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新学术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吴立姝

一、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负效应

(一)科学技术的力量

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结构。伽利略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太空,使天文学研究进入了望远镜观测的时代。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大气层外的天文观测活动,开辟了对不可见天体的研究,作出了一系列惊人的发现;DNA技术的发展,重组基因,为基因诊断治疗提供方便,使人类可以创造新的物种;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移动通信的普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情画意,在卫星通信时代显得十分平常;航天技术的发展激发了人类追寻地外文明的热情,航天技术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的应用逐步扩大,对人类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信息超越物质、能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最重要的资源。由于各种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技术基础空前雄厚,精神财富也更加丰富,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科学技术的负效应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拥有了空前强大的力量,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是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人们企图通过科学技术和工业征服、改造和掠夺自然来创造空前繁荣的物质享受。索取时不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环境的不良改造,带来的是文明的毁灭而不是繁荣。

燃煤烟尘和SO2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20世纪八大公害之一;人类不断燃烧固体和液体的各种能源,不停地向大自然释放热量,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大量的矿物资源被开采,大片原野被开发,许多工厂排出了大量的废气、污水和废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肥料和农药使农作物丰收,它们同时也污染着水体,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汽车给人们的交通带来了便利,但它排放的废气却严重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新技术的利用,导致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大量不可再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环境问题,以不同形式,直接威胁着我们的利益,也威胁着全人类的长期利益和文明的延续。

二、生态危机的原因

回顾人类历史,科学技术创造了无数奇迹,把人类的美好梦想变成了现实。但是,科学技术并没有像人们所憧憬的那样给人类带来幸福,反倒伴生了许多严重威胁人类生

□理论战线

存的生态危机。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具有双面性。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究其生态危机的原因,我们不能单纯的把科学技术定为罪魁祸首,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错误的价值观

反思现代人们面临的生态危机,表面上看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但是,科学技术只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利用的工具,它本身并没有自主力量。从本质上分析,生态危机与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传统的价值观强调“人类中心主义”,它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方向,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的无限欲望为目的。人类运用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陶醉在征服、改造、掠夺一个又一个自然物的胜利之中。结果导致了人口爆炸,过度消费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尖锐矛盾。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二)人类对科学技术认识的局限性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仍然是不完备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还不能及时了解和预见科技发展应用可能带来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还不能完全把握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还不能完全做到既按人的尺度又按物的尺度进行生产,这是造成科学技术负效应的主要认识根源。人们在运用科学技术时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往往只能看到,促进人类解放、推动人类发展的性质和潜能,却忽视了科学技术具有奴役、控制、异化的性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系和过程,科学技术在运用初期对人类或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未被认识因而是难以避免的。

(三)人类急功近利导致的恶果

绝大多数的科技成果转化都以功利为目标,有时甚至急功近利,不计后果。人们进行生产、开发,往往是为了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利益最大化,极少考虑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把自然资源当做免费午餐进行浪费性消费。有些经济落后的国家,为了尽快摆脱贫困,不得不过度开发、利用并廉价出卖自己日益贫瘠的资源、木材、资源,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来一时的经济繁荣。这种杀鸡取卵、焚林而猎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

三、科学技术与生态文化协调发展

(一)树立生态文明观

工业文明强调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高速掠夺自然资源为价值取向,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人类要想走出困境,要想防止全球性生态毁灭的灾难,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下去,就必须彻底放弃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生态文明观要求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整体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人类自我中心转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它力图按照人类社会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适当地位,按照生态

新学术

系统的整体运动规律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

(二)发展生态科技,实现科技绿色化

生态科技,是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现代科技,是追求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要有利于“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健全发展,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和具体途径,有利于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在生态科技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在开发和产品研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以至于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正是生态科技的出现,人类在“环境困境”的艰难形式下,有力保证社会向前发展的物质智力基础。生态科学重视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将经济、生态、和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持久效益结合起来,有效地消除了工业文明产品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负效应的弊端。

(三)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危机并不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反,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从而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依靠科技来缓解人类生存危机。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探索和开发新资源;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开发清洁工艺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缓解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环境污染触目惊心,我们周围的蓝天碧水不复存在,亿万年大自然形成的自然物种数量正在锐减。如果这一切继续恶性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环境将是如何?人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察觉到迅猛向人类扑来的不幸,并已开始采取行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供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思想使人类反思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后果。人类发展并应用科学技术的目的使追求自身的福祉,但常常在不知道一件科技成果应用的远期后果就草率从事。21世界的人类要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持更加负责和慎重的态度,要全面估价科学技术的环境后果,正确地开发利用科学技术。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9,P149.

[2]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P218.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9.P158.

[4]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1979.P318.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9.P158.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一)整合思维的培养。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三)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四)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答: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 摘要 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经济繁荣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科技正是伴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其实质是一种可保持人类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是当今时代对科技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引导和生态化规范,它要求一切有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受到严格限制直至淘汰出局,而无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得到高度重视直至推广普及,从而加速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愈发受到我国的重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让科技向可持续的方向改变,绿色科技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航向。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取得极大成功,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其自身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现代技术产生的后果与其确立的目标相差甚远。甚至许多负效应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虽然现代技术问题主要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但我们“应通过了解西方社会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因此,研究科技发展的走向问题已成为当前紧要的学术使命。20世纪70年代掀起的“绿色运动”,使绿色科技应运而生。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先生1995年撰文,提出要顺应绿色大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将“绿色科技纳入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二绿色科技内涵 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兴起,是建立在传统工业文明观批判和反思基础之上的,是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是指以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一切科技活动,主要包括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工艺的设计、开发、消费方式的改进以及环境理论、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研究、提高等环节。 1994年美国环保局科技计划中把绿色技术分为“深绿色技术”和“浅绿色技术”。深绿色技术是指污染治理技术,以保护“绿色”为主,如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预防病虫害技术及防风治沙技术等;浅绿色技术则是指清洁生产及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以推进“绿色”化发展为主,如电动汽车开发技术、聚乙烯生产新工艺、高效节能技术以及一些生物技术等。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的指南

附件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 创建规划编制指南 二〇一五年六月

为指导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实施方案编制可参照本《指南》。 一、规划编制总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 规划编制应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环发〔2014〕12号,以下简称《指标》)为导向,优化乡镇空间布局、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化制度,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二)基本原则 ——明确定位,做好衔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升级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细胞工程。规划指标要与《指标》衔接。 ——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简化规划编制程序,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达性。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规划编制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创建目标为导向,明确规划重点任务。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依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尊重农村乡土文化,尽可能保留乡村的自然风貌。 二、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一)确定任务 乡镇人民政府可委托相关单位,或组织自身技术力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具体编制要求。 (二)调研与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单位应收集编制规划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背景或现状资料,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以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行业发展规划。 (三)规划编制 按照规划编制提纲(附后)所列内容编制规划。 (四)规划审查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或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审查。规划编制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报批稿。 (五)规划报批和实施 规划报批稿报乡镇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报规划审查单位备案。 三、规划内容与要求 (一)总则 说明规划的任务由来、编制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时限等。 1.任务由来 简述编制规划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与发展,说明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中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既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现实检验,又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本身提供了一步丰富与发展宝贵资料。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于几大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理性思考和果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 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理论新贡献。要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新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容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 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 应该做到: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人类自始至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否定和摆脱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之死必将导致人类之死。人类即便为了生存改造自然,也必须服从自然规律。然而,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巨大的本质力量不断地膨胀,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支配下不断地向自然界进行掠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人类还在对自己的物质成果沾沾自喜的时候,人类已经陷入了恶劣生态环境的困扰与折磨中。因此,目前人类只有一种选择来弥补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那就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同自然界的主奴关系,走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在全社会长期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的道德建设理论宣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的实践活动,使生态自觉、生态关心成为一名普通地球人的良知。唯有首先转变观念,人类才能在实践中展开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赶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战略,采取追求国民经济总产值高速增长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也极不合理。工农业中高消费、高污染、低效益的以量取胜的产业居多。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技结合传统农技,在不对土壤、水资源进行破坏的前提下,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的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其次,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费的工业发展路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可以说,口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中国工业化、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迅速扩大。2013年,“雾霆”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霆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霆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在生态方面,上世纪80年代,沙漠化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平方公里,其损失难以估量;同时,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我国己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即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人口状况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字发展理念,其次,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再次是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 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十分紧张,人均耕地面积、淡水和森林资 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 ;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 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 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

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协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和人与自我的协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中国的先哲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生态文明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而探寻出的一条新的文明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总结世界各国发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题目: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2012级 \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摘要】在工业文明迅速高效地发展、其丰硕成果被人类各阶层所享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所陷入的生态环境危机。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发展计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 一、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含义 在2003年7月28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核心是以人为本,指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能让人民有梦可做,有梦可实现,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其次,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整体的前进发展要处于可循环、可持续的良性运转状态,不能出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保护这样目光短浅的做法,而是应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最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指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生态文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文明形态的必然选择,人类从顺服、敬畏自然到盲目的征服自然,必然要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合理状态。应当看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剧增、粮食紧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欠衡、贫富差距扩大化等诸多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重大挑战 1.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方面,我国历来是世界人口大国,这一点不容忽视。尽管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使我国人口每年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的素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2.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增长,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屡见不鲜,资源能源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瓶颈作用日益显著。虽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3.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无序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因盲目开发带来的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逐年严重,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加速,沙尘暴现象频现;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频繁,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 四、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 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 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 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学划定生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企业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企业简介 ----**********药业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重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位于重庆市********号,是重庆市***与重庆市****共同投资4000万元组建的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公司占地面积80余亩,有GMP标准厂房10000平方米、实验室2000平方米。公司依托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强大的技术优势,以重庆大正畜牧养殖场作为试验基地,组建了一个高级动物疫病防治与药品开发的技术团队,引进国内一流的兽药饲料生产和检测设备。公司兽药产品有粉剂/散剂/预混剂、片剂(含中药提取)/颗粒剂(含中药提取)、最终小容量注射液(含中药提取)、口服液(含中药提取)、消毒剂(固体、液体);饲料产品有添加剂预混料等。 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被重庆******连续6年授予“先进集体”、“先进班组”等荣誉称号,被重庆市总工会授予“职工书屋”、“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牌匾,在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拥有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外观专种13项;注册商标4个,其中“**牌”曾被重庆市工商局评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被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荣昌区分局评为“荣昌区知名商标”;2017年10月我公司还通过了市中小企业局技术研发中心认证。为确保创建生态文明企业工作长期取得实效,公司特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文明企业工作领导小组。我公司从创建至今,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生态文明的意识,每次月度会上领导班子都强调: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努力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份责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情况 我公司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立足绿色环保经济,在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方位入手打造标准化GMP绿色厂区、花园庭院式办公区域。 (一)厂区绿化方面2016年-2017年,我公司按照药业GMP厂区绿化方案,由专业技术人员按方案实施。公司先后投入近25万元进行土地平整及土壤改良,定购草种及各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人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原因,这也将是人类能够长久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人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文明的原因。但是,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解决。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使命,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如下看法和意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也是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让社会健康发展,让自然自由生长。人是生态文明的享受者,也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中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调查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调查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城建环资工委在区人大常委会王金康副主任的带领下,对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区环保局关于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和《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解读。组织召开了与生态文明规划密切相关的发改、经贸、住建、交通等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镇街道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并实地调研了马岙街道、定海工业园区,现场踏勘兴舟大道污水管网建设工地、马岙污水处理厂、西北片污水处理中心等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广泛听取了职能部门和镇街道的意见与建议。还学习考察安吉县、淳安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确立了绿色发展、走生态立省之路的战略布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打造“海上花园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方式,切实优化海洋海岛空间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海洋绿色经济,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善待环境、改善环境、优化环境,实现人、岛、海的和谐相处,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及自身发展需求,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创建省级生态区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目前,《舟山市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已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编制完成,并在区政府常务会议上审查通过,规划明确了通过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六大体系和52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区域人与人、人与岛、岛与海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生态制度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逐步建设“蓝天净海迷人,海洋经济发达、文明意识风行、宜居活力和谐”的海岛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典范。 二、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现有条件及薄弱环节 (一)生态文明建设现有条件 定海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定海区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已成功入围“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浙江定海工业园区、国际粮油产业园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金塘西堠工业园区、金塘北部进出口加工贸易园区等五大产业集聚平台基本搭建完成。以港航物流、海洋旅游、金融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景观农业、品牌渔农业等新型业态有序发展。 定海区生态环保优势明显。20xxxx年被浙江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生态区,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组成区,其中xx个镇(街道)被环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损害问题在局部地区已经相当突出,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由环境污染导致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引发的群体事件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就此,我通过调查和学习浅析个人体会。 回顾中外发展史教训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加速工业化,1953年起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先是发现一些猫突然跳水自杀,后来发现大批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的病人。过段时间病人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曲,变声嚎叫着惨死。经过多方调查,发现是当地一些冶炼厂和化工厂将含汞污水排入水俣湾,午睡中有机汞也有甲基汞,水中的一些细菌把污水毒性较轻的无机汞转化成对人体有剧毒的甲基汞。鱼、贝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甲基汞,含量超出水中汞含量的一千倍至十万倍。居民食用鱼后不知不觉甲基汞中毒,近万人中枢神经受损,七中确认甲基汞中毒的病人有283人,有60人死亡。1970年日本开始执行当时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标准,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来控制污染。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细菌把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二是鱼、贝富集甲基汞。说明此时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消费者(鱼和贝)都在放大污染物。 我国也在加速工业化。2004年2-3月,四川化工集团公司违反规定进行改试生产,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使氨氮含量超标十倍的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沱江干流受到严重污染,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本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随消防水排入松花江,哈尔滨宣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江水顺势危及到邻国俄罗斯后,国家打击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突然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受污染的湖水黑臭,生活在太湖边的无锡市喝不到自来水。蓝藻突然暴发和湖水发黑变臭是因为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田经流水流入太湖,这三种水中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元素,而氮磷元素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当过量的营养物质流入湖泊、海洋这些流动缓慢的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蓝藻和绿藻会大量繁殖。水面上会出现由这些藻类形成的一片片的“水花”,又称“藻花”,在海洋称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有毒,鱼不能吃又被藻类堵塞鱼鳃而死亡。大量繁殖的藻类遮蔽阳光,水地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更可怕的是由于藻类不能被鱼类食用,自生自灭,死亡的藻类和产生生物尸体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进水中,再促使藻类生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植物营养物质长期保存在水中。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还是很难恢复。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在7月1日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调整派污染费的省份。 2008年6月11日,云南省有关环保部门在例行检测中发现一向水质优良的阳宗海被砷污染,经过两个月的排查,确定锦业公司是这次砷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几年间产值有六个亿,纳税1000多万元。但治理阳宗海的污染要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近3万人的饮水安全。锦业公司被勒令关闭。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城西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蟒蛇河被含酚废水污染,河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曲必然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能较好地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观 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新亮点之一,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既是科学发展观包含的一种发展思路和发展方法,也是科学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表征和结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1.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人类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其文明形态经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而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的显著区别在于工业文明凭借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干预自然的能力,人类对于自然从被动适应、主动反应发展为积极的干预和改造。工业文明在不到人类历史万分之一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还要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出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与制度。工业文明在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的价值,使原本充满灵性的有机自然沉沦为机械的、僵死的被征服与掠夺的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赋予了工业文明以新的特征,社会生产效率增长成为工业社会的最大追求。因此,工业文明作为一种以人类生产力效率为中心、轻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形态,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凸现,人类为了竞争性的增长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70年代初,人们通过反思意识到,只有建设新的文明形态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走出工业文明困境,探寻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努力开始在全球范围出现,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里约会议以及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推动了全球生态文明的探索。 生态文明,是对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的扬弃,而不是结束文明的历史。生态文明对于工业文明既有否定,也有继承。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科技成就、科学思想、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财富,是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和继承的。但是,工业文明时代关于人类要凌驾于自然之上,要主宰、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思想,则需要进行根本性的科学改造。生态文明就是人类社会继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2 科技创新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思想政治理念,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地在国家层面上拉开了帷幕。那么什么叫生态文明呢?廖福林教授认为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

2009---2010年思想品德中考专题 鲁巷中学李金洲 一、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复兴大武汉(发展经济)的发展理念 1、科学发展观含义: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哪些国策、战略、新的发展理念? ①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②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③新的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 新型国家。 3、为什么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必要性、重要性、作用。 或者:党和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或说明了什么?) 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 ③有利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④有利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国家、政府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促进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 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认真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 ②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规范社会行为。 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教育创新,走自主创新的发 展道路。 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 5、从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关系谈如何落实科学发展? ①要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环境的国策和可持续发 展的战略; ②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③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 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6、青少年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能做点什么?(或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谈 启示或感悟 ①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 ②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③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增强法制观念,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⑤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培养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 【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低碳经济】 1、“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或“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了我国什么发展理念、战 略、国策、决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