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那般那.南怀瑾

安那般那.南怀瑾

安那般那.南怀瑾
安那般那.南怀瑾

安那般那

南怀瑾老师

出入息,尤其像现在的晚上,唉,现在是风平浪静,白天风很大很冷,假使你现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后,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刹那之间,你试试看。你马上感觉到也不冷了,也不同了。你诸位试试看,是不是这样,不是看我脸上,我脸上没有你的出入息。出入息在你那一边,一出一入,不要故意哦,人自然有呼吸,你看当一呼一吸之间,出入息,这个一定住了以后,你当下气好像,很短暂,气也慢慢好像和顺了,定住了,念头、思想、杂念也少了。大家搞错了,数息,这个一呼一吸,这个停住之间,你开始勉强点,忍一下也可以。你停住一点,这样一来回停住这一下,把它记住,记住不是呼吸啰,那是思想,这是一次了,这叫数。然后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阶段,这一段不呼不吸越来越长,第二次数,二。所以叫做数息,是数这个。那么一般跟你讲数出息,或者出去的时候记数,或者是入进来的时候记数,你只要记个两、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专一了,你就跟到气息停住不要转了,那就是“随息”,很快。这样听懂了没有,诸位大菩萨们听懂了没有?真懂了没有?你们都是我的父母,我讲清楚,爸爸妈妈们,真的,不要浪费了,试试看。真的听懂了恭喜你们。修智慧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几位,懂了一点点,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行了。先有点勉强,慢慢就自然,你懂了这个,明天就告诉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开智慧,非常的快,所以汪曼老看了我那本《如何修证佛法》才提出来。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教儿子修行的法门是这个,但是,大家看经典,包括这些人看经都乱看。佛怎么说呢?在《阿含经》上说得很多。息长知长,教罗睺罗尊者,罗睺罗尊者是他的儿子,他也把他弄来出家了嘛,罗睺罗尊者佛的儿子到现在还在这世间,他没

有死哦。释迦牟尼佛吩咐四个人,还暂时不死的哦,留形住世。迦叶尊者一个,罗睺罗一个,宾头卢尊者一个,君荼钵叹一个。四位罗汉,还没有死哦。为什么能够就是长生不老。为什么呢?修什么法门你们去研究。佛告诉罗睺罗法门,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或者息冷知冷,息暖知暖。大家一看了这个书,看了这个佛经,认为都看懂了。“息”你们自己下注解,大家都,就是呼吸,呼吸长,就觉得呼吸长,在那里练气功了。以为是……把简单的文字搞复杂了。息长,一呼一吸,一生灭来去,以后停住了,不呼不吸,这个时间长,知道长了,这个时间,这是一下。一下就过去了,知道短。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是这个道理。这一下帮助大家,都懂了吧?你试试看,不能讲多了,讲多了,我的膏药一样都卖完了,明天没得戏唱了。不过在休息以后,修这个安那般那的法门,成就是非常快的,转变身心气质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观,配合般若,配合显教、密宗各种修法是非常快的。

十六特胜

——南怀瑾老师

第三堂

十六特胜

如何修呼吸

最快捷的法门

修行修禅定,想即生证果,先要转变“心法、色法”。刚才我大概讲了所谓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转变。色法何以要转变?《楞严经》最后,佛有几句重要的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生因识有”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的;“灭从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理则顿悟”,禅宗讲顿悟,道理可以顿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并销”,你悟到了,就空了。“事非顿除”,可是生命业报,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还是要修的;“因次第尽”,就是悟后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来的。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千万记住他老人家

的话,不要狂妄。记住哦!背来没有?(众念: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对了,修行千万把握,记住!刚才我们讲“六妙门”,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书上经常讲,我有十二个字的咒语:“看的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这十二个字的戒律。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过。这一忍好难哪!想得到,理论上懂,做不来。不管佛学道理讲得怎么好,都没有用,所以重点在修行。刚才大概讲了六妙门,以后有机缘,我们再详细讨论。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五)“除诸身行”。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

身有关。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然后,证灭尽定。(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隐峰禅师,邓氏子,相传皆呼为邓隐峰。临化时,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师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亭亭然衣皆顺体。时众议舁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动,远近瞻视,惊叹无已。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阇维(火化),收舍利建塔。资料补充,鸟巢)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槃境界,还不算数。(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这样都听懂了吧?都抄了没有?记得哦,能记得我才给你讲,记不得不讲。现在就要背来,全体背来,才给你讲;全体不背来,不给你讲。古道师带领,大声的背(众背十六特胜)。再来一次(众再背)。

刚才讲了六妙门,真修安那般那,我想乙师啊,你们师徒回到武夷,好好修,也许明年来看我就不同了,也许不需要买飞机票,一步就跨过来。嘿嘿!

所以修安那般那,刚才我们讨论过的重点,就是这一“知”,你们都知道嘛!这个知性不在气息,也不在地水火风,也不在空,无所在无所不在。所以,禅宗祖师一句话:“知之一字,众

妙之门”。这一“知”哪里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金刚经》上佛也告诉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这个“知”不要你去找的,本来存在。我们大家平常在用它吧!当然在用,这个不要再追问你们了,再问太看不起人了,你们当然知道。我们茶来知道喝茶,饭来知道吃饭,累了知道累,睡觉知道睡觉,舒服不舒服都知道。这一“知”本来在这里,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们变牛变马变狗,也知道变牛变马变狗了。只不过,不知道自性来源在哪里。(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南老师讲到这里可参考楞严经此段,资料补充,鸟巢)

如果问这一“知”从何处来,谈大乘般若时再讲,现在不谈了。现在你们做工夫,先不要问这一“知”从哪里来,要先认识“知性”。你们都在修行,打坐闭关,但是为什么都没有进步?理上不清,理都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没有真下功夫,忍不住。所以古人讲修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要忍得住。我们看到多少青年学佛修道人,都是一点都忍不住的,刚坐一下,外境有一点挑逗,他马上动了,跟到外缘跑了,自己还认为有理由。所以,看到无可奈何啊!等于看到一只小猫一样,它要去死,让它去吧。所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这个“忍”字难啊!“忍辱”之后再谈精进、禅定、般若。(宏忍师把白板上写的十六特胜擦掉,改写为六度)

哎,这个你写什么!这个他们都知道的,这个多写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不知道吗?再写是多事,多浪费。他们不知道就活该,我们那个白板也写得很辛苦。你看,你把十六特胜都擦掉了。(宏忍师说:他们都会背)

都会背了?有那么快?(答:都记了)对啊,纸上有,你脑子心里没有,你要进到心里。

第一句是什么?(众答:知息入)对。比如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然后第三步知息长短就难了。知道自己的息往来长短,第一步,是在鼻孔里知道哦!你如果工夫进一步,自己浑身的每个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会知道。所以,你看过武侠小说,武功高的人,有时候被人用石灰蒙上头,蒙了以后,结果死不了,他的肛门在下面呼吸。这不是做不到的,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研究《达摩禅经》就知道,这一段知息长短,讲得很细了。有时候长中之长,有时候短中之短,有时候短中之长,有时候长中之短,为什么祖师们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么清楚?虽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己用过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话,也觉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诉你,有时候是“长中之长”,觉得出息也长,入息也长,在某一种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没有回来。回来以后,觉得气回来一下很短,已经够了,

所以是“长中之短”。有时候是“短中之长”,身体内部,觉得呼吸需要吸进来,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继续在吸,一直到脚底心,一直到脚趾头都充满了,这是短中之长。还有“短中之短,长中之长”,每一样都不同,这是跟你讲理论,你要去体会把工夫做到,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长短,我只讲了几个,这个里头包括很多内容,详细你们去看《达摩禅经》。这是吩咐你们注意,要自己用功去体会,不是讲空洞的理论,千万不要妄语骗人,骗人要下地狱的,那是千生万劫地狱果报啊!

然后“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长短以后,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你们修持到达这个定境的时候,鼻子的呼吸已经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没有作用,这时才晓得全身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在呼吸,气都充满,气脉都通了。到这个时候,还没有“除诸身行”。

甚至像丁师和丙师,他们两位前天的报告,就晓得内部五脏六腑,也在呼吸,那个白骨放光,每块白骨都在呼吸。所谓呼吸是生灭法,有来有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然在动。

知息遍身,气充满遍身了,乃至晓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并不是是发胀,也不是说,像有些练武功、气功的那样发胖。想要发胖的话,那你还不如到街上的脚踏车店,拿个充气筒套在这里,哗啦嗒几下,马上发胀,发胖了!

到了知息遍身,这个时候已经不谈什么数息、随息了。也不要数,也不要随,随时息跟念两个配合为一的,随时知性清楚的,这样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么法门,不到这个禅定,不要谈修行了。

再进一步是什么?(答:除诸身行)“除诸身行”,这个时候身上行阴作用不动,充满了,身体跟虚空等于合一,这个身体内外是通的。比如你们练少林武功,童子功,到这时候,两个睾丸缩上去,自然的缩到肚子里。这个时候缩也好,不缩也好,谈都不要谈。

第六是“受喜”,到这个时候,心里感觉,非常的高兴,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骗人的,是真的。第七“受乐”,全身喜乐,

喜乐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慢慢有一点跟现实脱离关系,人世间一切的事,不会烦恼到你,可以入世不烦恼。不过,为什么不翻成“喜受、乐受”,而翻成受喜、受乐呢?“受喜、受乐”是自己发动了,到达这个境界,就接受了。

第八“受诸心行”,刚刚说了“除诸身行”,没有身体的行阴感受了,这里又“受诸心行”,那不是矛盾吗?不矛盾的,这是进一步了。受诸心行,这个肉体的心,看到外形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实际上,身体内部整个四大气质变化,已经不是普通肉体了,这个身上行阴的感受,也统统不同了。这时生活习惯达到了“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财色名食睡五盖,都会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没有关系,有水喝就可以了。“受诸心行”,在这里头,差不多可以证入初禅到二禅去。

然后,“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解脱但还没有证果哦!还没有征得初果、二果罗汉境界哦。那个要配合教理,就要参考《俱舍论》,“贪瞋痴慢”的习气改变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会明白。如果到这一步,习气动都没有动,还是同以前一样,那就不是修行。

一直到这里,还是属于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风的色阴,和受阴境界里头作工夫。可是你要注意一点,在这个用功过程,今天晚上我们讲得很顺利,听起来很容易,事实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参考《楞严经》的五阴解脱。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这个时候忽然有神通了,什么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别本事了;实际上你已在五阴魔境界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比如昨天李居士告诉我,有个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说又是落在想阴境界里了,叫她答覆他。

修行特别注意,在这个五阴境界,归纳起来有五十种阴魔,受阴有受阴的境界,有时候会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还以为是发了神通。所以千万不要作圣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时时把握《金刚经》上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神通又怎么样?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没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于我告诉出家同学们,

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啊!千万记住。

所以到心作解脱以后,转了,后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阴和行阴解脱了,心意识解脱了,然后就“观无常”,你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是不是无常啊?你不修行,不作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说诸行无常嘛!

“观出散”,这个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观出散的话,修到某个阶段,你走的时候,不要说预知时至,甚至打个坐写个偈子,说声再见,自己就化成光没有了。

这个以后,“观离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证得小乘的“有余依涅槃”,证得“灭尽定”,还不是证得“无余依涅槃”。所谓灭尽定是灭什么呢?思想、知觉、感觉,统统空完了,这叫灭尽定。“想受皆灭”,有意的把它关闭起来,这个时候生死可以请假。“啊呀,这个世界不好玩,我准备过个一千年以后再来,入定去吧!”这是可以做到的。

你看译《达摩禅经》的佛陀跋陀罗禅师,他位徒弟,就是庐山慧远法师的弟弟——慧持法师,曾跟他修禅定,最后他到峨眉山去朝山,山上下来,到了乐山嘉定休息一下,在一个树洞里,一坐坐了七百年。到了宋朝,树倒了被大家请出来,问他是谁,他说是庐山慧远法师的弟弟,哎!那是晋朝人,我们现在是宋朝,已经过了七百年。他就可以这样,一定定了七百年,他就是修安般法门的。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后来宋徽宗给他做了三首诗,前一阵我经常跟他们讲,很好啊!很有意思的。

一:

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

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

二:

藏山于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

寄语庄周休疑议树中不是负趋人

三:

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

舍得菩提本无树不须辛苦问卢能

所以,这样叫做修定真得了定境,但他那个不是灭尽定,不知他当时在树里头,究竟入的什么定?到哪一步境界?真值得研究。修行是真做工夫,依身心来用功。像禅宗这种口头禅,“什么是佛?干屎橛。”这与身心修证,统统不相干。

十六特胜,最后就是“观弃舍”,连有余依涅槃都不进入。所以《楞伽经》诸大菩萨赞佛,“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佛不入涅槃,也没有涅槃可入,自性现在就在涅槃中。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换句话说,“观弃舍”修到这一步,由小乘转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萨的境界了。

——摘录于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南怀瑾解读王阳明的心学

南怀瑾解读王阳明的心学 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必须提到一位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他的学说影响到后来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维新,建立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新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採用的完全是阳明哲学,这在日本史及国际史上都很有名。明治维新採用了阳明哲学的什么观点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识跟行为常常配合不起来,知是知道,行却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难的。讲到知行的问题,在一百年前推动革命的孙中山,也有他的哲学理论,你们没有看过,叫“孙文学说”,里面提出“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两个方面。譬如现在科学昌明,到今天我们都晓得电灯一按开关就行了,很容易,这是行易,但是电的来历、电的原理你不知道,“知难行易”,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提出“知易行难”,理论很容易知道,像大家坐在这里讨论人性问题,人性怎么来的?人怎么会投胎变成人?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天堂或地狱?有没 有西方极乐世界?未来有没有一个生命?每个人心里都有 感觉,但是“行难”,永远不知道。这是“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回转来讲阳明哲学,他在人生的教育作用上,提倡即知即行、

知行合一,大大影响了中国明朝后期和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我为什么提到他呢?因为诸位问的问题,就是他所说的教育问题。王阳明的著作颇丰,最有名的一本书是《传习录》, 讲作人做事的学问,过去六七十年前在中国很流行,蒋介石先生在黄埔军校也是讲阳明学说,黄埔的同学每人身上都有一本《传习录》。我经常笑说,你们每人都有一本,但是大 概没有人好好翻过。 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 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 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 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岔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说课材料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 现在我为你重复一次安那般那的要点。这个法门依中国的天台宗,是有为工夫配合无为工夫一起的,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即使是假想的清净也没关系。 其次,你调整清理身体内部。一般人饮食男女没有断的,身体都有毛病,就成为修行的障碍。天台宗用“六字口诀”来清理身体内部。这个法门最原始是跟着佛法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师们所创造的。后来的中国的道家也学着用。 六个字和相对应的器官是: 呵(读如猴)——心 呼——胃 嘘(读如“河威”合音)——肝 吹——肾 嘻(读如“河宜”合音)——三焦(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 呬(读如“斯”)——肺 (括弧内为国语发音)

这些字本身没有意义,你每一口气拉长读一个字,但是不能读出声音来,你只要借用它们发音的嘴形,以听不见嘴中发音和呼吸的声音为准。看我做(南师示范)。 当你一口气吐出“呵”的时候,观想在心脏部位的业气,病气都吐出来了。一口气吐尽了,把嘴一闭,身体自然会吸气进来,完全不用你统指挥,也不用费力。你如果在吐完气之后还拼命吸气回来,是错误的做法。另外五个字也是一样。 好,你每次练习安那般那,第一,把念头都抛开,放松身体。第二,用六字口诀调整身体里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气的方法清理。例如,您觉得胸口闷闷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问题,就用“呵”或者“呬”字。腰部不舒服可能是肾的问题,就用“吹”字。余法类推。这里面还可以配合特定的动作,可以练武练剑,有一种功夫可以把吐气变成嘴中的吹剑……我们这儿讲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诀也要用上不少时间,把内部打扫干净,气路通畅了,就自然进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别去注意呼吸。我在第一天说过,风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为气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还有那里不对,再用安那排出病气业气。你如果思想不能清净,能真练好了出气,思想烦恼也会少了。我们人

《牧牛图颂》讲解(南怀瑾)版

《牧牛图颂》讲解(南怀瑾)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 鲁迅和牛 现在给你们讲这一条牛了,这是禅宗渐修的心地法门,《牧牛图》是普明禅师的作品。什么是牛?鲁迅有两句诗很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当年在上海写文章,大家指着骂;他“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己低头做一个牧童。我对鲁迅觉得马马虎虎,但这两句诗蛮有意思,可以看出来吧,他满肚子怨恨之气。横眉,气得眉毛都立起来,冷冷的,你们骂我就骂我,格老子我才不怕你们骂,阿Q的精神,宁可做一个小牧童。这是讲与牛有关的诗。算不定将来国内年轻一代,出来一位好诗的人。鲁迅这两句是好诗。 乱跑的牛 《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他写了四句诗: 一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 二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南怀瑾老师传授的接命法--完整版

南怀瑾老师传授的接命法(完整版) 《习禅录影》中收录了南师所传授的接命法,南师称此法非常好,练习一星期生命力迅速充实。只是叙述得过于简单,看了后有不少疑问的地方,不知该如何操作,在百度和谷歌上搜索接命法却找不到叙述详细的版本(只找到道家补亏法,操作过程跟南师所传接命法有些区别,因南师说接命法也叫补亏法,只是我觉得道家补亏法每天练习时间太长所以没有采取),后来在台湾谷歌网找到了完整叙述的接命法,所以马上收藏了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习禅录影》中所记录的接命法内容: 接命法 道家修持,如前述分为两派。一主清净单修,如北派邱长春所创的龙门派。一主双修,如唐宋以后白玉蟾以次的流派。自从禅道融合后,道家批评禅家单修性功‘心性之道’,不修命功(丹法),而主张性命双修。基本的理论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穷理尽性而至于命”的道理,而认为禅家只穷理尽性,却未至于命。同时也批评一般修道者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不能达到圣人境地。但如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也不能即身成就。故主性与命必须双修。 性即无为之道,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清净无为,当下即是,是真空的。命是修身人手,炼精化炁,以至炼神还虚,便是妙有。这一种理论体系,在基本原则上不能说不对,合于佛学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之原则。但他们偏重于修行方法,忽略真正的穷理,他们看一般佛家(尤其是禅),是炼神修神养神而已。气与精未能配合,等待解脱躯壳后,只能成为灵鬼。又认为持咒念佛等法门,只是炼炁,也不能入道。密宗的观想这一类,也只是修精,都不究竟。精炁神三者应为一体:炼精成就,报身即色身才能圆满。炼炁成就,百千万亿化身才能成就.炼神成就,清净法身才能圆融。精气神三者圆融合炼,则法报化三身皆得成就。*然后散而为气,寂然不动,涅盘清净。聚而成形,百千万亿化身即其妙用。有一个方法非常好,是有为法,密宗与道家都有这个修法,以我个人的经验,道家此法较密宗及瑜伽术更完备。如果不存门户之见,不妨试试看。以我看,无论道家、密宗,原始人类追求形而上的东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实际上是同一个原理原则,同一个系统的研究,只是表达方式有异。何况这乃是助道品,佛说有八万四千法门,祖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更应该学。这个方法非常好,道家称它为补亏法,有病年老,及破漏之身都有大效,又称为接命法。青少年修七八天就不得了.但充满以后,又有问题来了,这是旁语。一般修道者可怜,亦很可笑,半为弊癃残疾,半为贪求长生,年轻人无此信仰智慧,等残疾时才想回心修道,真如俗语所说:“垂老投僧,临时抱佛。”哪里来得及,何如一念弥陀,祈求往生多好。 此法等于密宗所说的智慧灌顶,通常拿了酒和铃子乱搞一通,在你头上摸摸,在仪式上当然庄严肃穆,但实际上很难说了。真正的智慧灌顶,叫你自净其意,观想头顶上一片光明,与本尊佛菩萨光明自然相接,此法修起来要注意。勿着相。学道家的人,不懂佛理的恐有障碍,学佛的人虽知理解,但要认真不着相,知道何时空掉,何时停止。能不着相,则此法妙极。假想---一说到假想,大家觉得不好听,如改一名称说观想,大家就觉得味道不同了,可见人是喜欢自欺的。--观想或幻想头顶上有太阳光明,或月亮光明,最好有一明点,有一道光,由头顶一直沿督脉灌下,用眼识意识上接此光,即由脊椎神经而下到丹田,再到海底,然后分别由两腿到两脚心,接着由前面倒转上来,多转几圈,精神充沛了,身体自然直起来,再将它空掉,一念不生,不理它了。 此法可以治百病,炼几天即可引发生机.有几位有病的朋友,如已故贾教授得癌症,到

南怀瑾名言警句

南怀瑾名言警句 1、读书不只要靠两只有形的眼睛,要用智慧的眼睛去读。 2、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学问都是后天的污染,污染越多,我们生命的天性越少。 3、此所以我们过去的文化历史,始终在帝王专制政体中,“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一个模式之下,度过了两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统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体之下,绵延存续了两千多年。 4、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5、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6、能够成为一个生命,神和气很重要。道家讲精气神,什么是精呢?刚才已经讲过,不要认识错了,全身的细胞、能量,都是精,精气神要合一。 7、所谓天堂地狱与因果轮回,皆此一心坚固妄想之所建立。 8、历史上的人名和地名,都是真的,但有许多事实,大多数已经走了样,甚之,完全变质。而小说中人名和地名,大多数是假托的,

可是那些故事的内容,却几乎都是真的。只不过再经文人的手笔,加以渲染剪裁而已。 9、我从小读书时,我的老祖母告诉我:‘孩子啊,读书可以,不要去做官啊,’因为古语说‘一代做官九代牛’,你这一辈子做官,你来生要九次变牛还债,因为做官容易犯错误。现在没有这个观念了。 10、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11、禅宗不但不立文字,而且以无相、无门为门,换言之,禅宗也是以无境界为境界,摆脱宗教形式主义,而着重禅法修证的真正精神,升华人生的意境,而进入纯清绝点、空灵无相而无不是相的境界。 12、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 13、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14、穷归穷,绝不愁,如果又穷又愁,这就划不来,变成穷愁潦

南怀瑾南师的最精典25句话

南怀瑾南师的最精典25句话《开悟好文》 2016-06-01 逻辑思维订阅号 南怀瑾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南师的著作虽然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但一言一语无不体现出那种贯通全盘、直达根本的气质。我们从中挑选出了极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话,但愿大家能从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对人生的修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漪涟,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中国方块字,康熙字典里大约五万个,一个中国人,如果认得2500个,哦哟!这个学问是非常大喽!国文教授还认不到1500。 4、升官发财未必是好事 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5、多读历史 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6、何为中华道统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故事新编》评析

《故事新编》评析 《故事新编》成书于鲁迅暮年,却拥有幽默从容的语言风格,鲁迅自述为“油滑”,是“游戏笔墨”。通过穿插性的丑角,杂以现代化的生活细节,造成了一种间离喜剧效果。然而在漫画化的手法之下,寓庄于谐才是本书的最大特色。细读几篇,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略显严肃的主题,感受到鲁迅在人生最后阶段“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复杂心态。关于文体鲁迅自认为“历史小说”,但准确的说是“历史的小说”,鲁迅先生不是把死人写得更死,而是着重对人物精神心理的把握,不少已经被“盖棺定论”,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在鲁迅笔下又有了新的活力。只取一点,随意点染的写法将写作的灵活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不再是忠义节气的化身,反倒是不知与时俱进的典型。他们坚持的忠义背后不过是虚伪,在昏庸的殷纣王统治时期没能效比干谏殷纣只知在养老堂里颐养天年,练练太极拳什么的。殷商灭亡之后又“义愤填膺”地拦住周王的马宣扬忠义,指责他们没有臣子的仁义。我甚至怀疑这“义愤”的直接原因是养老堂的饼在越变越小。无论他们如何自命清高,总是逃不掉生活的难题。所以不去华山的理由是对归马于华山之阳和华山大王小穷奇的畏惧,选择首阳山的原因是既不高也不深,还有薇。他们其实是在用自己那套奇特的价值体系自欺欺人,逃避现实,这就反映了中国人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的国民劣根性。采薇而食,却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连这薇也是周朝的,只好饿死于首阳山。忠义与骨气大概不应如此吧 《出关》前一部分孔子研习六经,遍谒诸侯,可是却四处碰壁。老子用自然之道为孔子解答疑惑,尽心尽力地教训孔子,老子的学说给了孔子极大的震撼,这时老子是欣赏孔子的,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说的太多了,不符合他无为的一贯形象。三月之后,孔子悟道,老子却不大高兴,不得不归去。原因是他怕逢蒙杀羿这样的悲剧重演,他以智者的眼光看出了孔子隐藏在谦虚礼待背后的嫉妒与轻视,孔子城府极深,心思阴险,他也承认自己开头常常看错人。他自嘲的笑了,知道虽然儒道同源,但形制不同,孔子必将传扬属于他自己的新的学说,他们的理论将会争夺受众,孔子会在背后叫他老头子,会耍花样。 老子与孔子形象是复杂的。老子信奉无为而无不为,想无不为,于是只好无为。心态是十分消极悲观甚至有些荒谬的,因此受到关尹喜等世俗人物的嘲笑,鲁迅当然是不赞同这样的无为思想的。一连四处的呆木头似的情状的描写,颓唐的神情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处处透着孤独与苍凉的沉寂老人。鲁迅虽然随后在出关的关一文中直接否认了所谓的自况说,但是一个作家的写 作难免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他此时的心态当是十分复杂的。晚年的鲁迅已不复年青时代的豪情壮志,像老子一样对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对社会人际关系也有了清醒的认识,主观上仍然想保有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对于社会本质的认识让他不自觉地还是通过自己的描写让读者自然地对老子生出一种同情的感情。老子认识到了自己的路是走流沙的,孔子的路是走朝堂的,一个注定处江湖之远,一个注定居庙堂之高,虽然儒家思想源于道家。但目的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当初相遇相知不过是因为孔子在走朝堂的路上陷入困顿,在老子那里寻求精神的慰藉,现在孔子懂得了“化于人”的道理自然要汲汲于重新走上“化人”道路的。孔子学会了知识就提防恩师,外恭内倨,当然是为人所不齿。老子教会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作者: 傅道春著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门课程, 也是教师教育中一项研究专题, 在世界范围已成为一个发展蓬勃的研究领域。 成长与发展, 两个词的意义范畴有很大的重叠。 如果加以区分, 成长, 在语言上含有自然而然地成长之意; 发展, 则带有通过人炒的用心努力去推动、促进、提升或改进之章。 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 但一个教师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努力去达成。 《南怀瑾全集》作者: 安忆著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 每天读点南怀瑾,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让我们的精神更加饱满。 在世俗之中摆脱一点俗气,在闲暇之际可享受一份逍遥。 得意之时可让我们淡然,失意之时可让我们泰然。 它是一副清凉剂,如汩汩清泉,流进你我的心田;它也是一副镇静剂,让我们在熙攘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澄澈。 1/ 5

《童书非童书》作者: 黄乃毓王碧华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既不是童书也不是介绍童书的书。 但是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孩子,进而了解如何引导孩子看书、爱书,如何经由一起分享、共读的过程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藉着作者们的巧妙问答,烦恼的父母可以轻松地在饶富趣味的文字中找到可行的方法,让看书成为一种享受的亲子活动。 《习惯制胜》作者:刘朔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内容简介: 人大附中秉承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办学宗旨,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刘朔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这是一个礼貌、谦和的孩子,但又非常有性格,对自己想做的事热情、坚定,充满活力。 除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以外,他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 他是学校学生会的副主席,还成功地主持过北京市中学生的一些大型活动。 另外,他还是学校电声乐队的萨克斯手。 这些都让我对他的能量和潜力非常赞赏。 现在,他把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写成了一本书,希望每一个和

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

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第一节所讲的原文,便是全部《中庸》的总纲,也就是子思承继传统儒家孔门学养心法的心印。等于曾子所著的古本《大学》原文,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开始,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是《大学》全文的大纲要。那么《中庸》第一句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的“天”和“性”两个字的名词,它所指的内涵是什么呢?其实,刚才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中庸》所据的根源,是由《周易》坤卦的〈文言〉,以及〈系传〉等的内涵而来,希望大家首先便要反复注意。现在我们只要采用一个最老实、最笨、也最聪明的读书方法,便是“以经注经”,乃至“以史证经”的方法,便可自能融会贯通其意了。例如有关本文的天和性字,你只要把《中庸》全书的结尾,他所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两句,便可知道他在这里所提出之天,既非物理世界天体的天,也不是宗教性的玄天上帝之天。《中庸》首先

所说的天,是代表心物一元形而上的义理之天。那么有关于性字呢?它是指的天性、人性、物性,或是明心见性的性,以及世俗通用所认为的性欲之性呢?答案也很简单。《中庸》在这里所指的性,是天人之际,心物一元,人生生命本有的自性。你只要详读《中庸》原文,便有子思自注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以及“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就可完全明白他在《中庸》首节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的性,是指人道根本的自性,它是人们有生自来与天道相通的本性,所以他用典雅浓缩的言文,只需简单明了五个字“天命之谓性”,就可直指人心,自悟自性了。 第二句,“率性之谓道”,就比较难办了。我们大家从两、三千年来,就惯用一个词儿,叫作率性这样做,率性那样做,或率性不干了,或率性干到底等等,这些都和《中庸》所说的率性相关。因为率性一词,已经变为两、三千年来传统习惯用的口头语。其实率性这一个名词,是指从本有的天性、人性所起动作用的初心一念,如果勉强引用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观念来说,就是直觉或直观。但照“直觉”、“直观”的实质心理状态来说,那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还是不太澈底的。 那么我们只好再比较详细的引用佛家唯识法相的分析来作 说明,就比较清楚了。唯识法相学所说,由本自清淨的自性上,起心动念的心识作用,大约可分析归纳为五种心性的现

南怀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南怀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我看来诗词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的理想人格。因为凡是中国人,或多或少都能吟诵几首古诗。在我心中,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大唐。 今天,我想通过唐诗带大家感受中国人的四种理想人格。 我将唐诗所蕴含的人格分为四种。 首先第一种,代表人物是李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这首诗虽是李白的经典著作,但是它不能表现李白的豪放派作风。有一种说法是这么说的,李白在旅途中遇挫,然后心情不大好,人这时候都比较容易想回家。要知道李十二同学是谁呀?一个天天不着家的浪子,怎么可能会真的因为想家而发牢骚呢?李白这种天天不着家的性格,我也当真不怎么喜欢,也难怪安意如说过这么一句话:“苏大胡子是旷世难寻,李白做朋友没的说,做老公不实惠。苏东坡懂生活,接地气,我喜欢,所以,嫁人要嫁苏东坡。” 但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家真的十分重要。如果你在外工作不成功没关系,家是你永远的港湾。你平常肯定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毕业找不到工作没关系,回家爸妈照样养你。 那么,李白的诗作如何展示中国人豪迈/积极入世的一面的呢?李白的诗是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澜壮阔之感;是具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不羁之情,是具有“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洒脱之态。 第二种的代表理所应当是杜甫。 杜甫几乎一生都在过着颠沛流离,穷困不堪的生活。因此他的诗读起来必定让你心疼。 读他的诗你会知道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贫富差距悬殊的事件发生,告诉我们唐朝不一定是寸土寸金的天堂。 读他的诗你会知道居然有那么一个爱国爱民爱到让你心疼的“傻瓜”,自己都穷得叮当响,还要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 读他的诗你会知道世间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之景。 第三种是代表应当为隐士,那般闲适淡然也只有隐士才当之无愧。 唐代是一个非常宽容的年代, 它对于隐士也十分宽容,去留随意。例如,早期王湾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隐士。可能有些人不太认识他,但一定知道他游历名山大川时写下的《次北固山下》,里面的“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太出名了。他在仕途升迁期,弃官而去,隐匿山水之中,不知所踪,这才是真正的闲云野鹤,不恋红尘。还有像后来的孟浩然,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隐士。他自在而真诚,虽然向往朝廷官职,却未到得不到就忧愁的程度,他喜欢隐逸的生活,却未到弃绝尘独来独往的程度。他大半都在当隐士,偶尔见山下气象万千,尘心动了,就去长安求仕,不行就算了,回去好好当自己的隐私。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试想一下,孟浩然在作为一个隐士,节日时偶尔下凡找村中的老友叙旧。两人在那一边欣赏着乡村美景,一边喝酒,吃着刚刚煮熟的小鸡,谈得开心时就挥笔写下一首诗歌,无不惬意,两人还约定好孟浩然下次出关的时间来赏菊花。想想都觉得生活怎么可以如此美好恬静。 第四种人格本来该讲王维的。但是王维的诗太具有禅意,读起来耗神耗力,实在困难,因此我们讲另

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

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 9月29日下午4时,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苏州逝世,享年95岁,走完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南怀瑾心喜武术道功,兼修儒、释、道,擅制茶、噱品茶,尤为深通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等身,集“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于一身。南怀瑾早年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1949年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生平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学者,文化传播者,通儒、释、道典籍,中国当代国学大师。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曾学习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抗日战争,南怀瑾投笔从戎,在四川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随即潜心于佛典,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闭关修行三年。 1949年,南怀瑾随国民党军队前往台湾,之后成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并在政大、辅大等大学开课,多名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均为其学生。南怀瑾对孩子从严教导,其子南一鹏曾说,每天要求我背诵唐诗和《古文观止》,我没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受罚。他评价自己的父亲称“对形而上的东西很透彻,对形而下的事务也很了解”,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让许多人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丛林书院”。又于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1984年,因据传蒋经国怀疑南怀瑾可能成为新政学系在台湾的新领袖,为避祸移居美国,并成立维吉尼亚“东西学院”。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在香港闭关沉思。80年代末,南怀瑾开始筹资兴建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与1992年开始建设,于1998年6月11日通车。南怀瑾筹资共计4568万美元,在建设完成之际,他提出“还路于民”,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2004年,南怀瑾移居中国上海,后在2006年再次移居至苏州,并在苏州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 南怀瑾先生到某地讲课时,一个女生写纸条问他如何解决爱情的苦恼。南先生的回答很妙:爱情是人最大的自私。爱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修行的功课。爱情只是爱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很多情况下,爱却要藉由爱情来学习。为何?原因在于爱情中的悖论,最大的自私和最大的无私如同硬币的两面,统一在这个让人类数千年都参不透的主题里。 在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中,爱情是毒药。在亚瑟王的故事里,公主玉色儿既是舅舅的新娘,又是仇人,哀生和她却注定了要相爱。相爱的原因是两人误饮了一杯酒。这杯酒不仅铸成了我们与另一个人相遇相爱的缘分,也免除了我们不懂爱的责任。我们在爱中所有的疯狂、不可理喻都是上天安排的。而我们尝到的苦似乎也是命定的。 通常男女相爱刚开始都是美好的,心醉神迷、柔情蜜意的感觉,堪称人世最幸福的时刻。这时候的“苦”是“爱别离”。随着时间的流逝关系的深入,两个人的灵魂激烈地撞在一起,关系多半会变质。尤其是缺乏情感教育,仅凭原始本能行为行动,以及依靠现实道德规范约束的大多数人。这时的“苦”便是“怨憎会”,两个人爱恨交织,爱时是举手无双的珍宝,恨时恨不得把对方撕碎,厌时想一脚把对方踢开,关系越是亲密,怨恨越多。

5.静坐与禅定--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五

请上坐收腿,姑且静坐一堂试试看。现在没有说参话头啊作什么啊都没有讲,大家先把七支坐法先练习。静坐就是静,静就是静。想一个办法守窍,或者参话头做什么功夫,任何一个办法加进去已经不静了,这是个大原则。静就是静。试个一二十分钟试试看。姿势没有坐好的,自然会有同学们来帮忙你,到你前面会告诉你……(三声引磬后)在禅堂里坐久了,到此时此刻世界上最可爱的是什么?是引磬的声音。一听我的妈,总算下来了。此时,这个声音是最亲切最可爱的。刚才我们大家试着静坐,只有三十分钟。在我的经验,我在二十分钟就想给你们打最亲爱的声音。但是我们这位老同学(手指旁边一位法师)一直给我摇手,慢一点慢一点,我跟他讨价还价好几次,二十八分钟我又想敲了,还有两分钟,是他对你们特别优待。希望你们赶快成道的意思。世界上腿是自己的,坐着本来很舒服,平常如果叫你多劳动还巴不得有人给你这样一坐,等到你真正要你腿盘起坐着了,反是不愿意了,很痛苦。你看,我们人生的矛盾,腿是自己的,本来想静下来,等到自己两个腿盘起来,静不下来了,而且下意识反抗,还讨厌。那你去跑步吧,去忙去吧,在外面真正忙啊又不甘愿。人就是这样,一辈子都在矛盾里头过日子。这个是静坐的姿势,还不叫做禅定。真正的禅定,大原则讲四个字,行住坐卧。走路的时候也在静。住,古代的站在那里。坐,坐就很多了,包括刚才打坐、端容正坐。我们中国的儒家孔孟之道的人不盘腿,就在椅子上端容正坐,目不斜视,也是一种姿态。卧,睡倒也是一种姿态。你说坐不住给你睡好不好,你们诸位可惜了,自己看不见没有去研究,一个人睡在床上,不会到一个钟头都不动的,睡不到半个钟头这里动两

下,蹬两下,都在动。假使睡到完全不动,定了。所以,我在乡下当年,我的父亲当年告诉我,有个出家的和尚,他诗作的好。后来我就偷偷抄了一首诗,我还很小给我父亲看。父亲说你也会做诗啊,我说会啊。你抄那个和尚本子上来的,就一下给他抓住了,揭穿了。他就讲,一个大字不认识,出家了。出家也不念经也不打坐,就拜佛。天天拜了两三年,不拜了。跑去睡觉了。这睡觉是右脅而卧(左手摆在左髋骨下大腿根位置,右手贴右侧面颊枕于枕头上),一睡睡了三年,三年一个姿势没有动过。他那个师弟啊跑来找师父说,有个师兄死掉了。你不要管你不要管,不要乱讲,你倒一杯水放在他屁股上看,你过三天去看看。过了三天那杯水一点也没漏出,可见没有动摇过,这是身定。后来他这样睡了三年起来就会作诗,没有读过书的,诗、文什么都会。所以生命的自性里头一切智慧都具备,所以六祖开悟了以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真正开悟了,你自性里头具备了一切,充满一切。譬如大家读书,好象老师、学校给你的学问,没有啊!老师、学校不过帮你把你家里那个脑子里头心里头那个仓库打开了,你真的学问是你自己里头本有具备的啊。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注意啊,你们都看<<六祖坛经>>,我讲了几十年这几句话,五句话,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假修证,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们都看过<<六祖坛经>>对不对?拜托啊,答复一下,都看过吧?看过哦。好,我也几十年给大家讲,最近一个月,我才发现严重。何期两个字怎解释啊?哪位同学代表答复一下。我还在一个多月前才发现,有个同学讲何期--不晓得哪个时期啊?我说这样啊,你全错了,那是唐代的土话,何期是哪里知道!不是哪一个

南怀瑾励志名言

南怀瑾励志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南怀瑾励志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一切现象本来随时在变,你还抓个什么! 2、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 3、什么叫作魔境界?就是求快乐、求享受、求快感。 4、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5、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6、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 7、穷归穷,绝不愁,如果又穷又愁,这就划不来,变成穷愁潦倒就冤得很。 8、道为古,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9、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克服自己;圣贤不想征服天下,只想征服自己。 10、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学问都是后天的污染,污染越多,我们生命的天性越少。 11、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12、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13、人之所以不能得道,就是被两样东西困住了,一个是空间观念,一个是时间观念。 14、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15、生命,只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争,是人生至境。 16、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17、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8、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可怕,还可以复活,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 19、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门打不开了。 20、道是天下人的公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上,自性是光明的,不要被四大牵着走,不要玩弄四大。 21、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22、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

南怀瑾老师的故事(30):平凡的日常生活

南怀瑾老师的故事(30):平凡的日常生活 【南怀瑾老师与王学信先生、陈定国夫妇的合影】 ***** 作者: 王学信 在怀师身边待久了,常会经历许多小事,而这些小事竟会久久地镌刻在脑际,难以磨灭。或许,正是这些寻常小事,不时折射出怀师的襟怀、境界、道德、学养……其“不言之教”,恰似“随风潜入夜”的滴滴春雨而“润物细无声”,给人以心灵上的滋润和启迪。 怀师的壁柜装满了中药 在怀师会客厅放置圆餐桌处,有一个很大的、镶着玻璃的壁柜,里面分很多层,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中成药,约数百种之多。其中多数是台湾顺天堂的产品,也有不少内地中药厂的知名品牌药,还有几种药是怀师亲自组方配制的。

中医药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怀师精于道家学术,在中医药和传统养生学领域,自然蔚为大家,而怀师的望诊尤为一绝,往往不待病家开口,便一语道出病情。 怀师素来“人溺己溺,人病己病”,只要见到来访客人患有病痛,便关切地随手或命身边工作人员取出适量的对症药物,请患者服下,临走还要备出几天的药量,请患者带回去服用。有一次,我偶感风寒,周身不适,怀师即命身边工作人员找出药,嘱我按时服下。这是老师亲自配制的专治感冒的中药,呈棕褐色粉末状,服用几次后,果然十分见效。 怀师见我伏案工作和看书的时间太长,担心我的眼睛过于疲劳,几次嘱我要注意眼睛的适当休息,并在一次茶叙时,将自己对眼睛的按摩保健法教给我和在座诸位。老师边讲,边亲自示范,如何从晴明穴按摩到玉枕穴,又如何按摩到太阳穴等等,一连演示了两遍。大家兴致盎然地纷纷练习,直到每个人都学会了,怀师这才放心。 后来,怀师又嘱咐海英陪我去配了一副茶晶养目镜。那天是个下午,在迦南眼镜店耽搁的时间长了些,可巧外边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待赶回来,已是黄昏时分。老师在会客厅里慢慢地喝茶,马有慧小姐来得早,正陪老师说话。怀师

南怀瑾超经典语录

南怀瑾超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语录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2、纪晓岚在一个学生的文章上批上“放狗屁”三个字,这个学生觉得挺委屈,老师怎么能说我放狗屁,就去找纪晓岚。纪晓岚回答:说你的文章是“放狗屁”还算是好的,次一等的叫“狗放屁”,再次一等的叫“放屁狗”。 3、生命,只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争,是人生至境。 4、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5、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6、“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这就是人生哲学。人为什么要外面人讲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认为好就好,爱笑就笑,爱哭就哭,跟别人毫不相干。 7、学道要营养好,休息得够,才能用功,人家问我闭关做啥!睡觉。一进关房先睡七八天,以后不要睡了,一坐就用功了。尤其是

夜里十一点以后一定要睡觉,烂睡一卧,那才会有精神。 8、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9、以亦仙亦佛之才,处半人半鬼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学,当谈玄实用之间。具侠义宿儒之行,入无赖学者之林。挟王霸纵横之术,居乞士隐沦之位。誉之则尊如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书空咄咄悲人我,弭劫无方唤奈何。 10、此所以我们过去的文化历史,始终在帝王专制政体中,“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一个模式之下,度过了两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统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体之下,绵延存续了两千多年。 11、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12、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13、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14、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 15、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篇一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 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 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 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

为的自觉。 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 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想别人所想,以一颗仁慈之心学会关爱,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逐渐构建爱的和-谐氛围。 做到以宽以待人的胸襟勇于承担,摒弃自私自利之念内修文德。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他人,以和睦相处促进团结协作,那么怎么会成不了真正的正人君子和仁人君子呢?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 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将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 最终,以良好的品性为保障,以过硬的本领为支撑,以远大的理想追求为航标,以超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觉,以恒久的“仁心勤践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