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1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_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41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_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41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_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41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_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地理学报

ACTAGEOGRAPHICASINICA

第60卷第5期2005年9月

Vol.60,No.5Sep.,2005

收稿日期:2005-04-26;修订日期:2005-07-1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G20000468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471002)[Foundation*TheState

KeyBasicResearchandDevelopmentPlanofChina,No.G2000046807;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0471002]作者简介:彭建(1976-),男,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与土地利用的学习与研究。

E-mail:jianpeng@hotmail.com

798-806页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彭建,王仰麟,叶敏婷,常青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及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定性分析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定量评价丽江市1992 ̄2003年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丽江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转型;但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整体属于中等,且逐年降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云南省丽江市

1引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机理,是当前地理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共同的研究热点。而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是联系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1,2],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绝大部分都可以包含在产业经济活动这一范畴之内。区域产业的发展及其数量结构的演变,在显著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生产生活现代化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区域发展陷入两难境地。因此,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及其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评价、机理分析与对策建议,是对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及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有益探讨,也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尽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目前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仍很薄弱,缺乏系统性。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对农业[3-5]、林业[6]、牧业[7,8]、渔业[9]、旅游业[10-13]、能源矿产采掘业[14-17]、工业[18]、建筑业[19]和交通运输业[20,21]的研究,而缺少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在研究区域上,多关注城市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2,22],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关注较少[23];在研究方法上,多定性、相关分析[22,24-27],少定量评价。因此,本文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通过对不同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构建区域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从对自然生态的人为干扰、环境影响角度,定量综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5期彭建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东经99o23' ̄101o31'和北纬25o59' ̄27o56'之间,北接迪庆州,南邻大理州、楚雄州,西接怒江州,东邻四川省攀枝花市与凉山州(图1)。丽江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接合部,跨横断山峡谷和滇西高原两个地貌单元,属低纬度的内陆高原山区,中部高山耸峙,四周峡谷深裂,地形破碎。全市土地总面积20600km2

,山多坝少,海拔

2000m以上的山区就占92.3%,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左右,年均气温12 ̄20oC,热量不足,但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能资源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由于区位边辟、山高箐深、交通不便,丽江工农业基础薄弱,长期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发展相对滞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4年丽江旅游先导战略的确立实施,使全市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3年全市人均GDP已达3712元,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6.2:29.9:43.9。丽江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地农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少数民族众多。截至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11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7.1%,少数民族人口占57.7%,以纳西、彝、傈傈等少数民族为主,下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与宁蒗等1区4县,共69个乡镇4462个村委会。其中,古城区与玉龙县于2002年12月由原丽江县分拆而成,为保证历史数据的连续性,本研究在区域单元的选取上将古城区与玉龙县合为一体,即丽江县。2.2产业结构分类

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产业组成要素的构成和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量的比例关系,其研究对象为区域内的所有产业。因此,产业结构变化,既包括各产业之间在发展规模上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也包括各产业间联系方式或关联方式的变化,一般以各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或各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变化来定量评价。

从研究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各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方式与程度的不同,本研究在三次产业分类的框架下,将区域产业结构细分为以下9种类型:①种植业,栽培农作物以取得产品的生产部门,包括粮食、经济、饲料和绿肥作物以及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生产;②林业,包括林木栽培(不包括茶园、桑园和果园的栽培、管理和收获等活动)、林产品采集和村及村以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竹木采伐;③畜牧业,利用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以取得畜产品的产业部门,范围为除水产养殖以外的一切动物的饲养和放牧;④渔业,亦称“水产业”,一般指采集、捕捞与人工养殖、繁殖水生经济动植物的农业产业部门;⑤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⑥重工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具体又可细分为采掘(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三类;⑦建筑业,国民经济中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和维修更新活动的物质生产部门;⑧交通运输业,指从事铁路、公路、水上、航空客货运输服务的国民经济部门;⑨其他产业,包括区域产业结构中除上述各业外的其他所有产业。

图1研究区示意图Fig.1Thesketchmapofresearcharea

799

60卷

地理学报2.3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2.3.1不同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不同类型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从自然环境中吸取所需要的资源,释放出各种产品和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干扰。

(1)种植业。常将不适宜耕作土地开垦为农田,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土地退化,导致沼泽、滩涂等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土地类型的减少;农业灌溉工程多改变地表和地下水循环、造成河流断流等,农业耕作中使用的农药、杀虫剂、化肥、污水灌溉等常会污染自然水体;药剂喷洒微粒、农药残留物分解物质则污染空气,农业用地土壤有机碳减少排放CO2、稻田排放CH4、土壤硝化与反硝化过程排放N2O、秸秆燃烧排放各种燃烧气体等均不同程度的造成大气污染;不合理耕作导致土壤沙化、酸化、盐渍化等土壤退化过程,残留农用薄膜、农药、杀虫剂、化肥、污水灌溉等则污染土壤;农药、杀虫剂影响昆虫、鸟类及土壤动物、微生物区系的生存,农作物品种改良改变植物种类,降低生物多样性。

(2)林业。林业采伐造成森林覆盖面积缩小,部分人工林经营粗放,投入少,造成地力衰退、地表径流减少,部分树种的吸水能力破坏水循环;森林的大量砍伐易引发大洪水;减少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物质输入和输出失衡;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结构单一、食物链结构缺损,能流、物流、产流功能衰退;单树种栽培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降低森林系统的稳定性。

(3)畜牧业。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动物粪便、饲料等污染水体,使水体含氧量减少、水质变臭、失去饮用价值;牲畜呼吸、饲料分解、粪便污染大气,饲料粉粒、植物花粉等造成飞尘污染;动物践踏使土壤紧实,透气性差,并破坏地表植被,造成土壤裸露;动物粪便还会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物残留动物体内,易潜伏传染病,向野生动植物传播。

(4)渔业。淡水渔业的大量发展往往加重水资源危机,提高地下水位,加重水源污染;饵料过量投放易引发邻近自然水体富营养化;部分地区鱼类资源枯竭、鱼类繁殖过程受破坏。

(5)制造业。产房建设大量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工业三废排放污染水源与土壤,造成大气粉尘污染与化学污染(有毒有害气体排放),重工业的污染尤其严重;大量的工业用水加大了水资源的稀缺性;工程建设破坏土壤理化结构,常常剥离表土,造成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变为水泥地面,表土固定化;摄入工业废物毒素的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常造成邻近地区动植物的大量死亡,区域生态系统受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

(6)建筑业。建材如碎石、河沙的开采影响地形地貌,建筑选址也改变原有地貌;建筑开掘、爆破、材料存放等造成水体物理化学污染;建材开采、地基开挖影响地下水位和水质;施工粉尘造成大气污染;大面积水泥地面影响土壤理化特性、地基开挖破坏土壤层;建筑垃圾污染土壤;采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并破坏动植物栖息地,施工噪声也不利于动物生存。

(7)交通运输业。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永久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且土地自然生产力不能恢复;道路路面有害物质通过道路排水系统流入地表、河流等,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道路路面不能蓄水,导致地下水补充减少;交通线路往往造成河流改道;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车辆尾气排放污染大气,公路扬尘也造成大气污染;汽车排放的无机化合物的细小颗粒,可直接进入土壤,形成土壤污染;道路将生物栖息地割裂开,成为动植物迁移的屏障,交通噪声也不利于动物生存,影响动物习性。

2.3.2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首先,以不同类型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幅度与深度的差异为依据,衡量各类型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对强度,建立产业结构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依据上述各产业发展对区域土地、水、大气、土壤与生物

800

5期彭建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主要生态环境要素影响或干扰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对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在[1,5]区间内赋值,定义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表1),反映各产业单位产值比重的生态环境影响之间的比例关系;其次,对研究区各产业类型的产值比例,依据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nfluenceindexofindustrialstructureonnaturalenvironment,IIISNE),定量表征一定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总体影响或干扰状况;最后,比较IIISNE在不同时期的数值差异,定量综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讨论的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与区域产业经济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结构性的影响,后者属总量性的影响,相较而言,前者对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更具参考价值。这是由于,区域产业经济的总量并非固定不变的,各产业产值一般都是持续上升的,无论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如何变化,区域产业经济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基本上是不断增加的。

3结果分析

3.1产业结构变化

3.1.1全市产业结构变化

1992年来是丽江市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全市GDP从1992年的93508万元,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414050万元,年均增长31.16%,远高于全国同期水平。从全市1992年、1995年、1998年、2001年和2003年5个时段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构成(图2),可以看出:①研究时段内全市产业结构变动较大,经历了两次大的产业结构转型,即从1992年的“一、三、二”到1998年的“三、一、二”,再到2003年的“三、二、一”,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较大优化;②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变动稳定,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变化存在波动,主要是由于二者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所致;③三次产业产值比例的变动幅度不一,第一产业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低,表明全市产业结构变动驱动力以城市化、旅游发展等相关产业拉动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④全市产业结构优化

重点在于加速工业、建筑业的发展,以维持“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而从丽江市三次

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图3),则可以看出,全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有一定波动;第二产业比重最低,一直在10%以下,且变化不大;第

三产业比重也较低,但在研究时段内的变化相对较大,增长了近一倍。这表明,丽江第二、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还很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此外,从细分的全市产业结构产值比重

变化(表2)还可看出:①研究时段内全市种

植业、轻工业与重工业比重发生了较大幅度?¢£¤ ?¢£ ?¢ ?¢£ ?¢ ?¢£ ?¢£ ?¢£ ?¢£ ?¢£¤

?¢£¤

3

2

2

2

4

5

3

4

1

表1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

Tab.1Theinfluencecoefficientofdifferentindustriesonnaturalenvironment

图2丽江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

Fig.2Thechangeofthree-industrialstructureof

Lijiangcityinproductionvalue

202530354045

50

19921995199820012003

?¢£¤?¢£¤?¢£¤

产业结构(%)

年份801

60卷

地理学报下降,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呈波动上升,

其他产业大幅持续上升,林业、畜牧业、渔业则有一定波动;②全市产业构成由1992年的以种植业、重工业、轻工业与其他产业为主,转为2003年的以其他产业、建筑业与种植业为主。

3.1.2分县产业结构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丽江市下辖4县三次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差异显著:①1992年,各县第一产业比重均较高,但丽江、华坪两县的社会经济相对较发达,三次产业比重相差不

大,而永胜、宁蒗两县经济落后,第二、

三产业比重过低,工业尤其不足;②研究时段内,各县第一产业比重均持续下

降,第二、三产业呈波动上升,但丽江、永胜、华坪以第三产业增长为主,宁蒗以第二产业增长为主;③2003年,各县产业结构差异进一步扩大,各具特色,即丽江县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华坪县第二产业高度发达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永胜县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的“三、一、二”产业结构,宁蒗县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较大比重的“一、三、二”产业结构。

图3丽江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

Fig.3Thechangeofthree-industrialstructureofLijiangcity

innumberoftheemployed?¢

?¢

?¢ ?¢£ ?¢ ?¢£ ?¢£ ?¢£ ?¢£¤¥ ?¢£¤ 1992? 26.93

4.82 9.20 0.73 14.01 21.00 9.73 2.72 10.86 1995? 24.78 3.06 11.62 1.65 7.56 12.02 6.83

5.63 2

6.86 1998? 18.30 2.59 9.88 1.56 6.54 11.33 11.01 6.14 32.66 2001? 16.25 2.21 8.72 1.73 4.86 9.39 10.80 8.25 3

7.78 ?¢£ 2003? 12.40

1.89 8.59 1.55 3.99 9.55 16.40 7.73 37.88 1992? 2

2.07

2.71 7.05 0.21 22.89 22.24 8.99 1.77 12.08 1995? 2

3.79 1.17 10.95 0.35 8.86 8.27 10.00 5.69 30.93 1998? 15.05 1.18 8.56 0.25 8.37 7.21 15.60 5.94 37.84 2001? 1

4.14 0.97 6.66 0.94

5.28

6.18 13.11

7.29 45.44 ?¢£ 2003? 9.45

0.83 7.11 0.68 4.59 5.54 21.08 6.51 44.22 1992? 36.43

2.91 8.91 1.97 14.92 8.67 12.05 2.63 11.50 1995? 30.74

3.80 12.46

4.41 10.43 6.51 2.84 4.52 24.29 1998? 24.63 2.47 10.25 4.49 9.51 6.02

5.54

6.26 30.82 2001? 19.32 2.82 9.08 3.67 8.25 4.94 6.53 10.37 35.01 ?¢£ 2003? 1

7.46

2.48 8.83

3.65 7.19 6.74 7.31 10.08 36.26 1992? 21.46

2.26 8.95 0.23 5.84 4

3.95 8.02 5.62 3.68 1995? 15.62 2.23 9.61 0.73 2.08 33.03 7.11 9.88 19.71 1998? 13.56 2.39 9.54 1.12 1.47 29.88 8.13 9.47 2

4.45 2001? 12.47 2.42 9.40 1.36 1.01 26.13 8.33 11.74 27.15 ?¢£ 2003? 9.17 2.24 8.59 1.25 1.21 26.15 10.44 12.86 28.09 1992? 26.60 16.34

14.69 0.17 4.14 11.19 9.23 1.05 16.58 1995? 28.06 9.22 15.15 0.66 2.32 6.87 5.51 1.19 31.02 1998? 23.57 8.84 14.76 0.48 2.94 8.61 10.20 1.47 29.12 2001? 23.68

5.58 15.36 0.91 2.91 4.98 15.41 1.61 29.55 ?¢£ 2003? 18.55

4.70

14.62

0.84

3.20

10.62

13.37

1.71

32.38

表21992-2003年丽江市分县产业产值比重构成

Tab.2ThechangeofindustrialstructureineachcountyofLijiangcityfrom1992to2003

01020

304050

6070

80

9019921995199820012003

?¢£¤?¢£¤?¢£¤

产业结构(%)年份

802各个产业的比重

5期彭建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而从各县细分的产业结构产值比

重变化(表2),则可以看出:①丽江县以种植业、轻工业与重工业比重

的大幅下降与其他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增长为特征,产业结构由种植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为主,变为

以其他产业、建筑业为主;②永胜县以种植业、轻工业比重的持续下降与其他产业、交通运输业的上升为特征,产业结构由种植业、轻工业、建筑业与其他产业为主,变为以其他产

业、种植业、交通运输业为主;③

华坪县以重工业、种植业比重的大幅下降与其他产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上升为特征,产业结构由重工

业、种植业为主,变为以其他产业、

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为主;

④宁蒗县以林业、种植业比重的下降与其他产业、建筑业的上升为特征,产业结构由种植业、其他产业、林业、畜牧业、重工业为主,变为以其他产业、种植业、畜牧业、建筑业、重工业为主。

3.2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根据丽江市IIISNE的变化(表

4),可以看出:①丽江市的IIISNE属于中等,且在研究时段内不断降

低,年均下降2.23%,产业结构整体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影响程度持续降低,表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正效的生态环境效应,部分缓解了该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压力;②研究时段内,丽江县的IIISNE持续下降,其余三县的IIISNE均先降后升(均在2001 ̄2003年度出现转折),但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各县产业结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在2001年降至最低后有反弹趋势,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③研究时段内,丽江县IIISNE的下降幅度最大,达32.81%(主要是由于轻、重工业比重的大幅下降与其他产业比重的相应增加),华坪、永胜其次,宁蒗最低,仅为12.5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的绩效高低;④各县的IIISNE高低悬殊,差异较大,但相对差异在研究时段内先降后升,全市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由1992年的1.45,降至1995年的1.42和1998年的1.29,转而上升至2001、2003年的1.32;⑤华坪县的IIISNE一直较高,且高居各县之首,这主要缘于其较高的重工业比重;⑥由于研究时段内宁蒗县的产业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种植业、林业比重的下降与其他产业、建筑业比重的相应增加上,而这4种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均较低,宁蒗县的IIISNE因此一直在低水平上波动。

由表4还可看出,伴随着研究时段内丽江市IIISNE的逐年下降,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11年间共增加了342.8%,说明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产业结构的调整限制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扰动,因此,从降

?¢£¤

1992? 1995? 1998? 2001? 2003? ?¢£¤ 34.99 36.25 25.05 22.79 20.15

?¢£¤ 28.50 27.13 31.17 24.56 31.20

?¢£ ?¢£¤ 36.51 36.62 43.78 52.65 48.65

?¢£¤ 55.62 51.41 41.84 35.86 33.33 ?¢£¤ 15.74 19.78 21.08 19.69 21.24 ?¢£ ?¢£¤ 28.65 28.81 37.09 44.44 45.44 ?¢£¤ 33.93 28.19 26.60 25.73 22.21

?¢£¤ 33.54 42.22 39.48 35.47 37.80 ?¢£ ?¢£¤ 32.54 29.58 33.91 38.80 39.99

?¢£¤ 59.45 53.10 53.11 45.54 39.39

?¢£¤ 13.89 14.70 21.75 23.30 27.19 ?¢£ ?¢£¤ 26.65 32.21 25.14 31.16 33.41

表31992 ̄2003年丽江市分县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Tab.3Thechangeofthree-industrialstructureineachcounty

ofLijiangcityfrom1992to2003

GDP ?IIISNE

1992? 1995? 1998? 2001? 2003? IIISNE

3.222 2.672 2.560 2.437 2.430

?¢£ GDP (?¢) 93508 178763 266061 334024 414050

IIISNE

3.350 2.568 2.430 2.255 2.251

?¢£ GDP (?¢) 31449 71954 118915 151526 195107 IIISNE 2.981 2.587 2.490 2.429 2.433

?¢£ GDP (?¢) 27823 52646 71133 87699 105561 IIISNE 3.806 3.260 3.088 2.975 2.981

?¢£ GDP (?¢) 19540 33845 46316 58234 71308

IIISNE 2.632 2.302 2.393 2.335 2.412

?¢£ GDP (?¢) 14696 20318 29697 36565 42701

表41992 ̄2003年丽江市GDP与IIISNE

Tab.4GDPandIIISNEinLijiangcity,1992-2003

803

60卷

地理学报

804

低人为干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丽江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体上是可持续的。而具体就丽江市所辖四县而言,GDP与IIISNE在研究时段内均为一升一降,说明县域经济增长模式基本上是可持续,但个别县在个别时段(永胜县2001 ̄2003年,华坪县2001 ̄2003年,宁蒗县1995 ̄1998年、2001 ̄2003年)IIISNE的上升,表明了其经济发展在该时段的不可持续性。

4结论与讨论

4.1主要结论

本文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构建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定量评价近十余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全市产业结构变动较大,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转型,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持续下降,工业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旅游业发展迅速;②丽江市所辖四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差异显著,丽江、华坪两县社会经济较发达,已基本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优化,永胜、宁蒗两县经济落后,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③全市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且持续降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④丽江县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持续下降,其余3县则均先降后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而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提升,其对策核心仍在于强调内涵增长,积极发展知识经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等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低的产业发展,严格限制重工业等高能耗、重污染、生态环境影响系数高的产业的大幅增长,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从生产型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型的转变,使经济增长点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转折点;同时,通过清洁生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循环经济理念[23],减少各类产业单位产品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还应依据各产业间的前后向联系,通过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形成产业链、产品链,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从而降低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影响程度。

4.2问题讨论

(1)依据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结果,构建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毕竟不能精确反映区域产业类型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差异。并且,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际上仍然是通过具体的产业发展和调整来实现的,因此,评价产业结构也必然不能逾越具体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从土地、土壤、大气、水、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定量测算研究区各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从而精确确定各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同时,研究区产业类型的划分,应尽可能细化,以精确确定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

(2)区域产业类型的转变,不仅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产品需求,还受制于区域原材料供给的保障程度,即自然资源禀赋。因此,并非某一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越低,该产业类型的比重就越高越好,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综合评价还应结合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评价,依据研究区自然资源禀赋,合理确定各类产业的规模。

(3)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分析评价包括3大层次:其一,是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气候、土壤(地)、水文、生物等生态环境要素影响的单因素评价;其二,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定量评价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其三,是探讨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从空间格局角度评价产业空间布局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属第二层次评价,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特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5期彭建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805参考文献(References)

[1]CuiFengjun.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assessmentofindustrialstructureinBenxicity.UrbanEnvironmentalandUrbanEcology,1995,8(2):31-36.[崔凤军.本溪产业结构的环境生态评价.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8(2):31-36.]

[2]CuiFengjun,YangYongshen.Theassessmentontheinfluenceofindustrialstructureon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ChinaEnvironmentalScince,1998,18(2):166-169.[崔凤军,杨永慎.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中国环境科学,1998,18(2):166-169.]

[3]HayoMG.Assessingtheimpactofpesticidesontheenvironment.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1996,60:81-96.

[4]RobertGoodland.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inagriculture:dietmatters.EcologicalEconomics,1997,23:189-200.[5]HuangZongchu,ZhengXiangmin,CaoXiqiang.TheimpactonecologicalenvironmentofagriculturalindustryofChangzhouandadministrationcountermeasure.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2004,16(3):42-46.[黄宗楚,郑祥民,曹希强.常州市农业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3):42-46.][6]JyriSeppala,MattiMelanen,TimoJouttijarvietal.Forestindustryandtheenvironment:alifecycleassessmentstudyfromFinland.Resource,ConservationandRecycling,1998,23:87-105.

[7]LiuFang.Theeffectoflivestockindustrydevelopmentonenvironment.Agro-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2000,17(1):30-33.[刘芳.畜牧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17(1):30-33.]

[8]MBMcGechan,CFETopp.Modellingenvironmentalimpactsofdepositionofexcretednitrogenbygrazingdairycows.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4,103:149-164.

[9]RaulHPiedrahita.Reducingthepotentialenvironmentalimpactoftankaquacultureeffluentsthroughintensificationandrecirculation.Aquaculture,2003,226:35-44.

[10]CuiFengjun,YangDefu.Researchabouttheinfluenceofthetourismdevelopmenton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UrbanEnvironmentandUrbanEcology,1997,10(4):28-30.[崔凤军,杨德福.旅游开发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10(4):28-30.]

[11]LiZhen,BaoJigang,QinChaofeng.TheimpactoftouristdevelopmentonthevegetationcoverofMountDanxia,Guangdong.ActaGeographicaSinica,1998,53(6):554-561.[李贞,保继刚,覃朝锋.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地理学报,1998,53(6):554-561.]

[12]WuZhixu,ZhangYayan.InfluenceofQiandaolaketourismtoenvironment.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2000,15(2):14-15.[吴志旭,张雅燕.千岛湖旅游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与开发,2000,15(2):14-15.]

[13]JosephEMbaiwa.Thesocio-economicandenvironmentalimpactsoftourismdevelopmentontheOkavangoDelta,north-westernBotswana.JournalofAridEnvironments,2003,54:447-467.

[14]FanXipeng,HuangWensen.Urbanenvironmentalproblemscausedbytheexploitationofgeothermalwater.ActaGeographicaSinica,1995,50(1):13-24.[范锡朋,黄文森.城市热水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及防治.地理学报,1995,50(1):13-24.]

[15]EdeltraudaHeliosRybicka.ImpactofminingandmetallurgicalindustriesontheenvironmentinPoland.AppliedGeochemistry,1996,11:3-9.

[16]ChenLihui,HeDaming.TheecologicalimpactsofhydropowercascadedevelopmentinLancang-MekongRiver.ActaGeographicaSinica,2000,55(5):577-586.[陈丽晖,何大明.澜沧江-湄公河水电梯级开发的生态影响,地理学报,2000,55(5):577-586.]

[17]OlgaRigina.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theminingandconcentrationactivitiesintheKolaPeninsula,Russiabymulti-dateremotesensing.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Assessment,2002,75:11-31.

[18]VelimirPravdic.ThechemicalindustryintheCroatianAdriaticregion:identificationofenvironmentalproblems,assessmentofpollutionrisks,andthenewpoliciesofsustainability.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1995,171:265-274.

[19]LiBin.Chongqingurbanconstructionandecologicalenvironment:ontheinfluenceofChongqingarchitectureuponenvironmentanditsprotection.JournalofChongqingJianzh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1,2(1):22-24.[李斌.重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论重庆建筑业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1):22-24.]

[20]ZhouHongchun.TheimpactoftransportationonresourceandenvironmentinChina.EconomicResearchReference,2000,(4):8-14.[周宏春.我国交通运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评价.经济研究参考,2000,(4):8-14.]

[21]ZhangYili,YanJianzhong,LiuLinshanetal.ImpactofQinghai-XizangHighwayonlanduseandlandscapepatternchange.ActaGeographicaSinica,2002,57(3):253-266.[张镱锂,阎建忠,刘林山等.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地理学报,2002,57(3):253-266.]

[22]ZhengFeng,YanXiaopei.Industrialeffectsonurbanecosystemandtheircontrols.TropicalGeography,2004,24(1):

60卷

地理学报

806

42-45.[郑锋,阎小培.产业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政策调控.热带地理,2004,24(1):42-45.]

[23]RenJianlan,ZhangShumin,ZhouPeng.AnecologicalappraisalofindustrialstructureandathoughtfulnessofdesigningmodelsofcircleeconomyinShandongprovince.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2004,24(6):648-653.[任建兰,张淑敏,周鹏.山东省产业结构生态评价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思路.地理科学,2004,24(6):648-653.]

[24]NiJinren,YangXiaomao,WangGuangqian.EnvironmentalimpactofsedimenttransportonShenzhen-HongKongborder-regionsfromeconomicdevelopment.ActaGeographicaSinica,1998,53(4):349-355.[倪晋仁,杨小毛,王光谦.深港交界带经济开发过程中泥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理学报,1998,53(4):349-355.]

[25]ZhouJingbo.TheimpactsofevolutionofthetertiaryindustrialstructureuponenvironmentinthecityofBeijing.StatisticalResearch,1999,(8):40-44.[周景博.北京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统计研究,1999,(8):40-44.]

[26]ZhangLuocheng,WuChucai.Resourceindustrialallocationanditsimpactonregionalenvironmentindevelopingareas.GeographyandTerritorialResearch,1999,15(2):48-51.[张落成,吴楚材.论经济低谷地区资源产业配置及其对区域生存环境的影响.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2):48-51.]

[27]LiWenjun,YangMingchuan,ShiPeijun.AnalysisfortherelationshipbetweenTangshanindustrialstructureanditsenvironmentimpacts.GeographicalResearch,2002,21(4):511-518.[李文君,杨明川,史培军.唐山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分析.地理研究,2002,21(4):511-518.]

ResearchontheChangeof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and

ItsEco-environmentalEffect:

ACaseStudyinLijiangCity,YunnanProvince

PENGJian,WANGYanglin,YEMinting,CHANGQing

(CollegeofEnvironmentalScience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Astheembodimentofhumanactivities,thechangeof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isanimportantdrivingfactoroflandusechange,andalsomakesthechangeofsurroundingeco-environment.Therefore,researchonthechangeof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andassociatedeffectsoneco-environmentis,notonlythehelpfulcomplementoftheresearchoflandusechange,butalsothekeycontentoftheresearchonsustainabledevelopment,human-landrelationship,andgeographicalresponseonglobalchangetoday.Inthispaper,onthebasisofqualitativeanalysisoftheinfluenceofdifferentindustrialdevelopmentonnaturaleco-environment,wewillconstructtheinfluencecoefficientofdifferentindustriesonnaturaleco-environment,andcorrespondinginfluenceindexofindustrialstructureonnaturaleco-environment,soastoevaluatetheeco-environmentaleffectofthechangeof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ThecasestudyinLijiangcity,Yunnanprovinceshowedthat,duringthepast11years,therewasgreatchangeinindustrialstructureinLijiangcity,whichexperienceddoubleindustrialstructuretransformation.Whiletheinfluenceindexofindustrialstructureonnaturaleco-environmentwasmoderate,whichdeclinedyearbyyear,indicatingthatthechangeof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haveexertedanactiveeco-environmentaleffect.

Keywords:changeofindustrialstructure;eco-environmentaleffect;Lijiangcity,Yunnanprovince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测试题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二章单元检测与评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可能是 ( ) A 沼泽 B 温带落叶阔叶林 C 荒漠 D 草原 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 酸雨 B 水土流失 C 土地沙漠化 D 沙尘暴 下图为我国某平原土壤干燥度与地下水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平原可能是我国的 () A 三江平原 B 黄淮海平原 C 江汉平原 D 成都平原 4、该地可能出现的自然环境问题是 ( ) A 土地沙化 B 水土流失 C 土地盐碱化 D 地下水漏斗 5、改造措施是 () A 植树造林 B 退耕还林 C 合理排灌 D 大水漫灌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6~7题。 6、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 6月 B 7月 C 9月 D 10月 7、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 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 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 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 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合理分配水资源 科尔沁沙地原为肥美的科尔沁草原,处在农牧过度地带,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固 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使之成为今天的沙地。据此完成8~9题 8、距科尔沁沙地最近的我国著名文物古迹是() A 敦煌莫高窟 B 承德避暑山庄 C 云冈石窟 D 秦陵兵马俑

9、造成科尔沁草原土地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过度樵采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 过度开采地下水 中华社2005年8月30日电,从2005年起到2010年,国家计划投资75亿元人民币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该项目不仅是西部大开发又一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国最大的生态工程项目。回答10~11题。 10、三江源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线,被称为“中华水塔”,三江是指() A 长江、雅鲁藏布江和黄河 B 长江、黄河和澜沧江 C 长江、怒江和澜沧江 D 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 11、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问题是() ①草地严重退化,鼠虫害肆虐②土地沙漠化严重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减少⑤冰川退缩、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减少⑥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问题严重 A ①②⑤⑥ B ②③④⑥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 12、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铁路沿线草方格沙障的作用是()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②固沙成本低,费用少 ③能截留水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植物存活④用沙障保护交通线有效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阅读下列文字材料,回答13~16题。 一、美国加利福尼亚拥有万顷良田,星罗棋布的地下灌溉网络,这是现代科技在沙漠中创造的一个神话,用科学的水利设施把沙漠变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区,仅加州的农产品就稳占世界农产品市场的37% 二、米德湖位于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交界处的高山峡谷有胡佛水坝拦腰截断科罗拉多河形成,它不仅为美国西南的城市提供了用水,还为美国150万英亩荒漠和墨西哥50万英亩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 三、胡佛水坝建有17套发电机组,年发电40亿度,是美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加州75%的电力来自这里, 13、造成南加利福尼亚沙漠广布的原因是() A 地处副热带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少 B 落基山阻挡了海洋的湿润气流,山间盆地干旱少雨 C 沿岸寒流是形成沙漠的最主要原因 D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使土地沙化 14、充足的光照条件和灌溉水源使南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的() A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区 B 商品谷物农业区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3课后翻译答案

Unit one 如今,很多年轻人不再选择“稳定”的工作,他们更愿意自主创业,依靠自 己的智慧和奋斗去实现自我价值。青年创业(young entrepreneurship)是未来国家经济活力的来源,创业者的成功不但会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大家的生活。从长远来看,对于国家更是一件好事,创业者正是让中国经济升级换代的力量。尤其是在当前,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支持,这更加激发了年轻人的创业激情。 Nowadays, many young people no longer choose “stable” jobs. Instead, they prefer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and realize their self-value through their own wisdom and efforts. Young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source of national economic vitality in the future. The success of entrepreneurs not only creates fortune, increases job opportunities, improves people’s life, but it is also good for the country in the long term. Entrepreneurs are a driving force in upgrading China’s economy. Especially for the time being, our country is encouraging people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and make innovations and giving policy support for medium and small businesses. This further arouses young people’s enthusiasm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Unit two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juvenation)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 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不是依赖于社会和他人的援助。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Unit three 水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国画的代表。它大约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和元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不断的发展、提高和完善。水墨画的创作工具和材料也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毛笔、宣纸、墨,其作品特点也与此紧密相关。例如,水和墨互相调和,使作品具有干湿浓淡的层次。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也使画作善于表现丰富的意象,从而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具体内容:地理是高中必学的课程之一,你总结了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 地理是高中必学的课程之一,你总结了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2021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3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3新人教版必修3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 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读下图,回答3—4题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 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 ) A.水分差异造成的 B.热量差异造成的 C.地形差异造成的 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4、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 5、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其关键是缺水,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行之有效的是( ) A.启动“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再从黄河引水到甘肃和新疆 B.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 C.限制畜牧业发展,使草场得到生息和恢复 D.发展节水灌溉、绿洲农业,采取休耕制,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保护生态资源 绿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完全与水源有关。有水是绿洲,无水变沙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6、下列有关绿洲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洲水源只有坎儿井和水窖两种形式 B.绿洲多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上 C.绿洲的土壤积水、保肥能力较差 D.绿洲地区有丰富的降水,完全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7、下列能充分有效利用土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做法是(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一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基本概念:①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②实质是土地退化;③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④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理解) 2、我国西北地区范围:①地形区划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②行政区划分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③气候划分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了解) 3整体性和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记忆)地形地貌:东部为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沙漠和戈壁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大 水文: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内流湖 生物: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以贺兰山为界;200mm年降水量线) 土壤;土壤发育差,质地疏松,水分含量少,含沙质沉积物质多 干旱是本区最大的自然特征,成因: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地形(山脉、高原)阻挡4、★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重点记忆) ——气候干旱少雨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薪柴、药材、发菜等—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超载、掘井等—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古代荒漠化的原因是: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战争、瘟疫;清代的原因是:“移民实边、开放蒙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原因是: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旱作地区、草原牧区(了解) 6、次生盐渍化形成原因: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不合理的灌溉)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记忆) 7(重点记忆) ⑴内容: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 ..已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恢复自然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沙坡头为了保护包

云南省丽江市概况介绍

丽江市概况介绍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总人口120多万人。四季变化不大,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大。全市年平均气温12.6~19.9°C之间。 丽江地形地貌复杂、山川壮丽,民族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共有旅游风景点104处,最具代表性的有: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 “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玉龙雪山是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现代冰川,景区面积263平方公里,13座雪峰一字排开,宛如利剑直插云霄,冰清玉洁,雄奇壮观,风景如画。有著名的阳春白雪、绿雪冰川奇观,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旅游开发区。区内有冰川公园、云杉坪、甘海子、牦牛坪、玉峰寺万朵茶花树等景点。老君山因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而得名,被历代史家称为“滇省众山之祖”。景区面积710多平方公里,以杜鹃王国、丹霞地貌以及99个龙潭等景观闻名于世。有众多的国家级保护动植物。 “一城”即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其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86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纳西、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都渗透地方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地方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自丽江古城成功申遗之后。古城内的旅游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包括旅游、餐饮、住宿、商业、休闲娱乐、文化等各种业态。这些业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住宿(特色客栈)、餐饮(主题餐馆、特色餐厅)、购物(特色购物商店)和休闲娱乐(酒吧、咖啡馆、书吧等)。从业态配比上来看,四类业态数盆相对均衡,没有占绝对乐倒性的业态类型。总体来看,住宿所占比重较大.达到了37%,其次是购物和餐饮,分别占25%和23%,最后是各种休闲娱乐类场所。 “一江”即金沙江,以惊险、雄奇、壮美的虎跳峡景观为代表,还有“长江第一湾”、石鼓镇、宝山石头城等景点。 “一湖”即被誉为“高原明珠”、“东方第一奇景”的泸沽湖风景名胜区。 “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包括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蜚声中外的纳西古乐和东巴绘画以及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东巴古籍文献已于2003年8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一风情”即泸沽湖“女儿国”摩梭人风情。其婚姻家庭仍保存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为人类母系社会婚姻形态的最后领地,被称为“人类母系文化最后一片净土”。此外,以丽江为主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景区,已于2003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高考】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及答案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地理卷 第十三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现状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 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 2.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 ①合理用水②全面造林③禁止放牧④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我国西北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3.引起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A.居民生活B.工矿建设C.交通建设D.农业生产 4.我国图示地区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①宁夏平原合理控制用水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 ③在沙漠地区大面积种植胡杨林④发挥塞外江南优势,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淖毛湖是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深陷盆地,地势低,该地既没有河流,也不见湖泊,是古代哈密王流放犯人的荒凉之地。近二十年来,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攻关,克服了风力大,尤其是春季风力特大,严重缺水等不利因素,淖毛湖农场成为了绿色无公害的晚熟哈密瓜最大产地。为进一步提高哈密瓜的品质,瓜农在7月份给每一个瓜都套上纸袋。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5.淖毛湖农场的灌溉水源直接来自于 A.地下水 B.降水 C.冰雪融水 D.跨流域调水 6.淖毛湖农场技术人员克服春季风力大的措施中,最可能的是 A.推迟播种时间 B.营造防护林 C.采用塑料薄膜覆盖 D.利用草方格沙障固定周边流动沙丘 7.瓜农给哈密瓜套上纸袋的原因,最可能是 A.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哈密瓜因干燥缺水而出现皱褶 B.减弱光照,避免强紫外线对瓜皮的伤害 C.增强保温作用,促进哈密瓜迅速长大 D.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哈密瓜的含糖量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完整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1~2题。 1.②③④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A.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 B.过度放牧,土壤侵蚀严重 C.过度樵采,土壤侵蚀严重 D.多雨,土壤侵蚀严重 2.下列关于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化土地多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 B.荒漠化地区气候干旱少雨 C.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易发生石漠化现象 D.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 答案1.A 2.B第1题,②③④分别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第2题,②④地区气候湿润多雨。 读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完成8~9题。

8.雾霾的分布特征为() A.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带 C.西部地区无重霾分布 D.地势越低,雾霾越严重 9.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 A.降温能消霾 B.大风能消霾 C.高压能消霾 D.干冷能消霾 答案8.A9.B第8题,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可知,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为东部季风区,图中的重霾和轻霾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有重霾;由图可知,雾霾的分布并非地势越低越严重。第9题,重霾天主要是由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而形成的;冷空气来临时会带来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霾的消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 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10~11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位(m) 42.1 41.9 41.7 41.5 41 42.1 45 46 44 42.9 42.5 42.2 TSS(106kg) - 200 - 150 - 100 - 60 - 40 200 1 300 2 350 820 - 300 - 360 - 310 ★★10.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周围局地气候有所改善 A.①②④ B.①④⑤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3课后汉译英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3课后汉译英 如今,很多年轻人不再选择"稳定"的工作,他们更愿意自主创业,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奋斗去实现自我价值。青年创业(young entrepreneurship)是未来国家经济活力的来源,创业者的成功不但会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大家的生活,从长远来看,对于国家更是一件好事,创业者正是让中国经济升级换代的力量。尤其是在当前,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支持,这更加激发了年轻人的创业热情。 Nowadays, many young people no longer choose “stable” jobs. Instead, they prefer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and realize their self-value through their own wisdom and efforts. Young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source of national economic vitality in the future. The success of entrepreneurs not only creates fortune, increases job opportunities, improves people’s life, but it is also good for the country in the long term. Entrepreneurs are a driving force in upgrading China’s economy.Especially for the time being, our country is encouraging people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and make innovations and giving policy support for medium and small businesses. This further arouses young people's enthusiasm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juvenation)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测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测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 设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林志胜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地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图1 1.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增长D.工业化快速发展 2.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1. A【命题意图】本题借助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地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等内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四个选项都是该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为获得更多的粮食,依靠扩大耕地的途径实现粮食增收,由此造成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粮食单产不高,粮食不足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2. D【命题意图】本题借助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地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的气候、地形优势发展立体农业。缓坡地可开辟为梯田,即扩大耕地,又保持水土。陡坡的地方不宜修建梯田,在保证粮食需求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全面封山育林不科学,不能实现山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据此回答3~4题。 图2 3. 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是( )

丽江简介

丽江介绍 简介 丽江市,云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市区中心位于东经100°25'北纬26°86',海拔高度为2418米。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44769人(第六次人口普查)。丽江古城区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 丽江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丽江有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纳西族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最适宜旅游时间 丽江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丽江的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在12.6℃~19.8℃,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年温差小,但日温差较大。年极端最高气温25.1度,最低气温-27.4度,每年的5—10月为雨季,7、8月特别集中。 旅游资源 丽江市旅游资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一城,即丽江古城,一湖,即泸沽湖,一江,即金沙江,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一风情,即摩梭风情。 民俗特色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学生用书P74]

1.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2014·高考全国卷Ⅰ,T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思路分析]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10月至次年4月”“桑曲和巴索曲之间”“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2)第(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简述”“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标准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

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变式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有人通过观察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沙丘,绘制了一幅沙丘剖面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2)简述错纳湖对高原环境的影响。 解析:(1)桑曲与巴索曲之间常年盛行西风,沙丘的西侧为迎风坡,坡度较缓,东侧为背风坡,坡度较陡,故选D。(2)错纳湖属于高原湿地,其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从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1)D(2)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周围生态环境。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B)(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B)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 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 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 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危害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 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 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4.楼兰古城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说明了()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5.引水治沙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之一。下列属于引水治沙工程的是() A.京杭运河B.卡拉库姆运河 C.基尔运河D.巴拿马运河 6.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 A.沙质荒漠化B.石质荒漠化 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 7.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 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 D.荒漠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 我国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在5℃左右,年降水量在1 100mm以上,本地有“地下有河滚滚流,地表流水贵如油”的说法,据此回答8~9题。 8.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B.我国冻土分布广的地区 C.有我国最大的湿地D.有大面积石质荒漠分布 9.该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A.植树种草,防治荒漠化B.小流域综合治理 C.发展交通,加强对外联系D.合理灌溉,防治盐碱化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0~11题。 10.“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11.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汇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三册[人教版]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 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土 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 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东 西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 兰 山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 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 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 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 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3.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翻译

BOOK TWO Unit 5 丝绸之路(Silk Road)是我国古代一条连接中国和欧亚大陆(Eurasia)的交通线路,由于这条商路以丝绸贸易为主,故称"丝绸之路"。作为国际贸易的通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有效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对世界文明进程有着深远影响。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One Belt, One Road)(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强调相关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这一战略一经提出即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 The Silk Road is a traffic route in the ancient times connecting China and Eurasia. This trade route focuses on the trade of silk, hence the name "the Silk Road". As an international trade channel and a bridge of cultural exchanges, the Silk Road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exert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rogress of the world civilization. Nowaday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ur country proposes 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One Road" (namely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One Road" focuses on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s, emphasizing mutual benefits, win-win, as well as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countries. Once proposed, the strategy has received positive responses from the related countries along the road. Unit 6 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NHI)是衡量人们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与幸福水平的指标工具。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政府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当前,中国政府提倡释放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所有这些都将有效促进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NHI) is an index that measures how happy people are. It is also a tool that measures the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appiness in a country or region. With the fast growth of Chinese econom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s living quality and the increase of happiness index. The government stresses improvement of its people's livelihood, striving to improve their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meet their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Current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vocates the unleashing of more reform dividends, with the aim of offering more real benefits to its people. All these measures will combine to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NHI of our peopl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