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南大学网络教育2014年12月课程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南大学网络教育2014年12月课程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题目:

一、标点(翻译)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要求:请勿在试卷上作答,先将文字

复制下来后标点,然后翻译为现代汉语。)

1.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

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2.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

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左传·隐公十一年》)

二、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要求:答题逻辑思路清晰,文字表述流畅,最

好能提供具体的例证,每小题作答一般不少于400字。)

1.试说明丛书和类书的区别。

2.试以一部你所熟悉的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谈谈其版本系统及流变过程。

题目:

一、标点(翻译)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要求:请勿在试卷上作答,先将文字

复制下来后标点,然后翻译为现代汉语。)

1.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

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添加标点: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

翻译:

俗话说:“有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也有停车交谈一见如故的。”为什么?关键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用自己的头交给荆轲来帮助太子丹的事业;王奢离开齐国投奔魏国,亲上城楼自杀来退齐军以保存魏。王奢、樊於期并非对齐、秦陌生而对燕、魏有久远的关系,他们离开前两个国家,为后两个国君效死,是因为行为与志向相合,他们无限地仰慕义气。因此苏秦不被天下各国信任,却为燕国守信而亡;白圭为中山国作战连失六城,到了魏国却能为魏攻取中山国。

2.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

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左传·隐公十一年》)

添加标点: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

翻译:

鲁隐公十一年春季,姬姓滕侯与任姓薛侯同去鲁国朝见鲁隐公,两人争夺席位的先后。薛侯说:“我先受封。”

滕侯说:“我是周朝的卜正官,薛姓是外姓,我不能落在后面。”

鲁隐公派羽父和薛侯商量,说:“承蒙您和滕侯问候寡君,周的俗话说:‘山上有树木,工匠就加以量测;宾客有礼貌,主人就加以选择。’周的会盟,异姓在后面。寡人如果到薛国朝见,就不敢和任姓诸国并列。如果您加惠于我,那就希望您同意滕侯的请求。”

二、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要求:答题逻辑思路清晰,文字表述流畅,最

好能提供具体的例证,每小题作答一般不少于400字。)

1.试说明丛书和类书的区别。

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汇刻”、“全书”等。

“丛书”之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此书并非后来所讲的丛书,只是陆龟蒙个人诗文集。

丛书是在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方能产生的一种文献类型。

丛书种类按内容分有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前者最著名的是《四库全书》,其后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等。后者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或某一类别之书。如文学方面,明无名氏编《唐五十家诗集》,为最早的唐代诗集大型丛书。

类书是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工具书,多采辑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可分为若干子目,供读书写作时查阅、征引。类书搜集资料广泛,内容丰富,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在古代,类书还被用为科举考试的参考资料。

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曹丕时所编《皇览》(已佚)。南北朝类书也基本亡佚。现存类书多为唐宋以后所编。唐代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宋代有《太平广记》、《太

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等,明代有《永乐大典》、《经济类编》等,清代有《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涵》等。类书保存大量文献资料,为辑佚、校勘提供极大帮助,也是今人研究古人作品常用的工具书。

2.试以一部你所熟悉的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谈谈其版本系统及流变过程。

版本,严格意义上说是版刻(即雕版)印书出现以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最初印版为木板雕刻而成,故又名“板本”。

“版”和“本”很早就作为书籍文献的名称在使用,广义版本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

现代意义上的版本很大程度上与知识产权相联系。法律制度规定,著作者享有著作权,出版者享有版权,其物质形态都是某一版本。选择某一版本,事实上形成了与著作人及版权人的法律关系。

因此,重视版本的选择和使用,应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意识。好的版本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正确的信息。

重视版本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由于不断传写和重印,不同版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甚至是根本性的差异。获得好的版本,有助于准确了解文献的内容。

《三国演义》的版本系统及其流变

《三国演义》创作论

《三国演义》又题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他是不知名的作者同文人作家相结合的创作成果,而整体写定者一般认为是明末清初的罗贯中。在罗贯中编纂《三国演义》以前,三国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已被诗人、说书艺人和戏曲作家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述过。而罗贯中三国的素材则主要来源与两个方面:一是正史的材料,即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刘宋时裴松之的注;二是广泛的吸收民间传说和野史笔记中的记载以及民间说唱艺术和戏曲艺人的创造。有人认为元代至

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刻的《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演义》的祖本,其实不然,从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三国演义》最早版本来看,也就是明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同《三国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建安虞氏刊刻的《三国志平话》与之联系则相对较小。

有《三国志》而《三国演义》—由历史而小说

一、唐代以前—三国故事源流

三分归晋后的半个多世纪,东晋人习凿齿著书汉晋春秋。这是一部同情刘备孔明灯熟人的书,书中记录了很多关于他们的奇闻异事。

唐代是中国诗歌鼎盛的时期,在这些古典诗歌里,三国题材也同样备受喜爱,催生出了如杜甫蜀相杜牧赤壁般传世已久的优秀诗篇。三国的著作和传说不仅被著作者记录下来,而且也被说书和演剧等艺人搬上舞台,这就是罗贯中索取素材的第二个来源。

二)宋元时代——三国故事形成

宋代时无论在开封抑或杭州,城内到处都有时称瓦子和瓦舍的游乐场,瓦子里为了上演各种曲艺戏曲设了书场和剧场等。这在当时叫做勾栏,在勾栏里上演的各类曲目中有一种时称说话的说书,而说书中最受欢迎的当属说三分,即三国故事讲说。

元代时,话本与平话的出版盛行,三国时代的奇闻异事在这个时代也被以平话的形式创作成各种小说,即《三国志平话》此书为上图下文式。另外,这些平话一般插图都很精美,但下部文字却简略粗糙。《三国志平话》虽文字粗糙,内容却与由黄巾起义三英桃园结义写起,至蜀吴亡三分归晋结束的《三国演义》没有太大的出入。平话虽为明代演绎诞生前的一个重要版本,但各部分的内容和人物形象还是和《三国演义》中的很多部分相去甚远的,还有不少是《三国演义》里没有的。

再者,元代时,元杂剧里的三国戏是三国的创作原材料。元杂剧如《刺董卓》《襄阳会》《打刘备》《骂吕布》等题材作品,虽然后来内容不传,传世的只有外题,但对元末明初创造

的《三国演义》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从现存的21本杂剧戏名可以看出元杂剧与《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在内容上的关系。(○表示该情节有钱大体相同,△表示有但差异较大,﹠表示无此情节)如:杂剧平话演义

1.《关大王单刀会》关汉卿△△

2.《关张双赴西蜀梦》关汉卿﹠△

3.《刘玄德独赴襄阳会》高文秀﹠﹠

4.《关云长千里独行》○○

5. 《阳平关五马破曹》△△

这表明,杂剧在内容上与平话相近,与《三国演义》相远,这要说自然也很自然,因为杂剧和平话在同一个年代。

三、三国的版本系统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从脱稿到刊版,其间经历了漫长的传抄过程,传抄过程中屡有增补和改动,同时在刊版过程中,不同书商和刻坊,为了竞争,搜寻不同的版本进行刊行。而又罗贯中著录的《三国演义》祖本早已丢失,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诸多版本都是与祖本有很大出入的。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从1591年到1610年十年间的三国演义版本中,就有周曰校刊本、余氏双峰堂本、熊清波刊本、夏振宇刊本、刘龙田刊本、余象斗刊本、郑世荣刊本、郑少垣联辉堂三垣馆刊本等十多种。20世纪以来,关于三国的版本研究已取得相当大的成果,现已知的《三国演义》版本有明朝的三十多种,清朝的七十多种。

传统观点认为,明嘉靖本《三国通俗演义》是三国个版本中的最早刻本,其他后者大多以嘉靖本为主,内容并无改动。另外,从版本学的角度看,似乎也并不存在多个系统版本的情况,但是当代学者根据花关索故事以及周静轩诗考证研究指出,嘉靖本并不是最早刊本。黄正埔刊本因为最早刊本,到底哪种刊本才是最早看本现在还无从准确考证,但有一点是可

以肯定的,即《三国演义》存在多个版本系统,于朝贵在《三国演义探论》一文中也指出:《三国演义》至少存在志传系统本、嘉靖本、毛本三个版本系统,而我们当今广泛阅读的应为毛版。所以说,《三国演义》的版本系统及其演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复杂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