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大气环流

第七章 大气环流

第七章 大气环流
第七章 大气环流

第七章大气环流(P.111-125)

本章主要介绍大气环流状况、大气活动中心、季风和地方性风情况,使学生对大气环流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大气环流模式(P.111-112)

大气环流: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平均)状态及其时空的变化过程。

一、单圈环流

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一致和没有地转偏向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哈得来环流图):赤道两侧地区终年受太阳的直射,得到的热量多;两极附近,太阳终年斜射,得到的热量少。因此,赤道两侧的空气受热上升,极地的空气冷却而下沉。在北半球,赤道附近的空气上升到高空后向北吹,到北极附近下沉,然后又从地面上向南吹,再回到赤道附近,于是形成了一个闭合流动圈。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实际上,在自转的地球表面只要空气一运动,地转偏向力即随之发生作用,使环流变得复杂起来。

二、三圈环流

1941年,美国气象学家罗斯尔(Rossby)提出了三圈环流模型:从图8—1(P.112)可以看到:假设地表均匀。

(1)由于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赤道地区由地面上升至高空的气流向北运动时发生偏转,至20°—30°N时,气流变成自西向东的纬向环流;这样就阻碍了低纬高空大气的继续北流,从而使大气在那里堆积,并辐射冷却而下降,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

(2)地面副热带高压的空气分南、北两支流动,流向赤道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北信风带,它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汇合形成赤道辐合带,这样在30°N与赤道之间的经圈剖面上形成一环流圈,通常称哈得来环流(信风环流圈)(即热带环流圈);

(3)副高和极地高压之间(60°N附近)相对是一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副高低层流向极地的暖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风(称为西

风带);

(4)从极地低层流向低纬的冷空气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北风(称极地东风带);

(5)两股冷暖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极锋。

(6)从副高北上的暖空气沿极锋向极地滑升,到高空分成南、北两支,北支流向极地,并下降循环形成极地环流圈;在极锋上空向南流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高压带地区与信风环流上空向北流动的气流相遇而辐合下降,形成一个逆环流圈,称为弗雷尔(Ferrel)环流圈(即中纬度环流圈)。结果,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三圈经向环流,同时在近地面形成三个纬向风带:极地东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低纬度信风带,以及四个气压带: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

三圈环流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地球上主要降水与干旱地带的形成。赤道两侧的气流是上升的,这里是地球上云、雨最多的地带;30°附近的气流是下沉的,这一带少雨而干旱。

第二节大气活动中心(P.113-117)

上面讨论的三圈环流和行星风带均未考虑地表物理状况的影响,地表物理状况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海陆的存在。由于海陆的热属性不同,使得上述有规律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或者断裂,或者变形。例如,副热带高压带(30~35°N 地区)原是一个连续带,但是夏季,由于海洋较大陆增暖慢,气温较大陆低,有利于高压的加强,故海洋上高压明显;而陆地强烈增暖,气温较海洋高,有利于低压的加强,所以副热带高压被割裂了,在海洋为高压区,在大陆上为低压区。在北半球夏季,高压中心分别在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附近和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即太平洋副高或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副高或亚速尔高压);低压区分别出现在印度和北美大陆(即印度低压和北美低压)。到了冬季,同在副热带,大陆为强烈冷高压控制,海洋为相对低压区。同理,副极地低压带也有类似情况。冬季大陆为冷高压,低压在海洋上。北半球低压中心分别在冰岛和阿留申群岛附近(即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高压中心在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即蒙古高压和北美高压)。这种由于海陆分布割裂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

心,对冬、夏天气、气候有决定性的影响,被称为大气活动中心(见表)。

第三节季风和地方性风(P.118-125)

一、季风

季风定义主要有两种:①认为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称为季风;

②认为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潮湿程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称为季风。后一种认识更符合东亚季风实质,故持第二种认识。

不同类型的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的,但一般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海陆性质不同形成的热力差异

在各种不同的地球表面中,海洋和陆地面积大,物理性质极不相同。在相同的辐射条件下,大陆气温变化快,海洋温度变化慢,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比大陆温度高,夏季大陆比海洋温度高。对于在海洋和陆地之上的空气来讲,在冬季到达海洋上空就可以获取能量,到达大陆上空气就会失去能量,即: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夏季正好相反。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冬夏季之间的相反热力差异,必然形成相反的热力环流。这是对于季风形成经典的解释。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的差异确实是季风形成的原因之一,但只用海洋陆之间的热力环流来说明季风环流是不完整。

东亚的海陆分布与季风的产生是有联系的。冬季在寒冷的亚洲大陆北方腹地(即冷源)有一个强大的冷高压——西伯利亚或蒙古高压。这个高压是寒冷的冬季风的源地。夏季在亚洲大陆南部腹地(即热源)则有强大的暖低压,这是夏季风能深入大陆的动力原因。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致使冬季位于蒙古高压东南方的东亚地区,位于蒙古高压南方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盛行的是偏北气流;而夏季位于亚洲暖低压东方和东北方的东亚大陆,和位于这个低压中心南方的南亚地区,盛行的都是偏南气流。(见图所示,李来胜P139)

2、行星热源的分布和极冰的作用(极冰:北极范围广大的冰雪覆盖区),亚洲大陆的季风只在南亚和东亚明显,大陆的北部和西部海岸季风现象不明显;亚洲大陆北部,海陆温度季节变化比南部明显得多,但实际情况是季风现象不明显。这是由于行星热源(行星温度纬度)的分布和极冰(冷源)作用所造成。

(假定地表物理性质均匀,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规律的增减,形成南北受热不均的温度差别,产生了南北方向上温度梯度,叫行星温度梯度。)

3、赤道辐合带

赤道季风还与赤道辐合带的南北移动有关,地球的风带分布在赤道附近是一个无风带。在这个地带里,由于空气炎热潮湿,上升气流很强,气压较低,所以两侧气压较高地带的气流,流向这里汇合,叫做赤道辐合带。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辐合带的北侧(在北半球)多为东北风,其南侧(在南半球)则为东南风。

赤道辐合带是随着太阳的位置而作南北移动的。在北半球的夏季,这个辐合带可以到达北回归线(23.5oN)附近,在这个地理位置上,冬季盛行的是东北风,夏季则由东南风转变成西南风,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4、行星风带

图8-1所示的地球风带分布,一般认为这种风带属行星风带。实际上形成风带的原因,除了行星冷热源的分布作用外,还应有海陆间温度梯度的成分在内,实际上行星风带和季风常合在一起,形成十分复杂的情况。(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季风的形成以海陆温度梯度为主,当这一温度梯度与行星温度梯度一致时,得到加强,季风现象显著;反之,受到削弱,季风现象不明显。)

二、地方性风

地方性风:在小范围的局部地区空气受热不均匀而产生的环流,称局地环流,也称地方性风。它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和峡谷风等。

(一)海陆风

沿海地区和岛屿上,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一天之中使风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上的气温比海上高,因而形成局地环流(图8-5,P.123),下层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慢,海面气温高于陆地,于是产生了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自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这种以一天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系,称海陆风。

(二)山谷风

在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

称谷风。夜间辐射冷却,气温迅速降低,而同一高度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较慢,于是山坡上的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系,称山谷风。(见图8-6,P. 124)

(三)焚风

焚风是一种翻越高山,沿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

当空气翻越高山时,在迎风坡被迫抬升,空气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1℃/(100m)降温;空气湿度达饱和时,按湿绝热直减率0.5℃/(100m)降温,水汽凝结,产生降水,降落在迎风坡上;空气越过山顶后,沿背风坡下降,此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为减少,下降的空气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至背风坡气温比山前迎风坡同高度上的气温高得多,湿度显著减小,从而形成相对干而热的风,称焚风。(见图)

焚风无论隆冬,白昼还是夜晚均可在山区出现。它有利也有弊。初春的焚风可以使积雪消融,有灌溉作用;夏末的焚风可促使粮食与水果早熟,但强大的焚风容易引起北方小麦空瘪粒现象,在林区易造成森林火灾。

(四)峡(狭)谷风

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狭窄谷口时,气流的横切面减小,由于空气质量不可能在这里堆积,于是气流加速前进,从而形成强风,称为峡谷或“穿堂风”。凡山谷地区地形像喇叭管的,两山之间经常会出现大风,这种风就是典型的峡(狭)谷风。(见图)

大气环流专题

(2010海南高考)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图1,完成1题。 图1 1.冰岛位于() A.极地高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西风带 D.副热带高压带 (2010江苏高考地理)2010年3月以来,北太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太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l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2题。 2.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下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朵朵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B.易受台风灾害侵扰 C.向南可至南非 D.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4、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1月B.4月 C.7月D.10月 (2011年江苏地理高考)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5题。

5.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是()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下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6.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A.1月B.4月 C.7月D.10月 二、综合题 (2012海南高考)图中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 200 毫米以上,年降水日数为214 天,素有中国“雨港”之称。 7.根据图文资料,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模拟练习卷: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环流与气候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当年欧洲人的帆船驶到某个海域时无风只能长时间漂流,最后不得不把运输的马匹推下海,欧洲人将该海域所在的纬度称为“马纬度”。下图为当年欧洲人绕好望角到亚洲的部分航线。完成下面两题。 1.(2020届四川成都外国语中学月考一,51)图示航程会经历“马纬度”现象的次数是(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2.(2020届四川成都外国语中学月考一,52)图示航程,船员还会经历的现象是( ) A.在①航段中,帆船越往南驶能见度就越好 B.在②航段中,帆船夏季可以借东北风顺风行驶 C.在③航段中,可以看到鱼群踊跃,岸边植被茂密 D.在④航段中,帆船7、8月经过好望角时风雨较大 下图为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hPa)的时空分布状况。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图甲

图乙 3.(2019安徽皖江名校二模,4)从多年平均状况看,40°N附近冬季风影响时间为( ) A.3个月 B.6个月 C.7个月 D.8个月 4.(2019安徽皖江名校二模,5)从多年平均状况看,50°N风力最小的时间是( ) A.4月 B.5月 C.7月 D.11月 5.(2019安徽皖江名校二模,6)图乙年份,我国主要表现为( ) A.冬季气温偏高 B.夏季气温偏高 C.降水南涝北旱 D.降水南旱北涝 下图为北半球7月180°经线近地面同一等压面海拔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2020届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二,13)图中风力最大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2020届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二,14)据图可知( ) A.甲地热带气旋向东运动 B.乙地此时高温多雨 C.丙地盛行东南风 D.丁地可能有冷暖气团交汇 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在变暖。下图示意某地7月7℃等温线近百年来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全球性大气环流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引言:1、大气环流的概念: 2、作用: 一、三圈环流 1、形成三圈环流的假设条件: 2、形成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是和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重点内容,要熟读、理解) (问题:1、三圈环流是指哪三圈?各环流是怎样形成的? 2、假如地球不自转,大气环流形势会怎样?) 4、画出三圈环流的示意图(①在右图中填注各气压带名称、风带名称 ②画出风向 ③在各气压带旁注明气流的运动情况 ④注明极锋的位置) [课堂小练习] (1)在各气压带中,盛行上升气流的是盛行下沉气流的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是(2)在各风带中,容易形成降水的是原因是 不容易形成降水的是原因 4、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①原因 ②规律: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 海陆相间分布 气压带呈状分布 2、南半球:气压带呈状 分布 原因是 (注意:同纬度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大陆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而同纬度海洋上气温高,为低气压控制。7月,同纬度大陆的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因此大陆上形成热低压,海洋为高气压。) 三、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 2、季风的成因① ② 东亚季风、南亚冬季风(东北季风)的主要成因是 南亚的夏季风(西南季风)的主要成因则是 3、为什么东亚的季风最为显著? 因为:是世界最大的大洋,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引起的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范围大致包括我国的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4、读课本2、20亚洲季风图(注意:①图中高压、低压的位置 ②东亚、南亚季风的风向及其成因)

(完整版)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专题训练题.doc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专题训练题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专题训练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1~2 题。 1.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2.当图中④地周围出现极夜时,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武汉梅雨B.南京伏旱C.北京寒潮D.哈尔滨洪涝 读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完成3~ 4 题。 3.关于图中a、 b、 c、 d 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①a 地等压面向上隆起②b地空气受热上升 ③c 地气压高于 b 处④d地气压最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若 a 处为副热带地区,则Q 地的风向可能是() ①东北风②东南风③西北风④西南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某月沿0 °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 5 ~ 6题。

5.上述“某月”是 A.1 月 B.4 月 C.7 月 D.10 月 6.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下图是“同一半球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某地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 7.若曲线②位于南半球,则曲线①所示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9.若曲线①表示上海,则关于曲线②所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雨热同期B.河流以夏汛为主C.典型植被是亚热带落叶硬叶林 D.代表作物是油橄榄、柑桔 下图示意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状况。读图,完成9 ~ 10 题。 9.该月份可能是() A.1 月B.4 月C. 7 月D. 1O 月 10.图示区域50°N 纬线的东西气压差大于30° N,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差异C.大气环流D.地势起伏 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11~13 题。

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24讲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24讲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现代产业活动的种类 b (2)不同产业活动的主导区位 b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b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1.现代产业活动的种类 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的下属部门。2.不同产业活动的主导区位 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3.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主要有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等形式。 (1)生产协作 主要有生产工序间的联系、零部件生产工厂间的联系和生产配套服务间的联系。 (2)商贸联系 分为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区际贸易联系比国际贸易联系要密切得多。现代物流业和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商贸业的发展。 (3)科技与信息联系 企业要保持优势地位,需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获得科技进步新成果,必然要求在区域和企业间加强技术和信息交流。 受产业的特点及科学技术的影响,各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差异较大。具体表解如下:产业类型主要区位特征原因目的 农业 与自然环境联 系密切 气候、地形、土 壤、水源条件优 越的地区 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 础,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布影 响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合理利用土 地优势,获取 更多的农副

产品 矿业 与自然环境联 系密切 矿产资源蕴藏 丰富的地区 矿产开采活动的前提是矿 产资源的存在,同时经济效 益与矿产数量、品位、埋藏 条件及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利用区域矿 产资源,促进 经济发展产业类型主要区位特征原因目的工业 受自然条件限制少, 更注重社会经济条件 等优势明显的地区 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 料、零部件、能源和 劳动力来自四面八 方,选择机会多 充分利用当地优势, 降低成本,占领市场商业、服务业 消费水平高、消费人 群密集的地区 消费对象是人,并由 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 数量决定生产效益 接近最大消费人群, 增加商品销量 部分产业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 (1)装配工业类(普通服装):是否有廉价劳动力。 (2)冶金工业(炼铝业):是否有丰富的能源。 (3)饮料业(啤酒):是否有广阔的市场。 (4)商品粮:廉价土地和水热条件。 (5)花卉业:市场和水源。 1.(2017年11月浙江选考)浙江某山区农民,利用“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下列农业区位因素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科学技术、市场需求 B.市场需求、自然条件 C.自然条件、国家政策 D.国家政策、科学技术 解析:选A。“互联网+农产品”模式利用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所以改变较明显的因素为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而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国家政策在这一过程中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2018年11月浙江选考)创意产业是利用创意、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新兴行业,人才是创意产业的关键要素。完成2~3题。 2.影响创意产业最小的区位因素是( )

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太阳辐射作用 大气运动需要能量,而能量几乎都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转化。大气不仅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地球给予大气的其它类型能量,同时大气本身也向外放射辐射。然而这种吸收和放射的差额在大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沿纬圈平均在35°S—35°N之间是辐射差额的正值区,即净得能量区。由35°S向南和由35°N向北是辐射差额的负值区,即净失能量区。这样自赤道向两极形成了辐射梯度,并以中纬度地区净辐射梯度最大。净辐射梯度分布引起了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热量收支不平衡,使大气中出现了有效位能,形成了向极的温度梯度。大气是低粘性、可压缩流体,温度和气压的改变可能引起膨胀或收缩。结果,低纬大气因净得热量不断增温并膨胀上升,极地大气因净失热量不断冷却并收缩下沉。在这种温度梯度下,为保持静力平衡,对流层高层必然出现向极地的气压梯度,低层出现向低纬的气压梯度。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和没有地转偏向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见图4·31。环流使高低纬度间不同温度的空气得以交换,并把低纬度的净收入热量向高纬度输送,以补偿高纬热量的净支出,从而维持了纬度间的热量平衡。因此,太阳辐射对大气系统加热不均是大气产生大规模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大气在高低纬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动力。 (二)地球自转作用 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着,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迫使运动空气的方向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结果使直接热力环流圈中自极地低空流向赤道的气流偏转成东风,而不能迳直到达赤道;同样,自赤道高空流向极地的气流,随纬度增高,偏转程度增大,逐渐变成与纬圈相平行的西风。可见,在偏转力的作用下,理想的单一的经圈环流,既不能生成也难以维持,因而形成了几乎遍及全球(赤道地区除外)的纬向环流。纬向风带的出现,阻挡着经向气流的逾越,引起某些地区空气质量的辐合和一些地区空气质量的辐散,使一些地区的高压带和另一些地区的低压带得以形成和维持。结果,全球气压水平分布在热力和动力因子作用下,呈现出规则的纬向气压带,而且高低气压带交互排列(图4.34)。而气压带的生成和维持又是经圈环流形成的必需条件。因而地球自转是全球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子。 (三)地表性质作用 地球表面有广阔的海洋、大片的陆地,陆地上又有高山峻岭、低地平原、广大沙漠以及极地冷源,因此是一个性质不均匀的复杂的下垫面。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来说,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冷热源分布和山脉的机械阻滞作用,都是重要的热力和动力因素。 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很大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相对热源,海洋上成为相对冷源;冬季,陆地成为相对冷源,海洋却成为相对热源。这种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到海陆间的气压分布,使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闭合的高压和低压。同时,冬夏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的气压梯度驱动着海陆间的大气流动,这种随季节而转换的环流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北半球陆地辽阔,海陆东西相间分布,在冬季,大陆是冷源,纬向西风气流流经大陆时,气流温度逐渐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训练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训练 一.选择题 1.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C.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D.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带 下图为“北半球大气环流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此季节,好望角的气候特征及伦敦盛行风分别是 A.温和多雨a→b B.温和多雨b→c C.炎热干燥c→d D.炎热干燥b→a 3.当b气压带被大陆上相反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大陆上等温线向 A.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或北凸出 B.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或南凸出 C南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均向高纬或北凸出 D南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低纬或南凸出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4~6小题 4.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干燥 B上升,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 5.图示月份,下列河流中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巴拉那河B.刚果河 C.湄公河 D.莱茵河 6.受①、②之间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有 A.东非高原 B.巴西高原 C.撒哈拉沙漠D.马达加斯加岛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7~8题。

7.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 .50°N 、(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B .90°N 、赤道低压带 C . 30°S 、(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D .60°S 、赤道低压带 8.由气压值推断此时 A .夏威夷高压势力强 B .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 .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 .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右图为极地俯视图,据此回答9~10题。 9.甲处风带的风向为 A .西北 B .东南 C .西南 D .东北 10.图示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 .开普敦与北京同为少雨季节 C .南极大陆冰雪覆盖面积缩小 D .北极地区的极夜范围在扩大 下面是冬至日某经线的气温、气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 11-13题。 11、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 A 、气温、正午太阳高度、气压 B 、气压、气温、正午太阳高度 C 、正午太阳高度、气温、气压 D 、气温、气压、正午太阳高度 12、该经线可能是: A 、30oE B 、120oE C 、100oW D 、60oW 13、关于图中①、②、③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①在M 处达最小值的原因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B 、这一天曲线②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纬度超高值越小 C 、曲线③在N 处达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 D 、曲线③的最高值在季节相反的另一半球相应纬度也存在 右图箭头表示南半球某地高空大气的运动方向,据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哪条虚线为高压脊线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气压风带

2021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

2021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4讲化学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2.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3.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α)。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符号K表示。 2.表达式 (1)对于反应m A(g)+n B(g)p C(g)+q D(g), K=c p(C)·c q(D) c m(A)·c n(B) (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通常不计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2)平衡常数与方程式的关系 ①在相同温度下,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即K正=1 K逆 。 ②方程式乘以某个系数x,则平衡常数变为原来的x次方。 ③两方程式相加得总方程式,则总方程式的平衡常数等于两分方程式平衡常数的乘积,即K总=K1·K2。 理解应用 (1)在某温度下,N2+3H22NH3的平衡常数为K1,则该温度下,NH31 2N2+ 3 2H2的平 衡常数K2=__________。 答案1 K1 (2)在一定温度下,已知以下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反应①:CO(g)+CuO(s)CO2(g)+Cu(s)K1 反应②:H2(g)+CuO(s)Cu(s)+H2O(g)K2 反应③:CO(g)+H2O(g)CO2(g)+H2(g)K3

a .反应①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b .反应③的K 3与K 1、K 2的关系是K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K 1= c (CO 2)c (CO ) b.K 1 K 2 解析 b .K 3=c (CO 2)·c (H 2)c (CO )·c (H 2O ),K 2=c (H 2O )c (H 2),结合K 1=c (CO 2)c (CO ),可知K 3=K 1 K 2。 3.意义及影响因素 (1)K 值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2)K 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 (3)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反应的平衡常数。 4.应用 (1)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2)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或向何方向进行。 对于化学反应a A(g)+b B(g) c C(g)+ d D(g)的任意状态,浓度商:Q =c c (C )·c d (D ) c a (A )·c b (B ) 。 Q <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 =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 >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判断可逆反应的热效应 (1)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可以是物质的任一浓度(×) (2)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3)平衡常数和转化率都能体现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4)对某一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则化学平衡常数一定变大(×) (5)平衡常数发生变化,化学平衡必定发生移动(√) (6)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后,温度不变,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 增大(×) 题组一 平衡常数及影响因素 1.对于反应C(s)+H 2O(g) CO(g)+H 2(g) ΔH >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图7是“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圈”,读图回答: 1.图中a 处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2.图中b 处的气候特征是 A .炎热干燥 B .高温多雨 C .温和干燥 D .温和湿润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AB 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 3.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A .赤道低压带 B .副热带高压带 C .副极地低压带 D .极地高压带 4.在此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刮西北风 B .开普敦处于炎热干燥的季节 C .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 .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5.此刻,北京时间为 A .11时 B .17时 C .次日5时 D .次日2时 赤道 赤道 不考虑地球自转 考虑地球自转

6.下图是沿某经线的低层大气环流形势剖面图,分析判断:(20分) (1)写出风带的风向:④⑥ (2)因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和,因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填数字代号) (3)当太阳直射在23°26′S时,⑧越过变成风 (4)7月北半球大陆形成的大气活动中心将下列哪个气压带切断()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 7.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8、读图,(图中箭头表示盛行风向),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所示可知,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正位于点附近, 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半球,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2)据图可以判断F地此时盛行风,其气候特点是; E地的气候特点是。 (3)此时,AB之间的等温线向方向弯凸,C地以西海上等 温线向方向弯凸。 (4)此时,非洲大陆南端因受带控制,气候具有 的特征。 9、读亚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图14),回答下列问题: (1)气候类型名称① ② (2)试分析①②两种气候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表现在成因上都是______ 造成的, 表现在气候特点上,夏季都是。 ① ② ③ ④

(完整版)气压带和风带专题练习.doc

气压带和风带专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1--2 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2.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 .受风带1 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 .受风带 2 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D.受气 压带和风带 2 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下图中 P 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读图回答3--5 题。 3.图甲中 P 地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4.P 地可能位于() A. 亚洲东部沿海 B.澳大利亚东南沿海 C. 地中海沿岸 D.南美西南沿海 5. 若此时处在图乙“三圈环流”所表示的季节,则N 地() A.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B. 受信风影响,高温少雨 C. 受西风影响,温暖湿润 D.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 的变化图”,分析回答6--8 题。 6.该月份最可能是() A.1月B.4月 C.7月 D .10月 7.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 B .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8.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该季节的盛行风 向为() A.西北风B.西南风 C .东北风D.东南风 右图为海陆某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 造成 X、Y 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正午太阳高度角 B.昼夜长短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大气环流 10. 造成 M、 N、 P 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 海陆位置 下图为某地区 1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 据图回答 11--12 题。 11.影响图中 M、 N 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 因素分别是() A. 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C. 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12.当图中 a 岛附近的气压中心强盛时,印度半岛的 盛行风为() A. 东南季风 B.东北季风

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朱胜祥434000 [ 教材分析] 天气和气候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之一,它是自然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也直接影响到人文地理的各项要素。《全球性大气环流》这节内容是学习天气和气候知识的基础。本节教材讲到了两种全球性大气环流现象,即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概念,因而难度较大,是中学地理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知识。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逐一突破。事实证明这套办法效果很好。 第一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不公转,也不自转f单圈环流; 第二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不公转,但自转一三圈环流; 第三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有自转,也有公转一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第四步,地球公转、自转,地表也有海陆分布f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五步,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南北运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季风环流。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 2、理解 1 月、7 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的成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逐步分析三圈环流的成因; 2、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3、分析季风环流的成因和对我过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和季风环流,认识地理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从而告戒我们人类要敬畏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和谐的人地关系; 2、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成因及其对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复习强化练:大气环流(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强化练 大气环流 一、选择题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 A.西南部 B.东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2、3月到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较大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斯利那加每年3月份降水量最大。该月影响斯利那加近地面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盛行西风 答案:1.B 2.C 3.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早,退却时间晚,受夏季风控制时间长,选B。第2题,3月到5月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北半球白昼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吸收热量增多,气温较高,故①正确;3~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晴天多,降水较少,故②错,③对;南亚北部为高原、高山,阻挡了北部南下的冷空气,气温高,故④对。C项正确。第3题,斯利那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东北风的背风坡,故A、B项错误;夏季风到达该地的时间为7月,3月份夏季风尚未到达,故C项错误;该地海拔较高,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3月降水较多,故D项正确。 每年秋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下称加州)易出现山林火灾。下图为“2018年11月加州山火分布示意图”,此次山火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圣安娜风”特指秋冬季节从大盆地向西南扫过加州的一种风,对所经过的山林火灾影响极大。据此完成4~6题。 4.形成“圣安娜风”的气压或风带是( ) A.陆地冷高压 B.副热带高压 C.盛行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 5.到达加利福尼亚州着火点的“圣安娜风”的性质是( ) A.低温干燥 B.高温干燥 C.低温湿润 D.高温湿润

第四章习题-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研究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形式、状况和大气环流。大气运动是气压分布的不均匀所造成的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重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气压带、全球的行星风带、平均经圈环流、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大气活动中心构成了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名词解释] 静力方程:gdZ dP ρ=-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等压线: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等压面: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 Z 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位势高度 位势米:重力位势的单位,是表示能量的单位,1 位势米定义为1 kg 空气上升1 m 时,克服重力作了9.8 J 的功,也就是获得9.8 J/kg 的位势能,即1位势米= 9.8J/kg 低压槽:是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方突出的部分 高压脊:是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方突出的部分 气压系统:在天气图上,用等压线表示的高、低气压或槽、脊系统 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 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 地转偏向力: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看来,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惯性离心力:是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地转风: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旋衡风:在低纬度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则可出现旋衡风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哈德莱环流圈:低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正环流圈),又称哈得莱环流圈 费雷尔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是间接热力环流圈(逆环流圈),又称费雷尔环流圈 极地环流圈:高纬环流圈,又称极地环流圈,也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是三个环流圈中环流强度最弱的一个 沃克环流圈:由于赤道地区存在着大尺度的东西向热力差异引起的 急流:急流是指风速30 m/s 以上的狭窄强风带 环流指数:经向环流型,即500hPa 西风带上发展出深槽大脊,能引起强烈的冷、暖空气活动。纬向型和经向型环流经常交替出现,其交替周期大约2—6周。这种交替演变规律一般用环流指数来表示。环流指数分纬向环流指数(IZ )和经向环流指数(IM )两种

2018届高考二轮地理复习文档:专题训练(二)_大气运动_有答案

专题训练(二)大气运动 一、练基础小题——提速度 (2018届高三·池州联考)“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被称为“旗云”。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珠穆朗玛峰7 500 m以下被冰雪覆盖,7 500 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读“旗云”示意图,完成1~3题。 1.“旗云”多在( ) A.阴雨天出现B.日出前后出现 C.晴朗白天出现 D.晴朗夜间出现 2.下列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 ) A.山谷风 B.华北季风 C.湖陆风 D.盛行西风 3.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下倾,不易登山 解析:1.C 2.D 3.D 第1题,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冰晶等或者它们聚集在微尘周围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可见物。在天气晴朗时,受太阳光照,坡面升温较快,气流沿碎石坡面对流上升,在快到达峰顶时,凝结成云。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云高出山顶时受到高空西风的影响,形成旗云。综合这些再看题目选项,只有晴朗的白天在太阳出来之后碎石才会受到太阳辐射升温,夜晚,阴雨天,日出前后或没有太阳照射,或温度低,没有气流上升,不能形成旗云。所以本题选C。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以看出,旗云的成因与热力环流的热力性质有关,这与山谷风、湖陆风、华北季风的形成都类似,盛行西风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个高低气压不同而形成的风带,而两个气压带的形成皆是由动力因素而导致的,所以其成因和旗云差异最大。所以本题选D。第3题,分析示意图中山坡两侧的气流运动箭头指向,可以推测出旗云若上掀,则说明气流上升对流运动强,高空的风对其影响小,也就是高空风小,风力条件有利于登山;若其下倾,则说明对流运动弱,高空中的风大,这时候影响登山;旗云飘动的位置跟高空中的风力、风向有关,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所以本题A、B、C错误,D正确。 如图是2014年12月7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图(阴影表示海洋),单位为hPa。读图,回答4~6题。

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的基本特点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地球自转偏向力最终导致三圈环流的形成,于是在地球表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它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赤道低压带为中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压带和低压带相间分布。 2.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冷热不均)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大气运动)形成的。 3. 一般情况下,低压上升湿润,高压下沉干燥;西风湿润(从低纬吹向高纬地区,有利于水汽凝结),东风、信风干燥(从高纬吹向低纬地区,不利于水汽凝结)。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三圈环流是一种假设的状态,但由于受海陆分布等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成断块状分布(陆地面积广大),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o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成带状分布(海洋面积占优势)。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具体名称如下图所示:

三、副热带高压(或夏季风)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灾害 1. 正常年份副热带高压的移动与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规律,可用顺口溜来形象记忆:夏季风吹雨带移,雨带移哪儿哪儿雨季;三月登陆要北上,四五月份到华南;六月江淮为梅雨,东北、华北七(月)、八(月)到;九月南下到江南,十月雨季结束离大陆。 2. 副热带高压(夏季风)异常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快,易造成北涝南旱;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慢,易造成南涝北旱。 四. 季风环流 由于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因而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著,列表比较东亚季 比较内 容 东亚南亚 季风类 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 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风向及源地冬季:偏北,西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内部冬季:东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夏季:偏南,东南风;来自太平洋夏季:西南风;来自印度洋

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恐龙是地质历史时期的爬行类动物族群,在距今大约2亿3 500万年至6 500万年曾经繁盛一时,支配全球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读图,完成第1~2题。 图中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1.恐龙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于恐龙的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气候发生剧变所致,这些学说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共同原因是( ) A.气温变化 B.植物变化 C.降水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1.D 2.D (2018浙江金华十校高二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故选D项。第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故选A项。 (2018浙江稽阳3月联考)下图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差异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丙地的自然带是( ) A.温带针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 6.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 D.地方性分异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丙地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植被类型为草原。第6题,据图可知,甲—乙—丙的自然植被的变化是由于降水的差异引起的,故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018浙江11月选考,15~16)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8.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图可知,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为南北更替,故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C项。第8题,考查自然带的成因。由图可知,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下方自然植被为草原、荒漠,说明甲地相对其下方水分条件较好,故选C项。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在某一地质时期与近现代的植被分布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化学(人教版)练习:第七章-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Word版含解析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化学(人教版)练习:第七章-第24讲-化学平衡状态-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 1.勒夏特列原理是自然界一条重要的基本原理。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NO2气体受压缩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对2HI(g)H2(g)+I2(g)平衡体系加压,颜色迅速变深 C.合成氨工业采用高温、高压工艺提高氨的产率 D.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时,常加入少量铁屑以防止氧化 解析:2NO2(g)N2O4(g)的反应体系中,加压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加压的瞬间c(NO2)浓度增大,颜色变深,然后浓度再逐渐减小,颜色先变深后变浅,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正确;反应2HI(g)H2(g)+I2(g)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加压时平衡不移动,但因体积减小,c(I2)增大,颜色加深,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故B错误;N2(g)+3H2(g)2NH3(g)ΔH<0,加压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但升温却抑制反应的正向进行,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错误;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时,常加入少量铁屑来防止Fe2+的氧化,发生的反应是不可逆过程,故D错误。 答案:A 2.(2017·安徽合肥质检)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g)N2O4(g)。当下列所给有关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c (N 2O 4)c (NO 2) 答案:B 3.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做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H 2O(g)催化剂 CO 2(g)+H 2(g) ΔH <0,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 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增大压强 B .降低温度 C .增大CO 的浓度 D .更换催化剂 解析:选项A ,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反应,压强对CO 的转化率无影响;选项B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CO 的转化率;增大CO 的浓度会降低CO 的转化率;选项D ,更换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答案:B 4.如图是关于反应:A 2(g)+3B 2(g) 2C(g) ΔH <0的平衡移动图 像,影响平衡移动的原因是( )

2017届高考地理-大气运动(一)-专题练习

2017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大气运动(一) (2016·北京海淀区模拟)地球辐射收入是指地球大气系统吸收的短波太阳辐射能,地球辐射支出是指该系统放射并离开大气顶的长波红外辐射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大气中灰尘数量和颗粒越大,①越多 B.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越大,②越多 C.地球表面的冰雪覆盖量越大,③越少 D.如果某地区雾霾天气越严重,④越少 2.低纬地区地球辐射收入大于支出,而年平均气温却没有逐年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B.大洋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 C.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D.海陆间水循环、人类活动 (2016·衡水一中一模)雾霾天气的形成过程中,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要素随高度的分布)稳定、风力弱、空气湿度大均起重要作用。读某地区最冷月平均等温面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4.丁地所在半球及与该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可能相关的因素分别是() A.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C.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北半球;东北信风带

(2016·河南郑州质检)读东亚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5~6题。 5.此时,盛行西南风的是() A.哈尔滨B.北京 C.青岛D.重庆 6.与乙地相比,甲地该日() A.气温较高B.气压较低 C.降水较多D.日温差大 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米)。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A、B、C三点气压P相比较() A.P A>P C>P B B.P A

P B>P A D.P A=P C=P B 8.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A.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 B.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 C.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 D.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 9.C点近地面吹() A.西北风B.偏北风 C.东南风D.东北风 (2016·山东泰安5月模拟)“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0~11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