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矿床深部找矿初步探讨

金属矿床深部找矿初步探讨

金属矿床深部找矿初步探讨
金属矿床深部找矿初步探讨

[找矿,地质,方法]地质找矿工作方法的研究

地质找矿工作方法的研究 1地质找矿工作的原则和意义 1.1地质找矿工作的原则。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勘察的具体要求,环境限制,以及所能达到的技术手段来合理的选择勘查技术,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勘察方案。有些采矿的要求是单一的开采一种矿物质,此时就应该选择用砾石找矿法进行矿源位置的确定,在开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不同的矿物质的分离,对开采不需要的矿物质要舍弃和保护,不能破坏其他的矿物资源。在地质勘查及找矿技术的原则中,要从大局观来确定地质勘查及找矿的方案,结合地质条件、人口分布及国土资源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权衡利弊得失,坚决防止因为单方面的原因而影响了整体的工作进展。 1.2地质找矿的意义。地质找矿手段是地质矿产勘查中不可缺少的,是地质矿产勘查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进行地质找矿手段的利用,才能促进地质矿产勘查的发展,通过对地质找矿手段的利用,从而可以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也更好的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作。地质矿产勘查是各种工业的发展基础,而地质找矿手段的利用是地质矿产勘查的基础,从而有效的利用地质找矿手段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如冶炼工业,石油工业等。只有通过对地质找矿手段的综合合理化利用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2基本的地质找矿方法 2.1砾石找矿法。砾石找矿法是应用方式最为简单的一种找矿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地质的运动来寻找矿源。矿石暴露在空气中会在风化作用下产生许多小的矿砾或者岩石砾岩并受到一些外力的作用(如风力、水流冲击、冰冻)散布于矿床的周围。一般情况下砾石散布的范围会大大超过矿床范围而砾石找矿法正是根据砾石产生的途径和散布的范围进行找矿工作。地质工作者依据砾石产生的原理靠着外力作用搬运矿砾产的地带进行追踪可以找到矿床。但这种找矿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有时砾石散布的范围会大大超过矿床范围,部分甚至单独被外力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在其周围一定范围没有矿源,给采矿人员带来错误的信息,以至找不到矿源。这种操作简单,准确率低的方式在近阶段也有一定的改进,在寻找矿砾的基础上进行矿砾的单位密度计算与分析,科学的计算将很大程度上减少矿源错误的概率。 2.2地质填图法。在地质找矿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地质填图法适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它能将找矿理论内容转化为易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这种地质找矿法的理论内容十分严谨,首先它将选择适当的比例尺对地质进行画图处理,对基本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得到准确的地质构造图。根据构造图就可以确定矿源的准确位置,采矿人员将节省寻找矿源的时间,也降低了找错矿源的风险。地质填图法主要通过对基本的地质特征(构造、岩石等)的详细分析随之编制出一定的成矿规律进而完成全面的找矿工作,这是其他找矿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2.3重砾找矿法。重砾找矿法主要针对寻找原生矿和砂矿,使用频率虽然没有地质填图法和砾石找矿法普遍,但是也经常用于地质找矿中。相比于砾石找矿法和地质填图法来说,这种方法的操作方式较为复杂。它是在特定坏境下系统取样,经室内重砂分析和资料综合整理,并结合工作区的地质、地貌特征、重砂矿物的机械分散晕或分散流和其他找矿标志等来圈定重砂异常区(地段),从而进一步发现砂矿床追索寻找原生矿床。而这种方法更多的是在

深部金属矿山岩爆监测、预警和控制

Engineering 3 (2017) 538–545 Research Efficient Exploitation of Deep Mineral Resources—Review Monitoring, Warning, and Control of Rockburst in Deep Metal Mines Xia-Ting Feng a ,b ,*, Jianpo Liu a , Bingrui Chen b , Yaxun Xiao b , Guangliang Feng b , Fengpeng Zhang a a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Safe Mining of Deep Metal Mine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b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China a r t i c l e i n f o a b s t r a c t Article history: Received 6 July 2017Revised 13 July 2017Accepted 14 July 2017 Available online 16 August 2017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achievements made by our team in the mitigation of rockburst risk. It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on rockburst risk assessment for deep gold mines in South Af-rica, an intelligent microseismicity monitoring system and sensor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ockburst evo-lution process using laboratory and in situ tests and monito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ntitative warning method for the location and intensit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ockbur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for the dynamic control of rockburst. The mitigation of rockburst at the Hongtoushan copper mine is presented as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 2017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Limited Company.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 (https://www.doczj.com/doc/819880364.html,/licenses/by-nc-nd/4.0/). Keywords: Deep metal mining Rockburst Monitoring Warning Mitigation 1. Introduction Due to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numerous metal mines, such as the Hongtoushan copper mine, the Dongguashan copper mine, the Jiapigou gold mine, the Sanshandao gold mine, the Fankou lead-zinc mine, the Linglong gold mine, and so forth, have operated at depths exceeding 1000 m [1]. Deep min-ing inevitably creates an increase in and concentration of ground stress, and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n the deep stope of some metal mines can exceed 50 MPa [2].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incidences of dynamic failures such as rockburst have rapidly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in metal mines in China. Factors that induce rockburst include strong blasting distur-bance and high stress concentration caused by overlying mining and tectonic structural planes. For example, the Baiyinnuoer lead-zinc mine, a large lead-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North China, has a goaf volume greater than millions of cubic meter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such huge-volume goafs in this mine, in situ stress is highly concentrated in the rock mass of some mining zones. Under this condition, dynamic disasters such as rock ejection and roof cav-ing appear during tunnel excavation when the underground mining reaches only a depth of 300 m. These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production safety of the mine, as shown in Fig. 1. The failure pattern in the tunnels clearly indicates that the direction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s influenced by goafs. In the Dongguashan copper mine, more than a tenth of the rockbursts that led to casualties oc-curred from 1996 to 1999. In April 2006, a rockburst in the Erdaogou gold mine resulted in injury to many workers and a considerable ore loss, and made mining work much more difficult at the lower levels. In January 2013 in the Linglong gold mine of Shandong Province, two workers were injured by a shock wave induced by a rockburst, and a great deal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was destroyed.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in the period from 2001 to 2007, more than 13 000 accidents occurred in Chinese metal mines that became se-rious threats to the safe production of the mine and that resulted in more than 16 000 workers injured. Moreover, a large amount of valuable resources could not be extracted. Several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rock-burst; these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generation micro-seismicity monitoring system, increasing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ckburst evolution process using laboratory and in situ tests and monito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ntitative warning and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address: xtfeng@https://www.doczj.com/doc/819880364.html,, xia.ting.feng@https://www.doczj.com/doc/819880364.html, https://www.doczj.com/doc/819880364.html,/10.1016/J.ENG.2017.04.013 2095-8099/? 2017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Limited Company.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 (https://www.doczj.com/doc/819880364.html,/licenses/by-nc-nd/4.0/). Contents lists available at ScienceDirect jo ur n al h om e pag e: w w https://www.doczj.com/doc/819880364.html,/locate/eng Engineering

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加工与应用

[行业发展] 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加工与应用 郑水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化环系,北京 100084) [摘 要]非金属矿物材料应用范围广泛,市场前景看好。本文着重介绍了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加工技术,包括颗粒制备与处理、材料的复合及加工技术等。 [关键词]非金属矿物材料;加工;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TB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386(2002)04-0003-05 1 21世纪的产业发展与非金属矿物材料 “非金属矿物材料”是指以非金属矿物和岩石为基本或主要原料,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制备的功能性材料或制品,如机械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用的石墨密封材料和石墨润滑剂、石棉磨擦材料、高温和防辐射涂料等;微电子工业用的石墨导电涂料、显像管石墨乳、熔炼水晶等;以硅藻土、膨润土、海泡石、凹凸棒石、沸石等制备的吸附、助滤和环保材料;以高岭土(石)为原料制备的煅烧高岭土、铝尖晶石、莫来石、赛隆、分子筛和催化剂;以珍珠岩、硅藻土、石膏、石灰石、蛭石、石棉等制备隔热保温防火和节能材料及轻质高强建筑装饰材料;以碎云母为原料生产的超细云母填料、颜料以及云母纸和云母板等;以膨润土为原料制备的凝胶及有机膨润土等。 非金属矿石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矿物材料。从原始人使用的石斧、石刀到现在以非金属矿为原料制备的各种非金属矿物新材料,人类在利用非金属矿物原(材)料方面走过了从简单利用到初步加工后利用,再到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漫漫历程。现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尤其是高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开创了广泛应用非金属矿物材料的新时代,非金属矿物原(材)料加工业已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 以信息、微电子、生物、航空航天、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主的高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将在21世纪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高技术和新材料产业与非金属矿物(原)材料密切相关。例如,石墨、云母、石英、锆英石、金红石、高岭土、滑石、叶蜡石、长石、金刚石等与微电子及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有关;氧化硅、石墨、云母、高岭土、硅灰石、硅藻土、滑 石、方解石、夕线石、石英、红柱石、蓝晶石、石棉、菱镁矿、石膏、珍珠岩、叶蜡石、金刚石、石榴子石、蛭石、电气石、绿泥石等与新材料技术及其产业有关;石墨、重晶石、膨润土、石英等与新能源有关; 沸石、麦饭石、硅藻土、凹凸棒石、海泡石、膨润土、蛋白土、珍珠岩、高岭土、麦饭石等与生物技术及产业有关;石墨、石棉、云母、石英等与航空航天技术与产业有关。因此,高技术和新材料产业是21世纪初非金属矿深加工技术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发展的重要机遇之一。 进入21世纪,化工、机械、能源、汽车、轻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将引入新技术和使用新材料,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这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与非金属矿物材料或深加工产品密切相关。例如,造纸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需要大量高纯、超细的重质碳酸钙、高岭土、滑石等高白度非金属矿物颜料和填料;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胶粘剂等)的技术进步以及工程塑料、塑钢门窗等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兴起需要数以百万吨计的超细和活性碳酸钙、高岭土、滑石、针状硅灰石、云母、透闪石、二氧化硅、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功能填料; 汽车面漆、乳胶漆等高档油漆以及防腐蚀和辐射、道路发光、吸波等特种涂料需要大量的珠光云母、着色云母、超细和高白度碳酸钙、超细二氧化硅和玻璃微珠、针状超细硅灰石、超细和高白度煅烧高岭土、有机膨润土等非金属矿物颜料、填料和增粘剂; 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需要高品质的以夕线石、红柱石、 [收稿日期]2002-05-24 [作者简介]郑水林,男,45岁,博士,教授。 3

赣南老矿山边深部找矿思考与潜力分析

赣南老矿山边深部找矿思考与潜力分析 赣南很多钨矿山都面临着资源危机,寻找接替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思路:”老矿区探边、摸底、攻新、找盲,新矿区寻找隐伏矿”,本文从西华山、荡坪、西峰、小东坑四个矿区地质概况加以展开,得出找矿应加强综合研究,大胆投入,集体创新与智慧合力方可出效果的结论,上述四个矿区可达中型矿床规模。 标签:赣南钨矿地质勘查思路 1绪言 几年前,钨矿地质勘查工作进入复苏景象,趁此大好时期,我队发挥专业找钨矿的优势,在赣南进行了新一轮的钨矿地质勘查工作。我队主动把握找矿景气的脉搏,重新梳理地质档案库的珍贵钨矿资料,将其与现代成矿地质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将野外初步地质调查成果进行仔细分析对比,积极调整找矿思路,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地质勘查工作。通过地质工作者近几年的努力,在找矿难度大的情况下仍获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效,打开了赣南找钨矿新局面。现以找矿成效较好的大余西华山花岗岩体周边找矿、崇义西峰和于都小东坑的标志带找矿为例浅谈找矿认识。 2找矿思路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赣南全区已发现和勘查的钨矿床(点)共计50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10处、中型矿床24处、小型矿床98处、矿(化)点400余处,因而赣南具备了找钨矿“地利”条件。而我队地质前辈工作者几乎踏遍赣南的大小矿点,并在档案室留下有据可查的珍贵资料。珍贵资料在钨矿地质勘查工作进入复苏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之多年找钨人员的经验,因而具备找钨矿“人为”条件。在如此良好的找矿条件与形势下,我队调整找矿思路,面对找矿难的现象,由被动转主动去寻找“盲矿”。 具体措施是:确定以“探边、摸底、攻新、找盲”找矿工作新思路。“探边”是已知矿脉延伸追索;“摸底”是探索矿脉的延深控制;“攻新”为寻找新的矿化类型和新矿种找矿;“找盲”是空白区段找矿和盲脉探寻。 通过近几年的地质勘查工作,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综合研究水平,结合勘查项目实施,验证找矿思路,取得较好的地质找矿效果。如西华山矿区通过“探边、摸底”思路找矿,在西华山岩体周边的浅变质岩覆盖层400米以下探得工业价值的隐伏矿体;西峰矿区与小东坑矿区通过“找盲”的思路在标志带矿化之下确定了深部隐伏矿体的工业价值。 3找矿工程的实施 3.1“探边”找矿

浅谈深部找矿的相关应用与研究

浅谈深部找矿的相关应用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4-12-24T14:15:37.5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田峰 [导读] 随着三维地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三维预测是大比例尺深部找矿预测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田峰 辽宁省矿产勘查院 [摘要]随着三维地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三维预测是大比例尺深部找矿预测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本文讨了基于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进行大比例尺三维深部综合找矿预测的技术流程和方法。通过对矿区地层,构造,岩脉,矿体和蚀变带的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结合原生晕三维异常分析,建立了矿区钾硅化蚀变岩型金矿的综合找矿模型。 [关键词]预测方法三维建模大比例尺 一、大比例尺矿产预测 大比例尺矿产预测(large scale metallogenic prognosis,large scale minerogenic prognosis)主要任务为矿田范围内预测矿床和矿体或矿床范围内预测矿体,以1︰5万~1︰1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工作成果为预测基础,矿区勘查程度较高。我国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经过近50年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等阶段后,已进入科学化、定量化和数字化阶段。特别是随着GIS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和国家矿产资源潜力大调查项目的开展,形成了以空间数据库和GIS空间分析为技术支撑,以“相似类比”、“异常成矿”、“组合控矿”等系列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综合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等多种找矿方法手段,以“多元地学空间数据集成-多元成矿信息提取与融合-矿产资源潜力制图”为核心流程的矿产资源数字化预测评价体系。 目前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可视化技术、三维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成熟,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已在空间数据表达、成矿地质条件分析、预测要素定量估算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二维平面预测正在向大比例尺三维空间立体预转变,三维空间中的定位定量预测也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基于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的大比例尺预测方法 大比例尺三维预测主要是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研究地质体在地表以下可能的分布及规律,推断地质体可能的赋存部位,从而达到定位预测和定量预测的目的。首先应充分收集已知矿区地、物、化、遥资料,利用多年积累的二维地质调查及研究成果,依托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三维地质建模;然后,基于三维地质建模成果,通过典型矿床解剖研究,分析成矿作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矿床的形成与保存条件,总结出该区矿床成矿模型,通过对现有地、物、化、遥资料的综合集成分析,提出区域范围内的综合找矿模型;最后基于综合找矿模型,挑选出区域矿床三维预测的成矿有利因素,以成矿控制因素有利组合部位的定量圈定与筛选实现深部和外围矿产资源的预测与评价。整个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可分3个阶段。 1第一阶段:进行三维地质建模。核心是完成研究区成矿地质要素的三维可视化实体建模,主要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和矿化体五种实体模型,实体模型借助于商业矿山软件完成,即利用轮廓线重构面技术在相邻剖面之间用三角网连接三维实体表面而成。其关键是获得实体的系列剖面信息,在已知勘探剖面缺乏的情况下主要采用两种途径,其一是基于有限的实测地质剖面,在地质平面图上通过图切地质剖面编图来获得;其二是基于建立的勘探钻孔数据库,在三维空间中进行钻孔剖面地质解译,获得各种成矿要素剖面信息。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建立起区域上和典型矿床的三维地质模型。 2第二阶段:提炼综合找矿模型。基于建立的典型矿床三维地质模型,进行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从空间上分析矿体与各成矿要素之间的分布关系,从成因上分析矿体与各成矿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矿床成矿模型,在成矿预测理论的指导下,补充与成矿有关的物、化、遥信息,结合找矿经验提炼出综合找矿模型。 3第三阶段:深部矿产预测与评价。实体建模获得的是实体空间几何表面,缺少参与综合运算的属性信息。需要进行矿区的块体建模,块体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矿床在三维空间内按照一定的尺寸划分为众多的单元块,然后对填满整个矿床范围内的单元块的成矿概率属性进行推测和估计,一般在综合找矿模型的指导下,挑选出区域矿床三维预测的成矿有利因素,包括成矿地质要素和具有良好指示意义的物化探因素,分别与矿区块体模型进行空间运算,并在块体模型中分配不同权重和成矿概率属性值,形成三维块体综合预测模型并进行量化和运算最终完成三维空间靶区的圈定及评价。 三、深部找矿预测及评价 综合信息预测概念模型确定以后,就需要在三维地质空间中,根据对成矿贡献的大小,借助一定的方法量化具体三维预测因子,确定因子级别分数及操作关系,完成成矿预测综合有利程度的确定。在可视化建模软件中主要通过三维块体综合预测模型的建立、块体预测变量属性的量化及运算来完成。 1三维块体综合预测模型的建立:一般成矿元素的富集是由多种有利的地质因素优化配置所造成的。所以在相似类比、异常成矿等地质找矿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前面建立的综合找矿预测模型,可以借助块体预测变量(块体属性)来定量评价各种成矿有利因素与矿床关系的密切程度,或控制作用的大小。 2三维预测要素的量化及运算。在三维块体综合预测模型中,成矿预测因子转换为块体预测变量后,其三维预测要素的量化就转换为块体属性的三维空间插值。根据预测要素自身的数据特点将采用不同的插值方法。研究区主要基于钻孔数据库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因此钻孔数据库(包括钻孔定位表、钻孔测斜表、岩性表和样品分析表)是其重要的数据基础,地层、构造和岩脉可以从岩性表中提取,成矿元素含量可以从样品分析表中提取,围岩蚀变和矿化体可以结合岩性表和样品分析表进行提取,提取结果为已附带属性值的三维空间

深部金属矿

深部找矿物探方法主要包括:磁法、激电、电磁法(瞬变电磁法、MT法和CSAMT 法)、地震法和井间物探方法。 磁法是通用的廉价、快速找矿方法,但以定性和半定量为主。它在圈定岩体范围,圈定断裂带,探测含磁性物质的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独到作用。 电磁法种类繁多,包括时间域电磁法(TEM)、频率域电磁法(MT、AMT、CSAMT)、高密度电法和激发极化法(IP),其中勘探深度大于500m的是时间域电磁法和频率域电磁法。电磁法特别对低阻体敏感。由于断裂带和断层两侧岩层的电性差异较大,矿床和产出环境中常伴有低阻的蚀变带、角砾岩带、蛇纹岩化、剪切破碎带等,此外由硫化物颗粒组成的硫化物矿床往往电阻率很低,有些金属矿体也是低阻体,所以电磁法是勘探金属矿的重要方法。 地震法是物探方法中分辨率最高、最精确的方法。但由于金属矿床多产出在岩浆岩及其围岩和变质岩及火山岩之中,矿体与围岩没有明显的波阻抗差,而在基岩裸露地区激发条件又很差,所以地震法在金属矿勘探中很少应用。但近年来,随着数据处理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改善及提高,地震法在金属矿勘探中已取得了明显进展。 井间物探包括井中瞬变电磁法和井间高密度电法和井间地震,可以直接探测矿化带和矿体在井间的展布。井中瞬变电磁法勘探深度可达2000m。 对于金属矿产的勘查,除了利用传统的电法之外,电磁法仍然是主要的方法.近年来激电法(SIP/CR)、人工源和天然源的混合场源法(EH4)、人工源声频大地电磁法(CSAMT)、瞬变电磁(TEM)、大地电磁法(MT)等已逐步应用于金属矿勘查中,并在寻找深部隐伏矿床、构造复杂区的矿床等方面都取得了有用的成果。 MT是频率域电磁法的典型方法,是通过改变频率达到测深目的的天然源电磁法,所以MT在寻找深部隐伏矿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MT的勘探深度不仅与频率有关,还与地表电导率及其厚度有关MT虽然在寻找深部隐伏矿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它的信号很弱且抗干扰能力较差,所以M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了适应不同的观测环境,MT发展了很多变种方法且在找矿中得到了应用,如以提高信噪比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和以提高分辨率的混合源电磁法(EH 4),CSAMT的频率范围一般为n~8192Hz,勘探深度大于2km,EH 4的频率范围一般为10~100kHz,在1km以内有较高的分辨率。 TEM是时间域电磁法的典型方法,TEM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澳大利亚得到了发展和应用,TEM与传统的直流电法、激电方法相比,其探测深度明显要大,垂向分辨率也高,易于探测到覆盖层下的良导体,探测深度可达300~400m.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探测深度可达1500m。

非金属矿精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非金属矿精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x有限公司

第一章概述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非金属矿精深加工项目 (二)项目选址 某产业园 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选择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征地费用少的场址。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46976.81平方米(折合约70.43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58.46%,建筑容积率1.23,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5.52%,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99.49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项目净用地面积46976.81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27462.6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7781.48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35399.66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3190.02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93台(套),设备购置费4766.96万元。 (七)节能分析 1、项目年用电量613092.81千瓦时,折合75.35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15752.07立方米,折合1.35吨标准煤。 3、“非金属矿精深加工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613092.81千 瓦时,年总用水量15752.07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 76.70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31.33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2.56%,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 项目符合某产业园发展规划,符合某产业园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 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 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 的影响。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16189.4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050.0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6.79%;流动资金2139.3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21%。 (十)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地质研究 饶超俊

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地质研究饶超俊 发表时间:2016-03-18T16:05:37.8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作者:饶超俊[导读] 陕西广鑫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对深部矿床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饶超俊 陕西广鑫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陕西省 710024 摘要:成矿关涉的地质特性,能够明晰找矿思路。例如:沉积情形之下的地质作用、岩浆特有的成矿、火山特有的成矿、变质情形之下的成矿。深部找矿细分出来的应用体系,整合了沉积构造、侵入及特有的火山构造、断裂体系及褶皱、复合架构之中的体系。采纳成矿特性的这种标志,采纳根本机理,探究真实情形之下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金属矿床;深部找矿;地质研究前言 对深部矿床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一般来说,埋深超过500m 的深部矿藏就是我们所说的深部矿床,该类矿床几乎都是由岩浆活动以及岩浆热液活动产生的。因此,矿体一般分布在火山岩中。深部矿床的规模大小不一,产状也比较的复杂。由于其不具有一定的独立物体性,分布比较散,因此使用物探方法直接寻找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概要的研究进展 金属矿床关涉的深部找矿,带有高层级的实践属性,应被不断摸索。单纯情形下的理论,很难化解惯常见到的找矿疑难。只有累积得来的真实经验,才能整合直观认知,明晰矿产的特性。矿区架构之中的找矿情形、细化的真实状态,都会带有差异。归结得来的规律,也只适宜这一区段。没能发觉普适特性的理论,来化解找矿关涉的一切疑难。金属矿床范畴以内的深部找矿,惯常包含如下层级的难题。第一种情形,是寻找出了明晰的地质特性,及多层级的成矿条件;经由物探化探,也发觉了凸显出来的异常。然而,真正去找矿时,却只发觉了偏少数目下的工业矿体,或者没能发觉矿体。第二种情形,是对经由开采的矿山,予以更深找矿。这种情形特有的疑难,是怎么去判别是否潜藏着金属矿,或如何拟定接续的探测走向。 二、深度找矿中的地质研究 地质作用,是地质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地质作用的分析是深部找矿工作的基础准备工作,所以,必须对地质作用进行重点论证。地质作用主要是包括地质的构造和建造两个部分,地质作用中还包含着成矿作用,成矿作用分析是进行深度找矿中地质研究工作的一个基础工作。在进行金属矿床矿产勘测工作的时候,首先,采用建立成矿模型、模拟找矿方式和类比预测的方式,对金属矿床的勘测工作做一个模拟和推断,通过预测的结果,进行成矿模型的建立和矿床的判别。金属矿床深部找矿工作,需要清晰的思路和详尽的勘测计划,这就需要在进行金属矿床深部找矿时,对成矿地质作用的特征有充分的了解。与成矿作用关系最紧密的地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火山作用 火山作用是成矿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进行火山作用研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火山结构以及在火山喷发时垂向变化的特征。在一般的情况之下,陆相火山垂直方向变化的较快,若是在开放的情况下不利于成矿物质的能量聚集,因此,在进行勘测时,应该特别注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勘测,勘测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中浅部。(2)加强火山喷发中心的隐伏次火山岩体空间位置的确定。(3)除了注意火山喷发中心剖面变化以外,还应在进行勘测时,特别注意确定沉积岩、火山岩转换界面空间位置以及判断喷流中心带,尤其还要注意确定硅质岩类、火山岩、变换界面或者碳酸盐岩类夹层在深部的具体分布情况。 2、沉积作用 在沉积作用的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特别注意含矿地层层序垂直变化的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一般指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相邻盆底发生含矿层位垂直向上的错层现象;另一种,就是沉积环境的变化,使得含矿层沿着走向发生了垂向的迁移。(2)沉积作用严格受 到沉积的化学和物理条件控制,使得成矿的宽度受到地球上化学条件的变换带控制,容易在空间上形成宽度较窄、走向较长的窄带状分布区,这种在深部矿体查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为矿体平面位置判断不准确而落空的情况。例如,在云南大姚六苴铜矿床深部找矿过程中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3、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是根据变质作用的大小的不同,将其分为高级变质岩区和中等变质岩区。在高级变质岩区,我们需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变形构造的研究方面,推断背型构造和向型构造对成矿作用位置造成的影响,进而来判断矿体所存在的位置。 4、岩浆侵入作用 在进行岩浆侵入作用研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岩石组构的垂向变化、多期侵入岩体物质组分以及其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研究时,还应注意深部岩体和矿体之间的确切的成因关系,进而判断到底是属于矿头还是属于矿尾,通过这些来指导金属矿床深部找矿工作。(2)通过研究推断出侵入岩体热流体的影响空间范围,定量的对隐伏岩体的垂向埋深的位置进行推断,还可以通过这些判断出热流体活动中心的地表标志或者是浅部。 (3)重点研究岩体的三维空间形态,尤其需要重视的就是岩石组构的垂向变化、岩体物质成分、接触带的垂向空间形态的变化、岩浆侵位方向等,这些可以直接指示深部找矿工作的找矿方向。 5、综合作用 成矿地质作用的研究,需在上述几种具体地质作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综合研究工作。首先,研究成矿地质建造以及原始成岩构造之间的综合关系;而后,研究出各类地质作用的综合的成矿关系;最后,研究原始构造、建造以及变形构造与成矿之间的复合关系。在进行综合作用研究工作时最为重要的就是以上这些问题的研究。 三、我国金属矿床深部找矿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川矿区地质特征、时空演化及深边部找矿研究

金川矿区地质特征、时空演化及深边部找矿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铜、镍、铂族金属资源保障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提高该类矿产资源的研究程度,创新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理论,完善成矿演化模式认识,指导已知矿床深边部找矿工作,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赋存于超镁铁质岩的金川矿床,是目前世界第三大在采硫化铜镍矿床;金川矿区也成为我国最大的Ni、Cu、PGE金属资源供应基地,其Ni产量占全国88%,PGE占90%,Cu占13%以上。经过近五十年的开采,金川部分富矿体已逐渐被开采殆尽,资源危机已开始显露端倪,如何在金川矿区深边部找到新的接替资源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以金川超基性岩浆侵位期次、岩浆演化模式为研究主线索,以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作用机制、就位机制、岩浆演化—成矿模型、Ⅰ-⑥富铜隐伏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为重点内容,以预测矿区深边部找矿靶区服务矿山生产为目的。这无论对指导金川矿区深部和边部找矿,扩大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还是对完善成矿理论认识应用于其他类似矿区找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收集和综合分析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Surpac软件,建立了矿床三维可视化模型,明晰、直观地表现了矿床含矿超基性岩体、主矿体、矿区主要构造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通过对超基性岩体空间关系、形态特征的分析,认为:金川超基性岩体分为东、西两段和东、中、西三个成矿富集块段。 东段岩体以出现大量的含斜长石岩相为主要特征,西段岩体以不出现或只局部出现斜长二辉橄榄岩异离体与东段岩体相区别。从东、西成矿富集块段往中富集块段,岩体和赋存矿岩相的基性程度增高,形成矿体的成矿元素富集程度增高。 (2)在对Ⅰ-⑥隐伏矿体同位素测年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收集前期同位素测年资料,综合分析,试用发展的、联系的态度来解释,初步认为:金川矿床主矿体的形成时间为8~10亿年;Ⅰ-⑥等富铜隐伏矿体一般侵位于8亿年左右:镍特富矿体侵位时间为8亿年前。这对矿床所在区域成矿环境演化以及指导深边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从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和矿石特殊地球化学特性等方面,与Ⅱ-①主矿体进行对比,总结了Ⅰ-⑥隐伏矿体的矿化规律,并指出其既有岩浆熔离作用的特点,

金属矿深部开采现状与发展战略

金属矿深部开采现状与发展战略 发表时间:2019-07-29T17:11:50.4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8期作者:杨天清 [导读] 综述了国内外金属矿山开采现状及研究进展,聚焦深部开采主要工程技术难题,从开采动力灾害预测防控、深井高温热害控制治理、深井提升,提出了解决我国深部开采难题的战略建议。 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夏甸金矿企审科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在调研国内外众多金属矿山和收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金属矿山开采现状及研究进展,聚焦深部开采主要工程技术难题,从开采动力灾害预测防控、深井高温热害控制治理、深井提升,提出了解决我国深部开采难题的战略建议。 关键词: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高温热害;深井提升;战略建议 引言 进入深部开采后,在高地应力的环境下首先要面临巷道变形、岩爆、塌方、冒顶、突水等开采动力灾害问题。其次,岩层温度随开采深度的增加逐步上升,严重影响工人作业和设备运转。此外,深部开采面临的地质情况复杂,提升高度的增加将加大提升难度,影响生产安全,因此深部开采对深井提升技术也有更高要求。鉴于此,本文作者对国内外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现状进行归纳总结,针对深部高地应力开采动力灾害预测防控、深井高温热害控制治理、深井提升等工程技术难题,从战略性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深部开采难题的关键工程科技发展战略。 1深部开采主要技术难题 1.1高地应力引发的开采动力灾害 深部高地应力场引起岩爆、塌方、冒顶、突水等开采动力灾害,严重威胁深部开采安全。地应力随深度的增加以线性的速率增加。岩爆是采矿开挖引起的扰动能量在岩体中聚集和突然释放的过程。地应力越大,开采扰动能量越大,岩爆发生概率和震级越大。我国地下金属矿进入深部开采的时间较晚,上世纪进入深部开采的矿山很少,因此观测到岩爆的矿山很少,时间较晚,规模也不大。红透山铜矿20世纪80年代开采到400m时,就发生过轻微岩爆,开采深度达到700m后岩爆逐渐频繁发生,1999年发生了2次较强岩爆,破坏力相当于500-600kg(TNT当量)。冬瓜山铜矿1999年发生了较强岩爆,造成大量锚杆钢筋网破坏。 1.2深井开采中的高温环境与热害治理 地下岩层温度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大而升高。据统计,常温带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岩层温度一般将提高1.7-3.0℃左右。通常情况下,千米以上的深井,岩层温度将超过人体温度,如南非西部矿井,在深部3000m处,岩层温度最高可达80℃。目前,我国开采深度超过1000m的地下金属矿山已达16个,开采深度超过700m的地下金属矿山有100多处。据各地统计资料,开采深度超过700m的矿井的岩层温度大都超过35℃,有的接近40℃,最高的达到近50℃。如:安徽罗河铁矿,在700m的深度,东部测得的岩温值为38℃,西部为42℃;广西河池高峰锡矿700m深度达到40℃;山东三山岛金矿825m深度达到38.5℃;安徽庐江泥河铁矿870m深度达到40.9℃。这样的温度值远远超过我国《地下矿山安全规程》规定的“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8℃”的标准。高温导致工作面条件严重恶化,给设备的安全运行、生产效率、工人的健康、劳动生产率等带来严重影响。当地下作业环境温度过高时,地下作业人员的注意力、判断和协调反应能力会降低,影响工人的工作效率,严重的将导致事故的发生。据统计资料,矿内环境气温超标1℃,工人作业劳动生产率会下降7%-10%。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井下工作面环境保持合理的温度和湿度,才能保证深部地下开采的正常开展。 1.3深井采矿的提升能力和提升安全问题 提升是采矿过程中与开挖同等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开采深度增大,提升高度成倍增加,不但使生产效率大幅度下降、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而且对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解决深部开采难题的关键工程科技发展战略 2.1深部开采动力灾害(岩爆)预测与防控 金属矿山深部开采动力灾害包括:岩爆、塌方、冒顶、突水等,以岩爆为重点。岩爆是在地应力的主导下发生的采矿动力灾害,是采矿开挖形成的扰动能量在围岩中聚集、演化和在围岩出现破裂等情况下突然释放的过程。地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本处于自然平衡状态,开挖扰动引发地应力释放,形成“释放荷载”导致围岩变形和应力集中。当岩体中聚集的变形势能达到一定程度,在一定条件下突然释放产生冲击破坏,就形成了岩爆。岩爆研究历史已有大半个世纪,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岩爆的理论和学说,但大多仍停留在探讨和经验阶段,至今没有形成对岩爆机理的准确认识和具有实用性的岩爆预测与防控技术。为了满足金属矿深部开采安全的要求,应在已有工作积累基础上,将岩爆研究重点从判据研究转移到预测与防控研究上来。岩爆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采矿岩体必须具有贮存高应变能的能力并且在发生破坏时具有较强冲击性;二是采场围岩必须有形成高应力集中和高应变能聚集的应力环境。因此,岩爆预测研究应与开采计划结合,从刚度、强度、能量、岩体损伤等多方面入手,定量分析定性预测。对于岩爆防控,首先改善采矿方法,优化开采布置、端面形态的方法,避免开采过程中应力过于集中,减少扰动能量聚集。其次,采用防治结合的支护方式,包括提前应力解除爆破,改善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喷、锚、格栅、钢架加固围岩等措施。综上所述,目前在岩爆诱发机理和预测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在岩爆实时监测和精准预报方面还缺乏可靠技术,准确的岩爆实时预报,特别是准确的岩爆短期和临震预报还难以做到。对此应该在超前理论预测的基础上,除了采用传统的应力、位移、三维数字图像扫描(3GSM)、声波监测、微震监测等手段外,还需进一步研究新的探测技术和方法,精准监测深部开采过程中岩体能量聚集、演化、岩体破裂、损伤和能量动力释放的过程,为岩爆的实时预测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2.2深井降温与热害治理 我国对矿井降温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淮南九龙岗矿第一次使用了矿井局部制冷系统。目前国内外常见的深井降温技术可分为非人工制冷降温技术和人工制冷降温技术两类。非人工制冷降温包含热源隔离、预冷岩层、填充采空区等多种方法,但应用最多的是矿井通风系统。通过改进通风方式、提高通风能力,可以起到明显的降温效果。若将风流预冷后送入井下,通风降温效果会更好。但它的缺陷在于降温成本较高、降温能力小,如果矿井热害严重,很难满足需求。人工制冷降温技术是目前金属矿山应用较为广泛的降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