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输》练习题

《公输》练习题

《公输》练习题
《公输》练习题

《公输》专练

一、公输

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8 题。 (6分,每小题2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节选自《公输》)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愿.借子杀之愿:希望

B. 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C .吾义固.不杀人固:坚决

D. 然胡不已.乎已:停止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

B.子墨子闻之.

扶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7、下列对选文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 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 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9.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胡不见我于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C(固:应解释为“本来”) 7.D(D项都是表转折,解释为“但”“却”;A项前句“以”解释为“拿”“用”,后句“以”解释为“因为”;B项前句“之”解释为“这件事”,后句“之”解释为“到”、

“往”;C项前句“于”解释为“在”,后句“于”解释为“对”)

8.C(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9.(4分)(1)(2分)杀害(或“损失”)不足的(民众)而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的意思计1分)(2)(2分)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二、(09)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

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在联系。(3分)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1)

(2)

答案;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2、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非攻,是不发动战争。简答: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只有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消除对立,和睦相处,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三、(09枣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人教版教材课文《公输》)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公输盘不说.:②请说.之:

③知而不争.:④不可谓知类

..:

8.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1分)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9.翻译下面句子。(2分)

夫子何命焉为?

10.(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3分)(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2分)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11.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2分)

答案:7.①同“悦”,高兴②解说③劝谏,劝阻④明白事理

8.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9.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10.(1)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2)班门弄斧墨守成规

11.采取迂回战术。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二、阅读1-2段,回答问题

1、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2、墨子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3、“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4、“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

5、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6、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理屈,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1、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2、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阅读第4段,回答问题

1、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2、“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4、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5、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容,请问是什么?

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7、墨子止楚攻宋,除了靠锋利巧妙的言辞外,他的坚强后盾是什么?

8.墨子的这种主和他为实行自己政治主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9.你对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以攻宋这件事是怎么看待的?请简要说明。〔有理即可〕

《公输》、《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复习

《公输》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子墨子起,再拜

4、不可谓知类

5、然胡不已乎

6、胡不见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之8、子墨子守圉有余9、公输盘

10、吾知所以距子矣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12、方五千

13、舍其文轩14、吾义固不杀人15、夫子何命焉

16、请献十金 17、不可谓仁18、宋无长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此为何若

人?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三、阅读答题:

(一)、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盘曰:“诺。”

1、文中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你从段中“行十日十夜”读出了哪些信息?

2、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3、墨子将欲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置于理亏境地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最能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极具欺骗性的一个句子是什么?

4、“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试简析文中墨子的论说技巧。

答: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5、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2)与墨子有关的成

语:

6、本文与战争话题有关,联系现实,请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二)、子墨子见王,……“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填空:

A、本文主要通过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墨子连用三个对比,将楚宋两国的物产作了比较,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正如楚王自己所说“”。

B、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交代激战之结果,用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C、文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2、你认为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

答: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类比、对比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使别人接受自己正确意见的方

法:

3、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的爆发的事例很多,请你略举一例。

4、从选文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最少说两点)。

5、你能概括一下课文中所描绘的墨子、公输盘、楚王的形象吗?

6、试找出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并说明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三)、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1、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

靡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2、对下面句子的体味,语气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傲慢横蛮不讲理)

B.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

C.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楚王的骄横自负)

D.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恼羞成怒,暗藏杀机)

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2)虽杀臣,不能绝也。

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池非不深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天下顺之 9、故君子有不战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

B、故:故曰,域民……扶以数谏故

C、之:三里之城多助之至

D、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五、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

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和

“”,这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

是。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4、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解释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3、百里奚举于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必先苦其心志

6、、空乏其

7、行拂乱其所为8、人恒过9、衡于虑

10、而后作11、征于色12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曾: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B、亡:今亡亦死国恒亡

C、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3、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课文第二段从正反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是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

是。

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相关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鱼我所欲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贤者能勿丧耳

4、一箪食,一豆羹

5、呼尔而与之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乡为身死而不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

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用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选择: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今:今为宫室之美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A.此: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生:得之则生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是:是亦不可以已乎由是先主遂诣亮 D.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理解回答:

1、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理由。

2、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4、、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之奉”是从面举例。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此”指的是(用原文回

答)。

6、从全文看,本文的论点

7、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_____________。

8、孟子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答案如下:

《公输》

(一)1、交代事情有起因。“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2、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诱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3、宋何罪之有?;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4、首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最后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5、(1)、班门弄斧(2)、墨守成规

6、如:1、让战争从地球上走开。

2、远离战争,让和平的洒满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3、珍惜生命,反对战争。(4)用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

(二)、1、A、对话描写必为有窃疾矣 B、攻械尽守圉有余诎(公输盘诎)2、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运用了类比及对比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结合实际。3、示例: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4、如:1、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2、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5、略 6、略

(三)1、 (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2、A 3、(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1、人和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多助天下顺之民贵君轻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4、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并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5、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1、共同点:都出身贫贱,但是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用:引出文中所要论述的话题,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2、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3、人才造就需经受苦难的磨练;国家长盛不衰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5、略 6、A、D、7、略(名言及事例提供: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事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鱼我所欲也》

三、1、A 2、D 四、1、三层。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2、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还有正反对比论证。

4、正、反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论点:每个人都有“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7、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8、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