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导学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导学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导学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导学案

初一历史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相关知识,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知道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事实,体会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相关知识,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知道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事实,体会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认真默读课本P93-96,要求: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4题答案, 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5分钟)

1.淝水之战的背景、时间、结果、影响、特点

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意义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时间、表现、影响

4.思考:为什么说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学生进行紧张地自学.教师巡视,做适当点拨,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二)检测

过渡语:第1-3题找到答案能准确记忆的请举手! 找到了,我们来讨论第4题。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等,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4题答案要点:

促进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书面检测: 见ppt。

当堂检测

淝水之战:

背景:前秦和东晋形成了对崎局面

时间:年。

结果:。

影响:东晋统治趋于稳定;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特点: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東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内迁的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区别

(3)北魏统治者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内容:(1)迁都,时间:。

(2)汉化措施: 。

意义:促进了,增强

了。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时间: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影响:为,进一步丰富了,并为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莫定了基础。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A.羌族 B. 匈奴

C.氐族

D.羯族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A.东晋——前秦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D.前秦——北魏

3.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4.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5.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①采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五, 后教

(一) 纠错。

1. 公布答案, 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 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 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 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 “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准备纠错。

过渡语:“选择题没有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公布未满分的人数。

过渡语: 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全对, 我们来帮帮他们。(教师站在讲台指导全班学生认真看书, 默背本节知识点, 由学生送错题卷。)

4.讨论纠错。白板展示相关错题, 指名让做错的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应当怎么办?”不会的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二)拓展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主旨: 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冲突中出现了交融的趋势。面对前秦覆亡的教训,为巩固政权,北魏孝文帝顺应趋势,推行汉化改革,迎来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彼此影响,共同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为隋唐的统一与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建立、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基本史实。 运用多元史料透过民族关系的转变建构民族交融的历史,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下,民族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 难点:从民族关系看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出示《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图。 设计意图:地图引入对民族关系的探讨,导入本课主题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西晋灭亡后,北方政权的变化。 环节二:出示西晋后北方政权变化图 设计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掌握北方政权变化的基本史实,对北方形势有一定的认识 过渡:连绵的战争,使北方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同时,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一一建立,胡汉文明之间的碰撞也愈发激烈。 环节三:出示两幅“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资治通鉴》和《晋书载记》的相关记载,分析得出虽然处于战乱,但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往和交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初步体会战争的两面性。 设计意图: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过渡:苻坚就是这种形势下,依靠武力统一北方的。 环节四:出示《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相关材料,分析淝水之战的失败 设计意图:知道虽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但是民族的隔阂还是存在的,光靠武力是无法统一的。 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衰败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局势才稳定下来。 环节五:出示孝文帝改革相关史料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句子赏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句子赏析 《一面》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九课课文,课文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需要着重赏析哪些句子呢? 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句子赏析1、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2、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

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3、“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课文原文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他们说得很快,听不清说些什么。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的天真。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这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第四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这一课突出了政权分立状态中北方民族的交融,又蕴含了渐趋统一的态势。 从学情来看,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对改革不易理解。可以利用各种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促进理解。民族交融的概念比较抽象,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不易把握,需要运用多种史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影响,感受中华民族多元文明,渐成一体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导入新课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政权更替与并立示 意图,梳理线索并突出展 示前秦与北魏这两个政 权。观看图示 理清线索 通过图示,明晰朝 代线索,把握时代 特征,突出单元主 题。

讲授新课一、秦晋决战淝水岸 出示《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图》,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完成《淝 播放视频,再现战争过程。 展示三则材料(见PPT),从材料中归纳出淝水之战前秦惨败的原因。 二、北魏改革实力现 展示地图与图示,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填充,了解北魏的建立情况。 1.背景 展示材料: 材料一:当时(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识读地图 自主阅读 填充表格 观看视频 阅读材料 分析归纳 观看地图 完成图示 阅读史料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直观感受战争过 程。 培养论从史出的 方法,理解前秦战 败的原因,提升历 史认识。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 学习方法和对比 分析能力,理解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六年级上册 第19课 一面 同步测试B卷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一面同步测试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看拼音写词语。 (共1题;共6分) 1. (6分)多音字组词 模mú________ mó________ 殷yīn________ yān________ 相xiāng________xiàng________ 二、在括号内填上带“然”字的词语。 (共1题;共2分) 2. (2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1)“那个名字”是________。 (2)“我向四周望了望”“那个名字”“没有蹦出来”是因为________。 三、比一比,再组词。 (共1题;共5分) 3. (5分)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用手轻轻摩擦。 ________ ②热情周到或情谊深厚。 ________ ③刚刚显露的事物发展的趋势或迹象。 ________ ④做错事或说错话,后悔不应该这样。 ________ ⑤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________

四、写近义词。 (共1题;共6分) 4. (6分)看拼音写出汉字 地jiào________hè________然mǎng________撞 摩suō________抚mō________zēng________恶 五、照样子写词语。 (共3题;共25分) 5. (4分)选出正确的拼音 排山倒海(dǎo dào)________ 中弹(zhòng zhōng)________ 浴血搏杀(xiě xuè)________ 扑喇喇(lǎlā)________ 6. (16分)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寇________ 躁________ 遭________ 欲________ 冠________ 燥________ 糟________ 浴________ 博________ 碑________ 僻________ 筒________ 搏________ 脾________ 劈________ 桶________ 7. (5分)背一背,填一填。 ①________千夫指,________孺子牛。 ②我好像一只牛,________。 ③其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 ④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________的。 六、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共1题;共6分) 8. (6分)找出错字并改正过来。 刺胃________玻离________优其________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及答案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4 世纪时 , 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 A.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 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 羌族 , 通过推行汉化政策 , 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4. 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 A. 北方民族交融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中外之间交往 D. 北方政权分立 5. 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 (右图) 。小明的 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 请你找找看 , 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 4 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 383 年,前秦的统治者王 猛征集了 80 多万大军 ,挥师南下 ,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 8 万人迎战。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 开了激战。王猛自恃兵多 , 骄傲轻敌。前秦军有 80 多万人 , 但民族成分复杂 , 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 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 ,齐心合力 , 一举击溃前秦军 ,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 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1.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 胡人牛耕图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曾有诗句云: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 《秦始皇传》 B. 《汉武帝传》 C. 《北魏孝文帝传》 D. 《汉高祖传》 4.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 1 500 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6. 南北朝时期,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组第19课 《一面》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组第19课《一面》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训练厅 (共3题;共12分) 1. (1分)春天里,当你看到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用唐人诗句________来表达心中的感受。 2. (4分)依据《一面》,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带“然”字的词语。 (1)书脊上________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像得了保证似的。 (2)头发约莫一寸长,________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 (3)我鼻子________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4)这时,我________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哦,您,就是——” 3. (7分)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1)作者为什么“不说买,也不说不买”这本书呢? (2)句子闯关。 饭是不能不吃的。 反问句:________ (3)补充完整。 带着那种________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 二、文本回放屋 (共1题;共13分)

4. (13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23岁的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举目无亲:________①抬起②全③推选④举动 一见如故:________①原来的②原因③朋友,④故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 ①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________。 “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________。 ②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A.曹操B.袁绍C.符坚D.周瑜 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 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曹操 D.北魏孝文帝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建康 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这一历史词条应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楚庄王问鼎中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隋朝开凿大运河 11.如图,观察图示,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C.中央集权 D.提倡汉化 1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 ③说汉话④与汉人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哪项措施 A.改用汉姓 B.改穿汉服 C.学说汉话 D.鼓励与汉族通婚 14.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一面》教学预案精品版

2020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一面》教学预案精品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一面》教学预案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鲁迅先生,在侄女周晔眼中,他是一个这样的人(出示: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在著名女作家萧红眼里,(出示: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3、在作家巴金的笔下,先生是这样受人爱戴(出示:在万国殡仪馆里,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4、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面》(师板书:一面),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初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因为是作者对鲁迅的回忆,所以,文章写得很具体、很细致。那么,如果文中的这位青年工人向别人讲起这件事,他又会怎样说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试着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几句话讲清楚这件事。(内容大致是:我是个卖票员,一天下雨,我去上班还早,就躲进了内山书店。我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很想买,但是买了书,就没有饭钱了。正在我犹豫时,鲁迅先生推荐我买另一本《铁流》,并让我用一块钱买两本书,他翻译的那本书算是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件事一直鼓励我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 2、在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中,给作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对作者的关怀、鲁迅先生很瘦,很辛苦等) 3、是啊,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鲁迅先生瘦得教人担心的脸都给作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你们是否注意到,文章多处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用心地读一读,有了想法还可以在旁边做做批注。 三、品读 (一)外貌 1、一共有几处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六处 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2、(出示:)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公开课教案 学科:历史 班级: 115 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时间: 12月27日第6节 授课教师:郑齐平 公开课范围:北魏政治到民族交融

衡安学校初中部教科处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淝水之战 复习回顾: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阅读课本P93,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数学 第19课 认识镜面左右

吉趣衔接小学预备班数学教案 教师年级幼儿园大班期次小学预备班全年上课程数学讲次第19讲名称《认识镜面左右》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发现位置具有相对性,面对面时左右相反。 2、熟练的找到应用镜面左右的情况——题目中包含人名使用镜面左右。 3、练习时能积极举手、张嘴回答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发现位置具有相对性,面对面时左右相反。 难点:熟练的找到应用镜面左右的情况——题目中包含人名使用镜面左右。 教学流程及授课提纲 一、课前导入,复习旧知识 师:好!同学们,大家准备好开始上课啦!3-2-1! 生:请坐好! 师:我们今天又和小眼睛导游一起去学习新的知识啦!看看它要带我们去哪里呢?横向移动快速训练,头不动眼球动,准备——开始! 好,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指示牌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什么? 生:左、右。 师:那好,我们来看一看这道题应该怎么去解决呢? 大家想一想,我们昨天说过了,哪边是左?那边是右? 生:左手边就是左,右手边就是右 师:那怎么区分左、右手呢? 生:用手,我们平时写字的手就是右手。

师:大家记得真牢啊!好,我们来看一看,图中最左边道是什么呢? 生:左边是铅笔 师:那好,我们来看下题目,那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1、2橡皮是第二个 师:那哪边是右边呢?老师找人来说一说,非常好,右手边是右边。 那右边的第一个什么呢?从右手数,橡皮是第几个呢? 生:第四个 师: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 生:橡皮、铅笔盒 二、学习新知识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那回家之后一定要认真复习,我们来看一看,接下来我们会遇到谁? 生:一个在跳舞的小姐姐 师:她怎么跳舞的呢? 生:她在转圈儿跳舞 师:那你有没有发现她在转圈的时候,有时候脸是面对我们的,有时候是背对着我们的,如果我们像她一样转圈的话,会发生什么事呢?你还能找到你的左和右吗?老是找两个小演员来试一试! (找两个孩子面对面站立,同时抬起左手摸摸头,踢踢右脚......引导孩子面对面做相同的动作) 师:那你们发现你们做动作的时候抬起的是同样一只手或脚吗? 生:是/不是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学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新课讲授: 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 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教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 教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最终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前秦疆域的四至。 学生看书,回答:前秦疆域东濒大海,西至龟兹,南抵汉水,北达沙漠。…… 教师讲述:“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

第19课 一面(六年级)同步测试.doc

第19课 一面(六年级)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题文】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能自己 镶嵌 憎恶 虐待 B.鞠躬尽瘁 赫然 徒然 踌躇 C.无比憎恶 窘相 磨挲 打眼 【答案】B 【解析】对生字正确书写能力的考查。意多音字和同音字,可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定字形是否正确。书写时要注意字的笔顺。 A 不能自已 C 摩挲 【题文】我能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地窖(jiào yáo) 摩挲(suō shā) 颓(t ū tu ī)唐 熏(x ūn xi ōn ɡ)黑 虐(l üè n üè)待 赫(h è ch ì)然 抖擞(sh ù s ǒu ) 憎(z ēn ɡ z èn ɡ)恶 【答案】ji ào su ō tu ī x ūn n üè h è s ǒu z ēn ɡ 【解析】 对生字读音掌握情况的考查。尤其注意其中的多音字,根据词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憎,读音“z ēng ”,恨,厌恶,嫌的意思,易误读成四声。 l 近义词:殷勤——(   ) 踌躇——(    ) 疑惑——(    ) 反义词:颓唐—— (   ) 踌躇——(    ) 疑惑——(    ) 【答案】殷勤——殷切 踌躇——犹豫 疑惑——迷惑 颓唐——精神 踌躇——果断 疑惑——清楚 【解析】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掌握情况。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正确理解已有词语的意思,就能正确地找到其近义词。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如:真——假,动——静,拥护——反对。这类反义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互相排斥。或成对的经常处于并举、对待位置的词。如:春——秋,黑——白,高山——平地。这类反义词没有矛盾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 【题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环节: 导课:播放歌曲《敕勒歌》,介绍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导入课题。揭示课标 一、淝水之战 1、出示《前秦东晋形势图》,复习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苻坚想要统一南北,挥师南下与东晋爆发了一场战役——(淝水之战) 2、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依据提示,自学课本86—87页,做好标注。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复习前面学过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影响(对南方、对北方) 学生自学,展示自学成果。 3、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试分析原因及启示。 原因前秦角度:东晋角度: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电视剧《锦绣未央》过渡到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简介鲜卑族的历史,出示鲜卑族发祥地图片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课本87页,做好标注。 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北魏何时统一北方?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3、出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引出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后,为了更好地治理汉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决定实行汉化政策,从而引出北魏杰出的汉化改革家——孝文帝。 介绍孝文帝其人。 4、由于旧都平城的鲜卑大贵族反对,平城改革的阻力太大,孝文帝决定迁都到很文化先进的“洛阳”,这一举措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5、穿越时空“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呢?”

第19课《一面》复习检测(含答案)

第19课《一面》复习检测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摩挲(suōshuō)踌躇(zhùchú) 抚摩(mómō)憎恶(zēnɡzènɡ)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恳()窖()择()灰() 恳()窑()译()恢() 四、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用手轻轻摩擦。() 2.热情周到或情谊深厚。() 3.刚刚显露的事物发展的趋势或迹象。()4.做错事或说错话,后悔不应该这样。()5.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五、择优录取(辨析破折号用法,填序号)。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未说完 C.表示插说内容D.表示话题转换

1.我向里面望了望——阴天,暗得很。() 2.哦!您,您就是——() 3.一个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4.这天气真坏透了——他怎么还没有来?() 六、字斟句酌。 1.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1)前两句属于__________描写,其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赫然”是__________的意思。 (3)从“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点: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1)“虐待”意思是__________。 (2)“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年”这句话强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1)给这段话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2)这段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对人物的外貌进行了描写。

新课标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了解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了解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 【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86—89,用笔划出关键词) 1.请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2.请概括北魏的建立统一和孝文帝改革的史实(时间、原因、措施、影响)? 3.概括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内容(表现、特点、出现时期、影响)?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当堂训练】 1.成语“草木皆兵”源于()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 A.西晋前秦 B.东晋北魏 C.西晋北魏 D.东晋前秦 3.以下对淝水之战描述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4.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D.三国中的蜀汉政权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7.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8.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C.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9.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11.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过程:383年,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军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用计使前秦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 3.特点: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5.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6.措施 (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7.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8.表现 (1)经济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关系: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9.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淝水之战 1.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它形成对峙局面的南方政权是(B)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带答案版详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学习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1.结合课本,归纳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 (1 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