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

比例尺的三种

表示方法

数字

式比

例尺

1:10000000或1/10000000或一千分之一

文字

式比

例尺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线段

式比

例尺

100千米

比例尺大小的

比较

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

则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大小与

表示地区范围

大小和内容详

细的关系

在相同图幅情况小,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

则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

单,则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方向方向的三种表

指向标定方向

N

经纬网定方向(地理

坐标)

300N

00 (赤道)

300S

300W 00 300E

“上北下南,左西右

东”

N

W E

S

图例和注记

①定义: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

1)乡村聚落即村落,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林场和渔村。

2)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聚落规模宏大,建筑林立,街道交通

便捷,文化娱乐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教育等等条件优越。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城市的特色和功能各异,如华盛顿:政治中心;上海:金融中心;巴黎:文化艺术之都。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如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王府井:商业区、方庄小区:生活区等。

②造成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③村落分布、形态与自然景观:平原上的村落(密集、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条带状分布)

④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坡度往往与降水有关;墙壁厚度和窗子大小与气温(有时还会涉及风或风沙)有关;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如竹楼等)。

⑤区域间的联系: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不同,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⑥社区间联系的重要性/意义:总的——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具体可以联系材料。)

⑦常见地图:政区图、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旅游图、交通图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①常见地图:a 政区图:按制图区域的大小,可分世界政区图、大洲政区图、国家政区图和地区政区图等。 b 地形图:常见的地形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判断见课堂笔记)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c 旅游图:向人们提供旅游项目、旅游景点数量和特征、交通线路、旅游服务设施等信息。 d 交通图

②等高线地形图上,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相邻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差相等。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比较大;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比较小。线密坡陡,线疏坡缓

a、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b、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c、等高线: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海拔高度相等;

d、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

山峰山脊山谷鞍部悬崖

③山地山峰,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四周低中部高,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

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四周高中间低,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脊之间低洼部分,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悬崖或陡崖。

④分层设色通用的颜色顺序是: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山地和高原用棕褐色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的世界1、大洲和大洋新|课|标| 第|一| 网

海陆分布

地球总面积陆地占29℅,海洋占71℅

陆地

陆地分为大陆和岛屿

大洲

大陆与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七大洲、四大洋面积按照由大到小排列(1)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州(2)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P21图2-4)

大洲位置分布特点

除南极洲外,两两南北对称分布。

大洲间的分界线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洲分

界线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

运河、海峡、

山脉

乌拉尔山、乌

拉尔河、大高

加索山脉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白令海峡

沟通的海洋地中海和红

太平洋和大

西洋

北冰洋和太平洋

2、大洲的命名

3、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及主要地形区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气温带气候类

主要特征分布主要地区

典型动植

注意

热带

(大致在南北纬30ο之间)热带雨

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

雨,很潮湿

南美洲亚马孙河

流域、非洲刚果河

流域、亚洲印度尼

西亚等

大象、

猩猩

不同类型气候

的差异主要表

表现在气温和

降水的不同

热带草

原气候

终年高温热带雨林两侧

长颈鹿、斑

热带季

风气候

高温多雨

亚洲中南半岛、印

度半岛、海南岛

甘蔗、橡

胶、油棕

热带沙

漠气候

全年炎热,

很少下雨,

十分干燥

非洲北部、亚洲阿

拉伯半岛、澳大利

亚大沙漠区

骆驼、鸵鸟

5、季风气候

6、众多的河湖

定义: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称为大地的明珠。

①世界上主要的河流

刚果河

自东向西非洲世界流量第二,世界上水能蕴藏量最大的河流

亚马孙河

自西向东南美洲世界流量、流域最大的、长度第二,支流最多的河流。黄河

自西向东亚洲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②世界上主要的湖泊

湖泊特征

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面积最大的咸水湖里海

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海拔最高的湖泊纳木错(4718米)

海拔最低的湖泊死海(-415米)

③湿润地区河湖众多;干旱地区河湖稀少,而且河流水源不足,沿途多沙漠、戈壁,很多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时令河)。

④河湖的作用:便利:1)灌溉、航运、发电、防洪、养殖和旅游等方面的便利;2)提供了水资源灾害:洪涝灾害

8、风光迥异

9、①形成原因:

② a 北极寒带气候,终年严寒(北极熊) b 西伯利亚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 c 内蒙古草原: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d 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北部,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 e 亚马孙平原: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野生动物的天堂 f 非洲热带草原:

g 南极地区(企鹅):寒带气候,冰雪高原

9、世界人种的分布

人种外貌特征主要分布地区

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肤色白,头发弯曲而金黄

鼻梁高,嘴唇薄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南部(印

度人),亚洲的西部(阿拉伯人)

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黄色皮肤,乌黑通直的头

发,脸庞扁平。

东亚和东南亚人,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

纽特人

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皮肤黝黑,头发乌黑卷

曲,脸庞平,嘴唇厚

非洲、大洋洲以及美洲部分地区

10.语言和宗教

汉语: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中国)

英语:主要分布在英国、北美、大洋洲、南非、东非、南亚等地区

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非洲西部、南美洲西部和北部、北美洲南部等地;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中部和西部及北部;

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非洲北部和东部

俄语:主要分布在东欧和北亚

1.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2..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11.国家和地区

12、经线和纬线

13、经度和纬度

14、中国的地理位置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图册P22)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图册P23)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图册P24)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4------8 1从社区看我家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9------15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带着地图去旅行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与大洋 24------29 1人类的栖息地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30------41 1地形多样 2气象万千 3众多的河湖 4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与人种 2语言与宗教 3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53------56 1观察地球仪 2使用地球仪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记 2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64------69

1垂直的生计 2山地之间 第三课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鱼 2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82------87 1石油宝库 2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 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区域的发展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94------96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101------103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04------106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07------109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 2归纳城市的特色

2018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早期的人类——北京人 一、元谋人 1、我国最早的人类 2、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3、地点:云南元谋县 4、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的 是能否会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3、生产生活: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且还会长 期保存火;使用简单的语言;过群居生活。 4、北京人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 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3、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 的根本区别。 1 梁程安整理东津一中2017年9月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2、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住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优点:防风沙,抵挡风雨,可取暖) 4、农业:以粟为主 5、手工业:制造彩陶、纺织、制衣 6、畜牧业:猪、狗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2、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3、住所:干栏式房屋(优点:防潮通风,防蛇虫鼠疫,防洪水猛兽) 4、农业: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以骨耜耕种。 5、手工业:陶器,简单玉器,原始乐器骨哨,象牙雕刻 6、畜牧业:猪、狗、水牛。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2、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3、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4、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 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 始农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标志。 2 梁程安整理东津一中2017年9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期末测试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卷 (人教版 ) 试 题 卷 一、选择题(请认真思考,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 2 分,共 40分) 1.我们家乡嘉兴的地形类型是 A .平原 B 盆地 C .丘陵 D .山地 2.某公司为职员统一提供午餐,可萧强的饭菜很特别,在他的饭盒上总标着“清真”两字, 他吃的荤菜主要是羊肉、牛肉等,从来不吃猪肉。你认为萧强是哪个民族的人 3.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 .水稻 B .玉米 C .高粱 D .大豆 4.我国四个直辖市中,位于西部地区的是 A .天津 B .北京 C .重庆 5.请查阅地图,下列四个平原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A ?东欧平原 B ?东北平原 C .亚马孙平原 6.下列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 .美国 B .蒙古 C .日本 D .法国 7.一艘油轮正航行在这样一个地方: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西侧是西半球,东侧 是东半球,该油轮所在的位置是 C . 180° E , 90° N D .经度 0°, 90° S 8.请查阅地图,北回归线由东往西经过我国的省区依次是 A .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B .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C .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9 .我国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河流是 10.下列河流中的下游被称为“地上河”的是 A .长江 B .珠江 11 .下列不属于文献资料的是 A .满族 B .藏族 C .回族 D .汉 族 D .上海 D .西西伯利亚平原 A . 20° W , 纬度 0 B . 160° E ,纬度 0 D .台湾、广西、广东、云南 A .长江 B .珠江 C .京杭运河 D .淮河 C .黄河 D .淮河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朝代篇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 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政治制度篇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以民主推举的方式选出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称为:“禅让制”。 2、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目的),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依据),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作用)。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义务)。西周、西 汉、西晋实行过分封制。 4、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民族交流篇 1、秦与匈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两次通西域 3、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光武帝时期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因此从东汉开始,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四、改革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

第一课 从太空看地球,蓝色的海洋约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那些被海洋环抱的黄色区域是陆地,陆地仅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把地球称为“蓝色的星球”。 陆地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 半岛: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海峡是沟通两个海域的狭窄水道。 洲与洲之间的界线是人为划分的,有的借助了高大的山脉,有的借助了河流或湖泊,还有的借助了狭窄的海峡或运河。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格陵兰岛: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 麦哲伦海峡:由世界第一位环游世界一周的麦哲伦发现的。 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亚、非、澳、欧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许多发达国家进口的石油和战略物资,都要经过这里运输。 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 马来群岛:马来群岛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 第一位环游世界一周的是麦哲伦。 世界最重要的海峡: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土耳其海峡(亚洲),直布罗陀海峡(欧非),莫桑比克海峡(非洲),白令海峡(亚美)。

大洋 人类尽管生活在陆地上,却也海洋息息相关。海洋的主体部分是洋,海是海洋的 边缘部分。 地球表面的海洋被划分为四个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 海洋对人类的作用: 1、提供淡水资源 2、渔盐之利、能量之源 3、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4、空间之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精华_

1.社区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有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2.社区的类型有:①功能社区:(围绕人的不同社会活动形成的区域。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等。) ②自然社区: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如:村落、城镇等。③行政社区: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如:街道、乡、县、市、省、大洲3、北京的中关村是高科技园区;上海的南京路、深圳的华强北都属于商业区;明阳小区属于生活小区;王村属于农村社区。 4、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功能:(选举、投票人大代表);经济功能:(开办商店、工厂、超市等);文化功能:(开办老年大学,开展文艺活动,兴建图书馆,兴建体育设施。)管理功能:(组织保安巡逻,调节邻居的纠纷,开展计划生育和流动人口管理等。) 5、社区交流:主要有物产(山东苹果买到广州)交流,还包括经济、文化(深圳少儿艺术团到香港表演)、信息(上网查阅信息)、技术(从德国引进冰箱生产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6、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的缩小程度)、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和注记(地图上地理事物的文字说明和数字) 7、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8、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9、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欧亚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10、世界上的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州。 11、洲界分界线:①非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②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③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④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⑤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⑥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 12、赤道穿过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四个洲,其中非洲被赤道横穿大陆中部。 13、地球表面分为四个大洋,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轮廓呈“S”型的是大西洋;纬度位置最高,跨经度最广,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14、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连接了地中海和大西洋;白令海峡在亚洲和北美洲之间,连接了太平洋和北冰洋;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连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霍尔木兹海峡位于波斯湾与阿拉伯海之间,被称为“世界油阀”。 15、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亚洲的喜玛拉雅山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复习资料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生产工具的革新:原始社会初期(打制石器)——原始社会中期(磨制石器)——原始社会后期(铜器)——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发展达到鼎盛)——春秋后期(出现铁农具、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云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地点用火工具制造地位 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 知道用火粗糙的石器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 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约70-20万 年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学会使用和长期保 存火种(天然火) 打制石器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 之一 山顶洞人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人工取火 开始掌握磨光和 打孔技术、骨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木结构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 原始居民距今 时间 地区 农 业 家畜业 房屋 样式 生产 工具 手工业 河姆渡人 约 7000 年 浙江余姚河 姆渡村 (长江流域) 水 稻 饲养猪 狗水牛 干栏式骨耜 制作黑陶、玉器和乐器骨哨、使 用天然漆、雕刻技术 半坡人 约 6000 年 陕西西安东 部半坡村 (黄河流域) 粟 饲养猪 狗等 半地 穴式 石器、 角器、 骨器等 制作彩陶、乐器、纺织、制衣等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时间:9000-7000年前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变化: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翻土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 2.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大战蚩尤,为日后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涿鹿之战。 3.炎黄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人文初祖”指的是炎帝和黄帝,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4.炎帝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种植水稻,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民通商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精华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1 页共24 页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的语言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地图的方向的表示方法有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其中最准确的是经纬网定向法、最常用的是一般定向法。 3、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4、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主要有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 文字式比例尺。 5、种类:大比例尺(大于1:100000)、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 6、图幅相同时,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较 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较简略。 7、图例包括各种符号和颜色,注记指 各种文字、数字。 8、社区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

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往来。 9、社区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 管理功能。 10、社区类型有功能社区、自然社区和行政社区。 11、社区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不同类型的社区往往是相互联系 在一起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 12、不同区域之间为什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间有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才有交流的必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第2 页共24 页1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 (1)平原的村落——规模大,房屋密集且较集中,呈团状分布; (2)山区的村落——规模小,房屋稀疏且分散,呈块状分布。 14、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各地区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因所处自然环境 的差异,以及人们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中国历史 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文明起源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西楚)、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根据都城的所在地,先西后东、先北后南)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1929年发现,使用石块敲打的粗糙石器,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群居生活。 3、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距今三万年使用磨光和钻孔的打制石器,掌握人工取火,制造骨针。形成血缘关系的氏族。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文化(长江中下游、浙江) ①距今7千年,②使用磨制石器,③用耒耜耕地,④培育了水稻。⑤居住干栏式房子(地上打桩,然后盖房)。⑥制作陶制的蒸煮器 2、半坡文化(黄河流域、西安) ①距今5、6千年的农耕部落,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培育了粟(小米),④居住半地穴式房子,⑤制作彩陶 3、大汶口(黄河流域、山东) ①距今4、5千年,②制作黑陶、白陶,③从墓葬的预期和日常器物陪葬多少可以看出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出现。④出现了殉人现象。 4、红山(辽河流域、内蒙古) 三、华夏之祖 1、炎黄战蚩尤 黄帝和炎帝通过涿鹿一战打败蚩尤, 2、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造船、车、造房、织布(黄帝名轩辕氏,说明它是一个造车或者驾车的高手)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造字 3、尧舜禹“禅让”:禅让是部落联盟首领征询其他首领的意见,选出继承人,让出联盟首领地位的方法。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兴衰 夏: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位,废除禅让制,建立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建立商朝。因为水患,商朝几次迁都。公元前1046牧野之战,纣王失败,自焚而死。 夏桀、商纣都是因为暴政、修宫殿大量征发百姓劳役而亡国。 3、西周分封制 ①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努力,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服从周天子命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1)地图语言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1)聚落 是指人类集中的居住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 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乡村聚落: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 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2)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3)聚落形成的条件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4)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 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抵制热浪侵袭; (5)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6)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3、城市聚落的景观:一般有公共建筑、住宅楼群、交通网络、商业中心、园林绿化以及地下管道系统等。 4、城市聚落的功能差异:任何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汇集了多功能。(如以政治活动为主(首都);以商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一、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 向法(最准确) 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 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 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 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 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 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1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和 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2.从太空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占据29% 3.大陆和其附近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最大、最深、最多岛 屿)、大西洋(“S”状)、印度洋(热带海洋)和北冰洋(最小、最北、最冷)。(掌握其特征)

最新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资料(人教版)名师优秀教案

2013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资料(人教版)精品文档 2013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资料(人教 版) 莲山课 件 m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期中复习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地图的语言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地图的方向的表示方法有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其中最准确的是经纬网定向法、最常用的是一般定向法。 3、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4、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主要有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5、种类:大比例尺(大于1:100000)、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 6、图幅相同时,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较简略。 7、图例包括各种符号和颜色,注记指各种文字、数字。 8、社区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 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往来。 9、社区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 1 / 27 精品文档

10、社区类型有功能社区、自然社区和行政社区。 11、社区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不同类型的社区往往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 12、不同区域之间为什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间有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才有交流的必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1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 (1)平原的村落——规模大,房屋密集且较集中,呈团状分布; (2)山区的村落——规模小,房屋稀疏且分散,呈块状分布。 14、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各地区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因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外观及建筑材料上各有特色。 (1)中国云南的傣族民居,以竹木为主材搭建而成,往往悬离地面,目的是为了-减轻潮湿的程度。 (2)沙特阿拉伯的乡村,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以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3)中国陕北黄土高原的乡村民居要数窑洞最有特色。 15、乡村人们的生活 2 / 27 精品文档 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A农村B渔村c林场D牧村 16、城市聚落的景观特征、功能 城市功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研、对外交流等功能 实际上,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17、城市居民的生活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东西方的造人传说 西方: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东方:女娲(wa)抟(tuan)土造人。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3、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4、远古人类表格: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火的作用: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 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外貌、使用工具、生活方式分析)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认识书P8页上的地图 2、表格: 第3课华夏之祖 1、涿鹿之战:据今四五千年,黄帝联合炎帝战败善于使用铜作武器的蚩尤。 2、汉族的由来:炎帝、黄帝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 3、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时期的发明: 黄帝——建造宫室、制衣裳、挖井、分明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造字

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单元小结: 本单元从远古人类讲起,到后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人口集中的地方出现的农耕,到第三课黄河流域出现的几个重要的部落首领如:黄帝,注意时间上的联系。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朝代---------------------都城--------------------兴衰过程---------------------------善用人才 夏(1) 阳城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世袭制(2) 启 公元前1600年在桀统治时灭亡(4) -------------------------------------------------------------------------------------------------------------- 商殷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伊尹 盘庚(迁都)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在纣统治时灭亡(4) ---------------------------------------------------------------------------------------------------------------------- 周文王姜尚 西周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 (3) 公元前771年在幽统治时灭亡(4) -------------------------------------------------------------------------------------------------------------------- (1) 夏朝建立的意义: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 (2) 世袭制的意义:“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 a/西周的分封制 ①原因:为了巩固统治。 ②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b/西周的等级制 ①原因:随分封制的产生而产生。 ②内容:书P24“金字塔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4)国家灭亡的感想:暴政可以亡国,统治者应以人民为重,实行仁政,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三星堆”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