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嘉靖《许州志》述略-论文

嘉靖《许州志》述略-论文

嘉靖《许州志》述略-论文
嘉靖《许州志》述略-论文

论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与嘉靖年间的农牧文化冲突(之一)

明朝曾采取允许周边各少数民族首领定期朝贡、明廷给以丰厚的赏赐并可在会同馆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市贸易的政策,由此而形成明代的朝贡体制。但在嘉靖年间,明世宗顽固地拒绝和蒙古通贡互市,以至从嘉靖十一年(1532)以后,整个北边防线战争不断,终于酿成京城被围的“庚戌之变”。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是违背历史大势的非常有害的错误政策,它给明蒙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制约了明代历史的发展。在明代历史上,明廷和蒙古族的关系问题是关乎到明王朝治乱安危的大问题,而最高统治集团对蒙古族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和态度,则对明蒙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明世宗嘉靖年间,蒙古族在其首领俺答汗的率领下频繁入掠,给明王朝的北部边防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进而酿成明代北边危机的第二次高潮——庚戌之变,并且终嘉靖一朝,北部边防一直处于刀光剑影的战争状态。但是,穆宗隆庆帝即位仅仅5年,同样是面对蒙古族的俺答汗,明蒙之间却实现了历史上传为佳话的“俺答封贡”。仔细考察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嘉靖年间北边危机的出现,与明世宗对蒙古族尤其是俺答汗采取的“绝贡”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仅在20世纪80年代有宝音夫、洪俊的《论俺答求贡》、(注:《历史教学》1982年第8期。)乌云宝的《论“庚戌之变”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两篇文章在论述“庚戌之变”时谈到明廷对蒙古族的错误政策问题;90年代有任冠文的《俺答、张居正与蒙汉关系》,(注:《晋阳学刊》1993年第6期。)所论不出前两篇文章的范围;而从1994年至今,这方面的研究竟付阙如。这说明学界尚少从明廷最高统治者的政策角度考察嘉靖年间的北部边防问题,更少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紧密联系及相互依存、互补、融合的角度来分析论述明廷对蒙古族的政策。本文即拟对此做一探讨,以便更深刻地了解嘉靖年间以北边危机为表现形式的农牧文化冲突之症结所在。 一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妥善处理与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了允许各少数民族首领定期入朝进贡、明廷给以丰厚的赏赐并可在会同馆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市贸易的政策,由此而形成周边少数民族对明廷的朝贡关系。对于这种朝贡关系,《明会典》卷105—108礼部主客清吏司有系统的记述,计有东南夷上、下,北狄,东北夷,西戎上、下,土官,朝贡通例等内容。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入贡、通贡乃是周边各族(包括海外诸国)与明廷之间经常进行的交往,明廷为此而采取了一应制度化的措施,规定了各部不同的贡期、贡道、贡物,还规定了对入贡者给以优厚的赏赐、宴赉等。《明会典》所记之朝贡体制下的“北狄”即蒙古,包括:迤北小王子,瓦剌三王,顺义王,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等,即明代蒙古三大部的鞑靼、瓦剌、兀良哈,只顺义王是俺答受封以后才有的名号。其记述蒙古族的朝贡情况时说道:“北狄,鞑靼最大,自胡元遁归沙漠,其余孽世称可汗。东兀良哈,西哈密,北瓦剌。瓦刺强,数败鞑靼。其后兀良哈、哈密皆内附,而兀良哈遂分为朵颜等三卫。瓦剌酋马哈木封顺宁王,鞑靼酋阿鲁台乞降,封和宁王,皆遣使入贡。自后叛服不常,成化中小王子亦通贡,贡无常期。隆庆中,俺答封顺义王,每岁贡马互市,至今不绝。”(注:《明会典》卷107《礼部》65《朝贡三·北狄》,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578页。)这是各部朝贡的总体概况,每部由于地理位置、与明廷关系等因素,又有细微的差别。如贡期,鞑靼部是“岁或一贡,或再贡,以为常”。(注:《明史》卷327《鞑靼传》。)瓦剌部是“岁一入贡”。(注:《明史》卷328《瓦剌传》。)两部“贡道皆由大同入居庸”。所贡物品除了马、驼等畜牧业产品外,还有貂鼠皮等狩猎产品和海青。兀良哈三部的贡期则为一年两贡,贡道“由喜峰口入”。(注:《明会典》卷107《礼部·朝贡三·北狄》,第579页。)综合分析《明会典》所记之朝贡体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认识:首先,蒙古族向明廷的朝贡是以政治上的臣服为前提,即各部要接受明廷的册封,这是在成祖永乐年间确定的。如永乐七年(1409),成祖封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给赐诰印”。(注:《明太宗实录》卷92,永乐七年五月乙未条。)永乐十一年(1413)封鞑靼部首领阿鲁台为

明代九边详解

明代九边详解 朝建立后,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骚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将北征,同时,明 还分封子朱棣、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又于沿边设镇,派兵驻守。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亦称九镇。边:边墙、长城。明万里长城东起丹东的鸭绿江,西止祁连山下的嘉峪关,绵延万余里。分九个区域管辖,每“边”为一“镇”,被称为九边重镇。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至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了昌镇、在北京西南增设了真保二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 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无品级、无定员。其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各镇都驻有重兵。万历中期,各边仅主兵就有六十万左右;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如蓟州镇,隆庆时,主兵原额为三万人,万历初连客兵在内达十六万五千余人。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后,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各边额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间,每年约四十三万两;嘉靖(1522~1566)时的最高额,每年为二百七十余万两;万历(1573~1620)时,每年则达三百八十余万两,相当于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成为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九边之设,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防线。对加强北部边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朝为此加饷加税,尤其在明中叶以后,使人民负担沉重;而各级军官的残酷盘剥,又使饷银短绌,军士往往因生活无着而发动兵变。 九边建置次序为甘肃建于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宁夏建于建文四年八月,宣府建于永乐元年,大同建于永乐十二年,辽东永乐十三年已建镇,延绥建于天顺二年,固原建于成化四年,蓟镇建于成化十二年,山西镇建于弘治十九年。每镇的建立、分别管辖的长城范围、总兵驻地及官兵人数如下: 1.甘肃镇总兵驻张掖。管辖的长城东起兰县(今兰州),西至嘉峪关祁连山下,全长八百公里,全镇官兵名额九万一千五百七十一人。甘肃“以一线之路,孤悬西北二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正处蒙古、吐鲁番及南方少数民族交通之要地,为明朝北部边防之右腋,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而吐蕃在明初也与明朝处

明史 胡宗宪,嘉靖皇帝的宠臣

明史胡宗宪,嘉靖皇帝的宠臣 嘉靖皇帝应该是有些福气的。当他在大礼议中面临困境的时候,张璁挺身而出,帮助他渡过难关;当宫女们用绳子要将他勒死的时候,却在绳子上打了两个死节,竟然勒不死他。当倭寇在东南地区捣乱时,先是朱纨,后是胡宗宪,用不同的方式帮助他收拾倭寇。 由于朱纨在剿灭倭寇的同时没有摆平为海盗们鸣冤叫屈的 闽浙及徽州籍官员,打搅了嘉靖皇帝的清修,被下狱致死。但向嘉靖皇帝告胡宗宪状的人其实比朱纨多得多。为什么呢?因为胡宗宪不守规矩、不按规矩出牌,甚至还有些无赖;因为胡宗宪生活奢侈、出手豪阔,养着一批三教九流之人,把个总督府弄得乌烟瘴气;而且,胡宗宪对付倭寇、对付海盗的那些手段,甚至有些下三滥,令一些正人君子看不惯,甚至嗤之以鼻、羞于为伍。 但是,不管文官们怎么说,怎么弹劾,嘉靖皇帝就是相信胡宗宪,就是信赖胡宗宪。什么原因? 第一胡宗宪既会打仗,又懂得讨皇帝高兴,办法是“多报喜、少报忧”。 胡宗宪主持剿倭之后,东南形势确实大为改观,所以他有向皇帝不断报捷的资本。所以,皇帝见到的报告,不像过去那样,今天损兵,明天折将,而是三天一小胜、五天一大捷。

这种消息多么令人高兴。人逢喜事精神爽,喜欢听好消息是人的天性,不能怪嘉靖皇帝。 当然,胡宗宪并不是没有打过败仗,但他知道皇帝什么高兴什么不高兴。他会在报告中作一些处理,小胜报大胜、大捷成了特大喜讯;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打了败仗,他先压着,等到反败为胜时,一并报告。你看看,多聪明。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既是因为巡按御史和言官们一天到晚盯着、一天到晚用放大镜在找毛病,又因为能够混到总督、巡抚这个位置上的人,都不是傻瓜,胡宗宪现在做的,他们也都曾经想这样做,甚至也都曾经这样做过。但是,当言官们揭露胡宗宪掩盖败绩的时候,胡宗宪又打胜仗了。而其他的巡抚、总督又没有胡宗宪的本事,没有办法反败为胜更不要说很快就反败为胜,于是最终还是要如实报告,要被揭露出来,这罪过就要加等了,因为这样的错误被杀的巡抚、总督在当时不止一个两个。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不公平,别人能做到的,你就未必做得到。别的总督、巡抚做不到,但胡宗宪做得到。所以,尽管不断有人揭露他夸大胜利、揭露他掩盖败绩,但从总体形势看,却是在不断好转,所以这个状在嘉靖皇帝那里就告不入。 其实,嘉靖皇帝也同样不是傻瓜,虽然看上去他只是在西苑祭祭天,拜拜神,一心一意勤修炼,但他心里像明镜一样。

明代九边的文献综述

明代九边的文献综述 明代九边军事城镇文献综述明朝时,朱元璋把北元驱逐到漠北后,北元势力虽然分裂成两部分,但仍然非常强大。它的两个部分,瓦拉和鞑靼,一直是明朝最大的敌人。因此,防御北方边疆一直是明朝军事战略的核心,即使在东北女真族崛起后也没有改变。此外,九面是北方边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面。九边是明朝为抵御蒙古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建立的九个边境地区。它叫九边北部边境沿线有几个重要的军事城镇。明初为九镇,后发展为九边十三镇或九边十六镇,俗称“九边”古今中外,九方研究一直在进行。在古代,较为著名的有明代徐伦的《九边图论》、明代韦欢的《明代九边考》、明代应宗的《大一统》、清代孙承泽的《春秋梦》。近代比较著名的有毛沛琦、王力的《中国通史——中国明代军事史》、肖立军的《明朝中后期九边军制研究》、彭勇的《基于边防军沿革的明代北方防御体系研究》、的《明史探索》、赵的《明代九边军制研究》、莫雨英《明蒙关系研究——基于明蒙双边政策和明朝对蒙古的防御》,张德新《明史研究稿》和毛玉陈《明代西北边城论》。与此同时,国外许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日本是最突出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田村的《北明防御体系》和松本的《北明防御体系研究》等。大多数学者对九边军事城镇的形成时间和序列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差异源于明代对这一制度的错误描述以及不同学者对明代军事城镇定义的不同理解。以下是我对每个观点的详细解释一、明代九方的形成时间和顺序《明史》说:“元人北返,屡求复兴永乐迁都北平,北平三面封闭。正统之后,敌人遭

受的苦难越来越多。因此,在明朝末年,边防非常森严。鸭绿江东起,西至嘉鱼,绵延数千英里,分割土地以保卫政府。起初,辽东、傅玄、大同、延绥四镇相继建立,宁夏、甘肃、冀州三镇相继建立,太原总兵负责地方事务,三边政府设在固原,又称二镇,共九边。“1据认为,经过四镇、七镇、九镇的演变,顺序是大同、辽东、傅玄、岩水、宁夏、甘肃、冀州、太原(岩头统治下)和固原《明史》的记述是从许论的《明太祖九面》抄来的,但现在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范的观点是:“九边是从洪武七年逐步建立起来的,形成于弘治年间,最终定制于嘉靖初年。”另一位学者魏占斌指出:“九边的设置始于明朝成祖时期,完成于明朝孝宗时期。”。他还制定了一个具体的时间表,该时间表仅限于空间,目前没有执行。3最近,俞墨英博士在他的论文中提出:“边镇创建于洪武年间,边镇制度基本形成于永乐年间,最终形成嘉靖九边洪武年间,在明军与北方统一的过程中,明朝废除了各地的元制,建立了新的行政和军事机构——都司卫府,并在九边创建了第一批重要城镇。“顺序是北平、大宁、辽东、傅玄、大同、宁夏和甘肃4而赵博士的论文提出:“明九边建于洪武二十五年,完成于嘉靖年间”根据成立时间,分别列出甘肃镇、宁夏镇、傅玄镇、大同镇、辽东镇、冀州镇、岩嘴镇、陕西镇(xi安)和山西镇(太原)。”5日,樊虎博士说:“北方九面军镇始于洪武元年的北平镇,终于永乐元年的傅玄镇九个边防军事城镇的顺序是北平、大同、Xi、太原、辽东、甘肃、大宁、宁夏、冀州和傅玄此外,还有于、肖力军、梁妙泰、彭勇等学者对此问题有不同看法,在此不再赘述。12

铲史官大明奇案:少年天子嘉靖的认爹之路

铲史官大明奇案:少年天子嘉靖的认爹之路 编后语所谓“礼”,在古代其实就是不成文的宪法。“礼议”也就是关于宪法的讨论,宪法是立国之本,那么关于宪法的解释权就很重要了,这涉及到路线问题。外藩继大统,是一如既往的纪念先皇,还是大张旗鼓的纪念他爹,这里头的政治内涵完全不同。明朝的大礼议一案,如果我们划一个坐标,以事件时间为纵轴,以各种政治力量为横轴,会发现很有意思。所谓纵轴,也就是从君臣、朝臣之间争议少年皇帝嘉靖亲生父母的尊号地位、祭祀待遇等问题开始,到形成其最后结局的全过程的持续时间。那么这个过程有多长?是三四年,还是七八年,或是十七年,还是二十四年?在中国古代社会,王朝体制是建立在宗法关系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家国同构,因此皇帝的家事也就是国事了,大礼议就不是蛋疼的名号问题了,而是一种现实政治格局重构的方式,是皇位更替之际,人事和制度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斗争,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从这个层面来看,直到嘉靖二十四年,太庙修葺完毕,嘉靖他爹以“睿宗”庙号入太庙并在武宗(正德)之上,嘉靖皇帝的权力才算彻底稳固下来。所谓横轴,也就是大礼议事件涉及到朝中的各方力量:少年天子、外廷朝臣、内廷宦官、勋贵、外戚……还涉及到地方官员不同派系和地方豪族势力的此消彼长,甚至

还牵扯到已故的太祖、太宗、仁宗、孝宗、武宗,其中太宗朱棣的庙号就被嘉靖改成了成祖,因为太庙名额满了,仁宗居然被祧出了太庙……政治事件中的胜负,必然导致人事上的升黜。嘉靖前期,从内阁、部院以及科道等文官体系的调整,到赋税制度的整顿与改革,从对宦官、勋贵利益的抑制、到对三皇(皇田、皇庄、皇盐)的清理等等,无不与大礼议有关。在大礼议事件中,王阳明虽然没有公开表态,私底下还是支持少年嘉靖的,当然,这肯定不只与平定宁王之乱时杨廷和黑了他一手有关,更多的是思想方面(朱子学与王学)的冲突,这是另外的话题了。参考资料 杨廷和《明史》、胡凡《嘉靖传》、田澍《嘉靖革新研究》、翟爱明《“大礼议”事件的政治意义与嘉靖前期的政治局势》等。

明史·王邦瑞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明史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穗知州。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邻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f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枪者。帝报从之。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呜、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烈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冬童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用}邦瑞不可/乃起故官/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邦瑞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补任滁州知州时,因贡A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B.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由他代理兵部事务,他提出的很多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C.王邦瑞仕途坎坷。仇鸾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仇鸾因专横被杀后,皇帝又重新重用他。D.王邦瑞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他到了京营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向皇帝上书,都被允许施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醅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5分)(2)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5分)答案:4.C【解析】注意人名出现的地方只能做主语或宾语,宾语后应断句,曰后应断句。该句正确的标点应是: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3分)5.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3分)6.A【解析】A项,补任滁州知州时错,应为调出京城任陕西提学佥事时。(3分)7.(1)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关键词:屯、营、大启、纳各1分,大意1分,共5分。)(2)

明代北塞军事危机与边镇志书的编纂

2006年1月中州学刊Jan.2006第1期(总第151期)Academ 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1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明代北塞军事危机与边镇志书的编纂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 要:明代北塞边镇志书的编纂,在受整个明代史学特点相制约的同时,也受到明代整个时局发展的影响。明初,明廷基本掌握着北部的军事主动,所以正统之前,几乎没有边镇志书的编纂。正统以后,受军事局势变化的影响,开始有了一些北塞边镇志书的编纂。嘉靖时期,史学的活跃和北塞防线的再次紧张,形成了北塞边镇志书编纂的大发展时期。大约从万历开始,明廷军事危机开始转向辽东一隅,此时边镇志书的编纂重心,亦随之转向东北一线。明代北塞边镇志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明代北塞;边镇志书;实学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6)01—0178—04 一 所谓边镇志,一般簿录著述多将之归于史部地理类。有明一代编纂的北塞边镇志书之多,可以用空前绝后一词概之。其中仅前辈学者王庸先生的《明代北方边防图籍录》,就著录了“九边总图说”30种,“边镇合志”30种,“各边镇别志”64种,“各路关卫区分记”91种。我们说,这种史学现象的出现,是与明代的政治、军事形势及其发展密切关联,尤其是明代为防范从中原退遁塞外草原的蒙古部族势力,而在沿北塞长城一线的险要之地设置军、屯结合的边镇关隘制度密切关联。 《明史》卷九十一《兵志三?边防》称:“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自从朱元璋对退回塞北蒙古草原的蒙古贵族的军事进剿遭到一些失利后,就将战略重点转向对长城一线军事防卫的经营,在对蒙古贵族采取羁縻和防御并施的政治、军事政策之外,又沿长城内外,择其险要,分别在北平、大宁、广宁、宣府、大同、太原、宁夏、西安、甘州等地分封了燕、宁、辽、谷、代、晋、庆、秦、肃九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傅险狭,控要害,佐以元侯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①。其意在“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②。永乐时期,成祖“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③,使北塞长城沿线成为整个国家的军事防卫重心。以后经几代的经营,至弘治时期,逐步形成了东起辽东的鸭绿江,西至甘肃的九泉,绵延近万里,累年经营的所谓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等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九边防线,号称“九边”或“九镇”,构成“以北京为中心,以九镇为重要军防点,以卫所等为网络,以长城为屏障和阵地”④,军、屯结合,进退有据的北部防线。明代的这些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的史实,为北塞边镇志书的大量出现,提供了社会历史的依据。 收稿日期:2004—07—24 作者简介:向燕南,男,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 871

明代边防史地撰述的勃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总第157期) 明代边防史地撰述的勃兴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明代从中期开始,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立国以来一直困扰统治集团的“北虏南倭”问题更加突出出来。在边防危机的刺激下,出现了大批有关边防史地的撰述。这些作品在思想上具有批判现实弊政,要求改革的色彩,在编纂方法上亦表现出丰富、生动、注重文献考实的特点,与同时兴起的“实学”思潮有一定的联系。而因海防危机引发的海防海权问题的讨论,意义尤其深远。对中国史学中专史的发展亦有意义。 关键词:明代;边防;史地撰述 中图分类号:K092.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0)01-0137-07 明中期以后,出现了大量的边防史地著作,反映了当时边防危机的严峻现实。本文试通过描述性研究,揭示边防危机与边防史地撰述的关系,进而展现后者的史学特点和意义。 一、明中期以来的边防危机 明代史学中边防史地撰述的勃兴是当时边防危机深化的结果。明王朝从中叶开始,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不再能实行正确有效的边域民族及贸易政策,而且边关的武备也几乎废弛。在这种情况下,立国以来一直困扰着明廷的“北虏南倭”的问题,开始突出了。其中在北方,东起辽东的鸭绿江,西至甘肃的酒泉,绵延近万里,累年经营的所谓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等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九边防线,此时不再是阻挡蒙古族铁骑的坚固屏障,当初远遁塞外的北元蒙古残余势力,此时开始频繁地南下侵扰,广袤的北方边防几乎年年有警:“自正德以后,瓦剌、俺答、小王子诸寇,先后扰边,中国宿重以御之,仅仅自保,间有战胜,亦无可纪”。[1](《明中叶南北用兵强弱不同》)其锋镝甚至深至京畿之地,使朝廷受到震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庚戌之变”。是年夏季,蒙古俺答部大举南下,入寇大同,“总兵张达、林椿死之”。“秋,循潮河川南下至古北口”,大败前来迎战的镇戍明军,“遂大掠怀柔,围顺义,抵通州,分兵四掠,焚湖渠马房,畿甸大震”。[2](《鞑靼传》)随后进逼京师,“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火日夜不绝”。[3](《庚戌之变》)时戍守京师的军队“仅四五万,老弱半之,又半役内外提督大臣家,不归伍,在伍 收稿日期:1998-09-30 作者简介:向燕南(1955-),男,湖南省衡山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教授,在职博士生。 137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1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1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1 【明】明穆宗明神宗 敕撰 【明】徐阶首修 【明】张居正续修 ●序 我皇祖世宗肃皇帝御历凡四十有五年视我祖宗列圣享国最久丰功伟绩炳燿铿鍧充满天地不可殚述自我穆考初禩即命儒臣纂修实录绪业未竟至于馆本作予是也冲人嗣大历服又五年始克成之 盖其纪载之不易如此昔周成王幼而践祚其君臣相诏戒亦惟曰单文祖德曰咸成文王功不怠于时沐浴膏泽海内安澜而惓惓思维馆本维误艰毖患雅颂作焉此周家所以为有道之长也洪惟皇祖躬秉圣资出抚兴运刬奸剔蠹丕举王纲立极建中肇修人纪凡诸大政令之因革大典礼之制作咸稽谋于天会通古今经画自心毅然独断一洗俗吏牵迹经生守文之陋执之

不疑用能廓清垢氛兴建废坠五礼式叙百度惟贞群工奔走以受成万姓倾心而向化卒之幽明协顺中外敉宁声教暨于交南威灵憺于穷朔盖我举我举疑应作举我太祖成祖丕造之光烈而觐扬之巍巍乎盛矣临御滋久虽垂衣深拱而宵旰几康之儆不忘于心诸边奏报臣下建言手批立决无滞晷刻万几稍暇则又繙经史问农桑即文王日昃不遑何以加焉盖尝勒豳风无逸于亭召对群臣于便殿于西苑谆谆以天戒人穷为虑而重念宫生内长之主宴安游娱忘其先烈朕三复仰止未尝不流涕也深惟眇眇之身早赐鸿业未烛理道仰藉我皇祖忧勤所诏数年以来时和人康边圉宁泰灾沴盗贼之忧不作绍庭虽远余泽弘深其敢忘所自乎盖文王之后有武王缵绪而受命日浅至于成王始克追扬盛美纪于竹书顾朕虽德弗类而所乘之时与地亦有不得而辞者用以史臣所辑 实录五百六十六卷宝训二十四卷敬荐祖庙并告成事于皇考以上慰二后在天之灵附于周家咏歌勤苦慎始如终之义乃若体裁义例一遵 累朝旧章兹不复赘云谨序万历五年八月十九日 ●进实录表后军都督府掌府事少保兼太子太保英国公臣张溶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以典则贻谋式笃文孙之祜简编垂信诞扬烈祖之休成功独盛于中兴遗训可传于

《王邦瑞传·明史》-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邦瑞传·明史》|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邦瑞传·明史》|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穗知州。 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邻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f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枪者。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呜、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烈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冬童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作诸生的时候,山东盗匪兴起,向知府上呈剿寇的十四条策略。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与王府有关系,于是出京作广德知州。 嘉靖初年,因祖父去世而离职。(后)补任滁州。多次升迁至南京吏部郎中,调出任陕西提学佥事。因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再迁任固原兵备副使。泾、汾大盗李孟春,流窜抢劫黄河东、西,王邦瑞剿平了他们。因祖母去世离职。守丧期满,又担任陕西提学,转任参政。因母亲去世离职。起用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宁夏。敌寇乘河水结冰进犯,王邦瑞设伏击败了敌寇。改任南京大理卿。未上任,召为兵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进升左侍郎。 俺答进犯都城,(朝廷)命王邦瑞总督九门。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兵部尚书丁汝夔被关进牢狱,(朝廷)命王邦瑞代理兵部事务,同时督察团营。敌寇退却,请求奖惩各将功过,并且疏浚九门濠沟,都被回复可以。王邦瑞见军营制度长期松弛,极力陈述其弊端。于是废置十二团营,全都归入三大营,让咸宁侯仇鸾统管。王邦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专门督察军营事务。又条列呈上兴

戚继光诗词选录

戚继光诗词选录 景忠山景忠庙① 冰霜谁识抱关情,三辅河流②一洗兵③。楼阁晴悬新气象,桑麻④色起旧屯营。龙回地轴⑤开戎幕,水合天门⑥驻汉旌⑦。天下奇才今不见,愿留方略佐金城⑧。 【注释】①《景忠山景忠庙》:选自民国二十年《迁安县志?坛庙》。景忠庙,指三忠祠,明嘉靖年间蓟镇总兵马永重建,祀诸葛亮、岳飞、天文祥。②三辅:京城及京畿之地。③一洗兵:喻天下太平。洗,洗却;兵,战事。④桑麻:桑和麻,泛指农事。⑤龙回地轴:龙,指明开国皇地。地轴,地球自转的轴,此指中枢,谓皇帝占据了中枢地位。⑥水合天门:天门,龙门。水合天门喻皇帝得势。⑦汗旌:汉,此指明朝。旌,旗。⑧“愿留方略”句:戚继光积累了多年战斗经验,著有《练兵实纪》,愿留给后人,用以保卫边疆。 登舍身台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台意若何?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探清泉已自多。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释】舍身台在遵化东北长城沿线。 登盘山绝顶 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何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释】盘山位于北京之东,今蓟县境内。 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生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行边述 花事蹉跎候雁催,江南三月送春归。蓟门桃李应何限,岁岁不知春去来。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兵宪刘公以游喜峰柞子洞诸作见示赋答 车骑行边笔作筹,光摇五色度中流。斜阳有意杯仍剧,危堞无烽洞转幽。 谁为风沙通朔漠,共疑形胜是南州。关前不筑三城在,能使山灵识壮游? 【注释】柞子洞:在喜峰山半山腰,洞口对喜峰口。洞深4丈,高2丈。洞口当关,有战略意义。 练武太平守将王君禄 邀登南庙望北山古刹① 忆昔从戎向北陲,重来持节鬓成丝。夜悬炎海烽烟梦,时听岩关林杜诗。 古树寒云过铁马,中原晴日闪牙旗。安危赖有诸君在,酹酒还期下月支。 【注释】①《练武太平守将王君禄邀登南庙望北山古刹》:选自民国二十年《迁安县志?城池》。戚继光17岁(嘉靖二十三年)袭职山东登州卫都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奉命率领卫所士卒到蓟镇戍边,曾登上太平寨南山。隆庆二年,戚继光奉命任蓟镇总兵,又登上太平寨南山,有感而作。 秋日登三屯营阴山 秋入千山静,东来紫气多。德行高可摘,碣石醉堪磨。 九寨劳车马,孤辰傍薛萝。隅闻击柝者,回首愧烟波。 【注释】阴山祠:指三屯营之南景忠山上的三忠祠。景忠山旧称阴山。 汤泉大阅 使者临关日拥旄,天威咫尺壮神臬;指挥乍结车骑阵,战守还凭虎豹韬 万阁凌霄金作垒,五兵飞雪玉为刀;年来愧博君王宠,幸有边尘识二毛。 【注释】隆庆六年(1527年)冬,戚继光在遵化西北汤泉举行一次规模宏大的演习。参加将士有10万之众,前后演习20天,朝廷派兵部右侍郎汪道昆率领上千名大小官员前来阅阵。 镇东楼 楼前风物隔辽西,日暮凭栏望欲迷。禹贡万年归紫极,秦城千里静雕题。 蓬瀛只在沧波外,宫殿遥瞻北斗齐。为问青牛能复渡,愿从仙吏授刀圭。

明实录--明世宗实录(标点版)卷397-嘉靖32年(1553年)四月

明实录--明世宗实录(标点版)卷397-嘉靖32年(1553年)四月 关于这篇文字的说明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无标点蓝本取来自社科院为《明实录》版。以本人浅陋的功底,标注标点、日期、人名仅为朋友们方便阅读。并表达对开创历史的先人及研究史实的今人的敬意。望能为从事地方志,人物志,分类志、今日话当年的朋友提供便利。抛砖引玉,全无章法。欢迎指正。望版主、编辑,高抬贵手,明实录流传于世,源于手抄。清末至今逾百年,尚未有完整的标点及人名备注版,确为憾事。为其标点、校正、勘误则大费周章,且颇为费时。一日完成一卷,尚需10年之时。能过则过,功德无量。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九十七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四月丙子朔(1553年四月初一公元1553-05-12)○时享太

庙先期礼部请遣亲王行礼,不允。仍命成国公朱希忠代 ○以久旱祷雨于内殿。停刑禁屠六日。○兵部尚书聂豹言:大同需修边犒军银一万三千三百九十两,已得旨。令户部处发而户部诿为本部职。掌欲于马价内查给。今边工方兴,经费既急。臣等不敢及覆渎,请已议取太仆寺马价待发,但兵马钱谷各有司存。今本部马价所余不及二万,户部自常。额外各省库藏所积,顷岁一切搜括起解,无非为济边之用。而临事复阻恡如此,乞敕令协心共济国事。上以为治,诏各镇修边银遵原议给发,不许互诿。○巡视浙福都御史王忬条上海防事一一、禁近海豪民通引倭夷,以绝祸本。 二、照各边例,惟以奋勇血战为功,不以损伤军为罪。三、选调闽浙兵相兼操习,以资防御。四、通行两广、南直隶巡抚、操江官远行哨探分布兵舡,彼此夹攻。五、两省守巡兵备官查照原定地方常川驻劄以便责成。六、宽禁令以开自新,如胁从贼犯准令投首,积年渠魁亦听归降。七、闽浙鱼舡量议收税,并议漳州桥房拖欠税课及查理盐课,以助军饷。八、滨海顽民接济夷寇,及走漏消息者。乞以正犯处之极刑,全家发边卫充军。部覆俱从之。○光禄寺卿窦一桂奏工部原借本寺银三十四万余两,今供应不敷,请补还令。工部言部贮寺储俱朝廷钱粮,迩因大工繁兴,通融措用。岂宜责偿苐,即既称缺乏,请以节慎。库见银一千六百余两待追完逋,负共廷五万两还之。报可。○四月丁丑(1553年四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 陆炳传》专练

《明史陆炳传》专练 陆炳,其先平湖人。祖墀,以军籍隶锦衣卫为总旗。父松,袭职。世宗始生,松妻为乳媪,炳幼从母入宫中。稍长,日侍左右。炳武健沉鸷,长身火色,行步类鹤。举嘉靖八年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松卒,袭指挥佥事。寻进署指挥使,掌南镇抚事。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屡擢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帝初嗣位,掌锦衣者朱宸,未久罢。代者骆安,继而王佐、陈寅。及炳代寅,权势远出诸人上。未几,擢署都督佥事。又以缉捕功,擢都督同知。炳骤贵,同列多父行,炳阳敬事之,徐以计去其易己者。又能得阁臣夏言、严嵩欢,以故日益重。尝捶杀兵马指挥,为御史所纠,诏不问。言故暱炳,一日,御史劾炳诸不法事,言即拟旨逮治。炳窘,行三千金求解不得,长跪泣谢罪,乃已。炳自是嫉言次骨。及嵩与言构,炳助嵩,发言与边将关节书,言罪死。嵩德炳,恣其所为,引与筹画,通赇赂。炳先进左都督,录擒哈舟儿功,加太子太保。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岁给伯禄。三十五年三月赐进士恩荣宴。故事,锦衣列于西。帝以炳故,特命上坐,班二品之末。明年疏劾司礼中官李彬侵盗工所物料,营坟墓,僭拟山陵,与其党杜泰三人论斩,籍其赀,银四十余万,金珠珍宝无算。寻加炳太保兼少傅,掌锦衣如故。三公无兼三孤者,仅于炳见之。炳任豪恶吏为爪牙,悉知民间铢两奸。富人有小过辄收捕,没其家。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时严嵩父子尽揽六曹事,炳无所不关说。文武大吏争走其门,岁入不赀,结权要,周旋善类,亦无所吝。帝数起大狱,炳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以故朝士多称之者。三十九年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祭葬有加,官其子绎为本卫指挥佥事。 (节选自《明史·陆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B.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C.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D.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上场诗集锦

上场诗集锦 高力士(念)数点香泥入庙门,巫山云雨洛川城。 申包胥(念)奉王旨意出朝堂,各国催贡转帝邦。扶保吾主良为上,保定平王锦家邦。 刘福通(念)一边设下金钩钓,哪怕鱼儿不上钩。 陈宫(引子)身受皇恩,与黎民,判断冤情。 (念)头戴乌纱奉孝先,思想开国万民欢。家严有语呼兄弟,得配汪洋水底天。 魏延(念)大将生来盖世雄, 马岱(念)万马营中逞威风。 关兴(念)耀武扬威英雄将, 张苞(念)斩将擒王立大功。 姜维(念)一颗明珠土内藏,几载未曾放毫光。 诸葛亮(念)帐中千员将,雄士立两旁。 马遵(念)辕门战鼓响,儿郎报端详。 :“白发刁骚两髩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谓皇家俸,但得自安抵万金。 包拯(引子)一片丹心,保宋主,锦绣龙庭。 (念)黑暗暗乌纱盖顶,明亮亮玉带随身。上金殿君王见喜,下朝班文武皆尊。 纣王(念)金鸡架上九龙头,太阳一出照九州。蓝天玉带朝北斗,金钟一响文武愁。 石文(数板)家大业大,又骑骡子又压马,人人称我是个富豪家,我是个富豪家。 (念)自幼生来浪荡,懒读诗书文章。爹娘说我有福享,缺少美貌妻房。 赵匡胤(引子)兵变陈桥,天赐下,赭黄龙袍。 (念)一轮红日照乾坤,东荡西除扫烟尘。万里山河归大宋,风调雨顺享太平。 (白)孤,赵匡胤。自从柴大哥宴驾,众文武扶孤即位。自登基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今当早朝。 内侍,闪放龙门。 (欧阳方上。) 欧阳方(念)捧定连环表,把本奏当朝。 关羽(引子)正气冲霄汉,文光射斗牛。 (念)头戴金冠凤翅飘,凤眼蚕眉呈英豪。忠义扶定汉室主,上阵全凭偃月刀。 雷万春(念)威风凛凛上将台,职受金章拜御街。儿郎个个分左右,雄兵猛将两边排。 吕后(引子)身在深宫院,重整汉室锦江山。 (念)未央宫中美翠环,珍珠玛瑙集成山。上殿见我君皇宠,方显女皇将魁元。 晋景公(引子)春秋列国,乱纷纷,互动干戈。 (念)忆昔文公霸诸侯,英雄气概世无俦。后辈不能承祖志,愧无功业绍箕裘。 康氏(引子)家无隔夜粮,饥寒实难当。 (念)老身生来命运薄,好似路上草一棵,过了今年七八月,不知来年活不活。 (念)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 诸葛亮(念)地为阴来天为阳,九宫八卦腹内藏。一片丹心扶刘主,扭转汉室锦家邦。 张别古(白)哽唬。 (数板)年迈时衰,老来无子实难挨。妻丧早,命应该。只落得,奔忙劳碌打草鞋,打草鞋。 (念)人老曲腰把头低,树老焦梢叶儿稀。茄子老了一斗子,倭瓜越老越好吃。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文学前期——太祖建国到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 诗文领域,以“三杨”为代表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的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明代文学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1488—1572) 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明代文学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 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A晚明诗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他们提出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的同时,他们也确实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但是,公安派在艺术上没有能够发展到足以引导新的诗歌方向的成就,其末流更偏向于率易浮滑。B继公安派而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实已是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所以缺乏生气。 C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四章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 明代是小说和戏曲的时代,诗、词的成就都不及前代,古文作家流派虽多,但也不能和唐宋大家匹敌,发展概况如下:

鲜为人知的明朝历史:朝鲜窃取中国东北土地

鲜为人知的明朝历史:朝鲜窃取中国东北土地 明朝时候,中国与朝边境大幅度内缩,朱元璋时,强烈要求以铁岭为界,结果朝鲜仍奉北元为宗主国,直到朱元璋死后,李城桂朝鲜才正式朝贡明朝。明朝与朝鲜的边界主体和今天的无异,只是图们江南岸的建州左卫当时还是明朝的领土。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高丽大将李成桂把高丽末代王恭让王撵下台,夺取了高丽政权,自己建立了新的王权—李氏王朝。朝鲜王朝建国初期与明政权的关系,在朝中交往关系中固然极为重要,但朝鲜与女真之间的关系,在当时的朝鲜外交关系史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其中,朝鲜太宗王、世宗王、世祖王在位时期,奉行积极的北拓政策,而朝鲜扩张的半岛西北部、东北部地区,正是女真人世代居住之所,故朝鲜与作为明朝境内边疆民族的建州女真之间,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关系。这是彼时期朝鲜与明朝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李朝建立之初,太祖李成桂奉行“事大”外交,奉明朝为“正朔”,向大明称臣纳贡,表示:“谨当始终如一,益殚事上之诚,亿万斯年,恒贡祝厘之恳”,李成桂甚至“请更国号”为“朝鲜”;但是在领土

方面,李成桂却延续了高丽王朝的北扩政策,乘明初统治不稳定,无暇顾及女真地区之机,加大了对女真诸族的绥抚工作,向朝鲜半岛东北部和鸭绿江中上游一带女真地区极力拓展领土,逼迫该地区的女真人臣服于朝鲜。李朝初期对女真人的政策,继承了王氏高丽的传统,既有武力镇压征服手段,又有授予官职招安怀柔之策,于是原元代合兰府(今朝鲜咸镜南道的咸兴南五里)等辖区的部分女真人相继归附李氏王朝。 《李朝实录》记载: 自上(李成桂)即位,野人酋长远至,移阑豆满,皆来服事,常佩弓剑入卫从征伐。如女真则斡朵里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等是也。上即位,量授万户、千户之职,使李豆兰招安女真。被发之俗,尽袭冠带,改禽兽之行,习礼仪之教。与国人相婚,服役纳赋,无异于编户,且耻役于酋长,皆愿为国民。自孔州迤北至于甲山,设邑臵镇,以治民事,以练士卒,且建学校以训经书。文武之政,于是毕举。延袤千里,皆入版籍,以豆满江为界。江外殊俗,至于具州,闻风慕义,或亲来朝,或遣子弟,或委质随侍,或请受爵命,或徙内地,或进土物者,接踵于道。 可见,朝鲜方面把拉拢女真各部,作为其向中国纵深扩大势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方案来进行,李成桂一方面表示向明顺服,另一方面,却不甘于满足明朝对其做出的巨大让步——明朝单方面割让了本来属于中国方面的朝鲜半岛北部的全部领土,从汉朝到元朝,朝鲜半岛的北部都是中国的领土,明太祖为了对李成桂从内部推翻王氏高丽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