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小品文里的艺术世界

苏轼小品文里的艺术世界

苏轼小品文里的艺术世界

小品文缘自佛教译经,佛教经文依长短而分为?大品?、?小品?,自唐以来,文人借以称呼短小的序跋题记。

小品文具有独抒性灵的作用,现当代周作人闲适淡雅的小品文无疑是文坛的珍珠,而先之前的苏轼更是写作小品文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为苏轼贬黄州之作,苏轼的大量写作小品文亦是从此时起。此篇有时间、有事件、有感想,不亚于周作人之《乌篷船》,然其高人之处则在?闲人?二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同时期写作的另一篇小品文《书临皋亭》:

东坡居士醉酒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棻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东坡被贬黄州,由荣华富贵、声名显赫之朝廷要员,一夜间浪迹黄州,与?酒??月??文化?为伴。大多数文人遭贬则?愤世嫉俗?、?呼天抢地?,而苏轼却?醉酒饭饱,倚于几上?,?若有思而无所思?,真一个?闲人?!

如果说东坡小品文之精神实质在?闲人?,其艺术要领则在?突转?手法的娴熟运用。苏轼为诗、为词、为文,往往先置自己于绝境,待到无路可走之时,又来一个突转,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叹之余,久有回味。此亦其?闲人?的境界?旷达?。

写于儋州的一篇小品文《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当其正在思索?如何得到?之时,笔锋一转,?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转得是如此巧妙,转得是如此合情合理,一点也不感到突兀。?伟大是不可重复的?,苏轼的伟大正在于后世无有能效之者,或得鱼,或得筌,无有倍之者。

然而,更令人亲切于东坡小品文的,还在于其雅谑的文风。苏轼不同于刘禹锡的讥讽,他给人的是一种可亲近于其人的?玩笑?。面临重大的事件,身处于尴尬的场面,当紧绷的弦一触即发时,轻松地玩笑是绝等的良药。道理人人知道,

可行之于实际的则鲜矣。《试笔自书》云: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苏轼贬至海南岛,以蚂蚁附于盆水浮芥比喻自己漂泊海上,几时得与亲人相见,几时得归故里。以蚁出而涕,诙谐地刻画出自己的心声,不可不称之为东坡居士俏皮的一面。让我们再一次返回头来,前面列举的三篇小品文中,亦不乏雅谑之处,得其少且隐焉。《记承天寺夜游》中,写?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精妙而会心一笑。《书临皋亭》尾声之?惭愧惭愧?,脑中的弦又再次弹起轻快的乐章。《记游松风亭》正当诗人寻思?如何得到??之时,发出?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既是对前问的喻达,又不乏如鱼脱钩,释去羁绊,轻松自在之理趣。

苏轼,宋代最伟大之文豪,其为文也,心境之旷达,手法之突转与浑融汇通,其文风之雅趣俏皮。古人为之一而称名于世者备焉,东坡具之三而融会贯通。我辈若可持其本而学其道,得之一二乎,何愁天下不运于掌耶?

技术手法上的成功,并不能说明作品就一定成功。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不能胜质。苏轼小品文取得绝高的艺术成就,在于其写景状物的形神兼备,他的?胸有成竹?理论,他的?形似?、?神似?理论。然而最能代表其文学精神的首推?文以载道?思想,苏轼是一个自觉为理论创作的文人,他的文章多是道先行,文述之。多数文章的不成功之处也在于此,?质胜文则野?吗。而小品文写作无忧无惧,因而不仅能传道,更能表现东坡才学和才气,以有限之意象,达不尽之情意,所谓文已尽而意无穷也。东坡之文,至此而入绝境,后世莫之为继者。

另补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供深领悟。有上下文之基础,读之亦快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