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

教学课题

《月夜》杜甫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诗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1、诗中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

义。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

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

同的心声,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

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

全诗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方着想,

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

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

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

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

时”的未来。

学生情况分析:

古诗词一向以来都是教学难点,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积累不多,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

手法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授课时间 2010年1月14日

活动时间教

学生

活动

设计意

预计性问

题与对策

2分钟学

句,

导。

学生

回答。

回忆所

学的思

念亲人

朋友、故

乡的诗

句,激发

兴趣。

学生回忆

不起来,

教师可先

举一例。

二、出示学知识与技

能:了解杜

甫的人生经

历,作品风

1分

习目标格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通过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

2、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杜甫诗中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

三、复习

杜甫的

人生经历、

诗歌风格:

2分

学生

口头

回答

温故而

知新,达

到第一

除诗歌风

格,学会

可能忘记

1、杜甫,字,曾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其为。他的诗歌整体风格可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边

答,

案。

个目标:

“知识

与技能

目标:了

解杜甫

的人生

经历,作

品风

格”。

以外,其

他可根据

课文注解

或《学海

导航》,找

出答案。

供了战乱时

期生动的社

会生活画

面,诗作富

精神,

。他在诗歌

创作上各体

兼工,遣词

造句,精工

巧妙,艺术

成就极其突

出,后人称

为。

2、杜甫20

岁以后可分

为四个时期

(略,见学

案)

四、一、熟读诗3分学生让学生

新授一歌,归纳主

旨。

1、听诗歌录

音,屏幕出

示生字词读

音,学生自

由读一遍。

2、看学案上

的写作背

景。(此诗作

于唐玄宗天

宝十五载

(756)。当年

六月,安史

叛军攻入潼

关,接着进

入长安,杜

甫带着妻小

逃到鄜州

(今陕西富

县),寄居在

羌村。七月,

肃宗即位于

钟先读

诗歌,

再看

课文

注解。

熟悉诗

歌。

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3、看课文注解,理解诗句。

4、诵读、鉴赏诗歌的内容及主旨。(1)、学生讨论,归纳本诗主旨。(2)、学生回答,教师提示:〖答案〗:

本诗通过想象妻子在鄜州如何长久伫立于庭院望月,想念着远方的丈夫,从而抒写夫妻怀念8分

1、

式:

…,

情。

学生

结合

课文

注解,

讨论

诗歌

主旨。

学生通

过讨论,

了解诗

歌内容

及主旨,

达到第

二个目

标:了解

诗歌内

容及主

旨。

学生在归

纳诗歌主

旨时,可

能把握不

准,教师

可在屏幕

时提示:

1、诗题是

“月夜”,

诗中提到

谁在看

月?“独

看”表达

什么感

情?

2、律诗最

后一联往

往能透出

诗歌主

旨,请分

析“何时”

与“双

照”,诗人

的至情,反映了因战乱而分离的相思之苦,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板书:主旨:望月相思,向往和平)

诗眼:

独看:因战乱而分离的相思之苦2、

纳,

结。

提出什么

愿望?

双照:反射出和平团圆的理想

新授二二、合作探究,鉴赏

诗歌艺术手法。

写此诗时杜甫身困

长安,却似乎能够看

到远在鄜州的妻子

望月思念自己,这是

怎样的艺术手法?

你还能举出其他的

例子吗?

〖答案〗:想象,虚

实结合。诗人想象在

鄜州的妻子望月思

念身在长安的自己,

这是一种虚的手法,

表达诗人因战乱而

分离的相思之苦。

〖补充〗:“实”

是指客观存

在的实象、

事实、实境。

“虚”是指知

觉中看不

10

巧:

1、

学生

讨论

本诗

的艺

术手

法,并

回顾

以前

学过

运用

这种

方法

的诗

歌。

鉴赏诗

歌的手

法,培养

规范答

题的习

惯,达成

目标三:

掌握虚

实结合

的艺术

手法,培

养规范

答题的

习惯。

1、学生

在鉴赏

诗歌艺

术手法

时,可

能把握

不准,

教师可

在学案

上要求

填写诗

歌表达

技巧的

知识

表,让

学生在

分析时

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神仙世界和梦境

2.想象和回忆。

3.设想之境。(板书)

其他例子: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

2、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法:

喻、

拟、

代、

张、

偶、

比、

问、

2、

有据可

依。

2、当学

生确实

不能举

出其他

例子

时,可

提示在

必修三

里找找

看。柳

永《雨

霖铃》,

学生能

够回忆

起来

的,因

为在学

业水平

测试的

复习阶

段,曾

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柳永《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是实写,而“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是虚写。……手

法:

比、

应、

托、

染、

关、

垫、

典、

扬、

想、

经复习

过。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议论、记叙等。诗歌表达技巧类的答

规范:点出手法,分析手法,点出效果或感情。

五、小结这首诗艺术

构思巧妙,

以“月”为线

索,采用了

暗示手法,

1分

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诗人想象妻子望月怀念自己,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六、堂上练习读下面一首

诗歌,作者

在表达感情

时主要运用

了什么手

法?请结合

全诗内容具

体说明。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

不眠,

客心何事转

凄然。

8分

示:

学生

独立

思考,

让一

位同

学到

小黑

板做,

其他

用练

习本

做。

达成目

标三:掌

握虚实

结合的

艺术手

法,培养

规范答

题的习

惯。

当学生把

握不准

时,教师

提示:

从“旅

馆”、“客

心”看出

诗人出门

在外,

“思”可

看出“思

念家乡”。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答案〗: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以虚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人撇开自己,从相思的另一方来写,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以虚写实,把深挚的思乡情思抒发的更加婉曲含蓄。规范:点出手法,分析手法,点出效果或感情。

七、总结《月夜》在

中国诗歌史

上,堪称一

首匠心独运

的作品,它

完全摆脱现

境,采用从

对面落笔虚

实结合的表

现手法。在

诗人“独看”

的“泪痕''

里,浸透的

是天下乱离

的悲哀;“双

照”的清辉

中,闪耀着

诗人对四海

升平的理

想,也正体

现诗人忧国

忧民的情

怀。

2分

八、布置作业。1、熟背诗歌,明天默写。

2、扩展练习(见学案)。

板书设计:

月夜杜甫

望月相思,向往和平

诗独看:因战乱而分离的相思之苦

虚1、神仙世界和梦境

2、想象和回忆。

实客观存在的实象、

杜甫:月夜范文

杜甫:月夜范文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 āng)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看,读平声。 3.怜:想。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注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今夜:今天晚上。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月:月亮。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闺中:指妻子。“闺中人”的省称。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只有”。独看:一个人看。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遥:远。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怜:怜悯。小儿女:小孩子。未解:不懂得。忆长安:怀念长安。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这里以“长安”代指身在长安的人。○设想儿女不解母亲忆念之情,体贴入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香雾:带有脂粉香的雾气。云鬟:乌黑如云的头发。湿,打湿。设想夜深雾起,妻子的鬟发被水气沾湿了。清辉:指月光。玉臂;洁白如玉的臂膀。寒:感到凉意袭来。○设想妻子夜深不寐情景,深情无限。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何时:什么时候。期盼之词。倚:相倚。虚幌:薄而轻的帷幔。“倚虚幌”是团聚的具体形象。双照:“双”承“独”,“照”承“月”,月光同照两人,反衬此刻“独看”。泪痕干:眼泪不再流淌。反衬此刻妻子涫流不止。○末二句表示对团聚的期望。以设想团圆的情景结,仍扣月夜。 【韵译】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唐诗赏析-杜甫《月夜》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杜甫《月夜》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这首诗是诗人在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写的,这首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释 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

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杜甫《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

杜甫《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阅读训练】:一、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3、“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4、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二、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三、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参考答案】:一、1、①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2.、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③如此,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3、“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4、杜甫生活在一个战祸横飞的年代,一生经历无穷的灾难,而他与人民患难与共,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用诗歌反映了那段苦难的历史。在这首诗中,“独看”的悲苦浸透了天下离乱的悲苦,“双照”的期盼中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联系诗歌的颔联、颈联来阐释也可)二、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意对即可)三、1.安史之乱;诗人在长安;家人在鄜州。 2.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的诗人,月下深切思念丈夫的妻子和天真幼稚、未谙世事的孩子;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

悠悠思乡情教案

悠悠思乡情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组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故乡的小路》,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对比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和《那就是我》,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体验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并表现歌曲《故乡的小路》 教学难点: 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导入新课 师演唱歌曲《月之故乡》,提问歌曲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大家能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吗? 师:这是一首表现游子思乡的歌曲。游子沦落天涯,惦记故乡的梦,却不得不唱着异乡的歌。海外的游子思乡、望乡,是苦也是甜,是一种断不了的心疼。 二、总结过渡。 师: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思乡的作品。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就深深表现了这一种思乡的情绪。 课件呈示《静夜思》及相关图片,师生共同朗读 师:李白的诗句天涯明月,在天亮时分淡淡消散。我记得席慕容曾谢过这样一首诗(课件呈示)。

自古以来,月亮,最能引发离乡游子的思乡情怀,她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我们同学所了解,掌握的古今中外有关思乡的诗词、音乐有哪些呢?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以《月夜》为题表现“思乡”主题的作品: 播放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片段并呈示相关图片、作品(杜甫的诗《月夜》、【俄】克拉姆斯科依的油画《月夜》、【德】艾兴多尔夫的诗歌《月夜》)师: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思乡永远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思乡情结 师总结:是呀,思乡之作举不胜举,永唱不绝。 三、学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1、听范唱,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2、学唱第一乐段。 (1)听旋律感受节拍特点。 这首歌曲分成两个乐段,先来看第一乐段,老师用琴弹奏一遍,请学生划拍感受,发现歌曲的节拍有什么特点吗? (2)划拍用Lu唱旋律。 下面请划拍,跟着琴用Lu轻声唱第一乐段,注意每一句是从第四拍起,每一小节第一拍唱重些。 (3)唱谱 接下来一起唱谱,注意升fa的音准以及附点的时值。 (4)唱词 轻声跟着老师唱词,注意一字两音的地方,如“小路”、“小花”的“小”。 ――接着唱第二段歌词。 3、学唱第二乐段。 (1)分析两个平行乐句。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高潮,同样有两个乐句构成,看看这两句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对比学唱。 A、用琴弹奏两句,对比聆听。(教师可再弹奏一遍,让学生分辨) B、跟琴先唱第一句谱,再唱第二句谱。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春江花月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诵读本诗,并学习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2、探讨文中月的描绘,引发思考。 3、感受诗人的情思。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对本诗意象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新课 (1) 以“月”的诗句导入(ppt图片) Q:看这幅图片,我们大家都能想起多少描写“月”的诗句?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 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愁思)

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团圆)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思念爱人) ⑤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愁)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思乡) ⑧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⑨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总结:月是个永恒的主题。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是多情的,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爱情,月亮-----那高悬天际的明月,触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成为永恒的象征。 (2)引出本文《春江花月夜》。(ppt题目) Q:看看在文中作者都表达了那些情感? 活动2【讲授】春江花月夜 二、正文分析 (一)、读一读:(ppt文章+配乐) 1、泛读(找1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听,初步感受情感) 1)适当点评:好,语调上抑扬顿挫,语速上把握到位,表达出了一定的情感,有种哀愁……<注意:不要抠具体的情感>

高中语文课文《月夜》赏析与练习

月夜 杜甫(唐代) 今夜鄜州月⑴,闺中只独看⑵。 遥怜小儿女⑶,未解忆长安⑷。 香雾云鬟湿⑸,清辉玉臂寒⑹。 何时倚虚幌⑺,双照泪痕干⑻。 一、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二、注释 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三、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静夜思教学设计说明

静夜思优质课教案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这首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挂图,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演示:出示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

月夜杜甫阅读及鉴赏

月夜杜甫阅读及鉴赏 篇一:月夜杜甫 阅读答案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 【诗文解释】 今天夜里鄜洲的月亮, 在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看见。 远远想起家中可怜的小 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妻子站久了,雾气一定润湿了她的头发, 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一定会觉得寒冷。什么时候才能一同倚着轻薄透明的帷幔, 月光一同照着我们两个人,把泪痕拭干。 【词语 解释】 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 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 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4.虚幌: 透明的窗帷。 双照: 与上面的 独看 对应, 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诗文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 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第二年六月九日潼 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 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回到住处以 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 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 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 这无尽的思念与 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这首诗描写形象, 情深意 切。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 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 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 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然动容,神 驰千里,直写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 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 独看 呢?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 长安 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 忆长安 ,而小儿 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 忆长安 啊!用小儿女的 不解忆 反衬妻子的 忆 ,突出 了那个 独 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 怜 字, 忆 字, 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 又应该和 今夜 、 独看 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 今夜 的 独看 ,则 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 同看 和未来的 同看 。未来的 同看 ,留待结句点明。往 日的 同看 , 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 同看 鄜州月而共 忆长安 的往 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 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 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 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 与妻子 同看 鄜 州之月而共 忆长安 ,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 独看 鄜州 之月而 忆长安 , 那 忆 就不仅充满了辛酸, 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 忆 字, 是含意深广, 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 忆长安 , 虽然百感交集, 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 独看 鄜州之月而 忆长安 , 遥怜 小儿 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 怜 字,也是饱含深 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 孩的 不念 更能体现出大人的 念 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 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 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 眶?而这, 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 夜深不寐的时候, 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 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 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 作结: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 而泪痕始干,则 独看 而泪痕不 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 寄 书问三川 (鄜州的属县, 羌村所在) , 不知家在否 ;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两诗参照, 就不难看出 独看 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 的清辉中 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衡南五中莫小玲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春江花月夜》这篇诗歌中欣赏景、情、理交融的艺术;掌握“明月”、“江水”“落花”三个典型的诗歌意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赏析诗歌的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掌握写景、抒情、言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设想】 第一步: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第三步: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惜时——相思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吟美诵 (一)导入语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教学难点 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置问题,交流感受。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对照导学案预设的思考题,分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境美)。

《月夜》赏析

《月夜》赏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解题】 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今陕西蒲城)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六月,安禄山军队攻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携家眷北行,至州(今陕西省富县)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只身前往投奔,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虏至长安。这首诗就是八月在长安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怀念。 【注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今夜:今天晚上。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月:月亮。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闺中:指妻子。“闺中人”的省称。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只有”。独看:一个人看。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独”字为下二旬张本。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遥:远。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怜:怜悯。小儿女:小孩子。未解:不懂得。忆长安:怀念长安。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这里以“长安”代指身在长安的人。○设想儿女不解母亲忆念之情,体贴入微。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香雾:带有脂粉香的雾气。云鬟:乌黑如云的头发。湿,打湿。设想夜深雾起,妻子的鬟发被水气沾湿了。清辉:指月光。玉臂;洁白如

《月夜》教学设计2

《月夜》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品读诗文 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诗文,(出示幻灯片) 学生听诗文,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幻灯片出示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

《月夜》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月夜 唐代:杜甫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

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杜甫《月夜》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诗词鉴赏 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释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 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 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 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 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 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 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但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 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 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 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的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板书】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二、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不详。唐玄宗开元时在世。他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属陈隋乐府旧题。这首诗因成就卓绝,被后人评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幻灯片】 2.解题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幻灯片】 三、内容感知 (一)题目:春—江—花—月—夜,五个字代表五种意象。全诗紧扣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 全诗分为三层,从时间上说,写了“月出—月悬—西斜—月落”四个阶段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是一条很明晰的线索,从结构层次上说,一是绘江月之景、二是阐人生之理、三是抒相思之情。从景物写起。 (二)第一层“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主要描绘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突出写了“月之色”。景物的特点是(1)壮阔、空灵、朦胧。(2)众星捧“月”。饱览这一幅美景,留于心间的似乎只有一轮明月,“春、江、花、夜”都作了“月”的陪衬。 (三)古代士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所谓“临风落泪,对月伤心”。自从有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后,流水就成了年华流逝的象征。似水流年,光阴和生命弥足珍贵呀。而望月,则更是古人阐发人生哲理的难得契机。月的永恒与人生短暂,两相对比,自然使人要思考人生的大义和生命的价

月夜杜甫诗歌阅读答案

月夜杜甫诗歌阅读答案 导语: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一次超越,否则就不要选择;每一次放弃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就不要放弃。以下为大家介绍月夜杜甫诗歌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杜甫阅读答案: ⑴这首诗借望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借望月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前后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⑶明末王嗣奭评价颈联云:“语丽而情更悲,尤以‘湿’‘寒’二字为甚。”请任选一字评析其妙处。 答:“寒”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表明了夜已很深,说明了妻子在月夜望月之久,思念之切。 月夜杜甫翻译:

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夜露深重,你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月夜杜甫字词解释: 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 āng)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⑶看,读平声。 ⑷怜:想。 ⑸未解:尚不懂得。 ⑹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⑺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⑻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作品原文 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1] 词句注释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2-4] 白话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5]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

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5][6] 作品鉴赏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6] 点评 《诗人玉屑》: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而用之,盖如此则语崚而体健,意亦深稳矣(《麈史》)。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 《李杜诗选》:此二句(按指“露从”一联)妙绝古今矣,原其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四字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文选》真母头哉。 《唐诗归》:钟云: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露从”二句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