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

让政治课堂真正回归生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滚滚而来的今天,当教师用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教师定位:倾听与共舞。

从本质来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说“不”。难怪,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把“缺服务意识”列为第一。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其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倾听与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不妨让政治课堂也呈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新气象;同时,“蹲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政治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先生教书,学生念书” ,只重视“书”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以人为本”,切实提高教学的发展功效与育人功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老师只是导演、是配角,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要求我们老师要大胆转变角色,要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方式,要善于扮演导演角色把学生推上“舞台”由他们去“表演”,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想,同时老师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活而不乱,一堂课就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秩序井然地得以完成,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从偏重于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多维目标转变。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时虽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贯彻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方面:尽管新课程改革要求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决不意味着可以不要这些基本知识。在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分类中,基础性的应该是了解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知识和要求,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获得对这些知识的分析、选择、判断和决策能力,提高主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教学内容: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取向转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取向。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教材活着,不是为现实生活活着,也不是为理想生活活着。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讲价值观的内容时,举例都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精英作为典型人物,与学生的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就很难产生共鸣。

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

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

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

“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

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

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

资源。例如,在讲解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时,一个较好的方

法就是向学生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或者让学生走进生活

中去观察,通过学生亲身体会来掌握知识。

四、教学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

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

[案例] 美国孩子的一节历史课

一天上课,达塔老师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们纷纷嚷嚷:“这不太公平,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商店里真的不是这个价钱啊!”“我的钱买了纸就不够午饭了,怎么办?”“怎么别的老师不收我们的钱?”看着学生们的各种表情,沮丧、吃惊、生气、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脸都憋得通红。老师低下头,再说:“对不起,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办。”孩子们持续不安,老师坚持要收钱再发纸测验。一些平时的乖孩产,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闷头解答。只见最后一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请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里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上述案例中,达塔老师不是按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讲授学习内容,而是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借鉴上述案例,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重演、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去掌握政治学科的思想方法,去发展政治学科的思维素质。

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因此,

我们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生会自主学习。在平时的

教学中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善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调查式等方式教学,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一些主观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谈他们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会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的问题,促使他们个性的成长,锻炼全面的素质能力,而不是将书本内容作为教条来死记硬背。

五、教学环境:从封闭、专制向开放、民主转化

教学时空方面:以往的教学,一般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空间单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教学时间也并不一定要固定在每周两课时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去获得信息,或可以利用网络或利用图书报刊资料,比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使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有更新更深的认识。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新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生关系方面: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六、教学手段:由单一向多元转化。

要不断转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的,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生动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录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看电视中的公益广

告,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有人说,,如果学生的问题难到了老师,这就是教育的成功。而中国的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了,“全都懂了!”是最理想的结果。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思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教师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关键的一步是要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而政治课本身理论性强,趣味性少,如果不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感觉枯燥无味。思想政治课如果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一节课的方式进行,必然要被淘汰。

总之,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克隆,也不仅仅是能力的强化,教育的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让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让教师更正确定位,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不就是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的目标所在吗?

高中政治学习的一般方法

1. 预习:老师布置预习思考题;学生列出预习提纲,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做到持之以恒。

2.上课:专心上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做好笔记。做好笔记可以调动多个器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且为学习和复习提供宝贵的资料。

3.课后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巩固.共同整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4.多思多用,孰能生巧,掌握解题方法。

总之,学有法则,学无定法。每个同学在学习这个问题上要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而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照搬别人的方法。万事开头难,但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做好上述工作,就会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一生受益。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般学习方法

1.预习。搞好预习要求做到:(1)列预习提要;(2)做好笔记;(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4)持之以恒。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

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3.课后及时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另类”学习方法

1 精心记录整理笔记——做到知识归纳和延伸。书本上是分散的知识,只有抄到了笔记本上,把重点、难点、关键点抄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才更容易回顾自己的学习,才能更容易回苏自己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学会做笔记,千万不要怕烦。此外,记录整理笔记对于我们长期的学习有积极作用,会带来更长时间的利用和更大空间的知识运用。

2 用心做好章节复习——争取把教材读薄,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也可以与社会现实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建构。比如经济常识中的商品、货币、价格、通货膨胀、消费、分配、投资、消费、外汇、股票等。

3 最准确简明的记忆——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记忆是不断反复的事情,如果说第一次记忆使知识点映在了大脑表层,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就可以使知识点深入你的内心,即使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记忆空白。记忆靠的是心,用心记,就真记住了。每天给自己点任务,考前给自己一份计划,按目录──知识点──知识点内容的系统去记,就可以把内容都很透彻地记住。

三、重视政治答题的规范化

“怎样答题”对政治学科而言也是学生要掌握的一个提高成绩的重要方法。选择题首先要注意每一道题的要求是什么,注意“逆向”和“因果”选择题,然后对每一个选项进行分析,找出陷阱、找出错误的关键词,然后予以排除(一般来说错误的选项肯定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通过适当练习可以提高答主观题的水平。

解答主观题,在审清材料的同时,还须明确(1)设问的规定性和要求,共有几问?限定在哪个范围内等;(2)带着设问仔细阅读背景材料(文字),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抓住关键词等;(3)结合材料设问,寻找所需知识

的切入点,是考什么知识点;(4)把理论知识及内容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或归纳(怎样体现)、或演绎(怎样进行)。同时还要注意答主观题有几个切忌:(1)切忌在不明确题目所考内容之前匆匆下笔;(2)切忌潦草让人无法看清;(3)切忌离开课本泛泛而谈;(4)切忌毫无章节缺乏逻辑性。

学习政治确实需要软件“悟性”及“记忆力”,我认为两者并非完全天生的,而是后天练习可以发展的。越是思考就越会思考,越是勤记就记得越快。毕竟,勤能补拙是良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让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引爆心中的火药,点燃灿烂的智慧之花!

一、高中政治学习一般方法

学习就是一边是学,一边是习。“学”主要是指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习”主要是自我检测和运用(练习,考试,和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前者重在知识的理解、记忆。后者重在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1.预习:搞好预习要求做到:

(1)列预习提要:要带着老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去预习,边读边思,并列出提要,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可以利用标题、不同字体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体系,以便我们有轻有重、有精有粗地阅读教材。

(2)做好笔记:

在书上,做出眉批,在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哪些

是语言叙述属文法方面的内容,可以不管它。另外自己还要规定一些常用符号如△,☆,━等,可以加上框、线、点、圈、标号、点评、注释符号,留下预习的“痕迹”。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品质。在预习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教材本身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掌握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持之以恒:搞好预习还必须有决心、有恒心、有自信心。预习是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和运用检测良性循环学习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只有坚持一个时期才能看到效果。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听课要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握老师如何分析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老师提出问题,要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还可利用教材的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忆一忆、

说一说、算一算、查一查,以及小资料、语录等栏目促进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只要长期坚持下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听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地做笔记也是检验是否能调动多个学习器官听讲及听课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笔记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对我们的学帮助很大。笔记内容不能仅限于老师的板书提纲。它还应包括:

(1)老师对课本上落后于社会现实的知识进行的更正补充。

(2)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这种问题因人而异。预习时的难点也是听课时的重点,把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在笔记中,复习时多加思考,可使知识掌握得更加巩固。

(3)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4)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和对易混淆知识进行的对比。如高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老师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大家积极思维而补充的具体实例和课本上一目了然的知识是没有必要记录的。这四个方面其实也是我们听课的重

点。

有的同学说,我也想思考,就是不知道怎么思考。这点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培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主动思考呢?

(1)注意知识的积累;

(2)增加感性材料的储备;

(3)学会一些思维方法: 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等等;

(4)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

经过以上过程,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3.课后及时复习---复习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忆:回忆学习了哪些知识,重点是什么,教师是如何

分析和解决知识的,象过电影一样。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相互启发,补充回忆,可以按笔记回忆,也可以按教材纲目回忆。

(2)读:读书、笔记,同回忆对照,这样就不仅加深了记忆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

(3)思:把新知识归纳形成一个小系统,让知识各就各位。然后纳入到所学知识的大系统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或知识坐标。

二、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1)运用记忆技巧:

例如,将关键词提炼出来着重记忆,最后将其他词汇补充完整形成完整记忆。

又如联想记忆,

做好知识的迁移,知识是有连带性的,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新视角、新层面的认识,这时我们不必重新记忆,只需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加工即可。

再如协同记忆,多种感官联动,耳听,眼看,手写,口念,效果可能好些。

记忆的方法很多,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方法。

(2)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时间与遗忘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对待遗忘最好的良药就是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定时复习,巩固记忆;经过多次复习后,知识即可成为长久记忆。

(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常说常用,随时随地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说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如用价值规律说明钢材价格的升降。改变学习形式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而且语言要规范、运用政治术语要准确。

(4)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首先要仔细比较这些知识点的异同,找出它们相同和相异的原因,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它们放在一起掌握,第二,找出区

分的关键词;整理出比较表,使异同一目了然。第三,把这些知识点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如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价格,只有研究价格的背后时我们才用价值。总之要比较异同,整理异同。

(5)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的同学常有这样的问题:对老师上的每一节课都能听懂,但总觉得知识非常零散。搞不清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高中政治所学的知识是科学理论的常识性知识,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每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由此看来,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要想比较熟练科学地驾驭知识间的联系,就要掌握发现知识联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1)有意识地自己动手整理知识体系。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先从课题或节题(中心)入手,逐渐细化知识点,认真思考本课或本节为什么包含这些知识,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对本课或本节知识进行阐述的,把能够准确反映知识间关系的内容用尽可能简短的词句甚至用一个词概括出来,用不同方向的箭头将知识连接起来,这样你就可以自己绘制一个知识体系图,这种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间的横向、纵向和隐性联系较为科学准确地挖掘出来。如果能经常进行上述工作,就会提高构建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扩而广之,你可以对整册书包含的内容进行整理和

概括,对一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

(2)重视一册书的前言部分,前言是对本书所学内容的整体介绍。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把知识置于整体当中去认识。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自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知识,能够经常去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3)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教学原则和重要的学习方法,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发现和积累一些感性材料,自觉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认识和分析一个问题。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可以对同一类社会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找出解决这类问题一般使用的理论知识,以实际材料为背景构建一种新的知识联系。如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活动与成果等。

(4)借助教参中列出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但这一方法远没有前面的方法好,因为没有经过自己消化,拿来主义的东西效果不会太好。

掌握知识体系不但有助于牢固的掌握概念和原理,还能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科学的知识网络。

三、学会知识运用,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应试成绩

有的同学感到,知识背过了,但做题时却不知如何下笔,成绩提高不快。这涉及如何驾驭和运用知识的问题,

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过”,要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想熟练灵活的运用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下功夫:

首先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除了在试卷上“纸上谈兵”外,应该将提高能力的工作放在平时,注意知识和感性材料的积累。实践证明,政治学科的高分同学都具有知识广博的共同特点;

其次要培养理解分析知识的能力。将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放在平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知识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要从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

第三要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注重建构知识体系,学会用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问题,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就是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掌握一些审题和答题技巧,是提高我们应试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想掌握科学的审题和答题方法,就必须要了解政治试题的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

这个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简单办法是对材料进行提炼,找出“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对选择题来说,审清题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题肢,将剩下的题肢与题干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解答主观题,在审清材料的同时,还须明确(1)设问的规定性和要求,共有几问?限定在哪个范围内等;(2)带着设问仔细阅读背景材料(文字),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抓住关键词等;(3)结合材料设问,寻找所需知识的切入点,是考什么知识点;(4)把理论知识及内容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或归纳(怎样体现)、或演绎(怎样进行)。

总之,学有法则,学无定法。每个同学在学习这个问题上要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而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照搬别人的方法。万事开头难,但如果你能够长期坚持做好上述工作,就会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你一生受益。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解读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解读 发表时间:2009-06-16T14:21:27.687Z 来源:《文科爱好者》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缪昌贵(姜堰市第四中学江苏姜堰 225500) [导读]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离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 ; 回归生活;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G 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04-01 新课程要“回归”生活,意味着旧课程“脱离”生活。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旧课程建设方面最大的失误就在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课程过于强调道德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世界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这种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也往往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把道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来灌输,试图依靠强制、灌输的方式把道德规范“嫁接”到学生的身上。这种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课程迫使学生在教学中戴着面具,做着痛苦的表演,致使学生感到无尽的厌倦和压抑,从而制约着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针对旧课程的上述弊端,回归生活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强音。新课程设立了三个基本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第二个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第三个理念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三个理念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完整体系,字里行间充分地体现了课程内容力求回归学生生活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就是要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叙事题材,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建设,正是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将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和国情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生活主题模块;教材内容的呈现,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为主要素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生活实例之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的探究、体验的学习,激发、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较好地实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教材,为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因此,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给教师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放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 长期以来,在科学认识论的支配下,课堂教学是教师为教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知识而学习;教师是道德的说教者、知识的占有者和灌输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知识教学,效果低微。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程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以提升生活质量为宗旨的教学,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科学认识论的局限,从学生生活世界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教学不应再是以教材为媒介的师传生的特殊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生活过程。教学活动不应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应成为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过程。 新课程特强调教师不应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把教材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全部的课程资源;意味着教学内容应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和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相比,教材的内容受其时空、地域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中引用的案例、材料也难免会显得陈旧、老化。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变通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适时适度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善于赋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促使学生的生活是健康的、积极的。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着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起着深刻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肥沃土壤。从学科教学的功能来看,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发展,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把握其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回模拟化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辨认、讨论、分析生活现象,让他们在矛盾冲突中进行正确的价值抉择,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我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只有强化生活实践环节,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魅力,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浅谈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

浅谈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 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上,也就是要使数学学习生活化,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引入生活实际数学联系生活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学情境化,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合理选组教材,极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提炼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学习“有理数加减法”的内容时我改变了原来教法,让学生做老板,通过对收入、支出以及赢余体验,加强对有理数加减法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再者,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组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 二、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生活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传统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新课程则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知识与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多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的'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调配类”问题时,先让学生观看一工厂需调运货物的的录像。问学生:“如果你是厂长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说:“我想了解车辆的吨位、价格和运输的里程?”老师接着出示价格表:“你有哪些方案?根据你设计的方案,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方案可以减少开支,从而得到最佳的方案,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将所学数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这也是我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题目(精选标题118个)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题目(精选标题118个)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以下是整理好的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论文题目118个,供大家参考。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题目一: 1、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2、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植入分析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小学思想品德课开展游戏教学的路径探索 5、结合体验活动,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6、德育的主体性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7、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独立品格的塑造 8、小学思想品德情感牵引教学探讨 9、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0、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的分析 11、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12、“班班通”设备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

1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14、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讨 15、小学思想品德创新教学策略浅析 16、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17、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18、论如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19、四川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及其对策 20、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2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2、教育游戏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3、家校联合方式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24、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25、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题目二: 26、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激情”教育分析 27、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思考 28、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 29、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30、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31、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要义

让思品课堂回归生活

让思品课堂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2012-06-28T10:39:23.2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09期供稿作者:彭南玉[导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彭南玉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七小学154002 面对新课程改革,经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了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要让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教师就应该注重细节,这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的意义重大,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身边发现的能够带给大家快乐的事情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在分享快乐的同时也知道和了解了身边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快乐。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问我和提醒我:“老师,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啊?”“老师,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 三、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细节决定成败,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记得在师范读书时,老师曾在课堂上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有一位上课非常认真的老师,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也变得暗然失色了。 总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现实感受与体验,只有经过长期的正确影响和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等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为学生的每一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案例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追寻高雅生活》教学案例 进修学院江宏 案例背景: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内容,教师事先考虑到课题可能与学生的理解有点距离,上课时有意改了课题为《追寻健康的生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从课题上看,本课的设计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学生辨别“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生活。教师的巧妙设计突破的我们预先是设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描述: 以歌曲导入,播放,熟悉的画面,轻快优美的旋律很快就把学生课间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学生们也轻声地跟着哼了起来。 师:刚才我们所看的校园MTV是我们学校的缩影,从中你们看到了我们的校园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生1:我看到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生2:我看到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场面。 生3:我还看到我们在学校中获得了荣誉。 生4:我看到画面中老师和我们同学的关系得融洽-------。 学生尽可能的把他们在MTV中所看到的一切表述出来,他们热情高涨,似乎意犹未尽。教师看出了同学们的心思,让学生继续这个话题。 师:在学校里,你们还喜欢并参加的活动有哪些? 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平时所喜欢的各种活动,教师接着提问:这些活动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呢? 生:强身健体、增强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 师:这些都是健康生活。 为了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教师举了一个在学生中经常会碰上的一个事例,出示屏幕: 小辉是个初一学生,有一天,数学老师给大家看了两幅图片,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下课后,小辉会怎样做呢? 同学们的兴致很快就调动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了学生的答案,留给了学生遐想的空间。 教师让学生说出小辉各种可能的做法后,然后展示屏幕,小辉当时的真实做法: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小辉继续思考,但始终想不明白。两个三角形底、高都是一样的啊,这样说来面积都是一样的,如果缺了一块,难道是三角形面积定理有错?他用了6种方法都没找出结果,他的同桌嘲笑他:“算了吧,你已经失败6次了!” 师:面对挫折,小辉会怎么说? 教师继续利用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来猜想小辉会说些什么,继而推测他会采取的行动,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之后展示结果: 小辉回驳道“我的成果就是知道这六种方法都行不通!哈哈,我一定能找到区别!”终于,他发现了“谜底”,原来是我们的视觉出现了偏差……小辉也从此对数学

让思品学科课堂绽放光彩

让思品学科课堂绽放光彩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同时兼顾思品课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思品课是一个学科,而思想品德教育是随时随处的,作为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这样而重课外轻课堂。思品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思品课程的有效实施,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渠道作用。要让思品课堂活起来,我认为有几个要点: 一.开发利用生活经验,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动物朋友》一课时,为了让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没有养过小动物,我便提前让他们饲养动物,培养和小动物之间的感情。有的学生曾经养过小动物,我让他们回想和小动物相处的时光,搜集一些照片等资料,甚至让他们把心爱的动物朋友带到课堂上,让他们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品德课常见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有:1、讨论;2.资料调查;3.现场调查。 讨论是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广泛的调查搜集把空白说教的书面转化为神奇有趣的生活接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调查活动则适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学习。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一节精彩的思品课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应该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性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内容的定位要准确。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思品课的精品课堂研究。其中我担任了二年级思品课第二课第二课时《可爱的小动物》一课的教学。刚开始研究时,我把三个课时的内容混淆了,没有弄明白编者的意图,没有充分拓展第二课时的内容,反而把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前加了进去。这样做既没有突出教学重点,也没有突破教学难点,反而误导了学生,让学生把“小动物”和“野生动物”混淆了。经过深刻的反思,我认为思品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应该先对教

让实例走进政治课堂

让实例走进政治课堂 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发挥着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为了更好的担负起双重教育的任务,改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抽象乏味、理论性强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适应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生活为本的新教学理念,笔者在初三教学中尝试让具体的生活实例走进课堂,使枯燥的政治课趣味化,让生活与教材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领悟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和观点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道理。 一、实例走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是学生的“内燃机”,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给学生留下了索然无味的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例时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要取材于那些大家都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者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实例,让学生感觉到这些材料是真实的、亲近的,而不是虚假的。例如:学习《奋斗成就未来》这节课时,笔者选用学生熟悉的三个既有趣又耐人寻味的加法等式,袁隆平等式:灵感=知识+汗水;爱迪生等式: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爱因斯坦等式: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课堂上,材料一出现马上激起了学生好奇、新异的心理,接下来,笔者根据学习内容设置以下问题:(1)上述三个等式对青少年学生有何启示?(2)上述三个等式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何启示?事实证明,恰当地运用实例进行政治课教学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它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二、实例走进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本领。这种能力在初中政治课学习方面表现为,学生在考试中分析和解答来自生活的各种材料型题目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正确应对的能力,两者相比,后一种能力显然更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使之通过认真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目的。例如,在对《奋斗成就未来》一课的实例分析时,可让学生探究:(1)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为什么还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2)中学生应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精神?上述两个问题可通过学生互动得到解决,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也体现了教师应教给青少年今后生活有用的知识和本领的新课程理念。 三、实例走进课堂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人文关怀,建立“人本化”的课堂。让实例走进课堂,是文本与人本的交融,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思品课如何结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思品课如何结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发表时间:2009-06-11T13:11:46.500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何永海(丰宁波罗诺中学河北丰宁068350) [导读]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之水,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 【摘要】本文从一、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二、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四个结合两个方面讲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 Let the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lesson teaching return to return life——Think how the article lesson combine the student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 movable preliminary studyHe Yong-mei 【Abstract】This text from a, open an exhibition's socie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of form, contents;Two, open an exhibition socie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 activity want to pay attention to 4 to combine 2 to relate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lesson teaching a root to only plant vivid, abundant of reality life world inside, the ability have with hour accompany enter of life vitality. 【Key words】Thought moral qualities lesson; Teaching; The society is comprehensive fulfillment activity; Return to return a life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之水,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让学生通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围绕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落实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倡的 “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这一理念。结合我在初中的教学实践,就平时采用的几种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活动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1. 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根据新课程要求,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内容及其丰富,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校内到校外,易操作的原则,在平时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1开展课前生活事例评析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日常教学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每节课前让两名学生来讲评生活事例,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内容要真、准、新,并作简要的评论,发布者由全班同学轮流担任,然后再经过点评、讨论,以达到共识。例如,有学生从“是节约用水,还是破坏保护环境?”的角度去评析个别人将衣服用绳子吊到月湖里去洗的事时,我借机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法》的有关内容,并让学生列举出社会上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种种现象,并指出哪些现象是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哪些是不符合,哪些有待改进的。通过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提高了环保意识。开展课前生活事例评析活动目的是将课本外、课堂外鲜活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用课本上的知识去分析这些事例材料,或用自己了解到的新闻事例来解释课本中的相关道理,利用学生对事件产生的情感触动,去体验、分析、反思社会生活,让他们感悟出做人道理,以达到教育目的。这种做法贴近学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感受自我教育的氛围。思品教学与其它学科的不同在于前者帮助学生完成从认识到领悟,从领悟到养成的两次转变。而承载这两个转变的最理想的途径,便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对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眼里每一次实践活动对未来生活都赋予了真实的意义。一项训练耐挫能力的登山活动,有可能是他未来坚强意志的一次锻炼;一次在游戏中的合作是会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一项评选“礼仪标兵”的活动,使学生成为懂礼仪的讲文明的合格中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思品课教育的针对性、指导性、实效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补充、优化和融洽已有的道德体验,有助于他们妥善处理现实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把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具体的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形式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几遍还顶用。 1.3利用本土教育资源,点面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本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参观访问就是要求学生从正在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如学生可以通过对社区、企业、农村、商店、部队、展览馆等地访问,去了解社会、了解历史、走进生活,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补充和理解。在完全开放的范围中进行自我认识的建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主动把自己所得到的信息资源,社会生活中感受,引进教学中来,去讨论课本中有关问题,受到的教育和启发的真实性就相对比较高。通过活动以事实唤起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以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参与度高,从而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1.4服务社会,促使学生的道德践行,初步感悟人生的价值。服务社会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帮助孤老,爱心捐助、进行环保宣传、法制宣传、维护交通秩序,植树造林,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等志愿者活动,其目的在于以展现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心,逐步培育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组织学生参加这一服务活动既可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如参加慈善一日捐、环保宣传等,也可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同步进行。如在讲《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孝亲敬长”,我利用星期天时间,组成学生志愿者,去社区敬老院开展志愿者活动,在替老人打扫卫生、聊天、喂饭,还为老人表演节目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还与校团委的活动结合与孤寡老人、退休教师、居委会保持联系,每月轮流上门服务。活动使学生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感悟到了人生价值的所在: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过帮助,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他人和社会。这对于培养现代公民是非常重要的。服务社会活动本身直接体现了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的要求,是学以致用,回报社会,回归生活的体现;同时参加活动又可以反过来促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理解。 2. 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四个结合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活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在实施中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保证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协调好活动过程中相关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笔者认为要注意四个结合: 2.1是把时代要求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目标全面化。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但又不能割裂历史、排斥传统文化,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既体现历史的传承又保持时代的活力,注重实效,不断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2.2是把知与行结合起来,实现教育行为的科学化。“知”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行”就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并逐步形成自觉行动。所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用丰富的知识和德育素材来做活动的铺垫,再通过活动去实现知、情、意、行的整合,凸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性、实践性、主动性、内在性,来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当今社会正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 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 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因此课改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 践数学之利,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 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我们发现可以扣紧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1、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 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 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 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 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 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 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 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数字符 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另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上这节课的时候,以“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引入新课,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到广阔的大海边,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太 阳从海平面慢慢地升起的画面,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以下 四个步骤进行: (1).勾勒形态 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勾勒出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地升起直至离开海平面的轮廓。 (2).染上色彩抽象出数学模型 在头脑中想象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蓝 色的平静的海平面,红色的朝阳。海平面的尽头象是一条直线,红色的太阳象是一个圆。 (3).使抽象出数学模型的生活画面动起来

让品德之花绽放

体验让品德之花绽放 定远县职工子弟小学蒋海燕 【内容摘要】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靠单纯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而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亲身体验,不断积累,才能逐步养成的。品德课程是一个以儿童的体验和行为实践为主的课程。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实践。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不断的实践、体验,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实践体验成长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模拟生活情境,加强品德引导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只局限于课堂上,而不指向现实生活,它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是的,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只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构建有赖于原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因此,我们有目的地在课堂中采用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道德认识,在生活体验中规范言行。比如:在教学学生理解“礼貌用语”、“礼貌动作”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梅梅到叔叔家做客要先干什么?当叔叔请梅梅坐下倒茶给她喝时,她应怎么做?跟叔叔告别时,她应怎么做?”并通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进一步巩固深化了学生的礼貌规范。同时我又设计了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按礼貌热情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现了课本中的礼貌热情待人的情境,还调动了生活中原有的积累,弥补了生活中不到位的礼貌缺失,使学生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规范、丰富。 二、学会活用教材,进行有效互动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因为这是源于生命本体的内在的深层的东西。而关于道德的知识,他们接受得最多,如果不能激活个体的体验,那么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个体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这种道德知识就如假牙、假发,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学习情境,使儿童在学习中体验。想办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建立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形成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儿童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达到教材所承载和传达

思想品德课要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要回归生活 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得五大趋势和特征,即: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回归“生活世界”、社会与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百花齐放的社会适应性等。这些先生无一不在提醒思想品德老师,我们所教学校不像语、数、外,最终看学生考了多少分,我们的学科是一本净化学生灵魂,塑造高素质人才以服务社会,回归生活,让人能幸福生活的一门学科。 《弟子规》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这里面首先和其次要做的,要学的,都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范畴。如:《孝敬父母》、《诚信使你我走得更近》、《交往有艺术》、《承担责任》等等,每一课的内容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思想品德课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硬塞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听起来毫无兴趣,常常出现上课打瞌睡、玩手机、写其他作业的情况,不把思想品德课当作一堂真正的课来上,放纵自己。甚至有同学认为学了对自己的成绩和生活没什么意义,学不学也没什么影响,觉得这样一种学科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一上课就找其他事做,没真正投入这节课中间来。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基本实施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情景(导入)——课堂教学(分析)——生活经验(回归)”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把生活原型与教材知识结合,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把生活中的问题展示在学习中,让他们学以致用,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与生活沟通。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体现。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让生活融入学习,学习指导生活,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期待思想品德课,关注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真正起到服务于生活的作用。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李亮凤 摘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生活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知识、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防工程建设数据处理。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悟生活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去引导学生学习,以便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源于生活。 1、联系实际生活,实现课前开放,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工作。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积极把数学的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有利于新知

识学习的生活实践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小数与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去超市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如教学“一分能干什么”之前,让学生在课前体会一分能干些什么事情?测自己一分钟的心跳数量;测量自己一分钟能走多少米;一分钟能阅读多少个字,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也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学生就会到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而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现实生活直接相关,这样的数学并不神秘抽象了,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准备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李老师今年(2008年)准备过第10个生日,而儿子明明过第13个生日,妈妈和儿子今年各是多少岁?”提出问题后,我并没有就此进行新课的导入,而是在引导学生的认知的冲突时,逐一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 (2)现在妈妈的生日反而比儿子的少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生日跟什么有关系? (4)妈妈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顺势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这样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心理平衡,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