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16
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北京“红黄蓝事件”引发了幼教系统大地震,是对幼教产业化的一记警钟。
数据显示,今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的红黄蓝已经有直营园80家,加盟园175家,直营+加盟的亲子园853家。
业内人士分析,幼儿园属于重资产业务,拥有100家以上直营幼儿园的幼教集团屈指可数,必须借助简单粗暴资本的力量并购整合,而幼教项目毛利率不到20%,为保障上市公司的净利率,在师资、内容等方面的投入比重将难以保证。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幼儿园营利性的迟到确认,以及全面二胎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凸显,在中产阶级父母普遍的育儿焦虑下,幼教产业化将迎来政策和人口双重红利。
幼教社会化乃至产业化势不可当。
那些早教机构、知名幼儿园已经通过各种营销渠道为父母们做了早期的市场培养,父母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想为下一代选择更好的幼儿机构,而选择时吸引他们的往往是一些“高大上”的标签—双语、国际、外教、簇新的校舍及各种时髦的教育理念。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对教育中人的因素的忽视,那其实是一个幼儿园更本质的活性因素—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教师以及师生关系的构建。
材料二中欧幼儿教师现状比较赫尔曼财政投入与回报比[注]赫尔曼: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材料三在《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唯独学前教育没有立法,而填补学前教育的刚需又迫在眉睫。
2012届全国高考模拟试卷语文(一)(新课标)说明: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为必考题。
第1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
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
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
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
与余友。
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
1.D【分析】D项所说内容是砚铭的共性,不是明清独有。
2.A【分析】A项前后缺少因果关系。
3.B【分析】B项“宋代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的推论不成立,因为文天祥的砚铭虽用散文写成,其他砚铭用什么形式写成没有点出来。
4.C(“垂”,应解释为“流传”)5.D(A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均为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C均为介词,可译为“拿、用”。
D前一句中的“乃”为连词,可译为“于是”;后一句中的“乃”为代词,可译为“你”)6.C(司马迁评论的重心在于“怨”和“忍”,而不在“亲”和“远”)7.翻译见译文画线部分(1)(注意词语“以”“疏”和固定结构“独奈何”的翻译)(2)(注意词语“且”的翻译和省略句式)(3)(注意“隐”、“烈”“孰”的翻译和反问句式)8(1)战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2)人生路途艰难,忍受困苦;(3)经过十年漂泊,总算勉强有了一处栖息之地。
9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从户外的梧桐到户内的蜡炬,又从户内到户外的角声和月色,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以动衬静,借幕府的清秋寂寞萧条的景象,表达人生的孤苦悲凉。
10、(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2)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才能没马蹄(3)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11、(1)A、C(A“缺乏向上精神,读后给人以低落感”不对。
C“重点描绘了秋天的外在美”不对)(2)、作者笔下的秋具有“充实、不加修饰、闲逸”的特点。
(3)、作者以《秋院》来表现秋的清寂,使人有一种清爽的感觉。
(4)、表现出作者羡慕秋的洒脱和不加修饰的感情,我们从中可以体悟到:为人处事不可过分计较,做人洒脱些,自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12、(1)AD解析:B项中原文没有“知道钱学森以后一定会成为伟大人物”的内容;C项中原文不是“恢复”隐去的名字,是加注;E项原文是“回避”,不是拒绝。
(2)主要包含:1实事求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2学术空气不能“一团和气”。
宁夏银川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来源:高考学习网XK]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每小题3分)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
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
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
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
2011—2012学年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高三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l页至5页,第Ⅱ卷6页至l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 (选择题共36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l2小题.每小题3分,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每题3分)1、下列再组词语中,读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朱拓(tà) 长歌当(dàng)哭艰苦坚苦卓绝B、愀(qiāo)然文采斐(fěi)然急流激流勇退C、喋(dié)血百舸(kě)争流渊源渊远流长D、浸渍(zì) 蓊蓊(wěng)郁郁灼见真知卓见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在向高考冲刺的紧张阶段,备考复习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高三同学复习收获不大的重要原因。
C、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变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D、目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影响。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项是香溪河上的宝坪村,是王昭君的故乡,这个看着并不起眼的,却孕育了一代绝色佳人。
是清澈如玉的香溪河水的,才使得昭君有了倾国倾城之貌和的心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上册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教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
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
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
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
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
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
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
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
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
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
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
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
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
绝密★启用前2012学高考第一次模拟真题(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第Ⅰ卷注意事项: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症.候(zhânɡ)确凿.(záo)一叶扁.舟(piān)水涨.船高(zhànɡ)B.下载.(zài)拓.片(tà)宁缺毋.滥(wù)创.巨痛深(chuānɡ)C.遂.愿(suì)口角.(juã)一针见血.(xiě)处.心积虑(chǔ)D.款识.(shí)铜臭.(xiù) 亲密无间.(jiàn)矫.枉过正(jiǎo)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的畸轻畸重....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
B.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美丽的珠江小岛海心沙举行,流光溢彩....的开幕烟火和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点燃了广州市民的激情。
C.就算安阳的高陵墓是真的,这也只能说明安阳可以在曹操忌日方面下功夫,拿曹操的诞辰说事,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D.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代步伐快速迈进,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浪潮来得生猛,中国也难独善..其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面对美韩军演剑拔弩张的局面,朝鲜除了在边境布防之外,还一反常态地高调“亮核”,这令各方颇感意外。
B.发生在富士康惊悚的连环跳,根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加以推想,大致可归因于超负荷工作、高淘汰率等原因。
C.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对孩子就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校和培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
D.卓别林对世界电影史的贡献,一言以蔽之:马戏团小丑是行过,卓别林是完成。
绝密★启用前2014-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王向荣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2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2页)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
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
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
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
宁夏银川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
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
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
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
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
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
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
《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
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
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
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
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
‚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
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
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
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2011年7月15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
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语文试卷第3页(共12页) 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诸樊既死,传余祭。
余祭死,传夷眛。
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
‛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铍。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臵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注]灊(qián):古水名,在今四川境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如:到往B.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致:到达C. 公子光详.为足疾详:通“佯”假装D.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擘:掰开5.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公子光能“自立为王”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光真适嗣,当立②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③夹立侍,皆持长铍④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A. ①②④B. ②④⑤C. ②③④D. ②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单纯,因此他的建议不被采纳。
对此伍子胥并没反驳。
B. 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最终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8.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言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忍尤而攘诟。
,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骚》)(2)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3)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 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想起陶宋长征①想起陶,就想起了乡村,想起那些朴拙的面孔,温厚、柔软、粗糙,却有着细密的纹理,在心间轻轻流淌。
②陶是怎样走来的,或者,哪一个祖先为了给易逝的光阴,找到一个盛放的器皿;或者,为了把食物的温暖,及时送给在田埂上劳作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