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资源管理试题库

信息资源管理试题库

信息资源管理试题库
信息资源管理试题库

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信息: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改变方式,从其表现形式看,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协调的一种活动。

数据挖掘:是对数据库中蕴涵的、未知的、非平凡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知识的提取。

元数据指的是一套描述某一领域或行业内特定数据的标准规范。

信息采集: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将分散在不同时空的相关信息的积聚起来的过程

信息组织:即信息的整序和加工,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序化与综合,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

信息检索: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查找有关信息的过程。其核心是将实现所存储信息的特征与用户提问特征之间的匹配。

元数据:描述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data),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property)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纪录等功能。

电子政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空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信息化:指人们依靠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自身生活方式变革过程。

知识管理:针对个人及社群所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确认、创造、掌握、使用、分享及传播,从而促进知识价值增值和知识创新的有效管理过程。

二、简答题

简述信息的特征

可量度。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如现代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可识别。信息可采取直观识别、比较识别和间接识别等多种方式来把握。可转换。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如自然信息可转换为语言、文字和图像等形态,也可转换为电磁波信号或计算机代码可存储。信息可以存储。大脑就是一个天然信息存储器。人类发明的文字、摄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器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存储可处理。人脑就是最佳的信息处理器。人脑的思维功能可以进行决策、设计、研究、写作、改进、发明、创造等多种信息处理活动。计算机也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可传递。信息的传递是与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同时进行的。语言、表情、动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等是人类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可再生。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其他形式再生。如自然信息经过人工处理后,可用语言或图形等方式再生成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各种数据文字等信息,可用显示、打印、绘图等方式再生成信息。可压缩。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可以用不同的信息量来描述同一事物。人们常常用尽可能少的信息量描述一件事物的主要特征。可利用。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利用性。可共享。信息具有扩散性,因此可共享。

信息在管理决策之中的作用、地位是什么?

决策过程从本质上看,是一个不断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过程。科学的决策是建立在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准确判断信息和深入分析信息的基础之上的, 信息是决策的前提, 任何正确的决策都必须以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为先决条件。

具体说来:1、信息对决策有决定性意义。信息越多越准确,决策过程中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就越大。任何一条与决策对象相关的信息,都可能会对决策产生启示、借鉴作用,有时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多方面信息是优化决策的条件,。决策需要有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信息做保证,包括环境、内部信息、竞争信息、关键情报信息和反馈信息3、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是实现科学决策的保证。决策者只有认真学习信息科学理论,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摸索,掌握信息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让信息为决策服务。

简述你对信息资源的理解

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大量积累起来的经过加工处理有序的、有用信息的集合。这只限于信息本身。

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资金等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总称。

简述申农的通信系统模型

申农根据通讯过程建立了通讯系统的结构模型。在申农的通讯系统模型模型中,信源即信息的来源。信源发住的信息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将其统称为信号,表示信息的这些符号或者信号就是消息,消息是信息的载体。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变成某种信号的措施,译码则是编码的反变换,即将信号还原为信源的消息,以便接收者识别;信道是指信息传递的通道,也是传递信息的媒介,信道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以便接收者接收和识别;信宿是信息的接收者,即信息传递的目标。在整个通

讯系统中,还会伴随着噪声。噪声是指在信号传递过程中,通讯系统内部或者外部产生的各种干扰因素。在现实系统中,噪声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显然希望噪声越小越好,但噪声过大,甚至超过传递的信息时,信宿接受到的消息将失去意义。

简述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基于组织层面的资源管理。首先以满足组织信息需求为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追求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其次管理的手段是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构建各类信息系统来管理的目的;第三管理过程从组织整体信息需求出发,制定信息系统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宏观信息资源管理:基于社会层面的资源管理。

宏观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层面的资源管理:首先其目标是满足社会用户的需求;其次,通过国家信息政策与法规、市场与利益的调控机制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的协调控制;第三过程从全社会出发,全面规划信息资源,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兼顾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公平。

简述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

技术手段: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方法。

经济手段:指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益诱导作用,促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已的活动,是一种间接组织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

法律手段:指用以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各种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手段:指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采取命令、指示形式来直接控制和管理信息资源及相关活动。

简述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

信息采集: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将分散在不同时空的相关信息积聚起来的过程。

信息组织:信息组织,即信息整序和加工,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序化与综合,实现无序信息流想有序信息流的转换。

信息分析:信息分析就是根据特定问题的需要,对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和分析研究,形成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新信息的信息劳动过程。

信息检索: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查找有关信息的过程。

简述信息采集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选择什么信息并不取决于信息采集人员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采集信息的目的,只有根据目的,才能采集有价值的信息

可靠性原则:信息采集过程中,坚持调查研究,通过比较、鉴别、采集真实准确的信息,信息采集可靠性原则是指采集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对象或环境所产生的,必须保证信息来源是可靠的,必须保证采集的信息能反映真实的状况,可靠性原则是信息采集的基础。

及时性原则:过时的信息不能准确反映事物的属性,因此在注重全面性的基础上,同时要保证信息的新颖性

系统性原则:对某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信息进行跟踪采集,赍而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全面、完整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其他的原则还有经济性原则和预见性原则。

简述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

信息组织方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根据一定的内在或外在的特下对进行排序。

信息的内在特征主要信息的内容特征,相关组织方法有:主题组织法、分类组织法

信息的外在特征是指信息的物质载体所直接反映的信息特征。。如信息的物理形态、题名、责任者、出版者等。相关组织方法有:题录、文摘、索引等。

简述信息检索的基本步骤

分析研究课题,明确检索要求:如确定检索课题的主题内容、研究要点、学科范围、语种范围、时间范围、文献类型等

选择信息检索系统,确定检索途径:检索系统选择时应根据质量较高、收录文献信息量大、报道及时、索引齐全、使用方便等原则进行选择

选择检索词:选择规范化的检索词;找出课题涉及的隐性主题概念作检索词;选择课题核心概念作检索词;注意检索词的缩写词、词形变化等。

制定检索策略,查阅检索工具:正确选择检索词和合理使用逻辑组配,保证查准率,并尽力提高查全率。

处理检索结果:将所获得的检索结果加以系统整理,筛选出符合课题要求的相关文献信息,选择检索结果的著录格式,辨认文献类型、文种、著者、篇名、内容、出处等项记录内容,输出检索结果。

原始文献的获取:通过馆藏、文献传递、网络等多种方式获取原始文献

影响信息检索的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信息检索系统;如收录范围、信息更新的周期、标引语言、标引的网罗度、;

(2)信息检索者(素质、能力、行为与习惯等);

(3)信息用户;用户的知识水平,即对需求的认识程度以及接受信息的能力。

简述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说现代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物化形式

(2)改变信息资源管理的理念

(3)拓宽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

(4)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5)促进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6)促进信息资源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简述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

系统规划阶段: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在对原系统进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给出新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产生系统开发计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份文档。

系统分析阶段:根据系统开发计划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所以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它又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产生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应用程序的编制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度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报告”。

系统维护和评价阶段: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记录系统运行情况,根据一定的程序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简述信息化水平测度的两个分支:

分支一: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大多由经济学家进行研究。

分支二:从衡量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构造测量模型,这种方法以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提出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为代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