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版: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1版: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1版: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1版: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1版: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

(全文)

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胃轻瘫是2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然而,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涉及多种因素,导致治疗方案有限且制定困难。因此,在治疗前评估和了解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学非常重要。本文就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除了FD常见的临床症状如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和内脏高敏感,最近有报道称FD症状中亦有十二指肠功能的一些损害,如轻度炎症和黏膜通透性增加。巨噬细胞在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讨论了治疗这2种疾病的常用方法和新兴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FD 和胃轻瘫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综述,包括作者对每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的看法。本文对FD和胃轻瘫的可能的新疗法,尤其是与中医药相关的新疗法也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和胃轻瘫是累及上消化道最常见的疾病。西方国家的FD患病率为10%~40%,亚洲的FD患病率为5%~30%[]。尽管胃轻瘫的流行病学尚不明确,但有研究估计胃轻瘫患者占全球总人口的1.3%~1.4%[]。FD和胃轻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或烧灼感、上腹胀、呃逆、恶心、呕

吐等。FD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与胃轻瘫的相重叠。本文总结了对FD和胃轻瘫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的认识。

定义

1.FD是指具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上腹部症状,经临床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后,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根据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标准,FD患者在过去6个月中的3个月内必须表现出以下1种以上症状: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并且这些症状无法由其他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解释。FD分为2种临床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这2种亚型可能重叠。

2.胃轻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胃排空延迟而无机械性梗阻,主要症状包括进食后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嗳气和腹胀。

病理生理学

1.FD:

FD为多因素疾病,涉及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内脏高敏感、胃电节律紊乱、十二指肠黏膜改变等(图

1)。据报道,30%~40%的FD患者存在胃容受性受损[,胃容受性受损与早饱和体重减轻有关[];约35%的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这与恶心、呕吐和餐后饱胀,以及较低的生活质量有关[]。通过电子恒压器评估,约37%的FD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内脏高敏感的程度与FD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胃电描记术(electrogastrography, EGG)检查发现,36%~60%的FD患者有胃起搏活动异常[],其特征是在禁食和(或)餐后,其正常胃慢波占比减少[]。有研究认为,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和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也与F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尤斯灌流室检测发现FD患者的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并且存在十二指肠低度炎症,表现为黏膜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十二指肠高通透性和炎症标志物与胃固体排空有关[]。有研究报道,有些FD患者并无上述的病理生理机制异常,并且这些病理生理机制异常与FD的特定症状之间无明显关系或根本无关[]。

图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2.胃轻瘫:

胃轻瘫涉及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不同病因导致的胃轻瘫如糖尿病胃轻瘫和特发性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差异。胃排空延迟是诊断胃轻瘫的先决条件,但目前胃轻瘫患者胃排空延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胃容受性受损、内脏高敏感和胃电节律异常等均可导致胃轻瘫。Karamanolis等[]发现43%的难治性特发性胃轻瘫患者的胃容受性受损,其中29%的受试者表现出内脏高敏感,且与早饱、腹痛和厌食有

关。研究发现,胃电节律异常如胃电节律过缓和紊乱等与胃轻瘫相关[。治疗特发性胃轻瘫与胃电图参数的正常化有关,这表明胃电节律异常在特发性胃轻瘫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另一项研究发现小肠动力障碍也可导致胃排空障碍和胃轻瘫症状[]。

胃轻瘫具有多种细胞的病理学改变,包括间质卡哈尔细胞( interstitial Cajal cell,ICC)缺失、肌层纤维化、肌层神经元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异常等(图2)。有研究采用全层胃体活组织检查发现,糖尿病胃轻瘫和特发性胃轻瘫患者存在ICC缺失]。糖尿病胃轻瘫和特发性胃轻瘫患者的ICC缺失可能会导致胃排空延迟,损害胃的起搏活动和运动协调性],但尚不清楚ICC缺失是否可以预测胃轻瘫症状的严重程度。肌层纤维化,特别是神经元周围的纤维化是特发性胃轻瘫另一超微结构特征,这些纤维层可能损害平滑肌的新陈代谢,并引起细胞损伤[]。有2项研究结果显示,某些胃轻瘫患者肌层中有异常嗜酸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研究发现,糖尿病和特发性胃轻瘫患者胃组织中CD206阳性细胞和抗炎性M2型巨噬细胞数量减少,并与ICC的缺失有关[]。另一项研究发现促炎性M1型巨噬细胞在胃轻瘫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增加[]。巨噬细胞引起的免疫失调和氧化应激损伤是导致ICC缺失和胃排空延迟的关键因素]。胃轻瘫的神经元异常包括神经纤维减少、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肠神经系统变化以及表达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的抑制性神经元数量减少[]。

图2胃轻瘫的细胞和神经元改变

3.新进展简要总结:

传统认为FD和胃轻瘫是胃动力障碍疾病。但是,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除了胃动力障碍,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包括胃容受性受损和内脏高敏感。机理研究发现,FD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有十二指肠因素的参与,例如十二指肠黏膜改变;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包括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等。

诊断方法

如果患者有消化系统警报症状,例如呕血、便血、贫血、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进行性吞咽困难、反复呕吐和胃肠道肿瘤家族史,则应首先怀疑器质性疾病或机械性梗阻,并通过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排除,建议内镜检查结果为阴性的难治性患者进行更多检查以评估内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排空、胃容受性、内脏敏感性和胃电慢波的测定。(一)胃排空测定

胃排空测定包括固体闪烁测量、呼气试验、无线动力胶囊、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

1.固体闪烁测量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也是胃排空测定的金标准。分别在患者摄入99m Tc标记的测试餐后0 、1 、2和4 h时,使用前后位伽玛照相机拍摄标记食物所在的胃内区域[]。1 h时的胃潴留率>90%,2 h时的胃潴留率>60%,4 h时的胃潴留率>10%则诊断为固体排空延迟[]。4 h时的胃潴留率> 10%对诊断胃排空延迟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0%。胃排空固体闪烁测量具有可重复性,2次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consistenc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C)。研究发现,2次测量结果的CCC在1 h时为0.79(0.67~0.87),2 h时为0.83(0.75~0.9),4 h时为0.54(0.34~0.7)[]。测试餐的成分、成像时间、血糖值和计量方法等因素会影响固体闪烁测量的结果,其中最重要因素是测试餐的成分,目前在检查中使用的食物包括绞碎的牛肉和鸡肝、鸡蛋清、整鸡蛋、燕麦片,以及煎饼,其中可能包含液体成分。美国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学会,以及核医学学会建议给患者提供低脂蛋清测试餐,包含2个

鸡蛋清(30 g)、2片面包(120千卡)、草莓酱(30 g,74千卡)和水(120 mL)[]。考虑到饮食习惯,一些亚洲医院已经修改了测试餐的成分,例如改用米饭。进餐后成像的时间也很重要,重点是4 h 时胃潴留率的数值。Pathikonda等[]发现4 h时的胃潴留率与3 h时的胃潴留率呈强相关,与2 h时的胃潴留率呈中等相关,而与1 h时的胃潴留率相关性一般。4 h胃排空延迟的患者,若诊断时采用1 h 时的胃潴留率,36%的患者可能会被漏诊。血糖值对胃排空测定有影响,美国胃肠病学学会临床指南建议,给予测试餐前患者的血糖值应<15.3 mmol/L 。药物、吸烟、性别、测量时扫描的部位等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该方法有以下几个局限性:①某些患者无法耐受固体食物;②固体闪烁测量具有轻微的放射暴露;③核医学科并未在全球广泛普及;④价格昂贵。

2.呼气试验:在没有固体闪烁测量前,呼气试验是其替代方法之一。在测试过程中,将13C标记的底物(通常为辛酸或螺旋藻)掺入固体食物中。该试验的基本原理为通过分析呼气中的13CO2含量来反映固体食物中13C标记底物的胃排空率。试验前患者应禁食8 h,试验全程耗时4 h,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可与固体闪烁测量相媲美[]。呼气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86%和80%~86%[]。呼气试验是非侵入性的、易于操作、且没有放射暴露,该试验适合需要重复检查的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此外,呼气试验的价格低于固体闪烁测量。其局限性主要在于2个方面:①由于多种身体因

素(如患者自身的运动、消化不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以及严重的肝脏、心脏或肺部疾病)导致的内源性CO2排出量发生变化;②某些国家或地区无法获得13C标记的底物,必须将患者的呼气标本寄送到商业公司进行分析。

3.无线动力胶囊:无线动力胶囊已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胃排空测定。患者在服用测试餐后摄入胶囊,胶囊将pH值、压力和温度信息无线传输到外部的记录仪。记录仪通过胶囊在胃内的停留时间来评估胃排空情况[]。无线运动胶囊的胃排空时间与固体闪烁测量4 h时的胃排空时间总体相关系数为0.73[。以300 min为截断值,无线动力胶囊对胃轻瘫诊断的灵敏度为65%,特异度为87%。该方法无放射性、相对安全,并可以测量完整的肠道传输时间。但其不能直接测量进餐的生理性胃排空,因为胶囊通常是在第三时相,在胃完全排空的空腹状态时由胃的移行性复合运动排出。这一方法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4.其他方法:评估胃排空的其他技术包括不透射线标志物、超声检查和MRI。不透射线标志物法是通过摄入不透射线的标记物或标准餐,然后进行仰卧位腹部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该方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但其诊断可靠性较低[]。超声和MRI都是非侵入性检查,可避免放射暴露[]。由于超声和MRI专业知识要求高、设备昂贵、图像

采集和解读速度慢,两者主要用于科学研究。MRI评估胃排空的优势在于其还能提供胃窦收缩和幽门开放的信息]。

(二)胃容受性测定

胃容受性测定包括电子恒压器检测、超声检查、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和液体营养餐试验。

1.电子恒压器检测:

目前评估胃容受性的金标准是电子恒压器检测。电子恒压器由一个双腔聚乙烯管和一个最大容量为1.0~1.2 L的聚乙烯气囊组成,聚乙烯气囊被放置在胃近端以检测胃底容积的变化。胃电子恒压器在消化不良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中均显示出优良的可重复性。然而,该技术是侵入性的且耗时较长,大多数受试者会感到不适,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胃气囊会干扰胃的正常生理过程,气囊在胃壁上施加的直接刺激可能会导致胃窦过度松弛并改变胃内食物分布情况[]。2.超声检查:

二维和三维超声检查已在临床上用于评估胃容受性。超声检查系非侵入性且患者对其耐受性良好。但是,腹部气体的干扰给操作带来了技术上的难度,并且超声检查费时费力。其评估胃容受性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进一步评估。

3.MRI:

与超声类似,MRI是一种无创测量胃容受性的方法,但更耗时,一般用于科学研究,目前尚无足够研究证实其在评估胃容受性中的实用性。

4.SPECT:

SPECT最初是由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提出用于测量胃容受性的方法。该技术通过静脉注射99m锝标记的高锝酸盐,高锝酸盐被胃的壁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摄取,由无创SPECT伽玛照相机拍摄、获取胃壁图像。SPECT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与电子恒压器检测比较,具有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但是,该检测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特殊的软件,仅在很少的专业中心可获得,且存在放射性暴露。未来若有更多研究进行验证,则SPECT可能会成为有前景的诊断工具。

5.液体营养餐试验:

液体营养餐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测量胃容受性的方法。检测时,要求受试者缓慢、匀速饮用液体营养餐,例如Nutridrink?和Ensure?,直到达到最大饱腹感。该检测的原理基于以下假说:胃容受性受损导致胃容量下降,导致最大耐受量降低。液体营养餐试验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并与电子恒压器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价格低,易于操作,无需特殊设备,受试者耐受性好,易于实施。(三)内脏敏感性测定

内脏敏感性测定包括电子恒压器检测、液体营养餐试验或水负荷试验、化学刺激试验(如酸刺激或辣椒素刺激)、电刺激试验和热刺激试验。

电子恒压器是评估机械刺激高敏反应的传统金标准。检查过程中医师使用气囊扩张患者胃底,嘱患者对不适感进行主观评分,电子恒压器提供机械性扩张的感觉阈值信息。电子恒压器操作复杂且为侵入性检查,因此该检测方法仅在少数医学中心开展。

液体营养餐试验或水负荷试验较电子恒压器检测更简单,可以广泛应用,它通过患者摄入液体营养餐或水来确定胃的敏感性[]。这2种试验不影响胃的生理过程。操作时要求受试者报告不适或疼痛的程度,不适或疼痛的程度对应于摄入液体营养餐或水的量。

化学刺激试验,电刺激试验和热刺激试验通常用于科学研究目的[]。

(四)胃电活动测定

人类的胃慢波起始于胃体的中上部,以约3次/min的频率向下传播至胃窦。1922年Alvarez[]第1次报道了胃慢波的记录。EGG是一种简单、非侵入性测定胃电活动的方法,医师在患者腹部皮肤上放置多个电极来记录胃肌电活动,通常记录1个或4个通道EGG[。为确保结果可靠,要求医师在安静的房间中记录患者的EGG约30 min(至少15 min),过程中嘱患者仰卧位,保持安静。患者在服用标准餐前后,医师均需记录其EGG参数用于后续的比较分析。标准餐的热量应至少有250千卡,>400千卡最佳,脂肪占比<35%。EGG提供以下主要信息:正常胃慢波的百分比、主频率、主功率、餐前和餐后主功率比值、胃电节律不齐的百分比。已有研究证实,EGG的结果与胃电浆膜内的胃动力和胃排空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医师准确记录、分析和解释EGG,可获得胃肌电活动有意义的信息。

近年来,高分辨地形图已发展为一项评估胃电慢波活动的新技术。高分辨地形图通过在胃浆膜上放置密集的电极阵列以记录和重建电激活模式。多项关于高分辨地形图的研究发现,胃轻瘫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慢波活动传导异常[。然而,该方法是侵入性的,记录信息直接来自受试者胃浆膜层,需要进行腹部手术,有引起不适、感染的风险,因此不能长期使用。最近,有研究者开发了高分辨EGG,仅在腹部体表放置密集的电极,用于研究高分辨EGG的空间模式与FD 和胃轻瘫患者症状之间的相关性[]。高分辨EGG的主要优势在于可能揭示胃电慢波的传导异常。

(五)胃窦十二指肠测压

与食管测压和肛门直肠测压相似,胃窦十二指肠测压用于评估FD 和胃轻瘫患者的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情况[。食管测压和肛门直肠测压法是临床评估食管和肛门直肠动力受损的常规方法,而胃窦十二指肠测压很少用于评估胃窦十二指肠动力。这归因于以下因素:①胃窦十二指肠动力与FD和胃轻瘫症状之间的相关性较差;②该测压方法为侵入性,患者不耐受;③测压过程很长,至少需要4 h以涵盖完全空腹和餐后时相;④由于测压传感器与胃黏膜之间接触的不可预测性,测压的准确性无法保证。因此,该技术仅在极少数的三级医疗中心开展,且并非每个患者都可以进行该检查。

(六)新进展简要总结

与食管和肛门直肠的功能性疾病不同,FD和胃轻瘫的诊断进展缓慢,这主要归因于腔内方法具有侵入性,而非侵入性方法并不完全可

靠。此外,FD和胃轻瘫缺乏治疗选择也可能导致了诊断进展缓慢。对于中国的患者,无创液体营养餐试验可能是评估胃容受性和内脏高敏性的最好的替代测试。利用MRI无创评估胃排空和胃窦收缩是临床研究中非常有前景的方法,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机会。

治疗

FD和胃轻瘫存在多个病理生理机制和病因,针对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不同的治疗选择,如图3所示。临床医师应特别注意对于不同病理生理机制导致多种症状的患者。例如,如果患者同时有胃容受性下降(例如早饱)和胃窦收缩受损(例如餐后饱胀和腹胀等症状),那么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可能会有争议,选择肌肉松弛剂能改善胃容受

性,但可能会加重因胃窦动力受损而引起的症状,反之亦然;内脏性疼痛和胃窦动力障碍的症状会并存,大多数止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会加重动力障碍。针对这种情况,应考虑采用综合治疗,中医可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图3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治疗方法与靶向病理生理学机制

(一)FD目前和新兴的治疗方法1.饮食调整:

人们日益认识到饮食是诱发FD症状的重要因素。许多FD,尤其是PDS患者称其症状与进食有关。据报道,含有小麦、高脂肪和高含量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的食物可能在诱发FD症状方面起关键作用[]。遗憾的是,很少有研究调查饮食调整对改善FD症状的益处。目前,饮食调整主要基于医师或患者的经验,饮食干预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2.根除H.pylori:

大多数指南均建议对感染H.pylori的FD患者进行根除治疗,根除H.pylori能改善PD症状,并降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风险。根除H.pylori对EPS患者的治疗效果比PDS患者更明显[]。

3.抑酸治疗:

传统上,抑酸治疗是对H.pylori根除无反应或H.pylori阴性FD 患者的一线治疗。一项系统分析显示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可有效治疗FD[。此外,与H2受体拮抗剂(H2

receptor antagonist, H2RA)相比,PPI的优势很小或没有优势,但PPI可能比促动力药更有效。不同剂量或类型的PPI之间疗效并无显著差异。EPS患者对抑酸药的反应比PDS患者可能更好。其他药物,包括抗酸药、铋剂和硫糖铝,对FD似乎无效[]。

4.促动力药:

促动力药被广泛用于FD的治疗,尤其是PDS的治疗。促动力药包括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 4受体激动剂、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和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如红霉素)。研究促动力药症状获益的证据质量始终很低[],可能是因为胃窦动力和消化不良症状并不相关。

5.中枢作用的神经调节药物:

考虑到FD患者存在脑肠轴和中枢性疼痛处理异常,中枢作用的神经调节药物已被推荐为FD的一种治疗选择。神经调节药物可以通过治疗合并的抑郁症、增加胃容受性和控制疼痛感知来缓解FD症状。这些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四环类抗抑郁药等。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精神药物中仅抗精神病药(如舒必利和左舒必利)和TCA(如阿米替林和丙咪嗪)对FD有效[]。因为不良事件及其导致停药的情况很常见,故医师应重视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6.胃底舒张药物:

胃底容受性受损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5-HT1A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抑制胆碱能活性而使近端胃松弛。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相比,5-HT1A受体激动剂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能改善FD症状[]。阿考替胺是一种混合型突触前毒蕈碱1型和2型(M1/M2)受体抑制剂和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提高胃容受性和胃动力。有报告发现,阿考替胺能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以上这些药物尚未在中国批准用于FD的治疗。

7.中草药:

中草药在FD治疗中起重要作用[。FD分多个中医证型,需要对症下药。已有临床研究证实了中草药对FD的有益效果[],但这些研究通常缺乏明确的作用机制和标准的方法学设计。因此,使用中草药治疗FD需要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获得令人信服的证据。

8.心理和行为治疗:

与健康人相比,FD患者的精神心理共患病更常见,虽然其对消化不良症状产生的作用尚不清楚。心理和行为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和催眠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并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症状与生活压力或精神病合并的FD患者可能有效。总体来说,由于样本量小和研究质量差,这些治疗方法缺乏令人信服的临床证据[]。大多数心理治疗都会影响胃动力,无论是增强还是抑制,因此,在治疗心理异常或将患者转诊到其他医疗保健机构治疗心理异常时,都应格外注意其胃动力改变的情况。明确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是由FD引起的症状,还是导致FD症状的原因是比较困难的,但也十分重要。

9.针刺和电针:

针刺是一种传统的FD非药物治疗选择。meta分析显示,与假针刺相比,针刺后FD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得以改善[]。但是,其中大多数临床试验的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还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最近一项使用针刺治疗PDS的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发现,每周行3次针刺,共治疗4周,与假针刺相比,针刺可提高所有3种主要症状的缓解率和消失率,并在12周内持续有效[]。

尽管医师在临床实践中通常使用手工针刺,但电针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更常用:①可以统一进行;②如果选择的刺激参数适当,不仅可以模仿手工针刺,而且可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增加神经调节的效果[]。文献[71]中有许多关于使用电针治疗FD的研究。最近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电针能改善难治性FD 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

当使用针刺或电针治疗FD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重要问题。①刺激穴位和刺激参数的选择。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比较了不同穴位,但在优化刺激参数方面尚无较大研究进展,因为大部分电刺激都用于模拟针刺的手动操作而并非改善自主神经功能。②治疗频度至关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频繁进行针刺或电针治疗,例如1次/d,一次治疗的效果不能持续超过24 h。大部分文献报道有争议的结果可能与每周不同的治疗次数有关。③因为针刺或电针治疗中,安慰剂效应很常见,因此在临床研究中仍需进行安慰剂对照,如不同部位的假刺激,以证明治疗的有效性。

10.神经调控:

神经调控是生物电子医学的一种新兴治疗方法,用于研究治疗包括FD和胃轻瘫在内的多种胃肠道疾病。神经调控方法包括胃电刺激(gastr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 GES)、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stimulation, TEA)、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脊髓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骶神经刺激(sacral nerve stimulation,SNS)等。

GES是指通过腹腔镜手术植入设备,直接刺激胃或者胃壁内分布的迷走神经分支。考虑到该方法是侵入性的,因此很少用于FD的治疗。目前仅有2项GES的相关研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进行,发现GES 能明显改善上消化道症状和生活质量]。

TEA是一种非侵入性方法,采用电极代替针灸针。作者团队的研究发现,TEA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可以改善FD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生活质量、胃排空能力和胃容受性[]。与针刺和电针相比,TEA有以下优势:①无需插入针灸针,患者可在家中自己操作进行治疗;②TEA 的刺激参数设计旨在增强迷走神经活性,从而改善胃动力或改善消化不良症状;③TEA可以每天进行1次甚至多次以提高其疗效[]。(二)胃轻瘫目前和新兴治疗方法1.饮食调整和营养支持:高脂、固体饮食会增加胃轻瘫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饮食调整是胃轻瘫的一线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患者。建议胃轻瘫患者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含有高脂肪和不易消化的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

会导致胃排空延迟[33]。每日进餐至少4~6餐。补充高热量液体或匀浆固体有助于提供足够的营养而不会引起胃轻瘫症状。

对于无法通过口服维持营养的患者,可以通过空肠造口饲管(绕过胃)进行肠内营养,这样能改善症状并减少住院时间[]。空肠造口前首先应尝试鼻空肠管营养,以了解患者是否耐受空肠管营养。

2.促动力药:

长期以来,促动力药一直用于治疗胃轻瘫。一项系统分析证实了促动力药对改善胃排空和临床症状的有效性,尽管其中纳入的大多数试验都存在方法学局限性]。常用的促动力药包括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甲氧氯普胺(5-HT3、多巴胺D2拮抗剂和5-HT4激动剂),是美国唯一经FDA批准用于治疗胃轻瘫的药物,通过促进胃动力和抑制呕吐来缓解症状。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其不良反应,例如迟发性运动障碍。

多潘立酮是另一种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与甲氧氯普胺疗效相似,是中国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由于多潘立酮不易穿过血脑屏障,因此其中枢不良反应较小。有研究发现,由于抑制了人类果蝇相关基因通道的活性,多潘立酮与心脏QT间隔延长有关[]。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尽管尚未批准该类抗生素用于治疗胃轻瘫,但由于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在短期内能改善胃轻瘫症状和胃排空功能,因此也用于临床。该类抗生素的快速耐药性会引起长期疗效丧失和不良反应,故通常只能短期使用,同时还会损害胃容受性,因此对于胃轻瘫的总体症状改善效果并不显著。

新的促动力药,例如新型胃动素激动剂(GSK962040)、ghrelin 受体激动剂(relamorelin)、新型5-HT4受体激动剂(普卢卡必利、维司曲格和YKP10811)在治疗胃轻瘫方面很有前景,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止吐药:

由于胃轻瘫患者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高且症状较严重,故临床中常用止吐药,但止吐药并不能改善胃排空。最常用的止吐药物包括吩噻嗪类(丙氯拉嗪)、组胺H1受体拮抗剂(异丙嗪)、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和神经激肽NK1拮抗剂(阿瑞匹坦)。证实止吐药可以用于治疗胃轻瘫的研究证据多数基于病例报告或缺乏数据[]。这些药物均存在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因此仅在促动力药治疗失败后才考虑使用。

4.幽门干预:

一些胃轻瘫患者存在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即幽门痉挛,这为幽门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可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分泌,从而抑制幽门括约肌的痉挛。遗憾的是,根据目前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尚无证据支持可以广泛使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

已有小样本研究进行了经内镜幽门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难治性胃轻瘫[]。一项研究显示,30例患者中有75%表现出胃排空功能和临床症状的改善[]。但由于支架移位的可能性为52%,所以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健康教育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健康教育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候群,指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胃灼热、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经多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者。FD分为动力障碍型、溃疡型、特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与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工作压力等有密切的关系。健康教育如下: 1.FD的基本知识FD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多认为与胃动力障碍,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心理精神因素及内脏神经感觉敏感性增加等有关。胃镜检查是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的一种方法,可消除病人的顾虑,起到治疗效果。 2.心理因素与FD的关系采用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可使部分FD病人症状缓解或痊愈。 3.心理调适指导让病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身体两方面进行锻炼,增强其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应激能力;改造自身在适应环境的健康行为,以减少负性情绪,打断病理过程中的不良循环。FD病人大多具有疑病素质,常为自身的健康状况担忧。患病后,把注意力转向自己,感觉敏锐可在病人认知疗法的基础上。针对病人的不同境况下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摆脱疾病的困扰,使之顺其自然,不以为病,给予病人安慰和疏导,引导其阅读一些娱乐方面的书籍,听一些古典音乐,观看一些令人愉快的电视节目等,调动其积极情绪,主动调节不良情绪,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解除心理负担,缓解焦虑,使良好的情绪状态与治疗效果同步发展,促进康复。 4.服药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更改药物,介绍服药时间,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消除顾虑。 5.饮食指导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偏食、挑食、饥饱失度或过量进食冷饮、冷食,避免高脂饮食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服用非甾体性抗炎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

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继续教育 > 全 文 中西医结合在功能性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器质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1984年 THOMPSON提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1991年10月荷兰国际专题会议改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20%~40%左右。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50%左右。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治疗杂乱,医疗费用高,已成为世界的一大问题。我 国是1987年首次引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概念,国内学者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作为一种临 床综合症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利于国际交流。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胃与十二指肠炎症:作纤维镜检查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轻度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炎,表明本病与胃炎有关。 胃运动功能障碍:用放射线同位素测定胃排空显示50%的患者有胃排空延迟,特别是固体胃排空,女性排空延长多于男性。研究表明25%~56%的患者有餐后胃动力低下的表现。 胃感觉功能异常:研究表明50%以上的患者存在胃敏感性增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发现50%左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尚未肯定。但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尿素产生氨 和CO2刺激胃粘膜可引起胃部不适、嗳气、脘腹胀满等的症状。

胃电的异常: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患者常有胃电节律紊乱的表现,包括胃动 过速,胃动过缓和胃电无节律。 十二指肠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存在幽门关闭不全,致使大颗粒物质排入十 二指肠,损害幽门的过腱作用,并增加了十 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的机会,刺激并损 伤胃粘膜致病。 迷走神经张力低下:迷走神经张力低 下,导致近端胃容物受舒张障碍,胃窦收缩 减弱,产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饮食、情绪、心理因素:临床研究表明 咖啡和浓茶能加重胃食管反流而出现烧心 泛酸,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有神 经质,抑郁焦虑、疑心病、生理性感觉过敏 等心理障碍的表现,用安慰剂治疗有效。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本病主要表现为胃痛,饱胀感、烧心泛酸,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餐后早饱为主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可命名为痞满;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胸骨后的疼痛为主者应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临床表现为嘈杂烧 心泛酸为主者应属于中医嘈杂 的范畴,可命名为嘈杂。确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有助于 与西医 FD的分型相对应和辨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1. 消化不良的定义 2. FD的流行病学 采用罗马III诊断标准对消化专科门诊连续就诊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符合FD罗马III诊断标准者占就诊患者的28.52%;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7.2%。 与FD发病的相关因素:脑力劳动;工作紧张;睡眠状况差;服用NSAID;饮食不当等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表现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III诊断标准 1. 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的分类 2. 罗马III: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分类 B.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B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B2. 嗳气病 B3. 恶心和呕吐病 B4. 成人反刍综合征 3. 罗马III: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定义 1)餐后饱胀: 2)早饱感: 3)上腹痛: 4)上腹烧灼感: 4.罗马III: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5.罗马III: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类 B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B1a.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 B1b. 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 6.罗马III: PDS & EPS诊断标准 7.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 症状严重程度与频率 饮食状况:患者体重与营养状况 症状与进食的关系 饮食习惯 重叠症状 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 发病因素与诱因 注意有无报警征象 消化不良的报警征象: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年龄40岁以上的初发病者、有肿瘤家族史等。对有报警征象者建议及时行相关检查。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进行检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对解释病情更为有利。 8.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相关检查 1)排除性诊断 胃镜检查作为消化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 其他包括肝、肾功能及血糖等生化检查、腹部超声及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必要时行腹部CT扫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2015年 1月~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痊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 率93.33%。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宜标本同治,以健脾理 气法为基本法则。中医辩证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036-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 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感、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根据其主要临床 表现,此病应归“胃脘痛”、“痞症”、“纳呆”、“嘈杂”等病范畴。脾胃虚弱、肝脾不调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故治疗以健脾胃、调肝脾为主。对2015年1月~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0~68岁,年龄46±3.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3年,平均3±2.5年。 1.2 方法 1.2.1方剂①理胃舒方柴胡,半夏,元胡,砂仁,白芍,党参,谷芽,丹参,枳壳,白术,甘草。疏肝下气,健脾和胃。主治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②舒胃方党参30g,白术、枳实、厚朴各15g,木香、半夏、陈皮、焦楂曲各10g。 健脾益气,和胃通降。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脾虚气滞者。③理气活血汤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茯苓,白术,川芎,半夏,丹参,赤芍,海螵蛸,甘草。 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肝郁气滞者。④痞满顺方柴胡、白术、枳壳各12g,太子参 30g,茯苓、白芍各15g,砂仁、陈皮各10g,甘草6g。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肝脾不 调者[1]。⑤六君子合小柴胡汤加减方柴胡、香附、党参、枳壳、半夏各12g, 山楂10g,苍术、白术、茯苓各15g,陈皮、木香、甘草各6g。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见餐前上腹部疼痛及午夜痛,进食及服碱性药物后疼痛减轻,饱胀,嗳气,泛酸,伴恶心,呕吐,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滑或细弱无力。⑥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柴胡、枳实、黄芩、白芍各10g,半夏、白术各15g,干姜、甘草各5g, 党参20g。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见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饱胀、烧心、嗳气、恶心,或呕吐、反胃、泛酸等消化不良症候群,并排除胃、肠、肝胆等器质性病变。⑦健脾方党参、白术各12g,茯苓15g,甘草6g,木香、鸡内金、陈皮各9g,蒲公英18g。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偏脾虚者。 1.2.2中成药①和胃消痞丸人参,云苓,黄连,黄芩,干姜,半夏,砂仁,神曲,陈皮,枳实,厚朴,白芍,蒲公英,炙甘草。调和寒热,消痞降逆。主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腹胀,早饱,嗳气,纳呆,呕恶[2]。 ②香砂六君子丸(中成药)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属脾胃虚弱者。③香砂枳术丸(中成药)主治由于脾胃不和、胃气失畅所致之消化不良、厌食、少纳、食不甘味 等症。④健胃消食片(中成药)主治脾虚不纳之食欲不振,纳谷欠佳,纳呆胃脘痞 闷等症。⑤补中益气丸(中成药) 主治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之胃脘痞闷、纳谷减少、身倦乏力、脉弱等症。

如何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如何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罗非非(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医疗门诊部;四川成都 61004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 一种常见的消化科疾病,一般是由于胃炎症、十二指肠炎症以及肠胃运动功能失 调等多方面引起的,还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和其他的疾病器官病变和消化道器官 病变或者肿瘤等都有关系,必须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一般 功能性消化不良会有腹痛、腹胀、打嗝恶心等多种症状,并且此病症状具有反复性,长的可超过一个月。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 化不良,而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 组临床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的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一个 月或在过去的十二月中累计超过十二周,若是出现这样的症状,建议到医院及时 治疗,以免加重病情的发展。 1.食量减少我们没有吃任何食物的时候,从早到晚 我们都不会感觉到饥饿,并且还会觉得自己的肚子很撑,随后食欲开始出现降低 和减弱。一般情况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吃些东西就会饱,有明显的食量减 少症状。 2.腹胀一般来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腹胀,进食后腹胀会更严重。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由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所以我们在进食后受到 刺激,不能消化正常食物,所会引起严重的腹胀。腹胀往往会伴有打嗝或恶心呕吐,如果患者在胃排空期出现明显的延迟,一般会出现呕吐现象。 3. 上腹部位置 出现疼痛这种功能性消化不良当中最典型的一种症状,至少有90%以上的患者都 出现了上腹部疼痛的症状。这种疼痛主要表现为没有规律性的疼痛,追究其疼痛 的原因和患者的饮食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很多人在饥饿状态之下疼痛就会比较明显,当我们开始进食之后腹痛的现象就会开始有所缓解。 4.焦虑与头痛许多患者 还患有失眠、焦虑、头痛和记忆力减退,这些症状一般是由患者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会引起许多肠道疾病,由于患者接受能力差或身体状况差, 会有部分患者出现失眠或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这是属于一种功能消化不 良的并发症状,因为肠道长时间消化不良之后,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差劲,患者 的身体综合素质也开始减弱,各种肠道问题、免疫力问题都开始逐渐浮现,导致 患者心理出现恐慌和高强度的压力,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患者就会开始出 现明显的精神焦虑,和强烈的疼痛感觉,甚至还会伴有记忆力下降、失眠的问题。 5.腹泻或便秘由于患者肠内的平衡被打乱,因此腹泻也算是一种保护机制,这样 可以把体内的毒素排出,但是如果过早服用止泻药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梗阻。饮食不洁,饮食不规律是胃肠疾病的万恶之源,如果平时吃太多油炸的、油腻的、生冷的、辛辣的食物就会导致这些食物堆积在一起,造成便秘,毒素堆积,形成 恶性循环。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注意事项 1.适当抑制胃酸胃酸分泌过多是 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溃疡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明显 腹痛的情况下,应使用抑酸剂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酸的敏 感性增加,可以适当的用一些抑酸剂减轻病人不良腹痛的症状。 2.及时诊治有些 患者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是胃病,只愿进行胃镜检查,拒绝其它形式的检查;有 些甚至连胃镜也不愿做,自认为多年的老毛病,吃些助消化的药就行。如果长此 以往,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有些疾病开始是良性病变,反复多年后可演变 为恶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或胃溃疡可能会演变成癌症,后果十分严重。我们在诊 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既要防止过度检查,又不能过分节省造成误诊。 3.注意日常 饮食如果出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最好选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轻瘫:机制与诊治进展(全文)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轻瘫:机制与诊治进展(全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和胃轻瘫是累及上消化道最常见的疾病。西方国家的FD患病率为10%~40%,亚洲的FD患病率为5%~30%。尽管胃轻瘫的流行病学尚不明确,但有研究估计胃轻瘫患者占全球总人口的1.3%~1.4%。FD和胃轻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或烧灼感、上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FD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与胃轻瘫的相重叠。本文总结了对FD和胃轻瘫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的认识。 定义 1.FD是指具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上腹部症状,经临床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后,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根据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标准,FD患者在过去6个月中的3个月内必须表现出以下1种以上症状: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并且这些症状无法由其他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解释。FD分为2种临床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这2种亚型可能重叠。 2.胃轻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胃排空延迟而无机械性梗阻,主要症状包括进食后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嗳气和腹胀。

病理生理学 1.FD: FD为多因素疾病,涉及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内脏高敏感、胃电节律紊乱、十二指肠黏膜改变等(图1)。据报道,30%~40%的FD患者存在胃容受性受损,胃容受性受损与早饱和体重减轻有关;约35%的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这与恶心、呕吐和餐后饱胀,以及较低的生活质量有关。通过电子恒压器评估,约37%的FD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内脏高敏感的程度与FD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胃电描记术(electrogastrography, EGG)检查发现,36%~60%的FD患者有胃起搏活动异常,其特征是在禁食和(或)餐后,其正常胃慢波占比减少。有研究认为,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和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也与F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尤斯灌流室检测发现FD患者的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并且存在十二指肠低度炎症,表现为黏膜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十二指肠高通透性和炎症标志物与胃固体排空有关。有研究报道,有些FD患者并无上述的病理生理机制异常,并且这些病理生理机制异常与FD的特定症状之间无明显关系或根本无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是指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表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术语较多,主要有非器质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上腹不适综合征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同。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欧美消化不良人群发病率为19%~41%,平均为32%;中年人群曾出现上消化道症状者高达78%,其中53.3%的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性别、婚姻、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对本病的发病率没有影响,但本病患者中焦虑、疑病者居多。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我国尚无消化 不良发病情况的资料。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有环境、 胃酸、精神、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运动、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参与。 目前对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胃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确有影响,应用抑酸剂治疗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短期内可缓解。但多数学者认为胃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没有关系,他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无增加;胃酸分泌虽与溃疡有关,但与溃疡样症状无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也与胃酸分泌量无关。 慢性胃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是常见的。我国有报道认为75%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窥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6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组织学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很多欧美学者完全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系,尽管还有争议,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基本确立。 神经和应激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和/或精神异常状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精神因素与消 化不良症状关系十分密切,应激事件的发生也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有直接关系。 内脏感觉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之一。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 有胃感觉过敏和中枢抗痛性下降。 部分环境和遗传因素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如吸烟、饮酒和药物等,其原因可能是吸烟增加了胃酸分泌,降低了胃粘膜血流;酒精可造成急性胃粘膜损害,损伤胃局部神经;非类固醇消炎药直接损伤胃粘膜等。 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食管、胃、小肠、胆系等运动异常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和呕吐。病程多在两年以内,症状反复发作,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重叠。有些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但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上腹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无明显规律性,可表现为夜间痛、饥饿痛和餐后痛,部分患者应用抑酸剂后可缓解。早饱,即进食后不久患者感到饱感,所摄入食物量远远小于以前食量,约70%~8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早饱。腹胀主要发生于餐后,或进餐加重腹胀程度,约80%~9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腹胀。嗳气也多发生于进食后,部分嗳气症状为吞气所致,约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嗳气。早饱和腹胀往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精)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及论治 fd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变在胃,涉及肝、脾两脏,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已报道的fd辨证分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浊中阻、淤血阻络、饮食积滞、寒中胃脘、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中虚气滞、脾胃虚弱等。赵凤莲[1]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张淑英[2]提出,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饮食停滞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阴虚胃热用益胃汤;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湿热中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李淑贞[3]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在治疗上,予疏肝和胃汤(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随证加减。 2 固定治法与方药 常见的固定治法有健脾和胃法、疏肝健脾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理气化淤法等,各医家用药各有特色,具体方法如下。 2.1 健脾和胃法卓家和等[4]认为,fd以脾胃气虚为本,气滞湿阻为标,故用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理气化湿。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90.0%。孙维峰等[5]用具有健脾温中、理气和胃、升清降浊之功效的升降汤(北芪、草豆蔻、干姜、白术、枳壳、酒川军、竹茹、代赭石、焦槟榔、甘草)治疗50例,总有效率90.00%。李涯松等[6]选择运动障碍样fd62例,用和胃胶囊(百合、白术、枳壳、桔梗、莱菔子等)对其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1.9%。 2.2 疏肝健脾法陈寿菲等[7]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组成疏肝健脾汤,治疗152例,痊愈60例,有效8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4.08%[7]。金龙汤组方以疏肝健脾为原则,由柴胡、郁金、木香、佛手、枳实、党参、五爪龙等组成。治疗17例,总有效率94.1%[8]。 2.3 辛开苦降法许多学者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将其化裁成治疗fd的有效方剂。有人对fd45例用山楂健脾开胃;桑叶疏散胃腑之风与热,再配合半夏泻心汤中的干姜、半夏辛开散痞;黄连、黄芩苦降清热,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等,病程超过4周以上而未能发现器质性疾病(也有将病程定为3个月以上)。归属于中医“郁证”、“脏躁”、“百合病”范畴,由于临床症状各异,又可见于“呕吐”、“嗳气”、“纳呆”,及“反胃”、“吞酸”、“嘈杂”、“腹胀”、“胃痞”、“胃脘痛”等病证范围。 一.诊断: 以2006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Ⅲ为诊断依据,并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气郁结证:脘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急躁易怒,或见口苦,失眠 多梦,精神抑郁,喜长叹息,咽部异物感,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消胀,方用协定方疏肝I号加减,常用药物有枳实,枳壳,生地,熟地,何首乌,丹参,当归,川芎,泽泻,山楂,枸杞等,若气滞重可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可加用左金丸。 2.湿热滞胃证:胃脘痞满,闷胀不舒,恶心欲吐或呕吐,纳呆食少,嗳气不爽, 伴头身困重,肢软乏力,口哭吐酸,大便不爽而滞,小便黄赤,脉濡数或细数。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三仁汤加减。可选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等。 3.胃阴亏虚证:证见胃脘隐痛,嘈杂善饥,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中有裂纹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益胃汤、一贯煎加减。可选用生地黄、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百合、当归、甘杞子、川楝子、山药、黄芪、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等。 4.脾胃虚寒证:证见胃脘隐痛喜按,得温得食则缓,纳谷不香,面色少华,神 疲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 治以温中健脾,方用健胃Ⅰ号加减。药如党参、桂枝、干姜、炙黄芪、制附子、白术、白芍、炙甘草、茯苓、陈皮、姜半夏、广木香等。 (二)其他疗法: 1.针灸:诊断系统,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根据症候进行分型;分经络取穴,局部按神经节段和辨证取穴,阳明胃经为特点穴;耳针疗法:神门、枕、心、脑、胃、肝下脚端、交感、皮质下。 2.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丸、木香顺气丸等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治疗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氟西汀配合心理支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8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莫沙比利、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加用氟西汀及心理支持治疗。结果治疗8 w后统计结果,治疗组显效55%,有效35%,总有效率90%,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氟西汀及心理支持治疗与莫沙比利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标签:氟西汀;心理疗法;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胀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清楚,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法。大量资料表明,FD常常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与抑郁、焦虑情绪有密切关系[1],为此,我院消化内科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84例FD患者中的42例采用药物配合心理支持治疗,获得较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84例FD均为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20~72岁。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制定罗马Ⅱ标准[2]:①上腹胀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 w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 w;②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③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④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⑤无腹部手术史。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病程上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莫沙比利5 mg,3次/d,餐前30 min口服奥美拉唑20 mg,1次/d。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氟西汀胶囊20 mg/次,1次/d,晨服。同时给予心理疏导。首先对患者态度和蔼,细致认真,取得患者的信任。转移患者注意力,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生活和工作,不直面自己的疾病,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以及顾虑,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参加散步等各种活动,打破心身交互的恶性循环。两组治疗8 w为一个疗程,8 w末统计数据。对所有病例每周复诊一次,详细记录治疗反应。 1.3疗效制定①显效:上腹胀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②好效:上述症状缓解,但有时仍感轻微不适。③无效:用药前后患者症状没明显变化。 2结果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健脾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泛酸及烧心,同时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或精神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反流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又称非特异型)。笔者临床对100例患者运用疏肝健脾法及西药吗丁啉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 1.1病例资料 1998年我院收治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分型、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检查,除外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经B超、X线排除肝、胆、胰脏及肠道器质性疼痛。无糖尿病及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1.2分型参照消化不良分型〔1〕。根据临床症状分4型:①反流样型: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泛酸、烧心、食物返流。②溃疡样型:主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疼痛,空服痛或夜间疼痛,进食与服抗酸剂能缓解。③运动障碍型:主要症状为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 ④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1.3临床症状评估标准患者需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为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为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为重度。 2方法 2.1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疏肝健脾法,组方: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疗。处方:人参20g,白术12g,茯苓30g,姜半夏12g,青皮、陈皮各6g,柴胡9g,枳壳20g,香附10g,煅瓦楞子9g,川厚朴9g,白芍10g,甘草6g。1剂/d,1剂两煎,分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停用其他药物。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2.2疗效判断观察指标包括:早饱、腹胀、上腹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观察方法:每例患者每周复诊1次,治疗后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估。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1~2项,且为轻度为显效;改善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3~4项,且为轻度)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5~6项症状,其中1~2项为中度)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在治疗4周后随访1个月,记录副作用。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导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指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指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偏差,心理负担较重,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一、概述 消化不良是指一组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根据消化不良症状的病因,将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uninvestigated dyspepsia )是指有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诉,但未经过内镜等检查的患者。已调查的消化不良investigated dyspepsia )指已经接受过内镜检查。如排除了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也就是被认为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其消化不良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发病原因 影响胃肠道功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日常生活因素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应激;二是不良饮食习惯,包括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甜食、油腻、生冷等)和不良饮食习惯(包括空腹、频繁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不规律进食或暴食暴饮等);三是环境温度的影响。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等原因,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临床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常诉餐后腹胀、进餐时早饱、上腹痛、腹部烧灼感等不适症状,但进行客观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生,又该如何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哪些检查?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认识和诊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 (一)功能性胃肠病与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1、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指有消化系统症状,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大类病症。 2、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从最早的Rome1诊断标准,到后面的Rome2、Rome3诊断标准,其不断更新修订过程体现了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2006年罗马委员会提出的新标准,即罗马3标准,是基于更多的循证医学基础提出的,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诊断标准。 罗马3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为成人和儿童,今天重点讨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成人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隶属于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症状主要来源于胃和十二指肠。FGID罗马Ⅲ分类(2006)(成人) FGID罗马Ⅲ分类(2006)(儿童) 罗马3标准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中,关于时间关联性,要求症状至少存在()。 A. 6个月 B. 12个月 C. 3个月 D. 1个月 正确答案:A 解析:罗马3标准要求,诊断前消化道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1、罗马3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以下症状具备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即进餐后感觉上腹饱胀、不舒服);早饱感(指进餐时吃少许食物即感觉胃已经充盈,从而导致进餐终止或进食量减少);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 无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存在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符合以上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2、罗马标准的解读 (1)限定了消化不良症状应来源于上腹部(胃、十二指肠区域),即剑突下端与脐之间及两侧锁骨中线以内的区域。这种限定有利于与源于下消化道的FGIDs 鉴别。 (2)强调症状的慢性历程。 (3)强调要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综上所诉,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基本上是一个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 (1)FD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 (2)西方国家FD患者为内科病人总数的2%~3%,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 (3)国内FD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由于严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医疗负担,因此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严重性也日益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4、FD病因和发病机制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食物以及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因子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社会因素和应激,以及遗传机制等,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脑肠轴调控理论,认为上述致病因素进入人体以后,导致人体的胃肠动力与感知的神经网络调节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或者是内脏高敏等,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的各种症状。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5、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 罗马3标准以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1)餐后不适综合征是以进餐诱发或加重的早饱和餐后饱胀症状为特点。此亚型病人可能存

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组源自上腹部、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的症侯群,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上腹胀闷或早饱感或餐后饱胀、食欲缺乏、嗳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但上消化道内镜、肝胆胰影像学和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1,2]。前述检查有明显异常者称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老年人上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存在生理性退化[3],是FD高危人群。发达国家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15%~41%[3,4],亚洲不同地区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8%~23%[1],我国报道的发病率为18%~35%[5]。比利时一项多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随增龄升高,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4.4%[6]。我国广东地区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为24.5%[7]。鉴于老年人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方面的特殊性,为规范诊治流程、合理应用相关药物、提高老年人FD的诊疗水平,现制定本专家共识,供老年病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一、老年人FD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FD的主要发病基础,约40%的FD 患者胃排空延缓。此外,FD患者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受损,顺应性下降,致使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异常;胃中间横带面积增宽,胃排空延迟,食物潴留于胃远端;这些均可引起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8]。FD患者还存在移行性复合运动Ⅲ期次数减少、Ⅱ期动力减弱及胃十二指肠反流等[9]。

老年人胃电活动和胃动力变化主要包括胃电活动减弱、节律紊乱,胃运动功能减退;胃电图测定胃电活动发现老年人胃电波幅较青年人降低,基本胃电节律紊乱百分率高于青年人。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餐后胃蠕动和收缩力降低,胃排空延迟,低体力活动者多见;这些改变可能与肠神经系统的改变(肠神经元数量减少和Cajal间质细胞丢失)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胃动力减退可能是老年人FD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3]。 (二)内脏高敏感:FD患者对胃扩张刺激产生不适感的严重程度高于健康对照者,表明FD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对化学性刺激或机械性扩张的阈值降低,如对酸、温度感觉过敏,近端胃对机械扩张的敏感性增加等[9,10,11,12]。内脏高敏感可解释患者餐后出现的上腹饱胀或隐痛、早饱等症状。 (三)胃酸分泌异常:在年轻的FD患者中,胃酸分泌异常常表现为基础胃酸分泌在正常范围,但刺激可引起酸分泌增加,临床上可表现为胃酸相关症状,如空腹时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进食后减轻等。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老年人仍有良好的泌酸能力,甚至代偿性增加[13,14,15,16,17,18]。 (四)精神心理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FD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部分老年人因退休后社会角色变化、患多种慢性疾病,加之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心理障碍者明显增加,而消化不良症状迁延不愈又会加重精神心理负担,精神心理因素与消化不良症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19]。上海一项社区调查显示,社区FD老年患者合并抑郁

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亚型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

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亚型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谢涛 发表时间:2018-11-15T17:26:28.92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作者:谢涛 [导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难治性和非难治性两种。 邵阳市中医医院内镜室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调查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RFD)及其亚型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350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回顾分析受检者抑郁焦虑状况和生活质量。结果 350例FD患者中有85例RFD、265例NRFD,RFD患者在焦虑率、抑郁率、HAMD和HAMA评分明显高于NRFD与健康体检者,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NRFD,RFD亚型中RFD-EPS+PDS型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情绪评分等均明显高于RFD-EPS型,不同亚型患 者中的RFD-EPS+PDS型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EPS型(P<0.05)。结论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伴随着抑郁焦虑状况,且较严重,尤其是RFD亚型患者,而患者生活质量也会严重降低。 【关键词】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亚型;抑郁焦虑状况;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难治性和非难治性两种,其发病原因与患者心理因素、精神状态等有关,发病后通常伴随着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再加上近几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身心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现象,为了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深入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及亚型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尤其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此有效改善患者身心状况[1]。此研究选取3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析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亚型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详细研究步骤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350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FD患者纳入方法:患者病情检查均符合罗马Ⅲ标准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实验研究,且自愿签署实验同意书;经2种及以上药物治疗超过半年后均无好转迹象者;排除方法:经内镜检查可见食管炎、肿瘤、溃疡等严重病变者;存在精神病、糖尿病者;需哺乳或妊娠者;经历过腹部手术者;心肝脾肺等脏器存在严重疾病者[2];患者年龄15—74岁,均值(40.35±11.54)岁;其中女性患者207例、男性患者143例。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在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上无异(P>0.05)。 1.2方法 采用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设计,待患者就诊后进行问卷调查,在相对安静环境中,由2名经专业培训的消化内科医师实行一对一面谈,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和信息,其中包括文化学历、职业、性别、年龄等,并根据罗马Ⅲ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分成三种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上腹痛综合征(EPS)、混合型(EPS+PDS),并采用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前者评分标准:无焦虑(评分≤7分)、轻度焦虑(评分介于8—14分)、中度焦虑(评分介于15—23分)、重度焦虑(评分≥24分),后者评分标准:无抑郁(评分≤6分)、轻度抑郁(评分介于7—17分)、中度抑郁(评分介于18—24分)、重度抑郁(评分≥25分),抑郁率或焦虑率=轻度率+中度率+重度率,并采用生活质量指数(NDI-QOL)指标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其中包括睡眠打扰、食物饮料、认识和控制、日常生活工作干扰等4项内容,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3]。 1.3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结果和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检验用独立样本t,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检验用x2,当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RFD及亚型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分析 350例FD患者中RFD85例、NRFD265例,针对85例RFD患者焦虑率、抑郁率、HAMD和HAMA评分明显高于NRFD与健康体检者,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