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

卢倩妮陈卓华陈向明

引言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义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惯、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它们的载体;客家人物、客家建筑、装饰、客家妇女的服饰、艺术品、客家文艺,各类客家文献资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梅州作为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因此梅州客家文化资源具有典型性,主要体现在:客家民居文化资源、客家民间艺术资源、客家饮食文化资源、客家历史文化资源、客家古汉语资源、客家民俗风情资源、客家服饰文化资源、客家精神文化资源等。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梅州客家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对梅州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梅州客家文化遗产不仅是梅州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梅州经济发展的基础;二、对客家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有利于为梅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多种渠道;三、梅州客家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可成为梅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强而有力的后盾。但客家文化优势究竟如何转化为梅州旅游、梅州经济优势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特别需要提炼经济与文化、旅游与文化,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

针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对立”这一认识误区,我们课题组以梅州客家文化遗产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提出在综合效益(经济、社会、教育)基础上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相结合的模式,让开发利用资源成为资源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本课题的专题研究报告与论文可以成为规划专题文件之一,提供给梅州市政府,旅游局、文化局作指导,从而对宣传梅州客家文化,在保护前提下挖掘客家文化资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梅州客家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特征

(一)基本类型

1、民居建筑

围龙屋

围龙屋建筑始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其设计和建造,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左右两厢俗

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有四至六条围龙。然而梅州的客家围龙屋基本上都不是圆形的,是半圆形的,屋前定有一个呈半圆的水塘,水和屋最后合成为一个圆,这些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土围楼

土楼直径达几十米,高三至五层。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之分,楼内房间一模一样,不分贫富,每户人家从底层至最高层,均等分到各一间房。客家人统一将底层作为厨房,饭厅及客厅,二层作为贮仓,三层以上作为卧室。其中营垒式的土楼是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的墙厚一米、高十五米以上的土楼外体,具有很强的抵御性。

中西混合式的民居建筑

顾名思义,这种建筑就是讲客家传统的房屋和西洋的建筑装饰混合。虽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但是其内部还是地道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比较典型的有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丰顺黄金乡的“祥耀楼”和程江镇的“万秋楼”。

另外,走马楼、四方楼、一字屋、列杠楼、高层围楼、府第式、山寨式、五凤楼、园林式、石构建筑等都属客家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2 、古村、古镇、古城

古村

如桥溪村,桥溪村始称叩头溪。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400年)。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该村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为客家民系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极富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潜力和价值。

古镇

如松口镇,松口镇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并有“百姓杂居”的现象和“松口八景”或“松口十景”之说。

古城

如茶阳,茶阳自明嘉靖五年(1526年)始建县城,因建于满种茶树之茶山南,故名茶阳,历435年。茶阳天然胜景,文物古迹颇多,有东石示悬流、神泉秋望、狮崖春花、湖山月舫、古寺晨钟、南华石洞、印江冬雾、茶山令松涛等八景。

3、地方饮食

客家菜

客家驰名中外的特色菜主要有盐焗鸡,醋溜鱼,梅菜扣肉,水晶肉,酿豆腐,蘸仔鸭,东坡肉(又叫“扣肉”),酿香菇,干焖狗肉,五香猪手,香炸南乳肉,百花酿香芋等。

客家小吃

菊花糕、甜芋泥、蓼花等,清水鲩圆,捶肉丸,味窖板,延寿堂药糕,百侯薄饼,炸油果(又名“炸煎堆”),酿卷春,萝卜圆,柚皮糖,味醇饭、仙人粄、笋粄、腌面等都是有名的客家小吃。

客家酒

客家人的酿酒业历史悠久,目前梅州地区的知名酒品牌有四大类。一是久享盛誉的历史名酒,如五华长乐烧、平远南台酒、蕉岭“一线天”、兴宁“珍珠红”等。二是民俗文化酒,如等郎妹酒、客家妹酒。三是利用近年来大量种植的农产品酿造的特制酒,如梅县的金柚酒、丰顺的甜玉米酒。四是各具特色的乡镇小酒,如兴宁罗浮镇的阳天酒、大埔三河坝酒、平远八尺镇的娘酒、蕉岭高思镇的小锅米酒等。

其中又以客家娘酒和长乐烧酒最为著名。

客家娘酒,是客家古文化和酒文化相结合的精华,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客家娘酒选取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传统的酿造工艺精制而成,含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并有行气活血等功能。

五华县“长乐烧酒”是五华民间的传统产品,素有“南粤佳酿”美称,其酿造技术发轫于晋,成熟于明,纯青于今,因公元1071年宋朝时县名为长乐县而得名。由于她有得天独厚的玳瑁泉水,加于精良酿技,酿出的洒具有色清透明,密香幽雅,醇厚绵桑,闻名遐迩,在嘉应五属、潮汕工区乃到南洋、港澳享有盛名。

客家茶

梅州种茶历史悠久,盛产优质茶叶,品种繁多。梅县清凉山茶、大埔西岩茶和苦丁茶、平远锅笃茶、蕉岭黄坑茶、兴宁官田茶、五华天柱山茶、丰顺马图茶等名扬四海,深受人们欢迎。其中梅州市是全国闻名的“单枞茶之乡”,其单枞茶在国内外获奖多达上百个。

客家茶艺是功夫茶法,这种饮茶法是从唐代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其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挥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功夫茶的大致过程:烫壶、温杯、置茶、滤茶、高冲、烫杯、低泡、分茶、敬茶、闻香。

4、纪念馆与博物馆

纪念馆

梅州市国家级纪念馆有:叶剑英故居;省级纪念馆有: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黄遵宪故居(又名人境庐)、张弼士故居。

博物馆

平远县博物馆,蕉岭县博物馆,五华县博物馆,大埔县博物馆,梅县博物馆,丰顺县博物馆以及梅州市华侨(客家)博物馆等都是梅州现有的博物馆。

5、宗教场所

寺庙。五华英烈庙、千年古刹灵光寺(省级)、千年的大觉寺

其中灵光寺,初名"圣寿寺",是广东省五大名寺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灵光寺有"三绝",其一绝是:寺前草坪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二绝是,寺里最壮观的主殿大雄宝殿,常香烟鼎盛,可都没出现香烟薰人的情况;三绝是大雄宝殿后古木参天,但殿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

佛塔。五华狮雄山塔、梅县元魁塔、梅县区千佛塔(省级)

其中千佛塔始建于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生铁铸成,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尊,四面合计为1000佛,故名千佛塔。在千佛塔下雄伟的千佛殿中有各样栩栩如生的神像,中间毗卢庶那大佛像镶嵌着两万颗宝石,为中国之最。

6、特色民俗风情

客家话

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有很多种类,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华部分组成,此外还有习俗山歌、述事山歌、尾驳尾山歌等等。她常用赋比兴、直叙、比喻、双关、等手法,吸收了梅州当地原瑶、畲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加上客家语言本身的丰富表现力,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俗节日

客家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和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会、农事会,如观音诞、伯公诞、灶君节以及天穿节、立秋节、冬至节等。

7、客家民间工艺品

陶瓷

大埔县高坡镇以盛产优质陶瓷名扬天下,素有“白玉城”的美称。传统产品有青花、青釉、五彩,薄胎瓷等,畅销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华金木雕

金木雕以五华、大埔两县制作的金木雕工艺品最为著名,选取优质樟木,按动物、人物等造型设计,用平雕、立雕等刀法精雕细刻,经打光、油漆、贴上金箔而成。大埔工艺厂生产的“观音过海”、“水漫金山”等工艺品,荣获广东工艺美术优质产

品奖。五华县工艺厂制作的“八仙骑八兽”金木雕挂屏,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

竹编工艺品

梅州工艺厂生产的程式吊篮、提篮、花盆套、各种动物等竹编工艺品,造型逼真,制作精美,富有艺术感染力,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港澳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彩色立体木雕

彩色立体木雕为兴宁市工艺厂的传统产品,所产“金鹰”、“角鹰”、“孔雀”、“天鹅”等彩色立体木雕工艺品,曾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铜奖。

8.其他

客家服饰。

客家服饰的男女区别不明显,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两条边(讲究的绣花边)。客家成年人的服装基本上以兰,,靛青和黑色为主色调。在妇女和儿童的头饰和服装上,客家人喜欢红,粉,绿,黄等鲜艳的色彩。

客家礼仪

嫁娶礼仪: 嫁娶礼仪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

庆寿:摆寿堂,行寿礼,儿女亲朋要致颂祝辞,送贺礼寿匾等。一般在寿辰举办家宴,为老人添置一些衣肌用具,以表孝心,同时邀请嫡亲姑表姐妹回乡为老人祝寿。

其他文物资源

会馆(兴宁两海会馆——省级),学宫(五华长乐学宫、兴宁学宫——省级),牌坊(丝轮世美牌坊——省级)

意识及信仰文化

客家精神主要表现在:客家意识强烈,宗亲观念浓郁;爱国爱家,尚名节,重忠义;重教风气千载传承;刻苦耐劳,勤俭节约;多多神主义者等。

(二)客家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1、类型众多

客家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如客家民居、宗教建筑等皆属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包括客家话、客家人精神等。

2、特色浓厚

围屋,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集居住、贮存、晾晒、加工、防盗、防火等设施于一体。

客家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传统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2]P138。咸: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肴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焗、焖,以香口为佳;熟:做菜强调熟透、熟烂;陈:常用菜干等陈料,如梅菜扣肉。

客家山歌继承了诗三百篇的风格,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纪念馆是客家名人精神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客家文化的沉淀。如叶帅故居,以五个阶段、20个专题展示了叶剑英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

3、历史久远,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客家人是来自中原古汉族的一个民系,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例如梅州客家山歌、千年古刹灵光寺、冠有“古汉语化石”之称的客家话等。其中梅州客家山歌自唐代开始,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反映社会历史的进程,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对假丑恶的摒弃。

4、山区特征,客家文化形成与山区环境密切相关

文化首先是环境的产物,随后才是交融的结果,客家文化也不例外。客家民系自向南迁徙以来大多聚集在湿热的山区地带,长期与山打交道,形成了与山区环境紧密联系民居文化和饮食文化。如客家民居的建筑多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而客家菜的食物宜温热、忌寒凉、多用煎炒、少吃生冷、略偏“咸、油”等。

5、客家文化传播范围广泛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祖居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最后集中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二、梅州客家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在梅州旅游业中的地位

1.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企业经营方面

1.1文化旅游规模不大

与国内省内文化资源的开发规模相比,梅州文化旅游的开发规模相对较小,导致对梅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牵动和贡献率偏低。

1.2 精品开发缺乏,特色开发不足

梅州市文化旅游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多,但拳头产品少;自然景观产品多,但文化产品少;旅游景点多,但可参与性内容少等。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梅州市,并没有擦亮“世界客都”的金字招牌。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无论是深度还是与客家文化的结合方面都有待加强。

1.3 旅游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梅州市从事旅游业的专业人才数量缺乏,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均存在严重隐患,大大减缓了当地旅游开发的步伐。

1.4文化旅游缺乏形象包装

宣传推介资金紧缺,形象包装没有足够重视,造成梅州市旅游产品缺乏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5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各县(市、区)旅游局大部分不是行政单位,个别县还是政企不分的单位,不利于旅游局代表政府制定法规和行使管理职权,削弱了行业管理的权威,更难实现整个行业的宏观管理。

2.从旅游地形象定位看

如何实施“文化梅州”战略,特别是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梅州”中的地位,缺乏明确的定位。对客家整体文化的意义把握不明确,文化价值不突出,“文化梅州”的形象不明显。目前,尽管提出了“世界客都”的形象定位,但其认可度有待提高。如何从江西、福建等拥有浓厚客家文化的地区中脱颖而出,并成功塑造“客都”品牌;如何充分开发“侨文化”,以此展现“客都”的世界性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二)客家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系统性、规划性的保护开发

1.1 文化内涵有待于整体上进一步发掘

如客家民居建筑,一是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和保护措施。政府把主要的资源和精力都放在了文物单位的保护上,将文物单位开发成旅游景点去获得更大的经济效

益,而一些普通的围龙屋则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上,既没投入资金保护,也没规划性,系统性地将大片围龙屋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二是居民本身保护意识不强。因为当地居民还没意识到围龙屋不仅是他们的生活居所,更是一种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客家人从他们的先祖开始已经非常重视客家文化,但正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围龙屋对其文化的传承性,所以缺乏必要的重视。三是如果将围屋开发成为围屋酒店,并且围龙屋休学旅游住房的时候,围龙屋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

1.2 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

如丘逢甲故居,如此一位名人的故居,却没有将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发掘出来,严重缺乏历史韵味。原本拥有的极强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名人博物馆,却给人零落不堪的感觉。

1.3客家民俗活动内容单一

在客家民俗节日方面,政府和开发者已经做了努力,如客家山歌节。但内容过于单一,民众的认识不深。通过之前的客家民俗节日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客家还是有很多具有特色化的节日,但当地还没有做好一个品牌性的民俗节日,并以此为依托,促进其它节庆的发展。

1.4 旅游商品没有赋予充分的文化内涵

以酒文化为例,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五华长乐烧、平远南台酒、蕉岭“一线天”、兴宁“珍珠红”享誉岭南甚至全国,特别是蕉岭的“南国白珍珠”,被视为市政府招待贵宾的接待用酒,可是这些酒业的发展趋势却是辉煌后似有停滞不前的倾向,没有达到深入民心的效应。反而是近两年新开发出的具有客家文化附体的郎妹酒、客家妹酒及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梅县的金柚酒等比较受追求文化价值和新鲜感的游客欢迎。总的来说,梅州客家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差强人意,最主要表现在酒产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多为小作坊形式且分布比较分散,许多小酒厂进入惨淡经营的状况。而大部分经营客家酒的酒厂科技创新投入不多,造酒工艺设备和水平比较落后,难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市场需求,也不利于品牌升华的要求;同时因为梅州地区交通的不便利,闭塞的客观条件使得梅州总体酒产业的竞争意识不强,并且市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宏观调控。

以客家茶为例,品牌包装意识不强,梅州茶的开发只为了开发茶而开发茶,而没有把茶和客家文化相融合,使其茶文化的内涵难以得到提升,这直接造成了其品牌的含金量不高,在质量与其他茶不相伯仲的情况下,如果不融入客家文化,做出特色化,将很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

以客家饮食为例,许多客家菜馆缺乏客家文化装饰,没有形成客家文化氛围,客家菜的文化背景单调、杂乱。象万秋楼、承德楼、雁南飞(围龙屋式菜馆)那样具有客家文化品位的客家菜观凤毛麟角。

2、缺乏市场营销意识

2.1 缺乏市场推广计划

如有千年历史的客家山歌大部分游客都是只闻其名未听其声,去深入的了解它所蕴藏的文化就变得更加的不可能了,这说明在客家山歌这个旅游资源上开发得还不成熟,宣传力度不到位和宣传方法缺乏多样性,怎样将深山里的美妙旋律唱出梅州,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客家酒,客家酒知名度不算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大力的宣传,在大量国外红酒,国内名白酒充斥市场的时候,宣传就成为攻占市场的一个有力武器。,但客家酒却缺乏针对性的宣传。

再如客家民俗节日虽然有特色,可是缺乏对外的宣传力度,其深层原因是政府和开发者对民俗节日不够重视,总觉得只是一个普通的节庆,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但实际上,办一个成功的民俗节日除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能起到非常好的宣传作用,能将客家文化,梅州特色通过媒体,游客宣传出去。

另外,如何保护客家文化优秀传统,如何对外如何传播客家文化品牌,特别是如何通过传播客家文化,促销梅州旅游产品,促销梅州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2.2 对目标市场细分不够,缺乏长期眼光

如客家菜,厨师观念守旧,对客家菜创新不够,没有考虑到现代人追求“绿色、健康、营养、品位”的需要,更不用说不同细分消费者的口味了,许多客家菜馆包括如餐饮名店——可园酒家的某些客家菜品仍然偏“咸、油”,粗料粗做,不够精致与档次;另一方面,许多管理者的小作坊意识浓厚,缺乏品牌意识,满足现状。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如小孩、老人、白领、官员、商人,推出特色客家菜品,并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于许多客家菜馆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

3、客家文化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受到冲击

文化的碰撞是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客家文化更是这样。面对着文化全球化,工业化趋势的加强,客家年轻一辈的新思维新观念也渐渐抵制不住外来文化所带来的诱惑,逐渐脱离了客家文化的本质。例如外表陈旧,设施不齐全的围龙屋,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他们对围龙屋也没有了祖辈所寄托着的一份深厚感情。围龙屋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所普通房子。又如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精神的物质载体之一,但受现代化生活的影响,梅州客家居民已经很少穿传统的服饰。据采访梅州客家的同学所知,现在只是少部分老人家会穿客家传统服饰,几乎没什么人穿,估计一二十年之后就没什么人穿了。而且在客家服饰方面的开发利用也近乎空白,只有一些以客家文化为主题推出的旅游产品会把它当作标识应用,比如旅游购物点的服饰商品及餐饮业一些服务人员,还有像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采茶姑娘等。可见客家服饰的可发利用有它的局限性。由于工作生活或时尚的影响,有着“古汉语化石”之称的客家话在年轻一代

的当地及海外的客家人中,很少用客家话交流,取而代之的是说普通话,粤语,英语等其他语言。

三、梅州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一)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

1.完善文化旅游开发的系统规划

1.1 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

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非相对立的,因此当地政府和企业,首先都应该树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指导思想,让资源开发成为资源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此思想指导下,政府通过政策调控、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形成规模化的客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规模企业或规模集团,促使客家文化旅游产生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

1.2 资源的整合

将几个距离不远的景点景区整合为一条旅游线路,或者将某景点开发为旅游度假区,不仅可以提高景点的竞争力、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3 文化内涵的挖掘

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称的名人故居,如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应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内涵,对广大人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而围龙屋等典型客家古民居,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发掘,让人民了解客家居民的历史经历、生活习俗。

2、提高文化旅游的管理效益

通过对旅游企业、休闲者、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总体的客家文化旅游环境等实行全程全面的管理,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品牌经营,提高文化旅游的管理效益。例如围龙屋是梅州客家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可是现在真正住在围龙屋的客家人却寥寥无几,有些围屋已几乎废弃了,青砖地面缝中长出了杂草,到处一片寂静,这使得活围龙屋变成了死围龙屋。对此,政府或企业可考虑对围龙屋采取市场和客家文化结合开发管理的模式,进而从微观管理效益提升到宏观管理效益或者从宏观管理效益着手到微观管理效益,实现客家民居文化资源管理效益的质量性的突破。

客家酒多数小作坊似的经营,自然灵活性比较强,但是正因为规模小,使得收集到的信息不对称。规模化的经营能够增强梅州客家酒产业的竞争能力。例如,可以将梅州客家的一些酒作坊组织起来,共同协商创新,在某些方面实行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客家酒文化品牌,打响客家酒文化知名度。

客家菜作为梅州饮食文化的代表,目前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客家餐饮名店,完全可以实行品牌输出,如雁南飞,其中可以考虑先客家人地区、国内,后非客家人地区、国外进行连锁经营,通过主题形成品牌、通过品牌形成规模。

升级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一方面,可以从对客家文化资源的营销过渡到城市营销、区域营销,从文化旅游形象到“文化梅州”“世界客都”的形象、区域形象。另一方面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人员“人人都是公关员”、“人人都是促销员”,通过树立家乡自豪感,来促销家乡;同时,公共机关中,人人都有义务有责任促销客家文化,围绕目标市场、立体性营销。

3.1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品质。可以把客家精神制成宣传小册子,让旅游服务人员学习并运用到具体的服务中,从而将梅州旅游服务业的管理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让服务意识深入当地每个人的骨髓,最终为梅州市争做“旅游文化强市”奠定软件基础,也为“世界客都”擦亮招牌。也可通过五邑大学培养更多精通客家文化习俗和旅游专业的学生,为梅州市的客家文化资源长期开发保护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为其资源的开发提供更为多样想营销技术。

3.2针对客家民俗,可以建一座客家民间艺术博物馆。以山歌为例,在博物馆里面详细结合客家山歌的历史由来,特点,服饰,唱腔等,使外来游客加深对客家山歌的认识。建客家民间艺术学馆,吸引一些年轻人去参加,如学生,可作为素质拓展的一部分,使承载悠久历史的客家文化更深层次地影响每位客家人。

3.3 针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需求,客家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注重对市场需求对象的细分。文化差异固然可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但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脱离了针对性就会无的放矢。例如客家菜的主题化开发经营,通过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各种有针对性的主题菜式,来吸引不同的需求群体。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不同时期与地域的客家文化,构建不同客家菜馆的客家文化环境,形成体验氛围,创造文化主题,如围龙屋酒楼——万秋楼、承德楼等;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形成客家菜品主题,其中包括药膳型菜客家(如雁鸣湖旅游度假区)、经典型客家菜(如承德楼)、创新型客家菜(如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农家型客家菜、DIY体验型客家菜等。

3.4 我们还可以考虑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手段去包装,宣传客家文化资源。例如将客家民居开发成迷你模型。据调查发现,梅州客家文化所开发出的旅游纪念品很少,去梅州旅游的游客除了欣赏民居建筑、品尝特色食品,能带走保留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没有。因此我们建议整理出全部的客家民居建筑类型,开发出一整套标准的客家民居迷你模型,不仅可以当成旅游纪念品出售,也可以把它用于赠品送给一些有重要影响的顾客。又如很多人知道客家山歌,可是却很少人听过,因此可以将客家山歌、山歌剧和客家舞蹈录制成光盘、录像及MP3,把这些光盘发送到各旅行社及各媒体,达到更广泛地宣传客家民间艺术,推广客家文化。另外,音像产品可制成旅游纪念品,如纪念山歌历史,世界客家山歌节的盛况,增强原本对客家民间艺术不了解的人的直观认识,也可勾起海外客家人的思想情节,通

过一部分已经回来梅州旅行的海外客家人将梅州的现状,客家风俗等宣扬出去,勾起一些还没回来旅行参观的客家人的回忆,激发他们的旅游动机。还可以可考虑借助媒体这个平台宣传客家民间艺术,以山歌为例,如组织客家山歌的顶尖女歌手参加超级女声。今年超级女生亚军谭维维唱民族歌曲广受成功。已经证明了每种音乐都会有它独有的市场。而参加此类比赛更能吸引广大的“粉丝”,去为偶像建立网站,宣传,也会迅速有效地提高客家山歌的影响力。虽然大部分人都听不懂客家话。但观众们可以用心去感受客家山歌的文化,所以说客家山歌还是很有市场的。

3.5火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是对外传播文化的载体。因此可以考虑把客家的特色饮食搬上火车作为火车快餐,旅客能在身心劳累的状态下轻松品尝到特色食品,自然会喜出望外,最重要的是火车快餐能让客家饮食文化驰向全国各地。

3.6当今社会背包式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亲睐,“吃”作为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之一,自然是背包旅游族重视的环节。而客家菜喜欢用围餐的形式,这大大打击了背包旅游者尝鲜探新的动机。因为很多背包族都是三五成群人数较少的旅游主体,如果把客家饮食开发成自助餐的形式,可以方便背包族各取所需,尝尽客家的各色饮食。

3.7 增加旅游项目的体验性。文化旅游与文化休闲不仅要有观光性的项目,而且还应开发文化表演,文化娱乐,文化节庆等参与性的项目。

(二)有效保护对策

1.普查——定级——利用方向,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库

通过对客家文化资源的普查来收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如法国曾经通过对本国文化大到教堂小及汤匙的大普查来大范围收集整合本国的文化资源),然后对所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定级,确定各种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向,同时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库。经过以上的措施能够对现存的客家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系统性地保护。

2.申报文化遗产

客家文化并不只是梅州拥有,但通过和其他拥有客家文化的省市合作,便可以通过资源互补,将客家文化做强做大。因此可以考虑梅州客家的围龙屋和福建永定土楼协商联合申报文化遗产。这样不仅可以更有力地宣传中国的客家文化,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客家文化资源。

3.对商业开发、旅游开发进行规范,形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

市场的运行毕竟有其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缺点,因此,应该对客家文化资源的商业开发、旅游开发进行规范,形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例如在客家菜开发方面,在考虑建设正宗客家菜一条街时,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可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指导

街内的店铺均进行特色经营、公平竞争。在价格上,给出上下波动范围,避免为了吸引顾客而使产值效应过低,影响经济效益。同时还应注重整条街的古色和风味结合。使客人在品尝客家菜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客家文化。在客家菜旁边可再设一条风味客家小菜街道,将一些地道小食办得特色地道,好像一些城市的夜市一样,丰富该地区居民的夜市生活,同时也规范了一些如卫生消防问题,避免了一些私人小贩的无牌经营。在开发上,将门面,卫生等做成标准化,其到整齐划一的效果,而在食品上则做出特色化。在客家服饰开发方面,可以考虑让旅游服务招待人员穿正式的客家服饰招待远到而来的游客,制定一套标准的客家服饰系列。这不仅能给游客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且能很好地开发并保存发扬客家服饰。在开发和保护山歌的过程中,必要的创新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客家山歌毕竟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它难免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们需要注意一点的是避免一些古老艺术的误区。就是为了使一些古老艺术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而刻意取新,去故意迎合大众的喜好。我们认为在这点上,就是一个保护与开发怎样处理好的问题。其实,我们需要保护的是客家山歌的本质内涵,即山歌文化,在这一点上,我们切不可改变它的固有本质属性去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在怎样将客家山歌文化去更好地发扬宣传上,我们则可以借用一些新的方法。如在客家山歌里使用一些西方乐器去伴奏等,实现中西结合。

4.开展文化遗产环境建设

开展文化遗产环境建设包括:软件方面,政府相关的政策环境建设、法律环境建设,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建设,开发商的开发理念等;硬件方面主要是指地理环境。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应该和文化底蕴相得益彰,而不是开发了景点忽视了主要的文化环境甚至破坏性或毁灭性地践踏文化遗产资源。例如围龙屋的开发,不能完全脱离原有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民居内的设施不能太花俏高档,应该保存客家居民原有的简朴风格,这样才能使居住的人真切触摸着客家文化,感受着客家文化。同时,政府应规划好客家民居周围的新建筑不宜建得过高,因为如果新建筑建得太高将与梅州传统客家围屋不协调,使游客的视觉重点放在了崭新的高楼大厦上。虽然新式楼房会使生活硬件有所提高,但却使传统客家建筑失真。再如客家民俗节日开发方面,应从从地方旅游形象载体的角度来开发设计节庆活动。当地人参加节庆活动是为了获得某种认同,寻求到某种情感的寄托,而外地旅游者参加节庆活动是求新求异感受某种反差。因为“旅游节庆至少应能够在两方面反映该地独一无二的地方特征:表现主体与标志性活动”,所以我们要抓住顾客到梅州旅游的一个最重要的旅游动机,即他们是要体验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所以,在办节时,我们一定要注重这种思想,即我们一定要将一些传统的节日办好,而切忌去过分开发一些如圣诞节的外国节日。先集中大部分的精力办好一个有代表性的客家民俗节日,将客家民俗文化宣扬出去,再用以点带面,宣传其它著名的客家民俗节日。

5.募集资金,修旧如旧

这点主要是针对客家民居的翻修开发和保护。以围龙屋的开发为例,可以考虑政府募集资金、吸引海内外客家人士等投资经营或者通过半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运作,在保持特色民居建筑总体格调的前提下翻新润色,把这种开发和旅游业相

结合,民居式的宾馆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游客不单是在民居外观看,而是能在客家民居里亲身体验客家的民居文化,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也有利于提高游客回头率。也可以把这种开发同修学旅游结合在一起,因为越来越多地韩国日本人越来越喜欢到中国进行修学旅游,而客家文化正好满足他们的此种需求,也起到一种很好的文化宣传效应。我们可将一些愿意出租房屋的客家人进行培训,统一教授如何向外国人展示客家文化,另外,外国人住在客家人家里,每天同吃共住,也有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学习客家文化。

6.乡土文化教育

通过我们课题组对客家同学的访谈,不难看出目前很多客家人民的文化意识并不强。不少客家当地人对自己本土的旅游文化、历史文化了解并不深,甚至有的客家同学表示没有见过客家的传统服饰,可见乡土教育势在必行。

文化内涵需要不断地提升,不能安逸地睡在丰富客家文化遗产的温床上,而是应该不断地把文化发扬光大,这就需要进行乡土文化教育。例如将谢晋元故居和刚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基地的丘逢甲故居等代表着客家文化精神的景点开发成一条著名爱国教育线路,让旅客充分感受到客家的坚强不屈和爱国的精神。证明在现实之下,客家文化仍然没有过时,它在新时代表现为一种爱国的精神,可以首先从本地的学生和邻近地方的学生作旅游实践时的一个景点,先从学生做起,带动其他消费群体。又如,可以在学校里面加设客家山歌的兴趣班,吸引那些有兴趣的新一代学习客家文化,继承客家文化,发扬客家文化,保护客家文化。

指导老师:刘少和李秀斌

转载请注明中国客家堂:https://www.doczj.com/doc/819611173.html,?urlid=bjxjzkepqlm3lvqlp5qfeyxmskkkpcaudzpmzk krexcswqpldrdy

整合湘西文化旅游资源

整合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之我见 一、问题的提起 “骤雨不终日,暴风不终朝”这句话说明任何物象都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状态。以凤凰为龙头的湘西旅游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其巅峰期已过,目前正处于巅峰保持期。从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仍呈攀升态势甚至还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势头,但那是产业发展惯性使然,这正如每日气温的变化一样。拿气温的变化来说,从理论上讲每日气温的最高值在正午十二点钟,十二点一过气温便会下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过了十二点,气温并不会下降而是会继续升高直到十四点左右才会出现气温最高值,这是气温上升的惯性使然。实质上过了十二点,促使气温上升的热源——太阳光度已渐趋减弱,气温上升的整体态势是趋弱的。湘西的旅游业目前正是这样一种态势:表面看,客量攀升,来势喜人,然而这是一种真实的假像,实质是目前湘西旅游业的回光返照。湘西的旅游业已呈强弩之末,这是国内整个旅游行业的大势,也是符合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事物发展规律的,是事物发展的常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强弩未达“末”之前早做准备,早做谋划,以便更长时间的保持湘西旅游产业的巅峰期。那么,怎么样才能保持湘西旅游业的长盛不衰呢?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二是湘西

州自身内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是内因外因的问题。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是外因,自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是内因。本文拟就影响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因做一探讨。尽管湘西旅游资源丰富,然而经过十多年的挖掘开发,可以说能开发利用的都已开发利用了,很难再开发出新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尽管已近乎全面开发,但所得的效益还远远小于所应获得的效益,没有发挥出湘西固有的旅游资源在促进湘西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可以发挥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湘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被科学合理地整合,各资源点都是各自为政,竞相搞粗放式开发经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不了合力。旅游资源没有整合,缺乏合力,严重地迟滞了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整合湘西旅游资源以保持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旺盛势头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问题的根据 (一)湘西旅游资源概况 作者生长于农村,工作在县城,长期关注土家族、苗族文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致力于湘西旅游事业,对湘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历程颇为了解。本文所说湘西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湘西则为包扩张家界市全部和怀化市大部在内的整个武陵山区,即古巫州地,唐初著名的巫州平獠之战的古战场,也就是《凤凰厅志》所载的“唐时都督某,镇抚溪苗”的发生地。“镇抚溪苗”后的五十年出现了黄丝桥兵城,黄丝桥城就是为了固守“镇抚溪苗”的成果而构筑的,此是另一话题,在此不再赘述。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罗清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系 北京 101101) 【摘要】 近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陆续开发和完善了全国各地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的需求,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高品质要求促使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方法等必须有新的变化和调整。该文对此做了新的界定和建议。【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原则 方法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罗清(1965-),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创意文化旅游、旅游经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并愈趋成熟,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成为现代人们的首要选择,依照我们过去的开发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旅游需求。采取合理的原则和方法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1 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特殊资源,具有明显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地理环境要素所具有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分布的特征,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它又具有历史人文的特征。旅游资源是指: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旅游经济收入的来源,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才能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开发利用吸引游客,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和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逐渐增多,游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或开发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才能不断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所谓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发展旅游业,实质在于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提高其吸引力,使旅游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吸引物,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开发,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开发,就是根据域条件,运用资金和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和建设,使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并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而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展开的,为了充分有效地挖掘旅游资 源本身的价值,在选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必须进行一系列旅游环境建设、旅游产品设计的开发工作,使旅游资源所在地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和接待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开发就是旅游开发的核心,成功的旅游开发必须首先要有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成败决定了整个旅游开发的质量。 2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文化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同时也要符合文化事业的开发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可以将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界定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原则、美观原则、市场原则、特色 原则、 和文化原则。①旅游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生态、可持续的实践,保证经营活动不会使环境退化;旅游开发中应对当地社区和居民做出持续的贡献;旅游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破坏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②协调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性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者正确处理现实与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强调整体效益,关注生态环境,注重社会公益,全面协调和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复杂关系,使旅游业得以全面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做到投资省、收益快、效益高。同时,旅游业既是一种文化性的经济产业又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还是一种与环境生态密切相关的资源耗费型产业,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即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保证旅游区居民及旅游者的生活秩序的安定与和谐,更要保护好旅游区域的环境生态。 ③美观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就是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设计和开发中应该充分运用美学的原理,将自然美、艺术美及观念美有机地融合进来,创造一种诗意的旅游环境,让游客置身其中,得到全方位的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力争做到旅游区布局和谐,旅游线路流畅,旅游氛围融洽。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

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梅州客家风俗,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此外,梅州客家人由于多住山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斗争以及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有所创造,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同时,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所以,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旅游资源调研报告

旅游资源调研报告 1.1自然环境 义江缘景区位于桂林西北旅游线世界著名景观“龙脊梯田”景区的必经之路临桂县五通镇,距市区32公里(321国道临桂五通镇段),是一个按国家**景区标准规划,景区于**年9月开工,规划面积300公顷,建筑面积56689平方米,同年11月28日竣工,**年元月开业。义江缘景区是一个以临桂文化为背景,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为主题的大型景区,农家风貌、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建筑景观。景区内雄浑的大山中原始森林、高山瀑布、峡谷激流、梯田壮景,形成桂林独特亮丽的旅游景观。 1.2社会环境 桂林—义江—龙胜—融水是桂林旅游西线的重要黄金通道,其中有进50公里的路程在临桂县的义江区域。义江缘旅游项目借鉴国际旅游度假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经营理念,全面构建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历史遗存、桂北风情“四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义江缘景区位于素有风情长廊的桂林西北旅游线上,以清澈的义江为依托,整个古朴的村庄为基调,配上苗、瑶、侗、壮等多个少数民族特有风情的完美演绎,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走廊,还有美味的“风情百家宴”,游览面积达一千余亩的大型民族风情主题景区,形成桂林独特亮丽的旅游景观,被誉为“桂林风情第一村”。 1.3经济环境

旅游业是临桂县又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通过多年发展,县内 的红溪景区、刘三姐茶园、十二滩漂流等景点已初具规模,义江缘景 区的打造,使这个县旅游业的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临桂县旅游局局长李福乐:“通过a级景区的建设将会吸引更多 的游客到我们这条线路上来,同时通过游客的消费,将会拉动我们当 地经济的发展,促进老百姓的收入。”景区自20**年9月开业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5万多人,成为桂林西线游新亮点。 20**年,义江缘景区接待游客 19.3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200万元。 1.4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生命的自然资源的总汇,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是景区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性的反映,体现了景区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存环境差异等,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义江缘景区的生态环境调查过程中从以下方面的考虑: 5.2加强产品力的建设。加强产品力的建设及整合是是旅游实现跨越式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旅游产品力的构筑要以旅游产品开发为 核心,市场为导向,资源特色为基础,按照资源品位高,特色突出, 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与强吸引力的要求才能构筑好。并且 软硬件同时抓,提高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因为它们往往直接影响旅 游产品力的强弱。义江缘的旅游产品包括有民俗风情表演,景区观 光,民俗食品文化等,加强产品力的建设就要从新、异、奇这些方面 着手,让游客对景区充满好奇心,热情的参与表扬活动,在这里看得 开心,吃的开心,玩的开心。

XX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某县县格凸河穿洞旅游资源开发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某某县县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承办单位概况 1、项目承办单位:某某县县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 2、法人代表:易华 3、项目主管单位:某某县县人民政府 4、项目承办单位性质:县政府旅游局下属事业性单位 三、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1、《安顺地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1996年)

2、《某某县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1999.9第三次修改) 3、《某某县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8) 4、《某某县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大穿洞景区详细规划》(2002.3) 5、风景、旅游及相关专业技术规范、标准; 6、《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事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2]20号。 7、《贵州省旅游业管理条例》 8、《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通知》黔府办(2000)16号。 9、可行性报告编制协议; 10、其它相关资料。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1、项目工程建设是安顺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需要 早在1995年安顺地区就在《安顺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计划与规划中期(2001~2005)“某某县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初具规模”,“某某县县格凸河风景区申报为省级,开发建设该景区及其沿线风情点”(《规划》)中第一章第四节第十九条)。 2、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前提

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所在的某某县县是一个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某某县格凸河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堪称一流,景区内的供电、给排水、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开发资金不足 由于开发建设较晚,投入资金较少,目前本风景名胜区服务设施简陋。对外旅游服务主要依托县城。景区内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有待建设,只有大河村提供有限的农家饭。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管理和服务条件跟不上,制约了日益增长的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内又缺少步道、亭廊、停车场、码头、公共厕所和垃圾处理等设施,不便开展观光游览活动。 以上问题可随着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的建设和完善而逐步解决。 3、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全市和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加快,同时为了树立安顺市作为贵州省旅游中心的地位,必须扩展与丰富其旅游产品的内涵。建设格凸河风景名胜区,是贵州西线风景旅游区的重要补充。安顺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仅仅集中体现在黄果树、龙宫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

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现在梅州市保留下来的围龙屋,仅在梅州城区和城郊40公里内,就有几百座。 以下是梅县围屋的介绍: 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岳阳市旅游资源调研报告材料

岳阳市旅游资源调研报告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为湖南省地级市。公元前505年建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位于江南洞庭湖之滨,东倚幕阜山,西、南抱洞庭湖,依长江、纳三湘四水,江湖交汇。是一个资源丰富、区位优越、风景优美的地方。不仅是中国南北东西交通要道、国务院首批沿江开放之重地,且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湖南首位门户城市。 岳阳资源丰富,是省内重要商品粮、鱼生产基地。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先后被国家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由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岳阳拥有不少的名胜古迹,拥有丰富的、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全市有自然景观18处、古祠庙楼67处、古塔20处、古遗址42处、古墓葬42处、名人故居6处、革命纪念地4处。 1、岳阳:江南最早的古城之一,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著称于世。岳阳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是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湘楚文化的摇篮,更是湖南14个地级市州唯一的非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岳阳楼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潇湘第一美景,中华第一名楼,岳阳旅游业的龙头。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是以东汉末年"鲁肃阅

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 3、爱情岛——君山岛: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 4、灵雾山:又名麻布大山,位于东径113度和北纬28.5度相交之处。山下村庄上至黄元山,下至磨刀坑,数称“十里古木冲、十里古鸣院”。灵雾山群峰耸立,峭壁悬崖,南带微水流玉,西畔洞庭清波。正面直观,如飞凤朝阳。斜阳侧灵雾山灵雾山观,似游龙入海。白云缭绕,霖迷雾罩,风景秀美,历为巴陵奇观。现正在建设健身乡村旅游,正在申报麻布大山森林公园。 5、洞庭湖:岳阳楼下的洞庭湖是远古时代云梦泽的遗迹,它的湖面十分宽广,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说,虽然现在它的面积比以前已经小了一倍,但它仍是全国的第二大湖泊,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范仲淹称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6、圣安寺:为一座佛教寺院,是4A级旅游景区,耸立于大龟山的圣安寺,气势宏伟,飞檐斗角,金碧辉煌。夏日的阳光里,踏进寺院,那悠扬的《大悲咒》,平和的诵经声和缭绕的檀香烟,便将人带入浓浓的佛教文化氛围之中。依路而进,寺院可分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观音殿、万佛塔。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 化内涵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

xx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报告(完美版)

xx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研究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旅游几乎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被誉为20世纪的经济巨人。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公布的统计数字,195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参加者为2528.2万人次,1960年为6929.6万人次,1990年则为45487.5万人次,相当于195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的18倍。国内旅游也迅速发展,整个“八五”期间旅游人数为22.06亿人次,每年以18.9%的速度增长,比“七五”年均增长率高出14个百分点。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但是,旅游的发展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目前即便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每年能够出国旅行的人数在该国人口中的比重仍未达到应有水平。例如在出境旅游比较流行的英国,每年出国旅游的人次也仅为全国人口的1/3。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旅游者在这些国家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战后旅游发展的趋势表明,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余暇时间的增多、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其它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有利进展,今后参加旅游的人数将会不断增加,从而也决定了旅游业将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旅游者的文化修养、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旅游业的文化氛围、

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文化的旅游是不存在的,低档次的文化品位,是影响旅游活动发展的致使原因。所以不管是旅游的主体(旅游者)还是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都应予以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以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欣赏被賦予更丰富的文化意蕴,从而使旅游得到更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高度竞争的产业。不仅各国旅游业,特别是面对相同客源市场的邻近国家旅游业之间竞争激烈,而且同一旅游目的地内的各旅游企业也存在竞争。如果不了解旅游,不了解发展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旅游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等必要的知识,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还要对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进行旅游教育和训练。 另外,要搞好旅游业,实现旅游业在国民经济计划中的地位,还要在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前提下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当地人民的需要。也只有同时满足旅游者和当地人民的需要,才能实现国家的利益。因此各方的利益和需要都必须予以满足,各方彼此间的利益冲突都必须调合一致。在这个意义上,了解旅游和正确认识旅游对于各级政府参与制定政策和规划工作的人员是十分必要的。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是有必要了解一定的旅游方面的知识。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_李孝坤

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4 Vol.21No.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李孝坤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文章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04)02-0076-03 Exploitation of the C 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ountry Tour LI Xiao-kun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Chongq 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Abstract: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the country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by taxonomy and comes up with the model and strategy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country tour;sustainable develop ment;model;strategy 乡村地域(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可见,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种,是指乡村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包括物态、礼态、心态等内容。它具有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个性。 (1)自然性。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产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宽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2]。 (3)纯真性。旅游业是一种产业,因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经营者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对乡村旅游文化少加干预,保持其纯真性。如家庭旅馆是当地农户把闲置的农屋稍加整理,不豪华、不高档,但干净、卫生、舒适、安全。这样,无论其外观还是室内设计风格都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并且游 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李孝坤(1962-),男,四川西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目标 这次调查的问卷主要是调查一下关于对旅游的一些态度和观点。主要内容大致包括对象的职业(学生于非学生)、出游的方式和次数以及选择的地点、旅游的花销、旅游关注的内容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粗略了解一下旅游的状况。 二、调查的方式与结果 我们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方式,将地址链接通过QQ的方式发给不同的对象群,我们发放了84份,收集到有效问卷42份,如下图: 其中男生20人,女生22人,男生47.62%,女生52.38%,学生88.1%,非学生11.9%

三、数据分析 在这份调查问卷中一共设计了16个问题,根据反馈的数据我们做出了如下分析。 首先对旅游的兴趣进行了调查,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为“你喜欢旅游吗”并化分了程度,而且对每年旅游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数据结果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概所有的人都喜欢旅游,每个人都会有旅游的想法。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可能不是人人都会有机会去实现旅游的愿望。第一张和第二张图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大部分的人都进行过一次以上旅行,只有少部分没去过任何地方了才行。 其次,我们对出游的方式以及时间段进行了调查,设计了“您一般会选什么时候去旅游?”、“您出游前在网上搜索信息的频率”、“您一般会选什么时候去旅游?”三道问题收集数据,结果如下所示

从上述图中不难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出游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他们会事先上网查询要去的地方,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旅

行的质量。出游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但更倾向于和好友及亲人之间的旅行,更可以感受旅行的愉悦。由此可见,旅行已成为感情沟通不可或缺的一种桥梁。寒暑假和黄金周已成为旅游的旺季,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在这段时间除外旅游,从中也可大致推断出,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很难找到充分的时间去旅行。 第三,我们对旅游的目的地以及那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了“您比较喜欢哪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您旅游目的地的主要范围在”数据如下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一、导言 凤凰古城,作为湘黔边界上的一颗明珠,古城依山傍水,流水穿城而过,建筑高低错落,千百年来聚居着苗族、土家族、汉族人民,是一处兼具独特自然风貌和深厚历史文化的人类聚居地。 凤凰古城开发至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可以说十分红火,在全国都享有盛名。2001年,凤凰古城被列 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2004年,凤凰古城连续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2005年,凤 凰古城跃居“九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古镇”榜首,被世界著名媒体NHK电视台推介为“世界名镇” ;2007 年凤凰被列为“中国旅游强县”;2008年凤凰古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从1999开发年至今,凤凰古 城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共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强县” 4个国字招牌。 在凤凰为期四天的实习活动中,我游览了凤凰古城内的八景,苗人谷苗寨以及南方长城,对这些地方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看到了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凤凰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它的自然旅游受到地形,资金开发的影响,自然资源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在它的旅游业发展上,它注重的是人文旅游。凤凰是一个集民俗文化,军事文化,历史文化三者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独特景点,这种特殊的融合是独一无二的。凤凰古城在开发的时候已经很好的利用了这一优势,但如何更好的利用,保护这一独有资源去发展凤凰的旅游业,使凤凰旅游发展更上一个新层次,是凤凰在现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和结果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分别来自这几个方面:①书籍上,报纸上,以及凤凰官方网站查到的资料凰实地研究,参与 ②在凤观察,同时,也对随行的游客,带队的导游,以及撑船的船夫进行了一个随机访问调查得出的结果,采访人数15人 ③用雪球抽样法对周边去过凤凰的朋友,同学进行定向采访,在这一部分,我选择了30个样本进行调查。在获得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资料分析。调查样本包括1999年开始发展至2009年凤凰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现状及某些具体方面的发展情况。即:对凤凰古城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总体评估;古城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来,凤凰县依托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对内加强景区(点)建设开发,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模式,对外加强宣传促销,“天下凤凰、神秘古城”旅游品牌初步打 响,已发展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湖南省旅游三大品牌之一。从下图可以看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情况 凤凰之所以得到这么好的发展,这跟凤凰的旅游特色是分不开的。凤凰古城是以文化旅游为主,自然旅游为辅的旅游景区,它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二是以长城兵营为代表的军事文化旅游资源;三是以古城为代表的名人故里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单从每一种景观来看,凤凰并没有什么优势但这三大类人文景观的特殊融合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这也就是凤凰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城都宽街改造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造成城市文脉的延续在流失。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空间的重新营造,呼唤历史场所精神的回归。本文将以成都市宽窄的改造为例,阐述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对旅游业及其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的前身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军营宿舍,宽巷子提供给军官居住,士兵混居在窄巷子。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宽巷子慢慢发展成达官贵人居住的“高尚社区”。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在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础上的一种开发性行为,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营造富有独特地域感、历史感的城市空间,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代发展的作用。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 45个明清院落式建筑、三条不同主题的街道,再现了老成都生活的怡然和闲适,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崭新“名片”。成都宽窄巷的改造案例在诸多方面为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项目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使区域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成都原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

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成都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表现当代成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活”的人文场景,成为成都恭迎八方来客的都市第一会客厅。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被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不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宽窄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为做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项目聘请清华大学作为保护区保护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机构。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 三、分区定位与业态布局 宽窄巷子的核心概念是“宽窄巷子,最成都”,成为“成都生活标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