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第三讲):鉴赏诗歌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第三讲):鉴赏诗歌语言

第三讲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学习要点

1、理解语言的方法。

2、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3、鉴赏语言的角度。

4、表述要清晰规范。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小妹: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问:“扶”“失”妙在何处?

答:?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一个?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二、典例探究

㈠理解语言的方法

例一: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

碧绿色(以文解文)

2. “可怜”是什么意思?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值得怜悯同情)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可爱)

可爱(以旧解新)

例二:

浪淘沙令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这首词时,正推行变法。

1.指出下面诗句的含义

历遍穷通——以文解文

汤武偶相逢——知人论世

?历遍穷通?:这里指?伊吕?二人学识广博精深,阅历丰富成熟老到。

汤武偶相逢:伊尹、吕尚幸遇明主, 商汤、周武慧眼识贤人之故事

小结:

理解语言的方法:以文解文、以旧解新、知人论世

三、巧题精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

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课时

一、典例探究

㈡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

例一: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小结: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

第二种模式:引领型

例二: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小结: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二、巧题精练

练习一:

咏柳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步骤一)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二)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步骤三,作用)

练习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第三课时

一、典例探究

第三种模式:特色型

例一: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淡雅)、朴实无华(平淡自然)、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明白晓畅(明快浅显)、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浑厚雄壮)、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沉郁顿挫……

答题步骤:①用一二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有时需要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巧题精练

练习一: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语言特点)

见资料

㈢鉴赏语言的角度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的妙处

鉴赏点

景物特点:暮春时节,枝叶繁茂,百花凋零

表达技巧:拟人、借代、对比

主观感受:诗人——惜春伤春

读者——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咀嚼。

答案: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花朵稀少。这里的?肥?和?瘦?,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中把用来写人的?肥?、?瘦?二字,如今却用来写绿叶繁茂、红花凋落憔悴时的形貌,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的留恋和惜别之情。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很有新意。

小结:

鉴赏语言的角度:抓住客观景物的特点,词语使用的修辞技巧,作者的主观感受,读者的主观感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铺的妙处

1. 客观景物的特点:“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角度低,用“铺”字很准确。

2.词语的修辞技巧:拟人的手法很形象,使残阳具有了人的感情。

3.诗人的主观感受:喜悦无比,沉醉其中。

4.读者的主观感受:让读者感到夕阳平缓、柔和,有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

答案:(1)”铺”把东西展开.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铺”拟人的手法很形象,使残阳具有了人的感情。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总结:

理解语言的方法:以文解文、以旧解新、知人论世

鉴赏语言的角度:抓住客观景物的特点,词语使用的修辞技巧,作者的主观感受,读者的主观感受

表达要清晰规范:叙——析——评,名目——内容——作用

第四课时

一、典例探究

(一)诗眼是什么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二)如何确定诗眼

诵读下列诗句,指出划线句子中的关键词(诗眼)。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满”和“压”是诗眼。正由于千朵万朵的花相互挤压,绽满花朵的树枝才延伸到了花间小路上。鲜花满路,繁英压枝,香透天际。蝴蝶醉了,在尽情地欢舞,留恋忘返;黄莺醉了,在婉转地歌唱,歌声悦耳动听。我们感受到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机,感受到了诗人无限的舒适和快慰。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2)活用的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1、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2、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绿”、“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4)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

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三)如何确定关键词(诗眼)在文中表达的内容(或在文中写的是什么)。

1、诵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思考:本诗3、4句中的“蒸”“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试作简要赏析。

?蒸?写洞庭湖都在水气的笼罩中,写出了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汹涌之波震撼了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

方法小结:整体感知作品;根据题干要求,合理联想、想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整合答案:精心构思、语言流畅、有文采。

(四)如何鉴赏关键词(诗眼)在文中表达的作用:

思考:“蒸”“撼”在句中表达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试作简要赏析。

?蒸?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广阔,?撼?用窄小的立体反映湖的声势,衬托出洞庭湖的开阔和气势。(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洞庭湖的雄浑壮阔。)

方法小结:整体感知作品;根据题干要求,明确作者的感情(或营造的意境);整合答案。

二、巧题精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解释、描述景象)?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即作用)。

【评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本题能找出?咽?与?危?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麽?和?结合全诗鉴赏?。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

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

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是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难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诗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题。只是考试院给的答案有些简单,可能是考虑试题难度吧。

总结

诗眼

整首诗:揭示诗的主旨的凝聚点

某一句:传神的动词,富有情韵形容词,巧用辞格的其他词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