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四年级上册-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四年级上册-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四年级上册-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四年级上册-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一、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则积()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8.则积()

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9.则积是()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65.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则积是()

5、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则积()

6、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则积()

7、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⑴58×90=5220 (2)15×7=105

58×18=( ) 45×7=( )

58×45= ( ) 75×7=( )

29×90=() 15×63=( )

二、解决问题

1、8本新华字典重2千克.那么16本新华字典重多少千克?

2、买4支钢笔需要85元.那么买8支钢笔要多少钱?买12支钢笔呢?

3、买4千克梨需要35元.买3千克苹果需要44元.妈妈买了8千克梨和6千克苹果.一共用了多少元钱?

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76平方米.已知长方形的宽是9米.现在将长方形的宽增加到54米.那么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76平方米.已知长方形的长是8米.现在将长方形的长增加到64米.那么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比原来的长方形的面积多多少平方米?

1 / 1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的练习题 知识点: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就缩小几倍。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a倍,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就扩大a×b倍。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a, 另一个因数除以b,积就除以(a×b)倍。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a倍,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a,积不变。 4、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a倍,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b,积就×a÷b;例如:两数相乘 积是10,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2,积就变成10×3÷2=15 一、填空题 1、两个因数分别是14和9,积是(),如果把9乘以4,积是()。 2、两个因数分别是18和4,积是(),如果把18除以2,积是()。 3、两个因数分别是15和6,积是(),如果把15除以3,6乘以2,积是()。 4、两个数相乘,积是3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3倍,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5、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就();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9,积就();一个因数除以4,另一个因数乘以8,积就()。 6、在乘法算式12×40,如果一个因数乘以4,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是()。 7、两个数相乘,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3,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8、两个数相乘,积是7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5,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9、两个数相乘,积是81,如果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9,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3,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10、由8×20=160可得16×20=(),32×20=(),32×40=(), 4×20=(),16×10=()。 11、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米,把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 12、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米,把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1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14、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 15、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 16、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7、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8、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9、明明在做一道整数乘法算式题时,把其中一个因数末尾的“0”漏写了,得到的结果是240,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20、芳芳在做一道整数乘法算式题时,在一个因数末尾多写了一个“0”,得到的结果是240,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21、两个数相乘,积是66,如果一个因数乘以8,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有什么变化? 二、选择题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执教人:龙映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 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我们进行口算比赛 6×1= 96×2= 6×10= 48×2= 6×100= 24×2= 2、师提出问题:你们能写下去吗?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 结这就规律。再观察,还有什么规律吗?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 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1)6╳1= 6 (2)6╳10=60 (3)6╳100=600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3、集体汇报 找各小组代表汇报。 生:(2)式与(1)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1扩大10倍是10,积6扩大10倍是60。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

师: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呢?20倍呢? 4、引导学生概括成一句话 汇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二)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师: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这几个算式,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思考(至少1分钟),然后分组交流。 3、集体汇报: 生汇报: 生1:(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生2:(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 ,积也除以4。 4、同样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 汇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0除外)。 (三)验证规律 师: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横着用口算验算。 2×48=96 20×4=80 4×48=() 10×4=() 8×48=() 5×4=()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算式,其中一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我们发现的规律相符。 (四)整体概括规律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 同桌先相互间说说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谁能用一句话将上面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师生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综合运用规律练习几道题,有信心吗?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58页做一做练习) 16×50= 32×50= 8×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则积()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8,则积() 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9,则积是()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65,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则积是() 5、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则积() 6、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则积() 7、两个因数的积是3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变为()。 8、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56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9、两个数相乘是75,如果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除以7,积是()。 10、已知A×B=400,如果A乘3,则积是(),如果B除以5,则积是()。 11、两个数相乘积是100,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积()。 12、两个因数的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是()。 13、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乘10,商()。 14、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商()。 15、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乘10,商()。 16、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10,商()。 17、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10,商()。 18、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商()。 19、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乘10,除数除以10,商()。 20、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除以10,除数乘10,商()。 21、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乘100,除数除以10,商()。 22、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乘10,除数除以100,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献爱心图片】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同学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地震灾区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笔6元,买2盒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1、学生思考后口答列出算式【出示课件】 6 × 2 = 12(元) 6 × 20 = 120(元) 6 × 200 = 1200(元) 2、师提出问题: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是什么?乘号后面的是什么?等号后面的是什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呢?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课件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课件出示】 (1)6╳2= 12(元) (2)6╳20=120(元) (3)6╳200=1200(元)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汇报。 4、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乘5呢?乘20呢? 5、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二)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这几个算式,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积的变化规律》案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请听游戏规则:老师说第一句,你们说第二句。看谁的脑子转得快!(开火车形式) 师:1只青蛙生:4条腿。 师:2只青蛙生:8条腿。 师:()只青蛙生:()条腿。 ……… 2、那么在游戏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刚才同学们是怎么算出2只青蛙8条腿的?谁能列式?(4×1=4,4×2=8,4×3=12。。。。。。) 3、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什么?等号右边的数又叫什么?(因数、因数积)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4 6×2= 20×4= 6×20= 10×4=

6×200= 5×4= 2、通过观察算式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会乘几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3、学生举例子,验证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尝试练习: (1)在4×5=20中,如果4不变,5乘 2倍,那么积也( )。 (2)在6×8=48中,如果8不变,6除以 3倍,那么积也( )。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一做: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4×13=52 24×300=7200 4×130= 24×30= 4×1300= 24×3= 40×13= 12×300= 400×13= 6×300= 3、大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千米。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大货车的2倍,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4、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算一算,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整理了: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欢愉!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胜利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 生:想 师:好,请听游戏规则:老师说第一句,你们说第二句。看谁的脑子转得快! 师:1只青蛙生:4条腿。 师:2只青蛙生:8条腿。师:( )只青蛙生:( )条腿。 师:你们脑子转得快,太棒了!那么在游戏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刚才同学们是怎么算出2只青蛙8条腿的?谁能列式?

生:42=8 师:8只青蛙呢? 生:48=32 师:20只青蛙呢? 生:420=80 师:大家都同意吗?(同意)好,真能干。提问:谁能说说在这几道乘法算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什么?等号右边的数又叫什么?(板书:因数因数积) (评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首先从创设对对子游戏这一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健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接着得出的这组算式,是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给他们胜利的体验。)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师:启发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 师:小组讨论好了。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都有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和积都例外。 生:都有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变了,积变了。 生: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变了,越变越大,积越变越大。 师:好样的,观察得真仔细! 为了便当研究,我们先给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① 4 2 = 8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24)(84)

小学三年级数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 3.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202 940 2330 0700 6003 8090 3520 80010 20030 7060 1190 184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几.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2)练习: ① 6扩大4倍是多少?② 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 200缩小20倍是多少?④ 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例6.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 ①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2倍、5倍、10倍、50倍,积也随着扩大2倍、5倍、10倍、50倍. 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练习: 123= 485=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2475= 小结:启发学生把发现的规律进行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填空练习: ①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倍. ②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倍.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表: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也().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填空题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填空题 1.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2.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缩小5倍,积()。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那么积()。4.两个因数的积是60,这时一个因数缩小4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现在的积是()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长乘3,宽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 () 6.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7.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8.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 9.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 10.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1.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2.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14.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不变,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15.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16.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17、125×80的积的末尾有()个零。 18、如果A×40=360,那么A×4=()。 19、在72×20=1440中,如果20缩小10倍,积就变成()。 20、如果4×3=12,那么(4×3)×(3÷3)=()。

《积的变化规律(李雪芳)》课堂实录

《积的变化规律》课堂实录 武汉市长征小学李雪芳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响应"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号召,武汉市长征小学与西藏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西藏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花多少钱?40盒呢?200盒呢? 师:谁来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 生:6╳2= 12(元) 师: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生:6和2是乘法中的两个因数,12是积。 师:说得好!第二个问题呢? 生:6╳40=240(元) 师:接着说第三个问题? 生:6╳200=1200(元) 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举手。(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写出来。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把发现也写出来。 80×4=()25×160=() 40×4=()25×40=() 20×4=()25×10=() 2.概括规律 (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 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⑴组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②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1)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③再引导学生讨论第(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验证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汇总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2、43页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清理海水浴场】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岛的海水浴场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清洁舒适的沙滩上游玩,筛沙车每天都在忙碌着。 “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根据图上的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筛

沙车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么多的问题我可以用一个关系式解决,你知道运用哪一个关系式吗?(学生回答) 对,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筛沙车的工作时间=筛沙车的工作总量”现在我提一个问题“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填表格(学生每人一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2、小组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遇到小组观察统计表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计算的算式再观察发现。 80×5=400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积的变化规律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积的变 化规律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口算:30×400= 26×100=10×650= 6×110=2.导入:动车的速度可达6千米/分钟,算一算它开2分钟会行多少千米?20分钟呢?200分钟呢?引导发现:随着动车行的时间越来越多,所行的路

程越来越长。同学们,在刚刚所列的三个乘法算式中,它们之间的因数有什么变化,积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的(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一】、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3)1、观察下面一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6×2=12 6×20=120 6×200=120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你能根据上面算式发现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一组算式吗?试试看 3×100= 9×100= 27×100=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一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2)20×4=80 5×4=XX×4=40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4、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二】、验证规律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0 ×3= 15×5=200×3= 150×5=XX×3=

积的变化规律.doc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59页内容。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一次飞跃,它是学生的思维由单一、松散向灵活、多样化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法口算、笔算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学生对以前所学乘法计算的一个规律性的总结,它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探索能力,本节课在教学安排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去探究新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1、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情感与态度: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迁移旧知,巧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相互了解了,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你们的计算能力强不强?真的很强吗?我可找到对手了。2、543+380=()1、543+382=()3、546+382=()师:出示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有困难的同学可笔算。师:

大家算的真的挺快啊,这是个小小的热身,比赛开始。出示2 题,这么快啊,快说说你是怎么算的?预设:生:我发 现543是一样的,382变成380少了2。所以我想,和也少2, 就是923。师板书学生的发现。师:好眼力,通过你的细心 观察,发现了规律,还能利用规律,形成了计算的技巧。敢不敢 再来一道。出示3题。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的说出了结 果,有困难的学生也会了方法。师:说说你为什么算的快? 预设:我发现,382没变,546比543多3,所以,和也多3,就 是928。师:你能不能把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话说说呢? 预设:如果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加几,和就加几,要是另 一个加数减几,和就减几。师:(小结)我们发现,在加法 中,和的变化与加数有关系。在乘法中,积发生变化,猜猜会和 谁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积的变化 规律”。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小小的巧算环节,兼顾着不 同学生的需求,会使学生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将学生的学习兴 趣充分调动起来了,由不会巧算到算得很快。同时为探究积的变 化规律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很自然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去 探究新知。也暗示了先观察,再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这一探 究的方法。)二、引导观察,巧探究。积的变化规律也 需要在算式中发现。6×2= 5×4=6×20= 10×4=6×200= 20×4=师:先自己算算,再想 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汇报:

《积的变化规律》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材分析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我们组这次研讨的课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现在先由我代表我们教研组给大家进行这节课的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2.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呈现形式(出教材图) 接着是新课后的练习,这部分的内容将由我们组的其它老师进行相关的介绍。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探索、分析的能力,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很困难。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益。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联系本课内容,我们制定的知识目标为: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制定的过程目标是: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我们制定的情感目标为: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 我们把: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难点: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要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我们认为: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是关键。 这样的教学是“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既尊重和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教研组对《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所做的教材分析,谢谢大家!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20千克呢?200千克呢? 列式: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由三道乘法算式引入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自学提示: 认真观察刚才的算式,按下面方法思考研究本节知识: 1、仔细观察三个算式,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

2、试试总结出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引导学生将两条规律合成一条: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4)即时练习: 根据8 ×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 ×50= 32 ×50= 8 ×25=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因数乘以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10,积也乘以10。()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2) 3)一块560平方米的绿地,宽是8米,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观看视频《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一、以嶷导学激趣导入 1、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算出答案(因为他发现了规律) 是啊!用规律解决问题真的很好。同学们愿意和高斯一样探究规律吗(愿意)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3、板书:6×2=12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积(12) 同学们想一想:积的变化会与谁有关系呢(因数)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1、教师出示6×2=12 ×10×10 6×20=120 ×2×2(1)从这三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20=240(2)是不是只有这3道算式中有这样的规律 ÷3÷3 4×20=80(3)同学们也写一道乘法算式,试一试,看一看有这样的规律吗(4)学生尝试写一写,2名学生板书,订正,并 说一说变化的规律,其余学生 小组交换订正。 (5)看来数学中真的有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

总结出来吧!(学生一边说,教师板书:两 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随着乘几。) 2、如果我把其中的一个因数除以3,积又会怎么变呢(教师接着上面算式板书) (1)(2)(3)(4)(5)同上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1、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 2、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 3、根据8×50=400,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只是把其中的一个因数变化了,如果我们把两个因数都变化, 积又会怎么变化呢出示3×4=12 (3×2)×(4×3)=12×()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小学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能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于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初步了解变化规律(两个因数都变)。 2、过程与方法: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水果超市里的杨梅进行活动大促销,促销价是每千克6元,爸爸买了2千克杨梅,需付多少钱?(指名口头列式计算)妈妈也买了20千克杨梅做杨梅酒,需付多少钱?(指名口头列式计算)后来活动结束了,回到了原价:每千克12元,小张的单位搞活动,买了20千克杨梅,需付多少钱?(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师生探究,发现规律 1、下面我们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①从上往下看,第一道与第二道之间是第一个因数6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②从上往下看,第二道与第三道之间是第二个因数2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标出相应的符号。) 2、小结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我们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多举例子,看看是否能得出相同的结论。那么这里是否每个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每个同学都自己写一组乘法算式,将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看看积是怎样变化的。 ①学生动手写。 ②投影反馈,两生介绍,重点引导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乘一个数后的积是多少,是否相等? ③小结:研究了那么多的算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根据回答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4、师:因数可以乘一个数,还可以怎样变?(除以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猜测,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这个结论对不对,我们一起用验算第一个结论的方法也写一组乘法算式,将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看看积是怎样变化的。 ①学生动手写。 ②一生板书到黑板上,并介绍自己是如何验证的。 ③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刚才猜的结论是正确的。谁能把结论再说一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