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第5版)》常见问题

《计算机网络(第5版)》常见问题

《计算机网络(第5版)》常见问题
《计算机网络(第5版)》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目录

第1章概述

问题1-1:―主机‖和―计算机‖一样不一样?

问题1-2:能否说:―电路交换和面向连接是等同的,而分组交换和无连接是等同的‖?

问题1-3:因特网使用的IP协议是无连接的,因此其传输是不可靠的。这样容易使人们感到因特网很不可靠。那么为什么当初不把因特网的传输设计成为可靠的?

问题1-4:在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中,如果下面的一层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那么在上面的一层是否也必须使用同样性质的服务呢?或者说,是否我们可以在各层任意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呢?

问题1-5:在运输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6:在数据链路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7:TCP/IP的体系结构到底是四层还是五层?

问题1-8:我们常说―分组交换‖。但又常说―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或―路由器转发帧‖。究竟―分组‖一词应当用在什么场合?

问题1-9:到商店购买可一个希捷公司生产的80 G的硬盘。安装到电脑上以后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发现在该磁盘的―属性‖中只有74.5 G。是不是商店出了差错?

问题1-10:有这样的说法:习惯上,人们都将网络的―带宽‖作为网络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这样的说法有何根据?

问题1-11:有时可听到人们将―带宽为10 Mb/s的以太网‖说成是―速率(或速度)为10 Mb/s的以太网‖或―10兆速率(或速度)的以太网‖。试问这样的说法正确否?

问题1-12:有人说,宽带信道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道数目增多了,可以同时并行地跑更多数量的汽车。虽然汽车的时速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比特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没有提高),但整个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却增多了,相当于能够传送更多数量的比特。这种比喻合适否?

问题1-13:如果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比作传输链路,那么是否宽带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积管道就比较宽呢?

问题1-14:网络的吞吐量与网络的时延有何关系?

问题1-15:什么是―无缝的‖、―透明的‖和―虚拟的‖?

问题1-16:在教材的1.7.2节提到协议有三个要素,即语法、语义和同步。语义是否已经包括了同步的意思?

问题1-17: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问题1-18:什么是因特网的摩尔定律?

第2章物理层

问题2-1:―规程‖、―协议‖和―规约‖都有何区别?

问题2-2:在许多文献中经常见到人们将―模拟‖与―仿真‖作为同义语。那么,―模拟信道‖能否说成是―仿真信道‖?

问题2-3:为什么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是3.1 kHz?

问题2-4: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两个公式对数据通信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5: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2-6: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7: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8:位同步(比特同步)和帧同步的区别是什么?

第3章数据链路层

问题3-1:旧版的《计算机网络》认为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数据链路层可以把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实际链路,转变成为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但最近新版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和第5版)中对数据链路层的提法就改变了。数据链路层的传输不能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问题3-2: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既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呢?

问题3-3:为什么旧的版本教材在数据链路层一章中讲授可靠传输,但现在新的版本教材则取消了可靠传输?

问题3-4:通过普通的电话用户线拨号上网时(使用调制解调器),试问一对用户线可容许多少个用户同时上网?

问题3-5:除了差错检测外,面向字符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还必须解决哪些特殊的问题?

问题3-6:为什么计算机进行通信时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总是需要的?

问题3-7:以太网使用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CSMA/CD。频分复用FDM才使用载波。以太网有没有使用频分复用?

问题3-8:在以太网中,不同的传输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时延吗?

问题3-9:在以太网中发生了碰撞是否说明这时出现了某种故障?

问题3-10:从什么地方可以查阅到以太网帧格式中的―类型‖字段是怎样分配的?

问题3-11:是什么原因使以太网有一个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

问题3-12:在双绞线以太网中,其连接导线只需要两对线:一对线用于发送,另一对线用于接收。但现在的标准是使用RJ-45连接器。这种连接器有8根针脚,一共可连接4对线。这是否有些浪费?是否可以不使用RJ-45而使用RJ-11?

问题3-13:RJ-45连接器对8根针脚的编号有什么规定?

问题3-14:剥开5类线的外塑料保护套管就可以看见不同颜色的4对双绞线。哪一根线应当连接到哪一个针脚呢?

问题3-15:将5类线电缆与RJ-45插头连接起来的具体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问题3-16:不用集线器或以太网交换机,能否将两台计算机用带有RJ-45插头的5类线电缆直接连接起来?

问题3-17:使用屏蔽双绞线电缆STP安装以太网是否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问题3-18:如果将已有的10 Mb/s以太网升级到100 Mb/s,试问原来使用的连接导线是否还能继续使用?

问题3-19:使用5类线的10BASE-T以太网的最大传输距离是100 m。但听到有人说,他使用10BASE-T以太网传送数据的距离达到180 m。这可能吗?

问题3-20:粗缆以太网有一个单独的收发器。细缆以太网和双绞线以太网有没有收发器?如果有,都在什么地方?

问题3-21:什么叫做―星形总线(star-shaped bus)‖或―盒中总线(bus-in-a-box)‖?

问题3-22:以太网的覆盖范围受限的一个原因是:如果站点之间的距离太大,那么由于信号传输时会衰减得很多因而无法对信号进行可靠的接收。试问:如果我们设法提高发送信号的功率,那么是否就可以提高以太网的通信距离?

问题3-23:一个大学能否就使用一个很大的局域网而不使用许多相互连接的较小的局域网?

问题3-24:一个10 Mb/s以太网若工作在全双工状态,那么其数据率是发送和接收各为5 Mb/s还是发送和接收各为10 Mb/s?

问题3-25:一个单个的以太网上所使用的网桥数目有没有上限?

问题3-26:当我们在PC机插上以太网的适配器(网卡)后,是否还必须编制以太网所需的MAC协议的程序?

问题3-27:使用网络分析软件可以分析出所捕获到的每一个帧的首部中各个字段的值。但是有时却无法找出LLC帧首部的各字段的值。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3-28:整个的IEEE 802委员会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工作组?

问题3-29:在一些文献和教材中,可以见到关于以太网的―前同步码‖(preamble)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8个字节。另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7个字节,而在前同步码后面还有一个字节的―帧开始定界符‖SFD (Start-of-Frame Delimiter)。那么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问题3-30:802.3标准共包含有多少种协议?

问题3-31:在802.3标准中有没有对人为干扰信号(jamming signal)制定出标准呢?

问题3-32:在以太网中,有没有可能在发送了512 bit(64 B)以后才发生碰撞?

问题3-33:在有的文献中会见到runt和jabber这两个名词,它们是什么意思?

问题3-34:当局域网刚刚问世时,总线形的以太网被认为可靠性比星形结构的网络好。但现在以太网又回到了星形结构,使用集线器作为交换结点。那么以前的看法是否有些不正确?

第4章网络层

问题4-1:存在多种异构网络对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会造成一些麻烦。但为什么世界上还存在多种异构网络?

问题4-2:―IP网关‖和―IP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4-3:―互连网‖和―互联网‖有没有区别?

问题4-4:在文献中有时会见到对等连网(peer-to-peer networking),这是什么意思?

问题4-5:在一个互联网中,能否使用一个很大的交换机(switch)来代替互联网中很多的路由器?

问题4-6:为什么IP地址又称为―虚拟地址‖?

问题4-7:有的文献上使用―虚拟分组‖(virtual packet)这一名词。虚拟分组是什么意思?

问题4-8:如下图所示。五个网络用四个路由器(每一个路由器有两个端口)互连起来。能否改变这种连接方法,使用一个具有五个端口的路由器将这五个网络互连起来?

问题4-9:当运行PING 127.0.0.1时,这个IP数据报将发送给谁?

问题4-10:网络前缀是指网络号字段(net-id)中前面的几个类别位还是指整个的网络号字段?

问题4-11:有的书(如[COME06])将IP地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大部分,它们和网络号字段及主机号字段有什么关系?

问题4-12:IP地址中的前缀和后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问题4-13:IP数据报中的数据部分的长度是可变的(即IP数据报不是定长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问题4-14:IP地址中的各种类别的地址所拥有的地址数目的比例是怎样的?

问题4-15:在IP地址中,为什么使用最前面的一个或几个比特来表示地址的类别?

问题4-16:全1的IP地址是否是向整个因特网进行广播的一种地址?

问题4-17:IP协议有分片的功能,但广域网中的分组则不必分片。这是为什么?

问题4-18:路由表中只给出到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然后在下一个路由器的路由表中再给出再下一跳的路由器的IP地址,最后才能到达目的网络进行直接交付。采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问题4-19:链路层广播和IP广播有何区别?

问题4-20:主机在接收一个广播帧或多播帧时其CPU所要做的事情有何区别?

问题4-21:有的路由器在和广域网相连时,在该路由器的广域网接口处并没有硬件地址,这怎样解释?

问题4-22:IP地址和电话号码相比时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4-23:―尽最大努力交付‖(best effort delivery)都有哪些含义?

问题4-24:假定在一个局域网中计算机A发送ARP请求分组,希望找出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这时局域网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收到这个广播发送的ARP请求分组。试问这时由哪一个计算机使用ARP响应分组将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告诉计算机A?

问题4-25:有人将ARP列入网络接口层,即认为ARP不在IP层,这样对吗?

问题4-26:一个主机要向另一个主机发送IP数据报。是否使用ARP就可以得到该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然后直接用这个硬件地址将IP数据报发送给目的主机?

问题4-27:在因特网中最常见的分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4-28: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4-29:IP数据报的首部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典型的IP数据报首部是多长?

问题4-30:IP数据报在传输的过程中,其首部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问题4-31:当路由器利用IP数据报首部中的―首部检验和‖字段检测出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差错时,就简单地将其丢弃。为什么不发送一个ICMP报文给源主机呢?

问题4-32:RIP协议的好处是简单,但缺点是不够稳定。有的书上介绍―触发更新‖、―分离范围‖和―毒性逆转‖。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要点?

问题4-33:IP数据报必须考虑最大传送单元MTU (Maximum Transfer Unit)。这是指哪一层的最大传送单元?包括不包括首部或尾部等开销在内?

问题4-34:如果一个路由器要同时连接在一个以太网和一个ATM网络上,需要有什么样的硬件加到路由器上?

问题4-35:教材中的图4-19的B类网络145.13.0.0在划分子网时,所给出的三个子网号是怎样得出的?

问题4-36:―交换(switching)‖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问题4-37:为什么生存时间TTL原来用秒作为单位而现在TTL却表示数据报在网络中所能通过的路由器数的最大值?

第5章运输层

问题5-1: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但TCP使用的IP协议却是无连接的。这两种协议都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问题5-2:从通信的起点和终点来比较,TCP和IP的不同点是什么?

问题5-3:端口(port)和套接字(socket)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5-4:一个套接字能否同时与远地的两个套接字相连?

问题5-5:数据链路层的HDLC协议和运输层的TCP协议都使用滑动窗口技术。从这方面来进行比较,数据链路层协议和运输层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5-6:TCP协议能够实现可靠的端到端传输。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传输还有没有必要来保证可靠传输呢?

问题5-7:在TCP报文段的首部中只有端口号而没有IP地址。当TCP将其报文段交给IP层时,IP协议怎样知道目的IP 地址呢?

问题5-8:在TCP传送数据时,有没有规定一个最大重传次数?

问题5-9:TCP都使用哪些计时器?

问题5-10: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间RTT?

问题5-11:假定TCP开始进行连接建立。当TCP发送第一个SYN报文段时,显然无法利用教材中5.6.3节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往返时间RTT。那么这时TCP又怎样设置重传计时器呢?

问题5-12:糊涂窗口综合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只有在接收方才产生这种症状?

问题5-13:能否更详细些讨论一下糊涂窗口综合症及其解决方法?

问题5-14:为什么TCP在建立连接时不能每次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

问题5-15:能否利用TCP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报文段的图来说明慢开始的特点?

问题5-16:对于拥塞避免是否也能够用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的报文段来说明其工作原理?

问题5-17:TCP连接很像一条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向管道。当TCP在连续发送报文段时,若要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则发送窗口的大小应怎样选择?

问题5-18:假定在一个互联网中,所有的链路的传输都不出现差错,所有的结点也都不会发生故障。试问在这种情况下,TCP的―可靠交付‖的功能是否就是多余的?

问题5-19:TCP是通信协议还是软件?

问题5-20:在计算TCP的往返时间RTT的公式中,本教材过去的版本是取a = 7/8。但现在的新版本是取a = 1/8。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改变?

第6章应用层

问题6-1:我们经常说―两个计算机进行通信‖。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句话?

问题6-2:能否用你的PC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一个计算机同时和5个计算机进行通信?

问题6-3:因特网中计算机程序之间的通信和电信网中的电话通信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问题6-4: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名必须是唯一的吗?

问题6-5:在因特网中通过域名系统查找某个主机的IP地址,和在电话系统中通过114查号台查找某个单位的电话号码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6-6:一个单位的DNS服务器可以采用集中式的一个DNS服务器,也可以采用分布式的多个DNS服务器。哪一种方案更好些?

问题6-7:对同一个域名向DNS服务器发出好几次的DNS请求报文后,每一次得到IP地址都不一样。这可能吗?

问题6-8:当使用56 kb/s的调制解调器上网时,经常会发现数据下载的速率远远小于56 kb/s。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6-9:ARP和DNS是否有些相似?它们有何区别?

问题6-10:―网关‖和―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6-11:我们常在文献上看到―远程登录‖这样的名词。它的英文名字应当是remote log-in还是Telnet?

问题6-12:电话通信和电子邮件通信是使用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吗?

问题6-13:在电子邮件中,―信封‖、―内容‖、―首部‖、―主体‖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6-14:能否更加细致地介绍一下base64编码?

问题6-15:能否归纳一下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

问题6-16:HTTP 1.1协议比起HTTP 1.0协议有哪些主要的变化?

问题6-17:抽象语法、传送语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数据类型、编码以及编码规则的区别又是什么?

第7章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问题7-1:用一个例子说明置换密码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假定密钥为CIPHER,而明文为attack begins at four,加密时明文中的空格去除。

问题7-2:拒绝服务DOS (Denial Of Service)和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 (Distributed DOS)这两种攻击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7-3:报文的保密性和报文的完整性有何不同?保密性和完整性能否只要其中的一个而不要另一个?

问题7-4:常规密钥体制与公钥体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7-5:能否举一个实际的RSA加密和解密的例子?

问题7-6:要进一步理解RSA密码体制的原理,需要知道哪一些数论的基本知识?

问题7-7:怎样证明RSA密码体制的解码公式?

问题7-8:RSA加密能否被认为是保证安全的?

问题7-9:报文摘要并不对传送的报文进行加密。这怎么能算是一种网络安全的措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永远将报文进行加密不是更好一些吗?

问题7-10:不重数(nonce)是否就是随机数?

问题7-11:在防火墙技术中的分组过滤器工作在哪一个层次?

第8章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问题8-1:为什么说传统的因特网本身是非等时的?

问题8-2:IP协议是不保证服务质量的。可是因特网的成功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IP协议。那么IP协议最主要的优点是什么?

问题8-3:端到端时延(end-to-end delay)和时延抖动(delay jitter)有什么区别?

问题8-4:能否简单归纳一下,为了适应多媒体信息的传输,目前对因特网应如何演进,都有哪三种主要观点?

问题8-5:在教材第8章的图8-2中的缓存(其作用是将非恒定速率的分组变为恒定速率的分组)是否就是在运输层中的接收缓存?

问题8-6:假定在教材第8章图8-19中对应于三种分组流的权重分别为0.5,0.25和0.25,并且所有的分组流都有大量分组在缓存中。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对于轮流服务的情况,被服务的顺序是1 2 3 1 2 3 1 2 3…)?

问题8-7:假定在问题8-6中,只有第一类和第二类分组流有大量分组在缓存中,而第三类分组流目前暂时没有分组在缓存中。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

第9章无线网络(略)

第10章下一代因特网

问题10-1:本章叫做―下一代因特网‖。这是否意味着前面几章讨论的因特网协议都属于传统的因特网,而只有本章讨论的内容才涉及到因特网的一些新的演进?

问题10-2:三网融合是目的吗?

有关广域网WAN的问题

问题WAN-1:广域网在地理上覆盖的范围较大,那么能不能说―凡是在地理上覆盖范围较大的网络就是广域网‖?

问题WAN-2:在广域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是否就是路由器?

问题WAN-3:为什么在第5版的《计算机网络》取消了―广域网‖这一章?

问题WAN-4:为什么ATM信元的有效载荷规定为48字节?

问题WAN-5:异步传递方式ATM和同步传输有什么关系?

问题WAN-6:是否SDH/SONET只能为ATM使用?

问题WAN-7:在ATM中发送端或接收端的传输汇聚子层TC能否辨认出不同的虚通路VC?

问题WAN-8:按照分层原理,下层不检查上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首部。在ATM中,在传输汇聚子层TC上面的是ATM 层。那么TC子层是否也不检查ATM信元的首部?

正文

F问题1-1:―主机‖和―计算机‖一样不一样?

答:―主机‖(host)就是―计算机‖(computer),因此―主机‖和―计算机‖应当是一样意思。

不过在因特网中,―主机‖是指任何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也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中某一个物理网络上的)、可以运行应用程序的计算机系统。主机可以小到PC机,也可以大到巨型机。主机的CPU可以很慢也可以很快,其存储器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但TCP/IP协议族可以使因特网上的任何一对主机都能进行通信,而不管它们的硬件有多大区别。

F问题1-2:能否说:―电路交换和面向连接是等同的,而分组交换和无连接是等同的‖?

答:不行。这在概念上是很不一样的。这点可举例说明如下。

电路交换就是在A和B要通信的开始,必须先建立一条从A到B的连接(中间可能经过很多的交换结点)。当A到B 的连接建立后,通信就沿着这条路径进行。A和B在通信期间始终占用这条信道(全程占用),即使在通信的信号暂时不在通信路径上流动时(例如打电话时双方暂时停止说话),也是同样地占用信道。通信完毕时就释放所占用的信道,即断开连接,将通信资源还给网络,以便让其他用户可以使用。因此电路交换是使用面向连接的服务。

但分组交换也可以使用面向连接服务。例如X.25网络、帧中继网络或ATM网络都是属于分组交换网。然而这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网在传送用户数据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数据传送完毕后还必须释放连接。

因此使用面向连接服务的可以是电路交换,也可以是分组交换。

使用分组交换时,分组在哪条链路上传送就占用了该链路的信道资源,但分组尚未到达的链路则暂时还不占用这部分网络资源(这时,这些资源可以让其他用户使用)。因此分组交换不是全程占用资源而是在一段时间占用一段资源。可见分组交换方式是很灵活的。

现在的因特网使用IP协议,它使用无连接的IP数据报来传送数据,即不需要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立即发送数据。当数据发送完毕后也不存在释放连接的问题。因此使用无连接的数据报进行通信既简单又灵活。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是强调通信必须经过什么样的阶段。面向连接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建立连接→传送数据→释放连接‖,而无连接则只有一个阶段:―传送数据‖。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则是强调在通信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占用方式。电路交换是在连接建立后到连接释放前全程占用信道资源,而分组交换则是在数据传送是断续占用信道资源(分组在哪一条链路上传送就占用该链路的信道资源)。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往往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来讨论。例如,在数据链路层,HDLC和PP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而以太网使用的CSMA/CD则是无连接的(见教材4.2.1节)。在网络层,X.25协议是面向连接的,而IP协议则是无连接的。在运输层,TCP是面向连接的,而UDP则是无连接的。但是我们却不能说:―TCP是电路交换‖,而应当说:―TCP可以向应用层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可参考教材中5.1.2节更进一步的讨论。

F问题1-3:因特网使用的IP协议是无连接的,因此其传输是不可靠的。这样容易使人们感到因特网很不可靠。那么为什么当初不把因特网的传输设计成为可靠的?

答:这个问题很重要,需要多一些篇幅来讨论。

先打一个比方。邮局寄送的平信很像无连接的IP数据报。每封平信可能走不同的传送路径,同时平信也不保证不丢失。当我们发现收信人没有收到寄出的平信时,去找邮局索赔是没有用的。邮局会说:―平信不保证不丢失。怕丢失就请你寄挂号信‖。但是大家并不会将所有的信件都用挂号方式邮寄,这是因为邮局从来不会随意地将平信丢弃,而丢失平信的概率并不大,况且寄挂号信要多花3元钱,还要去邮局排队,太麻烦。总之,尽管寄平信有可能会丢失,但绝大多数的信件还是平信,因为寄平信方便、便宜。

我们知道,传统的电信网的最主要的用途是进行电话通信。普通的电话机很简单,没有什么智能。因此电信公司就不得不把电信网设计得非常好,这种电信网可以保证用户通话时的通信质量。这点对使用非常简单的电话机的用户则是非常方便的。但电信公司为了建设能够确保传输质量的电信网则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使用昂贵的程控交换机和网管系统)。

数据的传送显然必须是非常可靠的。当初美国国防部在设计ARPANET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讨论内容就是:―谁应当负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这时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是主张应当像电信网那样,由通信网络负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因为电信网的发展历史及其技术水平已经证明了人们可以将网络设计得相当可靠)。但另一种意见则坚决主张由用户

的主机负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这里最重要的理由是:这样可以使计算机网络便宜、灵活,同时还可以满足军事上的各种特殊的需求。下面用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设主机A通过因特网向主机B传送文件(如下图所示)。怎样才能实现文件数据的可靠传输呢?

如按照电信网的思路,就是设法(这需要花费相当多的钱)将不可靠的因特网做成为可靠的因特网。但设计计算机网络的人采用另外一种思路,即设法实现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提出这种思路的人认为,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终端设备的性能差别很大。电信网的终端是非常简单的、没有什么智能的电话机。因此电信网的不可靠必然会严重地影响人们利用电话的通信。但计算机网络的终端是有很多智能的主机。这样就使得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有两个重要区别。第一,即使传送数据的因特网有一些缺陷(如造成比特差错或分组丢失),但具有很多智能的终端主机仍然有办法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例如,能够及时发现差错并通知发送方重传刚才出错的数据)。第二,即使网络可以实现100%地无差错传输,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仍然有可能出现差错。为了说明这点,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就是主机A向主机B传送一个文件的情况。

文件是通过一个文件系统存储在主机A的硬盘中。主机B也有一个文件系统,用来接收和存储从A发送过来的文件。应用层使用的应用程序现在就是文件传送程序,这个程序一部分在主机A运行,另一部分在主机B运行。现在讨论文件传送的大致步骤。

主机A的文件传送程序调用文件系统将文件从硬盘中读出。然后文件系统将文件传递给文件传送程序。

主机A请求数据通信系统将文件传送到主机B。这里包括使用一些通信协议和将数据文件划分为适当大小的分组。

通信网络将这些数据分组逐个传送给主机B。

在主机B,数据通信协议将收到的数据传递给文件传送应用程序在主机B运行的那一部分。

在主机B,文件传送程序请求主机B的文件系统将收到的数据写到主机B的硬盘中。

在以上的几个步骤中,都存在使数据受到损伤的一些因素。例如:

虽然文件原来是正确写在主机A的硬盘上,但在读出后就可能出现差错(如在磁盘存储系统中的硬件出现了故障)。

文件系统、文件传送程序或数据通信系统的软件在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缓存或复制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故障。

主机A或B的硬件处理机或存储器在主机A或B进行数据缓存或复制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故障。

通信系统在传输数据分组时有可能产生检测不出来的比特差错或甚至丢失某些分组。

主机A或B都有可能在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突然崩溃。

由此可看出,即使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文件传送任务,仅仅使通信网络非常可靠并不能保证文件从主机A硬盘到主机B 硬盘的传送是可靠的。也就是说,花费很多的钱将通信网络做成为非常可靠的,对传送计算机数据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既然现在的终端设备有智能,就应当把网络设计得简单些,而让具有智能的终端来完成―使传输变得可靠‖的任务。

于是,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者采用了一种策略,这就是―端到端的可靠传输‖。更具体些,就是在运输层使用面向连接的TCP 协议,它可保证端到端的可靠传输。只要主机B的TCP发现了数据的传输有差错,就告诉主机A将出现差错的那部分数据重传,直到这部分数据正确传送到主机B为止(见第5章)。而TCP发现不了数据有差错的概率是很小的。采用这样的建网策略,既可以使网络部分价格便宜和灵活可靠,又能够保证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这样,我们可以这样想像,将因特网的范围稍微扩大一些,即扩大到主机中的运输层(请参考前面的图)。由于运输层使用了TCP协议,使得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成为可靠的,因此这样扩大了范围的因特网就成为可靠的网络。

因此,说―因特网提供的数据传输是不可靠的‖或―因特网提供的数据传输是可靠的‖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在文献中找到,问题是是怎样界定因特网的范围。如果说因特网提供的数据传输是不可靠的,那么这里的因特网指的是不包括主机在内的网络(仅有下三层)。说因特网提供的数据传输是可靠的,就表明因特网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主机的运输层。

再回到通过邮局寄平信的例子。当我们寄出一封平信后,可以等待收信人的确认(通过他的回信)。如果隔了一些日子还没有收到回信,我们可以将该信件再寄一次。这就是将―端到端的可靠传输‖的原理用于寄信的例子。

F问题1-4:在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中,如果下面的一层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那么在上面的一层是否也必须使用同样性质的服务呢?或者说,是否我们可以在各层任意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呢?

答:实际上,在五层协议栈中,并非在所有的层次上都存在这两种服务方式的选择问题。

在网络层由于现在大家都使用IP协议,它只提供一种服务,即无连接服务。在使用IP协议的网络层的下面和上面,都可以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

已经过时的OSI体系结构在网络层使用面向连接的X.25协议。但在因特网成为主流计算机网络后,即使还有很少量的X.25网在使用,那也往往是在X.25协议上面运行IP协议,即IP网络把X.25网当作一种面向连接的链路使用(见教材5.1.2节的讨论)。

在网络层下面的数据链路层可以使用面向连接服务(如使用拨号上网的PPP协议,见教材3.6节),即IP可运行在面向连接的网络之上。

但网络层下面也可以使用无连接服务(如使用以太网,见教材4.2节),即IP可运行在无连接网络之上。

网络层的上面是运输层。运输层可以使用面向连接的TCP,也可以使用无连接的UDP。

F问题1-5:在运输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答:根据上层应用程序的性质。

例如,在传送文件时要使用文件传送协议FTP,而文件的传送必须是可靠的,因此在运输层就必须使用面向连接的TCP 协议。但是若应用程序是要传送分组话音或视频点播信息,那么为了要保证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在运输层就必须使用无连接的UDP协议(见教材10.1节)。

另外,选择TCP或UDP时还需考虑对连接资源的控制。若应用程序不希望在服务器端同时建立太多的TCP连接时,可考虑采用UDP。

F问题1-6:在数据链路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答:在设计硬件时就能够确定。例如,若采用拨号电路,则数据链路层将使用面向连接服务。但若使用以太网,则数据链路层使用的是无连接服务。

F问题1-7:TCP/IP的体系结构到底是四层还是五层?

答:在一些书籍和文献中的确见到有这两种不同的说法。能否这样理解:四层或五层都关系不大。因为TCP/IP体系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靠上面的三层:应用层、运输层和网络层。至于最下面的是一层——网络接口层,还是两层——网络接口层和物理层,这都不太重要,因为TCP/IP本来就没有为网络层以下的层次制定什么标准。TCP/IP的思路是:形成IP数据报后,只要交给下面的网络去发送就行了,不必再考虑得太多。用OSI的概念,将下面的两层称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是比较清楚的。

F问题1-8:我们常说―分组交换‖。但又常说―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或―路由器转发帧‖。究竟―分组‖一词应当用在什么场合?

答:―分组‖(packet)也就是―包‖,它是一个不太严格的名词,意思是将若干个比特加上首部的控制信息就封装在一起,组成一个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单元。在数据链路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叫做―帧‖。而在IP层(即网络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就叫做―IP数据报‖。在运输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就叫做―TCP报文段‖或―UDP用户数据报‖。但在不需要十分严格和不致弄混的情况下,有时也都可笼统地采用―分组‖这一名词。这点请读者注意。

OSI为了使数据单元的名词准确,就创造了―协议数据单元‖PDU这一名词。在数据链路层的PDU叫做DLPDU,即―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在网络层的PDU叫做―网络协议数据单元‖NPDU。在运输层的PDU叫做―运输协议数据单元‖TPDU。虽然这样做十分严格,但过于繁琐,现在已没有什么人愿意使用这样的名词。

F问题1-9:到商店购买可一个希捷公司生产的80 G的硬盘。安装到电脑上以后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发现在该磁盘的―属性‖中只有74.5 G。是不是商店出了差错?

答:不是。这个因为希捷公司的硬盘标记中的G表示109,而微软公司WINDOWS软件中的G表示230。74.5 ′ 230 = 80 ′ 109。即希捷的80 G和微软的74.5 G相等。

F问题1-10:有这样的说法:习惯上,人们都将网络的―带宽‖作为网络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这样的说法有何根据?

答:我还没有找到这种说法出自哪一个国际标准文件或重要的RFC文件(欢迎读者告诉我)。但是在一些著名国外教材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例如,

F问题1-11:有时可听到人们将―带宽为10 Mb/s的以太网‖说成是―速率(或速度)为10 Mb/s的以太网‖或―10兆速率(或速度)的以太网‖。试问这样的说法正确否?

答:这种说法的确在网络界很常见。

例如,当10 Mb/s以太网升级到100 Mb/s时,这种100 Mb/s的以太网就称为快速以太网,表明速率提高了。当调制解调器每秒能够传送更多的比特时就称为高速调制解调器。当网络中的链路带宽增加时,也常说成是链路的速率提高了。因此在计算机网络领域,―速率‖和―带宽‖有时是代表同样的意思。

但我们必须对网络的―速度‖有正确的理解。。

我们早已在物理课程中学过,速率(或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我们谈到―高速火车‖是指这种火车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距离增大了。但―网络提速‖并不是指信号在网络上传播得更快了(更多的―米/秒‖),而是说网络的传输速率(更多的―比特/秒‖)提高了。

这里特别要注意,―传播‖(propagation或propagate)和―传输‖(t ransmission或transmit)这两个中文名词仅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差别很大。

传播速率:信号比特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就是电磁波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在传输媒体上的走多少距离。这个速率大约只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率的2/3左右。或者说,信号比特在传输媒体上1微秒可传播200米左右的距离。

传输速率:计算机每秒钟可以向所连接的媒体或网络注入(也就是发送)多少个比特则是传输速率。若计算机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发送更多的比特也就是―发送速率提高了‖,但一定要弄清,这里的―速率‖指的―比特/秒‖而不是指―米/秒(传播速率)‖。

由此可见,当我们使用―速率‖表示―比特/秒‖时,就应当将其理解为主机向链路(或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这也就是比特进入链路(或网络)的速率。

同理,传播时延和传输时延的意思也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传输时延很容易和传播时延弄混,因此最好使用发送时延来代替传输时延这个名词。请记住:

发送时延= 传输时延1 传播时延

F问题1-12:有人说,宽带信道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道数目增多了,可以同时并行地跑更多数量的汽车。虽然汽车的时速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比特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没有提高),但整个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却增多了,相当于能够传送更多数量的比特。这种比喻合适否?

答:可以这样比喻。但一定不能误认为―提高信道的速率是设法使比特并行地传输‖。

如果一定要用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跑和比特在通信线路上传输相比较,那么可以这样来想像。低速信道相当于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时间间隔较长。例如,每隔一分钟有一辆汽车进入高速公路。―信道速率提高‖相当于进入高速公路的汽车的时间间隔缩短了,例如,现在每隔6秒钟就有一辆汽车进入高速公路。虽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没有变化,但在同样时间内,进入高速公路的汽车总数却增多了(每隔一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的汽车现在增加到10辆),因而吞吐量也就增大了。

下面给出一个图,可帮助理解这一概念。

假定一条链路的传播速率为2 ′ 108 km/s。这相当于电磁波在该媒体上1 ms可向前传播200 m。若链路带宽为1 Mb/s,则主机在1 ms内可向链路发送1 bit数据。

图中用横坐标表示距离(请注意,横坐标不是时间)。当t = 0时开始向链路发送数据。这样,我们有:

当t = 1 ms时,信号传播到200 m处。注入到链路上1个比特。

当t = 2 ms时,信号传播到400 m处。注入到链路上共2个比特。

当t = 3 ms时,信号传播到600 m处。注入到链路上共3个比特。

现在将链路带宽提高到10倍,即达到10 Mb/s。这相当于1 ms内可向链路发送10 bit数据。显然,发送速率提高了。然而这些数据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m/s)并没有任何变化,即传播速率仍然是200 m/ms。这点从图的上下两部分对比即可看出:

当t = 1 ms时,信号仍然是传播到200 m处。但注入到链路上已有10个比特。

当t = 2 ms时,信号仍然是传播到400 m处。但注入到链路上已有20个比特。

当t = 3 ms时,信号仍然是传播到600 m处。但注入到链路上已有30个比特。

也就是说,当带宽或发送速率提高后,比特在链路上向前传播的速率并没有提高,只是每秒钟注入到链路的比特数增加了。―速率提高‖就体现在单位时间内发送到链路上的比特数增多了,而并不是比特在链路上跑得更快。

F问题1-13:如果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比作传输链路,那么是否宽带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积管道就比较宽呢?

答:对的。我们可以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表示传输链路。可以将时延带宽积管道画成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管道,它的长度是时延,宽带是带宽。

对于前面的例子,时延以微秒(ms)作为单位,因此600 m长度的链路相当于3 ms长的管道。管道的宽度是带宽,现在以Mb/s作为单位。下图是在不同时间、链路带宽为不同数值时,时延带宽积管道中的比特填充情况。

图中上面的部分是链路带宽为1 Mb/s的情况。下面的部分是链路带宽为10 Mb/s的情况。对比这两部分就可看出,到链路速率提高到10倍时,时延带宽积管道的宽度也相应地增大到10倍。对比图中的上、下两部分,我们可以看出:

当t = 1 ms时,管道中的比特数(即注入到链路上的比特数)分别为1 bit和10 bit。

当t = 2 ms时,管道中的比特数(即注入到链路上的比特数)分别为2 bit和20 bit。

当t = 3 ms时,管道中的比特数(即注入到链路上的比特数)分别为3 bit和30 bit。

F问题1-14:网络的吞吐量与网络的时延有何关系?

答:本来吞吐量和时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似乎它们应当是彼此无关的。然而,吞吐量和时延却是密切相关的。

当网络的吞吐量增大时,分组在路由器中等待转换时就会经常处在更长的队列中,因而增加了排队的时间。这样,时延就会增大。当吞吐量进一步增加时,还可能产生网络的拥塞(见教材的5.3节)。这时整个网络的时延将大大增加。可见吞吐量与时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个问题可参考教材的附录A的图A-8。

F问题1-15:什么是―无缝的‖、―透明的‖和―虚拟的‖?

答:―无缝的‖(seamless)用于网络领域时表示几个网络的互连对用户来说就好像是一个网络。这是因为互连的各网络都使用统一的网际协议IP,都具有统一的IP地址,就好像所有网络上的主机和路由器都连接在一个大的互连网上。用户看不见各个不同的网络相连接的―缝‖,因此称这种连接为―无缝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无缝的‖和―透明的‖意思很相近。

当―无缝的‖用于计算机程序时,表示有几个程序联合起来完成一项任务,但对用户来说只有一个接口,这样的接口叫做―无缝的用户接口‖,表示程序之间的其他一些接口对用户是不可见的。

―透明的‖(transparent)表示实际上存在的东西对我们却好像看不见一样。例如,网络的各层协议都是相当复杂的。当我们在电脑上编辑好一封邮件后,只要用鼠标点击一下―发送‖按钮,这封电子邮件就发送出去了。实际上,我们的电脑要使用好几个网络协议。可是这些复杂的过程我们都看不见。因此,这些复杂的网络协议对网络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意思是:这些复杂的网络协议虽然都是存在于电脑中,但用户却看不见(如果要看,就要使用专门的网络软件)。

我们在使用调制解调器上网时是使用PPP协议。不管我们发送什么样的字符,PPP协议都可以进行传输。那么这种传输方式叫做―透明传输‖。

有时我们也说网络是透明的。这表示对应用程序来说,只要将要做的事情交给应用层下面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管了。网络程序会将应用程序传送到远地的目的进程。因此这个网络的复杂机制对端用户来说也是看不见的,因而是透明的。

―虚拟的‖(virtual)表示看起来好像存在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虚拟的‖有时可简称为―虚‖。如―虚电路‖就表示看起来好像有这样一条电路,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虚拟局域网‖VLAN表示看起来这几个工作站组成了一个局域网,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读者应当注意到,从字典上看,英文字virtual还有―实际上的‖、―实质上的‖、―现实的‖等意思。这正好和―虚拟的‖相差很大。

F问题1-16:在教材的1.7.2节提到协议有三个要素,即语法、语义和同步。语义是否已经包括了同步的意思?

答:―语义‖并不包括―同步‖。―语义‖指出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但―语义‖并没有说明应当在什么时候做这些动作。而―同步‖则详细说明这些事件实现的顺序(例如,若出现某个事件,则接着做某个动作)。

F问题1-17: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答:设想某一个要求达到100%可靠的协议需要A和B双方交换信息共N次,而这N次交换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在所交换的N次信息中没有冗余的。

假定第N次交换的信息是从B发送给A。

B发送给A的这个信息显然是需要A加以确认的。这是因为:若不需要A的确认,则表示B发送这个信息丢失了或出现差错都不要紧。这就是说,B发送的这个信息是可有可无的。如果B发送的这个信息是可有可无的,那么最后这次的信息交换就可以取消,因而这个协议就只需要A和B交换信息N – 1次而不是N次。这就和原有的假定不符。

如果B发送的这个最后的信息是需要A加以确认的,那么这个协议需要A和B交换信息的次数就不是N次,而是还要增加一次确认(A向B发送的确认),即总共需要交换信息N + 1次。

但这就和原来假定的―双方交换信息共N次‖相矛盾。

显然,这个矛盾无法解决。这样就证明了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然而在非常重要的任务中,协议可以设计成非常接近于100%可靠。

问题1-18:什么是因特网的摩尔定律?

答:因特网的三十年发展历史的统计资料表明,因特网上的通信量大约每年要翻一番(―大约‖是指每年大约增长75%至150%),这被称为因特网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

穆尔定律本来是说明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元器件密度平均每隔18个月翻一番。穆尔定律不是自然定律,而是来自技术、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许多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

F问题2-1:―规程‖、―协议‖和―规约‖都有何区别?

答:在数据通信的早期,对通信所使用的各种规则都称为―规程‖(procedure)。后来具有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就开始使用―协议‖(protocol)这一名词。以前的―规程‖其实就是―协议‖,但由于习惯,对以前制定好的规程有时仍常用旧的名称―规程‖。

―规约‖则是另一个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辞典》,―规约‖是:经过相互协议规定下来的共同遵守的条款。因此按这种解释,―规约‖和―协议‖应当是可以混用的。但是,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中[MINGCI94]已经明确规定了:

protocol的标准译名是―协议‖

specification的标准译名是―规约‖和又称―规格说明‖(这里的―又称‖是―不推荐用名‖)。

因此最好不要将―规约‖来表示protocol。

在[MINGCI94]中,procedure的标准译名是―规程‖。

F问题2-2:在许多文献中经常见到人们将―模拟‖与―仿真‖作为同义语。那么,―模拟信道‖能否说成是―仿真信道‖?

答:在[MINGCI94]中规定了:

―仿真‖对应的英文名词是:―emulation‖和―simulation‖

―模拟‖对应的英文名词是:―simulation‖和―analogy‖

可见在计算机仿真领域里,―仿真‖和―模拟‖是同义语。

但是,―模拟‖对应的英文名词却有两个。所以见到―模拟‖二字还不能立即确定它的意思是―simulation‖还是―analogy‖。这必须看上下文。

―模拟信道‖(analog channel)是和―数字信道‖(digital channel)相比而言的。因此,将这里的―模拟信道‖说成是―仿真信道‖是不可以的。

F问题2-3:为什么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是3.1 kHz?

答:人耳所能够听到的声音范围约在16 ~ 20000 Hz之间(实际上,很多人能够听到的声音范围只有20 ~ 16000 Hz左右)。经过实际测量,发现只要保留话音频谱中300 ~ 3400 Hz这段较窄范围内的声音(即切除频率在300 Hz以下和3400 Hz以上的声音),仍可以相当清晰地听清楚这样的话音信号。这就是说,反映话音主要特征的能量是集中在300 ~ 3400 Hz这一范围内。于是人们就将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定为3400 – 300 = 3100 Hz。

在传输电话信号时由于只需传输3100 Hz的信号,就可节省很多传输带宽,使得同一个传输媒体可以同时传输更多路数的电话信号。由于过去的电话传输都是采用频分复用,为了使每一路电话信号不干扰相邻的话路,在每一路电话信号的频谱两侧要留有几百赫兹的保护带宽。因此实际上每一个话路占用的标准带宽是4000 Hz,即4 kHz。这样,我们可能见到关于电话带宽的两种说法,即3.1 kHz和4 kHz。这两种说法实质上是一样的,即一个不包含保护带宽而另一个包含保护带宽。为了便于讨论问题,―4 kHz带宽‖这种说法使用得非常广泛。

F问题2-4: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两个公式对数据通信的意义是什么?

答:奈氏准则指出了:码元传输的速率是受限的,不能任意提高,否则在接收端就无法正确判定码元是1还是0(因为有码元之间的相互干扰)。

奈氏准则是在理想条件下推导出的。在实际条件下,最高码元传输速率要比理想条件下得出的数值还要小些。电信技术人员的任务就是要在实际条件下,寻找出较好的传输码元波形,将比特转换为较为合适的传输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奈氏准则并没有对信息传输速率(b/s)给出限制。要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就必须使每一个传输的码元能够代表许多个比特的信息。这就需要有很好的编码技术。

香农公式给出了信息传输速率的极限,即对于一定的传输带宽(以赫兹为单位)和一定的信噪比,信息传输速率的上限就确定了。这个极限是不能够突破的。要想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或者必须设法提高传输线路的带宽,或者必须设法提高所传信号的信噪比,此外没有其他任何办法。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听说有谁能够突破香农公式给出的信息传输速率的极限。

香农公式告诉我们,若要得到无限大的信息传输速率,只有两个办法:要么使用无限大的传输带宽(这显然不可能),要么使信号的信噪比为无限大,即采用没有噪声的传输信道或使用无限大的发送功率(当然这些也都是不可能的)。

F问题2-5: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传输媒体并不是物理层。传输媒体在物理层的下面。由于物理层是体系结构的第一层,因此有时称物理层为0层。在传输媒体中传输的是信号,但传输媒体并不知道所传输的信号代表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传输媒体不知道所传输的信号什么时候是1什么时候是0。但物理层由于规定了电气特性,因此能够识别所传送的比特流。下面的图说明了上述概念。

F问题2-6: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的区别是什么?

答:按照Webster字典的解释:

synchronous: 1. happening at the same time; occurring together; simultaneous. 2. having the same period between movements, occurrences, etc.; having the same rate and phase, as vibrations.

―异步‖可理解为―不是同步‖。

在计算机网络中,―同步‖的意思很广泛,它没有一个简单的定义。在很多地方都用到―同步‖的概念。例如在协议的定义中,协议的三个要素之一就是―同步‖。在网络通信编程中常提到的―同步‖,则主要指某函数的执行方式,即函数调用者需等待函数执行完成后才能进到下一步。在数据通信中的同步通信则是与异步通信游很大的区别(见问题2-7)。

F问题2-7: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区别是什么?

答:―异步通信‖是一种很常用的通信方式。异步通信在发送字符时,所发送的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任意的。当然,接收端必须时刻做好接收的准备(如果接收端主机的电源都没有加上,那么发送端发送字符就没有意义,因为接收端根本无法接收)。发送端可以在任意时刻开始发送字符,因此必须在每一个字符的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加上标志,即加上开始位和停止位,以便使接收端能够正确地将每一个字符接收下来。异步通信的好处是通信设备简单、便宜,但传输效率较低(因为开始位和停止位的开销所占比例较大)。

异步通信也可以是以帧作为发送的单位。接收端必须随时做好接收帧的准备。这是,帧的首部必须设有一些特殊的比特组合,使得接收端能够找出一帧的开始。这也称为帧定界。帧定界还包含确定帧的结束位置。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帧的尾部设有某种特殊的比特组合来标志帧的结束。或者在帧首部中设有帧长度的字段。需要注意的是,在异步发送帧时,并不是说发送端对帧中的每一个字符都必须加上开始位和停止位后再发送出去,而是说,发送端可以在任意时间发送一个帧,而帧与帧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可以是任意的。在一帧中的所有比特是连续发送的。发送端不需要在发送一帧之前和接收端进行协调(不需要先进行比特同步)。

―同步通信‖的通信双方必须先建立同步,即双方的时钟要调整到同一个频率。收发双方不停地发送和接收连续的同步比特流。但这时还有两种不同的同步方式。一种是使用全网同步,用一个非常精确的主时钟对全网所有结点上的时钟进行同步。另一种是使用准同步,各结点的时钟之间允许有微小的误差,然后采用其他措施实现同步传输。

F问题2-8:位同步(比特同步)和帧同步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数据通信中最基本的同步方式就是―位同步‖(bit synchronization)或比特同步。比特是数据传输的最小单位。位同步(比特同步)是指接收端时钟已经调整到和发送端时钟完全一样,因此接收端收到比特流后,就能够在每一位的中间位置进行判决(如下图所示)。位同步(比特同步)的目的是为了将发送端发送的每一个比特都正确地接收下来。这就要在正确的时刻(通常就是在每一位的中间位置)对收到的电平根据事先已约定好的规则进行判决。例如,电平若超过一定数值则为1,否则为0。

但仅仅有位同步还不够。因为数据要以帧为单位进行发送。若某一个帧有差错,以后就重传这个出错的帧。因此一个帧应当有明确的界限,也就是说,要有帧定界符。接收端在收到比特流后,必须能够正确地找出帧定界符,以便知道哪些比特构成一个帧。接收端找到了帧定界符并确定帧的准确位置,就是完成了―帧同步‖(frame synchronization)。

在使用PCM的时分复用通信中(这种通信都采用同步通信方式),接收端仅仅能够正确接收比特流是不够的。接收端还必须准确地将一个个时分复用帧区分出来。因此要利用特殊的时隙(包含有一些特殊的比特组合),使接收端能够把每一个时分复用帧的位置确定出来。这也叫做帧同步。下图给出了这两种不同的帧同步的示意图。

图中上面部分的同步通信方式在电信网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发送端连续不断地发送比特流中,即使有的时隙没有被用户使用,但用于同步的时隙也要保留在时分复用帧中的相应位置上。在同步通信中帧同步的任务就是使接收端能够从收到的连续比特流中确定出每一个时分复用帧的位置。

图中下面部分的异步通信方式在计算机网络中使用得较多。我们可以注意到,数据帧在接收端出现的时间是不规则的。因此在接收端必须进行帧定界。但帧定界也常称为帧同步。因此,当我们看到―帧同步‖时,应当弄清这是同步通信中的帧同步,还是异步通信中的帧定界。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在异步通信时,接收端即使找到了数据帧的开始处,也还必须将数据帧中的所有比特逐个接收下来。因此,接收端必须和数据帧中的各个比特进行比特同步(这就是异步通信中的同步问题)。试想:如果接收端不知道每一个比特要持续多长时间,那怎样能将一个个比特接收下来呢?因此,不管是同步通信还是异步通信,要想接收比特块中的每一个比特,就必须和比特块中的比特进行位同步(比特同步)。然而在异步通信中,位同步(比特同步)的方法和同步通信时并不完全一样。

在同步通信中,最精确的同步方法是使全网时钟精确同步。全网的主时钟的长期精度要求达到± 1.0 ′ 1011,因此必须采用原子钟(例如,铯原子钟),但这样的同步网络的价格很高(如SDH/SONET网络)。实际上,在同步通信中,也可以采用比较经济的方法实现同步。这种方法就是在接收端设法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将位同步的时钟信息提取出来(发送端在发送比特流时,发送时钟的信息就已经在所发送的比特流之中了)。这种同步方式常称为准同步(plesiochronous)。在教材中的图3-16中介绍的曼彻斯特编码就能够使接收端很方便地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将时钟信息提取出来,这样就能够很容易地实现位同步。在以帧为传送单位的异步通信中,接收端通常也是采用从收到的比特流中提取时钟信息的方法来实现位同步。

在以字符为单位的异步通信中,由于每一个字符只有8个比特,因此只要收发双方的时钟频率相差不太大,在开始位的触发下,这8个比特的位同步很容易做到,因此不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实现位同步(但不等于说可以不要位同步)。

F问题3-1:旧版的《计算机网络》认为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数据链路层可以把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实际链路,转变成为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但最近新版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和第5版)中对数据链路层的提法就改变了。数据链路层的传输不能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答:旧版的《计算机网络》对数据链路层的阐述是基于OSI体系结构的。OSI体系结构的数据链路层采用的是面向连接的HDLC协议,它提供可靠传输的服务。因此,旧版《计算机网络》的提法对OSI体系结构是正确的。

2003年以后新版的《计算机网络》更加突出了TCP/IP体系结构。现在因特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使用得最多的就是PPP 协议和CSMA/CD协议(这种情况就是使用拨号入网或使用以太网入网)。这两种协议都不使用序号和确认机制,因此也就不能―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因此,新版《计算机网络》的提法符合当前计算机网络的现状。当接收端通过差错检测发现了帧在传输中出了差错,或者默默丢弃(silently discard)而不进行任何其他处理(当使

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这是现在的大多数情况;或者使用重传机制要求发送方重传(当使用HDLC协议时),但这种情况现在很少使用。

如果需要可靠传输,那么就由高层的TCP协议负责重传。但数据链路层并不知道这是重传的帧。

F问题3-2: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既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呢?

答: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在数据链路层的接收端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是为了不将已经发现了有差错的帧(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收下来。如果在接收端不进行差错检测,那么接收端上交给主机的帧就可能包括在传输中出了差错的帧,而这样的帧对接收端主机是没有用处的。

换言之,接收端进行差错检测的目的是:―上交主机的帧都是没有传输差错的,有差错的都已经丢弃了‖。或者更加严格地说,应当是:―我们以很接近于1的概率认为,凡是上交主机的帧都是没有传输差错的‖。

F问题3-3:为什么旧的版本教材在数据链路层一章中讲授可靠传输,但现在新的版本教材则取消了可靠传输?

答:保证可靠传输的停止等待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基础内容之一。新的版本只是挪动了可靠传输这部分内容的位置,而不是取消这部分内容。

把这部分放在前面的数据链路层一章中讲的好处是可以更早些建立可靠传输的概念(因为我们是自下而上,先讲数据链路层,后讲运输层)。但缺点是实际上的数据链路层现在基本上并不使用可靠传输,因此放在数据链路层中讲可靠传输有些不符合实际。况且以后到运输层用到可靠传输时,学生有可能又会遗忘了一些。

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运输层中讨论的好处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讲完简单的可靠传输的概念后,接着就介绍比较复杂的滑动窗口概念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是作者试图改变一下整个教材的结构的一种尝试。

F问题3-4:通过普通的电话用户线拨号上网时(使用调制解调器),试问一对用户线可容许多少个用户同时上网?答:这并没有限制。但用户数目越多,则每一个用户的上网速率就越低。

多个用户共同使用一对电话线拨号上网有时是很有用的。例如,一个办公室内只有一对电话用户线可供拨号上因特网,但办公室内有多人在办公,他们都有自己的PC机,而且都想同时使用拨号上网。这时可将所有用户的PC机都用以太网连接起来(当然每一台PC机都必须安装一个以太网卡)。只有一台PC机要特殊些,即需要同时安装以太网卡和拨号上网卡(或使用外置的调制解调器)。这台特殊的PC机通常叫做代理服务器,它通过调制解调器用拨号方式与本地的ISP相连。代理服务器必须安装专门的软件(如Wingate 2.0),同时还要完成一些必要的配置,这样就能使连接在以太网上的各PC机用共享一个调制解调器的方式同时上网。ISP并不知道有多少人共享一个调制解调器。ISP只知道现在是这台代理服务器在使用拨号上网。ISP只分配一个临时的IP地址给此代理服务器暂时使用。

F问题3-5:除了差错检测外,面向字符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还必须解决哪些特殊的问题?

答: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帧定界和透明传输的问题。

帧定界就是要使接收端能够知道一帧的开始和结束是在什么地方。面向字符的数据传输就是所传输的数据全都是一个个的字符,例如ASCII字符。因此,在每一帧的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必须要有一个特殊的字符来作为标志,如下图所示。

浪潮软件常见问题解决

浪潮软件常见问题解决 (2010-07-09 12:12:18) 转载▼ 分类:读它 标签: 电脑 sybase 日记帐 浪潮软件 报表系统 浪潮erp 杂谈 来源:青岛浪潮姜蕾目录 | 软件安装及配置 | 环境配置、帐套管理及维护工具的使用 | 帐务处理、辅助管理、报表 | 打印问题 | 交流… 一、安装浪潮软件后在电脑中会产生哪些文件 单机版用户:sqlany50、GENERSOFT、cwdata文件夹; 浪潮通软myGS Pseries管理软件快捷方式; Sybase SQL Anywhere 5.0快捷方式。

网络版用户:客户端Sybase、GENERSOFT文件夹; 服务器端存在Sybase、cwdata文件夹。开始-程序中会存在浪潮通软myGS Pseries管理软件及Sybase快捷方式。 二、更换机器及电脑格式化前要备份那些文件 单机版用户:将GENERSOFT、cwdata文件夹从c盘拷贝到d或e盘即可。 网络版用户客户端格式化:将GENERSOFT 文件夹从c盘拷贝到d或e盘即可。 三、更换机器或格式化机器后需要安装哪些软件 单机版用户:首先,安装浪潮软件即双击安装盘install文件夹中的setup.exe。其次,安装Sybase SQL Anywhere 5.0数据库软件。安装完成后用备份的GENERSOFT文件夹覆盖新安装软件后生成的GENERSOFT文件夹。 网络版客户端安装:首先,安装浪潮软件即双击安装盘install文件夹中的setup.exe。其次,安装Sybase11.9 client 端。安装完成后用备份的GENERSOFT 文件夹覆盖新安装软件后生成的GENERSOFT文件夹。 四、网络版更换服务器需要备份哪些数据? 在开始-程序-Sybase-SQL Advantage中使用dump命令备份数据库,将备份后的dup文件拷贝到其他硬盘或机器上即可。 五、网络版客户端与服务器端怎样连接?如何测试连接成功? sybase->dsedit 六、如何进行安装后的配置 单机版用户:如果你要继续使用以前的数据只要在环境配置中将软件与库相连接即可… 网络版用户:打开环境配置窗口,进入环境配置界面…

好氧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上课讲义

好氧池常见问题及解 决方案

二沉池出现细碎污泥翻滚、浑浊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化,导致污泥絮凝性变差,污泥结构分散(水浑浊而悬浮物多) ②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大,溶解氧不足,污泥吸附性能变差,有机物未能完全分解掉。 ③二沉池负荷过高,或二4 r池配水不均匀出现重力流现象,局部流速过快将污泥带起。 ④二沉池回流比过大,二沉池泥层过低,水流觉动泥层过大(此原因较少)。 ⑤好氧池污泥排放量过大导致好氧池污泥泥龄过短,新合成的污泥絮体难以沉降,(水清澈而悬浮物多)。 ⑥好氧池污泥铃过长,污泥老化。 ⑦好氧池污泥营养料不足或者营养料比例不均(N、P比例过高)。 ⑧好氧池污泥发生污泥膨胀现象,沉降性差,二沉池泥层高,水流将污泥带出(svi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此情况)。 ⑨好氧池污水中氛氮含量过高 二沉池出现浮渣浮泥现象的原因? ①二沉池回流比小,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污泥厌氧反峭化后被气体携带上浮。 ②好氧池进入大量物化污泥和厌载污泥,由于部分不能转化乃好氧污泥变为浮渣排出系统。 ③好氧池污泥腐败变质。 ④好氧池泡沫多,与污泥/悬浮物等混合后到二沉池上浮 ⑤好氧池污泥浓度低(污泥负荷高)或者溶解氧过高(有可能) ⑥好氧池污泥老化或者泥龄过短,絮凝性差,COD去除率和处理效果差 好氧池溶解氧不足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浓度上升较快或者污泥老化导致耗氧量增加 ②厌氧池出水悬浮物很多,进入好氧池后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③鼓风机出现故障停止运行或风机压才不够(出现此情况较少) ④厌氧池出水COD突然升高很多,或进水突然增大,冲击负荷大,导致好氧池负荷变大 ⑤曝气头损坏或堵塞比较严重,好氧池泡沫多 好氧池发生污泥膨胀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溶解氧长期偏低或者长期偏高(有可能) ②原水或厌氧出水的硫化物含量过高导致硫细菌大量繁殖 ③好氧池负荷长期偏低或偏高 ④好氧池水温偏高 ⑤营养料不均衡或缺乏营养(N、p偏低) ⑥进水pH值问题 ⑦好氧池污泥的泥铃过长,耗氧量增加导致溶解氧不足 好氧池出现污泥解体,上清液细碎污泥多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负荷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化,污泥絮凝性变差,污泥结构

好氧池污泥最常见的问题

1、营养剂的投加 (1)生物池营养物的投加BOD5:N:P 比可为100:5:1。其中N 元素可以选择尿素,P 元素可以选择工业磷酸二氢钾,都可以采取干投。 (2)投加尿素,按100m3污水中10KG 的投加量,投加磷酸二氢钾,按100m3污水中5KG 的投加量。(最好投加位置在水解酸化出水口处,或污泥选择区) (3)由于在生产污水中含有一定的氮源,所以在污水处理工程正常运行后可适当减少尿素的添加;磷盐的添加必须持之以恒。 2、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但主要的是有机物。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3、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随着测定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以及 测定方法的不同,其测定值也有不同。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与重铬酸钾氧化法。高锰酸钾(KMnO4)法,氧化率较低,但比较简便,在测定水样中有机物含量的相对比较值及清洁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时,可以采用。重铬酸钾(K2Cr2O7)法,氧化率高,再现性好,适用于废水监测中测定水样中有机物的总量。 4、有机物对工业水系统的危害很大。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的水在通过除盐系统时会污染离子交换树脂,特别容易污染阴离子交换树脂,使树脂交换能力降低。有机物在经过预处理时(混凝、澄清和过滤),

约可减少50%,但在除盐系统中无法除去,故常通过补给水带入锅炉,使炉水pH值降低。有时有机物还可能带入蒸汽系统和凝结水中,使pH 降低,造成系统腐蚀。在循环水系统中有机物含量高会促进微生物繁殖。因此,不管对除盐、炉水或循环水系统,COD 都是越低越好,但并没有统一的限制指标。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COD (KMnO4 法)>5mg/L 时,水质已开始变差。 5、COD:化学需氧量。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在河流污染和工业废水性质的研究以及工业废水处理运行\工业废水处理运营管理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而且能较快测定的有机物污染参数,常以符号COD 表示。 BOD: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生化需氧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的物质,特别是分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消耗的溶解氧。通常情况下是指水样充满完全密闭的溶解氧瓶中,在20℃的暗处培养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由培养前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之差,计算每升样品消耗的溶解氧量,以BOD5 形式表示。其单位ppm 或毫克/升表示。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 5、COD、BOD 都是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含C 的还原性物质。两者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是等同的,为什么有区别呢,是因为现实情况中,

浪潮GS工程会计模块问题常见说明及处理方法

浪潮GS工程会计模块问题说明及 处理方法 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 2015年07月

一、清单导入 1.文件被占用 问题原因:此类问题是由于导入的模板文件正在打开中。 解决方案:请关闭excel文件后重新导入。 2.文件与数据包类型不匹配 问题原因:此类问题常见于费用清单导入,是费用清单表中含有两个sheet页。 解决方案:请删除多余的sheet页之后再导入。 3.文件格式不正确 问题原因:此类问题是由于清单中数据含有计算公式,或者数量一列中含有非数字字符,如图所示:

解决方案:应该删除公式,只留数据值保存后再导入。 4.提示字段已经存在 问题原因:此类问题是由于导入的模板文件中存在重复的列项。 解决方案:需要删除重复的列信息。 5.导入时提示筛选数据异常 问题原因:此类问题是因为科目名称不对导致,例如设备清单中科目名称存在勘察设计费等费用科目,或者费用清单中存在主设备等设备科目。 解决方案:需要修改导入清单的科目信息。

6.导入数据发生sql异常 问题原因:一般是规格型号过长导致。 解决方案:需要缩减字段长度。 7.保存导入单据信息时提示错误 ?提示项目不存在或者站点不存在 解决方案:检查导入清单文件中项目编号或站点编号,看是否有遗漏项或者编号前后存在空格,如果有需要补充修改。将提示的项目或站点编号直接粘贴到财务里面进行查询,看是否存在。项目编号到项目信息查询中查询,站点编号到站点查询中查询。如果存在,将项目站点信息导出一份到本地,然后直接将名称粘贴到模板里面进行导入。如果项目信息或站点信息在财务系统中不存在: a、项目信息-从项目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同步:项目管理系统中点击“全视图”-“项目同步主数据”按钮 b、站点信息-从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同步:资源管理系统中找到该站点,先点“修改对象”,再点“确定”。(在修改页面中,只有当属性值确实发生变化时,点击“确定”按钮才会进行保存,并更新修改时间,否则即使点了确定,后台也不会做任何更新。满足以下条件的站点,财务系统才能看到:站点状态为在建或者在网,所属组织正确) ?提示要红冲的单据不存在 解决方案:首先检查导入的清单文件中物料编码是否填写,以及红冲的物料编码是否和成本单查询里面的物料编码一样。 8.清单导入功能中删除导入数据提示费用已归集时如何处理? 问题原因:此类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导入的数据中存在某个项目已经进行资产装配或者已经生

航信软件常见问题解答分解

税控发票开票软件(金税盘版)常见问题解答 2015-1-21 更新 1、关于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 根据国税总局的开发需求,航信修改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 版中,防伪税控税务端软件版本是V7.00.00,企业端软件为税控发票开票软件(金税 盘版)V2.0.00;百旺修改增值税货运系统税务端软件版本是V3.00.00,企业端软件为 税控发票开票软件(税控盘版)V2.0.00。 客户端开票软件与金税盘或税控盘配套使用,均可以开具四种发票。 2、增值税发票开票系统升级版发布的版本信息 共发布3个开票软件(金税盘版): 1) 上海试点版:税控发票开票软件(金税盘版)V2.0.00.141020,2014年11月1日 发布,整合.NET并预设上海税局安全接入服务器地址。此版本无法实现自动升级, 需手动升级到V2.0.10.141220或V2.0.10.141225 2) 全国版:税控发票开票软件(金税盘版)V2.0.10.141220,2014年12月29日发布, 整合.NET。新增改进内容包括:修复试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优化界面;增加多 税号安装、多用户登录;自动识别金税盘内企业税号、分机号、地区编号;批量作 废空白和已开发票;增加发票查询报送日志;增加数据恢复工具、锁屏功能、和帮 助文档等。 3) 最新版:税控发票开票软件(金税盘版)V2.0.10.141225,2015年1月5日自动升 级。新增改进内容包括:修复汉字防伪企业二维码打印在非航信打印机下出现偏移 情况;增加税务代开功能;修复安全接入引起程序崩溃问题等。 3、增值税发票开票系统升级版试点和推广? 增值税发票开票系统升级版2014年11月1日起在山东、上海、天津和湖南四省 市进行试点。2015年1月1日起全国推广。 客户端: 4、安装过程中,提示NISI错,如下图:

好氧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1)

好氧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1)

二沉池出现细碎污泥翻滚、浑浊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化,导致污泥絮凝性变差,污泥结构分散(水浑浊而悬浮物多) ②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大,溶解氧不足,污泥吸附性能变差,有机物未能完全分解掉。 ③二沉池负荷过高,或二4 r池配水不均匀出现重力流现象,局部流速过快将污泥带起。 ④二沉池回流比过大,二沉池泥层过低,水流觉动泥层过大(此原因较少)。 ⑤好氧池污泥排放量过大导致好氧池污泥泥龄过短,新合成的污泥絮体难以沉降,(水清澈而悬浮物多)。 ⑥好氧池污泥铃过长,污泥老化。 ⑦好氧池污泥营养料不足或者营养料比例不均(N、P比例过高)。 ⑧好氧池污泥发生污泥膨胀现象,沉降性差,二沉池泥层高,水流将污泥带出(svi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此情况)。 ⑨好氧池污水中氛氮含量过高 二沉池出现浮渣浮泥现象的原因? ①二沉池回流比小,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污泥厌

氧反峭化后被气体携带上浮。 ②好氧池进入大量物化污泥和厌载污泥,由于部分不能转化乃好氧污泥变为浮渣排出系统。 ③好氧池污泥腐败变质。 ④好氧池泡沫多,与污泥/悬浮物等混合后到二沉池上浮 ⑤好氧池污泥浓度低(污泥负荷高)或者溶解氧过高(有可能) ⑥好氧池污泥老化或者泥龄过短,絮凝性差,COD去除率和处理效果差 好氧池溶解氧不足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浓度上升较快或者污泥老化导致耗氧量增加 ②厌氧池出水悬浮物很多,进入好氧池后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③鼓风机出现故障停止运行或风机压才不够(出现此情况较少) ④厌氧池出水COD突然升高很多,或进水突然增大,冲击负荷大,导致好氧池负荷变大 ⑤曝气头损坏或堵塞比较严重,好氧池泡沫多好氧池发生污泥膨胀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溶解氧长期偏低或者长期偏高(有可

好氧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沉池出现细碎污泥翻滚、浑浊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 浊而悬浮物多) ②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大,溶解氧不足,污泥吸附性能变差,有机物未能完全分解掉。 ③二沉池负荷过高,或二4 r池配水不均匀出现重力流现象,局部流速过快将污泥带起。 ④二沉池回流比过大,二沉池泥层过低,水流觉动泥层过大(此原因较少)。 ⑤好氧池污泥排放量过大导致好氧池污泥泥龄过短,新合成的污泥絮体难以沉降,(水清澈而悬浮物多)。 ⑥好氧池污泥铃过长,污泥老化。 ⑦好氧池污泥营养料不足或者营养料比例不均

(N、P比例过高)。 ⑧好氧池污泥发生污泥膨胀现象,沉降性差,二沉池泥层高,水流将污泥带出(svi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此情况)。 ⑨好氧池污水中氛氮含量过高 二沉池出现浮渣浮泥现象的原因? ①二沉池回流比小,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污泥厌氧反峭化后被气体携带上浮。 ②好氧池进入大量物化污泥和厌载污泥,由于部分不能转化乃好氧污泥变为浮渣排出系统。 ③好氧池污泥腐败变质。 ④好氧池泡沫多,与污泥/悬浮物等混合后到二沉池上浮 ⑤好氧池污泥浓度低(污泥负荷高)或者溶解氧过高(有可能)

⑥好氧池污泥老化或者泥龄过短,絮凝性差,COD去除率和处理效果差 好氧池溶解氧不足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浓度上升较快或者污泥老化导致耗氧量增加 ②厌氧池出水悬浮物很多,进入好氧池后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③鼓风机出现故障停止运行或风机压才不够(出现此情况较少) ④厌氧池出水COD突然升高很多,或进水突然增大,冲击负荷大,导致好氧池负荷变大 ⑤曝气头损坏或堵塞比较严重,好氧池泡沫多好氧池发生污泥膨胀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溶解氧长期偏低或者长期偏高(有可能)

地源热泵系统操作手册

新龙生态林工程项目指挥部 (办公楼)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操作手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新龙生态林工程项目指挥部(办公楼)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工程地点:常州市新北区长江北路 建设单位:常州龙城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江苏凯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二、设备描述 1、本工程系统为地源热泵系统,主机品牌为上海美意,配置热泵机组4台;室内风机盘管品牌为浙江盾安,室内配置风机盘管57台;中厅配置风管式机组2台,配置室内新风机4台。 地源侧配备循环水泵两台,一用一备;空调侧配备循环水泵两台,一用一备。 地源侧与空调侧各配置定压稳压装置一套。 2、美意主机液晶控制面板使用说明: 开关 模式 热水 温度加键/风速 确认 温度减键/睡眠 设置 清除 节能 室温

3、室内风机盘管液晶控制面板使用说明: 开/关机按键 模式按键,冷/热转换 风量调节键 /温度设置键 红外接收窗 /冷/热符号 通风符号 自动风速符号 手动风速符号 室温符号 /温度显示 4、新风机组液晶控制面板使用说明 开关键 模式键 风速键 /上下键 空格 三、开机步骤 1、开启地源侧水泵和空调侧水泵 2、按主机液晶控制面板开关,依次开1#、2#机 3、开启室内液晶控制面板开关(设置温度及风量) 四、关机步骤 1、关闭室内液晶控制面板开关 2、关闭主机液晶控制面板开关 3、关闭地源侧水泵和空调侧水泵 五、中厅风管机组操作步骤 中厅部分空调机组控制箱 1、按开机键,运行灯亮,机组启动运转 2、按停机键,停止灯亮,机组停止运转

六、常见故障代码汇总表 七:机房布局 系统压力表 地源侧、空调侧循环水泵 美意热泵机组

好氧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56525

二沉池出现细碎污泥翻滚、浑浊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化,导致污泥絮凝性变差,污泥结构分散(水浑浊而悬浮物多) ②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大,溶解氧不足,污泥吸附性能变差,有机物未能完全分解掉。 ③二沉池负荷过高,或二4r池配水不均匀出现重力流现象,局部流速过快将污泥带起。 ④二沉池回流比过大,二沉池泥层过低,水流觉动泥层过大(此原因较少)。 ⑤好氧池污泥排放量过大导致好氧池污泥泥龄过短,新合成的污泥絮体难以沉降,(水清澈而悬浮物多)。 ⑥好氧池污泥铃过长,污泥老化。 ⑦好氧池污泥营养料不足或者营养料比例不均(N P比例过高)。 ⑧好氧池污泥发生污泥膨胀现象,沉降性差,二沉池泥层高,水流将污泥带出(svi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此情况)。 ⑨好氧池污水中氛氮含量过高 二沉池出现浮渣浮泥现象的原因? ①二沉池回流比小,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污泥厌氧反峭化后被气体携带上浮。 ②好氧池进入大量物化污泥和厌载污泥,由于部分不能转化乃好氧污泥变为浮渣排出系统。 ③好氧池污泥腐败变质。 ④好氧池泡沫多,与污泥/悬浮物等混合后到二沉池上浮 ⑤好氧池污泥浓度低(污泥负荷高)或者溶解氧过高(有可能) ⑥好氧池污泥老化或者泥龄过短,絮凝性差,COD去除率和处理效果差 好氧池溶解氧不足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浓度上升较快或者污泥老化导致耗氧量增加 ②厌氧池出水悬浮物很多,进入好氧池后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③鼓风机出现故障停止运行或风机压才不够(出现此情况较少) ④厌氧池出水COD突然升高很多,或进水突然增大,冲击负荷大,导致好氧池负荷变大 ⑤曝气头损坏或堵塞比较严重,好氧池泡沫多 好氧池发生污泥膨胀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溶解氧长期偏低或者长期偏高(有可能) ②原水或厌氧出水的硫化物含量过高导致硫细菌大量繁殖 ③好氧池负荷长期偏低或偏高 ④好氧池水温偏高 ⑤营养料不均衡或缺乏营养(N p偏低) ⑥进水pH值问题 ⑦好氧池污泥的泥铃过长,耗氧量增加导致溶解氧不足 好氧池出现污泥解体,上清液细碎污泥多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负荷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化,污泥絮凝性变差,污泥结构松散(清澈,细碎泥多,COD不高) ②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大,污泥吸附性能变差,有机物未 能完全分解掉,镜检污泥结构散(浑浊,不透明,COD高)

第三章 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及计算.

第三章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及计算 一说到设计,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计算和绘图,当然这些都属于设计领域里的工作,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设计任务之一。设计本身包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它不限于事先构思,更不排斥实践,而应是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空调设计的任务及目的,就是把现有能效高的设备组织好、使用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现代空调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建筑物内的设施日益增多和复杂,这对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由于系统设计、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不当而造成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的因素。所以反过来力求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一种主要的推动力,促使空调技术更进一步向前发展。目前,建筑节能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建筑设计方面来看,提高隔热保温性能,采用合理的朝向,增设必要的遮阳等可以减少空调负荷,降低能耗。对于确定的空调负荷,提高设备的效率和优化运行过程提供相应的硬件软件,都成为降低能耗的关健。 空调系统的设计一般采用工况设计法,是以夏季和冬季室外空气设计参数为依据的典型工况进行计算,并且是按最不利情况考虑,按照设备的额定工况选择指标。所以,设备选型较大。空调设备经常处于部分负荷状态下运行,必须要求设备在部分负荷运行时也能高效率运行。避免负荷变化了,而设备不能作相应调节,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或设备也能调节负荷,但调节性能差,耗能指标落后。

因此,设计的任务就是要用先进的自控技术将空调全工况下的性能调整到最佳程度,这就是所谓的过程设计方法。 一、中央空调设计主要参考以下的规范及标准 1、通用设计规范 1).《采暧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2003 年版)); 2).《采暖通风及至气调节制图标准》(GBJ114-88)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16-87)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0045-95) 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2.专用设计规范: 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87) 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99) 3).《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67-89) 4).〈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5).《旅游旅馆建筑热土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93) 6).《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GJ142-2004) 7).《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范》(GB50366-2005) 8).其它专用设计规范 3.专用设计标准图集: 1).《暖通空调标准图集》 2).《暖通空调设计选用手册》(上、下册)

好氧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56525

二沉池出现细碎污泥翻滚、浑浊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化,导致污泥絮凝性变差,污泥结构分散(水浑浊而悬浮物多) ②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大,溶解氧不足,污泥吸附性能变差,有机物未能完全分解掉。 ③二沉池负荷过高,或二4 r池配水不均匀出现重力流现象,局部流速过快将污泥带起。 ④二沉池回流比过大,二沉池泥层过低,水流觉动泥层过大(此原因较少)。 ⑤好氧池污泥排放量过大导致好氧池污泥泥龄过短,新合成的污泥絮体难以沉降,(水清澈而悬浮物多)。 ⑥好氧池污泥铃过长,污泥老化。 ⑦好氧池污泥营养料不足或者营养料比例不均(N、P比例过高)。 ⑧好氧池污泥发生污泥膨胀现象,沉降性差,二沉池泥层高,水流将污泥带出(svi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此情况)。 ⑨好氧池污水中氛氮含量过高 二沉池出现浮渣浮泥现象的原因 ①二沉池回流比小,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污泥厌氧反峭化后被气体携带上浮。 ②好氧池进入大量物化污泥和厌载污泥,由于部分不能转化乃好氧污泥变为浮渣排出系统。 ③好氧池污泥腐败变质。 ④好氧池泡沫多,与污泥/悬浮物等混合后到二沉池上浮 ⑤好氧池污泥浓度低(污泥负荷高)或者溶解氧过高(有可能) ⑥好氧池污泥老化或者泥龄过短,絮凝性差,COD去除率和处理效果差 好氧池溶解氧不足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浓度上升较快或者污泥老化导致耗氧量增加 ②厌氧池出水悬浮物很多,进入好氧池后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③鼓风机出现故障停止运行或风机压才不够(出现此情况较少) ④厌氧池出水COD突然升高很多,或进水突然增大,冲击负荷大,导致好氧池负荷变大 ⑤曝气头损坏或堵塞比较严重,好氧池泡沫多 好氧池发生污泥膨胀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溶解氧长期偏低或者长期偏高(有可能) ②原水或厌氧出水的硫化物含量过高导致硫细菌大量繁殖 ③好氧池负荷长期偏低或偏高 ④好氧池水温偏高 ⑤营养料不均衡或缺乏营养(N、p偏低) ⑥进水pH值问题 ⑦好氧池污泥的泥铃过长,耗氧量增加导致溶解氧不足 好氧池出现污泥解体,上清液细碎污泥多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负荷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化,污泥絮凝性变差,污泥结构松散(清澈,细碎泥多,COD不高) ②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大,污泥吸附性能变差,有机物未 能完全分解掉,镜检污泥结构散(浑浊,不透明,COD高) ③好氧池污泥排放量过大导致好氧池污泥泥龄过短(svi值在70一120适宜在此范围内二沉

好氧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1)

二沉池出现细碎污泥翻滚、浑浊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化,导致污泥絮凝性变差,污泥结构分散(水浑浊而悬浮物多) ②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大,溶解氧不足,污泥吸附性能变差,有机物未能完全分解掉。 ③二沉池负荷过高,或二4 r池配水不均匀出现重力流现象,局部流速过快将污泥带起。 ④二沉池回流比过大,二沉池泥层过低,水流觉动泥层过大(此原因较少)。 ⑤好氧池污泥排放量过大导致好氧池污泥泥龄过短,新合成的污泥絮体难以沉降,(水清澈而悬浮物多)。 ⑥好氧池污泥铃过长,污泥老化。 ⑦好氧池污泥营养料不足或者营养料比例不均(N、P比例过高)。 ⑧好氧池污泥发生污泥膨胀现象,沉降性差,二沉池泥层高,水流将污泥带出(svi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此情况)。 ⑨好氧池污水中氛氮含量过高 二沉池出现浮渣浮泥现象的原因? ①二沉池回流比小,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污泥厌

氧反峭化后被气体携带上浮。 ②好氧池进入大量物化污泥和厌载污泥,由于部分不能转化乃好氧污泥变为浮渣排出系统。 ③好氧池污泥腐败变质。 ④好氧池泡沫多,与污泥/悬浮物等混合后到二沉池上浮 ⑤好氧池污泥浓度低(污泥负荷高)或者溶解氧过高(有可能) ⑥好氧池污泥老化或者泥龄过短,絮凝性差,COD去除率和处理效果差 好氧池溶解氧不足的原因? ①好氧池污泥浓度上升较快或者污泥老化导致耗氧量增加 ②厌氧池出水悬浮物很多,进入好氧池后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③鼓风机出现故障停止运行或风机压才不够(出现此情况较少) ④厌氧池出水COD突然升高很多,或进水突然增大,冲击负荷大,导致好氧池负荷变大 ⑤曝气头损坏或堵塞比较严重,好氧池泡沫多好氧池发生污泥膨胀现象的原因? ①好氧池溶解氧长期偏低或者长期偏高(有可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行注意事项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行注意事项 一、地源热泵空调主机供热、制冷原理 1、夏季制冷模式时,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出来进入冷凝器,循环动态的地埋管换热器内的水流过凝器壳管时把制冷剂释放的热量(低品位热源)载入输送到地下土壤层内。制冷剂再经节流装置节流成低温低压液体,进入蒸发器吸收循环流经管壳的所载建筑制冷用水中的热量,液体气化,并使冷冻水水温降低。低压制冷剂蒸汽又进入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往复循环做功。这样往复循环在蒸发器管壳内的建筑物空调用循环水获得冷水,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达建筑内进行空调制冷。 2、冬季制热模式时,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出来进入冷凝器,制冷剂向建筑物供暖用的流经冷凝器管壳的循环水释放出热量而冷却成高压液体,并使供热水水温升高。制冷剂再经过膨胀阀膨胀成低温低压液体,进入蒸发器吸收流经蒸发器管壳地埋管换热器循环水的热量,蒸发成低压蒸汽,并使地源水水温降低。低压制冷剂蒸汽又进入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继续往复循环做功。这样往复循环在冷凝器管壳内的建筑物空调用循环水获得热水。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达建筑内进行空调制热。 二、滨州曹王供电所地源热泵空调项目简介 该工程为国网山东聊城供电公司凤凰供电所地源热泵工程,开工日期2016年8月21日,竣工日期2016年9月16日。投入使用期2016年10月20日。本项目位于滨州博兴县曹王镇,总建筑面积为980㎡,地上3层,建筑高度12m。该建筑主要为办公室、会议室、餐厅等房间类型。 1、该工程风机盘管为麦克维尔品牌,风机盘管总数量32台,其中型号FP—51盘管8台,FP—68盘管2台,FP-85盘管9台,FP-102盘管13台,送风方式为下回侧吹风。 2、室外地埋管换热器钻井埋管区域为办公楼西侧小院,竖直地埋管换热器为单U形式钻井竖直埋设。地埋管的材质:高密度聚乙烯PE100管,φ32mm、承压为1.6Mpa。地下地埋管钻孔直径φ150mm,井孔间距为4米,数量26眼,钻井下管有效深度100米(其中2口井为120米),总共2640延米。水平管埋地深度:室外地坪负1.5m,地埋管钻井区域占地面积约计416平米。 三、运行必须注意事项 1、空调机房所有设备运行时必须有合格的操作工值班并随时记录运行情况,不定期的巡视。 若发现循环泵噪音过大或补水装置水泵一直处在补水状态说明循环泵有故障或有漏水现象。做到及时处理。 2、对末端风机盘管、循环泵、热泵机组连接管道入口的过滤器要定期清理防止堵塞管道。 3、冬季环境气温较低或机组长时间未启动时,再开机前应先给机组供电不低于8小时进行预热(此时水泵不要启动)。 4、冬季环境温度很低的情况下,长时间停机会风机盘管和管道内的水冻结而损坏设备和管道,为防止冻结,空调主机及有关辅助设备必须保证24小时供电。机组停机时空调循环水泵也要不停止运行。最安全方法是在空调循环水系统里添加-25℃的防冻液或其他防冻混合物进行防冻。 5、地埋管分、集水器阀门已调试完毕,请勿关闭或开启。 感谢您对我们的工作支持与帮助,若有问题请及时联系。维保电话: 建设单位(使用单位):施工单位:

好氧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好氧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沉池出现细碎污泥翻滚、浑浊现象的原因? 1.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化,导致污泥絮凝性变差,污泥结构分散 (水浑浊而悬浮物多) 2.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大,溶解氧不足,污泥吸附性能变差,有机物未能完全分解掉。 3.二沉池负荷过高,或二4 r池配水不均匀出现重力流现象,局部流速过快将污泥带起。 4.二沉池回流比过大,二沉池泥层过低,水流觉动泥层过大(此原因较少)。 5.好氧池污泥排放量过大导致好氧池污泥泥龄过短,新合成的污泥絮体难以沉降,(水清 澈而悬浮物多)。 6.好氧池污泥铃过长,污泥老化。 7.好氧池污泥营养料不足或者营养料比例不均(N、P比例过高)。 8.好氧池污泥发生污泥膨胀现象,沉降性差,二沉池泥层高,水流将污泥带出(svi值过 高或过低都会出现此情况)。 9.好氧池污水中氛氮含量过高 二沉池出现浮渣浮泥现象的原因? 1.二沉池回流比小,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污泥厌氧反峭化后被气体携带上浮。 2.好氧池进入大量物化污泥和厌载污泥,由于部分不能转化乃好氧污泥变为浮渣排出系统。 3.好氧池污泥腐败变质。 4.好氧池泡沫多,与污泥/悬浮物等混合后到二沉池上浮 5.好氧池污泥浓度低(污泥负荷高)或者溶解氧过高(有可能) 6.好氧池污泥老化或者泥龄过短,絮凝性差,COD去除率和处理效果差 好氧池溶解氧不足的原因? 1.好氧池污泥浓度上升较快或者污泥老化导致耗氧量增加 2.厌氧池出水悬浮物很多,进入好氧池后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3.鼓风机出现故障停止运行或风机压才不够(出现此情况较少) 4.厌氧池出水COD突然升高很多,或进水突然增大,冲击负荷大,导致好氧池负荷变大 5.曝气头损坏或堵塞比较严重,好氧池泡沫多 好氧池发生污泥膨胀现象的原因? 1.好氧池溶解氧长期偏低或者长期偏高(有可能) 2.原水或厌氧出水的硫化物含量过高导致硫细菌大量繁殖 3.好氧池负荷长期偏低或偏高 4.好氧池水温偏高 5.营养料不均衡或缺乏营养(N、p偏低) 6.进水pH值问题 7.好氧池污泥的泥铃过长,耗氧量增加导致溶解氧不足 好氧池出现污泥解体,上清液细碎污泥多现象的原因? 1.好氧池污泥负荷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化,污泥絮凝性变差,污泥结构松散(清澈, 细碎泥多,COD不高)

地源热泵系统操作规程

机房设备操作规程 ·在进行机房设备操作前,请仔细阅读本操作规程 本工程采用地源热泵机组作为冷源,夏季地源热泵机组提供7-12℃冷水。冬季地源热泵机组提供40-45℃热水,冷热水共用两台循环水泵(一备一用),地源侧采用两台循环水泵(一备一用)。夏季开启地源热泵机组(冷热水循环泵、地源侧水泵运行制冷循环;冬季开启地源热泵机组、冷热水循环泵、地源侧水泵运行制热循环。 一夏季制冷循环操作规程: 确认制热循环管道阀门均已关闭,打开制冷循环管道阀门。 1、开、停机顺序 ①地源热泵机组 要保证空调主机启动后能正常运行,必须保证: 冷凝器中的水应循环流动,否则会因冷凝温度及对应的冷凝压力过高,使冷水机组高压保护器件动作而停车,甚至导致故障。 注意:1.观察冷凝器进出口压力差,大于时,要清洗过滤器。 蒸发器中冷水应循环流动,否则会因冷水温度偏低,导致冷水温度保护器件动作而停车,或因蒸发温度及对应的蒸发压力过低,使地源热泵机组的低压保护器件动作而停车,甚至导致蒸发器中冷水结冰而损坏设备。 注意:1.观察蒸发器进出口压力差,大于时,要清洗过滤器。 因此,地源热泵机组的开机顺序为:(必须严格遵守)地源侧水泵开三分钟后冷热水泵开再三分钟后地源热泵机组开 地源热泵机组的停机顺序为:(必须严格遵守) 地源热泵机组停三分钟后冷热水泵停三分钟后地源侧水泵停注意:①停机时,地源热泵机组应在下班前至少半小时关停,冷热水泵下班后再关停,有利于节省能源,同时避免故障停机,保护机组。 ②运行制冷循环前,应确认制热循环管道阀门已全部关闭。 2、地源热泵机组的操作 ①开机前的准备工作 1)确认机组和控制器的电源已接通且已持续8小时以上。 2)确认地源侧水泵、冷热水泵均已开启。 3)确认末端风机盘管机组均已通电开启。 1

网上业务系统常见问题解答汇总

网上业务系统常见问题解答 相关知识 1.如何确认证书已经正确安装 个人证书安装成功。打开IE浏览器,选择菜单工具-Internet选项-〉内容-〉证书,如果在其“个人”一栏存在登陆用的个人证书(一般情况下该证书名称为纳税人微机编码),表示为安装成功。否则为不成功。 根证书安装成功。打开IE浏览器,选择菜单工具-〉Internet选项-〉内容-〉证书,如果在“受信任的根证书颁发机构”一栏存在名称为“ZhengZhou Local Taxation Bureau”的根证书,表示为安装成,否则为不成功。 2.国地税不能同时装在一个系统上 国地税网上申报系统可能会产生冲突。 解决办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分别把国地证书安装在两个计算机上使用,如果只有一台计算机,则可以找专业技术人员在同一个计算机上安装两套操作系统分别安装国地证书即可。 3.申报,征收分离 申报和征收是分离的,纳税人要完成申报的义务,由以下方法: 1.在申报菜单进行申报,申报成功后直接进行缴款 2.在申报菜单进行申报,申报成功后到网上纳税进行缴款,一次申报的金额可以在这个菜 单下进行分次征收。 3.在网上进行申报,去税务大厅直接进行刷卡缴税。 4.各申报菜单的功能 1.通用申报:完成纳税人的日常申报和各种涉税文书 a)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工资薪金收入请点击代扣代缴菜单 b)企业所得税:请填写附报资料 c)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不可自行申报,需要根据残联导入的文书进行申报 d)减免金额带出的未纳税人做的减免审批,抵扣金额为纳税人做的扣抵税文书,金额 都为自动带出。 e)汇算清缴:申报填写汇算清缴报表生成的汇算清缴文书。

好氧池、二沉池异常与解决办法

目录 1、好氧池会有哪些异常现象出现? (1) 2、二沉池会有哪些异常现象出现? (2) 3、好氧池污泥发生污泥膨胀时为什么会出现上清液清澈但是COD高的现象? (2) 4、厌氧池出水混浊是什么原因? (3) 5、二沉池出现细碎污泥翻滚、浑浊现象的原因? (3) 6、二沉池出现浮渣浮泥现象的原因? (4) 7、好氧池溶解氧不足的原因? (4) 8、好氧池发生污泥膨胀现象的原因? (5) 9、好氧池出现污泥解体、上清液细碎污泥多现象的原因? (5) 10、好氧池有大量泡沫出现的原因? (6) 11、好氧池COD去除率低的原因? (6) 12、厌氧池COD去除率低的原因? (7) 13、好氧池上清液细碎污泥多,细碎污泥翻滚难沉降的原因? (7) 14、厌氧池脉冲出水悬浮物(污泥)多如何解决? (8) 15、好氧池发生污泥膨胀现象如何解决? (8)

①好氧污泥发黑或者发白(溶解氧低或者过高) ②好氧池上清液混浊(污泥吸附性能变差或者溶解氧过高导致污泥解体、溶解氧过低有机物未能氧化掉) ③从二沉池回流的污泥泡沫变黏稠(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时间过长,污泥反硝化后活性变差) ④好氧池泡沫增多(通过泡沫颜色、黏稠情况来判断是污泥本身发生变化造成的还是生产中添加的物质造成的) ⑤好氧池去除率下降(具体分析原因:污泥活性情况、污泥负荷、溶解氧、污泥浓度、水温等) ⑥好氧池污泥膨胀(通过加大排泥和调整营养料投加来控制,稳定进水量,保证溶解氧的充足和适合的水温) ⑦好氧污泥做沉降比时上清液混浊细碎泥多(污泥负荷过高或者污泥解体,镜检污泥结构松散,菌胶团瘦小) ⑧好氧微生物变少,结构松散,菌胶团瘦少(负荷过低或者过高、溶解氧不足、发生污泥膨胀、营养料不足) ⑨好氧池溶解氧长期偏高而出水混浊且COD高(污泥负荷长期偏低,污泥解体、菌胶团被氧化,不消耗氧气) ⑩污泥老化(导致污泥老化原因有泥龄长、负荷低等,污泥老化使出水变差,细碎泥、轮虫多,耗氧量增加)

地源热泵问题 问答

1.什么是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是利用地下一定深度下的土壤、岩石、水等介质在不同季节均维持稳定温度的特点,在地下安置专门的热交换装置,并与地上热泵相连,以达到为室内供暖或制冷的目的。 2. 地源热泵是如何工作的?为何能够节能?与传统空气热泵有何不同? 地源热泵主要是与地下介质进行热交换,而不是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夏季,在为室内提供空调的同时,其废热不再是排入空气中,而是储存于地下,以此提高冬季供暖的效率;在冬季,室内供暖的大部分能量来自于地下介质,利用地下土壤温度来为室内提供免费的热能。一般来讲,冬季每千瓦的电力能为室内带来4~5千瓦热量,而土壤温度的降低又为下一季节的空调带来冷源。因此地源热泵更多地是在室内和地下“转移”能量,而不是“创造”热量。由于地源热泵是在土壤和室内空气之间工作,二者之温差较室内外空气温差要小很多,其工作效率便非常之高。地源热泵较之于常规空调非常类似于在平路上行驶的汽车和爬陡坡的汽车。 3. 地源热泵是否能维持室内温度稳定?是否需要使用电力? 地源热泵有时会被误解为一个被动维持室内与地下温度平衡的系统,因此不能保证室内温度的舒适和稳定。而实际上,地源热泵是一个完全的主动系统,它使用电力驱动的压缩机,其制冷和供暖循环与常规冷暖空调没有原则的区别。地源热泵在夏季能够制冷,在冬季能供45~50℃热水。地源热泵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室内温度稳定在舒适水平上的现代空调系统。 4. 地源热泵是否需要使用地热? 地源热泵(Ground Source Heat Pump)有时也被称为地热热泵(Geothermal Heat Pump)但实际上,它完全不需要当地具有地热资源,它利用的只是地下介质如土壤、岩石和水的蓄热能力。 5. 如果当地没有地下水或不允许抽采地下水怎么办? 采用地下水只是地源热泵方式中的一种。江苏汇川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独特闭式系统完全不需使用地下水,封闭的地下换热系统将能量带出或带入地下,不需使用地下水作为媒介。 6. 地源热泵地下循环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 地下换热器是影响系统投资和效率的关键。换热系统有开式循环系统、闭式循环系统和混合循环系统等几种形式。开式循环管道中的水来自于湖泊、河流或者竖井之中的水源。与闭式循环类似的是,与建筑交换热量之后,水流回到原来的地方或者排放在其它的合适地点。开式循环方式的优点在于设计简单,安装费用低,占用土地面积小,以及传热效率高等。但它仅仅适应于有充足的水源,而且在当地的法律条例允许使用这些水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的其它不利方面还会在后面提到。大部分地下换热器是封闭循环,所用管道为导热能力好的高密度聚乙烯管。管道可以通过垂直井埋入地下50-100 米深,或水平埋入在地下约2.5 米处,也可以置于池塘或河流的底层。大部分场合下,三种方式中总有一种比较适宜。管中填充的是水溶液。在冬天,管中的流体从地下抽取热量,带入建筑中,而在夏天则是将建筑中的热能通过管道送入于地下储存。对于大型商业建筑,当其夏天冷负荷远远大于其冬天的热负荷时,往往要采用混合系统。在混合系统中,地下换热器的大小一般按热负荷来计算,夏天所需的额外的冷负荷由常规的冷却塔来提供。这样的混合系统降低了地下换热装置的尺寸,从而降低了一次性初期投资,但尽管冷却塔的尺寸比普通情况下的小了许多,但维修成本却比一个全

宏业软件常见问题

软件常见问题解答 、清单定额地区人工费如何调整?1 答:①在[综合单价计算模板]界面模板内定义好地区人工费调整费率;②切换到[清单/计价表],选择定义模板计算并应用于计价表所有定额数据对象。注意:地区人工费调整不能直接在[清单/计价表]中对定额进行整体系数换算处理,这样将对调整系数作为措施项目及规费取费基础。 、做定额预结算时,工程造价让利如何处理?2 答:①单位工程[费用汇总表]中,在“工程造价”行后添加工程造价优惠行,计算公式则为原“工程造价”行“费用编号*费率”,再在“费率”列录入让利费率值自动计算出结果;②将添加的工程造价优惠行标记为工程造价行(利用标记当前行为工程造价行功能)。 3、定额预结算方式按实费用如何计算? 答:在[费用汇总表]中已有的按实计算费用行下添加其费用子目,再编辑其费用名称、计算公式;若需打印出计算式,则需要再在最后“[打印]计算公式”列输入详细计算表达式。 4、派生费用计算有几种方式,分部派生费在定额计价方式与清单计价方式各如何应用? 答:派生费用对不同数据对象计算分定措(在定额上计算派生费用)、项措(在清单项目上计算派生费用)及措1…(在段落结构上计算派生费用);定额计价方式下计算的派生费用直接汇总表“费用汇总表”相应数据中,清单计价方式下:定措、项措均直接汇入相应项目费用中,措1…一般是调用到措施项目清单中。 5、在[清单/计价表]中进行定额人工费换算处理与在[综合单价计算模板]设置费率处理的区别 答:前者直接进入到定额人工费中,适用于定额上规定的系数换算处理;后者不汇入定额人工费中,适用于地区人工费调整,并不作为措施项目及规费的取费基础。 6、定额计价方式做预结算时,怎样整体调整分部工程量? 答:在分部框架结构上执行右键环境菜单或工具栏按钮其它中的“工程量批量运算”功能,再在弹出对话框中录入调整系数即可。

地源热泵系统说明

地源热泵系统 系统介绍: 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浅层土壤热能进行制冷制热的新型能源运用系统。冬季,地源热泵系统先将循环水通过埋在地下土壤中的封闭管路,从土壤中吸收热量,再经由主机将室内热量输送到室内,从而达到制热。夏季,系统将室内热量收集,再通过循环水经由地下埋管将热量排放至土壤中,从而对室内制冷。一个年度形成一个冷热循环。该系统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空调系统。 原理图:

地源热泵系统特点: ◆高效节能:地源热泵机组利用土壤或水体温度冬季为12-22℃,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高,热泵循环的蒸 发温度提高,能效比也提高;土壤或水体温度夏季为18-32℃,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低,制冷系统冷凝温度降低,使得冷却效果好于风冷式,机组效率大大提高,1KW的电能可以得到4~5KW以上冷量。节能效果比较:300平方别墅,按每天开启12小时,同比常规VRV中央空调跟燃气锅炉采暖。 夏季使用成本比较:冬季使用成本比较: 备注: 1)以上测算电费以0.8元/度,天然气按4.2元/立方计算 2)以上数据为理论测算,实际使用费用由于每户的建筑特性、使用习惯、温度设定等区别,跟理论数据会 有一定差异。 ◆环保:地源热泵机组运行时,不消耗水也不污染水,不需要锅炉,不需要冷却塔,也不需要堆放燃料废 物的场地,环保效益显著。

维护简单:系统设备安装在室内,不暴露在风雨中,也可免遭损坏,更加可靠,延长寿命。 地下热交换器设计: 结合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参考已安装项目实际施工使用经验,考虑地埋井的换热效果及管道的承压能力,上海地区打井深度一般在80-120m,竖井间距在3~6m,具体根据现场打井区域的布局来确定。 地埋井连接方式: 同程式:适用于地埋井分布比较分散,距设备间主机比较远的情况,同程式连接各个竖井流量平衡,换热均匀。 分集水器式:适用于地埋井分布较集中,分水器(主机)布置在地埋井区域的中间,方便检修。 室内温控器: 触摸式电容屏室内温控器,二合一温控器,带通讯协议,可手机APP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