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舟山大鱼山岛的潮间带生态学研究【开题报告】

舟山大鱼山岛的潮间带生态学研究【开题报告】

舟山大鱼山岛的潮间带生态学研究【开题报告】
舟山大鱼山岛的潮间带生态学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环境科学

舟山大鱼山岛的潮间带生态学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潮间带生态学研究的国内外动态,以及本次选题的意思。本次调查的是舟山大鱼山岛,属浙江近海域,其自然条件复杂,有富营养化的现象,且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顾通过调查潮间带底栖动物来了解其水质状况。

关键词:潮间带大鱼山岛底栖动物水质

1、国内外研究动态

几十年来国内外对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及群落特征作了大量研究。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潮间带生物区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研究,例如1952年曾呈奎等对海藻的区系研究;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至今,主要由尤仲杰等(1989),蔡如星等(1993),杨万喜等(1996、1 998)开展的,对潮间带生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进行研究。从海区来说,东海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较其它海区活跃。特别是对浙江及福建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尤多。就研究的内容而言,可将我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大致归纳于三个方面:潮区、海域和生境的划分及区系分析研究;种群结构、种类和数量组成及分布特点的研究;群落生态学的研究。

对潮间带的群落结构的研究:潮间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属于生物圈中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 同时又是人类活动和干扰最为严重的区域,对组成潮间带生物群落的底栖动植物进行区系分析。这部分工作从80年代开始很活跃,工作做得较为详尽。第二,对种类、数量组成与分布的研究。这部分的工作从60年代就开始了,至80年代,这类研究工作已渐趋深入,其研究内容则包括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不同潮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特点,从而揭示其规律性;水平分布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不同海域、不同海岸开敞度的物种分布情况,这对于查明生物资源的分布及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本文所涉及的浙江舟山大鱼山岛,西临杭州湾,东临东海,北与正在兴建的洋山深水港相毗邻;西北与正在兴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遥遥相对,北靠上海、杭州、宁波

等大中城市。大鱼山陆地面积6.25平方公里,深水岸线1700米,东片海涂经围垦后新增深水岸线5000米。其海域属于浙江近海域潮间带。在我国海藻分部区域与海藻资源特征的调查研究中,东海区浙江近海的调查工作做的很少,且对于整个海藻资源的状况的相关研究还极为少见,鲜见系统介绍相关国外研究的著作或文献,且未见有关我国海藻资源及相关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相关报道,而侧重生物学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在海洋科学领域也仅在热带、亚热带的红树林有所报道(Hataeta1.2002;Hixon 1996;Montgomery 1980;RUSS 1984;Sammarco 1983;Daniela 2005;Orth,eta1.1 984)。世界上已有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家的有关分布在北温带的海藻场的生态系统方面的相关研究(Coleset a1.1993;Komatsu et a1.2003;ward,et a1. 1984);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等国家采取了人工修复或重建海藻生态系统的手段来恢复正在衰退甚或已经消失的海藻生态系统,亦或直接在目标海域营造新的海藻生态系统,从而达到缓解、治理近岸海域环境与生态等问题的目的,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浙江近海域由于受大陆径流等影响,加上有的沿海地带水浅,水中污泥较多,透明度较小,而海藻类生长是需要光浅的,但又由于浙江海域是多种海流水团相互作用交汇的场所,温度、盐度、水色、透明度等变化多端,这些复杂的自然条件,使浙江外侧海域藻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尤其是浙江南部南麂列岛和北麂列岛一带,水质水温适宜藻类生长,岛礁周围海藻资源丰富,不少岛屿还是国家级(如南麂列岛)、省级(如舟山海域崎岖列岛等)自然保护区。由于浙江北部的沿海舟山群岛一带水色较为浑浊,浙北近海岸域藻类种类数量有限,所以浙江沿岸的潮间带海藻调查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南麂列岛,而浙江北部海域的潮间带海藻调查并不多,但随着随着国家“海洋生物保护行动计划”的提出,舟山普陀区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成立,对大鱼山岛海域藻类结构变化开展研究,为该海域底栖海藻的保护与岛礁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大鱼山岛附近海域位于浙江东海北部海域,与我国近岸海域相比所受污染较小,但该海域也出现了一定的生态问题,渔业资源出现了衰退现象,鱼体出现小型化,赤潮频繁发生。因此,了解本海域的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变化情况,对于保护、增值、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海藻资源,更对舟山渔场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基本内容

通过下载资料和查阅历史文献,实地对大鱼山岛进行海岛生态调查,以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为突破口,在该岛范围的潮间带按科学方法采集潮间带生物,将采集的生物样临时保存再带回实验室做分类、鉴定、称量、统计分析并做长期保存。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初步了解大鱼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的种类、种群密度及种群分布情况,借此来进一步了解该海域的海水污染情况,为政府制定长期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或禁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具体措施。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1、制定论文完成的进度规划;2、收集舟山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资料;3、数据处理与数据计算;4、结果分析,完成论文的撰写。

方法及措施:(1)按照“海洋监测规范·潮间带生物”的规定采集样品;(2)将样品带回实验室保存,制作标本;(3)对标本进行鉴定、分类、统计、称量;(4)处理获得的数据;(5)根据调查的结果写论文。

四、参考文献

[1] 庄树宏, 陈礼学, 孙力. 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季节变化模

式[J]. 海洋科学, 2004, 28(8): 47-54.

[2] 王志铮, 张义浩, 吴常文,等. 中街山列岛底栖海藻的资源调查[J]. 水产学报, 2002,

26(2): 189-192.

[3] 章守宇, 梁君, 汪振华, 王凯. 浙江马鞍列岛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分布特征[J]. 应用

生态学报, 2008, 19(10): 2299-2307.

[4] 孙建璋, 余海, 陈万东, 等. 浙江底栖海藻记录[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5(3): 312-321.

[5] 阮积惠. 中街山列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的初步调查[J]. 东海海洋, 1992, 10(3): 61-69. [8] 赵素芬, 孙会强, 袁振江, 等. 硇洲岛春季底栖海藻资源[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6, 15(3): 321-327.

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三章生态系统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学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 [教学难点]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 [教学时数]4 本章重点 1.生态学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分 3.生态系统分类 4.食物网 5.生态危机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学概念 1.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ecology) 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学科。 1866年,德国的动物学家黑格尔(haeckel)首次为生态学下了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interaction)的科学。后来,一些著名生态学家也对生态学进行了定义。1966年,smith认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生活之地相互关系的科学,所以又可把生态学称为环境生物学(evironmental biology)。著名美国生态学家E·odum(1956)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不同定义代表了生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强调了不同的基础生态学分支和领域。生态学原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初期主要研究植物,后来逐渐涉及动物和人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向生态学的不断渗透,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动力,使其成为多学科、较活跃的科学领域之一。目前,生态学家普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学三定律 美国环境学家小米勒(G.T.Miller,Jr.)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是: 生态学第一定律: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该定律为哈定(g·hardin)所提出,可称为多效应原理。 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可称为相互联系定律。 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该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或可称之为勿干扰原理。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物学科的两大发展方向:微观——分子生物学;宏观——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是活的生物在自然界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工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环境污染(三废)、自然资源的破坏、能源危机、人口膨胀带来的粮食不足等问题。——全球性的事态激化,称为“全球性生态灾难”——才重视生态学。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三大生态学问题。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78个国家,包括118位国家首脑参加,讨论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有关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学战略性问题,生态学的作用已不言而喻。这次大会推动了全球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称为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称为生物群落。 随着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森林、草原、荒漠等等)。而特定的生物群落又维持了相应的环境条件。一旦生物群落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环境条件的变化。因此,人们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Ecosystem),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一定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或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学理论论文

关注全球变暖

摘要:本文主要谈到了全球变暖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它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并针对减缓全球变暖问题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全球变暖;原因;影响;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局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全球变暖这一全球性问题进行展开。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而这正是我们整个地球上的人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变暖的部分现状如下: 一、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 二、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0.75℃。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 三、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 四、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五、最近12年中有11年被列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之中。 六、近50年平均线性增暖速率(每10年0.13℃)几乎是近100年的两倍,相对于1850-1899年,2001-2005年总的温度增加为0.76℃。 七、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总体上都已退缩,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退缩已对1993~2003年间的海平面上升贡献了0.41(0.06至0.76)毫米/年。 八、在1961~2003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为1.8 毫米/年。 还有一些现状是我们平时就能接触到的,比如: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等。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

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概述和展望【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水产养殖 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概述和展望 摘要:潮间带生态学是研究潮间带出现的生物种类、分布范围、群落结构、主要优势种或经济种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调查前确定调查的站点以及内容对于生态调查的正确度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本文介绍了潮间带调查的研究的概述以及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潮间带;生态调查;优势种 潮间带是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为海涂。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又分为3个区:(1)高潮区(上区):它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2)中潮区(中区):它占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典型的潮间带地区。(3)低潮区(下区):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潮间带的环境时而干燥时而潮湿、温度时高时低、盐度也是时时变化,可以说微环境的变化非常大,潮间带的生物必须具有忍受每日温差和含氧量剧烈变化的能力。而人们也充分的利用潮间带的现象,发展出了潮间带地区的有益生物的养殖,潮汐能发电等有利于人类的项目。 1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意义 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有计划地滩涂围垦和发展有益生物的养殖,对有害生物的防除以及对分类学[20]、古生态学、地史学[11]和环境调查[7]的研究将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也是发展海洋科学的方法。 2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方法 2.1 确定调查的采样的站点 海岛潮间带设立几个合理的断面,而断面的中站点的多少根据生物的变化和地质的变化而确定。潮区划分参照《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规范》[18],高潮区分2个亚区,中潮区分3个亚区,低潮区分1个亚区。[15]在站点确定后,要做一个明显的标记,使以后采样能够在同一个位置,从而保证数据的有效。 2.2 定性采样 在各采样站点以及站点附近进行定性采样,可以对定量采样提供参考。 采样的时间有按各个月或者季度采样,一般调查都是由落潮时由高潮区向低潮区采样,这样采集样品的时间和种类都能多点,不会太过于匆忙。在站点要采集样品的次数不少于两次。在采集样品时要把身体柔软的种类比如说多毛类,寡毛类等和身体坚硬的种类如贝类,甲壳类分开在不同的

生态学小论文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现代生态学特点与发展趋势——以全球气候变 化对生态影响为例 完成时间 2014年6月 课程名称 现代生态学原理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年 级 2013级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刘志方 学 号 2013112032

现代生态学特点与发展趋势 ——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影响为例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生态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昆 虫生态、动物生态、水文生态等的影响,来分析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趋 势,得出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时-空尺度、内容和技术方法上均有较大的转变, 并对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趋势 1 引言 现代生态学已普及到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各门具体学科和领域。现代生态学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生态学研究的范畴也从分子、基因、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至全球。按生物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为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遗传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按生物类群分为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按生物栖息地来划分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按生态学应用的类型分为农业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和经济生态学。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创造物质财富的直接结果。本文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分析现代生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从而分析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2 研究案例 2.1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生态的影响 全球气温的上升可能对红树林有积极影响的一面,如气温升高的影响可能改变其大规模的分布、林分结构与提高原有红树林区的多样性,以及促使红树林分布范围将扩展到较高纬度盐湿地区,这会使原先没有红树林的地区变为适宜红树林生长;此外,全球变化对森林植物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气候可通过直接和问接作用影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最基本生态因子。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淋溶作用和微生物活性,从而对凋落物分解动态产生显著影响。例如,气温升高可使凋落物分解率增加4%~7%,Pausas等对地表和不同土层凋落物分解速率的研究表明,相对较高的地表温度更有利于凋落物的分解.Vitousek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3)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patch)) 5)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6)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或栖息地(habitat): 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8)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反作用(counteraction):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表现在生物的影响改变了环境因子的状况。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即: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该种营养物数量极微,就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1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 13)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下限和上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14)驯化(acclimation 或acclimatisation):如果一个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种耐受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一过程叫驯化。 15)休眠(dormancy):当环境条件超出了生物的适宜范围(但不能至死),生物常常进入休眠(不活动)状态,来抵御暂时的不利环境。 16)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7)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s):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第二章能量与环境---光、温度 18)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 19)长日照植物(long day plant):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20)短日照植物(short day plant):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21)冷害(cold damage):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 22)冻害(freeze 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造成生物受害或死亡。 23)耐受冻结(freezing tolerance):少数动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而避免低温伤害。如潮间带贝类。 24)超冷现象(supercooling) : 动物(昆虫)体液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的现象。 25)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

生态学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论文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园林园艺学院 风景园林1002 沈敬林 指导老师:李海梅

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科学,她把城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城市的形态结构,更重要的是全面阐明城市各组成部分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和过程。只有明确了这些才可以更好地研究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达到和谐发展永恒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发展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机构 要想详细的了解城市生态学,并进一步明确城市生态学的作用,以方便研究城市的发展,了解一下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机构是十分重要的。 1.1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自然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而且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1] 1.1.1自然环境系统组成 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矿产资源、太阳能等非生物系统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系统。 1.1.2社会环境系统组成 社会环境系统包括人工建造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各类房屋建筑、道桥和运输工具、供电、供能、通风和市政管理设施及娱乐休憩设施等)和非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城市经济、文化与群众组织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系统)。[2] 1.2城市生态系统各部分 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布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2.1城市生态系统内的成分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城市居民和城市人群,另一类就是城市环境系统,而城市环境系统又包括自然环境(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和自然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教育)。 1.2.2城市生态系统的划分

滩涂和潮间带的区别

所谓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为亚潮带. 退潮后,在低潮线以上积水的小水池称为「潮池」.潮池的生物必须具有忍受每日温差和含氧量剧烈变化的能力,此处栖地环境时而干燥时而潮湿、温度时高时低、盐度也是时时变化,可以说微环境的变化非常大.在台湾,人们利用潮间带特有的生态环境,因而呈现盐田、渔塭、蚵架、竹筏等样貌,形成台湾西部海岸常见的人文景观.在汉宝地区,潮间带则有许多蚵架与抓鳗苗的竹架与渔网. 滩涂是我国对淤泥质沉积海岸、湖岸和河岸的习惯性称谓,并不是国际通用的科学概念.一般在习惯上将海岸滩涂分为以下三部分. 潮上带滩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的淤泥质沉积地带. 潮间带滩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即潮间带之间的泥质、砂质和岩滩等沉积地带. 潮下带滩涂:指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区泥砂质沉积地带. 滩涂湿地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全部潮间带及潮上带、潮下带.可供开发利用的部分通常指一sm等深线以上部分. 潮间带是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为海涂.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又分为下列三个区: (1)高潮区(上区):它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 (2)中潮区(中区):它占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典型的潮间带地区. (3)低潮区(下区):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

海洋生物学潮间带实习

1.Eucyclogobiusnewberryi:蝦虎鱼,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虾虎鱼亚目, 虾虎鱼科 形态特征:体粗壮,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平扁,宽大于 高,口宽大,前位。上下颌各具齿2行,外行齿三叉型,中齿尖最高,内 行齿较小,尖端不分叉。头部具许多触须,穗状排列。背鳍2个,相距较 远。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胸鳍圆形,左右腹鳍愈合,尾鳍后缘圆形。体 黄褐色,具宽阔黑色横纹5条,第一背鳍具2黑色斜纹,第二背鳍具暗色 纵纹2~3条。臀鳍黑色,胸鳍及尾鳍灰黑色,具暗色横纹5~6条。 分布:我国沿海均产,舟山海域常见。 2.Nerita albicilla:渔舟蜒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蜓螺科 形态特征:壳表光滑,有红色、黑色、灰色等彩斑,螺肋不明显,螺塔低 而平,螺口白色或淡黄色,内唇面有颗粒。 生活习性:生活在外侧岛屿岩岸中、低潮带。为常见种。

分布:浙江北部沿海至广东、海南岛、西沙群岛及广西沿海都有分布以及 印度至太平洋,日本、菲律宾,印度洋。 3.Thais luteostoma:黄口荔枝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骨螺科 形态特征:形似疣荔枝螺,中等大小,呈纺锤形,壳质坚实。壳黄褐色, 有纵走紫褐色花纹。壳面具细而低的螺肋,肩部具结节。壳口呈长卵圆 形,内黄色,并有少量的紫褐色的斑块。体螺层较膨大。整个壳面生有许 多细密的螺纹和生长线。外唇薄,具角质厣。 生活习性: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该种为肉食性,以双壳类为食,为贝类 养殖业的敌害。 分布:我国沿海常见种,日本亦有分布。 4.Nassarius succinctus:红带织纹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织 纹螺科

普通生态学期末小论文

以小见大的生态学 这学期我接触到了生态学这门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所研究的对象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种佛家的境界又何尝不是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得出的感悟呢。生态学之于人类就像是水与舟之间的关系一般,一旦人们将生态的平衡打破,自然界就会像洪水一般把人们生存的小舟倾覆,因此如何与自然界的生物友好相处、互利互惠,实现生态的平衡成为了现在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习生态学使我了解到了环境和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哪怕是一颗小小的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也会与人发生联系。一棵树的成长会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其价值是无法估计的。一朵月季花的开放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吸收室内的有害气体。人与植物就这样被奇妙的规律所联系着,所以就算是在自然界中再弱小的群体也会有其生存的理由,无论作为食物链的底层或是顶层都为生态的平衡做出着重大的贡献。例如草原上的农药污染,对于草来说不足以构成威胁,但是经过生物链的层层积累,毒素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到了食物链顶层的时候,所积累的毒素就足以威胁到生物的生存。故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也可以适用于生态上面,一点点的积累最终会导致毁灭性的后果,想要保护大的动物,就要从最基本的植物开始做起,生态作为一个链条是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的,在任何一个链条上出问题都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那么人类的生存也将会在崩溃中走向末路。从小处着手,一点点的进行改变,最后积累出来的成果将会是十分可观的。人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和享受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进程是迅速的,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物种的灭绝,这些现象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些问题的治理却是短时间内难以做到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如今人们要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就算是没有这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大道理,那么了解生物的某些行为对于个人也是有很多好处的。对于一个物种的充分了解,能使我们避免很多尴尬和遗憾的事情。曾看过一个小笑话,讲的就是一个人养了一只宠物的乌龟,但是有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乌龟不吃不喝也不动,就以为是乌龟死掉了,很遗憾的扔掉以后他才知道乌龟是会冬眠的,他的乌龟就这样在冬眠的时候悲剧的被扔了。 生态学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使我们对现实的环境作出了思考。可以说生态学的以小见大体现在了它对事物发展所具有的前瞻性上,也可以说生态学的以小见大是从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上得出的。总之,我们学习生态学现实的作用就是促使我们关注、了解身边的生态,用小的行动改变大的世界。

自动化毕业开题报告

自动化毕业开题报告 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自动化毕业开题报告,欢迎查看!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电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其中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应用相当普遍而又十分重要的电气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有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隔离、稳压等。在变压器的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故障,从而出现不正常工作状态,产生较大的短路电流。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短路电流产生的热量不仅会烧坏绕组,破坏绕组绝缘,还可能使变压器油受热而产生大量气体,引起变压器油箱爆炸。一旦发生故障,将给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的后果。为了保证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和防止事故扩大,根据变压器的容量大小及其重要程度选择安装灵敏、快速、可靠性高的各种专用保护装置就显得极为重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些专用的保护装置越来越智能化,这其中的人机交互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机交互技术都在趋于成熟化,不过在我国有些偏远的农村地区,那里的中小型变压器的保护装置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不能及时准确地向人反映运行中的问题,本设计就是基于这个问题而提出的。本设计是通

过计算机智能系统对工作电流、工作电压和变压器油温这三个决定变压器是否正常运行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人与计算机的对话,使人能随时了解该变压器的运行情况,并且能利用人机交互界面给机器传达一些指令,回答机器的问题、请示等。这样能更加高效地工作,提高用电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引发国内外关于“人机交互”的研究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从最早的二进制大型计算器到现在的虚拟现实,如今全世界的高科技领域精英们都在为人机交互的发展和前进不屑努力,且已经使人机交互走向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未来人机交互的的发展趋向于以人为本的自然和谐的交互。 人机交互,简单来说,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交流互动。两者之间有这样一个传导链:通过人机接口技术,使人能够与计算机发生联系;而计算机则通过一种界面,使人能了解联系后的效果。早期的人机交互是通过命令语言进行的,人机之间通过语言的输入输出功能完成交互。最初,人机交互的方式是采用手工操作输入机器语言指令(二进制机器代码)控制计算机,这种形式很不符合人的习惯,既耗费时间,又容易出错因,只有非常专业的人士才能做到运用自如。目前,人类常用的自然交互方式是语音和笔的交互技术,包括手写识别、笔式交互、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数字墨水等的研

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要素,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在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生态因子中对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生态因子。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生物种: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表型:物种适应环境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种的可塑性: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较少。 阿伦定规律:恒温动物身体凸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一定空间中所有个体的组合。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赤潮:水中一些浮游生物(如腰鞭毛虫、裸甲藻、棱角藻、夜光藻等)爆发性增值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主要成因是有机污染。氮磷等营养物过多形成富营养化。种群的空间格局(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生活史(生活周期):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长: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和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发育: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个体的总的转变过程。 繁殖:有机体产出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营养繁殖:从生物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发育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孢子生殖:生殖细胞即孢子,不经过由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环境生态学论文

环境生态学论文 摘要:环境生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对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进入环境后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和损害的现象,简称污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互交织攀升的状态。环境生态学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而我国政府正在加紧建设生态社会,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体制。 关键词:环境生态生态文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并跟生态体统的诸要素发生作用,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环境污染除了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外,污染物的积累和迁移转化还会引起多种衍生的环境效应,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环境污染的原因,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中国环境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更已经影响到了每位公民的生活乃至生存。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环境所造成的经济代价减缓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2008年6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比较清晰地描述了中国目前的大体环境局势。报告指出:接近40%的中型城市的空气质量属于三级,即其污染程度可能导致易感人群和健康人群出现症状或者加剧某些疾病的恶化。在检测的500个城市中,超过一半出现酸雨。中国197条河流中只有不到一半可以用作饮用、游泳或养殖。七大水系中的五条被归为重度污染。 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对资源的高度消耗的基础上。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7》中指出:中国的煤炭消耗为全球总量的38%。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原木和热带木材进口国。然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也是世

青岛潮间带底栖红藻

青岛沿岸潮间带底栖海藻-红藻Rhodophyta 形态特征: 为卵形或长卵形,长 生境: 产地: 生长季节: 用途: 藻体表面 甘紫菜Porphyra tenera z藻体紫红色、紫或紫蓝 z卵形、竹叶形、不规则圆形z边缘平滑无锯齿形态特征: 部心脏形,边缘有明显锯齿。藻体由单层细生境 生境: 生长季节: 用途:

Nemalion helminthoides海索面sea noodle 髓部:无色素 体丝状细胞 皮层(同化 丝):具色素 体的丝体细胞 皮层(同化 丝):具色素 体的丝体细胞 皮层(同化丝):具色素体的丝体细胞

具钩旁纳藻Bonnemaisonia hamifera 形态特征: 柱形或扁平。羽状分枝 生境: 生长季节: 用途: Fronds with tetrasporangial leaflets Tetrasporangia 形态特征:羽状分枝 生境: 生长季节:用途:

形态特征: 次叉状分枝,呈扇形,边全缘略厚,顶端舌 生境: 生长季节: 用途: 形态特征: 丛生,基部有盘状固着器。藻体圆柱状,主 生境: 生长季节: 形态特征: 黏滑。藻体圆柱状,具一条主干,下方无分 生境: 生长季节:

形态特征: 分枝,枝近圆柱形,分枝处常缢缩,内部组织 生境: 生长季节: 用途: 原型胭脂藻Hildenbrandia prototypus z藻体扁平壳状,橘红色至暗紫色 z生于潮间带岩石、贝壳上。 表面观 生殖窝tetrasporangial cavity -着生四分孢子囊

形态特征: 3 生境: 生长季节: 形态特征: 粘滑,软骨质有弹性,扁平细线状,宽生境: 上。 生长季节: 用途: 形态特征: 平线状,且呈多回羽状分枝,分枝幅宽约生境: 礁岩上。

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专题课程论文 题目桉树与生态环境问题的 认识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老师: 二〇一六年一月

摘要 针对近年关于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效应的争论,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在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形成三点认识: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通常表现为林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和生产力下降,而林地水土流失、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桉树的化感作用是导致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恢复必须采取科学的技术对策,如开展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控林地生产力;未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及其恢复研究的主要方向可能是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和在分子、细胞水平上研究桉树的生态适应性与生态环境效应,其重点是探索桉树与其他外来植物的生态学关系。本文为桉树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及客观、科学地评价其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定依据。 关键词:桉树、生态环境效应、生态适应性

一、引言 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又称尤加利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常绿高大乔木,约六百余种。常绿植物,一年内有周期性的枯叶脱落的现象,大多品种是高大乔木,少数是小乔木,呈灌木状的很少。树冠形状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单叶,全缘,革质,有时被有一层薄蜡质。叶子可分为幼态叶、中间叶和成熟叶三类,多数品种的叶子对生,较小,心脏形或阔披针形[1]。原产地主要在澳洲大陆,19世纪引种至世界各地,到2012年,有96个国家或地区有栽培。有药用、经济等多种价值。20世纪50-60年代,广东雷州半岛开始种植桉树人工林;20世纪80年代筛选了一些优良品种,开展了山地造林;20世纪90年代解决了无性系繁育技术,桉树得到迅速发展[2]。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17个省(区)种植桉树,总面积约300万hm2,桉树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具活力的树种,也是广西省建设的主要树种之一。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木材需求十分旺盛、林业特产税的取消以及农业税的逐步减少等因素促进了桉树的迅速发展。桉树大面积种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木材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大面积营造桉树人工林,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引起了一些争论。本文就此做了一些初步的讨论。 二、桉树人工林水分问题 桉树是一个速生树种,在枯枝落叶不被冲刷和无人扫除情况下,大量的枯枝落叶不断积累和旷化,各种动物、昆虫、细菌生长,能使土壤的养分显著的提高。桉树林对改变干旱有一定作用。桉树是常绿树种,林地受大量枝叶覆盖,而且林下植物较多,常见芭芒、铁芒箕、海金沙等,总覆盖度0.18左右。阳光很少直射热减少,林中温度降低,林地蒸发量减少而湿度增加。据石岭林场调查,8年生的窿缘桉,主根深达9米多,树根直生到地下水层,吸取地下水,通过树叶蒸腾向空间散发水分。同时桉树根系发达,伸延广。凋落物多,可防止林地冲刷。每逢下雨,枯枝落叶层大量吸水,雨水沿着根和土壤空隙渗入深层,增加土壤水分,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3]。 据巴西科学资料表明:桉树、松树和天然草本植物中的土壤

(完整word版)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性质; ?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测度、时空变化、影响因素),群落结构(生活型、层片,垂直、水平、时间),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干扰、岛屿); ?群落内部动态(季相变化、动态),演替的概念、类型、系列、顶级学说,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群落(community):—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空间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3.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物种的简单集合(适应环境、协调)。 形成群落环境:—群落与环境不可分割(适应、改造)。 具有一定的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有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物种组成不断的更替。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生物群落有一定的规律分布,每个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生境。 具有边界特征:—由于环境梯度变化不同,有些群落有明显的边界,有些则界限模糊。 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贡献不同,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等 4.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学派(Clements): 群落是一个和生物个体、种群相似的自然单位,是有生命的系统; 群落演替的定向特征相当于生物的生活史或生物的发育,具有机体特征。 —群落都要经历从先锋阶段到顶级阶段的演 替过程; —顶级群落受破坏后重复演替过程达到顶级 群落阶段。 个体论学派(Gleason): ?群落不是自然单位,而是自然界中在空间和时间连续变化系列中的一个区段; ?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的,群落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群落和物种的关系不是有机体和组织器官的关系; —群落发育过程是物种更替和种群数量消长的过程; —和有机体不同,群落不可能在不同生境下保持繁殖 的一致性; —同一群落类型之间无遗传上的联系。 现代生态学对群落的认识: ?群落既存在连续性,也存在间断性; ?采取生境梯度分析方法研究连续群落变化,在不少情况下群落不是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而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生态学论文

如何判断一个园林设计是生态的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原则。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的自然资源,充分的安排好空间层次,利用自然光照、通风,运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加强资源和物质的循环使用来减少能源的消耗,依靠自然生物本能的恢复和适应性来创造一个生态的景观环境。它主要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建立。在建立和发展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同时,更多的去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都是生态设计的各个表现原则。在某个设计中如果涉及到一点或者多点原则,都会被称为生态设计。 【关键词】:生态设计原理设计概念 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及重要思想: 二战后,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的同时更加要求生活环境质量。景观行业的工作领域和范围越发广泛。开始从小区域的设计或者孤立的公园和花园发展到了社区、城市、郊区等范围,园林景观行业的责任慢慢的转变成了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和创造室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师背负的责任越来越重要了,所有包含了不仅仅是美化和创造环境,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持续性发展。它与生态科学相结合。今天,我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环境的意识慢慢深化到人们的心中,无论是不是受自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有意识的遵循保护环境来进行设计,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原则是不可或缺的。(《景观设计概论》作者:陈国平中国铁道出版社)中国人造园向来强调"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园冶》作者: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景观同样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于自然应有的一个态度。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学家就提出“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料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而“地球资源极限”的提出,更警示了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的危机。这一切,都逐渐把人们从对美与形式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对文化的关注。设计师开始明白运用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自然风比空调更健康。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之下,“设计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设计遵从自然》作者:(美)麦克哈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理念受到推崇,产生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设计。20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一方面人们对景观的破坏,导致生态功能失调。引起人们注意,另一方面,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在景观规划研究的应用促进了景观生态的飞速发展。I Mcharg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把土壤学、气象学、地质学和资源学等学科综合起来考虑,运用到景观规划中,提出了自然设计模式。(https://www.doczj.com/doc/8217306212.html,ndscapePlanning,1981,8(2):109~120)70年代,通过Mazur 和ruzicka等景观生态学家的研究工作,逐步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并成为国土规划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试论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特点作者:肖笃宁北京林业出版社1991.13~26)进入80年代,人们已经在周边找不到一块不受人类影响的景观了,而景观生态规划已经发展成为综合考虑生态、社会过程以及两者之间时空关系。利用生态知识来管理经营景观资源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生态功能,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它主要强调通过格局的改变来控制景观功能、物质流和能量流,这种思想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又一次思维转变。(Cook E A and vanlier H 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Networks, Elseviver,1994,1~69).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摘要:潮间带区标志着由陆地向海洋的过渡,虽然它在世界海洋总面积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人类的海洋活动却首先从这里开始,而且,至今仍然是人类进行重要海洋生物养殖活动最活跃的区域。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 潮间带处在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受海洋和陆地因子如水温、光照、波浪、潮汐、盐度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直接影响,潮间带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世界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1]。由于潮间带是陆上污染物排放入海的必经之路,大量废物的注入和滞留给潮间带底质环境及水环境带来明显的负作用,致使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严重时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2]。 底栖动物是指那些生活于水体沉积物底内、底表以及以水中物体(包括生物体、非生物体)为依托而栖息的动物类群。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粒径较大的基底或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和沉积物摄食居多。底栖动物生活在海洋环境的“底栖区”,上至湿地潮间带区域,即从潮间带到潮下带(近海)、下至深海处,其中又可分为河口潮间带、湿地潮间带、港湾、珊瑚礁、红树林、深海热液口、海草地等各种生境区域。潮间带底栖动物不仅能作为各种河口生物的饵料来源,而且许多大型底栖动物可供人类使用,如:河蚬、缢蛏、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齿吻沙蚕(Nephtyidae.sp)等[3]。 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4],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 根据分选网筛孔径大小,底栖动物可分为3种类型:大型底栖动物(大于500μm)、小型底栖动物(42~500μm)、微型底栖动物(<42μm)[5]。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五个类群: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寡毛类、棘皮动物[6],此外,常见的还有底栖鱼类、昆虫类等。按其生活方式,又可分为5种类型:固着型、底埋型、钻蚀型、底栖型和自由移动型。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按食性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滤食性类群,如双壳类的河蚬、焦河蓝蛤等,靠滤食器官滤食水体中的微小浮游生物,还例如甲壳类的谭氏泥蟹(Ilyoplax deschampsi)等;植食性类群,如腹足类的光滑狭口螺、甲壳类的宽身大眼蟹(M.dilatatu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