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拜佛与医学(含图)道证法师编述(完整版)山东佛缘堂

拜佛与医学(含图)道证法师编述(完整版)山东佛缘堂

拜佛与医学道证法师编述

在‘毛毛虫变蝴蝶’录音带及书(‘癌细胞变快乐佛细胞’一集)中介绍过拜佛好处利益之后,陆续有很多人问起拜佛的方法,建议出版专集介绍,并提出各人学习拜佛中,种种身心的问题。原先,我们只拟用一小册,以图片简介‘方法’,但后来因问题太多,不得已须说明其中细节原理,使大家能明理,切实起行,自行调心调身,消除生活中身、心的痛苦、烦恼。

为使读者对拜佛要领,内涵能一目了然,附上图解照片是必须的,但因无现成相片可用,故敬邀诸位发心习学之居士,各自在家拍摄‘分解动作’照片,寄给末学整理。由各人学习照片及心得中,发现了不少共同的问题,于是,篇幅越加越多,变成了“厚厚的”小册子。···

前言

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拜佛经验谈

礼佛方法及观想

各‘分解动作’之佛法涵义及医学原理~

[一]为什么要合掌?

[二]为什么不宜咬牙切齿?

[三]为什么站立宜‘前八后二’?

[四]为什么站立时要以足跟支力?

[五]为什么站立时(1)要收下巴(2)后颈贴衣领?

[六]为什么拜佛须俯首(柔软垂首)?

[七]为什么拜佛须躬身、观足跟中心(观心)?

[八]为什么要合掌垂手(松肩)?

[九]为什么拜佛,手按地,下跪前,边曲膝—边鞠躬—宜保持小腿垂直?[十]为什么要手先按地,而后跪下?

[十一]为什么要屈膝跪地?

[十二]为什么跪下之瞬间,要充分活动‘蹠趾关节’?

[十三]为什么膝一跪地,手就即刻放松?

[十四]为什么要跪坐于‘二足跟之内侧’?

[十五]为什么要俯首、伸手、迎接佛?

[十六]为什么伏地时(1)肘宜撑开?(2)掌、指宜平贴整齐?

[十七]为什么礼佛要头面(印堂、眉心)贴地?

[十八]为什么要翻掌接佛?

[十九]为什么接佛后,又翻掌平贴地?

[二十]为什么恢复跪姿时,双手宜收到膝旁?(勿离膝太远)

[二十一]为什么起身之前,须先跪‘翻脚掌’?

[二十二]为什么由‘恢复跪姿’—‘起身’,皆宜以‘头部’作引领?[二十三]为什么要趁吸气时,起身?

[二十四]拜佛的深呼吸对身心的利益

差异对照表

疑问与探讨

后记及感恩

拜佛与医学

道证法师编述

拜佛是自觉的律动,最高的享受

礼敬之表达方式,各有差异

五体投地,法虽有异,各有深义

‘学习拜佛’的正确心态

勿以不良心态,障碍自己

调伏身心,谦敬柔软

拜佛是恢复健康的律动(整脊疗法)

由礼佛之事修,契入深理

礼佛是‘消业障’,并非‘苦肉计’,勿会错意

‘学习礼佛’疲苦之因

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勿耗神于‘叫苦’、‘埋怨’

学习之难易关键

疑问与探讨

序幕

前言

拜佛是自觉的律动,最高的享受

有人一听到‘拜佛’,就斥为迷信的举动,其实是对‘佛’的内涵,和‘礼拜’的道理全然不了解,所产生的误会。拜佛并不是对外在神明的盲目崇拜、祈求,而是一种深入开发内在自性潜能的合理律动,不但有益身、心健康,而且可以训练高层次的觉照能力。如果再由它‘令心喜悦、舒畅、安定’的功能而言,它也是最高妙的享受和娱乐。假如能有一些基本了解的话,相信任何人都会赞成、推崇这种优秀的身、心、灵活动。

礼敬之表达方式,各有差异

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表达礼敬的方式也有差异,比如:有的以‘拱手’、有的以‘鞠躬’、有的以‘磕响头’来表达。

◆在西藏、拜佛常用‘大礼拜’方式,甚至在冰天雪地,他们也虔诚全身直仆,趴贴在地,双手也向前伸直贴地。

◆在印度有九种表达礼敬的方式,称为‘天竺九仪’,即—

(1)发言慰问。

(2)俯首示敬。

(3)举手高揖。

(4)合掌平拱。

(5)屈膝(印度以‘右’代表正道,所以在经典中,常见以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竖左膝来表达礼敬)。

(6)长跪(两膝著地,足尖支地)。

(7)手膝踞地。

(8)五轮俱屈(五轮又称五体)即头首、二膝、二手五个部位,都屈曲。

(9)五体投地是最敬礼,又称为‘顶礼’、‘头面礼’、‘接足礼’。意即以我最高之头面贴地,来敬礼承接对方之足。也称五轮投地,亦即头、两手、两膝都触地。

·以上九种是由轻到重,依次序列(这是根据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

五体投地,法虽有异,各有深义

在我国各道场、寺庙、一般多采用‘五体投地’的方式来礼佛,而虽同是五体投地的方式,实地动作上亦有(1)先右后左,及(2)左右同运二大类不同—

(1)先右后左:因印度以‘右’代表正道,故以右膝先跪,手亦先右后左,依序著地,代表尊重正法,愿使众生得正觉道。

作法:正身而立、合掌垂首(手轻撩衣下摆)、初右膝、次左膝、两肘、依序著地;再伸两掌,掌心朝上,观想如触接对方之足,并以头额触地一拜。(佛光大辞典六五八二页)

(2)左右同运:即两手对称同时按地,两膝亦同时跪地。此法是以左右手分别表示‘止、观’,‘定、慧’,‘权、实’,‘慈、悲’,故左右同运,表示‘定慧等持’、‘慈悲双运’、‘止观双运’等义。

所以,这二类方法,是各有道理、各有深义的,我们要虚心学习、深入体会。

‘学习拜佛’的正确心态

由上所述,可知礼拜有种种不同方式,我们在不同的道场,可能会学习到不同的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它的特色、含义,和优点。在这里,我们必须特别强调—如果到道场中,参加团体共修,就必须尊重领导者的教导,也要尊重别人的方便,和团体的整齐划一,那么就要遵照该道场采用的仪式来进行。因为能够尊重别人,也就是礼敬诸佛的表现,和恒顺众生的实践,我们要虚怀若谷地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修正自己,这才是修行,才是拜佛、学佛谦敬的精神和正确的态度。我们在此所介绍的方法只是敬供大家作参考而已。

勿以不良心态,障碍自己

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所用的方式,和自己原先所学的不同,或和自己固有的‘习惯姿势’有异,就产生种种抗拒不容的心理,自生懊恼乌云;(不仅拜佛如此,做任何事皆然)。或把精神浪费在‘怀疑’,而无法深入领会个中好处;或因某些动作,自己一时学不来就灰心退缩,或筋骨一向缺乏运动、比较僵硬,而做不到就打退堂鼓;甚至妄自批评,生‘轻慢心’。这都是自己用不良心态、障碍自己,和‘礼佛’的精神内涵,是全然不相应的;和开发自心佛性美德也是背道而驰的。

调伏身心,谦敬柔软

学习拜佛,首要降伏自己憍矜、怠慢的心态,调柔一向紧张僵硬的身心。心能宽、空灵、谦敬、慈悲柔软,身也自然能轻松,又端正、灵活而气血通畅。心

如果紧绷、固执于某种习惯,身也会僵硬失去灵活的弹性,产生老化,功能退化和种种疾病。

拜佛是恢复健康的律动(整脊疗法)

佛是觉悟者,也是身、心的‘大医王’。拜佛是合乎医学原理的律动,透过内心和大医王的交流结合,发起自然疗能,加强免疫功能,自我调节产生身、心、世界的大调和,所以能消除病因,治疗疾病。

(附注):

礼佛本应服装整洁—

┌若出家众宜搭衣(缦衣、袈裟)。

└若已受戒居士、亦宜搭礼忏衣。或遵守团体规定,著统一制服。尽量避免服装不整,

亦不宜戴帽、或著太短衣裤、露背露腿。而本集中为方便初学者明白各动作之要领,

避免宽袍之遮挡,故各礼佛照片拍摄时未著海青或长挂,谨此致歉,愿大家自修时,

能各尽礼敬之心。十分恭敬,十分利益。

由礼佛之事修,契入深理

我们在此介绍的拜佛法,基本上是遵照恩师忏公(上忏下云法师)在大专学生斋戒学会中所传授的方式(是属于前面所言‘左右同运’的五体投地),并配合解剖生理的原则,来作粗浅的说明。愿大家初步学拜佛时,先在动作上能得身心柔软舒适之利益,进而悟入深理。也就是初步上能符合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之原则,(避免因‘身业障碍内心安定’),进而,再由拜佛之‘事修’,契入实相之‘理’。也愿大家勿因自己方法不当,违反生理原则—动作紧张吃力而自己制造出疲劳痛苦。(有人因此,又归罪于拜佛,到处向人说自己因拜佛而如何不适,好像十方佛都对不起他,这是双重的不明理,甚至又造口业,令别人错以为拜佛会不舒服很辛苦,其实是他个人搞错。)

礼佛是‘消业障’,并非‘苦肉计’,勿会错意

拜佛是消业障,可消除疲劳,及身体平日因姿势不当(身业不良)所累积的障碍,也可拉开紧缩处,消除瘀滞,疏通阻塞之处。锻炼身心无障碍,并不是‘苦肉计’—有人以为拜得越吃力痛苦,跪破膝盖、磕破头,就越能博取佛菩萨的‘同情票’,后来却因太吃力酸痛而无法持续,又退心后悔,因太苦难忍(也舍不得自己皮肉苦),就找一堆理由说—‘我因拜佛而如何不舒服,医生叫我不要拜佛’,这又是没信心,不明究理之表现。其实绝不会因‘拜佛’而不舒服,是因‘不会拜佛’又‘妄想多’才不舒服。

末学初学时也是‘会错意’、‘不得要领’,拜得很吃力辛苦,以为拜佛很疲劳,后来才知是自己弄错。

‘学习礼佛’疲苦之因

学习拜佛,最初的疲劳辛苦来自于

一、方法不恰当,姿势违反生理健康之原则。

没把握自然物理重心,没善用自然力,而自己错用力、白费力。(其实拜佛能‘得力’并不‘吃力’)

二、自己某些关节、肌肉,原先就有瘀滞之废物,或有老病灶(就如水沟,原有污泥堆积)又久年缺乏运动(相当于水沟一向没清理),如此情况,一清扫时,当然沉滞之污泥会扬起,而使沟水出现一时过渡性之混浊,只要持续以清水冲刷,自然污泥能排除送走,恢复清净。大家都了解,清扫时沟水的混浊是‘原先的污泥’所致,并非因‘清扫’而有。若说因清扫才混浊就是观念不清。同理,拜佛若方法已正确,而觉得某些部位特别在拉开时觉得紧绷或酸痛,那是年久累积的‘污泥’所显现,表示该处原有瘀滞或老伤,这并不是佛害我们,也不是拜佛才引发的痛苦。相反地,打扫时的一时混浊,是清净之前兆,大家应有信心再清刷下去。愿大家能观念正确,事理分明,切莫看不见自己的毛病,都归罪于佛。

平日缺少运动的人,即使只走一小段路,也觉腿酸,随便搬个重物,就说腰酸背痛,当然拜佛也有一堆埋怨,其实这是肢体缺乏训练、活动、循环不良,所以‘能量的转化传递’以及‘废物运送功能’都不好,这必须要好好训练,否则会丧失本具的良知良能。年轻缺锻炼,老来必苦不堪言。认真训练,即可突破。

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勿耗神于‘叫苦’、‘埋怨’

佛门中,一天能礼佛三千拜默默用功的人很多,(而且面不改色,从容自在),可见是‘有方法’,而且‘可锻炼’,大家要善自珍重佛性本能,用心开发,切莫把大好时光、精力,浪费在‘叫苦’和‘埋怨’,甚至终日奔波去找别人诉苦解决,而不用心自己开发。若能把‘叫苦’‘不满’的心力,专注用来开发,就绰绰有余了!佛说—‘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学习之难易关键

观察大家学习拜佛方法,有个发现......

·天真、轻松的小孩,心无成见,学起来最快!可以说只要示范一至三次,大多数孩子就学会了,可见这是一套简单易学的动作,大家切莫以为麻烦困难而自生退诿。由此也可见,心无挂碍,轻松柔软时,学习能力最好,‘觉性’最能起用,智慧最易开发。

·成人方面,也以‘从未学过拜佛’的人(心无成见),学起来最快,因不被‘过去习惯’绑住,很快能得要领,获身心柔软之利益。

·学习上,最有困难的是‘个性紧张僵硬’,又‘固执于过去习惯’的人。因为一向只迷糊依‘惯性’而动作,而未用当下一念之‘觉性’,所以拜佛常迷糊上下,心不在焉(身依‘习惯性’而起落,心另有他想),故不知自己正在做什么。站歪,不知站歪,合掌不知自己五指参差散乱,每个动作都在妄想、迷糊中疏忽而过,没有用清楚明白的心,观照自已(犹如一个晃动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没有一张能用)这是放纵自己习气、辜负自己觉性。本来‘礼佛一拜’是几秒钟就能完成的,但若如此学习,可能十年也学不来,甚至十年过去,连第一个合掌的动作都仍做得参差散乱。该谦恭垂头时,总仍是迷糊仰头僵颈。‘当下’‘此刻’不用心,一个老毛病十年也改不过来。

故而,学习并不是看‘资历’,而是看‘当下这一念心’,是不是专注、轻松、恭敬。

疑问与探讨

?疑问:

一、有人认为:‘拜佛既然只是表示礼敬而已,那么心中有敬意就好,何必讲“方法”呢?太麻烦了吧!’

二、也有人说:‘佛和众生,本体都是空,既同是空性,何必执著拜佛的事相?又何必讲究拜佛的方法呢?’

?关于一:

我们要了解,学佛修持,须‘事理圆融’,既不能只执著「理’,废于‘事’修;也不能执著「事相’,而不明其中之‘道理’。(蕅益大师云:执理废事,理亦不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

心中有敬,须‘诚于中,形于外’,总不能说—我对你有敬意就好,而你到我家来,我对你不理不睬或白眼一瞪,就自己翘二郎腿只顾看电视;你问我话,我也不答;有好菜,我自己吃,丢些果皮、烂菜、馊饭给你—相信任何人在行动上(事相上)这样对你,你一定不会认为这叫做‘心中有敬意’。所以‘敬意’在心,也要有相应的态度和言语,也要有适宜的表达方法。

我们如果肚子饿,心中有‘食意’,都会付诸行动、有所表现,以求饱足。‘有食意’尚且会去讲究种种吃法、食谱,甚至分析各种食物营养、效能....,甚至讲究餐桌礼节,何以心中有敬意,反而不须讲究礼法呢?日日有食意,会餐餐去解决,不嫌麻烦,何况有敬意,怎会嫌麻烦呢?

?关于二:

佛法的道理奥妙,在‘空有不二’,(若执著空,而废事修,亦是偏执。)

┌本体是‘空’┐(唯心所现,因心成体,体为法界。)一切森罗万象││

└但仍幻现‘有’假相┘(如梦幻泡影,不妨作梦中佛事。)

┌既不能单单执著现象之‘有’,而不知本体之‘空’。

所以│

└也不能单单执著本体之‘空’,而忽略现象之‘有’。

一切森罗万象,其本质实是空,然众生仍幻见万象之影相(如梦本空,而仍由心幻现人事物之假相),不但如此,而且假相的显现和变化,仍有其‘因果’定律存在。(若执著「空’而拨无因果,则成‘恶取空’。若不能火烧刀割皆泰然,则仍执著「有’,何能废事修?)

我们人体虽也‘当体即空’,但凡夫未证仍执著「有’身体,而且有作用和功能。如果我们运作不当,不依照合理的原则动作,那么照‘因果’法则,就会产生不适和疾病。(‘生理原则’、‘物理原则’,都不外是‘因果定律’而已。)(‘疾病’当然也是‘空’,问题是修功未证到‘空性’的凡夫,必然会执著其苦痛。)

假体如‘法器’,既不宜过度贪著,也不宜非理使用毁损。拜佛是‘藉假修真’,(运用假体修行,契入真理),既是假相之运作也就不离假相的因果法则,故须合乎生理、物理原则妥善运作,才能发挥良知良能,开发佛性潜能。拜佛的‘因’不同,‘果’也有异。而且凡夫一向把假相当真,就如作梦,总是把梦当真,何尝在梦中就能知是梦?假体若有病痛总是把病痛当真,何尝能当作是

‘假’而不去在乎?故若我们运作假体,不能顺乎生理物理原则,必然会生障碍,困扰自己,口虽说‘空’理,病痛来时又‘空不了’,那才是麻烦!不如运作时先明白法则,妥善运用,才不会自造障碍,自受苦果。也免得拜佛疲劳不适时,又怪佛祖不灵没保佑。(其实是自己不灵,没有用觉性去明了道理。)严格说来,糊糊涂涂、散乱上下是不能叫‘拜佛’的,因为佛是‘觉者’,以觉醒的心,觉察、觉悟才能‘频道相应’。依地持菩萨戒,菩萨须日日修拜佛功德,否则犯戒。唯证初果以上之菩萨可例外(开缘)。若言不须拜佛之事相,是否已证初果了呢?既不执著,拜佛又何妨呢?

注:我们一向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如今科学家观察:物质是由原子,甚至更小的粒子—电子、中子、核子等组成,而这些微小的基本粒子,再研究下去,竟然发现,其中原来没有任何实质存在,只有‘场’(能量)而已。所以现代物理学先进的研究,证实了佛经中所说的‘空性’—万法皆空,森罗万象之本质都是‘空’。当然我们的身体也不例外。爱因斯坦,是近代伟大的科学家,他说:‘物质来自人类的错觉’,(就如我们把梦当真一样;一把旋转的火炬我们也会看成火轮;电影、电视之闪动的光点,我们也会看成人、事、物),

其实追究本体,现今就无实质(非‘今有后空’),只是错觉而已。越是先进的科学研究,结论越趋近佛经的道理,也越肯定佛的超然智慧。科学家虽还不能亲自实证到空的境界,但,已能用实验及推理,明白‘物质是错觉’,亦即已能信解承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错觉),‘当体即空’。盼自命科学而斥佛法为迷信者,能深省反思。

?敬请注意:

本集中虽有分析礼佛各动作对身体—解剖、生理方面的利益,浅介各动作之‘理’,以便初学者能顺生理物理原则,而渐达身心之安定,避免姿势不当致‘身不安—心不定’。

然而,要敬请特别注意的是礼佛的重点—是在对佛的礼敬,开发佛性‘礼敬’的美德,进而敬人、敬事、敬一切有情、无情,突破凡夫自私的执著。故学习礼佛,固宜动作‘合理’,但重黠并不是要把心(注意力)放在追求自我‘身体’的舒适,也不是要加强自私的‘身见’—反而加深对幻躯的执著贪恋。请特别警觉,此心之‘动机’,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

敬请大家善把握‘心之动向’,一心虔诚培养敬心、开发觉性。若会错意,误将原来‘端心、端身’之旨,反变成‘加强身见’,贪求自身,则末学罪过甚矣!

拜佛与医学

道证法师编述

第一善—当自端心·当自端身

为什么要端正·轻松(柔软)?(正而松)

‘令身正直’是修‘观’之基础

拜佛:消除业障,开发潜能

拜佛—调伏身心,消除障碍(无住生心),起心拜佛,佛即知之,放光加被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第一善—当自端心·当自端身

·无量寿经说:什么是第一善呢?—‘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而拜佛就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由拜佛锻炼观照力,锻炼‘正而松’,调伏诸根,身心柔软。在规则之律动中,培养安定力、觉照力、和礼敬精神,再把这功夫,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

境界,每一动作。并不是‘拜佛另外拜佛,生活另外生活’—打成两截。若生活与拜佛脱节,就失去拜佛的意义。

·整个日常生活,就是拜佛精神的展开—

由散乱→专注,由紧张→轻松

由僵硬→柔软,由执著→空灵

由迷茫→觉照,由糊涂→清明

为什么要端正·轻松(柔软)?(正而松)

我们观察‘用吸管吸饮料’的情形,就能明白:

(1)‘直而畅’的吸管,才能流通顺利。曲折之吸管,吸液就受阻。同理,身能端正,血管才能通畅。若身体,长时间僵持不合宜之歪斜姿势,则血管也如吸管持续被曲折,而血流不通。(如图示)

(2)再观察:若以手,由外压捏‘直的吸管’,也会使吸液受阻,故—正直当中,尚须轻松。

如果我们的肌肉紧绷,持续在收缩僵硬状态,则‘血管’夹在肌肉中受压迫,就如吸管被压捏,必不通畅,这是‘自己的肌肉’给‘自己血管’压力。这压力,源自于‘紧张的心’。心必须要放松,气血才能通畅,不会自己压迫自己,(自己制造的压迫,是最冤枉,委屈的)。心必须放松,才能开发觉照力,灵明专注。

‘令身正直’是修‘观’之基础

礼佛偈云:

有人问:既要‘观空’,何必讲‘端身’之原则?

修行贵有次第,地基不稳建高楼,则是危楼。请恭读古德著作,如善导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在开始教导观想之前,亦有基础安定身心之准备功夫,在教‘又令观身四大,内外俱空,都无一物’之前,有一段文字—‘教令跏趺正坐......令身正,合口、齿勿相近,舌柱上齶,为令咽喉及鼻中气道宣通故。’

此段文字正是教示‘修观’之前方便,乃极重要之指示,初学者切莫只好高骛远,忽略‘令身正......’之功夫,(乃能‘观空’之观力基础)。无根之木易枯,愿初学者,皆能用心扎根。

注:(齶,音ㄜˋ,齿内上下肉也。)

拜佛殊胜功德

拜佛:消除业障,开发潜能

‘业障’两个字,浅显一点说—‘业’就是行为,‘障’就是障碍,也就是由过去种种行为累积下来所产生的障碍,不论是身体或是心理的障碍。所谓过去的种种行为包括—我们心里想的‘念头’,与嘴里说的‘语言’,和身体的‘姿势、作为’。

有人以为,要去做相当大的恶事,才是‘造恶业’,才会有‘业障’。其实,只要心有动念,就有‘业’,(善念有善业,恶念有恶业,念佛是净业);身有动作姿势也是‘业’,某些动作、姿势会造成身的障碍,就是‘身业’方面的‘业障’。很多酸痛、疲劳、疾病,和平日‘姿势’有关,亦即和平日‘身业’有关,身业又受著「心’之指挥,心有牵挂、挂碍,身就有紧张的姿态,不自觉中就自己制造了障碍(业障)。

为什么说念佛、拜佛可以消业障呢?因为在拜佛时心念要调整到‘恭敬’而且‘慈悲清净’,口里念佛就没有其他的杂话,达到‘言语清净’,身体的动作

是柔软又谦和恭敬,可消除平日姿势不良,所造成的压迫、障碍。这样身口意三方面都清净恭敬,就可以消除过去自己身心行为不合理所制造的障碍(消业障),这也顺便训练在‘动中的安定’。也仿佛把水管不断的灌水、冲洗,慢慢的就可以流畅而清净,可以开发出潜能,也可以活化身体各部分的机能。

我们静下来,观察自己的姿势(身业),或先由观察他人,来作自己的警惕、借镜—(但,注意,目标是在反观、修正自己,不是去批评、指责别人)。只要心有牵挂,身体必然不自觉地,会有一些肌肉紧缩起来,僵硬起来。

比如:

右手工作,

左手虽没事,也整只僵持用力,肩膀也耸起,(白费力气),左腕也压折(冤枉阻折血管),左脚没事也翘著紧张(真委屈),下巴也抬起(脖子疲劳)。脑子忙著工作,

脚趾也无端用力挤折,僵持压迫,手也耗力支载(其实不必要)。

这都是自找的压力!

由于一向缺少自我观照,所以很难发现,改正自己,即使很容易消除的障碍,也没机会消除。拜佛时,就是返照自己,调伏身心,作身心之大调节,使身心自在,得大轻松,不必冤枉紧张障碍。

拜佛—调伏身心,消除障碍(无住生心)

起心拜佛,佛即知之,放光加被

┌心—万缘放下—一心正念,念佛┐灵明觉照

拜佛││

└身—万肌放松—一心(自然物理重心,重心稳固)┘灵活松柔

整个拜佛律动中,身心都轻松而恭敬专注,轻灵流畅活动。

虽在动中—有安定之观照。

动中—柔软,没有僵硬、紧绷,多处载力(多重心)之情形,符合金刚经—‘无住生心’的精神。

比如:膝一著地—手就立刻放松(不僵住、白费力支撑),一坐下—则膝与全身又即刻完全放松(无住),随时练习,放下紧张执著的心,锻炼‘能提起、能放下’,使心与身都通畅无障碍。

动中,随时能灵明地运作(生心)

又随时放松不僵执(无住)

轻松中,不断精进(无住生心)

心如轮心,轮子运转,轴心是‘一心’,而且‘空心’无著。

轮有前进、转动,而心无动摇。

┌拜佛训练目标

?下面以‘表列方式’对照说明│

└应避免之错误

拜佛与医学

道证法师编述

拜佛经验谈(一)

拜佛经验谈(二)

拜佛经验谈(一)

妙音法师拜佛点滴心得

末学以拜佛为日课已多年,当时不知道要求自己拜佛姿势要合乎自然人体结构、生理法则,拜后常觉得很疲倦、手腕酸、头晕、面色惨白,故感觉很困惑。后来,在一偶然的机缘里幸遇证师父,蒙她慈悲指导开示,方知原来是姿势有误而导致,于是就发心从头学拜佛。

学拜佛本来是很简单很容易,天真的小孩很快就学会了,而末学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最基本的动作姿势改正,稍练熟练。因受旧习气老毛病的障凝,加上学习能力差,所以学得很慢也很吃力。说来极惭愧,重新学习才发现自己以前连最基本的站立合掌,乃至起身方法都不会。站是三节六曲,合的掌是参差不齐,敬礼—脖子如钢柱水泥,躬身—脊椎骨如铁壁,又拜时重心常在脚趾不在足跟,翻掌如翻船。乃至不知呼而拜下,吸而起立,故常常拜得上气不接下气,喘嘘嘘!

回忆刚开始学拜佛时,全身是僵硬不灵活,筋骨是紧而不松,拜起佛来如老牛拖重车,稍用力即全身汗流如雨,才拜几拜,衣服全湿。

在学拜中,常常抓不到要领—不知重心要在足跟,才合乎物理之自然重心。开始也不会用丹田之力躬身、退腹,连垂头看脚跟中点都不自然—不知俯首垂头要用自然力柔软垂下,只会猛使力,结果矫枉过正,又弄得脖子很酸!

初学每拜一拜,从头到尾都要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是否正确,否则就会俯首而头不够垂(又偷偷仰头,后颈僵硬),弯腰而脊椎不后拱(腹不后退),甚至忘记呼吸。方法错误就会拜得腰酸背痛、头晕晕很辛苦,一点也没有法喜感!

开始虽常错误‘冤枉辛苦’(无法喜),还是满怀信心继续练习无止,立志非学好不可,即使需一年或两年的时间,也要学拜下去,直到身心能松、筋骨会软,每一拜都能自然、轻松、柔软、法喜充满!

因以前多年习惯,养成了‘惯性动作’,当一打妄想,心不专注在当下这一刹那,‘惯性动作’就领先出来,故要以高度‘警觉性观照’。

要把过去多年所惯用不正确的姿势动作,改为正确的,实比新学者更困难(因有‘惯性’障碍,当中还有许多小插曲—过渡期的反应与考验。若没有大愿力的推动,相信一累就会退心不想拜了。因全身昔日有过旧伤或老毛病的地方,几呼在拜佛中,有如清理水沟,都有一时性反应的酸痛。也幸好没退道心,更提起信心与勇气继续拜下去,结果也因有反应,而得大改善。如因小时候头受过伤,颈椎有问题,时常头晕,在拜佛时,不知不觉地好起来,头不再晕,颈椎也恢复正常;又右小腿不知怎么地突然也肿起来凑热闹,又酸又痛,但继续拜下去很快地就消失无踪(垃圾清走了)。

末学从小丹田无力,多说话就喘,课诵唱念更是胸闷、气短、难持续,也不会‘仰卧起坐’。后来,因拜佛的关系,腹部自然变得有力,现在也能‘仰卧起坐’,唱诵也能唱长音而不喘,学会深长呼吸。以前气色不好、脸色苍白、手掌

很黄,很多人见到末学就会说:‘你应该吃吃补药’。而现在体质改变,气色也好,不再有人叫末学吃补药了。

由于拜佛身体有了种种的改善,心也比较能专注安定,更不必苦于种种‘不必要’的症状。使得末学对这合乎自然法则,医学原理的拜佛方法,更具信心,对于拜佛深加好乐欢喜,一天不拜,就一天不畅快!

有人说拜佛要怎么拜就怎么拜,还要讲究什么方法不方法,正确正确!

要知‘姿势能导致健康,也能导致疾病’,关键就在如法与否!佛教示我们四威仪要‘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其道理就在此。因每一个动作姿势,都深深地影响著我们身心的健康,也大大地影响著我们修行的成就。有了健康的身心,才能修行无障碍。不只拜佛,日常生活中各种姿势的不正,或习惯动作的不当,就有可能会导致脊椎歪曲,而压迫血管、神经、内脏...等,因而引发出各种的疾病、忧恼、痛苦。

因此,既然有心拜佛,最好用对身心有助益的方法,是为明智之举。最后,祝愿有心学拜佛者,皆蒙诸佛护念、加被,能获得此法宝,依而行之,福慧双增,并发菩提心,欢喜念佛,同生极乐国。

拜佛经验谈(二)

台湾大学资管系副教授谢清佳博士

终于得到了自然又轻松的拜佛方法

上道下证法师问我:愿不愿写一篇拜佛的心得和莲友们分享?因为从拜佛中得到殊胜的欢喜和舒畅,因此,欣然愿乐,不揣庸愚,以野人献曝之心,写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互相切磋。

很多念佛人,以拜佛为日课

记得十多年前初学佛时,得遇一群念佛人,他们大多数都将拜佛列为日课,或二十四、或四十八、或六十、或一百零八、或二百、或三百、或五百、或六百。而我从完全不会拜佛,以自己揣测的外行拜法,向他们学得了一般的顶礼法,而从四十八拜开始,加到一百零八拜,也就以一百零八拜为定课,持续了数年。后来有因缘接触到密教大礼拜,初学时比较难,但一旦掌握其中要诀,就如鱼得水,全身贴地的刹那,好像一时之间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无所挂碍。所以,就改为大礼拜。

手术后,拜佛大受影响

自得患乳癌,切除右边乳房之后,医生就告诉我:‘从此以后,右手臂不能打针,也不能量血压。’初听之下,不知其严重。其后,右腋下时常胀痛,右肩紧而痛,甚至痛到右肩胛骨,又有时右臂感觉像是脱臼般地难受。这大大地影响

拜佛,往下拜时,要用手支撑全身重量,拜起时,又要用手用力撑起,右臂右肩会受力过多而难受,稍微拜多一点就不舒服。尤其是大礼拜,往下拜时,要用双手在瞬间撑住全身重量往下滑,受力特别大,即使不多拜,也会不适。所以,虽然很喜爱大礼拜,也只好不再强求,日课改回一般的拜佛。我之所以没有放弃拜佛是因为不拜也会难受,想想:就算拜得很累,总比不拜好,所以仍然照样拜佛。

拜忏消业力量大,却因拜法不当,拜得很艰苦

患病之后,体念到自己业障深重,而一切业障,从忏悔灭,于是就开始拜忏。我所用的忏本是夏莲居老居士晚年最后的著作《宝王三昧忏》,其中不但详细开示了忏悔的道理,要生起惭愧心,后不再犯,并融入了无量寿经的要义。黄念祖老居士说此忏本:‘以法藏因行,为自典范,弥陀果证,作我依归....。寓理忏于事忏,人人皆可入手。’就以此忏为定课,每月拜一次。

忏本前半,或跪著诵忏文或礼拜,约一小时,后半则称一佛名一拜,连续拜近三百拜。这对手术后的我,是一大挑战。每次拜忏之前,都要自己勉励自己一番,发一发大愿,鼓足勇气和精神,然后再拜忏。拜完之后,好像完成一件大事,但或多或少都会不适。莲友们看刚拜完忏的我,会问说:‘啊!你怎么脸都肿起来了?’手腕因用力撑起会疼痛,脚也会酸痛,尤其开过刀的右腋下和右上臂也很难受,会胀痛。还好不至于痛到不能忍受,想想可忏悔消消业障,不仅是自己的业障,一切众生的罪业,甚至是谤佛谤法的重罪,亦皆代为礼忏,所以也就行之经年。

欣闻有‘拜三百拜也不累不喘’的拜佛方法,很欣慕却无缘获得

前年暑假,听上道下证法师录音带,其中提到拜佛,说一次拜完三百拜,既不累也不喘,就好像刚刚拜了第一拜那样。心想:这真不可思议,若能如此就太好了。于是就把录音带听了好几次,照其中的提示,自己摸索著开始试拜,虽然改变了拜的动作,由于自己领悟不够,完全未能进入情况,不清楚法师是怎么一个拜佛方法。

佛力加被,取得四页拜佛讲义,如获至宝,开始自学

如是又过了一年,大概心里一直有这个祈求和愿望,终于取得一份拜佛的讲义,有四页纸,有分解动作,还有简单的图示,容易明了,如获至宝,仔细阅读之后,就依讲义的说明开始拜。果然比自己原来的拜佛方法省力多了。首先最大的改善二手的手腕不再痛了,脚也不那么酸了。虽然现在看来当时其中很多动作和用力的方法都还不对,不能自然放松,但已经有很大的改善。讲义上说拜佛是都摄六根、动中之定,才晓得不只是礼佛而已,还是一项观照自心的行法,只是不知该怎么下手去作。

拜得吃力,是因为不会放松

开始拜佛,自己觉得最吃力的分解动作是下面五个,这五个动作做不好,主要是太紧张,心有所求,不能放松,动作不标准,就会拜得很吃力,放轻松,就自然能拜好。

一、躬身

从胸口、胃、腰、小腹到膝盖往后退成一个自然

的弓形。开始的时候,脊椎僵硬,很难做得很标准。

但是每天拜,就会每天改善一点点,日积月累,就动

作越来越轻松,姿势越来越标准。不要期待一下子能

做得很完美。为山九仞,功在不舍。我自己是半年之

后,才觉得可以很轻松而自然地做到这个动作。年轻

的莲友,可以很快做好这个动作,台大晨曦社的同学,

很多位都很快做到,不像我拜了半年之久,才做到。其实,放轻松,

就能很快做好这个动作。我是自己刻意用力让身体成一漂亮有弧度的弓形,其结果当然不会自然。放松来做,不用力,反而就弓得很自然。

二、曲膝

错误动作

正确动作

此系练习中拍摄,小腿不够垂直,动作未达标准。

这动作大概是大多数人最有问题的一个动作。要点是曲膝往下蹲时,重心要放在二个脚跟间的中心点上,也就是完全用二个脚跟做著力点直到双手能按地。小腿要保持正直,初学时,很难做到,要不就小腿倾斜,用脚掌著力;或臀部蹲得不够低;或中途头仰起、颈僵;再不就合掌的二手向前斜著出去超出脚底面积,而致重心不稳;也有重心向后超出了脚后跟而坐倒在地的情形。屡试屡败,甚至还起一心念认为这个动作是否违反力学原理,根本做不到吧!其实,这个心念是最致命的障碍,杀伤力最大。学佛学不好,也往往就是由于这种要命的‘自以为是’的念头。好在,我对法师有大信心,放轻松,反覆练习,目前不能说做得很标准,但可以很轻松地做这个动作。确实,在小腿垂直,脚跟著力的情况下,膝腿最不费力气,拜久了也不会伤到膝盖。

三、两膝下跪,下跪后两膝和两手在地上成一直线

蹲下后,二手前伸触地,稍用力撑住,膝盖就往下跪,跪下后,

两手和两膝在地上成一直线。我以前的拜法是两手超两膝前约十五

至二十公分,跪下时是两膝在后、两手在前,用两手来支撑一部份

身体的重量,因此两只手腕受力不小。刚开始,学两膝和两手成一

直线往下跪时,总不对劲,总不顺畅,总觉得‘是不是把讲义看错

了?’,看了好几次,没错,就坚持照讲义去拜,大约一个月就顺

畅了,能很自然地做到。也体会到,这种拜法,减少了二只手腕的受力,手腕不会因拜久而不适。

四、跪坐

两膝下跪后要跪坐,也就是臀部要坐在向上翻的两脚脚跟内侧。初学时,足踝关节僵硬,不容易做到,坐下时足踝会疼痛,但坐久了就不会了。我的经验是大约二、三个星期就坐得很好。

五、深吸气

五体投地后,翻掌迎佛足,接著,要趁深吸气起身。我开始学拜时,深吸气做得不够,但是这个动作不难,只要提示一下,人人都能做得很好,且无需反覆练习,就能做到。只是要记得作深吸气。

每天拜三百,爬山四小特无疲惫

我从去年十月起每天拜三百拜,因为每天时间有限,拜佛的时间增加,就要牺牲运动的时间。曾经每天跑大安公园四十至四十五分钟,跑了一年。后改为快走配合拍手一小时,也约有半年左右。为了多拜佛,就停掉了这些运动。当然,曾经顾虑,如此会不会影响体力。但是拜佛拜得很欢喜,就不管那么多了。久未爬山的我,上个月特别选择了一个周日跟李丰医师爬山,来测测自己的体力。结果很高兴,随他们夫妇走完四小时山路,不觉得疲累,一路上也跟得上他们的速度,他们可是天天爬山的爬山健将呢!可见,拜佛能维持很好的体能。

脊椎自然调整,整脊师大吃一惊

阴历年前,小女从纽约回来,一下飞机就说溜冰跌了一跤,要作脊椎矫正。我带她去找一位熟悉的治疗师治疗,他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我们认识近十年。自己也顺便做矫正。谁知他一边做一边很吃惊地说:‘谢教授,你不一样哦!你真的不一样哦!你的脊椎和旁边的韧带都不一样了。你有十个月没来,照过去,一定要一两个星期才能把脊椎调开,可是今天一下就全开了。’他问我,你到底做了些什么?我很高兴而大声地回答:‘我拜佛啊!’。

血压脉搏都不知不觉改善了

开刀之后六年以来,血压都在90/60而脉搏也只有一分钟六十下。尽管努力作各种运动、打坐、吃中药,都未见改善。前二、三个星期,在我依上道下证法师拜佛方法每天拜三百拜约半年之后,随兴经过住家附近的小诊所,去请医师清一清耳朵。清完之后,看到桌上有血压计,就请医师量一量血压,结果出乎意料的,不是多年来的90/60,而是110/70。回到家就心血来潮自己测一测脉搏,脉搏也不再是多年来的六十,而是七十。这都是拜佛不可思议之功效。

边拜边唱边听,边想阿弥陀佛,训练一心念佛,并使丹田有力不怕冷

当拜佛的动作熟悉之后,就依法师指示加上唱诵佛号,每一拜拜下去吐气时唱一句六字洪名,起来吸气则不唱。开始也唱得很离谱,拜不到一半就没气唱了。想用二口气唱却又不想违反法师所教。就硬著头皮一口气唱,每唱一句之后,总要趴在阿弥陀佛面前,大喘三四口气才缓过气来。有一次唱到没气还拼命唱,结果右边胸口闷痛了一天。这下子就不敢强自妄为,而做了两个调整:(一)拜前深吸气,吸得很满很满再拜唱。(二)拜下去,若实在气不足,就再吸一口气唱。如此拜了二个多月,就变成不必刻意深吸气,也能够很自然地一口气唱完。配合呼吸拜佛,很快全身发热。我直说今年冬天不冷,后来发现,或许是拜佛的效果,以前冬天我穿的衣服总比我先生多,现在却发现,常常我只穿了衬衫和背心,而他却穿著厚夹克。另外,参加寺庙早晚课或打‘佛一’时,发现自己唱诵的声音比以前宏亮有力多了。其实,更大的收获是拜佛时专心地唱,专心地听,专心地拜,专心地想阿弥陀佛,能训练一心念佛,增长定力。一心向往成为一个老实的念佛人,这是我醉心于拜佛的真正原因。

艰苦变欢喜,越拜越轻松,疼痛不药而愈

依上道下证法师的拜佛方法拜佛,我的亲身经验是的确很省力,能摄心也能比较放松,一天拜三百拜,不再是一件艰苦的功课,而变成很欢喜的功课。有时,搬了重物,右臂右肩已很不舒服;或是已经上了六节课,很疲累,晚课还有一百五十拜,坚持拜下去,每次都很惊奇地发现,大约二十至三十拜之后,右臂右肩的不舒服反而消失了,人也不觉得疲累了。

坚持拜佛,增长一心向佛之定力,期待成为一个真正老实的念佛人

这套拜法,和一般人习惯的拜法不同,所以要有信心坚持下去。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经验:自己在家以为拜得很好了,和莲友们切磋之后,才发现很多动作不标准,要再调整,就忽然觉得怎么也拜不好,很沮丧,但要坚持下去。自己还体会到:佛法是无尽藏,进步了还要再进步,不能固步自封,永远要以宽松的心开发涌泉,拜佛亦复如是,要深具信心,一旦信力圆时,全成佛力,自心本具之功德,会源源不龂而无止尽地开显。我只是一个初学者,因为无形中获益良多,不管是身体方面还是定慧修行方面,所以很乐于写下心得和大家分享。最后,我很感激佛菩萨给我这么好的因缘,能学习这套拜佛方法,也很期待,自己能拜著拜著,眼望著西方故乡的风月,想念著阿弥陀佛亲切的慈容,望眼欲穿地等待著娑婆游子回归故乡,而生起真实的信愿,增长一心向佛的定力,成为一个真正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