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一)
- 格式:doc
- 大小:23.67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1)》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且能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进行分析。
2.能够熟练掌握如何求平均数,并且能够解决简单的平均数问题。
3.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理解范围、数据量等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分的概念和求法。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1.引入: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出 10 只球的重量,让学生计算每只球的平均重量。
–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概念解释–通过例题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老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人数、家庭成员人数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求平均数的方法–老师可以通过黑板、投影仪等给出计算公式,并且讲解具体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做一些练习,根据题目要求求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4.拓展: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应用领域,如体育比赛的平均分、销售员的平均业绩等。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场景。
5.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道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问答法:通过老师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加课堂活跃度。
2.演示法:通过讲解教学例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Step1引入:小组活动 - 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 将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数据(如 10 只相同大小的球的重量)分配给每个小组。
- 让每个小组计算并报告这些数据的平均数。
Step2概念解释 - 通过几个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 让学生自己举一些实际场景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用途。
Step3求平均数的方法 - 老师通过投影仪等工具,给出求平均数的公式,讲解具体步骤。
- 让学生自己做一些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分(一)》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后面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于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平均分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食物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够进行实际的操作。
2.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均分教具一套,食物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平均分教具,食物图片,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食物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食物都是分成相同的份数,每份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套平均分教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教具都是把一个整体分成了相同的份数,每份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用自己的平均分教具进行操作。
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进行解决。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不仅可以运用在食物上,还可以运用在其他的事物上。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平均分(1)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平均分(1)人教新课标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主题是“平均分(1)”。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第7页的例1和第8页的练习。
例1讲述了小明有12个红球,他想把这些红球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几个红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即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每个人得到的物品数量相等。
2. 培养学生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每个人得到的物品数量。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红球模型、除法计算器。
2. 学具:学生作业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12个红球,告诉学生小明有这些红球,他想把这些红球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几个红球?2. 例题讲解: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12个红球平均分给3个朋友。
学生会发现,把12个红球分成3份,每份有4个红球,这样每个朋友就会得到4个红球。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类似的问题,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几个苹果?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有若干个物品,如红球、苹果等,让他们尝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小组成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包括:1. 平均分的概念。
2. 例题的解题过程。
3. 练习题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18个橙子,他想把这些橙子平均分给4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几个橙子?2. 小华有20个糖果,他想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5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几个糖果?作业答案:1. 每个朋友会得到4个橙子。
2. 每个朋友会得到4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用除法计算每个人得到的物品数量。
“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教学设计定远县城北小学石友梅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第一节,分一分中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教材30—31页的例1、例2、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的1—3题。
学情分析《平均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
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 让学生充分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为学习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3. 懂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颁发手抄报比赛奖品引入:同学们,昨天我们班举行的手抄报比赛,我们班郑巨寅荣获一等奖,宋国帅荣获二等奖,李思雅荣获三等奖,现在进行颁奖仪式。
裁老师要把6个本子奖励给他们,你们猜它们各分到了几个谁来当小老师把本子分给他们(每人分2本)同学们,你们同意这样的分法吗(不同意)为什么那么怎样分才公平谁也想来当小老师(展示分法3-2-1)名次越高,得到的奖励越多,虽然分到的本子不一样,但大家都心服口服,非常开心。
小结:分东西要考虑实际情况,可以分的不一样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的时候可以分的不一样多。
通过和后面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
2、颁发进步之星奖品,比较两种分法的不同。
本周的进步之星已经选出来了,老师也给他们准备了6个本子,应该怎么分呢你们看!他这样分公平吗(展示3-2-1)(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有的分的多,有的分的少,不公平!)谁还想来分一分教师总结:对了!他们分到的本子,有的多,有的少,不公平。
认识平均分(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花果园里住着一只善良的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有一天猴妈妈要出门,给孩子们留下了6个桃子。
两只小猴可为难了,该怎么分呢?聪明的小朋友,你可以帮帮他们吗?(一)初步认识平均分1、请小朋友们用你们的花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学1: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分5个;学2: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分4个;学3:一只小猴分3个,另一只分3个;2、小猴子们感谢你们提供的分法,可是他们只选了第三种分法来分桃,另外两种分法他们总有一只小猴子不愿意,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1:每份分得的个数不同样多;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
像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帖:同样多每份分得平均分)3、小结:每只小猴分到3个,也可以说成每份分得同样多。
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帖:平均分定义,学生齐读。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二)加深认识。
《平均分(一)》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9页例1、例2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4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学习除法,首先必须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课本在例1中“分一分”的情境中,使学生通过3种不同的分物方法,在对比中突出同样多的分法,在直观中认识,抽象出“平均分”的含义;在例2 的学习中,既关注到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又关注了通过操作后得到的结果。
(二)核心能力在“分一分”的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平均分”的过程,既注重动手操作,又注重了用数学语言描述,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数学表达能力。
(三)学习目标1.借助“分一分”的活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学习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结果。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平均分(一)》名师教学课件、《平均分(一)》巩固练习、《平均分(一)》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一)课堂设计1.导入师:(出示准备出游食品主题图)看,向阳小学二(1)班的同学们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老师和家长们准备了一些食品,你能说一说,都准备了什么?师:这么多食品,要怎么处理?你有什么建议?师:把这些食品分给同学们,你有什么分东西的建议呢?师:请你认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分东西时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借助出游一起分东西的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为引进“平均分”做了铺垫,同时又积累了分东西的经验。
】2.问题探究(1)平均分的含义师:把这些糖分成3份,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拿出你的糖果分一分。
学生摆糖果,动手分。
全班交流,学生演示。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把这6块糖分成了3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分的结果。
出示下图:师:这3种分法,哪一种最公平?师:这种分法为什么公平?师:像这种,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平均分》(一)|苏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第1节《平均分》(一)。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除法运算来平均分物品。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2. 学习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会把物品平均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物品。
学具:练习本、笔、实物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些物品(如苹果、糖果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把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2. 讲解平均分的概念:教师讲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3. 学习除法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即把物品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4. 小组合作实践: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学生一些实物物品,让学生尝试把物品平均分。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均分和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分: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除法:把物品平均分的过程。
七、作业设计(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几个?答案:4个。
(2)把18个糖果平均分给6个人,每个人分几个?答案:3个。
妈妈买了24个橘子,你和小伙伴一共3个人,如何平均分这些橘子?答案:把24个橘子分成3份,每份8个。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平均分(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平均分,能够简单地计算平均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是对总数进行均等分配。
2.培养学生的计算平均值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有关平均分的图片和案例。
2.学生准备课堂笔记本和铅笔。
3.教室准备好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出示一个班上同学的成绩单,让学生寻找成绩单中的规律。
2.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平均分的意义。
第二步:讲解
1.通过实例介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讲解如何将总数均等分配给每个人。
第三步:练习
1.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计算一些简单的平均分问题。
2.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策略。
第四步: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平均分知识点。
2.强调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关于平均分的练习题。
2.思考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描述该例子中如何计算平均分。
七、扩展阅读
阅读有关平均分的故事或实际案例,拓展对平均分的应用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掌握能力。
2表内除法(一)本单元教科书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个小节。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科书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含义,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理解除法的意义。
同时在具体情境中让平均分的结果从实物操作到图形表征,从而建立与乘法之间的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
最后通过对除法意义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
单元主题图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1.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概念。
可以从动作表征和表象表征开始,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摆一摆,或者在图中连一连、圈一圈,积累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进而组织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最后让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020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一)》教
案_0804文档
EDUCATION WORD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一)》教案_0804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