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教学案

知识回顾

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它们的关系如图,则大圆表示________,小圆

表示__________

3.若用两个圆分别表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请画图表示它们的关

系.____________

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a)反应物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反应物中全部是化合物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生成物全是单质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生成物全是化合物的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方程式表示下列复分解反应:

(1)酸和盐参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盐和盐参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碱和盐参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述反应,你认为复分解反应的发生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发生的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湿法炼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和硝酸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和氯化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锌和氯化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述反应,你总结出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我们初中化学课本里,氧化还原反应就是指:有氧的得失的反应;在高中化学教材里,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电子得失的反应,具体表现在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照高中化学教材的观点,你认为在已学过的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中,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 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可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

例题精讲

1.将铁粉和铜粉置于硝酸银和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待反应完毕后,所得金属中一定有( )

A.锌 B.铁和银 C.银 D.银和铜

2.实验室以铜等物质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铜。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以上两个实验方案中,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填序号) ,理由

是;另一方案不可行的理由是。

巩固练习

1.现有铁粉、CuO、CO、稀H2SO4、Ba(OH)2溶液、CuCl2溶液和NaCO3溶液七种物质,它们在常温下两两之间能发生个反应。

2.有A、B、C、D、E、F、G七种物质,它们

分别是Fe、H2SO4、NaOH、Fe2O3、H2、O2、HCl。

下图中凡用直线相连的两种物质间均可发

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的条件略去)。

试推断B、C、D、E、F、G分别是什么物质(写

化学式):

B ,

C ,

D ,

E ,

F一,G 。

3.下表是生活中某种常见金属的部分性质

该金属投入盐酸中,可以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强”或“弱”)

(3)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4. 芳芳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向盛有一种无色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另一种无色溶液,生成一种白色沉淀。试根据你学过的酸、碱、盐的性质,推测生成的白色沉淀与相应参加反应的两种无色溶液可能是什么物质,并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结果填写在下表对应的空格中:两种无色溶液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

5.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CO2、CH4和H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将混合气体依次进行如下实验(假设各步均完全反应):

(1)通过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体积明显减少;

(2)通过浓硫酸;

(3)将气体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操作(2)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_____;

②该混合气体可能有的组合是: _______ 、 _____ 、 ______ 。

你的一种猜想验证方法现象结论

假设该金属比铁活泼

4化学反应基本定律

第四章化学反应基本定律 一、选择题 1、绝热箱中装有水,水中绕有电阻丝,由蓄电池供给电流(设电池在放电时无热效应)。 通电后电阻丝和水的温度皆有升高。若以电池为体系,以水和电阻丝为环境,则( A ) A、Q = 0 W >0 △U<0 B、Q <0 W <0 △U >0 C、Q >0 W = 0 △U >0 D、Q = 0 W <0 △U <0 2、在标准条件下石墨燃烧反应的焓变为-393.7KJ/mol金刚石反应的焓变为-395.6KJ/mol 则石墨转变为金刚石反应的焓变为( C ) A -789.3 KJ/mol B 0KJ/mol C 1.9KJ/mol D -1.9KJ/mol 3、环境对系统作10kJ的功,且系统又从环境获得5kJ的热量,问系统热力学能变化是多少( D ) A. -15kJ B. -5kJ C. +5kJ D. +15kJ 4、按通常规定,标准生成焓为零的物质为( C ) A、Cl2(l) B. Br2(s) C. N2(g) D.I2(g) 5、对于盖斯定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盖斯定律反应了体系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状态的总能量变化; B、盖斯定律反应了体系状态变化时其焓变只与体系的始态.终态有关,而与所经历的步骤和途径无关; C、盖斯定律反应了体系状态变化时其熵变只与体系的始终态有关,而与所经历的步骤和途径无关; D、盖斯定律反应了体系状态变化时其热力学能变只与体系始终态有关,而与所经历步骤和途径无关. 6、H2(g)燃烧生成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 A. 2H2(g) + O2(g) 2H2O(l) △H= -242 kJ·mol-1 B. 2H2 + O2 2H2O △H= -242 kJ·mol-1 C. H2 + O2 H2O △H= -242 kJ·mol-1 D. H2(g) + O2(g) H2O(g) △H= -242 kJ·mol-1 7、对于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间( B ) A. 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B. 没有物质交换,只有能量交换; C. 既没物质交换,又没能量交换; D. 没有能量交换,只有物质交换. 8、下列哪个体系是单相体系( C ) A、各部分的物质组成均相同 B、各部分的聚集状态均相同 C、各部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相同 D、标准状态下 9、反应C(g) + O2(g) = CO2(g),△r H m<0欲增加正反应速率,下列措施中无用的是(D ) A 增加氧的分压 B 升温 C 使用催化剂 D 减小CO2的分压 10、鱼类在热水中难以生存,其原因是( B ) A 在热水中鱼类新陈代谢速率缓慢。 在水中的溶解度反而下降 B 较高温度时,鱼类耗氧量提高,而O 2 C 温度高时,一些有毒物质易在鱼体内富集。 D 温度高时,渗透压变小 11、升高温度,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C A. 降低了的反应的活化能 B. 加快了分子运动速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NH ClO为白色晶体,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1.高氯酸铵() 44 分。 ()1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会产生H() O g和三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 2 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设计如下装置检验高氯酸铵分解的产物。该小组连接好装置后,依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试剂、通干燥的惰性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将导管末端移入盛满水的试管E、通入气体产物。(已知: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氧气) ①装置A、B、C、D中盛放的药品可以依次为__________(选填序号:Ⅰ、Ⅱ或Ⅲ)。 .碱石灰、湿润的淀粉KI试纸、氢氧化钠溶液、Cu Ⅰ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红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Cu Ⅱ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淀粉KI试纸、饱和食盐水、Cu Ⅲ ②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经查阅资料,该小组利用反应NaClO4(aq)+NH4Cl(aq)90℃=NH4ClO4(aq)+NaCl(aq)在实验室NH ClO,该反应中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制取44 ①从混合溶液中获得较多粗NH ClO4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和过 4 滤、洗涤、干燥。 ②研究小组分析认为,若用氨气和浓盐酸代替NH Cl,则上述反应不需要外界供热就能 4 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小组通过甲醛法测定所得产品NH4ClO4的质量分数。[已知:NH4ClO4的相对

化学规律总结

初中化学规律总结 1.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2.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水银不是银是汞;铅笔不是铅是石墨;纯碱不是碱是盐(碳酸钠);塑钢不是钢是塑料。 3.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4.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5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1)使用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时,首先要调节平衡。调节平衡时,先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平衡螺母到达平衡。 (2)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普通化学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二十三讲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一、内容提要: 本讲主要是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焓、熵与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平衡等问题。 二、本讲的重点是: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热力学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焓、化学平衡特征及平衡常数表达式、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因素。 本讲的难点是:熵与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反应温度对吉布斯自由能变及反应方向的影响、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 三、内容讲解: 1、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浓度一般用摩尔浓度,时间则根据反应的快慢用秒、分或小时等。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质量作用定律:对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以方程式中该物质的系数为指数)的乘积成正比。这一结论叫做质量作用定律。 对于某一反应一般可表示为:aA+bB→eE+dD v=k·[A]a·[B]b—反应速率方程式,又称作质量作用定律表达式。 式中k是一个比例常数,叫做反应速率常数,它的物理意义是各反应物浓度等于 1mol·dm-3时,反应速率的大小,对于一个给定的反应,k值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只随温度而变。 在反应速率方程式中,浓度项的指数总和(a+b)叫做反应的级数。 注意:上面的关系式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只经过一步反应就直接转变为产物分子(这种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反应叫做简单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极少数的反应,反应物到生成物是一步完成的,即反应为分子相互作用,直接生成生成物分子,但极大多数反应是分成几步的,即几个连续过程来进行的,是非基元反应,也可说是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复杂反应,这时的质量作用定律虽然适用于每一个过程,但往往不适用于总的反应。 例如:反应:2NO十2H2→N2+2H20 由实验测得:v=k·[NO]2·[H2] 级数=3 经研究它是由下面两个连续的过程进行的。 (1)2NO+H2→N2十H202(慢) (2) H202+H2→2H20 (快) 在这两个过程中,第二个过程进行得很快,但是要使第二个过程发生,必须先有H202生成,而生成 H202的过程因进行得较缓慢,成为控制整个反应速率的过程,所以总的反应速率取决于生成H202的速度,即v=k·[NO]2·[H2] 。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除适用于气体反应之外,也适用于溶液中的反应。 在多相反应中,对纯固体或纯液体,它们的密度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它的浓度是一定的。因此,在质量作用定律表达式中,通常不包括固态或液态纯物质的浓度(即这些浓度是常数,可并入速率常数内)例:C(s)+O2(g) →CO2(g) v=k[O2] (二)温度和反应速率的关系——阿仑尼乌斯公式 除了少数反应之外,反应速率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在室温下,H2和02作用极慢,以致几年都观察不出有反应发生,但如果温度升高到6000C,它们立即起反应甚至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 1 mol H2 (g)燃烧,生成 1 mol H2O(g), 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 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 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 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 ,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 ,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 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 运输; 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 成本高. 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 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 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6. 公交车个人耗油和排出污染物量为私人车的1/5,从经济和环保角度看,发展公交车更为合理.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 C(s)+O2 (g) == CO2 (g) H=-393.5 kJ/mol 2.5 mol C 完全燃烧,H=2.5 mol×(-393.5 kJ/mol)=-983.8 kJ/mol 2. H2 (g)的燃烧热H=-285.8 kJ/mol 欲使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得到1 000 kJ 的热量,需要H2 1 000 kJ÷285.8 kJ/mol=3.5 mol 3. 设S 的燃烧热为H S(s)+O2 (g) == SO2 (g) 32 g/mol H 4g -37 kJ H=32 g/mol×(-37 kJ)÷4 g =-296 kJ/mol 4. 设CH4的燃烧热为H CH4 (g)+O2 (g) == CO2 (g)+2H2O(g) 16 g/mol H 1g -55.6 kJ H=16 g/mol×(-55.6 kJ)÷1 g =-889.6 kJ/mol 5. (1)求3.00 mol C2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 C2H2 (g)+5/2O2 (g) == 2CO2 (g)+H2O(l) 26 g/mol H 2.00 g -99.6 kJ H=26 g/mol×(-99.6 kJ)÷2.00 g =-1 294.8 kJ/mol Q=3.00 mol×(-1 294.8 kJ/mol)=-3 884.4 kJ≈-3 880 kJ (2)从4题已知CH4的燃烧热为-889.6 kJ/mol,与之相比,燃烧相同物质的量的C2H2放出的热量多. 6. 写出NH3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NH3 (g)+5/4O2 (g) == NO2 (g)+3/2H2O(g) 将题中(1)式乘以3/2,得: 3/2H2 (g)+3/4O2 (g) == 3/2H2O(g) 3/2H1=3/2×(-241.8 kJ/mol) =-362.7 kJ/mol 将题中(2)式照写: 1/2N2 (g)+O2 (g) == NO2 (g) H2=+33.9 kJ/mol 将题中(3)式反写,得NH3 (g) == 1/2N2 (g)+3/2H2 (g) -H3=46.0 kJ/mol 再将改写后的3式相加,得: 2 7. 已知1 kg 人体脂肪储存32 200 kJ 能量,行走1 km 消耗170 kJ,求每天行走5 km,1年因此而消耗的脂肪量: 170 kJ/km×5 km/d×365 d÷32 200 kJ/kg=9.64 kg 8. 此人脂肪储存的能量为4.2×105 kJ.快速奔跑1 km 要消耗420 kJ 能量,此人脂肪可以维持奔跑的距离为:4.2×105 kJ÷420 kJ/km=1 000 km 9. 1 t 煤燃烧放热2.9×107 kJ 50 t 水由20 ℃升温至100 ℃,温差100 ℃-20 ℃=80 ℃,此时需吸热: 50×103 kg×80 ℃×4.184 kJ/(kg℃)=1.673 6×107 kJ 锅炉的热效率=(1.673 6×107 kJ÷2.9×107 kJ)×100% =57.7% 10. 各种塑料可回收的能量分别是: 耐纶5 m3×4.2×104 kJ/m3=21×104 kJ 聚氯乙烯50 m3×1.6×104 kJ/m3=80×104 kJ 丙烯酸类塑料 5 m3×1.8×10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纳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 纳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反应热。包括燃烧热和中和热。 电 离 : 注意: 水解 : 吸热反应的发生不一定需要 常见的吸热反应: 铵盐与碱的反应:如NH 4Cl 与Ba(OH)28H 2O 加热才能进行。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aCO 3== CaO + CO 2 生产水煤气:C + H 2O == CO+H 2 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CO 2=2CO 燃烧反应 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CaO(Na 2O 、Na 2O 2)与水的反应 浓酸与强碱溶于水 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 应的焓变。 符号:用ΔH 表示 单位:kJ/mol 放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吸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3、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 二、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 (1)需注明ΔH 的“+”与“—”,“+”表示 ,“—”表示 ;比较ΔH 的大小时,要考虑ΔH 的正负。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 、 l 、s 、aq 注意: 放热反应不一定常温下就自发进行,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条件。

2017年秋季《大学化学》化学反应基本规律课后练习

2017年秋季《大学化学》课后练习 学院:学号:姓名: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 1、CO2(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下列哪一项?() A.CO2(g)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的负值 B.CO(g)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C.石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D.金刚石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2、下列各体系中,具有最大摩尔熵值的是() A.20K时的冰 B.273.15K时的冰 C.373.15K时的水蒸气 D.400K时的水蒸气 3、催化剂能增加化学反应速率是由于它能() A.使?r G m的代数值减小 B.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 C.使标准平衡常数Kθ增大 D.使反应级数变大 4、对于可逆反应 2NO(g) N(g) + O(g),?r H mθ = -180.6 kJ?mol-1。下列说法哪一 22 种是正确的?() A.Kθ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Kθ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Kθ不随温度而变 D.Kθ随NO的浓度增加而改变 5、下列体系属缓冲溶液的是() A.H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 B.NaOH和NaCl的混合溶液 C.HAc与NaOH恰好中和后的溶液 D.等物质的量的HAc与NH4Cl混合溶液 6、一级反应的半衰期() A.与速率常数k,反应物初始浓度C0都有关 B.只与反应物初始浓度C0有关 C.只与速率常数k有关 D.不一定与速率常数k或反应物初始浓度C0有关

7、若反应A 2+B 2=2AB 的速率方程为2 2 A B v kc c =?,则此反应( ) A.一定是基元反应,且反应级数为2 B.一定是非基元反应 C.无法肯定是否为基元反应 8、当1.0mol 的氮气和2.0mol 的氢气混合通过合成塔,经如下反应后有0.5molNH 3 生成, N 2(g)+3H 2(g)=2NH 3(g),则氢气的反应进度为( ) A.0.25mol B.-0.25mol C.0.5mol D.-0.5mol 9、如果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1V ,则标准电极电势φθ和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 θ的变化为( ) A.E θ,φθ各增加1V B.E θ,φθ各减小1V C.E θ不变,φθ减小1V D.E θ不变,φθ增加1V 10、反应22CaO s)+H O(l)Ca(OH)(s)(在标准状态和298.15K 下是自发的,其逆反应在高温下变为自发进行的反应,那么可以判定在标准态,298.15K 时正反应的状态函数变化是( ) A .?r H m θ>0,?r S m θ>0 B.?r H m θ<0,?r S m θ<0 C .?r H m θ>0,?r S m θ<0 D.?r H m θ<0,?r S m θ>0 11、内能是体系的状态函数,若某一体系从一始态出发,经过一循环过程又回 到始态,则体系内能的增量是( ) A .?U=0 B.?U >0 C.?U <0 D.无法判断 12、已知θ?(Cu 2+/Cu) = 0.34V ,θ?(Fe 2+/Fe) = - 0.45V ,θ?(Fe 3+/Fe 2+) = 0.77V , θ?(Ag +/Ag)= 0.80V ,θ?(Sn 4+/Sn 2+ ) = 0.15V ,判断在标准状态下,下列各组物质可能共存的是( ) A.Cu 2+,Fe 2+,Sn 4+,Ag B.Cu 2+,Ag +,Fe 2+,Fe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初中化学物质间反应关系规律总结(呕心沥血之作)

⑴、⑼、(10) ⑵、⑶ ⑷、⑸、⑺ ⑶、⑸、⑹、(10⑵、⑷ ⑴ (13) (14) (16) (15) (18) (17) (19) (19) ⑺ ⑹ (20) 化学物质反应关系规律图 ⑴.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无氧酸盐 (化合反应) 2Na+Cl 2点燃2NaCl ⑵.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 (化合反应) CaO+SiO 2高温CaSiO 3 (高炉炼铁除去铁矿石中的SiO 2) ⑶.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复分解反应) 6HCl+Fe 2O 3==2FeCl 3+3H 2O H 2SO 4+CuO ==CuSO 4+H 2O 2HCl+CaO ==CaCl 2+H 2O 3H 2SO 4+ Fe 2O 3==Fe 2(SO 4)3+3H 2O ⑷.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Ca(OH)2+CO 2==CaCO 3↓+H 2O 2NaOH+SO 2==Na 2SO 3+H 2O 2NaOH+CO 2==Na 2CO 3+H 2O 2NaOH+SO 3==Na 2SO 4+H 2O ⑸.酸+碱→盐+水 (复分解反应) HCl+NaOH ==NaCl+H 2O H 2SO 4+Cu(OH)2==CuSO 4+2H 2O ⑹.酸+盐→新酸+新盐 (复分解反应) HCl +AgNO 3 ==AgCl ↓+HNO 3 2HCl+CaCO 3==CaCl 2+H 2O+CO 2↑ H 2SO 4+BaCl 2==BaSO 4↓+2HCl 2HCl+Na 2CO 3==2NaCl+H 2O+CO 2↑ HCl+NaHCO 3==NaCl+H 2O+CO 2↑ ⑺.碱+盐→新碱+新盐 (复分解反应) 反应物中的碱和盐必须都溶于水 2NaOH+ CuSO 4 ==CuCl 2 +Cu(OH)2↓ Ca(OH)2+ 2NH 4Cl == CaCl 2+2NH 3↑+2H 2O 3NaOH+ FeCl 3 ==3NaCl +Fe(OH)3↓ Ca(OH)2+ Na 2CO 3== CaCO 3↓+2NaOH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一、判断题(正确请画“√”,错误的画“×”) 1.当温度接近0K时,所有的放热反应可以认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 2.△S >0的反应,必定是自发反应。 3.对于一个反应如果△H>△G,则该反应必定是熵增的反应。 4.△Gθ值大,平衡常数Kθ值就愈大。 5.平衡常数K值越大,则反应速度越快。 6.对于△H<0的反应,提高温度速度常数k值减小。 7.对于△Hθ>0的可逆反应,提高温度平衡常数Kθ值增大。 8.NO的△f Gθm(298.15K)>0,空气中的N2和O2在常温常压下稳定共存。但在高温常压时 能发生反应,说明该反应是△Hθ>0, △Sθ>0的反应。 9.反应CO(g) = C(s)+1/2O2 (g)的△G>0,正向非自发,加入催化剂后降低了活化能,则反 应正向进行。 10.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平衡条件体积和温度不变,则系统中 各组分的浓度或分压不变。 11.一定温度下,对于△υg=0的可逆反应,达平衡后改变系统中某组分的浓度或分压,平 衡不移动。 12.一定温度下,对于△υg≠0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入惰性气体,保持总压力不变, 平衡不发生移动。 13.某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率α值增大,则在该条件下平衡常数K值也一定增大。 14.对于一个复杂反应,当总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为: △Gθ总=△Gθ1+△Gθ2 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θ总=Kθ1+Kθ2 15.单质的△f Gθm(298.15K)值一定为零。 16. 反应级数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计量系数。 17. 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具有较小的活化能。 18. 基元反应是指一步完成的简单反应。 19. 其它条件固定时,活化能小的反应,其反应速度快。 20. 化学平衡是指系统中正逆反应活化能相等的状态。 21. 反应的活化能越高,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就越小。 22.平衡常数Kθ值小于1,则△Gθ>0。 23.反应:2SO2(g)+O2(g) 2SO3(g),在一定条件下达成平衡,在该平衡系统中加入惰性气体,体积保持不变,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4.一定温度下,对于△υg=0的反应体系,改变平衡态容器的体积,平衡不发生移动。25.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商Q<K时,该反应正向进行。 26.对于△H>0的反应,一定是正向不自发的反应。 27.平衡常数Kθ值可以由该反应的ΔG值求得。 28.对于可逆反应2NO(g)+O2(g) 2NO2(g)达平衡后,加入惰性气体,保持体积和温度不变,系统总压力增加,而平衡向右移动。 29.对于放热反应来说,提高温度,在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Gθ值一定减小。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知识点总结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反应热与焓变:△H=H(产物)-H(反应物) 2、反应热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3 4 ①多数的分解反应 ② 2NH 4Cl(s)+Ba(OH)2·8H 2O(s)=BaCl 2+2NH 3+10H 2O ③ C(s)+ 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 C 高温 2 CO 5、反应条件与吸热、放热的关系: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取决与 反应物和产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6、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放热反应△H 为“-”,吸热反应△H 为“+”,△H 的单位为kJ/mol ②反应热△H 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应注意△H 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H 是在298K 、101Pa 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或小数。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 应已完成的数量,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必须与△H 相对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7、利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8、电极反应的书写: 活性电极:电极本身失电子 ⑴电解: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 惰性电极: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 (放电顺序:I ->Br ->Cl ->OH - ) 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 (放电顺序:Ag +>Cu 2+>H +) 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过程 总能量 总能量

第一章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1在下列哪种情况时,真实气体的性质与理想气体相近? (A)低温和高压(B) 高温和低压(C) 低温和低压(D) 高温和高压 2对于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r G m?越负,反应速率越快(B) ?r S m?越正,反应速率越快 (C) ?r H m?越负,反应速率越快(D) 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3在什么条件下CO2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 (A)高压和低温(B) 高压和高温(C) 低压和低温(D) 低压和高温 (E) 往 溶液中加HCl 1–4 当KNO3是按下式溶解于一烧杯水中时: KNO3→K+ + NO3-?r H m? = 3.55 kJ?mol-1 其结果是: (A) 离子比KNO3分子具有的能量少(B) 水变暖 (C) 1摩尔KNO3电离时将放出3.55千焦热量 (D) 烧杯变冷(E) 烧杯的温度保持不变 5 下述诸平衡反应中,如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增加压力时,不受影响的反应是: (A) N2 +3H2?2NH3(B) 2CO + O2?2CO2 (C) 2H2 + O2?2H2O (D) N2 + O2? 2NO (E) 2NO2?N2O4 6反应A + B ?C + D为放热反应,若温度升高10℃,其结果是: (A) 对反应没有影响(B) 使平衡常数增大一倍 (C) 不改变反应速率(D) 使平衡常数减少 7下列关于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298K时,纯物质的S m? = 0 (B) 一切单质的S m? = 0 (C) 对孤立体系而言,?r S m? > 0的反应总是自发进行的。 (D) 在一个反应过程中,随着生成物的增加,熵变增大。 8 从化学动力学看,一个零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应该: (A)与反应物浓度呈反比 (B)随反应物浓度的平方根呈正比 (C)随反应物浓度的平方呈正比 (D)与反应物浓度呈正比 (E) 不受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9任何一个化学变化,影响平衡常数数值的因素是: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一、化学反应原理 1.三草酸合铁酸钾K 3[Fe(C 2O 4)3]·3H 2O 是一种绿色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光照或受热易分解。实验室要制备K 3[Fe(C 2O 4)3]·3H 2O 并测定2- 24C O 的含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I .FeC 2O 4·2H 2O 的制备 向烧杯中加入5.0g(NH 4)2Fe(SO 4)2·6H 2O 、15mL 蒸馏水、1mL3moL/L 的硫酸,加热溶解后加入25mL 饱和H 2C 2O 4溶液,继续加热并搅拌一段时间后冷却,将所得FeC 2O 4·2H 2O 晶体过滤、洗涤。 (1)制备FeC 2O 4·2H 2O 时,加入3mol /L 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K 3[Fe(C 2O 4)3]·3H 2O 的制备 向I 中制得的FeC 2O 4·2H 2O 晶体中加入10mL 饱和K 2C 2O 4溶液,水浴加热至40℃,缓慢加入过量3%的H 2O 2溶液并不断搅拌,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H 2O 2溶液完全加入后将混合物加热煮沸一段时间,然后滴加饱和H 2C 2O 4溶液使红褐色沉淀溶解。向溶液中再加入10mL 无水乙醇,过滤、洗涤、干燥。 (2)制备过程中有两个反应会生成K 3[Fe(C 2O 4)3],两个化学方程式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2Fe(OH)3+3K 2C 2O 4+3H 2C 2O 4=2K 3[Fe(C 2O 4)3]+6H 2O 。 (3)H 2O 2溶液完全加入后将混合物加热煮沸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 .2-24C O 含量的测定 称取0.22g Ⅱ中制得的K 3[Fe(C 2O 4)3]·3H 2O 晶体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和15mL3mol /L 的硫酸,用0.02000mol /L 的标准KMnO 4溶液滴定,重复3次实验平均消耗的KMnO 4溶液体积为25.00mL 。 (4)滴定时KMnO 4溶液应盛放在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终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除硫酸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K 3[Fe(C 2O 4)3]·3H 2O 样品中2-24C O 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抑制2Fe +的水解(答案合理即可) ()()2422422324336FeC O 6K C O 3H O 404K Fe C O 2Fe OH ℃??+++↓?? 分解过量的22H O (答案合理即可) 酸式滴定管 最后一滴标准4KMnO 溶液滴入后,溶液变为浅红色且30s 不再改变 ()244243K SO MnSO Fe SO 、、 50% 【解析】 【分析】 (1)制备242FeC O 2H O ?时,加入3mol/L 硫酸的作用是抑制2Fe +的水解; (2)根据信息第一个生成K 3[Fe(C 2O 4)3]的化学方程式是 ()()2422422324336FeC O 6K C O 3H O 404K Fe C O 2Fe OH ℃??+++↓??;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和答案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和答案 篇一: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和答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和答案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P5习题 1.举例说明什么叫反应热,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 2.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有的反应吸热,有的反应放热。 3.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 mol N2 (g)与适量H2(g)起反应,生成NH3(g),放出92.2 kJ热量。 (2)1 mol N2 (g)与适量O2(g)起反应,生成NO2(g),吸收68 kJ热量。 (3)1 mol Cu(s)与适量O2(g)起反应,生成CuO(s),放出157 kJ热量。 (4)1 mol C(s)与适量H2O(g)起反应,生成CO(g)和H2 (g),吸收131.3 kJ热量。 (5)卫星发射时可用肼(N2H4)作燃料,1 mol N2H4(l)在O2(g)中燃烧,生成N2(g)和H2O(l),放出622 kJ热量。 (6)汽油的重要成分是辛烷(C8H18),1 mol C8H18 (l)在O2(g)中燃烧,生成CO2(g)和H2O(l),放出5 518 kJ热量。 4.根据下列图式,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P6习题 1.举例说明什么叫反应热,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 1、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反应热。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或kJ?mol-1 。例如1molH2(g)燃烧,生成1molH2O(g),其反应热ΔH=-241.8kJ/mol。 2.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有的反应吸热,有的反应放热。 2、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P10习题 1、燃烧热数据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 1、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石油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目前已使用甲醇、乙醇作为汽油的代用品,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找对应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 ℃,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 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 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 分搅拌) ? 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 形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U 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放热 2Al +6H +===2Al 3++3H 2↑ 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蜡烛熔化 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低于 放热 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 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 +6H +===2Al 3++3H 2↑,故答案为放热;2Al +6H +===2Al 3++3H 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2.为了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步骤1:取8mL0.11mol L -?的KI 溶液于试管,滴加0.11mol L -?的FeCl 3溶液5~6滴,振荡; 请写出步骤1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在上述试管中加入2mLCCl 4,充分振荡、静置; 步骤3:取上述步骤2静置分层后的上层水溶液少量于试管,滴加0.11mol L -?的KSCN 溶液5~6滴,振荡,未见溶液呈血红色。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检验Fe 3+,来验证是否有Fe 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针对实验现象,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KI 溶液过量,Fe 3+完全转化为Fe 2+,溶液无Fe 3+ 猜想二:Fe 3+大部分转化为Fe 2+,使生成Fe (SCN )3浓度极小,肉眼无法观察其颜色为了验证猜想,在查阅资料后,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乙醚比水轻且微溶于水,Fe (SCN )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信息二:Fe 3+可与46[()]Fe CN - 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用K 4[Fe (CN )6]溶液检验Fe 3+的灵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