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_潘文卿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_潘文卿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_潘文卿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_潘文卿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潘文卿

内容提要: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

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

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

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

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

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

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少。

关键词:区域关联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2010年GDP保持了年均9.9%的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29.8万亿元人币,按当年汇率计算约5.88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5%,已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①在如此庞大的国土与人口密集的国度,中国经济何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是不可忽视的两大原因。一方面,市场化改革消除了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加速了生产要素和劳动产品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而对区域外部市场进入可能性的提高,使得外部经济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需求条件,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随之显现,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所谓的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对外开放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这主要是通过FDI的外溢效应显现的;二是对外开放为中国打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即通过产品出口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也正是从出口以及FDI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何洁,2000;潘文卿,2003;陈涛涛等2006;刘已洋等,2008;傅元海等,2010),然而从区域间相互影响方面探讨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有6篇文章明确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间溢出效应。Ying(2000,2003)较早地关注到了中国存在着“内核地区对外围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较早地运用空间滞后模型考察了1978—1998年间劳动力、资本、FDI等因素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中区域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影响。Brun et al.(2002)则将中国划分成沿海与内陆地区,通过引入东、中、西三个虚拟变量来考察沿海与内陆的相互影响,指出存在着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Zhang&

*潘文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邮政编码:100084,电子信箱:panwq@sem.tsinghua.edu.cn。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3071、71173132)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07)资助。作者十分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建议,文责自负。

①2010年日本GDP约为5.47万亿美元。

45

Felmingham(2002)沿用了Brun、Combes、Renard的思路,在考察FDI与出口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同时,也考察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带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只不过Zhang和Felmingham的研究中不是用虚拟变量,而是在建立一个地区GDP的变动模型时直接采用了将其他两大地区GDP的变动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的方法。Groenewold et al.(2007)则采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模拟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相互影响,得出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但不存在西部地区向东、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Groenewold et al.(2008)再次将中国划分成东南、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西北、西南6大经济区并通过VAR模型技术考察经济区间的溢出效应,指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与西北对其他区域有较大的溢出效应,东南与东北存在着很微弱的对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西南地区则不存在对外的溢出效应。

很显然,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很大的,不同地区间的相互依赖与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但是更深入的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研究的区域范围的划分,即在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时,是以东、中、西三大地带或将中国划分成几个大的区域来研究呢,还是从较小的省域、甚至更小的县域来研究;二是研究的方法,即采用传统的不引入区域空间相关性的模型进行研究呢,还是在实证模型的设定中明确引入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

上述研究大都只探讨了中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或中、东、西三大地带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即使是Groenewold et al.(2008)的研究也只关注到了6大经济区的相互影响。显然,中国大陆有31个省区以及2800多个县域,更可能的情况应是各省区之间、县区之间本身就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特征。尤其是许多研究已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已逐渐消除、全国市场呈现明显的“一体化”整合趋势(李善同等,2004;桂琦寒等,2006;赵奇伟等,2009),因此,产品与要素在各省区间、县区间更加自由的流动,使得中国不同省区间、县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与日俱增。仅将目光停留在东、中、西三大地带或有限的几个经济区来探讨区域间的相互作用,是不能深入了解中国全域范围内各省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的。需要用一个以31个省区或更小的县域为基点的全域性视角来宏观地考察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就研究方法方面,由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等假定下,忽视了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因此多数研究较少地考虑不同地域间的空间相关性。而事实上,由于“地理学第一定律”的存在(Tobler,1979),大多数空间数据都具有或强或弱的空间相关性,因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已开始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增长与收敛等问题。林光平等(2005)、张晓旭等(2008)、潘文卿(2010)均以中国31个省区为对象,通过空间计量技术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收敛特征;而吴玉鸣(2007)则率先以中国2800多个县域为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集聚与差异问题。在这些对中国省区或县域经济的研究中,研究的重点要么是区域经济的差异与增长的收敛问题,要么是区域经济的集聚与差异问题,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是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来体现的,区域间的溢出效应本身并不是这些研究关注的重点。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以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为关注的焦点,通过空间统计方法与空间计量技术对中国31个省区间的空间关联特征与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在空间计量模型的建立中明确引入一个能够考察区域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指标———市场潜能(Market Potential),从而使得我们能够“估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同时,正是由于市场潜能这一指标的引入,也使得我们能够将中国省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有效关联起来进行考察。我们知道,区域空间相关性的存在,一定会在空间溢出效应的测度中显现出来。但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区域间的相关性可能会随着区域间间隔的扩大而逐渐弱化,那么空间溢出效应是

55

否也具有这一特征呢?换言之,如果中国不同省区间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的话,我们将关注这种效应是否也会随着区域间间隔的增加而减弱。

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空间统计方法从全域与局域两个角度考察中国31个省区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第三部分构建能够考察区域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模型;第四部分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与讨论。

二、中国各地区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

在考察地区经济发展时,由于“地理学第一定律”的存在,多数研究已开始关注不同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判断地区间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一般可通过测算Moran's I指数进行检验。其计算公式为:

I=∑n

i=1

∑n

j=1

W

ij

(Y

i

-珔Y)(Y

j

-珔Y)

S2∑

n

i=1

∑n

j=1

W

ij

(1)

其中,S2=1

n

∑n

i=1

(Y

i

-珔Y)2,珔Y=

1

n

∑n

i=1

Y

i

,Y

i

表示第i地区的观测值,本文中为人均GDP,n为地区

数,W为空间权矩阵。I的取值范围为-1≤I≤1,当I接近1时,表示地区间呈现空间正相关,接近-1时表示呈现空间负相关,接近0时表示地区间不存在空间相关性。需要指出的是,传统上,空间权矩阵W大多采用基于邻接概念的矩阵,但该方法认为不相邻的地区间不存在相关性的理念与现实有较大出入。考虑到一般区域间的空间关联规律是:不同地区间距离间隔越短,地区间的相关程度越强;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扩大,地区间的相关性会逐渐减弱。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按不同省区省会城市间直线距离的倒数作为W中元素的取值。

表1给出了1998—2009年间以距离倒数为权矩阵元素的Moran's I指数的计算及检验值。表1的结果显示,对于地域广袤的中国来说,确实存在着按地域间距离有规律变动的空间相关性:随着区域间距离的增加,空间相关的Moran's I指数逐渐下降。意味着在较小的带宽范围内,中国各地区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但随着带宽的增加,正相关性变小,而当以超过2500公里的带宽进行计算时,Moran's I指数由正变负,当然,这时伴随概率P值显示不存在全域性的空间相关性。这一特征贯穿了1998—2009年的12个年份。

从时间维度看,表1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在逐渐加强。如按0—500公里的带宽计算,1998年的Moran's I指数值为0.186,而到2009年增加至0.294;而按0—2000公里的带宽计算,Moran's I指数值则由0.002增加到0.036。其他带宽范围也显示出同样的特征。

上述Moran's I指数测度了中国全域范围内各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测度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域性的相关性越来越强烈。下面我们再从局域Moran's I指数考察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强相关性的区域数量也在增加。Anselin(1995)指出,地区间空间关联的局域分布可能会出现全域指标所不能反映的“非典型”情况,甚至出现局域空间关联趋势与全域趋势相反的情况,因此有必要使用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来分析空间关联的局域特性。局域Moran's I指数是用来测度区域空间局域自相关的主要指标:

I i =Z

i∑

n

j=1

W

ij

Z

j

(2)

其中,Z

i =Y

i

-珔Y,Z

j

=Y

j

-珔Y,Y

i

、Y

j

表示第i、第j地区的观测值,本文中是人均GDP,n为地区数,W

为空间权矩阵。该指数测度了第i地区与其周围其他地区间的相关程度:正值表征该地区与周围65

地区具有正相关的特征,即具有相似人均收入水平的地区集聚在一起;负值表示与周围地区存在着负相关,即相异人均收入水平的地区集聚在一起。该指标与Moran 散点图配合使用能对局域相关的格局与特征给予较为清晰的刻画(Anselin ,1996)。表1

中国空间自相关Moran's I 指数及其统计检验

年份距离(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1998

I 0.1860.1270.0900.002-0.017-0.027P -value

0.0530.0060.0040.

0700.1370.2261999

I 0.1890.1290.0910.002-0.016-0.027P -value

0.0510.0060.0040.0690.1300.2172000

I 0.2170.1560.1060.011-0.011-0.025P -value

0.0350.0020.0020.0350.0730.1622001

I 0.2090.1480.1000.007-0.014-0.026P -value

0.0390.0030.0020.0500.1010.1852002

I 0.2170.1530.1030.008-0.013-0.025P -value

0.0350.0020.0020.0460.0920.1682003

I 0.2350.1650.1080.010-0.012-0.025P -value

0.0270.0010.0020.0400.0830.1622004

I 0.2500.1750.1130.012-0.010-0.024P -value

0.0220.0010.0010.0330.0720.1492005

I 0.2640.1890.1220.017-0.008-0.023P -value

0.0170.0000.0010.0210.0530.1262006

I 0.2750.2000.1280.021-0.006-0.022P -value

0.0150.0000.0000.0150.0410.1072007

I 0.2820.2090.1340.024-0.004-0.021P -value

0.0130.0000.0000.0110.0320.0902008

I 0.2900.2250.1460.030-0.001-0.020P -value

0.0120.0000.0000.0060.0200.0702009

I 0.2940.2380.1540.0360.002-0.019P -value

0.015

0.000

0.000

0.003

0.013

0.054

在地域广袤的中国,不同区域间的关联状况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图1给出了按带宽为500公里时测度的1998年与2009年中国各地区人均GDP 的Moran 散点图。可以看出具有非典型观察值的地区即位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地区在期初和期末有了较大的变化:1998年时,有11个地区属于非典型观测值的地区,到了2009年这种非典型观测值的地区降到了7个。这种变化趋势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具有较高人均GDP 水平的地区被更多的具有同样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所包围;同时,具有较低人均GDP 水平的地区被更多的低经

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所包围,而那些高人均收入与低人均收入相邻而聚的省区减少了。

①从这里已经看到,中国不同地区间全域性的空间相关性与局域性的空间相关紧密相联,经济发展的地理空间效应对地区经济发展一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这种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

7

5①

1998年伴随概率P 值小于5%的地区只有天津与上海两个地区,2008年则增加到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贵州6

个地区。限于篇幅,本文未列出局域自相关的Moran's I 指数值,需要的读者可通过Email 向作者索取。

图11998、2009年中国各地区人均GDP的Moran散点图

效应更大程度上是局域性的空间溢出。那么这种局域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到底起着多大的作用呢?这需要进一步通过严格的计量分析来进行实证。

三、空间溢出效应的模型设定

(一)理论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差异极大。探究其原因,外部性对经济增长或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增长主要是其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长促成的,而新增长理论则认为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固定资本投资隐含的技术进步(Romer,1986),或者说得益于以“干中学”为表现形式的人力资本积累(Lucas,1988)。而近年来新地理经济学则从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形成的累积循环角度描述了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发生极化的机制,并称之为“大地理范围集聚的空间外部性”(Fujita et al.,1999;Fujita and Thisse,2002)。他们以空间距离为权重将所有周边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加总起来以衡量一个地区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规模,并将之作为市场潜能来考察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Redding&Venables (2004)、Redding(2005)则直接将这一思路扩展到对地区人均GDP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他们基于跨国数据的研究发现,市场潜能在解释各个国家之间人均GDP的差异中起着显著的作用。Crozet&Koenig(2005)使用欧洲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也发现,一个地区的市场潜能对其人均GDP的增长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虽然推理过程不尽相同,但大多数研究将空间外部性对地区人均收入的影响机制都表示为如下形式的简易模型:①

w

r

=∑R

s=1Y

s

e-τ(σ-1)d sr Pσ-1

()

s 1

(3)

式中,w

r 是地区r的劳动力要素价格,Y

s

、P

s

分别代表地区s的总消费支出与价格指数。e-τ(σ-1)d sr

代表地区r与地区s间的双边“冰山”贸易成本(bilateral iceberg trade cost),它是地理间隔距离d

sr 的增函数,其中τ为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σ为产品间的常替代弹性。

(3)式是所谓新经济地理理论(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中经典的工资方程(Fujita et al.,1999),它表明市场均衡条件下某地区劳动力价格是该地区产品进入其他地区市场的函数,

∑R s=1Y

s

e-τ(σ-1)d sr Pσ-1

()

s

即所谓r地区Krugman意义上的市场潜能(market potential),它是各地区消费支出的加权和,权数为与地区间距离有关的贸易成本以及地区市场价格指数的某种组合。将工资视为单位劳动者的收入或单位劳动者创造的产出时,(3)式表明一个地区的市场潜能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Krugman提出的市场潜能理论,揭示了地区间溢出效应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其经济总量规模往往较大,发展速度也较快,因此该地区对其

85

①参见Mion(2003)、Niebuhr(2006a,2006b)的相关讨论。

周边地区产品的需求能力就大,意味着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其周边地区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以MP

r

作为地区r的市场潜能,即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对该地区可能带来的潜在发展效应,并用人均收入替代(3)式中的工资,可以得到某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溢出效应间的关联关系:

ln Y

r =γln MP

r

(4)

其中,γ=1/σ。引入时间维度t,(4)式可进一步写成增长率的形式:

ln

Y

rt

Y

r,t-1

=γln

MP

rt

MP

r,t-1

(5)

(5)式表明一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直接依赖着该地区市场潜能的变动,而该地区的市场潜能主要与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价格以及该地区与其周边地区的市场距离有关,可视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对该地区的直接溢出效应。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

根据上述理论模型的设定,用人均GDP代表地区的人均收入,则以人均GDP表征的地区经济发展要受到该地区的市场潜能或者说受到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另外,根据古典增长理论以及新增长理论,我们将资本、劳动力以及人力资本引入到计量模型之中,用来考察主要投入要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我们也引入各地区到最近海岸港口的距离,以代表各地区受海外市场的影响因素。据此,本文设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计量模型如下:

ln

Y

rt

Y

r,t-1

1

ln

MP

rt

MP

r,t-1

2

ln

K

rt

K

r,t-1

3

DKL

rt

4

DL

rt

5

d

rt

rt

(6)

其中,各变量下标r代表地区、t代表年份,Y

rt 代表地区r第t年的人均GDP;K

rt

代表人均固定资产

投资,其中既包括国内投资,也包括外商投资;DKL

rt =KL

rt

-KL

r,t-1

为人力资本的变动,KL

rt

为地区r

第t年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例;DL

rt =L

rt

-L

r,t-1

为劳动力投入的变动,L

rt

为地区r

第t年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d

rt

为各省区省会城市与最近海岸港口的距离。

四、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为了对中国大陆31个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考察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我们以(6)式为设定的计量模型进行经验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中经济、人口类数据来自1999—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会城市间的距离以及省会城市与最近海岸港口的距离数据是根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1:400万中国地形数据库整理得到的,采用的是欧氏直线距离。

本研究特别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它通过市场潜能这一指标来刻画。我们采用最为常见的Harris(1954)提出的市场潜能函数方法来衡量各地区的市场潜能:

MP

rt

=∑

s≠r GDP

st

d

rs

(7)

其中GDP

st 为第t年地区s的GDP,d

rs

为地区r与地区s省会城市间的欧氏距离。这一方法简单地

刻画了地区r的市场潜能,它是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加权和,权数为该地区距其他地区距离的倒数。这一方法认为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对该地区的溢出效应随着地区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各地区GDP数据按GDP平减指数进行了缩减,同样地,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也根据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缩减,因此它们的变动中已不包括价格变动的影响。

(二)模型估计

我们的研究采用了中国大陆31个省区11年的相关数据,因此具有典型的面板数据特征,需要

95

采用panel data方法进行计量分析。在面板数据分析中,必须控制两类非观测效应———个体效应

与时间效应,因此,我们将(6)式中随机误差项设定为μ

rt =α

r

t

+u

rt

的形式。

然而,正如许多其他计量分析方法一样,对(6)式的估计还要具体看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是否满足经典的Gauss假设。如果满足,通常的估计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才可得到无偏且一致的估计

量。这里,一方面需要考虑代表个体效应的α

r 与代表时间效应的δ

t

是否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相

关,从而决定面板数据模型是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的方法来估计;另一方面需要考虑随机误差项u

rt

所具有的分布形态。在第二部分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不同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间依赖性,因此,还必须将这种地理空间依赖信息引入到模型里去,才能得到更为可信的估计结果。在我们模型的设定中,已通过市场潜能这一变量来刻画某地区对其他地区的空间依赖关系。然而我们知道,一个地区对其他地区的依赖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仅凭借市场潜能一个指标可能无法完全抓住所有的影响因素,其他可能影响着地区经济增长的且具有空间相关性的因素便进入到了模型的误差项中,这将可能导致模型的随机误差项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因此,我们将(6)式具体化为如下空间误差模型来进行估计:

y t =x

t

β+α

r

t

+u

t

,u

t

=λWu

t

t

ε

t

N(0,σ2I

n

)(8)

其中,y

t 是由ln(Y

rt

/Y

r,t-1

)为元素组成的列向量,x

t

为一矩阵,矩阵的各列分别是以ln(MP

rt

/

MP

r,t-1)、ln(K

rt

/K

r,t-1

)、DKL

rt

、DL

rt

、d

rt

为元素的列向量。α

r

、δ

t

是表征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随机

列向量,u

t 与ε

t

均为以u

rt

与ε

rt

为元素的列向量。我们称(8)式为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spatial

error panel data model),λ是空间误差模型中揭示回归残差之间空间相关强度的参数。(8)式中的W为空间自相关权矩阵,其生成方式与前述计算Moran'I指数中的权矩阵W相同。空间误差模型不再适合用OLS法进行估计,一般采用极大似然法(ML)进行估计而得到可信的参数估计值。

(三)计量结果分析

1.全域性估计分析

我们的计量分析相结合地采用了R软件与Matlab软件。①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要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的一个直接体现是地区的市场潜能。同时,空间相关分析已经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空间相关性,因此需要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当然,由于是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的选择显得异常重要,需要在固定效应估计与随机效应估计方法中进行选择。为了比较,我们首先对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基本面板数据模型(6)式进行估计,并通过Hausman检验来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估计方法中进行选择,同时,也通过Wooldridge序列相关检验以及Baltagi序列相关检验来检验基本面板数据模型是否存在时间效应。表2中的模型1、模型2给出了相应的估计结果。

表2中模型1与模型2的估计结果显示,无论是固定效应OLS估计,还是随机效应GLS估计,都显示出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的增长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检验,但人力资本变化的影响未通过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中国各地区距海岸港口的距离越大,意味着进入海外市场的运输成本越高,因此呈现负面影响效应,但随机效应的GLS估计显示出这一负面影响的力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固定效应ML估计没有这一项。我们所关注的地区市场潜能、或者说区域间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两种估计中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与理论分析完全一致,而且从估计结果看,这种市场潜能变动的弹性值已超过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值。

06

①估计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Matlab原代码来自http://www.spatialeconometrics.com。

表2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模型类型/估计方法

基本面板数据模型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

模型1:固定效应

LSDV估计

模型2:随机效应

GLS估计

模型3:固定效应

ML估计

模型4:固定效应

ML估计

常数项0.027***(0.000)

ln(K

rt /K

r,t-1

)0.131

***

(0.000)

0.150***

(0.000)

0.130***

(0.000)

0.129***

(0.000)

DKL

rt

0.122

(0.213)

0.098

(0.319)

0.176*

(0.051)

0.196**

(0.031)

DL

rt 0.687***

(0.000)

0.660***

(0.000)

0.686***

(0.000)

0.694***

(0.000)

ln(MP

rt /MP

r,t-1

)0.472

***

(0.000)

0.416***

(0.000)

0.472***

(0.000)

0.472***

(0.000)

d

rt

-0.30e-05

(0.2315)

λ

0.234***

(0.003)

0.201**

(0.012)

是否包含时间虚拟变量否否否是调整的R20.6650.6470.7050.708 log-likelihood916.0894.1918.7926.5

是否存在时间效应的检验:Wooldridge's test/Baltagi's test χ2=0.010

(0.918)

z=0.029

(0.488)

是否选择随机效应模型的检验:Hausman test χ2=16.60(0.002)

注:1.在“是否存在时间效应的检验”中,Wooldridge's test与Baltagi's test分别用来检验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残差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原假设为“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在“是否选择随机效应模型”的检验中,Hausman test用来检验随机效应模型是否比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原假设是“两者无显著差异”。

2.表中圆括号()中的数据为相应估计量的伴随概率P值,***、**、*分别表示在1%、5%与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下同。

当然,从计量检验的角度看,一方面,基本面板数据模型的两种估计都显示不存在未观测的时间效应,固定效应OLS估计的Wooldridge序列相关检验值为χ2(1)=0.010、随机效应GLS估计的Baltagi序列相关检验值为z=0.029,它们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拒绝不存在时间效应的假设;另一方面,Hausman检验进一步显示,χ2(4)=16.60,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估计无差异的假设,因此,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相对更优。

如果模型设定中不考虑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间的相互影响,分析也就到此为止。但由于第二部分的讨论已发现中国31个省区间具有明显的自相关性,即存在地理位置上的集群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群特征越来越显著,表明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我们虽然通过引入市场潜能变量来刻画这种地区间的溢出效应,但如果市场潜能这一变量不能包含全部的空间溢出性的影响因素,则那些未引入的存在着空间相关性的因素将进入到模型的随机误差项中。这时,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以及传统的估计方法将不再适用,而需要引入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并通过空间技量技术对其进行估计。

16

表2的模型3、模型4是对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8)式采用固定效应ML估计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由于基本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发现不存在时间效应,因而模型3未考虑时间效应。当然,为了比较,我们也在模型4中引入了时间虚拟变量,对它的估计可以进一步检验模型3的稳健性。估计结果显示,即使与传统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模型1)相比,空间误差模型不仅有着更大的调整的R2,而且对应的对数似然函数值也增大了。同时,表征空间误差效应的参数λ也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表明引入地区间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设定更正确。从未包含时间虚变量与包含时间虚变量的模型估计结果看,一方面,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后仍发现不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①另一方面,其他变量的显著性均没有变化,而且各变量参数估计结果的变化也不大,表明不含时间效应的空间误差模型的设定具有稳健性。为此,我们选择面板数据空间误差模型3作为最终设定的模型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表2的估计结果显示,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3对市场潜能参数的估计结果与基本面板数据模型1的结果基本相同,均在0.47左右,表明以地区市场潜能为代表的直接空间溢出效应对近10年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经济增长率将提高0.47个百分点。从弹性值来看,市场潜能扩大的效应已超过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效应,后者的弹性值仅为0.13。②这与新经济地理学的预期完全一致,即一个地区拥有进入其他大规模市场的良好机会,关联效应所产生的外部性将导致该地区获得较高的增长水平(Crozet and Koenig,2005)。不仅如此,空间误差模型还显示出了基本面板数据模型所无法发现的结果: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还与周围省域经济增长的随机冲击有着密切的关联,揭示回归残差之间空间相关强度的参数λ显著不为零表明,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还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扩散效应,我们称之为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总之,从这种直接与间接空间溢出效应的角度看,进入21世纪以来,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然,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还表明,古典增长理论仍适用于对中国经济增长现象的解释,即固定资产投资与劳动力的增加均会促进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这一结果与基本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相仿;但与基本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不同的是,空间误差模型表明人力资本对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人力资本参数的估计值达到0.176,并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检验,意味着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每增加1%,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将上升0.176%。这一估计结果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增长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在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中并未检测出来,再次表明未考虑空间相关性的传统模型在模型设定上是有偏误的,由此也带来了估计结果的偏差。

2.局域性估计分析

表2中列出的结果均是全域性(Global)估计的结果,是中国31个省区经济发展的平均状况。前文已经指出,我们所关注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很可能与不同地区间的空间距离有较大的关系:距离越近,空间溢出效应理应更加显著。因此,在我们设定某地区的市场潜能变量时,是以地区间距离的倒数为权数对其他地区GDP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为了更深入地考察地区间的空间距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我们下面按各省区省会城市间直线距离的大小范围进一步进行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表3是对未包含时间虚变量的面板数据空间误差模型采用固定效应ML法进行估计的结果,

26①

由于篇幅所限,文章中未具体列出时间虚拟变量的估计值与相应的伴随概率值。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由于模型中劳动投入与人力资本两变量的设置方式与固定资产投入及市场潜能两变量的设置方式不同,因此它们间的

参数估计结果不能进行直接比较。

其中市场潜能指标按省区省会城市间直线距离的大小范围计算。表中数据显示,市场潜能参数的估计值随着地区间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各省区省会城市间的直线距离小于1000公里时,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力最大,参数估计值高达0.399;而当各省区省会城市间的直线距离在2500至3000公里的范围内时,市场潜能参数的估计值降至0.275。当各省区省会城市间的直线距离超过3000公里时,参数估计值虽然为0.076,但从伴随概率看,甚至未能通过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意味着某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距其3000公里以外的地区不再产生实质的直接外溢性影响,或者说,距离间隔超过3000公里的省区间已不存在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市场潜能所表征的区域间的直接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的是,通过随机误差项表现的区域间间接影响的λ值并没有随区域间空间距离的增大而下降,并且它们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检验,意味着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还通过随机误差效应间接地影响着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这种间接溢出效应并没有受到区域间空间距离大小的影响。

表3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按距离范围考察

省区省会间直线距离d<10001000<d<15001500<d<20002000<d<25002500<d<3000d>3000

ln(K

rt /K

r,t-1

)0.132

***

(0.000)

0.133***

(0.000)

0.141***

(0.000)

0.144***

(0.000)

0.145***

(0.000)

0.149***

(0.000)

DKL

rt

0.161*

(0.077)

0.171*

(0.059)

0.176*

(0.053)

0.180**

(0.049)

0.188**

(0.040)

0.202**

(0.026)

DL

rt 0.699***

(0.000)

0.684***

(0.000)

0.694***

(0.000)

0.705***

(0.000)

0.703***

(0.000)

0.712***

(0.000)

ln(MP

rt /MP

r,t-1

)0.399

***

(0.000)

0.381***

(0.000)

0.374***

(0.000)

0.304***

(0.000)

0.275***

(0.001)

0.076

(0.529)λ

0.219***

(0.006)

0.272***

(0.000)

0.284***

(0.000)

0.280***

(0.000)

0.299***

(0.000)

0.393***

(0.000)

adj_R20.6980.6980.6950.6920.6910.688 log-likelihood914.9914.3914.4910.8909.5905.5

五、结论与启示

30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不断消除,产品与要素在不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扩大了各省区的市场空间;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依靠本区域内资本、劳动力以及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其邻近地区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市场需求规模,即市场潜能扩大的影响。因此,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才能更加全面与深入,以地区市场潜能为代表的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就成为了本研究的主要议题。

首先,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9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还呈现着按地域间空间距离的大小有规律变动的特征,即随着地区空间距离的增加,空间相关的强度趋于减弱;同时,从时间维度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加强。另一方面,从地区局域相关的角度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各省区邻近省区显著相关的区域数也在增加。

其次,本文通过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来揭示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是如何通过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受到影响的。在这里我们将市场潜能视为区域经济

36

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直接测度指标,并将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所关注的物质资本投入与人力资本投入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计量模型框架中,使用近10多年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进行了因素分析。计量分析发现,一方面,古典增长模型与新增长理论所反映的增长机制仍然决定着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仍脱不开本地的要素积累;另一方面,当我们控制了要素投入的影响后,发现一个地区的市场潜能对其经济增长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换言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显著地影响着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该因素对地区人均GDP的增长弹性甚至超过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同时,我们所采用的空间误差模型还进一步显示出,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与周围省域经济增长的随机冲击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即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还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扩散效应。因此,一个直接的政策启示是:进一步消除不同省区间的市场壁垒,加速中国全域性市场一体化进程,以便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开辟更大的上升空间,应当是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中着重考虑的议题。

第三,本研究所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区域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确实会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趋于减小吗?”我们按各省区省会城市间直线距离的大小范围计算市场潜能指标后,再次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人均GDP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确实随着地区间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即本研究再次明确验证了著名的地理学第一定律假说,即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得较近的事物总比离得较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一些(Tobler,1979)。因此,这里的一个政策启示即是:政府应鼓励经济活动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即可以考虑顺应当前产业跨区域集聚的趋势,将西部地区部分人口迁移至东南部沿海地区,在那里形成若干个世界级大型都市圈,以充分发挥经济集聚效应及扩散效应,并在其带动中、西部地区更快成长的同时,使中国更多的人口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最后,本研究由于模型变量的设置方式不同,人力资本、劳动投入与市场潜能、资本投入的计量分析结果不能直接比较,但估计结果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与劳动力投入仍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动力源,中国现阶段仍然离不开物质资本与劳动投入来推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当然,人力资本与地区间空间溢出效应的较大潜能却也揭示出了未来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两大着力点:一是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尽快提升高素质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中国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对地区经济增长理应起到的重要作用;二是进一步消除不同省区间的市场壁垒,加快全域性一体化市场建设,以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两点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人口红利、尤其是劳动力红利逐渐减弱的大背景下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参考文献

陈涛涛、陈娇,2006:《行业增长因素与我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经济研究》第6期。

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2006:《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世界经济》第2期。

何洁,2000:《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世界经济》第12期。

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2010:《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经济研究》第6期。

李善同、侯永志、刘云中、陈波,2004:《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经济研究》第11期。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2005:《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经济学(季刊)》第4卷增刊。

刘已洋、路江涌、陶志刚,2008:《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制造业企业的溢出效应:基于地理距离的研究》,《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

潘文卿,200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第6期。

潘文卿,2010:《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吴玉鸣,2007:《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第2期。

张晓旭、冯宗宪,2008:《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经济学(季刊)》第1期。

46

赵奇伟、熊性美,2009:《中国三大市场分割程度的比较分析:时间走势与区域差异》,《世界经济》第6期。

Anselin,L.,1995,“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Geographical Analysis,27(2),93—115.

Anselin,L.,1996,“The Moran Scatterplot as an ESDA Tool to Assess Local Instability in Spatial Association”,In M.Fischer,H.J.Scholten and D.Unwin(Eds.),Spatial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n GIS.London,UK:Taylor and Francis.Brun,J.F.,J.L.Combes and M.F.Renard,2002,“Are There Spillover Effects between the Coastal and Noncoastal Regions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13,161—169.

Crozet,M.and P.Koenig,2005,“The Cohesion V.S.Growth Tradeoff:Evidence from EU Regions(1980—2000)”,ERSA Conference paper,No.erasa05,716.

Groenewold,N.,G.Lee and A.Chen,2007,“Regional Output Spillovers in China:Estimates from a VAR Model”,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86,101—122.

Groenewold,N.,G.Lee and A.Chen,2008,“Inter-regional Spillovers in China:The Importance of Common Shocks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gions”,China Economic Review,19,32—52.

Harris,C.D.,1954,“The Market as a Factor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44,315—348.

Mion,G.,2003,“Spatial Externalities and Empirical Analysis:The Case of Italy”,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56,97—118.Niebuhr,A.,2006a,“Market Access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New Economic Geography in Europe”,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40,313—334.

Niebuhr,A.,2006b,“Spatial Effect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Do Border Regions Benefit Above Average?”,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36(3),254—278.

Tobler,W.R.,1979,“Lattice Tuning”,Geographical Analysis,11(1),36—44.

Ying,L.G.,2000,“Measuring the Spillover Effects:Some Chinese Evidence”,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79(1),75—89.Ying,L.G.,2003,“Understanding China's Recent Growth Experience: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37,613—628.

Zhang,Q.and B.Felmingham,2002,“The Role of FDI,Exports and Spillover Effect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38,157—178.

Regional Linkage and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Pan Wen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Based on the ESDA method,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 of regional linkage an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mong China's regional per-capita GDP from1998to2009.We find that there exists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ll over the country,and this kind of autocorrel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 since1998.Meanwhile,the local spatial correlation is gradually being shown.During the last10years.With the help of the new-economy-geographical model,we try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potential market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is important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rate.1%increase of market potential raises GDP per capita growth by0.47%.In terms of elasticity,the effect of market potential outperforms that of capital.However,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among regions will gradually vanish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regions increase.

Key Words:Regional Linkage;Economic Growth;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JEL Classification:C31,C33,R11

(责任编辑:晓喻)(校对:晓鸥)

56

从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看农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从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 看农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曾乐元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农业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并未解决。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对于农业和农业发展问题的关注却开始降温,忽视农业、掠夺农业、挤占甚至挪用农业投资的情况日益严重,各地政府在经济工作中偏重于追求过高的工业发展速度,热衷于开发区、房地产和市场建设,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衡。据专家分析研究和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合理比例应是215∶1,但1991~1994年间却为4∶1。尽管近年来中央多次重申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但忽视农业和农业发展问题,放松对农业的领导和投入的状况并未根本扭转。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农业产业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主要侧重“稳”的作用,而很少注意农业产业作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联带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广泛宣传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点,更使这种片面认识格式化、观念化。 不可否认,农业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在理论上忽视农业产业的关联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致富搞活”割裂开来却是十分有害的,必然导致许多地方在“兴地富民”时只把农业作为“口粮农业、口头农业、口号农业”去抓,而不愿真正把财力和精力投到农业中去。根本扭转这种状况,必须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农业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突破原有思维定势。 二、农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产业关联度是指社会生产中不同产业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在技术结构、产品需求结构方面扩散程度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程度。产业关联包括前向关联(即一个产业部门与吸收其产出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后向关联(即一个产业部门与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关联度高的产业部门前后向关联广泛,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程度较高,其投入产出的增加,会对相关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产生较强的乘数作用,并通过相关产业部门的关联效应将这种乘数作用传散到更多的产业部门,进而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我国,农业产业就属于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部门之一。 ——农业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对第二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及其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在后向关联效应的作用下,首先会带动为农业产业提供投入品的、与农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投入产出的大幅度增加。最近两年,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便也摆脱了前几年徘徊的局面,特别是农用汽车、联合收割机、化肥、农膜等的发展尤为显著,96年农机产品销售总额在机械行业中由第九位跃居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极强的后向关联效应。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出的增加,也会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带动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等产业部门投入产出的增加,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为吸收农业产出的前向相关部门提供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的加工对象,从而促使更多的相关部门的产生和发展,陕西省近年来由于苹果生产大幅度增长而带动果汁加工企业的大批建立就是农业产业前向关联效应的最好例证。 农业产业的这种关联效应还会增强其前向关联产业部门与后向关联产业部门之间的互动效应,并会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各自的关联效应传散到钢铁、机械制造、原材料、石油、电力、化工、机械修配等产业部门,进而传散到整个第二产业的所有部门,带动整个第二产业的发展。 必须看到,农业产业对于第二产业的关联效应不仅仅是引起其数量的扩张,更主要的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如我国农用机械生产不但存在着品质低、性能差、功能少、能耗高等问题,而且还存在重动力机械(主要是拖拉机)轻工具机具;重田间作业机械轻固定作业机械的倾向。有资料表明,与拖拉机配套的拖带农机具在发达国家已达千余种,我国仅有百来种。农业产出的增加无疑对前向相关产业部门的加工率、加工深度和精度、加工产品品种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为第二产业赋予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联带作用。流通部门既是与农业产业直接关联的产业部门,又是农业与第二产业关联效应得以实现的媒介,因此,随着农业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及其与第二产业关联程度的增强,农用生产资料流通部门和农产品购销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仓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部门 — 1 2 — 理论导刊97.6农业?农村?农民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财税政策方面的缺陷,如分税制、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这个难题也困扰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做到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途径来协调区域发展。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是基础,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所引起的,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杠杆之一的财税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自动调节和“熨平”经济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品的供给三个方面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重新调整,保持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干预经济:政府直接投资或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公共产品领域,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如通过政府采购从产品市场上直接启动落后区域的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区域结构性转换;通过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某些产业的区域进入或促进某些产业的区域退出;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影响私人经济主体的区域决策行为,引导私人经济作出符合财税政策导向的决策,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 二、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53~1978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的时期。那时的“平衡”是一种生产力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应用文-世界经济视野中的空间关联效应初探

世界经济视野中的空间关联效应初探 ' 目前,关于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是新 地 的一个新领域,但还不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传统国际经济学中,国家通常被抽象为具有稳定要素禀赋或 权限的空间一点,忽视了国家在空间角度的关联效应。城市经济学模型化城市内部结构,但缺乏城市间关联效应的研究。在学术界提出全球化是国家之间的“距离的消亡”观点之后,不少学者不仅尝试把空间以经济地理的形式引入主流经济学中,更加意识到对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是理解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空间关联效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产业梯阶转移,对理解当代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空间关联效应的两个基本原则 传统经济学理论,由于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经济活动最终将空间均匀分配。然而,现实世界却长期存在人口、繁荣和贫穷的空间聚集。在此基础上,空间经济或经济地理学提出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以及经济要素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空间关联效应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给定经济活动中心的位置,城市的经济活动和收入水平与跟这些中心位置的空间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比如,租金由城市中心向边缘依次降低;二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经济活动中心的形成,以及经济活动中心的位置的决定因素,如城市中的贫民窟和工业区、国家内的城市系统 ,以及世界经济中长期存在国际收入不平等现象。上述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完全不同的空间规模加以解释,但需要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空间距离成本,二是要素聚集机制。 1.空间距离成本 空间距离增加经济行为的直接交易成本,抑制经济行为发生。研究表明,随着两地距离的扩大,两地问的经济活动的发生率逐渐降低。第一,两地距离扩大降低贸易量。重力模型估算表明,当两地间的空间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2000公里,贸易量减少50%;两地间的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4000公里,贸易量降低82%;当两地问的距离进一步扩大到8000公里,贸易量降低93%。第二,两地空间距离扩大降低跨国资本流动。Portes和Rey(1999)对跨国资本进行研究发现:两地间的距离为8000公里时,两国的跨国资本流动还不足距离为1000公里时的1/5Di Mauro(2000)研究了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动,发现随着国家间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8000公里,跨国直接投资下降的比率相对少一些,尽管下降的比率已经超过一半。第三,在跨国境经济行为中,国家间政策、 和 方面的差异构成间接的空间距离成本,提高了国家间的贸易成本,阻碍经济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即使在关系密切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量,也比加拿大国家内部各州之间的贸易量下降10~20倍。 2.要素集聚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以规模经济递减原理为基础,暗含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扩散和传播是均匀的,任何东西都自给自足。但“自给自足资本主义”与现实世界不相符合,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规模经济的认识问题。只有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才会有在生产所有产品(低贸易成本,但是规模小)和生产部分产品(高的贸易成本,低的生产成本)之间的平衡。从本质上来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面试官如何在面试中运用FAB的关联效应

面试官如何在面试中运用FAB的关联效应 在销售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有一种很有效的销售技巧叫“fab—利益销售”,即销售人员从产品或服务的“性能”(feature)、“优势”(advantage)和“利益”(benefit)三个角度,向客户进行科学而详尽的讲解和演示,以达到消费者的认同与最终购买。fab技巧强调了“产品能带给消费者利益”,所以在营销过程中,很多交易得以顺利成交。 在不同组织的面试过程中,fab技巧理应成为面试官当家的一件“利器”!从招聘方的角度看面试的交流过程也是“市场行为”,即利用面谈的机会,面试官可以将组织的理念、文化特征、产品与服务的内容乃至职位的“价格”传播给候选人;同时面试官又可根据候选人对诸多问题的理解和应答,从f、a、b的角度有序地判断“价值”,从而进行科学和理性的选择。 “告诉你,这儿有一块奶酪” 在面试过程中,特别是应聘者第一次到单位面谈,面试官就可用“介绍”的方式把单位的概况进行描述,从“组织发展史”、“如今的规模”、“组织与人员结构”到“产品及市场”等,一一介绍。这样的开始,一是可以让应聘者放松,使谈话气氛融洽,以利后面的信息交流;二是能够让应聘者“有底”,可以判别这个单位是不是真正想要去的地方。尽管成熟的应聘者在投简历的时候都预先了解相关情况,包括到网站上浏览,但面对面得来的信息,会显得更加实在与真实。 我们假设应聘者通过了其它方面的测试,面试官觉得应聘者是“真正需要的人”,fab 技巧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比如,某展览公司在招聘一名策划人员时,面试官是这样“销售”公司职位的: 1)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它不光要求你有经验,还要求你有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新鲜独到又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某种程度上可需要天分呀(往往这些话就使应聘者跃跃欲试了)!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2011国家公考《申论》热点总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之主体功能区 理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吴优 专业:经济学 学号:20100828 指导教师姓名:任志军 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9月1日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产生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节行为。因此,严格地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才正式形成的,并越来越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全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因此,研究、完善和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且基础较差、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可 能的。 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market defect of the government's macro adjus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rictly speaking,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ormally form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increasing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al. The party's 16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as a whole the area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rom entered the stage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study,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an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ur regional policy system,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e China such a large, multinational fusion and poor foundation, a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ve very important sense, as long as the right way, the correct step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entirely possible .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高铁的关联效应

高铁的关联效应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高速铁路的建设高潮,作为交通运输业的一种革命性的运输工具,高速铁路的成功运营改变了运输格局,深刻的影响着高速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应。国内外关于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还未得出一致结论,大部分运输区域经济学者认为,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变了区域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结构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结构优化等,即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事实证明,随着高速铁路不断建设的里程扩大和运营时间的增长,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 高速铁路主要通过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和改善生产生活观念两方 面影响着区域经济,高铁影响着城市间的可达性,直接影响着聚集租金的改变,聚集租金的改变影响着经济范围的改变。其正面的影响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效应、同城化效应、产业聚集效应、辐射效应;负面影响主要为虹吸效应。同时,以武广高铁为例,研究武广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改善,探讨武广高铁对沿线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经济效应情况,探讨武广高铁对沿线城市的产业促进的效应和结构改变效应。最后,本文研究指出,在短期,高速铁路的发展会促进设站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对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不确定。在长期来看,高速铁路产生的区域经济效应使得高速铁路会促进设站区域以及周边的经济 发展,会对经济格局进行重组,因此,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表现

出正的空间经济效应。 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关联效应。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依靠其流动特性沟通生产和消费,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对于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是通过运输业本身对于工业品的强大需求,拉动工业的发展;而间接影响即为交通运输业改变了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联系,推动了各部门间的经济业务往来。高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运输方式,它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是较大的,除了具有上述特性外,它的影响也将是长期的,具有地区差异性的。以下将从高铁的技术特性,高铁对于沿线地区产生的区域经济效应入手进行分析。 高铁引起区域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 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可达性反映了区域与其他有关地区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与潜力。可达性最先是Hansen 在1959 年提出,是指交通网络中各节点互相作用机会的多少。后来,Goodall将可达性定义为一个空间位置相对于其他的空间位置而言,可以被到达的难易程度,并非仅指物理距Deichmann 认为可达性是特定的经济、社会机遇因素及其所在位置相互作用的结果。学者们通常将可达性的基本意义和个体在空间中移动的功能连接起来,判断交通系统可达性,并将其视为空间经济结构重组的“发生器”。 可达性引起聚集租金变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90分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90分 1、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协调。 正确错误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核心。 正确错误 3、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抓好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其主要依靠的手段是市场调节机制。 正确错误 4、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都非常重要。 正确错误 5、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两方面支持:一个是体制和机制的保证,另一个是资金上的支撑。 正确错误 6、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错误 7、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错误 8、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错误 9、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错误 10、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错误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正确错误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正确错误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正确错误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正确错误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正确错误 16、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总体战略概括如下:深入推进()大开发;全面振兴()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崛起;积极支持()率先发展。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7、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正式根据邓小平同志( )的思想,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党中央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 两个方针两个大局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 18、西部地区要根据自身资源、市场及各方面情况,大力发展具有( )的产业与产品。 区域特色绿色无污染高产性民族特色 19、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设想在第三步(本世纪中叶)时,我国能够达到或赶上( )的水平。 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20、作为老工业基地,( )对我国实行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东南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21、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在体制和机制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 )的调整越来越重要。 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商业结构 22、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 )是不断地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目标方式策略核心 23、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从()到()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增长方式;收入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试卷90分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试卷90分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效益率。生产要素流向边际效益低的地方。 正确错误 3、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是否为公共财政,主要看其收入来源,而不是财政支出结构。 正确错误 4、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正确错误 5、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非公经济越来越少,独资企业越来越多,各种企业的财产组织性日渐增多。 正确错误 6、我国的三大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 正确错误 7、我国东部地区想继续保持经济不断增长,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还要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 正确错误 8、建国初期我国重点发展农业,优于服务业,如今世界粮食危机严重,农业仍然是优于服务业发展。 正确错误 9、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进口协调拉动。 正确错误 10、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土资源划分为若干板块实行切合实际的区域政策。 正确错误 1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分为三大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正确错误 12、限制开发区如自然保护区等,有不允许开发的地区。 正确错误 13、国土开发格局的区域划分,以行政区为依托,没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正确错误 14、各主体功能区之间,需要西部向东部产业转移。 正确错误

1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错误 16、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一体化多元化丰富化同步化 17、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立。 政企合并政企分开政企对立政企同步发展 18、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要实现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公共体系,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特殊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公共服务优先化重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19、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对()进行就业援助制度。 单亲家庭军属家庭零就业家庭无子女家庭 20、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核心关键因素前提条件手段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公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 22、《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出台和执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我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国有资产企业财产公共财产公有制财产 2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年度单独编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报()批准。 上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当地财政部门国家财政部门 24、建立起城乡公共服务的统一制度,要靠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要靠全国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 财政直接支付制度资产异地管理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25、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五个统筹”提到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农民接受服务的能力和()相适应。 消费水平消费喜好消费环境家庭收入 26、十七大报告指出:把过去主要依靠()产业拉动,转变为一二三产协调拉动。 一二三四 27、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为()。①资金投入②取得技术效果③转化为经济效益④资金再投入 ①→③→②→④①→②→④→③③→②→①→④①→②→③→④ 28、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阶段。 大力兴农先工业后农业一元结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29、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是在()提出的。

交通运输与经济进展的关联效应

交通运输与经济进展的关联效应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作用力越来越大。只有真正的从科学角度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能更好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到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规划上。通过对地理系统中经济要素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经济活动的基本联系和空间格局必须依靠完善的交通网络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地域组织需要完善的交通网络组织为基础。只有实现运输网络的扩展、加强、综合化,才能促进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发展。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必然需要金融关系、商业关系、区域化关系、企业间的分工和集团化作用才能保证二者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费用和交通运输时间的减少对空间距离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经济角度分析,衡量空间距离状况的是费用和时间,主要是指人们克服此类障碍时期所付出的代价。 经济业绩是各国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经济业绩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移民、收入、失业、工业结构等问题大都是因为地理差异造成的,经济发展与区域福利发展空间不均衡问题会导致国民经济水平的下降。交通运输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为再配置奠定了重要基础。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效应,产业布局会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交通运输对区位划

分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交通运输与地区开发和地区繁荣产生不可分割的联系。 1交通运输对区位经济影响的效应研究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区位影响因素的最重要成分,运输费用对一个地区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也是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是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的费用如果很小,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状态,区位选择效应会很明显,任何企业都会选择对自己成本要求最小的区位,所以企业都选择成本低的区位导致产业积聚,最终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按照此种模式进行下去,产业都会选择成本低的地方,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所以产业会聚集到几个最有利的地方。如果按照相反的模式进行推算,如果交通运输费用达到一个很大的状态,导致远距离运输成为不可能的状况,区域交流会减少,区位优势很难得到体现,只能依靠自身供应[1-2]。因此廉价交通运输费用是地区经济规模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区域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础。如果运输费用处于很低的状态,社会产生的运输量会显著增加,所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会拉大,经济的活动范围同样会扩大,最终导致贸易范围扩大。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费用的降低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但是从现实状况看,交通运输费用的下降总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空间距离仍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区位研究可以清晰的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