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科学下册 拧螺丝钉的学问1教案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 拧螺丝钉的学问1教案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 拧螺丝钉的学问1教案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 拧螺丝钉的学问1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拧螺丝钉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二、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五、板书:

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六、课后小结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 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 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 开吗?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 忙弄成小片。 7、出示刀。 探索和调查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 起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 为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 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 机械和复杂机械。 8、你还知道哪些机械。 9、这些机械大约是在什么年代 发明和使用的。 10、讲古人的机械。(P3) 1、首先眼降低大 家对机械的神秘 感,不要觉得机械 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回顾和解释1、回忆家里用过哪些机械? 2、在使用过的机械中,哪些是 简单机械,哪些是复杂机械。 在这里主要是建立一 个大致的概念,不可 能通过一节课把机 械、简单机械、复杂 机械的概念都弄清。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苏教版五年科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 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 2 )分组活动; (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4 )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 、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 1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 2 )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 3 )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 4 )分组实验; ( 5 )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 6 )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三、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 1 )教师讲解器材、方法,及记录纸的使用 ( 2 )小组商量实验时间及分工 2 、太阳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科学知识: 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准备: 1、日晷资料及碟片。 2、制作日晷材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汇报课后研究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

拧螺丝的学问

拧螺丝的学问 孝义市教研室王永丽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四课。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安排了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重在发现。这一板块安排了“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刀拧螺丝钉”和“找一找周围有哪些像螺丝刀一样的机械”两个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体验,从而发现像螺丝刀这一类工具的工作特点,并学会用语言来描述其工作特征,初步建立起“轮轴”概念。 第二板块——重在探究。探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实验探究使用轮轴是否省力,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轮轴更省力。这两个层次中一是基础,二是提升。这个板块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和难点所在,须紧密联系第一板块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对轮轴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第三板块——重在应用。轮轴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且有很多变形。这一板块通过讨论,以让学生了解轮轴应用的广泛性,病能辨别一些变形的轮轴,拓展学生对轮轴的认识。 学情分析: 1.从知识体系的角度看,学生在本单元第二课已经学习了“杠杆”的内容,虽然在小学阶段未必一定要揭示清楚两者内在的联系,即轮轴其实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但至少为学生如果试图要解释轮轴为何省力提供了一个基础。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现在多数学生其实对诸如螺丝刀这一类的轮轴工具的使用是很陌生的,这使得螺丝刀的操作在某些时候竟然也成为难点,当然,这种体验的缺乏,也让学生建立轮轴这个概念感到比较抽象。不过此时的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的阶段,并且抽象思维逐渐占据强势,教学中如能恰当引领,能充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生应该能理解。 3.从实验探究的角度看,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轮

4.拧螺丝钉的学问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组成及作用。 2.知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会用杠杆的原理解释轮轴的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教学难点】 探究轮轴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图片、轮轴实验盒、测力计。 学生材料:螺丝钉、大小不同的螺丝刀、木板、轮轴实验盒、测力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我们来看看班上谁的力气大,能徒手把这螺丝拧进去。 2.怎样才能把螺丝轻松地拧进去呢? 答:用螺丝刀。 3.我们来进行拧螺丝比赛 问:选择什么样的螺丝刀可以轻松的把螺丝拧进木头里?(大) 答: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比徒手要省力,并且粗螺丝刀比细螺丝刀又要省力。4.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拧螺丝钉的学问》。 二、观察探究 1.观察螺丝刀,找出螺丝刀的特征。 学生充分说 我们可以发现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更好拧螺丝,螺丝刀在转动的时候和螺丝形成了一个大圆套小圆的构造。(画图) 2.找一找周围有哪些像螺丝刀那样为我们提供方便的机械。 (1)讨论: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种大圆套小圆的装置?

(2)图片提示:方向盘、水龙头拧把、门锁把手…… (3)讲述:像螺丝刀、方向盘……,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 三、探究轮轴省力的原理。 1.谈话:轮轴是一种机械,使用这种机械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好处?(省力)。2.看书P10实验,明确实验方法 3.提示学生拉动轮轴时不能停停动动,要在拉动过程中记录数据。 4.汇报实验结果: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5.实验:将轮子换成更大的轮。 6.汇报:轮比轴越大越省力。 四、总结应用 1.你能说一说轮轴的特征吗? (1)轮轴:轮与轴固定在一起,同进退。 (2)在轮上用力,具有省力效果。 (3)在轴粗细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的实质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轮轴的实质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且轮比轴越大越省力。(画图) 五、拓展延伸 1.谈话: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广泛的运用了轮轴,看书P10的图,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自行车头、脚蹬、扳手拧螺丝、拧螺旋瓶盖、井口提水辘轳等)2.轮轴的变式:一字形、摇把式 【板书设计】 4.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简单机械 省力 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显微镜下的世界 城关小学邓永亮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 2课时 2、做酸奶 2课时 3、馒头发霉了 2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2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1-2) 第一课:水滴里的生物 城关小学邓永亮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水样和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第二课时 1、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4、拧螺丝钉的学问

课题1-4 拧螺丝钉的学问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是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构 成的; 2、能够组装器材探究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3、能够寻找出与螺丝刀相同性质的轮轴用具。 科学知识 1、知道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2、知道轮轴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的用途,能够识别出轮轴。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组装器材进行实验,发现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测量,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 教具准备 组装轮轴的材料,砝码,细绳,测力计,螺丝刀,手摇铅笔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木板) 提问:我能用手将我手中的螺丝钉拧进木板吗?(很难)。 2、你们说能用什么工具很容易使螺丝钉拧进木板呢? 3、你们知道使用螺丝刀就很容易使螺丝钉拧进木板的道理吗?那我们这节课共同来探讨好吗?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一、教学轮轴 1、什么是轮轴? 我们要想弄明白使用螺丝刀就容易将螺丝钉拧进木板的道理,我们必须先来认识一种简单的器械—轮轴 1)你们见过汽车方向盘吗?能说说方向盘的构

学习新课造情况吗? 2)轮轴定义:像汽车方向盘那样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轮轴。 3)教材第9页水龙头,门把手是轮轴吗?各小组讨论后汇报。 汇报:手拧水龙头部分可以理解为轮,虽然看上去不是轮但它旋转的轨迹相当于轮。由此水龙头是轮轴。同样门把手也是轮轴。 4)你们还见过哪些是轮轴? 2、探究轮轴的作用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什么是轮轴,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地方使用了轮轴。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使用这些轮轴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就用方向盘这个轮轴来说说好吗? 1)各小组讨论后再说。 有了方向盘可以使汽车任意改变方向,降低了操作难度,省了很大的力气。刚才我们还一起知道了水龙头、门把手、手摇转笔刀等这些轮轴,它们是否省力呢?下面我想和同学们一起用实验来验证使用轮轴究竟是否省力好吗? 2)实验证明轮轴省力 A、各实验组取出实验器材组装轮轴,测量拉力,并填写好记录单。 B、汇报:使用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C、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使用轮轴确实可以省力,也就是说在轮上施较小的力在轴上就可得到较大的力。汽车上使用了方向盘这个轮轴就可以用较小的力将很重的汽车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降低了工作难度省了很大的力气。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安胜军 2018.2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全 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 1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

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拧螺丝钉的学问》苏教版

《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拧螺丝钉的学问》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从生活中拧螺丝钉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亲眼所见轮与轴,建立表象,指导学生认识轮轴、探究轮轴省力的原因,来认识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使学生便于了解轮轴这种简单机械。而且通过游戏操作活动,,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本环节中学生认知效果更佳,为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了解轮轴的作用和识别轮轴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轮轴的定义及作用、通过亲手体会知道轮轴的省力情况、通过对比实验找出影响轮轴省力多少的因素、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点。指导学生认识轮轴、探究轮轴省力的原因,使学生了解轮轴这种简单机械。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拧螺丝钉的学问。 三、说学情 通过教师课上的实际操作,带领学生了解轮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基本都能按照实验一的步骤去严格探究,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从学生实验环节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组装器材进行实验,发现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难点: 通过实验、测量,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主要指导学生认识轮轴,体验轮轴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让学生自己完成探究拧螺丝钉的学问,体验轮轴的作用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没有时间概念。我用拧螺丝钉的操作活动引入课文,讲清什么是轮轴后,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合作制作一个轮轴。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斜面、杠杆两种简单机械后又新认识的另一种简单机械。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螺丝刀就是轮轴,还为学生后边认识滑轮做好铺垫。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轮轴 ⒈创设拧水阀的活动情境。 ⒉揭示轮轴这一简单机械的概念。 ⒊提问:关于轮轴,你想知道些什么? ⒋学生广泛发表意见。 ⒌谈话: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⒍引出用实验验证的方法。

拧螺丝的学问教案

《拧螺丝钉的学问》教案 韩虹燕 教学目标 1.知道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2.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是由一个固定在可转动的轴上构成的。 3.能够组装器材,探究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4.能够寻找出螺丝刀相同性质的轮轴用具。 5.知道轮轴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能够识别出轮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组装器材进行实验,发现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难点:通过实验、测量,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 教学准备 木头,螺丝钉,螺丝刀,轮轴的实验材料、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复习杠杆,并画图。 2、使用机械有什么好处? 导言: 这节课我们在认识一种新的机械类型——轮轴。 一、体验轮轴的省力作用,认识轮轴。 1、通过拧螺丝钉的活动,初步认识轮轴。 (1)教师谈话指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螺丝钉将两块不相连的木块钉在一起。(出示一块钉有螺丝钉的木块)提出:现在谁能把这枚螺丝钉拧进木块? (指名一学生徒手拧一下,发现拧不动。) 教师即引出:我们可以使用这样一种工具(出示),它叫什么?(如果学生答:螺丝刀) 教师演示一下使用方法,提出实验要求:(1)使用螺丝刀将螺丝钉拧进木块中,注意观察自己和同伴是怎样使用螺丝刀拧螺丝钉的;(让学生注意观察螺丝刀的结构及工作的方式:刀把、刀杆,刀把带动刀杆一起转动;特点,)(2)使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刀拧螺丝钉,细细体会,有什么不同?(3)注意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操作的机会。 教师准备各种螺丝刀让组长上来拿。 (2)活动:拧螺丝钉,教师巡视,对于螺丝刀大小不合适的小组询问原因。 (3)汇报:选择什么样的螺丝刀可以轻松的把螺丝拧进木头里?(大) (4)观察螺丝头的构造,用简图画出来。(小圆) 观察螺丝刀的头及画出拧螺丝时的形状。(刀头)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课我在成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科学知识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重难点: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 自己的收集结果。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 2、做酸奶1课时 3、馒头发霉了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 一、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2、做酸奶 二、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3、馒头发霉了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拧螺丝钉的学问》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本节课我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思想,采用做中学、学中知、知中用、用中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把“科学→技术→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二、【教材地位与实验内容】 《拧螺丝钉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4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斜面、杠杆两种简单机械后又新认识的另一种简单机械。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螺丝刀就是轮轴,还为学生后边认识滑轮做好铺垫。 基于以上我确定本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如下: 1. 探究轮轴省力的原因 2. 探究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省力的奥秘 三、【学情分析与实验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有较系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画出一些简单运动的轨迹。为此我确定本课的实验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知道螺丝刀就是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认识在轮上用力,具有省力效果。了解在轴相同的条件下,轮越大越省力的科学原理。 2.科学能力目标 通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通过实验

探究,形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学会对比、归纳的思维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自主发现、自主设计的乐趣,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意识,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培育创新精神。 四、【实验教法与学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进行教学。让 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实验创新及教学融合】 改进一 、 增加徒手 对比体验 获感知 图1 图2 教材上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的体验活动为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只能体验到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省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知道螺丝刀是一种简单机械,为了解决这个突如其来、没有任何铺垫的问题,我特意增添了徒手拧螺丝钉的方式,学生从真切的疼痛中体验到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比徒手省力,感知到螺丝刀是一种简单机械,同时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使用螺丝刀比徒手省力呢? 然后通过用大小螺丝刀拧螺丝钉的操作活动的对比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大螺丝刀比小螺丝刀更省力呢?提出的问题是一环套一环。用三种不同方式拧螺丝钉的体验活动,为学生创设了生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第二学期班级:六年级任课教师:××× 一、教材分析 1.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六年级下册是在六年级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系统和平衡,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拓展与应用,从探究水平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过渡。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2.全套教材的特点 (1)从问题入手 (2)强调秦立科学探究的过程 (3)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3.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内容结构:这套《科学》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体系,更强调科学概念结构化,把相关的科学概念重新组合在新的单元主题之下,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结合和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特点:从这套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表”和“科学探究序列表”的图表中,您可以看出,我们这套教材以整体结构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集中体现《课标》新理念,特别是引进了法国“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树的感觉饿。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预测收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5.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生长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是在学生们已经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植物的一生”、“养蚕”),知道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我是怎样出生的”)的基础上引领孩子们对自身——从出生到现在以至将来的生长变化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单元。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拧螺丝钉的学问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拧螺丝钉的学问同步练习(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4题;共7分) 1. (1分)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________。 2. (1分)轮轴有________的作用。 3. (1分)在轴相同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________。 4. (4分)利用轮轴原理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多选题 (共2题;共6分) 5. (3分)下列器材中,属于轮轴的有() A . 钉锤 B . 扳手 C . 螺丝刀 D . 钢丝钳 E . 自来水龙头 6. (3分)自行车运用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A . 平面 B . 轮轴

C . 斜面 D . 杠杆 三、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7. (2分)不属于轮轴的是() A . 螺丝刀 B . 方向盘 C . 水龙头 D . 斜坡 四、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8. (2分)当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费力。() 9. (2分)所有的机械都能给人省力。() 五、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10. (5分)要想又快又轻松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应选用哪种螺丝钉? 11. (5分)什么叫轮轴? 12. (5分)生活中的轮轴哪些? 13. (5分)轮轴的实质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14. (5分)怎样才能较容易地骑自行车上陡坡? 六、实验题 (共1题;共2分) 15. (2分)轮轴是否省力? 实验材料:轮轴,测力计,勾码 实验过程: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