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建模讲座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讲座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讲座心得体会

【篇一:数学建模个人认识和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的体会思考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了解了更多的关于这门学科的知识,可以说

是见识了很多很多,作为一个数学系的学生,一直都有一个疑问,

数学的应用在那里。对了,就在这里,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也

学到了很多,关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都少不了数学,都是用建

模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很神奇。

数学建模给了我很多的感触:它所教给我们的不单是一些数学方面

的知识,更多的其实是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它培养了我

们全面、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量化分

析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它还让我了解了多种数学软件,以

及运用数学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

数学模型主要是将现实对象的信息加以翻译,归纳的产物。通过对

数学模型的假设、求解、验证,得到数学上的解答,再经过翻译回

到现实对象,给出分析、决策的结果。其实,数学建模对我们来说

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建模的概念。例如,我们平时出远门,会考虑一下出行的路线,以达到既快

速又经济的目的;一些厂长经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往往会策划

出一个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的最优方案??这些问题和建模都有着很

大的联系。而在学习数学建模训练以前,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解

决它的方法往往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只知道该这样做,却不

很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做,现在,我们这种陈旧的思考方式己经在被

数学建模训练中培养出的多角度、层次分明、从本质上区分问题的

新颖多维的思考方式所替代。这种凝聚了许多优秀方法为一体的思

考方式一旦被你把握,它就转化成了你自身的素质,不仅在你以后

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发挥作用,也为你的成长道路印下了闪亮的一页。数学建模所要解决的问题决不是单一学科问题,它除了要求我们有

扎实的数学知识外,还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学习和查阅资料,除了我

们要学习许多数学分支问题外,还要了解工厂生产、经济投资、保

险事业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决不是任何专业中都能涉猎得到的。它能极大地拓宽和丰富我们的内涵,让我们感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也领悟到了“学习是不断发现真理的过程”这句话的真谛所在,这些

知识必将为我们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现在我们的学

习来看,我们都是直接受益者。就拿数学建模比赛写的论文来说。

原本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做起来才发觉事情并没有想象中

的简单。因为要解决问题,凭我们现有的知识根本不够。于是,自

己必须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的作用,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以尽

量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和信息。在这过程中,对自己眼界的开阔,

知识的扩展无疑大有好处,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更有利于自己提高解

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毫不夸张的说,建模过程挖掘了我们的潜能,

使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

提高,而且思想的交锋也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从而增加了继续深

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数学建模也培养了我们的概

括力和想象力,也就是要一眼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

先对实际问题进行概括归纳,同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忽略各种次

要因素,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方面,使问题尽可能简单化,这样才

能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做论文之前,考虑到的因素有很多,如

果把这一系列因数都考虑的话,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神。因此,在我们考虑一些因素并不是本质问题的时候,我就将这些因数做了

假设以及在模型的推广时才考虑。这就使模型更加合理和理想。数

学建模还能增强我们的抽象能力以及想象力。对实际问题再进行“翻译”,即进行抽象,要用我们熟悉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

将它

们准确的表达出来。

下面用一个具体的实例,来介绍建模的具体应用:

传染病问题的研究

一﹑模型假设

1.在疾病传播期内所考察的地区范围不考虑人口的出生、死亡、流

动等种群动力因素。总人口数n(t)不变,人口始终保持一个常数n。

人群分为以下三类:易感染者(susceptibles),其数量比例记为s(t),表示t时刻未染病但有可能被该类疾病传染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感染病者(infectives),其数量比例记为i(t),表示t时刻已被感染成

为病人而且具有传染力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恢复者(recovered),其数量比例记为r(t),表示t时刻已从染病者中移出的人数(这部分

人既非已感染者,也非感染病者,不具有传染性,也不会再次被感染,他们已退出该传染系统。)占总人数的比例。

二﹑模型构成

在以上三个基本假设条件下,易感染者从患病到移出的过程框图表示如下:

在假设1

s(t) + i(t) + r(t) = 1

对于病愈免疫的移出者的数量应为

ndr??ni dt

不妨设初始时刻的易感染者,染病者,恢复者的比例分别为s0(s0>0),i0(i0>0),r0=0. sir基础模型用微分方程组表示如下: ?di?dt??si??i

??ds????si

?dt

?dr?dt??i?

s(t) , i(t)的求解极度困难,在此我们先做数值计算来预估计s(t) ,i(t)的一般变化规律。

三﹑数值计算

a=1;b=0.3;

y=[a*x(1)*x(2)-b*x(1);-a*x(1)*x(2)];

ts=0:50;

x0=[0.20,0.98];

[t,x]=ode45(ill,ts,x0);

四﹑相轨线分析

我们在数值计算和图形观察的基础上,利用相轨线讨论解i(t),s (t)的性质。

d = {(s,i)| s≥0,i≥0 ,s + i ≤1}

利用积分特性容易求出方程(5)的解为:i?(s0?i0)?s?1

?lns (7) s0

在定义域d内,(6)式表示的曲线即为相轨线,如图3所示.其中箭头表示了随着时间t的增加

s(t)和i(t)的变化趋向

下面根据(3),(17)式和图9分析s(t),i(t)和r(t)的变化情况(t→∞时它们的极限值分别记作s?, i?和r?).

1. 不论初始条件s0,i0如何,病人消失将消失,即:i0?0

2.最终未被感染的健康者的比例是 ,在(7)式中令i=0得到, 是方程

s0?i0?s??1

?lns??0 s0

1im?s0?i0?1?ln?s0) ?

如图3中由p1(s0,i0)出发的轨线

中由p2(s0,i0)出发的轨线

认为s0接近1)。

从另一方面看, ?s??s?1/?是传染期内一个病人传染的健康者的平均数,称为交换数,其含义是一病人被?s个健康者交换.所以当 s0?1/? 即?s0?1时必有 .既然交换数不超过1,病人比例i(t)绝不会增加,传染

病不会蔓延。

五﹑群体免疫和预防

忽略病人比例的初始值i0有s0?1?r0,于是传染病不会蔓延的条件

s0?1/? 可以表为 r0?1?1

?

这就是说,只要通过群体免疫使初始时刻的移出者比例(即免疫比例)满足(11)式,就可以制止传染病的蔓延。

六﹑模型验证

上世纪初在印度孟买发生的一次瘟疫中几乎所有病人都死亡了。死

亡相当于移出传染系统,有关部门记录了每天移出者的人数,即有

模型作了验证。

首先,由方程(2),(3)可以得到dr的实际数据,kermack等

人用这组数据对sirdtdsd???si????si???sr dtdt

1上式两边同时乘以dt可?ds???dr,两边积分得 s

r1s??rs???d??e ?lns|???rsrs?s0s?r0?00s0s

所以: s(t)?s0e??r(t) (12)

【篇二:数学建模竞赛的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竞赛的心得体会

9月16日早7点37分在我们三个人的注视下,滚烫的论文成功发

送到了全国建模组委会邮箱,宣告着三天三夜的数学建模竞赛终于

结束,我们终于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

第一天,我们拿到题目,a题是嫦娥三号软着陆问题,b题是创意桌子的折叠问题,考虑到b题涉及较复杂和繁多的编程而我们学校的

弱势便是编程,我和队长一致同意选a题,而杨彦云偏向于b题,

因为对于专业为数学的我们,物理航天知识很欠缺,分析权衡后最

终我们决定选a题。选好题后我们开始仔细读题并查找相关资料,

深入读题后才发现涉及的物理航天知识很多,我们的物理知识储备

对于这个题来说完全是小学生水平,我们需要大量补充知识,因此,我们去图书馆借了10本左右的相关书籍。我们把题干简化,分析要

解决的问题,并不断翻阅资料,却发现有用的知识点很少。经过一

天大海捞针地找资料,补充知识,我们几乎毫无进展,明显感觉大

家都很沮丧,每个人都在暗暗为自己加油打气。因为是第一天,大

家没有过多的紧张,而且也没有思路于是我们调好闹钟,凌晨1点

左右就休息了。

第二天凌晨6点我们又打起精神继续奋战,把题目转化成数学问题

的形式,简化问题要求,建立初等模型,为了避免一个人考虑不全

面且思维有限,我们三个人各自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进行综合、补充,但到第二天下午时,我们的若干想法被否定后,我们依

然处在原地,而培训时老师强调过到建模第二天第二问要基本做完,开始写作,但我们还是一筹莫展,紧张与恐慌是必然的。我们决定

改变策略,我和杨彦云共同做第一问,吴珍(队长)做第二问。到

晚上2点左右第一小问基本做完,可是第一题的第二小问这个拦路石,任凭我们绞尽脑汁也没有撼动它分毫,我们三个人不得不一起

攻克第一问,跌跌撞撞写完第一问,虽然感觉答案并不太令人满意,但由于只剩一天一夜了,我们必须开始做第二问。吴珍一直负责第

二问,杨彦云开始思考第三问,而我开始写作。

第三天,我们的几乎没合眼,到了晚上,第一问论文已经写完,但

第二问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第一问,我们又开始共同完成第二问,毫无进展,主心骨吴珍再次发挥了队长风范,最终是她完成了第二问。晚上11点左右指导老师对我们的论文进行建议和细节的修改,

最重要的是摘要把关,摘要是建模论文的核心。老师走后,我们几

乎又扑在电脑上,三人合力完成了第二问,此时已是凌晨4点左右,杨彦云开始完善第三问,我主要负责修改前面两问的论文和格式问题,吴珍处理数据,编写程序,到凌晨6点左右我们的论文基本成型,我们三个人开始一起修改论文,到16日早7点37分,我们终

于成功交上了论文。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奋战,当我们走出教学楼

的那一刻,似乎有一种解脱的感觉,我们终于熬过了三天三夜!

数学建模的比赛是艰苦的,三个比赛日,不允许一丝的倦怠,必须

全力以赴的投入进去。三天我的睡眠时间不超过8小时,咖啡几乎

当饭吃,总是打着十二分的精力坐在电脑前,疲惫不堪时才会在桌

上趴一会儿,但我却感谢这痛苦的三天,因

为这三天锤炼我坚忍不拔的品质,锻炼了我的吃苦精神,它给了我

一个机会让我相信:没有什么苦吃不了;没有什么难受不了!

数模竞赛更考验了小队的团队合作精神,三个人必须拧成一股绳,

单打独斗是出不了好成绩的。一人建模,一人编程,一人写论文,

这样的安排方式看起来简单高效,实际上真正执行起来会碰到许多

问题。麻烦从一开始的选题就接踵而来,a、b两题究竟选哪一题?

很可能队内出现不同的想法,这时,大家必须根据本队的实际能力、成员擅长领域,作出合理的选择,而一旦作出选择,所有人都应该

无条件服从,再没有其他杂念。左右徘徊、不断怀疑、固执己见只

会影响了效率、模型质量甚至导致小队破裂。在模型建立过程中,

则会牵扯到更多的异议与讨论,这是充分考验交际沟通能力的时刻,是三个人集中智慧、互相指教,还是各自为营、相互泼冷水,这是

胜败的关键,其间也只有微妙的区别,稍不留神就会后悔莫及。即

使事先分工明确,现场也还是需要更多的互相理解、支持,需要各

位选手平日里在各个领域都做足准备。例如,负责写论文的人如果

真的只是负责写论文,那么相当于他在前两天几乎都是闲着,而第

三天下午可能手敲断了也写不完。因此,真正的建模竞赛是灵活的,复杂的,三个人必须以团队利益为主,互相体谅、相互配合、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通过数学建模,使我们更加成熟地对认识人生,认识外界,同时增

加了我们做事、思考问题的耐心,对待事情不再那么浮躁,面对困

难敢于尝试、勇往直前。不

管建模竞赛成绩如何,培训及竞赛的回忆会伴我一生,这段日子的

收获会助我一生!在这里,真诚地感谢学校对我们参赛的支持、各

位领导及指导老师对我们的培养和指导。

【篇三:数学建模课心得体会】

第一次接触数学建模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候参加全国第二届“赛先生”数学知识竞赛,笔试取得了一等奖的成绩,复试是自己选题建模,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天真,以为数学建模就是简单问题复杂化

的弄,好比一个简单应用题偏偏要弄成几千字的论文。但是,也是

那次的接触,是我对数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是我想到了大学要

参加数学建模比赛这回事。抱着对数学建模的憧憬,这学期的选修课,我选择了《数学建模》课程,去上课后发现老师并不给我们讲

数学建模,而是讲软件matlab,原本有点失望的,但是自从认真听

完第一次课,我的失望就全都一扫而光,因为matlab太强大了,不

仅能解决我们微积分、线性代数上的问题,还能画出我们想不清楚

的各种立体图。并且,还知道了在数学建模中,大都采取matlab来

编程计算,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学好matlab。

matlab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第一就是是我对计算机的

兴趣更加浓厚了,还记得安装matlab时就费了老大功夫,还改变了

电脑系统盘某些参数,放在从前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安装成功

那会,真是特别开心。第二就是通过matlab我结交到了一些好朋友,尤其是天津一网友。因为我想学好matlab,于是我加入了matlab

贴吧,再通过贴吧加入了一个matlab交流学习群,但后来发现在那

个群上愿意帮人解决问题的并不多,有一次,有个人提了一个简单

的问题,他的程序有错误,但仅仅是矩阵乘除、乘方时没有加点,

于是我就顺手告诉了他,然后他就加上了我,原来他是天津一大学

的大二的学生,他正好要参加学校的数学建模比赛,要用到matlab,但是他也只是才接触,还没上手,于是他遇到问题就会找我,我就

会尽力想去帮他解决,当我不会的时候,我会查阅书籍或者翻出老

师的ppt课件仔细研究,就那样几次交流我们成了好朋友,后来他

正式比赛了,他都把他的论文中程序发给我要我帮他看是否能改进

之类的,还把他的建模论文发给我看,并且一再鼓励我一定要学好matlab以后参加比赛就不会那么着急。直到现在,我们都一直保持

着联系,一起探讨交流matlab、数学(他是学数学的)上的各种问题。第三就是意外得解决了一些问题。记得前不久一同学叫我帮他

在网上做份题,原本说是高中的题,但我后来发现都是微积分的题目,偏偏好多积分微分我都觉得会比较花时间,于是我想到了matlab,当即我就决定能用matlab编程解决的问题我就用matlab

解决,果然,试卷我完成的又快又好,当我给那同学说的时候讲得

他一愣一愣的,只剩下崇拜。

在我学习matlab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第一次做老师给的

题时,前几题我就花了几个小时,当我后来回过头总结的时候发现,基本上我出错的地方提示的错误都是一致的:inner matrix dimensions must agree或者是matrix must be square,后来我

懂得这是矩阵乘除、乘方维数不一致等导致的,我得出结论关于矩

阵的乘除、乘方运算必须是点运算,之后就很少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还记得刚开始画三维图的时候,总是出现一个错误matrix dimensions must agree, not rendering mesh,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我漏了一句话:[x,y]=meshgrid(x,y),也正因为这个,更加是

我坚定了不能不拘小节这一思想。就在几天前,画一个分段函数的

像,我原本只是这样编的程序:

x1=1.1:0.02:3.3;

x2=-1.1:0.02:1.1;

x3=-3.3:0.02:-1.1;

y1=1.1;

y2=x2;

y3=-1.1

;

plot(x1,y1,x2,y2,x3,y3)

但是这样的话,为了保持矩阵长度一致,必须是选择3.3和-3.3,我

觉得这样不是很好,于是我就求助网友,后来得出这样的程序:

x1=1.1:0.02:5;

x2=-1.1:0.02:1.1;

x3=-5:0.02:-1.1;

y1=1.1*ones(size(x1));

y2=x2;

y3=-1.1*ones(size(x3));

plot(x1,y1,x2,y2,x3,y3)

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矩阵长度不一致的问题了,那个5就可以随

便选择了。实际上比较起来也只是改变了y1、y3的式子,只是将

y1/y3也变成矩阵,变成和x1/x3长度一致的矩阵,这个题使我想到

程序改良的重要性。

最近在做计算机实践,我的题是用fortran解决一个病态方程组,

我第一反应就是用matlab先求出答案,但是我发现我把matlab求

出的答案再带回原方程组的时候,原方程组却不相等,也就是说,

这一次matlab给了我一组错误的答案,有人跟我说病态方程组要求

精度高,但是matlab达不到,因此给出的答案会不对。这是第一次

对matlab产生怀疑,但是这其实也是自己对这个软件不熟悉造成的,所以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去熟悉掌握它。

总之,学习matlab是一个快乐的过程,matlab能给我带来很多很多,同时,这条路也还要有很长很长,我到现在也基本上只懂得用matlab来解决数学问题和简单的拟合差值等,我知道要用到数学建

模比赛还差得远,但是我会继续努力的,我计划在暑假就要自学完

这个软件的一般算法包括科学计算、神经网络、图像处理等。我也

相信matlab一定会为我所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