

(完整版)在磨课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英语磨课案例 在磨课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南宁市第三十一中学黄玲鲜 前言: “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我校近两三年的教研活动重点放在学科年级组集体备课上,每次教研活动时,英语组的各位老师对下周计划要上的课程的“导学案”(假期全组教师分工编制下学期所有课时的导学案)进行第一次集体磨课,主要围绕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科学,自主学习问题的设置和练习学生是否够得着,课堂学习步骤是否体现循序渐进,是否有足够的输入为输出做好准备,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否反映本节课的重难点等等。第二次磨课往往就是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大练兵,每个老师每个学期都要在组内上一节公开课,组内其余老师都要参加听课和评课,评课采取“2+2”评课制,即每个听课老师至少有两个亮点和两条建议写在评课表上,并在教研活动评课时与授课者互动。这项活动可以起到互帮互学的作用。磨课还有一种形式是同一节内容的课上多次,每上完一次就进行反思,完善下一次授课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自己看录像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也可以找有经验同事帮听课,找不足,提建议。笔者这次的磨课是同一节内容的课上三次。 课题:外延版七上M8 Choosing presents Unit 1 I always like birthday parties. 执教教师:黄玲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话题是邀请朋友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内容涉及到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如何过生日。教材的重点是表达邀请。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语境,让学生练习如何正确地发出邀请,还可以结合“Around the world”了解国外的生日文化,让学生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复习要点】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一个主动成长的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第一个阶段,集中表现为非常需要被认可和肯定。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所以有些新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还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关注和认可,表现出新教师的成就欲望很强。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站稳了脚跟)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问题,而且总是关心如班级的凝聚力、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就会锁定下一个目标—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社会性需要,即应该怎样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和方式。我们认为,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摩和分析是培养和训练新教师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目前中小学非常常见的方法。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同时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沙铺学校汪全明 近日聆听了安庆教研室孙彦老师的一场专题报告,其主题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该如何应对以及目前全国比较知名的一些教育新模式。12月25日接着听了桐城市教研室孙淑珍老师的一场报告,具体介绍了我们周围的一些名师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听了这2场专题报告后,自觉自己和他们相比差距甚远,感觉自己只能在教师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刚成型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感觉收获颇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改教师的成长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手笔来自大思考、大决心,这种大思考、大决心就是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教育的重大改革。谁拥有了21世纪最先进的教育,谁就拥有了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要把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的亿万儿童,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自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明天。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策略、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方式,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1. 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导思,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 2.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广大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其次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3. 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个性培养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个人的认知水平、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兴趣爱好及学习风格。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一定的

用团队磨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用团队磨课助推教师专 业成长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用团队磨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副校长罗太亮 在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动中,大多数采用的是每人每期上一节教研课,课后评课多是“蜻蜓点水”,优点多,缺点少,而提出的缺点不是“虚”就是“小”。这样教研活动实效少,教研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制约着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为了切实发挥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助推我校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课堂,达到“人人爱‘双百’,人人会‘双百’”的课改目标,我校举行了每学科每周推出一节“双百”课堂在全校进行比赛的活动,评出金牌、银牌、铜牌三个等级奖(没有名额限制)。各学科教研组为了在每周的赛课中获得金牌,由原来的“研课”变为赛前学科教师团队的集体“磨课”。这样把整个教研组的教师“捆绑”在一起,群策群力,共同为磨好一堂课出谋划策。 磨课,就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课。是对课程的引入、课中问题的预设、学生探究过程、学生可能的问题以及教师应对策略等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过程。磨课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可磨课却能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在磨课的过程中,汇聚了教师的群体力量,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学科教师在一次次赛课后的研讨中都能知无不言,相互磋商,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以寻求最好的教学效果。每一次的磨课活动,都已不再是个体的展示,而是团队的研究行为。通过教师的合作与互助,磨出了一堂堂优质课,磨出了一批批优秀教师,授课者在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磨课中专业逐渐成长,团队磨课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磨课磨的是一种思考习惯 通过“讨论——再讨论、修改——再修改、上课——再上课”,在磨课中教师们穷追不舍,穷追不舍磨出的是思考的深度,独立思考磨出的是自己的个性,去粗取精磨去的是一些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错误理念。长久以往,就使教师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 二、磨课磨的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 磨课非常注重教研团队智慧的发挥,大家都真实参与教研,在参与中释放团队每位成员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不断贮存每位团队成员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学院:环科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学号:2013438034 姓名:杨兴洋

一·什么是新课改 内容提要: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要知道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首先是专业知识。总的来说,就是与任教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其核心而言,自然是任教学科的系统知识,是任教学科的教学理论。正因为这样,一方面要巩固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将它们转化为活的知识,转变为能动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已学的专业知识,使之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不停地发展。不仅如此,还必须突出其核心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已有的学科知识,不懈地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并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颖的教学理论来武装头脑。 其次是专业能力。教师不光要发展教学专业知识,更要发展教学专业能力。具体一点,就是要不断地将教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专业能力,将教学专业理论升华为教学专业技能。因为不是有了教学专业知识就能上课,有了教学专业理论就能辅导。也就是说,不论是上课还是辅导,都需要教学专业能力,都需要教学专业技能,因为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想完善上课,就必须按照科学规律来进行设计;要想完美辅导,就必须按照艺术要求来进行构想;而要想进行科学设计,就需要教学专业能力;要想进行艺术构想,就需要教学专业技能。 第一是专业理想。就是当教师的追求,就是做教师的理想。换句话说,教师应当为什么样的目标去奋斗,为什么样的梦想去拼搏;应该当一个什么层次的教师,做一个什么品位的教师。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似乎也可以这么说,没有专业追求的教师,不会成为一个好教师;没有专业理想的教师,不会成为一个名教师。正因为这样,许多教师为专业追求而活着,为专业理想而拼着:他们有人追求做学者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艺术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做奉献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智慧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做改革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创新型的教师。因此,只有发展了教师的专业理想,才能提高教师的档次,提升教师的品位。 第二是专业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体验,产生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多样的教育总结,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教学中,你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组织教学活动,你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来活跃课堂教学。二是在教育活动中,你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教育活动,你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来从事教育工作。由于教育专业思想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变的。所以,每个教师都必须产生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形成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而且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发展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进而,使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不断向前发展,并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第三是专业品格。就其内容而言,可能有许许多多,但其核心部分,也只有以下三点:一是终身从教。因为教师职业是个崇高的职业,是个灿烂的职业;它关涉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人类的发展与未来。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热爱教师职业,更要立志终身从教。二是育人为本。也就是说,教师的本职工作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

新课程标准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摘要:实施新课程,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新课程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在这种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教师将从课程的执行者逐渐转向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学校的管理理念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逐渐转向以人为本的帮助教师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引导教师快速成长的新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专业成长专业培训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有人说,新课程如同龟裂许久的河床涌动着一汪清泉,让教育这块沃土呈现出了绿色、生机、活力、色彩,使它更加富有激情、诗意、机智、灵敏。也有人戏称新课程是“狼来了”,对新课程产生畏惧心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现象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缺乏正确地理解。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在这种改变中成长着。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把教师置于学习共同体中把教师当作需要成长、正在成长的动态对象加以关注,以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教师的工作。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指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指显性之下的隐性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包含三个层面: (一)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及技能的熟练程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只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学

生的各种需求,只有熟练的技巧才能培养新型的人才。尽管过去也强调教师要不断充电,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科教材相对稳定,加上聘任终身制等因素,致使许多教师多年吃老本,无进取之心。当今的教育,天天都在改革,月月都有新的变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而专业的使命,也无法完成新课改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这一古训也有新解:肯定有二,一是强调了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二是也讲求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很讲究“倒”的过程和方式);不足有三,1、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当做知识的容器,2、传递内容的单一(只有水),教学内容的学科性过强,不利于的汇通;3、教与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也就是说,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博精深”与“熟练”,就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念,就要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追求。 (二)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如今,实践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探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反思教学实践是教师自我教学过程中的现象、经验甚至教训的反思,对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圈子,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如果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仍照搬理论,一味依赖教学参考书,很难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富有理性的内涵。 (三)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成长文化与模式。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要求教师学会挖掘、开发课程资源,重新构建教学模式,优化组合教学内容。而这一切又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这就表明一改传统的“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为协同合作的模式已成为新课改的必然。教师群

浅谈教师在磨课中成长

浅谈教师在磨课中的成长 沈宁霖 所谓磨课,就是教师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的,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反复、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精心探索教学规律,熟练掌握教学方法,着力打造精品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反思活动。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一次磨课,大家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使我们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在磨课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一、磨课是教师个人和集体发展的需要。 古人谓“磨”为研磨之意,即得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斟酌。方能研制成可用器皿或打造成上等美玉。“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上好一堂课,在于“磨”出一堂“样板课”、“精品课”,而是让教师经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从“磨”中自我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磨”课是为了使教师在预设和应对“活”的教学活动中变得更聪明,更胸有成竹。 “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这话大概是说同一个教材,某位教师在每一回和不同的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常常能捕捉到不同的生成,把这些不同有意识地积累起来并再加以整理,就能内化成一个教师日渐见长的专业技能。出色的教师的成长过程,都是经历了数次的磨课才成就了独到的教育思想和精品课堂。由此看来,教师多磨磨课,这教学能力肯定是能日益见长。

一堂好课就需要仔细的去雕琢,去打磨。在雕琢打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集体和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是把群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经验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把教研活动质量与教学活动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高效教学。 在磨课中历练自己,每一次的试教,大家总会认真听,听完后总会献计献策,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不断完善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每一次评课后将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教案。经过透彻的分析与理解,再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并进行第二次试讲,各位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将两次课堂进行比较,总结出执教教师的进步与不足。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精神的良好体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执教者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啄课堂设计自然之美,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美,啄师生活动灵巧之美。磨课是教师集体反思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使我能轻盈地飞翔在教学的天空。 二、磨课要关注形式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 途径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十一节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第二,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为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提供所必需的知识和经验。同内外研究显示。有效地促进在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组织新教师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新手型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新手型教师习得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表现出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观摩的形式有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两种。 组织化观摩是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观摩。组织化观摩适用于刚入职的新手型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可以采取现场观摩(如组织听课)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的方法。在组织教师进行观摩之前,应制定周密的观摩计划,明确观摩的内容、角度、程序,在观摩的过程中应仔细感受、体会,详细记录,观摩之后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对观摩过程中的体会进行消化、吸收。有研究表明,组织化观摩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理解学生的想法,使教师的课堂行为变得更自然。 非组织化观摩,与组织化观摩相对立,是指没有明确目的和计划的观摩。它对观摩者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 (二)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一般将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微格教学是对新手型教师进行技能训练、提高新手型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它将新手型教师的教学过程拍摄成录像,能够使教师更加直接、深入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有研究表明,微格教学的效果在4个月后仍很明显。 微格教学具有四个特征:1.微型性。微格教学的课堂规模很小,一般由扮演教师的角色、扮演学生的角色、指导教师和摄影师组成,人数在5-8人之间。2.学习性。受训者通过听课、温习讨论会、技能辨别学习来掌握教学技能及理论。3.矫正性。受训者通过自身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心得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心得体会 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比起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也面临许多的机遇与挑战。现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已逐步受到大家的关心,人们开始认识到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既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个体长期努力和种种促进个体从教素质提高的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 1.建立开放性教师教育体制,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克服传统封闭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弊端,实现教师教育师范生与学术性的统一,增强师范院校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教育的整体质量。现有的师范教育中职前职后隔离、体制机构各自为政、教育内容重叠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可以把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联系起来,实现教师教育的高学历化;可以提高教师上岗的基础学历层次,实现师范教育层级的提升。而且,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教师教育体系,适应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多样化和地区的差异,促进整个国家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时实施各种培养模式与师资培训的前提。师范院校要充分地利用教育学科的优势,增强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形成一种包括基础理论课、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课和教育实践课三类课程合理分配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还包括在教育类课程中增设教育技术课程,使接受培养与培训的教师普遍掌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应建立教师教育课程的认定制度,包括对课程结构的认定即课程内容、教材、教学安排等都要通过严格的认定程序,以确保教师的培养质量。 2.提高教师物质待遇和职业声望。长久以来,我国教师职业是一种付出与收获不平衡、职业声望超越而物质待遇贫乏的职业,教师经济地位不高,它对人的吸引力比其他很多职业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国教师教育,需要切实解决教师的经济地位不高的问题。当教师的工资待遇制度不断完善,教师职业队伍的吸引力增大时,教师的筛选、竞争机制紧跟其后,那么一个求职时业择人、任职时人敬业的良性循环就有可能出现。在目前教师专业地位不高的情况下,作为提升教师地位的直接的手段,莫过于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使教师真正成为收入可观、令人羡慕的职业。 3.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教师教学专长发展与促进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必须得到创新,才能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首先,继续教育的目标要注重人的发展。教师培训不仅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更要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发展;既要强调教师在培训中获得经验,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应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促使教师在培训中成为严格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继续教育不仅要重理论指导和技能训练,同时应关注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和核心教学技能的提升,倡导和体现某些核心的教育理念。继续教育培训,能促使教师创造出符合这种课程理念的教学技能,以新颖、科学的教学技能作为实现教育理念的必要手段,以确保课程改革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措施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措施 ——枫溪区蔡陇小学麦柔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的过程,主要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丰富与娴熟,专业信念与理想的坚持与追求,专业情感与态度的积极与深厚,教学风格和品质的独特与卓越。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教育的地位日显重要,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核心是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觉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书,催生教育智慧 读书学习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首先,读书学习可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当今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能系统整合、灵活调度,跨学科的或人文、或自然、或社会、或经济等知识丰富广博,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自如。现代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无论走到哪里,中心都随之转移到哪里。而且有“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气概,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充实的知识和心灵的震撼。因此,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才能支撑起知识的天空,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其次,读书学习可以丰富教师的生活。教师读书学习就像歌手练声、枪手打靶,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应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教师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口”。唯有如此,教师的思想的河流才能潺潺不断,才能提高生命的强度。 接着,读书学习可以提升教师的精气。教师悠游于书籍之中,聆听古圣先哲教诲,欣赏宇宙的真谛和振聋发聩的哲理睿思,感悟人生,感悟世界,从不同角度追问、挖掘自我,不断提升“已成的我”,在书香四溢中经营自由的心灵、睿智的精神和丰富的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魅力、品味、气质和精神境界。 最后,读书学习可以增长教师的职业智慧。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有才华的、富有教育智慧的。读书学习,能够让教师易于感知这个世界,易于走进学生的心灵,能在各种情境中做出独到的判断。读书学习,能于无形中提升教师的锐气、灵气、慧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催生职业智慧。 二、课堂,激发生命活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探究的园地、发展的场所,是师生交往的舞台,课堂不是“产品加工厂”,而是有鲜活和灵性的生命成长的原野、思想的摇篮、精神的栖息地。课堂是一名教师或教育家最为核心成长的阵地。教师应该积极改革课堂,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和操练,不断发展、提高各自的生命质量。 教师改革课堂教学,重点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收集各种资源来发展、丰富自己的课程,带进课堂的只是一种教学预设,而不是剧本化的教案。因为只有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中,教师才能在课堂中敏感地感受到学生与自己创造性火花的撞击产生共振,真正锻炼和成就这段共同的旅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学生需要,有效地加工、整合教材,对教材作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实施。 二是预习与深度学习的关系。预习是学习的起点,是课堂学生展示的前提和基础,是现

磨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别让磨课磨失自己——小议磨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摘要:磨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练功场,然而不少教师有赛则磨,无赛不磨,忽视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历练,背离了磨课的初衷和本质,舍本逐末。磨课不仅是磨“课”,更多的是磨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磨“课”,更需要磨理念、磨学情、磨反思等全方位的磨砺。 关键词:磨课、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更是一位科研型的教师。于是磨课开始走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磨课”就是指某个教师在教研成员的协作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以达到“精品课”的标准。可以说,磨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练功场,磨课成就了许多教师的梦想。然而聚焦磨课,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所磨的课往往以“优质课、公开课”的身份展示,有赛则磨,无赛不磨,却忽视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历练。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反思。如果磨课教师急功近利,缺失思考,磨出的课就易变成简单华丽的堆砌;如果磨课教师浅化思考的程度,自己就易变成磨课组的课堂傀儡,无疑就卡住了自身专业发展的咽喉,赶进了成长的死胡同!这些都背离了磨课的初衷和本质,舍本逐末。 美国卡内基大学的教授说过:“中国百花园中有很多很美的鲜花,千万不要丢掉自己而移植别人的花。”因此,我们要静下心,立足常态下的磨课,少一份追名逐利,多一份静心钻研。从本质上说,磨课不是磨“课”,更多的是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磨课为学生,让学生可以享受高效高质的课堂教学;磨课为教师,让教师可以享受驾驭课堂的乐趣。“磨”的过程是就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应从哪些角度来打磨才不会舍本逐末呢? 一、打磨理念,成就有“高度”的教师 教师是新课标的实践者,教师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支撑点,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设计中,这样的课才是有生命的。理念把握不准确,教学往往会出现偏差。 例如,《历史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某位教师在执教《文化的交融与选择》中为体现对话这样设计——我们以“洋快餐”——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为例。同学们去过肯德基餐厅吗? 生:去过。 师:经常会买哪些口味的产品? 生:汉堡包、鸡翅、薯条(学生回答偏离教师预设) 师:(自行举例)如老北京鸡肉卷……肯德基在中国的变化体现了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接下来我们就来举办一个“中西文化交流专场”,全班分成四组,分别从音乐、体育、服饰、休闲娱乐四个方面举例。 生小组讨论交流,气氛不甚热闹。 师:接下来老师也为你们介绍两个精彩的专场——戏剧和舞蹈专场…… 以上片段中,课堂上左一个交流,右一个讨论,气氛看似热闹,然而在精彩热闹的背后,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发展下去,教师在思想、语言、行为上都表现出一种“强加于人”的倾向,比如片段中通过“中西文化交流

最新教师个人成长三年发展规划

教师个人成长三年发展规划 西城小学李瑞梅 一、自我分析。 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师工作。我深知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我们要设置好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投入自己的教育激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特为自己制定此三年成长发展规划。 二、三年发展自我规划 总体目标: 1.所教班级的教学质量持续、稳定的提高。 2.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并取得优秀的成绩。 3.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本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工作得到发展。 具体措施: (一)、强化职业角色意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句话言明了学习的三个层次。其实,我们教师的职业意识状态也有三种不同的层次:“知”教者——“好”教者——“乐”教者。我喜欢教书,热爱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中我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因此,我会将教书作为我终身的职业。 人生多追求,一是精神,一是物质。作为老师不求成富翁,但求桃李满天下。这是我毕生的理想信念与追求。 (二)、提升专业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促进专业的自我更新 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中丰富自我,如《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参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初探》、《余永正教学精品录》、《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典型课例》等,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悉心钻研教材,深入领会课标,设计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案,做到心中有学生,因材施教,立足每个孩子的发展。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计划(三篇)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计划(三篇) 方案计划参考范本 目录: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计划一 教师个人工作发展计划二 数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三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计划一 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上的新教师,对于教师的一切我还在学习摸索中,面对竞争激烈的教师队伍,我感到了身上的压力。作为新教师的我必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一个计划,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既应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应该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教育理论方面 要求自己经常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通过上网浏览最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使自己始终能够拥有新鲜的血液。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才,如果只是为考试而考试的人,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将失去了意义,应更多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方面,必须要我们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本学科的知识,从而将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本学科中来。 特别在计算机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对信息的获得、处理能力,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即计算机用来辅助教学,而不是避开使用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会影响学习,其实合理使用计算机反而能促进学

生的学习兴趣,获取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培养起一种信息素养的能力,而不是在大学开始培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比较难的,所以要通过多阅读相关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道德修养方面 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学生人品学习的楷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所以,我自己要先学会怎样快乐地学习、生活,从我做起,而不是说一套做另一套,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才会从我这学到一些他们所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要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教学中,做到了尊重学生,不对学生偏见,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而不是高高在上,课堂上是师生,生活中是朋友,对学生的信任,从而也使他们信任自己,这样就能有助于教学的进行。 三、教学能力方面 1、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材,积极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及时做好课后反思,总结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