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派简介

语言学派简介

语言学派简介
语言学派简介

结构学派

出现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乔姆斯基为代表,运用转换-生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其活动中心是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另外,在欧洲有一个专门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的学术组织,称为"旧大陆生成语言学协会",它是一个国际性的生成学派的组织,于1975年秋成立于荷兰。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转换-生成语法从提出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从1957年到1965年,《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以及语素音位规则。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在这一点上与此前流行的结构语言学的理论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是"标准理论"时期,从1965年到1971年,代表作是《句法理论要略》,其语法包括四部分规则,即基础部分、转换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标准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正是把语义纳入到语法中来,提出语法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别,深层结构决定语义,他通过转换规则而转化为表层结构。这一修正使它跟古典理论有了原则区别。

第三阶段是"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从1972年到1979年,1972年出版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以1977年出版的《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为代表,则对这一时期的理论又作了一些修正,因而也称为"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1972年的主要变化在于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而在1977年的理论中,语义解释则被全部放到了表层。此外,这一阶段还提出了"虚迹"的理论。

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以《支配和约束论集》为代表。这本书是根据乔姆斯基1979年在意大利比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支配"和"约束"理论整理成的。这一阶段的理论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在原来的规则系统之外增加了原则系统,二是提出了"虚范畴"。目前,支配和约束理论仍然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中。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另外,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说,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它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还包括生成音系学,它是生成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人头脑中的音系知识。生成音系学从酝酿、形成到标准理论,直至现在的非线性理论,一共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代表人物有雅科布逊、哈勒、乔姆斯基等。1952年,雅科布逊、哈勒等人合写的《言语分析初探》、1956年乔姆斯基、哈勒等合写的《英语的重音与音渡》以及1968年乔姆斯基和哈勒共同撰写的《英语语音模式》分别是前三个阶段的代表性著作。《英语语音模式》中提出的标准理论使生成音系学在60年代的美国音系学中居于主流地位。1975年以后,生成音系学进入非线性理论时期,演化出各种名目的音系学,如自主音段音系学、节律音系学、词汇音系学等。在这一时期,乔姆斯基退出了音系学领域的研究而专攻句法,哈勒则仍是这一领域的旗手。

生成形态学也是转换-生成学派的一个研究范畴。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首先确定了形态学在生成语法中的特定作用,哈勒于1973年进一步提出了生成形态学的第一个明晰的模式,继而西格尔、杰肯道夫、阿罗诺夫等人跟进,又对生成形态学的模式作了一些改进。

总之,转换-生成学派以语法为研究目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都服从于这个目的,同时又都对各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乔姆斯基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将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并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系统功能学派

系统功能学派的兴起,与整个语言学的功能主义思潮有关。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指的是当代语言学界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一种学术思潮。它旨在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写和解释各种语言的音系的、语法的和语义的语言学特征。在这个学术思潮中,有几个主要的学派影响比较大,它们是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

布拉格学派一直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一个功能主义学派,它所说的功能主要包括语言在交际行为中的功能、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以及从功能观点看语言在不同层次方面的问题。伦敦学派的兴起稍为晚一点,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思教授开创,后来由他的学生韩礼德(M.A.K.Halliday)教授继承和发展,形成现在人们称之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派。韩礼德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发表了很多著述,建立起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成为语言学中一个独树一帜的的学派。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语言学家门每年举行一次系统理论讨论会。第一届至第八届在英国召开。随着影响的扩展和队伍的扩大,1982年第九届年会在加拿大召开,这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已具有国际影响。1985年美国密执安大学举办第十二届年会,由于到美国是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堡垒,所以在美国举行这样的大会具有深远意义。到今天,功能主义已经与形式主义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两大思潮。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系统语法或系统语法学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在表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义时,必然要在语言的各个语义功能部分进行相应的选择。功能语法重点需要说明的是: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系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功能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人们在交往中需要在语言系统中进行选择时,也是根据所要实现的功能而进行有动因的活动。

系统功能语法的六个核心思想是:

1.纯理功能的(metafunctional)思想。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这种功能千变万化,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其中有着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称"元功能"。它包括三个方面:

语言是对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因此其功能之一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语篇",它表达相对地说来是比较完整的思想,这样的由说话人将上述两种功能组织起来成为语篇的功能称"语篇功能"。

2.系统的思想。

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因此对语言的解释应用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意义潜势来解释。韩礼德认为结构是过程的底层关系,是从潜势中衍生的,而潜势可以更好得用聚合关系来表达,因此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是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就可以产生结构。

3.层次的思想。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有层次的,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实现"(realize)关系,即对"意义"(语义层)的选择实现于对"形式"(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形式的选择实现于对"实体"(音系层)的选择。由于有这样的观念,整个语言系统又可看作是一个多重代码系统,即由一个系统代入另一个系统,然后又代入另一个系统。采用层次的概念还可以使人们对语言本质的了解扩展到语言的外部,语义层实际上是语言系统对语境即行为层或社会符号层的体现。因此,甚至可以将语义层看作是一个连接词汇语法层和更高层面的符号学。

4.功能的思想。

这里的功能是形式化的意义潜势的离散部分,是构成一个语义系统的起具体作用的语义成分,词汇语法的成分或结构只是它的表达格式。如:

The little girl broke her glasses at school

概念功能:动作者过程目标环境及物性

---------------------------------

词汇语法:名词词组动词名词词组介词短语

这就将表达式和它所表达的语义清楚地分为不同的层次,而后对这里所涉及的每一个部分再进行具体的研究。

5.语境的思想。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如果人们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就必须从外部来确定区别语义系统的标准,也就是要依靠语境来确定同一语义类型的语言材料是否真的是同一意义的标志。语言之外的社会语境或情景与语言一样也是语义的一部分。情景分析法和情景意义与其他层次的分析法和意义的区别在于:(1)前者涉及有关世界的非语言特征;(2)说话者和听话者都要掌握有关文化的非语言部分。韩礼德也认为,"社会语境"、"环境"、"相互交往"等概念与"知识"、"思维"在理论是同类型的。

6.近似的或盖然的思想。

韩礼德从信息理论中汲取了"近似的"(approximative)或"盖然的"(probabilistic)思想。语言固有的特征之一是盖然的,这种规律性特征在人们选择词汇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从英语中选择"人行道"的词汇时,有人好用"sidewalk",有人好用"pavement"等。人们只能从相对概率来掌握其使用范围。把这样的原则推进到对语法系统的描写上,那么在各种句型的使用上也就有一个盖然率的问题。因此,这样的思想表明,要掌握不同形式项目的使用,便要更精确地区别语义与特定情景语境的关系。这一理论的重要性也在于说明不同语域之间的差别可能就是它们在词汇语法层面上的盖然率不同,而这又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不同语义的确切程度。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出版内部刊物《网络》(Network),借以交流学术信息和成员活动的情况,由福塞特任主编。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结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面向语言材料、注重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而著称。20世纪的20-30年代,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和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在美国盛行,这种哲学背景和印第安语的研究相结合,使美国的结构语言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这一学派的先驱是鲍厄斯(Franz Boas)和萨丕尔(Edward Sapir)。鲍厄斯1911年为《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其中特别强调了语言描写的一条原则,即对语言事实要做客观的描写,不要用其他语言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萨丕尔1921年的名著《语言论》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他们二人都强调尊重语言事实,主张记录口语作为研究素材,然后对他们的结构做客观的共时的描写。

1924年在鲍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的创议下成立了"美国语言学会",该学会可以看成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摇篮。1925年该协会出版了会报《语言》杂志。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本世纪20年代,这一学派只具雏形,理论上还不是很成熟,直至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他们把语言看成是一系列代替实际的刺激和反应的行为,在语言的分析中着眼于可以观察到的言语素材,主张依靠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结构,反对用非语言学的标准(特别是心理因素)来分析语言,在共时描写中完全排除了历史因素。这些论点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以后二、三十年语言学的发展中一直以该

学派的理论为指南。可以说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这一学派进入了"布龙菲尔德"时期,也有人成为"布龙菲尔德学派"。

1934年,派克(Pike)、柰达(Nida)、弗里斯(Fries)等人开始举办"语言学暑期学院"。他们主要继承萨丕尔的学术传统。派克在结构分析中区分"位"和"素",并且试图把他们运用到人类一切行为的分析中去。这一学派的后期重要成员有:哈里斯(Harris)、威尔斯(Wells)、布洛克(Bloch)、特雷格(Trager)、霍盖特(Hockett)、格里森(Gleason)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哈里斯。1951年,他出版了《结构语言学的方法》一书,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把数理逻辑的方法运用于语言学,主张排除意义标准,把分布和替换看作结构分析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后布龙菲尔德学派"。

总的看来,这个学派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注重口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这是这一学派的传统,因而他跟欧洲传统的语言学主要着眼于书面语,以及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历时为主的研究有明显的不同。

2、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这一学派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根据可以观察到的语言形式,不考虑语言以外的事实。由于忽视意义,这就使他们对一些同形异构的歧义现象难以解释。

3、在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以便从一堆言语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并加以归类。

4、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这是分布和替换的方法在句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并由此发展出直接成分的分析法,即把句子或词按层次区分出它的组成部分。

5、建立语素音位这个新的单位,这是在语法和语音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新的单位。它是由出现于某个语素变体的一组音位所组成的语音单位(如英语名词复数的词尾-s, -z, iz是由不同的音位组成的同一个语素音位)。

6、强调验证。这一学派认为语言研究必须根据话语的素材,采用严格规定的步骤对这些素材做形式的分类,而且分析的结果必须经受验证。因此,它也被称为"操作主义"和"分类主义"。五十年代末,随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新起,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主导地位,影响减弱。

结构语言学

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

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散居于世界各地,影响衰落。1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何拉莱克担任第一任会长。这个新的学会继承了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传统,因此其成员被称为"当代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1931年,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叶尔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他的《语言理论导轮》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这一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学说为基础,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它特别注重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这个学派区别于布拉格学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把语言理论看成一个"纯演绎系统",采用"假设-推理"法对语言进行分析,不大涉及具体语言事实的研究,因而其影响面比较小。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汇成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区别于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它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驱者是鲍厄斯和萨丕尔,分别著有《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二人都强调要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24年他和鲍厄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1925年出版会刊《语言》。1933

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5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后布龙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霍盖特1958年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对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1951年,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被人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象征和转折点。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不同于欧洲结构主义学派注重书面语的传统。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制定了一套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的技术。这一学派对汉语研究影响很大。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语言学派虽然各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都接受了索绪尔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在语言中又区分共时和历时,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中的成分依据成分之间的差别和关系从话语中切分出来,并加以分类归并,而后从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去研究语言的系统。

结构主义语言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它领域。这样,结构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什么是结构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包括哪些流派?

-------------------------------------------------------------------------------------------------------

结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的主要论点扼要地说有两个方面:第一,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第二,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跟其它单位的区别、对立中存在的。其鼻祖索绪尔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语言结构类似于象棋,每个棋子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动作范围,以若干个区别特征与其它单位对立,按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离开了象棋的结构关系,这些单位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木块或石子。语言中的词或语素,都可比拟为这样的棋子。

结构主义强调不能孤立地从事物的个别性去认识它,而要同时从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从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去认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结构主义语言学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抽象形式,而忽视语句的具体内容,显得比较片面。

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

(一)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二)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1931年,叶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

(三)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汇成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区别于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它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驱者是鲍阿斯和萨丕尔,分别著有《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二人都强调要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24年他和鲍阿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1925年出版会刊《语言》。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5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后布龙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霍盖特1958年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

作,对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1951年,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被人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象征和转折点。

结构主义语言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它领域。这样,结构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阶段-词汇语法理论

词汇语法产生于法国,创始人是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语言学系语言资料自动处理实验室主任莫里斯·格罗斯(Maurice Gross )。词汇语法是描写特定语言中核心句的句法模式,它是结构主义理论的延伸和发展,采用结构主义语言观,实证主义方法论以“充分描写”为其基本原则,以“句法自主”为充分描写的核心,在句本位的层面施行描写,把动词作为词汇处理的中心。

词汇语法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语法,采用“语义低量”原则,可操作性强,在配价语法的基础上探讨句子的必用补足语和动词的组配关系,把必用补足语作为句子的足句成分重点讨论。它属于一项基础研究,对前修时贤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穷尽地、标定地加以梳理。词汇语法顺应了二十一世纪的“词汇主义倾向”强调“语言是语法化了的词汇集合体”,把词汇和语法置于同等的地位,在词汇和语法的互动中体现词汇的句法个性。

哥本哈根学派

这是受到索绪尔(F. De. Saussure)语言学思想影响而出现的世界三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以1931年哥本哈根语言学会的成立为标志,主要创始人和理论家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语言学教授L.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1899-1965)。早期的理论家还有H.乌尔达尔(1907-1957)和V.布伦达尔(1887-1942)。该学派规模很小,成员大多是北欧的一些语言学家,活动地区基本上限于哥本哈根,学派的机关刊物是创刊于1939年的《语言学文献》。

该学派的理论叫做"语符学"。20世纪30年代初,叶尔姆斯列夫和乌尔达尔研究语音学和音位学的理论,提出了"音声学"理论,接着又把它发展成为一般性理论。为了强调跟以前的语言学不同,他们把自己的理论定名为"glossematics"(语符学)。语符学的基本设想由乌尔达尔写成小册子《语符学大纲》,1936年在哥本哈根国际语言学大会上散发,其后因乌尔达尔到希腊工作,学派的理论工作由叶尔姆斯列夫承担。叶尔姆斯列夫的论著很多,代表作是《语言理论导论》(1943,丹麦文),1953年该书被译成英文出版,语符学才受到人们的注意。该书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的理论性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符号性质,是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纲领。

该学派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语言是价值系统"的论断,主张把语言从物理方面的声音和心理方面的语义抽象出来,并且排除语言对社会的依存和语言历史演变因素的制约,以便集中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叶尔姆斯列夫主张以经验主义原则和演绎法看待语言,一方面认为语言理论要经得起语言事实的检验,另一方面又认为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是互补的,可以进行单纯的理论研究。这种语言理论的目标在于提

供一种程序化的方法,以便能够详尽无遗地描写语言事实,也就是全面认识语言事实;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篇章(text),理论的目的是提供分析篇章的程序和方法。既然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篇章,那就要对篇章进行连续的切分和分析,最后做出连贯的、详尽的描写,把整篇文章切分成部分,再把部分切分成更小的部分,以此类推,一直切分到不可分割的单位为止。

叶尔姆斯列夫发现,整体与部分的存在全凭其相互依存关系,整体受其部分之综合所规定,每一部分又受各部分之间、它与整体之间、它与更小部分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综合所规定,也就是说,一个整体不是由许多独立的实体构成,而是由许多关系构成的,不是单个实体有什么科学现实性,而是实体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具有科学现实性。因此,叶尔姆斯列夫在这一点上是与索绪尔的"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的论断相一致的。当然,这种依存关系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因此,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语言的内在结构是一个由各级要素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形式"是结构关系,"实质"是体现形式的语言外的实体(一方面是声音,另一方面是意义)。语言学只研究形式,包括"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内容"和"表达"是他切分的语言成分的两个平面)。这两种形式各有自己的最小要素,叫做"成素"。"表达形式"的成素是音位或音位特征,"内容形式"的成素是语义特征。成素与符号不同,符号是内容和表达结合的双面体,成素只是单面体,它为数有限,但却能构成无数的组合。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的成素通过"转换"能结合成为既有内容又有表达的符号。

另一方面,叶尔姆斯列夫在语言中切分"序列"和"系统"。序列是词、短语、句子等形式结构,符号的序列包含内容平面和表达平面。序列的成分之间,系统的大类、小类、要素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关系分为两类:不决定于其他价值的叫"常体",受其他价值制约的叫"变体"。关系则是三种:两个常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相依",一个常体与一个变体之间的关系称为"决定",两个变体之间的关系叫"群集"。这三种类型的关系能够包括语言中的全部关系,认为语言就是一套形式要素的关系的综合。

哥本哈根学派试图通过成素和关系来说明语言的内在结构,对语言的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以及这两大平面之间各个形式要素的依存关系和网络作出理论的解释。语符学十分抽象,试图实现人文学科和精密科学的结合。该学派的理论为韩礼德所欣赏,在70年代后期的著作中,韩礼德曾多次引用叶尔姆斯列夫的观点。叶尔姆斯列夫逝世以后,该学派逐渐衰落。

布拉格学派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这个学派颇有影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语言学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布拉格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这一学派的先驱者是马泰修斯。1926

年10月,他与雅科布逊,哈弗拉奈克,贝克尔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参加学会的外族人中,以俄罗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逊外,著名的有:特鲁贝茨柯依,卡尔采夫斯基,柯别茨基,依萨钦柯等。俄罗斯翼成员大多专注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忽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的会员多数比较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注意语言理论的应用性。他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泰修斯翼。捷克翼的会员中除马泰修斯,哈弗拉奈克外,著名的还有:特伦卡,温伽尔特,穆卡硕夫斯基,瓦海克,斯卡利奇卡,柯日奈克,何拉莱克,特罗斯特,奥别尔普法尔采,博尔道夫,诺瓦克,鲍利尼等。

布拉格学派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1928)上,第一次把他们的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该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叙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强调语言是一种功能体系,评价任何语言现象都应从它所达到的目的,所起的功能着眼。1929年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1935年创办期刊《词和文》。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占领和支解,学会为振奋民族精神,合写了文集《关于语言和诗歌的读物》。1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论丛》。70年代初,学会出版《捷克和斯洛伐克语言学资料》丛书,在第一集中全文刊载了著名的《论纲》。捷克斯洛伐克的语言学是与《论纲》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该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1)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论纲》写得很明确:从功能观点出发,语言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表达手段。根据语言行为与超语言现实的关系,语言的功能可区分为交际功能和诗歌功能,前者是针对表达对象而言的,后者是针对表达本身而言的。德国语言学家布勒曾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上发表过一篇论文,重申他在20年代提到过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针对所说的事物或现象而言),表达(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针对交谈的另一方面而言)。雅科布逊以后又根据信息论的模式把三功能说发展成为六功能说:所指(referential)或指示(denotative),表情(emotive),意动(conative),沟通(phatic),后语言(metalinguistic),诗歌(poetic)。

(2)建立了音位学说。反映布拉格派音位观的代表作是特鲁贝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在此书中音位体系被定义为能用以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音位对立体的综合。此作对世界各国音位学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以后,雅科布逊又通过实验和对历时音位学的研究,对布拉格语言学会早期的音位理论进行了某些补充和发展。

(3)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雅科布逊、特伦卡、斯卡利奇卡认为语法平面的基本单位是形位(morpheme),形位在一定场合下也会出现中和的现象。形位学上的对立也有偶项特征,但不对称,一个强(有标记项),一个弱(无标记项),可以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来分析语法意义。

(4)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他们认为,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常常获得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所以某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

(5)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实际切分的主要成分是"表达出发点"和"表述核心",即现在通用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

(6)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

(7)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论纲》第十章就提出了这一见解。

战后,布拉格学派认为:正确理解语音外壳和意义的关系,语言功能特征与结构特征的关系,以及语言体系开放性特征等问题,至今仍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应该把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充分地运用于本族语的分析,以促进语言文化的发展。他们在语言研究中还发现了语言存在着中心区和边缘区,结构规则在中心区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在边缘区则显得模糊。当前布拉格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间的关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主张在语言学研究中运用电子技术,因而,在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

也称功能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活动中心是布拉格语言学会。

形成与发展

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于1926年10月。创建人是布拉格查理大学教授V.马泰休斯。主要成员除捷克学者B.哈弗拉内克、B.特伦卡、J.瓦赫克、V.斯卡利奇卡、J.穆卡若夫斯基、A.V.伊萨钦科等人外,还有当时侨居国外的俄国语言学家H.C.特鲁别茨科伊(在维也纳)、R.雅柯布逊(在捷克)和S.O.卡尔采夫斯基(在日内瓦)。1929年,学会向第一次国际斯拉夫学者代表大会(在布拉格召开)提交一份《提纲》,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原则;1930年,他们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音系学代表会议上又详述了自己对语言(尤其是对语音结构)的观点。此后语言学界遂以“布拉格学派”称之。学

会自1929~1939年出版了8卷《布拉格语言学会学报》,发表了许多有国际影响的著作,此外,自1935年起还创办了期刊《词与语文》。

1939年3月德军占领捷克后,学会成员流散,活动中断,至1948年方恢复,其组织存在至1952年。后来,特伦卡、瓦赫克等人以及一些年轻的捷克学者继承布拉格

学派的传统,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以现代语文学部功能语言学小组的形式从事研究工作。

布拉格学派的鼎盛时期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当时学会同各国语言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进行过许多学术交流活动。有些语言学家虽非学会成员,但因观点不同程度地接近布拉格学派,也对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奥地利的K.比勒、法国的A.马丁内和E.班维尼斯特、波兰的J.库里沃维奇、挪威的A.萨默费特、荷兰的A.W.德·格罗特等。

一般认为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伊和雅柯布逊,但是也有人把马丁内包括进去。基本观点

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在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和F.de索绪尔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同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看法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及分割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应对其结构进行共时的研究,不同之处是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究。他们认为语

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布拉格学派同意把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区分开来,但不赞成把两者割裂。由于语言永远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这种运动又触及语音、词汇和语法各方面,所以共时

研究不能绝对地排除演化的概念(如有的成分已经陈旧、正在消亡,有的则产生不久,尚在发展);另一方面,历时研究也不能完全抛开系统和功能等概念。布拉格学派

反对哥本哈根学派那种将语言视为封闭性符号系统,脱离符号的实体去研究纯粹的关系等做法,因为语言既然是在一定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那么研究这个系统时就不能不考虑它同社会现实(文化、文学、艺术等等)的联系,不能抛开实体去研究语言结构中的纯关系。在方法上,布拉格学派认为无须再用历史比较法去研究谱系关系和构拟母语,而应采用共时的分析比较法去研究各种语言(包括非亲属语言)的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他们针对语系的概念,提出“语盟”的概念,认为有些语言虽不一定有谱系关系,但在地理上相毗邻,在音系和语法结构上有近似特征,如巴尔干诸语言,就可以算是语盟。他们还主张在语言研究中把传统的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统计方法)结合起来,以便得出一些贯通性的结论,例如考虑什么是能产型,什么是非能产型等。

布拉格学派区别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之处是:他们主要研究已有悠久文化的欧洲语言,从功能观点出发广泛探讨标准语、语言修养、修辞学、文艺学、诗学、美

学等问题。他们重视语义标准,主张采用对立论,而不接受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分布论和直接成分分析法。

为了强调自己的特点,布拉格学派曾明确表示应该把自己称为功能语言学派。

音位理论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系研究著称,代表作是特鲁别茨科伊的《音系学原理》(1939)。他认为音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以对立关系为原则来研究语音单位的各种功能,主要是辨义功能。凡能区别两个词的意义的语音对立叫作辨义性对立,如英语pig (猪)和big(大)中的/p/和/b/。使得一个音位同其他音位构成辨义性对立的特征称为区别特征,如英语/p/的区别特征是双唇爆破(同/t/、/k/对立)、声带不振动(同/b/对立)、软腭封住鼻腔通路(同/m/对立),但送气特征不是区别性的,因为没有同/p/对立的不送气音。从音系的角度看,音位就是区别特征的总和。20世纪50年代初,已经移居美国的雅柯布逊又同别的学者合作,通过声学实验,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套理论。

特鲁别茨科伊在书中还提出了“中和”的概念,即辨义性对立在一定的语音位置上可能不再对立,从而丧失其辨义功能。例如在德语和俄语中,词末只能出现清音/p/、/t/、/k/等,不能出现浊音/b/、/d/、/g/等,因而清音浊音不再对立,换言之,二者在词末位置上彼此中和了。又如英语中/p/、/t/、/k/与/b/、/d/、/g/的对立,在/s/后也彼此中和了,因为没有spark—*sbark,still—*sdill,skate—*sgate的对立(/s/后的/p/、/t/、/k/是不送气的清音)。

标记

《音系学原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对立关系分为许多类型,其中最重要、后来用得最广的是正负对立。在这种对立的双方中,一方有某一区别特征,另一方没有,成为有无对立,如浊音对非浊音、鼻化音对非鼻化音、唇化音对非唇化音等等。具有特征的一方称为有标记项,而对方则称为无标记项。一般规律是无标记项

的使用频率高于有标记项。后来,这些音系学概念和方法又被布拉格学派推广,用到语法和语义领域中去。例如,在词法学中,有标记项表示有某一特征,无标记项则既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无──没有信号。如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birds是有标记项,单数形式bird则是无标记项,动词过去式worked是有标记项,现在式work 则是无标记项。在语义研究中也作了类似的分析,如英语bitch(母狗)是有标记项,只表示雌性,dog(狗)则

是无标记项,既可表示雄性,又可表示雌性。

实际切分

在句子的功能分析方面,马泰休斯于1939年正式发表了关于实际切分的理论。与成分分析不同,实际切分的理论是根据话语在具体上下文或语境中的交际目的(要表达的实际意思),把句子分为两部分:主题是叙述的出发点,述题是叙述的核心。前者是说话人要叙述的对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已知的或不言而喻的信息;后者说明前者做什么或怎么样,表示新的信息。实际切分的表达手段因语言而异,不过一般地说,首先是词序,其次是语调(包括逻辑重音)以及某些强调句式或者虚词。

布拉格学派发展了索绪尔和博杜恩·德·库尔德内的理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系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音系学中的理论原则、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拉格学派的实际切分的理论已得到公认的发展,为话语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分析比较法对类型语言学和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他们的定量分析法又为数理语言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机器翻译产生的重要前提之一。1976年,法国成立了以马丁内为首的国际功能语言学协会,旨在发展布拉格学派的基本思想。

布拉格学派的薄弱环节是语法学(尤其是词法学)。他们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结构语法学体系。此外,他们的有些概念,如正负对立原则、区别特征、中和论等

等,能否绝对化,并推广到语言的所有层次中去,也是仍有争论的问题。

见F.de索绪尔、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中国语言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简介 岑麒祥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 《语言学史概要》是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修辞学发凡》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 丁声树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 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词典学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学》 高名凯著名语言学家 与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观点平妥,简明通俗,至今仍被许多高等学院用为教材。 桂诗春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等 郭锡良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等著作10种。音韵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何九盈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胡明扬胡明扬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并结合汉语实际对语言理论的研究;一是向国内介绍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 胡裕树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教学、语言文字辞书编纂 《现代汉语》、《今日汉语》、《汉语语法研究》 胡壮麟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符号学、认知与隐喻《语言学教程》 黄伯荣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汉语方言等方面《汉语方言语法类编》 蒋礼鸿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义府续貂》 金兆梓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 《国文法之研究》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 李方桂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印第安语言的研究、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汉语和藏语的研究 参与翻译《中国音韵学硏究》(ps:《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 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 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李荣音韵学家、方言学家 《切韵音系》、《汉语方言调查手册》、创办了《方言》杂志 李行健主持完成国家规范标准项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廖序东方言学、教学语法研究、楚辞研究 《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书目答问》、《楚辞语法研究》 林焘汉语音韵学、现代语音学、汉语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 《语音学教程》、《北京话的连读音变》、《北京语音实验录》

语言学名家

洪堡特 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1787年秋至1789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1809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1819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从1820年到1835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1820年6月19日,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1828-1829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1830-1835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 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这些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 索绪尔 在语言学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他所作的三个区分: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 和历时研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索绪尔也是符号学的先驱,他提出的所指与能指的区别标志着符号学的诞生。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种符号系统,语言学无非是一种符号学。按照他的观点。语言单位是概念与音响形象的结合,他把概念称为所指,把音响形象称为能指,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他把这两者的结合成为符号。 在语言学之外,索绪尔的魅力似乎更甚于在语言学之内。哲学与其他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与索绪尔是一脉相承的。 索绪尔的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开创者,他的魅力似乎一直在被发掘之中,从最先在语言学上全面接受他的理论的特鲁别茨科伊到将他介绍向更广阔领域的哲学家梅洛—庞蒂,都认识到了他的伟大,但也许都没有预料到,他的魅力会这么持久而深刻。 在这之后,对语言的研究才成为一门真正的现代科学,而索绪尔也被人们称作是“现代语言 学之父”。 罗曼雅各布森 Roman Jakobson(1896-1982) 是位著名的俄罗斯语言学家,兴趣著作广泛,後移居到斯洛伐克共和国与美国,他是?莫斯科语言学圈?的主导者,也是布拉格学派的创建人,以他对语言学、文学理论、结构语言人类学、符号学的贡献来说,堪称二

西方语言学流派之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

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D.A.Wilkins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ar,lots of things can't be expressed;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expressed(没有语法,能表达的内容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都表达不了)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好比砖头之于大厦,No bricks,no mansions.”词汇量的不足会严重制约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会令考生们在各类考试中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于是有的学习者为了扩大词汇量去背词典,而有的学习者则寻找捷径,希望在短时间内攻克词汇关。然而,英语学习没有捷径,但有弯路,能够避开弯路,就等于走了捷径。学习的真谛在于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英语单词记忆的两个方法:1目标量化分解。所谓目标量化分解,:将690个重点高频单词,分成了24个列表,每个列表It含有30个单词。考生在背单词的时候,可以做到目标明确,量化执行,可以衡量,控制进度。2按记忆周期重复。有两句话,非常适用于背单词:一、复习和重复,胜过掌握新东西,天才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二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886年他出版了《论记忆》一书。从此,记忆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9%。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9%。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语言学概论课程简介

《语言学概论》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英文名称:Linguistics Outline 学分: 3 总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内容介绍:《语言学概论》是语言理论基础课,它从理论上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和发展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问题,属于普通语言学的范围。它跟属于个别语言学范围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不同。 适用专业及层次:中文系及其他各系本科生。 教学方式:多媒体电子讲稿和板书相结合的启发式讲解。作业次数:10次。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选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参考书目:[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高名凯.语言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布龙菲尔德著.袁家骅等译.语言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徐通锵胡吉成主编.《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高名凯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9]刘伶黄智显陈秀珠主编.语言学概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10]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2]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戚雨村主编.语言学引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14]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读后感 本学期阅读了一本语言学专业书籍—《什么是语言类型学》。这本书使我不仅仅了解到了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知识,更加是让我对世界语言的共性得到了了解。世界上的语言有几千种,但是它们却都可以找到一些共性。同时,阅读这本书也使我更加了解了我们的母语—汉语。 语言类型学是属于语言学,而不是属于类型学。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世界上所有语言的类型。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不一样,外语跟自己的母语会完全不同。但是在世界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来看,语言也是有类型的,但只有几种为数有限的语言类型。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中的要素和规则的。语言中的要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例如语音和词汇单位。语言中的规则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构词法、句法、篇章构成的方法等等。要素的客观存在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规则的客观存在则是要通过不以某个人的意志转移而必须服从来体现。因此语言学要研究的都是可观察的对象,拿客观性这个标准来衡量,语言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不同于主观性为主的文学艺术等学科。 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人类对探索自己的语言的兴趣至今不减。我们对语言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某种语言现象。通过这本书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类型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实际上就是普遍性,或者共性。因此语言类型学对世界语言的划分是一种追去普遍共性理论解释的工作。它对语言的划分本身表现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尽可能地对所有语言具有普遍的解释价值。语言类型学要解释的是不同的语言类型之间都有哪些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哪些方面要表现为一套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背后是什么样的制约规律在起作用,这种规律性的作用是否同样作用于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考察,发现某些规则是某些类型的语言所具有的,而另一些语言并不具有。语言类型学也同样追求对人类的语言作出普遍的解释,并且通过建立一套有层次的规则系统来解释的。这就是我读过这本书所了解到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目标。 每一种学科有自己的研究目标就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也是由研究目标所决定的。语言类型学首先便要学会调查。语言类型学要建立的是人类语言的类型,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现存的世界上的所有的语言,因此语言类型学要求研究者对人类语言作尽可能广泛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抽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各种现象进行一致性分类,并从这些分类中寻求规律。接着研究语言类型学就要分类并寻求相关性。如果一个研究者仅仅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了甚至是穷尽性的调查,得到了许多翔实的数据或者是资料,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同时寻求这些类别与另一些相关的类型参项的联系,即寻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致性或条件关系,只有把这种一致性或条件关系建立起来,我们才能从中寻求解释,才能建立起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最后对类与类之间的相关性或条件关系提出它们为何存在必然关系的证明和解释。这就是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格林伯格是语言类型学研究学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现代语言类型学的奠基者。他将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向从语言的形态研究方便转向了语言的语法类型。因而语言类型学的形态类型和语序类型是研究得相对较为充分的,成果丰富。而语音类型、历史演变类型、时体类型、地理类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理解,使我知道了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领域。我相信,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类语言的真实面目终究有一天会完全展示在我们面前,犹如人类基因图谱真是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是我们能一睹生命的奥妙一样,我们

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流派漫谈 Schools of Linguistics: some random thoughts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刘润清 为何要讲流派问题? 我主张,进入一个研究领域时,第一要宏观,第二要对思想(ideas) 感兴趣。 宏观:做研究,别一下扎到一个小领域、小题目里去,那样会见木不见林。 了解宏观背景,让你不失迷方向。 对思想、哲学理念感兴趣,比只对纯技术性的东西感兴趣,更有意义。技术是手段,提高认识是追求。 1. 区分流派与分支 1.1 流派多指思潮, 有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 盛行时代,有其影响, 往往有历史视角。(它未必对领域中的诸多问题都有论述。) Schools refer to trends of thought, with their representative figures, works, unique ideas, methods and influence on later development;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1.2 分支多指领域, 研究范围, 也有经典著作, 有影响的人物, 多用共时观点。可能多个流派都对它有过贡献。 (Branches refer to areas of study, with their classics, and influential figures; often a synchronic perspective.) 1.3 历史视角和共时视角一起可以画出一个十字, 像一个坐标.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 will form a cross, which like a coordinate. Distinc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Branches 1.2 语言学的分支: Branches: 从内部分:语音学, 音系(位)学, 词汇学, 形态学, 句法学, 语义学, 语用学(?) Distinction from within: phonetics, phonology, lexicology, morphology, syntax, semantic, pragmatics (?) 从外部分: 心理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计算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人类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 Distinction from without: psycho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computation linguistics, neurolinguistics,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cultural linguistics, corpus linguistics, etc. 大分类: 理论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Theoretical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1.3 语言学流派: 传统语法(600BC—18世纪)traditional grammar; 历史语言学(19世纪100年) historical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开端(索緖尔, 20世纪初)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linguistics; 欧洲功能主义(20世纪20-50)European functionalism 伦敦学派(1940—50)The London School; 系统功能语法(1960—现在)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1930—50) American structuralism 美国转换生成语法(1957—现) Chomsky’s Generative Grammar 认知语言学(today)Cognitive linguistics

普通语言学课程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普通语言学 授课对象:全校硕士生 授课语言:汉语 授课时间:2010年春季学期周三下午16:00-18:00 授课地点:逸夫楼第三阶梯教室 课程组织:陈国华 课程秘书:谢娟(电话88816824) 课程内容与安排 课程参考书 George Yule (1996/2000). The Study of Language (语言研究).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考核方式 (1)每一次讲课最后留10分钟做一小测验,共15次,每次5分,共75分。 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2)每人提交一篇课程论文,题目须选自每一讲所给的思考题,长度为5000 字左右,格式遵照《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论文格式手册》。提交日期 最迟不晚于第17周周五下午5:00,提交地点是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学生作业信箱。 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50%。

课程简介 1 什么是语言和语言学? 首先介绍语言的定义。‘语言’一词有多个用法,如,指讲话行为;指某人的语言;指某种文体的语言;指某国的语言;泛指人类语言。由于对语言的认识还不很全面,下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很难。到目前为止,能被许多人接受的定义是:‘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声音符号系统。’区别人类语言与动物的呼叫系统时,常用语言的设计特征。如: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即来自物种本能,也来自后天教养;语言具有任意性;语言有创造性;语言有位移性;语言有双重性;语言有系统性。 然后介绍什么是语言学。定义: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科学研究。科学性有5条原则:系统性;客观性;前后一致性;语料充分性;简单明了等。语言学中的几个重要区分:描写性与规定性;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语言与言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形式与功能;语言的社会性与心理因素;语言的可变性与不变性。语言学有许多分支,其实就是研究语言的不同层次或语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言学还有许多流派,就是用不同的理论观点去观察语言。 推荐参考书 王德春(2001),《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思考题: (1) 讨论4条语言的设计特征,要用具体例子说明。 (2) 讨论4条语言学中的科学性原则,要用例子说明。 2 语言的起源与演化 语言起源部分从介绍关于语言起源的各种传说(包括《圣经·创世纪》里的相关传说)、猜测和理论(包括“汪汪理论”)入手,进而综述近30年来对语言起源的科学考察,包括古人类学、考古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研究,论证语言的起源与人类起源的同步性。 语言演化部分介绍语言谱系的发现和语言的进化,包括语言的演变和语法化。语言的演变从语言的区域变异、社会变异和历时变异这三方面加以介绍。 推荐参考书 Jean Aitchison (2000/2002). The Seeds of Speech: 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言语的萌发:语言起源与进化).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思考题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论与语言起源是否相容?“汪汪理论”和“语言的图标性(iconicity,又称“相似性”)”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语言的起源? (2) 语言演变的动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可循? (3) 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是否有方向性? 3 语言、文化与认知 本讲从介绍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入手,侧重探索语言与民族文化和认知的关系,涉及民族学、语言类型学和跨文化交际。本讲以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实例论证语言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人类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各语言有许多共同

西方语言学流派考试要点

西方语言学流派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60分) 1 写出10本语言学著作名称(中英文皆可)。 2课本第2—6章节中某一章节目录。 3将试卷上给出的语言学家进行归类,划分到他们各自所属的流派。 4 依据第3—6章节(一共四章)内容,任选两章内容写两篇综述(4选2)〈建议:综述是对课本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行文,字数不限;大家可提前准备,考试时只需凭记忆誊写〉 第二部分(40分) 1 材料分析题依据题目给出的材料回答问题。(此题有3小题,共15分,会考查大家的科研能力) 2 综合运用题。根据题目给出的语言现象,谈自己的看法。要求有理有据。(25分) 注: 1因饶琪老师明天需要开会,明天上午3—4节课取消,考试要 点已通过电话传达,具体内容整理如上。 2 请学生证需要充磁注册的同学于明天上午10—11点交到教一204,到时我会在教室等你们。充磁注册后会尽快送到你们寝室! 3 祝愿大家考试顺利,全部通过! 2013年1月9日星期三

第三章题目是“十九世纪与历史语言学”。整个19世纪,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占了统治地位,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第一节早期历史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某种语言或各种语言的发展史,也称为历时语言学。 第二节格里姆定律和维尔纳定律。作者阐述了德国学者格里姆及其著作《德语语法》,系统论述了日尔曼语与其他印欧语言之间的辅音的一致性。后来这种一致性被称为“格里姆定律”。丹麦语言学家维尔纳于1875年用德语写成《第一次音变的一个例外》。他发现/p/./t/./k/在日尔曼语语中的变化只不过清摩擦音和浊摩擦音之间的变化,这一发现被后来的学者称为“维尔纳定律”。 第三节洪堡特与施莱歇。德国学者洪堡特,著名著作有《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他指出人脑里天生有着创造语言的能力,讲话人能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洪堡特认为各种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洪堡特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施莱歇留下了不少关于历史语言学和语言理论的著作,最著名的有《印欧语言比较语法手册》。他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关于重建始源语的比较方法及关于对语言的分类。 第四节关于元音交替的研究。施莱歇对元音的变化提出过错误的假设。后来,索绪尔在1878年发表的《论印欧语言中元音的原始系统》一文中提出了新的假设。 第五节新语法学派。19世纪后期,德国莱比锡大学出现了新语法学

语言学各学派

布拉格学派 基本观点: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在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和F. de索绪尔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同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看法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及分割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应对其结构进行共时的研究,不同之处是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究。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布拉格学派认为句子能从语法角度分析也能从功能角度分析用主位和述位来分析句子。主位指已知信息或在给定语境是明确的话语起点前信息述位指说话者陈述的有关或涉及话语起点内容。 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区别:布拉格学派区别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之处是:他们主要研究已有悠久文化的欧洲语言,从功能观点出发广泛探讨标准语、语言修养、修辞学、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问题。他们重视语义标准,主张采用对立论,而不接受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分布论和直接成分分析法。为了强调自己的特点,布拉格学派曾明确表示应该把自己称为功能语言学派。 主要贡献:布拉格学派发展了索绪尔和博杜恩·德·库尔德内的理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系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音系学中的理论原则、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拉格学派的实际切分的理论已得到公认的发展,为话语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分析比较法对类型语言学和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他们的定量分析法又为数理语言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机器翻译产生的重要前提之一。1976年,法国成立了以马丁内为首的国际功能语言学协会,旨在发展布拉格学派的基本思想。 伦敦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 1.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意义" 思想20 世纪20 年代,英国出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意义"思想。马林诺夫斯基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称,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重视语言的功能,强调语境研究的重要性。他说,"真正的语言事实是实际语言环境中的完整话语,即使在人类思维和语言运用的最抽象、最理论性的各个方面,词的真正意义,归根结底,总是取决于亲身经历中的这些方面。" 2.弗斯的情景语境理论 弗斯是伦敦学派的始祖,他的语言理论在英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弗斯的学说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和语义学两个方面。在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下,弗斯把语言看成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并非仅仅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和信号。弗斯认为语言研究的目标不是语言系统而应该将语言的使用作为"社会过程"的一部分来观察。他说,意义不仅与一个特定景象和声音的环境相连,而且深深地根植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和马林诺夫斯基一样,弗斯也认为话语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弗斯扩大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概念,

外国语言学家

鲍厄斯 鲍厄斯(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生于德国,1886年移居美国。在德国海德堡、波恩和基尔等地完成学业,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对地理也感兴趣,后来迈进了人类学的领域。曾任柏林皇家人种学博物馆副馆长、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种学馆馆长、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纽约科学院院长等职。1842年去世,享年84岁。 鲍厄斯研究南北美印第安人的体型,认为环境条件的影响对人类的发展和人类体型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组织并参加"杰塞普考察队",研究亚洲北部文化和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主持考察报告的撰写。 鲍厄斯从人类学的角度,调查和描写了上千种没有文字材料的印第安语言。通过实地调查,鲍厄斯确立了描写语言结构的原则: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他自己的结构,不能也不该用其他的语言结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这种语言,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对语言学家来说,研究每种语言的特殊结构是分析者最重要的任务。描写的本身就是目的。鲍厄斯指明了描写语言学的目的和道路。 鲍厄斯在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并为这本手册写了序言。这篇序言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早期的经典文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种族和语言、语言的特性、语言的分类、语言学和人种学。鲍厄斯还著有《儿童的成长》、《原始人的心智》、《种族、语言和文化》等。 鲍厄斯从人类学出发来研究语言,他把语言学只看成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描写方法,但他推动了语言共时描写的研究。可以说鲍厄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早期奠基人,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揭开了序幕。 布龙菲尔德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03年进入哈佛学院,1906年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威斯康星大学一面进修一面担任德语助教,在那里,他结识了普鲁可希(Edward Prokosch),受其影响决心研究语言学。1907年,他转到芝加哥大学继续进修并担任教学,完成了学位论文《日耳曼语次元音交替的语义变异》,1909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13--1914年,他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语言学,同时结识了新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受到了较深的影响。 自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与伊利诺斯大学任德语讲师(1909--1913),在伊利诺斯大学任比较文学与德语副教授(1913--1921),在俄亥俄洲大学任德语与语言学教授(1921--1927),在芝加哥大学任日耳曼语教授(1927--1940),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教授(1940--1949)。 布龙菲尔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如区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关于直接成分的分析、配列学说等等。 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语言学家聚集在"布龙菲尔德语言学"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在美国语言学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称为"布龙菲尔德世纪",可见布龙菲尔德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布龙菲尔德还致力于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外语教学。20世纪20年代初,他编写了一套

语言类型学的眼光

域的语言文字标准。信息领域的语言文字标准具有工业标准性质,促进了制标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在 民间首倡、政府颁布 转变到 政府为主之后,又开始出现 企业为主、国际合作 的制标新体制。 时代日行千里,新的语言生活领域不断出现,一些领域对语言文字标准会有新需求。比如,汉语国际传播需要建立语言文字标准、语言文字教学标准和相关的工作标准;计算机屏幕的书面语显示,需要有新的标点符号、行款格式标准;信息时代的小学识字教学,需要有合适的小学信息教育软件和支持识字教学的软件;需要研究中西文混排、汉语与民族语混排等的技术标准;等等。语言文字标准的制定应有战略性思考,在机制、体制等方面要有新举措,特别需要认识新形势,研究新问题,理念更新,思想解放,开拓语言文字标准建设的新局面。 [附注] !见?说文解字#序?。 %1981年5月停用。 &1987年5月,在山东泰安举行的全国第三次手语工作会议,确定将?聋哑人通用手语图?易名为?中国手语?。1994年出版?中国手语?(续集)。 2003年5月,?中国手语?再次修订出版。 [参考文献] [1]费锦昌.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1892~ 1995)[Z].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李宇明.搭建中华字符集大平台[J].中文信息 学报,2003,(2). [3]李宇明.信息时代的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J]. 语言文字应用,2009,(2). [4]厉兵.汉字字形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4. [5]王均.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M].北京:当代 中国出版社,1995. [6]清末文字改革文集[C].北京:文字改革出版 社,1958. 语言类型学的眼光 沈家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格林伯格(J.H.Greenberg)是当代语言类型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他在1966年撰写的 语法的某些共性:论有意义成分的序次 (Some universals of gram 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一文已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论文。语言类型和语言共性其实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类型学是通过比较从结构特点上对语言进行分类,然而比较得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比如,要比较各种语言名词短语的结构,前提是承认每种语言都有名词,这个前提就是语言的共性。另一个角度的理解是,世界上的语言看上去千变万化,无一定宗,其实不然,语言之间的变异要受一定的限制,有一定的变化 模式 ,有些变异不可能出现,这叫做 万变不离其宗 。这种普遍适用的变异模式也是一种共性。因此,语言的类型研究和共性研究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类型学主要关心语言有哪些种不同的变化类型,共性研究主要关心语言类型的变化有哪些限制。 研究语言的共性也就是要回答 什么是可能有的人类语言 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大致有两条路子,一条是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理论,它主张对一种语言用推演法找出语 # 11 # 2009年第3期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笔谈

第1讲:法语言学简介

第1讲 法律语言学导论 1.1什么是法律语言 古往今来,人类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律咨询等等与法律有关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言语行为——书面行为和口头行为——之聚合。 攸乎法律:与法律有关 实践活动:法律实践活动 言语行为:法律是行为,法律是言语行为。法律活动是言语行为的活动,法律时间是言语行为的实践。 立法言语行为包括:成文法言语行为(如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诉讼法等等的言语行为)和制定这些成文法的言语活动(如全国人大对法律的讨论)。 司法言语行为指(包括调解):法庭审判言语行为,包括审判中使用的相关的书面言语行为。 执法言语行为:行政机关(包括法院的执法部门)等等执法机构,在执行法律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或者语言活动。 法学教育言语行为:在教育机构从事法学或者法律教育和学习中使用的言语行为。 法学研究言语行为:法学工作者或者法学专业人士,在从事法学理论或者法律研究和交流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或者言语活动。 法律咨询言语行为:律师事务所等地方的法律咨询活动中使用的言语行为。 法律仲裁言语行为:在法律仲裁机构实施的言语行为。 其他:所有其他跟法律有关的活动中使用的言语行为。 “法律语言”(the language of law)不等于“法言法语”(legalese)。 Jurisdiction(管辖,管辖权,管辖地) justifiable defense(正当防卫) discretion(酌情处理,自由处置权) deed of mortgage(抵押契据) bench and bar(法官和律师) 等等这些是法律术语,对这些东西的研究叫做“法律术语学”,是法律语言研究的一部分。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简介

王力是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他从事语言学研究逾半个世纪,为中国语言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力,字了一,原名祥瑛。1900年8月10日生于广西博白县 农村。父亲王炳炎,是晚清秀才。王力少年时家境已败落,他14 岁高小毕业后无力升中学,在父亲办的小杂货店里帮了1年忙。 17岁当私塾教师,21岁时被本县著名的李氏开国学校聘为高小教 师,业余刻苦读书。 1924年夏,王力考进上海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科,不久卷入驱 江(江亢虎)学潮,被学校开除,转入国民大学。因成绩优异, 学校破格将他从专修科拔入本科。1926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国学 研究院,受赵元任的影响,坚定了献身语言学研究的信念。 1927年夏,王力在清华毕业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专攻实验语音 学。1932年,王力完成用法文写成的数十万字的论文《博白方音 实验录》,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 1932年秋,王力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任教。1937年芦沟桥 事变后清华大学南迁,王力随校先到长沙,在清华、北大、南开 三校组成的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初到桂林,任广西大学文史地 专修科主任,同年中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39年到 1940年,王力利用休假去越南河内远东学院研究东方语言,主要 研究汉越语。1940年回到昆明,仍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 后,王力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学系。 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从广州到北 京,任北大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1962年任北大中文系副主 任。其间他曾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 科学部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10年动乱中,他受到迫害, 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学术研究。1980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 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底赴香港讲学,1981年10月赴 日本讲学,均受到盛大欢迎。1986年5月王力病逝于北京,享年 汉语史、语言学史、文字改革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著述等身, 出版专著4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王力最早的语法学著作《中国古文法》,即提出了活文法与 死文法的区别等新观点。他的《中国文法学初探》,批评了马建 忠以来用汉语比附英语的毛病,倡导研究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指出了中国文法研究的新路。此后他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 词》,提出了上古汉语没有系词的不刊之论,并指出语法是发展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 一,语言学流派大体上分成两类:形式学派和功能学派。这两派都是为了寻找语言的本质。 但是语言类型学并不关心语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关心),这一流派以研究方法和研究观念而区别于传统的两大阵营。当然,在语言类型学中,也有的学者偏形式,也有的学者片功能,用刘老师的话说就是:这里没有分界,只有程度。现在比较热门的方向是词类类型学。 二,形式语法跟语言类型学基本是正好相对的(这和那台湾老师的说法一样)。形式语言学是从一种语言出发,向纵深挖掘,找出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这是演绎式的。类型学是从很多种语言中找出共同点来,从而探索到人类语言的共同形式,这是归纳式的。 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认定每一种语言都是深层结构的分支,从一种逆流向上总能找到源头。后者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深层结构的一个表现,通过大范围整理语料,可以消除不同之处,找到原初的语言形式。 三,形式学派是test,即告诉人们什么是“不可说”,未作规定的便合法(这就和法理上的原则是一样的) 功能学派是text,即重视篇章、语用这些东西,“这世上没有语法,只有语法化”。 类型学派是attest,探讨某几种语言的共性和变异限度,看语言中是否有某种结构。 四,双宾语结构可以作为非常好的测试样本,各种语言中的双宾语有很大不同,不但表现了语法规则,还代表了语用、篇章知识在语法化过程中的痕迹。我们要考察的是:这一意义是怎么表达的?近宾语和远宾语的结构是怎样的?是否被介词隔开了?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有广狭松严不同的种种含义,但都离不开一个“跨”字,即它必须有一种跨语言(及跨方言、跨时代)的研究视角,才能称为类型学研究。而严格意义上的类型学,是具有自己研究范式的“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研究”。 从当代语言学的学术构成看,语言类型学既是语言学的一种分支,也是语言学的一种学派。 说它是分支,因为它和其他研究领域构成了某种分工:承担了跨语言比较和在比较中总结人类语言共性的任务,从而与注重语言结构内部深入研究的工作形成学科上的一种互补合作。

语言学

Brief Introduction to Schools of Linguistics 西方语言学流派简介 一、传统语法(古希腊语法,古罗马语法,中世纪语法,从文艺复兴到十 八世纪的语言学) 1、古希腊语法 苏格拉底(Socrates, 470BC ~ 399BC) 柏拉图(Plato, 429BC ~ 347BC)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BC ~ 322BC) 斯多葛派(Stoics)哲学家 1)、自然派:语言是受自然支配的。它是一种自然产物,它来自外部原则,人类对语言无能为力。 2)、惯例派:语言受惯例支配。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它随着人类的习惯发展起来的,人类可以改变它。 2.古罗马语法 瓦罗(Marcus Varro, 116BC ~ 27BC) 《论拉丁语》(De Lingua Latin) 瓦罗把语言研究分为三部分: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 多纳特斯(Donatus,公元四世纪) 普利森(Priscian,公元六世纪) 普利森著的《语法惯例》(Institutiones Grammaticea)共十八卷,是整个中古时期语法理论界的经典。 3.中世纪语法 欧洲的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近千年的历史时期。 3.1 “七艺”教育 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音乐数学几何学天文学 3.2 思辨语法

中世纪语言学的突出成就就是在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 speculative来自于拉丁语的speculum,意为“反映现实的镜子”),就是说语法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 3.4 中世纪初波依修斯(Boethius, 480 ~ 524) 不仅要研究孤立词语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词义。3.5 十二世纪中期彼得·海利亚斯(Peter Helias) 用逻辑方法研究语言问题 3.5 十三世纪希思帕尼斯(Petrus Hispanus) 《逻辑纲要》(Summulae Logicales) 160次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 3.6 摩迪斯泰学派(思辩语法,Modistae) 探讨语言存在的方式,理解方式,表达方式 4.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和分析 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对事物进行孤立的分析研究,强调客观依据,强调实用价值。 语言学研究:速记学语言学密码学 5.古代印度的语言学 印度梵语语法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学 潘尼尼《八书》(写于公元前600 ~ 前300年之前) 印度语言研究:一般语言理论和语义,语音和音位,语法描写 二、十九世纪与历史语言学 1.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历时语言学):主要研究某种语言或各种语言的发展史。 两者的相同点:都是通过比较各种语言在不同时期在语音、词形、屈折变化、语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