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质量评价

实证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评价是资源使用的前提,直接影响到资源的使用效果。基于对辽宁省13个市的198名资源评审专家的调查数据,可以充分掌握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质量的要求与评价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数量不多,教师对教学课件类资源的需求仍然较大,教师对资源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的关注度较高,但是对资源规范及资源中的学习评价的关注较少;与技术性相比,对数字化资源艺术性的关注度较高。基于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对于资源开发者来说,选择合适的资源类型,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才能开发出适合基础教育课程需求的优质资源;对于一线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数字化意识,加强对资源规范性、技术性、学习过程评价等指标的关注度,从而实现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数字资源;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缩小教育鸿沟、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驱动力,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面对种类繁杂、数目众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评价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质量评价,可以提高资源质量,促进教育资源规范化,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形成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

为了获取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服务基础教育,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20xx年度优质数字资源征集活动的通知》(教技厅函[20xx]59号),组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审查专家库,在全国各地聘请有数字化资源开发评审经验的、教育教学理论扎实的中小学一线教师作为评审专家。此次评审中,辽宁省共有198位评审专家入库,总计审核资源111588条。本文通过对这些评审专家的调查,了解中小学一线教师对优质数字资源各项评价指标的关注度并进行分析,从而为资源使用者提供指导,为资源制作者提供建议,为资源运营者提供依据,为资源研究者提供参考[1]。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概述

1.“数字化教学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数字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中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2]。数

字化学习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数字化学习的质量。本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何克抗教授对狭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描述的范围较为接近,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交流工具[3]。

我国学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优化、评价、共享和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者从中国知网(CNKI)上以“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主题进行检索,所得资源从2001年至20xx年4月共585个,呈逐年递增趋势,仅20xx年就有114篇。但是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方面关注的并不多。以“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含“评价”为篇名的仅两篇;以“网络学习资源”并含“评价”为篇名的有3篇;以“学习资源”并含“评价”为篇名有17个结果。国内外学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的认识逐渐由单纯判断资源好坏的客观标准发展为包含用户主观价值取向因素在内的多个属性的集合[4]。万力勇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评价应该分为技术质量、功能质量和使用绩效三个维度。其中的使用绩效是从用户满意度角度出发,对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估。将用户满意度测评运用到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学习资源评价中,可以更直观地展现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效果,并体现学习者评价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改进资源建设[5]。文献资料中,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评价的可参考材料较少,而基于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实证研究就更少了。因此,本文对加入“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审查专家库”的198位教师

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试图通过分析各位评审专家对资源评价指标的关注度来分析教师对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评价情况。

2.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质量评价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个人基本情况(5项)、优质数字资源的需求与应用(6项)、优质数字资源质量评价(20项),共计31个题目。调查问卷的主体在“数字资源的质量评价”部分,由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涵盖面较广,目前还没有全覆盖的评价体系,文献中用得比较多的是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的评价体系,即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制定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该标准专业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官方网站上可以获取20xx年至20xx年的历年标准。其间,该体系的评价标准及其指标经过了一定的修改,如一级指标的分值有所变化,增加了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分值,而对“教学内容”和“艺术性”评价分值有所减少。本问卷中对“数字资源的质量评价”部分的问题设计主要参照了《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以下简称《课件评分标准》)。

3.问卷数据采集说明

受教育部委托,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于20xx年3月28日至

20xx年4月22日组织省内评审专家开展“20xx年度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资源评审。专家覆盖辽宁省内沈阳、大连、鞍山、本溪、阜新、营口、辽阳、朝阳、抚顺、葫芦岛、锦州、盘锦、

铁岭13个城市,均来自中小学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各市级电教馆,共198人,所涉及的学科有语文、物理、数学、英语、生物、历史、历史与社会共七个学科。由于学科差异及评审专家的数量关系,根据资源的总体任务量,每位评审专家所分到的任务的平均值为564个,其中任务最多的是698个(初中生物学科),最少为415个(小学英语学科)。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教育资源分为: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系统、教育游戏、教学案例、数字图书、数字教材、教学工具和学习网站等十类[6]。待评审的资源类型包括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工具和教育游戏六种。其中,(1)教学素材是指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材料,是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承载教学信息的基本单位。(2)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经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表现,具有良好结构,满足某一单元或知识点教与学需要的一种软件。(3)网络课程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实现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总和。从组成内容来说,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等课程教学必备的要素。从组成形式来说,它包含符合网络学习特点的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课程教学内容、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基于以上二者开展的网络教学活动。(4)教学案例是指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及典

型意义事例的资源,可用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开展教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每个教学案例需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堂视频实录、教学反思四个部分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5)教学工具是指针对知识点(簇)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方面为不同学生或教师的学与教活动提供有效支撑的软件,它可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也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学工具软件主要分为教师备课工具、学生学习工具和仿真实验室等。(6)教育游戏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在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游戏理论指导下开发的,兼顾教育特性和游戏特性,同时承载着一定的教育和娱乐目的,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的计算机软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