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MSCDSP结构原理及应用的大作业

TMSCDSP结构原理及应用的大作业

TMSCDSP结构原理及应用的大作业
TMSCDSP结构原理及应用的大作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DSP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蔡静

学生学号: SX1401111

上机地点: 12号楼509室

2015年6月

一、已知一低通滤波器的采样率为2KHz ,通带为500Hz ,阻带为600

Hz ,带内波动3dB ,带外衰减-50dB ,滤波器的相位具有线性特性,具体幅频特性见下图。要求用等波纹方法设计出该FIR 滤波器,然后用TMS320C54x 汇编语言编程实现该FIR 滤波器。 FIR 滤波器系数为:

0.0073 -0.0009 -0.0395 -0.0609 -0.0149 0.0340 -0.0014 -0.04570.0125

0.0641

-0.0375-0.10800.1254 0.4717 0.4717 0.1254 -0.1080-0.03750.0641 0.0125 -0.0457 -0.00140.0340

-0.0149

-0.0609

-0.0395

-0.0009

0.0073

1.matlab 设计FIR 滤波器:

0200400600800

10001200

1400160018002000

-120

-100

-80

-60

-40

-20

20

Frequency

M a g n i t u d e (d B )

滤波器的幅频响应

2.C54x 汇编语言设计FIR 滤波器:

⑴输入100点的冲激响应信号impluse.dat,输出存到y_impluse.dat 文件中

00.10.20.30.4

0.50.60.70.80.91

-30

-25

-20

-15

-10

-5

Frequency

P h a s e (d e g r e e )

滤波器的相频响应

⑵输入100点的正弦信号y_sin200.dat,输出存到out_sin200.dat文件中

⑶输入100点的正弦信号y_sin800.dat,输出存到out_sin800.dat文件中

二、认真阅读课本中P182~P186上基于时间抽取的8~1024点FFT的程序及输入、输出说明,然后调试出该程序,并对输入方波信号进行FFT变换,检验输出信号是否是一sinc波形。同时更改程序,使其能进行2048点FFT运算。

⑴8点fft,输入FFTIN.DAT,输出存到out.dat文件中

⑵2048点fft,输入FFTIN.dat,输出存到out.dat文件中。

三、编写TMS320C54x 汇编语言程序,计算下列矩阵乘法:

????

???????

?=??????????????????????

???=?=3C 56 A4 7832 47 88 6428 38 6C 501E 29 50 34 5A 83 4 8 62 3 6 41 3 4 27 6 5 46 5 4 35 4 3 24 3 2 1C C B A 要求:① 两个矩阵的数据由DATA 段输入(可放在源程序中,也可单

独建立一个数据文件);

②两个矩阵的数据从0口以数据文件IN.DAT 输入,计算结果

从1口以数据文件OUT.DAT 输出。

1.程序说明本程序由

Matrix_Mul.asm,Matrix_Mul.cmd,input_B.dat,input_C.dat,ou tput_A.dat 组成。

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输入矩阵B 和矩阵C:①矩阵B 保存在input_B.dat 文件中,由data 段输入,通过.copy 命令加载到程序中;②矩阵C 保存在input_C.dat 文件中,利用I/O 端口从PA1口输入。

矩阵相乘时,利用RPTZ ,RPTB ,BANZ 实现三层循环嵌套,并通过MAR 指令实现对辅助寄存器的修改。2.测试结果

①矩阵B保存在input_B.dat文件中,由data段输入到

MatrixB(0x0070);

②矩阵C保存在input_C.dat文件中,通过PA1口输入到MatrixC(0x0080);

③通过计算,结果矩阵A保存到MatrixA(0x0090)中,并通过PA0口输出到output_A.dat文件中。

四、附录

实验一:

matlab程序:

clc;

clear all;

[n,fo,mo,w] = remezord( [500 600], [1 0], [0.18 0.003], 2000 );

b = remez(n,fo,mo,w);

[h,w]=freqz(b);

figure(1);

plot(w*2000/pi,20*log10(abs(h)));

grid on;

xlabel('Frequency');

ylabel('Magnitude(dB)');

title('滤波器的幅频响应');

figure(2);

plot(w/pi,unwrap(angle(h)));

xlabel('Frequency');

ylabel('Phase(degree)');

grid on

title('滤波器的相频响应');

CCS程序:

FIR.asm

.title "FIR.asm"

.mmregs

.def_c_int00

PA0.set0 ;0口输出

PA1.set 1 ;1口输入

https://www.doczj.com/doc/823439046.html,ect "x",28 ;定义数据空间

https://www.doczj.com/doc/823439046.html,ect "h",28

.bss y,1

.data

COEF: .word 32768*73/10000; H0----H27 .word -32768*9/10000

.word -32768*395/10000

.word -32768*609/10000

.word -32768*149/10000

.word 32768*340/10000

.word -32768*14/10000

.word -32768*457/10000

.word 32768*125/10000

.word 32768*641/10000

.word -32768*375/10000

.word -32768*1080/10000

.word 32768*1254/10000

.word 32768*4717/10000

.word 32768*4717/10000

.word 32768*1254/10000

.word -32768*1080/10000

.word -32768*375/10000

.word 32768*641/10000

.word 32768*125/10000

.word -32768*457/10000

.word -32768*14/10000

.word -32768*149/10000

.word -32768*609/10000

.word -32768*395/10000

.word -32768*9/10000

.word 32768*73/10000; H0----H27

.text

_c_int00:

SSBX FRCT ;状态寄存器st1置位,frct置为1,小数乘法

STM #h,AR1;ar1指向h

RPT #27;将28个系数传送到数据空间

MVPD COEF,*AR1+

STM #x+27,AR3;ar3指向x(n-27)

STM #h+27,AR4;ar4指向h27

STM #28,bk;循环缓冲区长度bk=28

STM #-1,AR0;ar0=-1

LD #x,DP

PORTR PA1,@x;输入x(n)

STM #00BEh,AR6 ;输出数据缓冲区首地址#00BEh

STM #0064h-1,AR7 ;循环计算100个样点

FIR: RPTZ A,#27 ;A清零,迭代28次

MAC *AR3+0%,*AR4+0%,A ;乘法累加

STH A,@y;保存y(n)

STH A,*AR6+ ;保存y(n)到DM空间,方便画图

PORTW @y,PA0;输出y(n)

PORTR PA1,*AR3+0%;输入新数据

BANZ FIR,*AR7-

end: B end

.END

FIR.cmd

-x .\Debug\FIR.obj

-x .\Debug\FIR_V.obj

-o FIR.out

-m FIR.obj

MEMORY

{

PAGE 0:

EPROM: org=0xE000,len=0x1000

VECS:org=0xFF80,len=0x0080

PAGE 1:

SPRAM: org=0x0060,len=0x0020

DARAM: org=0x0080,len=0x1380

}

SECTIONS

{

.text:> EPROM PAGE 0

.data:> EPROM PAGE 0

.bss :> SPRAM PAGE 1

x: align(16){}> DARAM PAGE 1

h: align(16){}> DARAM PAGE 1

.vectors:> VECS PAGE 0

}

FIR_V.asm

.title "FIR_V.asm"

.ref _c_int00

.sect ".vectors"

B _c_int00

.end

实验二:2048点fft

FFT.ASM

****************************************************************** *** N(8-1024) points FFT Program *** ****************************************************************** .title "fft.asm"

.mmregs

.copy"coeff.inc"

.copy"fftin.dat"

* .copy"fftin64.dat"

.def start

sine:.usect"sine",512

cosine:.usect"cosine",512

d_input:.usect"d_input",2048

fft_data:.usect"fft_data",2048

fft_out:.usect"fft_out",1024

https://www.doczj.com/doc/823439046.html,ect"STACK",10

K_DATA_IDX_1.set 2

K_DATA_IDX_2.set 4

K_DATA_IDX_3.set 8

K_TWID_TBL_SIZE.set 512

K_TWID_IDX_3.set 128

K_FLY_COUNT_3.set 4

K_FFT_SIZE.set 2048;N=2048(8)

K_LOGN.set 11;LOG(N)=LOG(2048)=11(3)PA0.set 0

PA1.set 1

.bss d_twid_idx,1

.bss d_data_idx,1

.bss d_grps_cnt,1

.sect"fft_prg"

***Bit Reversal Routine***

.asg AR2,REORDERED

.asg AR3,ORIGINAL_INPUT

.asg AR7,DATA_PROC_BUF

.text

start:

SSBX FRCT

STM#STACK+10,SP

STM#d_input,AR1;input the 2N data

*STM #fft_data,AR1;input the 2N data

RPT#2*K_FFT_SIZE-1;from PA1

MVPD d_input1,*AR1+

*PORTR PA1,*AR1+

STM#sine,AR1;move coeft of sin

RPT#1024;from program to data

MVPD sine1,*AR1+

STM#cosine,AR1;move coeff of cos

RPT#1024;from program to data

MVPD cosine1,*AR1+

STM#d_input,ORIGINAL_INPUT

STM#fft_data,DATA_PROC_BUF

MVMM DATA_PROC_BUF,REORDERED

STM#K_FFT_SIZE-1,BRC

RPTBD bit_rev_end-1

STM#K_FFT_SIZE,AR0

MVDD*ORIGINAL_INPUT+,*REORDERED+

MVDD*ORIGINAL_INPUT-,*REORDERED+

MAR*ORIGINAL_INPUT+0B

bit_rev_end:

* * * * FFT Code * * * * *

.asg AR1,GROUP_COUNTER

.asg AR2,PX

.asg AR3,QX

.asg AR4,WR

.asg AR5,WI

.asg AR6,BUTTERFLY_COUNTER

.asg AR7,STAGE_COUNTER

* * * stage 1 * * *

STM#0, BK

LD#0,ASM

STM#fft_data,PX

LD*PX,16,A

STM#fft_data+K_DATA_IDX_1,QX

STM#K_FFT_SIZE/2-1,BRC

RPTBD stage1end-1

STM#K_DATA_IDX_1+1,AR0

SUB*QX,16,A,B

ADD*QX,16,A

STH A,ASM,*PX+

ST B,*QX+

||LD*PX,A

SUB*QX,16,A,B

ADD*QX,16,A

STH A,ASM,*PX+0

ST B,*QX+0%

||LD*PX,A

stage1end:

* * * Stage 2 * * *

STM#fft_data,PX

STM#fft_data+K_DATA_IDX_2,QX

STM#K_FFT_SIZE/4-1,BRC

LD*PX,16,A

RPTBD stage2end-1

STM#K_DATA_IDX_2+1,AR0

;1st butterfly

SUB*QX,16,A,B

ADD*QX,16,A

STH A,ASM,*PX+

ST B,*QX+

||LD*PX,A

SUB*QX,16,A,B

ADD*QX,16,A

STH A,ASM,*PX+

STH B,ASM,*QX+

;2nd butterfly

MAR*QX+

ADD*PX,*QX,A

SUB*PX,*QX-,B

STH A,ASM,*PX+

SUB*PX,*QX,A

ST B,*QX

||LD*QX+,B

ST A,*PX

||ADD*PX+0%,A

ST A,*QX+0%

||LD*PX,A

stage2end:

* * * Stage 3 through Stage logN * * *

STM#K_TWID_TBL_SIZE,BK

ST#K_TWID_IDX_3,d_twid_idx

STM#K_TWID_IDX_3,AR0

STM#cosine,WR

STM#sine,WI

STM#K_LOGN-2-1,STAGE_COUNTER

ST #K_FFT_SIZE/8-1,d_grps_cnt

STM#K_FLY_COUNT_3-1,BUTTERFLY_COUNTER

ST#K_DATA_IDX_3,d_data_idx

stage:

STM#fft_data,PX

LD d_data_idx,A

ADD*(PX),A

STLM A,QX

MVDK d_grps_cnt,GROUP_COUNTER

group:

MVMD BUTTERFLY_COUNTER,BRC

RPTBD butterflyend-1

LD*WR,T

MPY*QX+,A

MACR*WI+0%,*QX-,A

ADD*PX,16,A,B

ST B,*PX

||SUB*PX+,B

ST B,*QX

||MPY *QX+,A

MASR*QX,*WR+0%,A

ADD*PX,16,A,B

ST B,*QX+

||SUB*PX,B

LD*WR,T

ST B,*PX+

||MPY*QX+,A

butterflyend:

; Update pointers for next group

PSHM AR0

MVDK d_data_idx,AR0

MAR *PX+0

MAR *QX+0

BANZD group,*GROUP_COUNTER-

POPM AR0

MAR *QX-

;Update counters and indices for next stage

LD d_data_idx,A

SUB #1,A,B

STLM B,BUTTERFLY_COUNTER

STL A,1,d_data_idx

LD d_grps_cnt,A

STL A,ASM,d_grps_cnt

LD d_twid_idx,A

STL A,ASM,d_twid_idx

BANZD stage,*STAGE_COUNTER- MVDK d_twid_idx,AR0

fft_end:

* * * Compute the power spectrum * * *

STM#fft_data,AR2

STM#fft_data,AR3

STM#fft_out,AR4

STM#K_FFT_SIZE*2-1,BRC

RPTB power_end-1

SQUR*AR2+,A

SQURA*AR2+,A

STH A,*AR4+

power_end:

STM#fft_out,AR4

RPT#K_FFT_SIZE-1

PORTW*AR4+,PA0

here:B here

.end

FFT.CMD

fft.obj

-o fft.out

-m fft.map

-e start

MEMORY

{

PAGE 0:

EPROM: org=0E000h, len=1000h

VECS : org=0FF80h, len=0080h

PAGE 1:

SPRAM: org=0060h, len=0020h

DARAM: org=0100h, len=7000h

RAM : org=8000h, len=20000h

}

SECTIONS

{

.text : > EPROM PAGE 0

.data : > EPROM PAGE 0

STACK : > SPRAM PAGE 1

.bss: > SPRAM PAGE 1

sine: align(1024) {} > DARAM PAGE 1

cosine : align(1024) {} > DARAM PAGE 1

d_input : >DARAM PAGE 1

fft_data : >DARAM PAGE 1

fft_out : > DARAM PAGE 1

}

fft_v.asm

.title "fft_v.asm"

.ref start

.sect ".vectors"

B start

.end

实验三:

Matrix_Mul.asm

.title "Matrix_Mul.asm"

.mmregs

.copy "input_B.dat"

.def _c_int00

PA0 .set 0 ;0口输出

PA1 .set 1 ;1口输入

MatrixB .usect "MatrixB",16

MatrixC .usect "MatrixC",16

MatrixA .usect "MatrixA",16

STACK .usect "STACK",10h

.text

_c_int00:

STM #STACK+10h,SP ;堆栈初始化

STM #MatrixB,AR1

RPT #15 ;输入B,通过.copy复制到.data段

MVPD input_B,*AR1+

STM #MatrixC,AR1

RPT #15 ;输入C,通过PA1端口

PORTR PA1,*AR1+

STM #MatrixB,AR2

STM #MatrixC,AR3

STM #MatrixA,AR7

STM #16,BK

STM #4,AR0

STM #3,AR4

loop: STM #3,BRC ;块重复4次

RPTB NEXT-1

RPTZ A,#3

MAC *AR2+,*AR3+0%,A;X每次加1,Y每次加4

STL A,*AR7 ;存储A

PORTW *AR7+,PA0;输出A

MAR *+AR2(-4) ;AR2重新指向行首

MAR *AR3+;AR3指向下一列

NEXT: MAR *+AR2(4) ;AR2指向下一行

MAR *+AR3(-4) ;AR3重新指向首列

BANZ loop,*AR4-

END: B END

.end

Matrix_Mul.cmd

-x .\Debug\Matrix_Mul.obj

-o Matrix_Mul.out

-m Matrix_Mul.map

MEMORY

{

PAGE 0:

EPROM: org=0E000h, len=1000h

PAGE 1:

SPRAM: org=0060h, len=1000h

}

SECTIONS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复习重点(非常好)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复习重点(总结很好) 第 1 章绪论 1.钢筋与混凝土为什么能共同工作: (1)钢筋与混凝土间有着良好的粘结力,使两者能可靠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荷载作用下能够很好地共同变形,完成其结构功能。 (2)钢筋与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也较为接近,因此,当温度变化时,不致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而破坏两者之间的粘结。 (3)包围在钢筋外面的混凝土,起着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作用,保证了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作用。 1、混凝土的主要优点:1)材料利用合理2 )可模性好3)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4)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5)刚度大、阻尼大6)易于就地取材 2、混凝土的主要缺点:1)自重大2)抗裂性差3 )承载力有限4)施工复杂、施工周期较长5 )修复、加固、补强较困难 建筑结构的功能包括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三个方面 作用的分类:按时间的变异,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偶然作用 结构的极限状态: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结构的目标可靠度指标与结构的安全等级和破坏形式有关。 荷载的标准值小于荷载设计值;材料强度的标准值大于材料强度的设计值 第2章钢筋与混凝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一、混凝土 立方体抗压强度(f cu,k):用150mm×150mm×150mm的立方体试件作为标准试件,在温度为(20±3)℃,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按照标准试验方法加压到破坏,所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f cu,k为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的依据) 1.强度轴心抗压强度(f c):由150mm×150mm×300mm的棱柱体标准试件经标准养护后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f ck=0.67 f cu,k) 轴心抗拉强度(f t):相当于f cu,k的1/8~1/17, f cu,k越大,这个比值越低。 复合应力下的强度:三向受压时,可以使轴心抗压强度与轴心受压变形能力都得到提高。 双向受力时,(双向受压:一向抗压强度随另一向压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双向受拉: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单向受拉的基本一样; 一向受拉一向受压: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随另一向压应力的增加而降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另一向拉应力的增加而降低) 受力变形:(弹性模量:通过曲线上的原点O引切线,此切线的斜率即为弹性模量。反映材料抵2.变形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体积变形(温度和干湿变化引起的):收缩和徐变等。 混凝土单轴向受压应力-应变曲线数学模型 1、美国E.Hognestad建议的模型 2、德国Rusch建议的模型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和剪变模量 弹性模量 变形模量 切线模量 3、(1)徐变:混凝土的应力不变,应变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 混凝土产生徐变的原因: 1、填充在结晶体间尚未水化的凝胶体具有粘性流动性质 2、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在载荷长期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增加的结果 线性徐变:当应力较小时,徐变变形与应力成正比;非线性徐变:当混凝土应力较大时,徐变变形与应力不成正比,徐变比应力增长更快。影响因素:应力越大,徐变越大;初始加载时混凝土的龄期愈小,徐变愈大;混凝土组成成分水灰比大、水泥用量大,徐变大;骨料愈坚硬、弹性模量高,徐变小;温度愈高、湿度愈低,徐变愈大;尺寸大小,尺寸大的构件,徐变减小。养护和使用条件 对结构的影响:受弯构件的长期挠度为短期挠度的两倍或更多;长细比较大的偏心受压构件,侧向挠度增大,承载力下降;由于徐变产生预应力损失。(不利)截面应力重分布或结构内力重分布,使构件截面应力分布或结构内力分布趋于均匀。(有利) (2)收缩: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减小的现象,在水中体积膨胀。 影响因素:1、水泥的品种:水泥强度等级越高,则混凝土的收缩量越大; 2、水泥的用量:水泥越多,收缩越大;水灰比越大,收缩也越大; 3、骨料的性质:骨料的弹性模量大,则收缩小; 4、养护条件:在结硬过程中,周围的温、湿度越大,收缩越小; 5、混凝土制作方法:混凝土越密实,收缩越小; 6、使用环境:使用环境的温度、湿度大时,收缩小; 7、构件的体积与表面积比值:比值大时,收缩小。 对结构的影响:会使构件产生表面的或内部的收缩裂缝,会导致预应力混凝土的预应力损失等。 措施:加强养护,减少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采用弹性模量大的骨料,加强振捣等。 混凝土的疲劳是荷载重复作用下产生的。(200万次及其以上) 二、钢筋 光圆钢筋:HPB235 表面形状 带肋钢筋:HRB335、HRB400、RRB400 有明显屈服点的钢筋: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破坏阶段),屈服强度力学性能是主要的强度指标。 (软钢)

四川大学《结构设计原理1643》在线作业答案

川大15秋《结构设计原理1643》在线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 1.题面如下: (满分:2) A. a B. b C. c D. d 2.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钢绞线、钢丝、热处理钢筋做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 (满分:2) A. C25 B. C30 C. C40 D. C45 3.适筋梁在逐渐加载过程中,当受拉钢筋刚刚屈服后,则( )。 (满分:2) A. 该梁达到最大承载力而立即破坏 B. 该梁达到最大承载力,一直维持到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而破坏 C. 该梁达到最大承载力,随后承载力缓慢下降,直至破坏 D. 该梁承载力略有增加,待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而破坏 4.题面如下: (满分:2) A. a B. b C. c D. d 5.提高截面刚度的最有效措施是( )。 (满分:2) A. 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B. 增大构件截面高度 C. 增加钢筋配筋量 D. 改变截面形状 6.钢筋混凝土大偏压构件的破坏特征是( )。 (满分:2) A. 远离纵向力作用一侧的钢筋拉屈,随后另一侧钢筋压屈,混凝土亦压碎 B. 靠近纵向力作用一侧的钢筋拉屈,随后另一侧钢筋压屈,混凝土亦压碎 C. 靠近纵向力作用一侧的钢筋和混凝土应力不定,而另一侧受拉钢筋拉屈 D. 远离纵向力作用一侧的钢筋和混凝土应力不定,而另一侧受拉钢筋拉屈 7.热轧钢筋冷拉后,( )。 (满分:2) A. 可提高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 B. 只能提高抗拉强度 C. 可提高塑性,强度提高不多 D. 只能提高抗压强度 8.题面如下: (满分:2) A. a B. b C. c D. d

结构设计原理第一次作业答案

首页-我的作业列表-《结构设计原理》第一次作业答案 欢迎你,刘晓星(DI4131R6009 '你的得分:100.0 完成日期:2014年07月02日10点0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0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若用S表示结构或构件截面上的荷载效应,用R表示结构或构件截面的抗力,结构或构件截面处于极限状态时,对应于()式。 (B ) R> S R= S R v S R WS 对所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都应进行()。 (D ) 抗裂度验算 裂缝宽度验算 变形验算 承载能力计算混凝土各项强度指标的基本代表值是()。 (B ) 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轴心抗压强度平均值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工程结构的可靠指标3与失效概率P f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D ) 3愈大,P f愈大 3与P f呈反比关系 3与P f呈正比关系 3与P f存在一一对应关系,3 愈大,P f愈小

(B ) a b c d 热轧钢筋冷拉后,()。 (A ) 可提高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只能提高抗拉强度 可提高塑性,强度提高不多 只能提高抗压强度 无明显流幅钢筋的强度设计值是按()确定的。 (C ) 材料强度标准值x材料分布系数 材料强度标准值/材料分项系数 0.85 x材料强度标准值/材料分项系数 材料强度标准值/ (0.85 x材料分项系数) 钢筋混凝土梁的受拉区边缘混凝土达到下述哪一种情况时,开始出现裂缝?( ) (A ) 达到混凝土实际的轴心抗拉强度 达到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达到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达到混凝土弯曲受拉时的极限拉应变值 (D ) a b c d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现状分析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920059202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现状分析 收稿日期:2009203206 作者简介:徐 飙(19702),男,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安徽蚌埠 233000 徐 飙 摘 要:主要介绍了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类,阐述了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的不同特点,最后对结构振动控制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了展望。关键词:结构振动控制,概念,基本原理,分类,应用现状中图分类号:TU312文献标识码:A 传统结构抗震设计是通过加大构件尺寸、提高材料强度等来 加强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这些方法除了对地震烈度的适应性不佳外,保护目标也比较单一,而且使结构造价大大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高层和高耸结构也层出不穷。对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来说,水平荷载是主要荷载之一,并且往往起着控制作用,而对大跨度空间结构来说,竖向荷载却是主要控制荷载。水平荷载一般包括风荷载和地震荷载,这两种荷载都是动力荷载。随着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高度与高宽比的增大以及轻质高强材料的作用,其刚度和阻尼不断降低,在强风或强烈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物的动力反应强烈,很难满足结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1]。按照传统的抗风抗震设计方法,即通过提高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来抵御风荷载或地震作用,是一种“硬碰硬”式的抗震方法,它很不经济,也不一定安全,而且失去了轻质高强材料自身的优势,还不能满足日益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不能因为剧烈振动而中断工作或者破坏的要求。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使结构振动控制 理论在工程结构中开始得到应用。结构振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在风和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反应和损伤,提高结构的抗震 能力和抗灾性能,是抗震减灾积极有效的对策。 1 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原理自1972年美籍华裔学者姚治平(J ?T ?P ?Y ao )教授明确提出土木工程结构控制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结构控制的方法、理论、试验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隔震消能和各种减震控制体系具有传统抗震体系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即明显有效减震(能使结构地震响应减到10%或更低),其中已有多项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国际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 兰和法国等国家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国内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 初期以来,对夹层橡胶垫隔震结构、粘弹性阻尼器、TMD 和TLD 、耗能支撑、层间隔震、主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结构控制现在正朝着研制高效的被动控制 装置、发展以参数控制为主的半主动控制和探索结构智能控制的 方向发展。结构控制的概念几经完善,具体可表述为:在工程结 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置(例如隔震垫等)或某种机构(例如消 能支撑、消能剪力墙、消能节点、消能器等)或某种子结构(例如调 频质量等)或施加外力(外部能量输入)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 使工程结构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其结构的动力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得到合理的控制,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员仪器设备的安全和处于正常的使用环境状况[2]。 控制系统的基本元素为传感器、处理器(也称控制器)和作动器。传感器感受外部激励及结构反应的变化信息,处理器接受这 些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控制算法计算所需控制力,作动器则产生所需的控制力并作用到结构上,从而实现对结构的控制。 2 振动控制的分类 依据是否需要外界能源,结构控制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 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四类[3] 。被动控制也称无源控制,它不需要外部输入能量,仅通过控制系统改变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达到减轻动力响应的目的。而主动控制的过程则依赖于外界激励和结构响应信息,并需要外部输入能量,提供“控制力”。半主动控制也利用结构响应或外界激励信息,但仅需要输入少量能量以改变控制系统形态,达到改变结构动力特性从而减轻响应的目的。混合控制(也称杂交控制)指的是上述三类控制的混合应用,在结构上同时施加主动和被动控制,整体分析其响应,既克服纯被动控制的应用局限,也减小控制力,进而减小外部控制设备的功率、体积、能源和维护费用,增加系统的可靠性[4]。 2.1 被动控制 结构被动控制是一种无源控制方法,包括隔震、吸振和耗能三大控制形式,采用直接减少、隔离、转移、消耗能量的方法达到 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基础隔震 思想,80年代末结构控制方面的研究正式起步。由于被动控制易 于工程实现,设计得好,效果不错,受到普遍重视。 结构隔震体系是指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面(或底部柱顶)之间设置某种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它包括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结构三部分。为了达到明显的减震效果,隔震装置或隔震体系必须具备下述四项基本特性:1)承载特性;2)隔震特性;3)复位特性;4)阻尼消能特性。 吸振减震是指在主体结构上附加吸振器子系统,用以减小主结构的振动。吸振器是包括质量系和弹簧系的小型振动系统,以质量系产生的惯性力作为控制力,通过弹簧系作用于主结构。常与粘滞阻尼器联合使用,并以阻尼器命名。 耗能减震是指利用各种阻尼元件、吸能部件或摩擦支撑产生的阻尼力、塑性变形或摩擦力来衰减结构在外界干扰(如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等)下的振动响应,具有耗能能力强、低周疲劳性能好的特点。结构消能减震的实质是,在结构内设置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它们能为结构提供较大的阻尼,在地震时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振动能量,有效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2.2 主动控制结构主动控制是利用外部能源(计算机控制系统或智能材料),在结构物受激励振动过程中,瞬时施加控制力或瞬时改变结 构的动力特性,以迅速衰减和控制结构振动反应的一种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抗震抗风要求较高,要求对多振型进行控制的 ? 95? 第35卷第19期2009年7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5No.19J ul. 2009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李嗣福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

一、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简介 1. 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概况 2. 自动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 以单容水槽水位控制和电加热器温度控制为例说明什么是自动控制、控制律(或控制策略)、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和自动控制理论所研究的内容。 2.1自动控制:利用自动化仪表实现人的预期控制目标。 2.2自动控制系统及其组成结构 自动控制系统:指为实现自动控制目标由自动化仪表与被控对象所联接成闭环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是由被控对象、测量代表、控制器或调节器和执行器构成反馈闭环结构,其形式有单回路形式和串级双回路形式。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定性的有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控制律(或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或调节器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即用系统偏差量如何确定控制量的数学表示式。 2.3自动控制系统类型主要有:按系统参数输入信号形式分:定值控制系统或调节系统和随动系统。 按系统结构形式分:前馈控制系统(即开环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以及复合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被控对象的控制输入量数目和被控输出量数目分:单变量控制系统和多变量控制系统; 按被控对象特性分: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的信号形式分:模拟(或时间连续)控制系统、数字(或时间离散)控制系统以及混合控制系统。 2.4自动控制理论: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3. 古典(传统)控制理论: 采用数学变换方法(即拉普拉斯变换和富里叶变换)按照系统输出量

与输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即系统外部特性)研究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问题。具体方法有: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 主要特点:理论方法的物理概念清晰,易于理解;设计出控制律一般较简单,易于仪表实现 主要缺点: ① 设计需要凭经验试凑,设计结果与设计经验关系很大; ② 系统分析和设计只着眼于系统外部特性; ③一般只能处理单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而不能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 4. 现代控制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现代控制理论:狭义的是指60年代发展起来的采用状态空间方法研究实现最优控制目标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理论。广义的是指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所有新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理论: (1) 用一阶微方程组表征系统动态特性,一般形式(连续系统)为 )()()(t BU t AX t X +=——状态方程(连续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t CX t Y =——输出方程 离散系统: )()()1(t BU t AX k X +=+——状态方程(离散的一阶差分方程组) )()(k CX k Y = k ——为大于等于零整数,表示离散时间序号; ?????? ??? ???=)() ()()(21k x k x k x k X n ——状态向量,其中)(k x i ,()n i ,,1 =为状态变量; ????? ???? ???=)() ()()(21k u k u k u k U m ——输入向量,其中)(k u i , ()m i ,,1 =为各路输入;

结构设计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1.钢筋混凝土梁比素混凝土梁,有哪些改善? (1)钢筋混凝土梁充分利用了钢筋和混凝土各自的材料特点,使二者结合,共同工作。(2)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 (3)改善构件的受力性能 2.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机理? (1)钢筋和混凝土之间有着良好的粘结力,在荷载作用下能很好的共同变形。 (2)钢筋和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接近,当温度改变时,两者变形接近,不会产生较大的相对变形而破坏二者之间的粘结。 (3)混凝土作为保护层,保护钢筋不发生锈蚀。 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1)钢筋被混凝土包裹不致锈蚀,有较好的耐久性。 (2)充分发挥了混凝土和钢筋两种材料的特点,形成的构件有较大的承载力和刚度。(3)可模性好,可以根据需要浇筑成各种结构形状和尺寸的结构。 (4)所用原材料大部分为砂石,便于就地取材。 (5)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性较好,设计合理时有良好的抗震、抗爆和抗振动性能。(6)耐火性较好,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相比具有较好的耐火性。 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1)自重大,使得结构很大一部分承载力消耗在承受自重上。 (2)抗裂性能较差,往往是带缝工作。 (3)施工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4)检测、加固、拆除比较困难。 5.混凝土强度的3个指标(基本代表值)?

(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cu: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标准试件,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验方式测得的抗压强度值。(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具有95%的强度保证率,是混凝 土强度等级分级的根据。) (2)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fc(棱柱体抗压强度):以150mm×150mm×300mm的 标准试件,按照与立方体试件相同条件和试验方法,所得棱柱体抗压强度值称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3)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ft:通过劈裂试验测定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fts,再乘换算系数 0.9,得到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 6.徐变: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被称为徐变。 7.减小徐变的手段? 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增大集料的体积比;适当提高混凝土养生的温度和湿度,使得水泥水化更充分。 8.徐变的好处与坏处? 好处:(1)有利于结构构件产生应力重分布,减少应力集中现象(2)减小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坏处:(1)引起预应力损伤(2)在长期高应力作用下会导致破坏 9.混凝土的收缩:在混凝土凝结和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减小的现象。10:热轧钢筋的强度限值为什么取屈服强度? 热轧钢筋受拉达到屈服点后,有比较大的流幅,构件会出现很大的变形和过宽的裂缝而不能正常使用,因此以屈服强度作为钢筋强度的限值。 对于硬钢,没有明显的流幅,一般取残余应变为0.2%时对应的应力作为其强度限值,称为条件屈服强度。 11.光圆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机理? (1)钢筋与混凝土中水泥胶体的胶结力 (2)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的摩擦力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结构设计原理》第二次作业答案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结构设计原理》第二次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 90.0 完成日期:2014年09月09日 16点03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9月11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D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加载速度越快,则得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越低 B.棱柱体试件的高宽比越大,测得的抗压强度越高 C.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比棱柱体试件能更好地反映混凝土的实际受压 情况 D.混凝土试件与压力机垫板间的摩擦力使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 3. ( B ) A. a B. b C. c D. d 4.在保持不变的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中,()。 ( C )

A.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减小 B.混凝土及钢筋的压应力均不变 C.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减小,钢筋压应力增大 D.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增大,钢筋压应力减小 5.适筋梁在逐渐加载过程中,当受拉钢筋刚刚屈服后,则()。 ( D ) A.该梁达到最大承载力而立即破坏 B.该梁达到最大承载力,一直维持到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 变而破坏 C.该梁达到最大承载力,随后承载力缓慢下降,直至破坏 D.该梁承载力略有增加,待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而破坏 6. ( B ) A. a B. b C. c D. d 7.提高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C ) A.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B.增加保护层厚度 C.增加截面高度 D.增加截面宽度 8.在T形截面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假定在受压区翼缘计算宽度b′ f 内,()。 ( A ) A.压应力均匀分布 B.压应力按抛物线型分布

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作业

本学期的第4次作业 二、主观题(共13道小题) 10. 极限状态法按预定功能划分为哪几种极限状态? 答:极限状态法按预定功能划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1. 钢管混凝土中,为什么混凝土的强度能提高? 答:因为在较高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的泊松比大于钢材泊松比,这样钢管对其内的混凝土形成横向“套箍作用”。 12. 为什么以钢材的屈服强度作为静力强度设计指标? 答:(1)有强化阶段作为安全储备; (2)不致产生工程中不允许的过大变形; (3)实测值较为可靠; (4)可以近似沿用虎克定律。 13. 为什么伸长率试验时要规定标距长度? 答:因为不同标距的试件测出的伸长率大小不同。 14. 防止脆性断裂的措施有哪些? 答:(1)采用性能较好的钢材; (2)减少应力集中程度; (3)采用较薄厚度的钢板组成构件。 15. 什么叫钢材的硬化? 答:钢材因加工等原因使其强度提高,塑性降低的现象。

16. 应力集中如何影响钢材的性能? 答:应力集中会导致三向同号受力,与单向受力相比,三向同好受力更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17. 什么叫钢材的塑性破坏? 答:钢材应力达到或超过其屈服强度,破坏前有明显变形给以预兆,破坏不突然。 18. 影响钢材疲劳破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钢材本身的质量; (2)应力集中程度; (3)应力比; (4)应力循环次数; (5)应力幅。 19. 钢板厚度如何影响钢材脆性断裂? 答:钢板厚度越大,因应力集中引起(三向同号受力中)板厚方向的应力就越大,主剪应力就越小,正应力就越有可能起控制作用,所以钢板越厚,越有可能发生度如何影响钢脆性断裂。 20. 各级焊缝的实际强度与母材强度的相对大小关系如何?规范规定如何取值? 答:各级焊缝的抗压强度没有明显差异,可抗拉、抗剪就不同了。试验表明一、二级焊缝的实际强度高于母材强度,规范取母材强度;三级焊缝的拉、剪强度低于母材强度,规范专门规定了其取值。 21.

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及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cu f :(基本强度指标)以边长150mm 立方体试件,按标准方法制作养护28d ,标准试验方法(不涂润滑剂,全截面受压,加载速度0.15~0.25MPa/s )测得的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cu f 。 影响立方体强度主要因素为试件尺寸和试验方法。尺寸效应关系: cu f (150)=0.95cu f (100) cu f (150)=1.05cu f (200) 2.混凝土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 ①原点弹性模量:在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图的原点作切线,该切线曲率即为原点弹性模量。表示为:E '=σ/ε=tan α0 ②变形模量:连接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原点及曲线上某一点K 作割线,K 点混凝土应力为σc (=0.5c f ),该割线(OK )的斜率即为变形模量,也称割线模量或弹塑性模量。 E c '''=tan α1=σc /εc 混凝土受拉弹性模量与受压弹性模量相等。 ③切线模量:混凝土应力应变—上某应力σc 处作一切线,该切线斜率即为相应于应力σc 时的切线模量''c E =d σ/d ε 3 . 徐变变形:在应力长期不变的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增长的现象称为徐变。 影响徐变的因素:a. 内在因素,包括混凝土组成、龄期,龄期越早,徐变越大;b. 环境条件,指养护和使用时的温度、湿度,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徐变越大;c. 应力条件,压应力σ﹤0.5 c f ,徐变与应力呈线性关系;当压应力σ介于(0.5~0.8)c f 之间,徐变增长比应力快;当压应力σ﹥0.8 c f 时,混凝土的非线性徐变不收敛。 徐变对结构的影响:a.使结构变形增加;b.静定结构会使截面中产生应力重分布;c.超静定结构引起赘余力;d.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产生预 应力损失。 4.收缩变形:在混凝土中凝结和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减少的现象称为收缩。 混凝土收缩原因:a.硬化初期,化学性收缩,本身的体积收缩;b.后期,物理收缩,失水干燥。 影响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因素:a.混凝土组成和配比;b.构件的养护条件、使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凡是影响混凝土中水分保持的因素;c.构件的体表比,比值越小收缩越大。 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a.构件未受荷前可能产生裂缝;b.预应力构件中引起预应力损失;c.超静定结构产生次内力。 5.钢筋的基本概念 1.钢筋按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碳素钢和普通低合金钢。 2钢筋按加工方法分类,可分为a.热轧钢筋;b.热处理钢筋;c.冷加工钢筋(冷拉钢筋、冷轧钢筋、冷轧带肋钢筋和冷轧扭钢筋。) 6.钢筋的力学性能 物理力学指标:(1)两个强度指标:屈服强度,结构设计计算中强度取值主要依据;极限抗拉强度,材料实际破坏强度,衡量钢筋屈服后的抗拉能力,不能作为计算依据。(2)两个塑性指标:伸长率和冷弯性能:钢材在冷加工过程和使用时不开裂、弯断或脆断的性能。 7.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的原因:(1)混凝土和钢筋之间有着良好的黏结力;(2)二者具有相近的温度线膨胀系数;(3)在保护层足够的前提下,呈碱性的混凝土可以保护钢筋不易锈蚀,保证了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作用。 第二章 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计算的原则 1.结构概率设计的方法按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水准:a.水准Ⅰ,半概率设计法,只对影响结构可靠度的某些参数,用数理统计分析,并与经验结合,对结构的可靠度不能做出定量的估计;b.水准Ⅱ,近似概率设计法,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对结构、构件、或截面设计的可靠概率做出近似估计,忽略了变量随时间的关系,非线性极限状态方程线性化;c.水准Ⅲ,全概略设计法,我国《公桥规》采用水准Ⅱ。 2.结构的可靠性:指结构在规定时间(设计基准期)、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组成: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 可靠度:对结构的可靠性进行概率描述称为结构可靠度。 3.结构的极限状态:当整个结构或构件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极限状态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破坏—安全状态。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具体表现:a.整个构件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b.结构构件或连接处因超过材料强度而破坏;c.结构转变成机动体系;d.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e.变形过大,不能继续承载和使用。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具体表现:a.由于外观变形影响正常使用;b.由于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影响正常使用;c.由于震动影响正常使用;d.由于其他特定状态影响正常使用。 破坏—安全状态是指偶然事件造成局部损坏后,其余部分不至于发生连续倒塌的状态。(破坏—安全极限状态归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中) 4.作用:使结构产生内力、变形、应力、应变的所有原因。 作用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 永久作用:在结构使用期内,其量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忽略不计的作用 可变作用:在结构试用期内,其量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较不可忽略的作用。

新编机械结构设计大作业

《结构设计》课程大作业 、课程大作业的目的: 1、课程大作业属于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延续,是机械系统设计的一次全面训练,可以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课程大作业,进一步学习掌握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公差与配合、金属工艺学、材料热处理及结构工艺等相关知识,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提高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 2、加强学生运用有关设计资料、设计手册、标准、规范及经验数据的能力,提高技术总结及编制技术文件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实施的前期技术准备。 二、课程大作业的基本要求: 1 、分组与选题: ①自由组合,每组原则上三人(最少2人);每组的同学统一提交、共同答辩。 ②具体课题题目(由指导教师给出),同组同学集体研讨后完成。 2、大作业的基本要求: ①大作业的论述必须合理; ②大作业中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注明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及资料); ③总的文字(含图、表)不少于2万字,使用标准A4纸打印成稿(文字选用宋体小四号,页边距均为2cm,单倍行距),封面需要注明课题详细名称、参加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等。 三、课程大作业题目及其要点 举例说明在下列的机械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机械结构性能的途径或措施有那些?(围绕题目和要点) 机自082-28吴铁健、-29张明、-14张钦亮:

(1)便于退刀准则 (2)最小加工量准则 (3)可靠夹紧准则 (4)一次夹紧成形准则 (5)便利切削准则 (6)减少缺口效应准则 (7)避免斜面开孔准则 (8)贯通空优先准则 (9)孔周边条件相近准则 机自083 -06焦文、-36张浩然、-14 丁世洋: (一)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 1、载荷分担 2、载荷均布 3、减少机器零件的应力集中 4、利用设置肋板的措施提高刚度 (二)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

数字控制理论及应用(讲稿)第二章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 数字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组成 一、 硬件部分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包括主机、接口电路、过程输入/输出通道、外部设备、操作台等。 1、主机 它是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核心,由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储器组成。主机根据输入通道送来的被控对象的状态参数,按照预先制定的控制算法编好的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计算,并作出相应的控制决策,然后通过输出通道发出控制命令,使被控对象按照预定的规律工作。 2、接口电路 它是主机与外部设备、输入/输出通道进行信息交换的桥梁。在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主机接收数据或者向外发布命令和数据都是通过接口电路进行的,接口电路完成主机与其它设备的协调工作,实现信息的传送。 3、过程输入/输出通道 过程输入输出(I/O)通道在微机和生产过程之间起着信号传递与变换的纽带作用,它是主机和被控对象实现信息传送与交换的通道。 模拟量输入通道把反映生产过程或设备工况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送给微机;模拟量输出通道则把微机输出的数字控制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电压或电流)作用于执行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微机通过开关量(脉冲量、数字量)输入通道输入反映生产过程或设备工况的开关信号(如继电器接点、行程开关、按纽等)或脉冲信号;通过开关量(数字量)输出通道控制那些能接受开关(数字)信号的电器设备。 1)、模拟量输入(AI)通道: 生产过程中各种连续的物理量(如温度、流量、压力、液位、位移、速度、电流、电压以及气体或液体的PH值、浓度、浊度等),只要由在线仪表将其转换为相应的标准模拟量电信号,均可送入模拟量输入通道进行处理。 2)、模拟量输出(AO)通道: 模拟量输出通道一般是输出4~20mA(或1~5V)的连续的直流电流信号,用来控制各种直行程或角行程电动执行机构的行程,或通过调速装置(如各种变频调速器)控制各种电机的转速,亦可通过电-气转换器或电-液转换器来控制各种气动或液动执行机构,例如控制气动阀门的开度等等。 3)、开关量输入(DI)通道: 用来输入各种限位(限值)开关、继电器或电磁阀门连动触点的开、关状态;输入信号可以是交流电压信号、直流电压信号或干接点信号。 4)、开关量输出(DO)通道: 用于控制电磁阀门、继电器、指示灯、声报警器等只具有开、关两种状态的设备。输出形式一般为无源触点和有源OC门两种。

结构设计原理

结构设计原理 交卷时间:2016-11-05 15:53:42一、单选题 1. (2分)钢筋屈服状态指 得分: 2 知识点:结构设计原理作业题 答案B 解析 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2. (2分)地震荷载属于()

得分: 2 知识点:结构设计原理作业题 答案D 解析 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3. (2分)下列对结构的分类不属于按受力特征分类的是:() 得分: 2 知识点:结构设计原理作业题 答案A 解析 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4. (2分) 直径300mm的轴心受压柱,由C25混凝土(f cd=11.5Mpa),HPB300(f sd=270Mpa)钢筋制作,要它能够承担1400kN的压力,最好选直径25mm的钢筋()根。

得分: 2 知识点:结构设计原理考试题 答案C 解析 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5. (2分)梁内抵抗弯矩的钢筋主要是() 得分: 2 知识点:结构设计原理作业题 答案A 解析 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6. (2分)事先人为引入内部应力的混凝土叫()。

得分: 2 知识点:结构设计原理作业题 答案C 解析 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7. (2分)下列描述是适筋梁的是() 得分: 2 知识点:结构设计原理考试题 答案C 解析 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8. (2分)拉伸长度保持不变,钢筋中的应力随时间而减小的现象叫()。

得分: 2 知识点:结构设计原理作业题 答案D 解析 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9. (2分)针对地震荷载的计算属于() 得分: 2 知识点:结构设计原理考试题 答案D 解析 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10.

结构设计原理第十二章作业

结构设计原理第十二章作业 1、何谓预应力混凝土?为什么要对构件施加预应力? 答:在工程结构构件承受荷载之前,对受拉模块中的钢筋,施加预应力,提高构件的强度,推迟裂缝出现的时间,增加构件的耐久性。对于机械结构看,其含义为预先使其产生应力,其好处是可以提高构造本身刚性,减少震动和弹性变形,这样做可以明显改善受拉模块的弹性强度,使其原本的抗性更强。在结构承受外荷载之前,预先对其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受拉区施加压应力,以改善结构使用的性能的结构型式称之为预应力结构。 2、什么是预应力度?《公路桥规》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如何分类? 答:预应力度:由预加应力大小确定的消压弯矩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的比值。 《公路桥规》分三类:○1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允许出现拉应力(不得消压)○2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出现拉应力或出现不超过规定宽度的裂缝○3钢筋混凝土构件—不预加应力的混凝土构件 3、预应力混凝土的预加力施工方法有哪些? 答;机械法(先张法、后张法)、电热法、自张法 4、什么是先张法?先张法构件是如如何实现预应力筋的锚固? 答:(1)先张法是在浇筑混凝土前张拉预应力筋,并将张拉的预应力筋临时锚固在台座或钢模上,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达到不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值的75%,保证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有足够的粘结时,放松预应力筋,借助于混凝土与预应力筋的粘结,对混凝土施加预应力的施工工艺。 (2)采用握裹锚固 5、什么是后张法?后张法构件是如何实现预应力筋的锚固的? 答:(1)后张法是先浇筑构件混凝土待混凝土结硬后再张拉预应力钢筋并锚固的方法。 (2)利用锚具锚固 6.公路桥梁中常用的制孔器有哪些? 答:橡胶管制孔器、金属伸缩管制孔器、钢管制孔器 7、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对所使用的混凝土有何要求? 答:(1)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必须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才能建立起较高的预压应力,并可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减轻结构自重,节约材料。对于先张法构件,高强混凝土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 (2)收缩徐变小。这样可减小预应力损失。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发展现状

●专家论谈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发展现状 杭州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 (310027) 许晓鸣 孙优贤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 (200030) 熊 刚 在控制工程实践中,人们常常涉及到传感器、执行器、通信系统、计算机以及控制策略和具体算法。它们构成的控制系统可以比拟成一个人,如图1。传感器用来采集反映被控对象特性的信息,它就象人的五官;执行器用来把控制决策命令施加于被控对象,它好比人的四肢;通信技术把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及时送到控制器,就象人们的神经系统;计算机是控制器的硬件环境,就象人的脑袋。这四部分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占去人们大部分精力, 但是控制策略和具体算法就好象人的大脑一样,是控制系统的“指挥中心”。设计尽量“聪明”和适用的控制算法是控制理论发展的动力和内容。 图1 控制系统的构成框图 1 智能控制的兴起 111 自动控制的发展与挫折 本世纪40~50年代,以频率法为代表的单变量系统控制理论逐步发展起来,并且成功地用在雷达及火力控制系统上,形成了今天所说的“古典控制理论”。60~70年代,数学家们在控制理论发展中占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状态空间法为代表的“现代控制理论”。他们引入了能控、能观、满秩等概念,使得控制理论建立在严密精确的数学模型之上,从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分歧。70年代后,又出现了“大系统理论”。但是,由于这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弱,它很快被人们放到了一边。112 人工智能的发展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N ilsson 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科学——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M IT 的W in ston 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做的智能性工作”。 1956年以前是人工智能的萌芽期。英国数学家图灵(A 1M 1T u ring 1912 ~1954)为现代人工智能作了大量开拓性的贡献;1956年~1961年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期,人们重点研究了诸如用机器解决数学定义,通用问题求解程序等。1961年以后人工智能进入了飞跃期,主要内容涉及知识工程、自然语言理解等。 人们研究人工智能方法也分为结构模拟派和功能模拟派,分别从脑的结构和脑的功能入手进行研究。113 智能控制的兴起 建立于严密的数学理论上的控制理论发展受到挫折,而模拟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却迅速发展起来。 控制理论从人工智能中吸取营养求发展成为必然。 工业系统往往呈现高维、非线性、分布参数、时变、不确定性等复杂特征。特别是非线性对控制结果的影响复杂,控制工程人员很难深入理解,更谈不上设计出合适的控制算法。不确定性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导致大系统理论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对这些问题用工程控制专家经验来解决则往往是成功的。人是最聪明的控制器,模仿人是一种途径。 萨里迪斯(Saridis )于1977年提出了智能控制的三元结构定义,即把智能控制看作为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的交点。在智能控制发展初期,美国普渡大学的傅京孙(K 1S 1Fu )教授首先提出了学习控制的概念,引入了人工智能的直觉推理。后来在人工智能的概念模拟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智能控制方法,如自整定、参数调整P I D 等。再后来则以发展实用的智能控制算法为主,尤以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最为突出。 2 智能控制的发展框架 图2 智能控制的发展框架 现在有关智能控制方面的论文很多,我们可以把

结构设计原理复习重点

立方体抗压强度fcu>轴心抗压强度fc>轴心抗拉强度ft ;fcu 和试验方法、实验尺寸有关。试验尺寸越小,强度值越大。(1)双向受压时,一向混凝土强度随另一向压应力增加而增加;(2)双向受拉时,双向抗拉强度接近单向抗拉强度(3)一侧受拉一侧受压,强度均低于单向受力强度。 影响砌体抗压强度主要因素:块材的强度、尺寸和形状,砂浆的物理力学性能,砌筑质量 分为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体积变形(收缩)。徐变:在荷载长期作用下,混凝土变形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应变随时间增加。 (1)混凝土强度越高,应力应变曲线下降越剧烈,延性越差。(2)应变速率小,峰值应力fc 降低,峰值应变增大,下降段曲线显著减缓(3)测试技术和实验条件 后者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明显的流服或屈服点。同时其强度很高,但延伸率大为减少, 塑性性能降低。 软钢:有物理屈服点。以屈服点处的强度值作为计算承载力时的强度极限。 硬钢:无物理屈服点。设计上取相应残余应变为0.2%的应力作为假定屈服强度 结构功能:(1)结构应能承受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期间出现的各种荷载、外加变形、约束变形的作用(2)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3)结构在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条件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4)在偶然荷载作用下或偶然事件发生时、发生后,结构仍能保持整体稳定性,不发生倒塌。 功能函数:Z=R-S ≥0结构处于可靠、极限状态。 (1)适筋梁破坏;钢筋先屈服后混凝土被压碎,属延性破坏。 (2)超筋梁破坏;混凝土先被压碎,钢筋不屈服,属脆性破坏。 (3)少筋梁破坏;混凝土一开裂,钢筋马上屈服而破坏,属脆性破坏 (1)平截面假设:混凝土平均应变沿截面高度按直线分布。(2)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拉力全部由钢筋承担。(3)纵向钢筋应力应变方程:s s =s y E f σε≤(纵向钢筋的极限拉应变取0.01) (4)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方程按规定取用 优点:提高了截面承受弯矩的能力;提高截面的延性。 缺点:钢筋用量增多,不经济 若超过400,则混凝土破坏时钢筋未达到屈服强度,适用高强度钢筋不经济。 梁:纵向受拉钢筋(主钢筋)、弯起钢筋或斜拉钢筋、箍筋、架立钢筋和水平纵向钢筋。梁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