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音的特征》说课稿

《声音的特征》说课稿

《声音的特征》说课稿
《声音的特征》说课稿

《声音的特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的内容,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三个二级主题。本节内容是《声现象》这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响度、音调、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乐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但也颇具特色。同时也为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学习作好准备。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响度、音调、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乐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教材特点:(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梳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又如利用叩诊、听漏等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物理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3)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有关知识,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音有能量,声速的有关知识。具有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控制变量、转化的思想,初步的实验探究的思想。

年龄特点:初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初二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不久,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最好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了音的特征。

结合学情、课程内容和《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别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声音响度、音调、音色的主要因素。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3)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2)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3)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4)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要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配合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在教学中准备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2)操作、尝试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措施: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课前准备:

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示波器、硬卡片。

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图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首先来聆听一组音乐。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二)进行新课:

1、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用不同音量播放歌曲《月亮之上》,说明响度不同人耳的听觉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这一组声音有强弱之分。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响度大的声音给人的感觉“震耳欲聋”;响度小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轻轻耳语”,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问题设置、过程引导,学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球,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2、活动2: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播放不同音调的声音(500Hz、1000Hz、1500Hz),说明音调不同人耳的听觉感受。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音调──声音的高低。

(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教者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

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3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以上问题利用投影)

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投影: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

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2)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3)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因为响度与音调的区别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用语含义不清楚准确,故用这一环节目的在于突破难点。)

3.音色

[生做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教师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二胡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说明音色。

[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

(1)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

(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阅读课本P14“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P14“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课堂小结

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先让学生回忆本节学到的知识,且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再让学生从思维方法去总结,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成绩,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四)教学反馈

①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A.响度B.音调C.音色

②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不同。

A.响度B.音调C.音色

③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变低了。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五)布置作业

1.实践作业:,完成课本15页3

2.书面作业:课本15页1、2

3.自制作品:课本15页4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了解生活中常见动物发出的声音。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第三条制作型作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及时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知道实际,并在制作的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批改和辅导指导:

实践型作业可通过下节课提问或独立作业来加强督促;书面作业中第一题可以正面结果评价反馈,第二题应以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制作型作业,在下节课上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