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建筑文化的异同

中外建筑文化的异同

中外建筑文化的异同
中外建筑文化的异同

中外建筑文化的异同

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摘要: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象征,更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因此造成了中外建筑文化的差异,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中外建筑文化特征差异

1、引言

自人类祖先到现在的我们甚至未知的世界,建筑都与我们密切相关着,它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并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因此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不管在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都要对建筑文化有着属于自己的认识,尤其是被称为早上七八点太阳的我们。

2、中外建筑的重要发展历程

2.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至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

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后。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5)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

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2.2外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1)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此为以后的风格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古罗马的建筑艺术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

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3)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

(4)巴洛克建筑的风格

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

(5)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艺术

洛可可风格出现于18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流行于法、德、奥地利等国。洛可可主要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

3、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1)材料的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

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首先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而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2)建筑空间布局的不同

建筑空间布局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3)建筑发展的不同

之所以其发展的方向不同,实际是其表现在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而言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文化观点的差异

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对于中国,由于祖先的儒家哲学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他一直伴随着华夏儿女的前进与发展着。故而,致使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从建

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其中也被深刻而实际的灌输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但与此相对的是基督教神学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理论最终权,是外国人生活与发展甚至生存的准则。那时教会是社会的中心,致使导致西方的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建筑艺术,以致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因此说,欧洲古典建筑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等。其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建筑各方面的不同。

4、造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原因

(1)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自然地理环境尽管各不相同,但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皆以土、木为主。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早早催醒了中华民族对农业生产对象--土地和植物的审美情感,,人们对于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和植物是如此的眷念,这便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开始营造之日,很自然的将搜寻建筑材料的注意力,放在随处可见的土与木上,促使中国建筑已开始就朝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处于我国雏形期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筑,无一不是黄土与树木为基本材料。

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

筑墙、台,已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黄河流域取之不竭的土材资源和长江流域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同时也与中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结构技术发展有关。

由于夯土技术是中国传统技术建筑基本的技术,用夯土建成的台基,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同时也有防地面潮湿,避免木柱基部受雨木浸泡腐蚀的功能。用夯土筑成的墙,亦具有较好的维护作用。但由于土墙承重能力差,所以中国传统建筑采用了加大出檐的方法,并由此而创造了斗拱技术。长长伸出的屋檐在斗拱的支撑下,将于水排除在屋顶之外,从而使建筑的木构件避免因淋雨受潮而腐朽。正是由于这种土木混合的结构已基本上满足我国黄河流域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从而大大削弱了人们更新建筑材料的欲望。

相反,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分布着广泛的石灰岩和大理石。尽管古希腊早期的建筑也用木质,但由于这些地区的降雨丰富,空气湿润,木质易受潮腐朽,于是人们开始用石材代替木材建造房屋。

(2)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的不同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统一、稳定,处处显出皇权的威严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稳定的社会结构,“大一统”的行政管理使得建筑缺少变革的活力,因而因循守旧,拘于程式和规范。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君主专制政体,将皇权

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被称为“天子”,是世俗社会的主宰,亦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加之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宣扬“君权神授”、“忠君爱国”,从而为皇权蒙上了神圣的光环,“尊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在建筑上,首先是皇帝所居的宫殿建筑受到高度重视,其布局一定位于都城的核心。为了表现皇权的威严,统治者一方面通过严格规范建筑的等级别君臣之尊卑,一方面又通过宫殿的内部空间安排,环境设计、建筑装修来烘托皇家的至尊与高贵。因此可以说,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类型,代表着时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人们信神,崇敬神权的崇高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建筑在它能表现自我主体的地方得到不遗余力的发挥,使得各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绝少雷同。

5、个人感言

今天,中国到处可见“洋派”建筑,到处是不顾条件竞请洋建筑师来做城市标志性建筑,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而且在城市的大建设高潮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但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大国,我们的建筑应该延续过去,不能脱离过去中国的历史文化,这就需要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中国建筑文化应当有包容四海的能力,但是我们在建筑上必须要有自己的

东西。目前,我国的建筑思想比较活跃,但过于重视美观,追求新奇而不讲经济。建筑设计的创新应该在实用功能方面,而不是做时尚的建筑,应当把建筑设计提高到城市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传统建筑简约后才能更好地与现代结合。

作为一名祖国大学生,我认为在这其中建筑师起到以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师不能只横向学习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也应当纵向积累更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知识。如果我们在建筑文化研究中能以审美的意识发掘遗产,并能另辟蹊径,丰富建筑的文化内涵,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他们可借题发挥的空间很大,否则只能导致学习西方建筑技术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都不够宽厚等。

参考文献:

【1】《中外民俗概论》

【2】金磊《中外建筑与文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刘明中外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百度文库

中外建筑差异论文

中西方建筑分析 班级: 姓名:

目录 一、摘要 二、正文 1、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2、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 3、当代建筑设计 三、总结

一、摘要 历史的车轮已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崛起、交通网络的逐步扩大完善,各类大中小型城镇亦在规划建设之中。在这一发展新时期,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一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从而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的和 谐统一。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传统文化;现代建筑 二、正文 1、中西方建筑差异比较 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1]。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

中外建筑与文化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与文化课程论文 摘要: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迄今已逾二千年,是一座历史文 化名城。金华古子城是金华城市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古子城是金华最具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幢老屋、每一口水井、每一块石碑都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古子城区域内有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天宁寺、徐家故里、状元坊、章宅等大一批明清古民居, 还包括台湾抗日义勇队旧址、将军楼、金华门、熙春门、《浙江潮》旧址、万佛塔、孔庙等一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遗存。古子城并不大气,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城隍庙、天宁寺等众多小巧的古迹散落在古子城内。为什么是金华古子城,而不是金华古城呢?古代的城池都筑有城墙,而城池内由第二道城墙包围的核心地带称为子城。之所以委屈的称为金华古子城,是因为夹在古子城外与古城中间的古迹,早就荡然无存了。八咏路是古子城内的古玩一条街,八咏楼就位于其间。八咏路原是一条民间工艺作坊街,直至五六十年代这里仍聚集着竹业、木业和铁业的作坊。八咏路有着特殊的风貌,除古玩书画市场外,还有一条集八婺民间手工艺品的街段,诸如东阳木雕、浦江竹编、永康五金和各类民间手工业和店铺作坊,成为浙中一条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街。金华市古子城八咏路古玩一条街,两旁古朴的仿明清建筑内有几十家店铺,逢周日还有集市。主要经营古玩、字画、木雕、石器、玉器、钱币、工艺品等。2007年,金华获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金华制定了《古子城历史文化区概念性规划》,划定古子城保护范围。之后,八咏楼修复、原子城保宁门在原址重建。随着《金华市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办法》开始实施,这里先后移入了十几幢古建筑,如满堂书苑、状元坊、真卿会所、剪纸博物馆等十几幢风格不同、颇具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古子城的古味更浓,而庭院也更加姿态各异,内涵也更丰富。 关键词:古子城历史建筑 作为一个地道的金华人,我的家乡就是浙江金华,所读高中——金华六中原址就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古子城,这里文化底蕴浓厚,建筑群也有着历史的特点,因为坐落于古城,学校环境也比较清静,伴着浓浓的古城气息,我完成了我的高中学业。三年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旁边的太平天国侍王府,几乎就是在学校隔壁,还有学校门口弯弯曲曲的小道,沿着那条小路走下去就是保宁门和八咏楼,气势恢宏,古代也有很多文人雅士来此游玩并题词。周末放学的时候总会从这边走过,街道也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一些经营玉石字画的店铺,地上也有很多贩卖小纪念品的小贩,当然少不了香气扑鼻的小吃。走出保宁门就是一些古子城里其他的建筑物,早上的时候会格外热闹,熙熙攘攘,等到人烟散去,清幽的环境更能彰显古子城悠远的已经,加上周围建筑物的衬托,感觉身在画中。据说金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1995年一直努力到2007年才获批复,整整花费了十二年时间,真是呕血啊。如今的保宁门为2004年我朝重建的假文物,是金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系列工作之一。 保宁门 保宁门是金华子城的南门,入内百米就是金华府衙。“保宁”二字,很明显的带有拱卫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 正文: 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 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一部热播的《乔家大院》,落日、高墙、秋千……镜头里弥漫着浓浓的黄土气息,回味了那个时代的商海传奇。山西的四大院落在外人眼中也可以算作一个三晋的奇迹,然而奇迹的缔造者并非仅仅这四个家族,三晋的大地上盛开的庄园大院就是个很好的见证,乔家大院只是作为一个代表。作为一名地道的山西人,我很骄傲我从那里走来,就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一处有着相同气魄的常家大院,向来访者倾诉着她无尽的沧桑。 明末清初,腰缠万贯、发达富裕的商人们发家后荣归故里,为光宗耀祖,不惜重金,大兴土木,修建宅院。山西榆次常家以财取天下的抱负,逐利四海的气概,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200余年,成为富甲海内的晋商巨贾,中国对俄贸易的第一世家。此时的九世常万殆、常万达兄弟的事业如日中天,也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宅第修建的浪潮之中。此时的建筑,无论在建筑规模上,还是建筑装饰上,在居民建筑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功能复杂,要容纳家族所有人员及仆人的一切日常起居活动,且组合单元均以四合院落为主,所以习惯上称为“大院居民建筑”。常家大院就是基于此基础而建立的,“乔家一座院,常家两条街”的说法就足以证实它的规模之宏大了。整个常家大院建筑群分布在南北、东西两条街旁,占地二百余亩,房屋1500余间,仅楼房就达40余幢。可惜的是目前仅剩余九个院落、六百余间房屋还基本完好,其余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从残垣断壁中依旧可想像它当初的恢弘。 凡是到过常家大院的观赏者,都会从那鳞次栉比的屋舍,相映成趣的楼厅台阁和天井花园之中感受到当年晋商的雄厚经济实力;都可从主题建筑中感到那种雄浑方正,而附属建筑又是那么的灵秀绮丽,还配有南国的园林,简直给这个北方庭院增色不少;随处可见的砖雕、木雕和梁、栋、栏上的彩绘,又向人们展示出清代建筑艺术的精美。然而这只是表象,常家大院的建筑群里蕴含着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 那个时期山西的多数大院,都是外出的人们经商赚了钱陆续兴建起来的。然而常家大院却与众不同,它注重了一个“儒”字,号称中国儒商第一家。儒商结合,儒商相长,是常家大院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常家大院的主要特色所在。高雅的文化品位,凝重的历史底蕴,渗透在这大院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把“儒商”这一本质体现的淋漓尽致。常家大院处处洋溢着方正的儒学风格,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建筑物中轴线的固定不移上。宅第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贵和堂”。正院呈三进式,皆以方正的四合院为主体,在使用上充分展现了儒家礼仪中内外有别、上下有序的原则。就连室内陈设,也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衡观念。总之,舒展的建筑、敞阔的街道院落与园林中楼台亭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楹联匾额碑帖字画比比皆是,处处体现着儒商是假的儒雅之气。 从整体的布局来看,常家大院讲究方位端庄,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传统中“辨方正位”的思想,以雄浑方正的主体建筑为主,每个正院均分为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篇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但其附属建筑却充分显示了南园建筑的“灵动”,使这座庄园在“方正”中浸透了“绮丽”。 欣赏常家大院,首先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就给人以富丽华贵、宏大磅礴之美,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屋舍还是牌楼,甚至亭阁都给人一种平衡和稳定之感,让人感受着那种传统的对称之美;虽然常家大院浩大,建筑数量众多,但是这众多建筑却有着整体的统一之美,而建筑整体于自然和人又有着一种和谐之美。再看建筑中的艺术性的运用更是匠心独运,画

浅谈中外建筑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中外建筑的区別与联系 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是沿着建筑、雕刻、绘画、诗歌、音乐这一顺序发展的,在这一发展的链条中,建筑作为一门最早的艺术方式,同时也是处在最底层次的艺术,往往包含着较多的物质内容,而较高层次的诗歌艺术则更多的包含着精神性的内容。 地域建筑的发展阶段 地域并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这意味着我们一直在探讨的地域问题其实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并不仅仅是因为出现了全球化才有地域之分,只是全球化的出现,严重威胁着原有地域差异的消失,这才使人们对于地域的探讨越来越多,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当把地域本身当作一个历史过程来看时,也有必要以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地域主义建筑的发展。 第一阶段:原始生存时期--原生建筑 这是指在原始农耕和畜牧业时期人类社会产生的建筑形式。在人类建筑发源之初,几乎所有地区的建筑类型都属于此列,这里不妨将之称为原生建筑。此时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完全直接得益于自然界的灵感,建筑与大自然密切相关,没有多少人文因素。获得遮风避雨、抵御伤害的栖息场所是建筑的主要功能。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地区,还存在着原生类建筑,如印第安人的草屋、我国西北地区的窑洞。 第二阶段:农业社会时期———传统建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原生建筑在不断地发展。一方面,在长期对抗自然环境之中的地形、气象、水文和生物等事物的基础上对自然界形成新的界定,衍生出新的定律,如我国的风水观。另一方面,社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对地域建筑的布局和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地域建筑的功能空间在不断衍生。这是地域建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不自觉发展的地域主义,该时期的建筑相对于今天不妨称之为传统建筑。如我国现存的故宫、北京四合院民居都属于此种类型。 第三阶段:工业社会时期 发端于不列颠岛的工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产业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它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建筑观念:建筑成为可以大量复制的工业化产品,成为居住的机器。在此形势之下,地域主义建筑逐渐丧失原有的存在地位,不论从内在的文化传统到外在的建筑材料,其存在的意义都遭到巨大的冲击。出于对工业化的抵触情绪,使得传统地域建筑中包含的各种要素成为地域主义建筑师捍卫地域传统的有力武器,他们开始自觉地维护并发展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如赖特、阿尔托等建筑师用传统的、地方的元素来对抗工业化社会的同一、单调和贫乏,期望回归自然,回归传统。 第四阶段:信息全球化时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筑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美国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批判的地方主义”,可以代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全球化导致的建筑形式同一化的一种反思。还有学者提出了“广义地域主义”之说,广义地域主义承认各种建筑文化的交流与糅合,承认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地域化使用,以此对地形和气候做出全新的诠释。的确,信息的广泛、快速交流,使世界有趋同的趋势,但各个区域对于当代先进建筑观念理解的差异,及其与当地地域建筑结合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新的不同于原地域特点的新的地域主义建筑形制。比如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娱乐性建筑、耀眼的霓虹灯,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各种夸张的手法也正成为该地域的特色。 对于当代地域建筑发展的思考 地域建筑类型是不应该以好坏的标准来分高下的,因为一种地域建筑总是被一群人在某个地方、某个时期适应着。地域建筑在信息社会发展,一方面是对历史的传承,即立足于原生、传统地域建筑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进行创新,创造满足当代原生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当代实际文化

中外建筑风格的不同

中外建筑风格的比较 1、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而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 2、中国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3、中国人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把握,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出这种心智的领悟和内心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写意性。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顶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极富艺术激情,给人以强大的心理感染力。欧洲人则较为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 4、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而西方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比如,始建于1756年的法国凡尔赛宫,其占地220亩的后花园与两旁对称且裁剪整齐的树木、一个接一个的水池群雕相即相融,一直伸向远方的城市森林……中国一些较大的宅院或府第,一般都把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用建筑和院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显然有将自然统揽于内的倾向。 5、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而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等等,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能给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6、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而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动态感较强,能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

中外建筑史复习

中外建筑史复习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一、填空(30’) 1、先有建筑,然后根据这些建筑形象创造出象形文字。 2、中国的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北方较干旱,多为穴居;南 方较湿润,林木多,多为巢居。“半坡F21”为半穴居) 3、巢居的演变形式是:开始在一棵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一个 居所,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后来变成现在的“干栏式”住宅。 4、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规模甚大,包括王宫居住部分,宫殿部分和 祭奠部分。为世界文化遗产。 5、西周最完整的建筑是今陕西岐山凤雏村的一处建筑遗址,不是住 宅,是一座宗庙。 6、秦代最主要的三个建筑是:万里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 7、佛教是东汉时传入中国的。白马寺是我国建造最早的佛教寺院。现 存最早的佛寺是唐代所建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教建筑分为三类:寺院、塔幢和石窟。(“塔”是后来创造的文字,最早叫窣堵坡,又叫浮屠、灵庙。) 8、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6世纪初),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砖塔。 9、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这种形式来自印度的佛教建筑。 从内容上来说,石窟又可分为僧院窟、塔庙窟、尊像窟。我国的三大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动乱的,但这时江南一带相对比较平安富 庶。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友人,来到兰亭吟诗饮酒,作成《兰亭序》,被褚遂良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1、唐朝的大明宫,建筑宏大又精美,主要建筑有含元殿、麟德殿、宣 政殿和紫宸殿等。含元殿为大明宫的正殿,位于大明宫的中轴线上。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后部的太夜池之西,是唐朝皇帝赐宴群臣、大臣奏事、藩臣朝见之处。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风格;建筑布局;表现,自己看法。正文: 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 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为主,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挡风,引光,避雨等。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

浅谈中外建筑史

题目:浅谈中外建筑史 ——中外古今建筑的发展 学生姓名:姚钞 院系名称:建筑设备与管理 专业班级:工程测量3班 指导教师:王嫦 2015年12月12日

浅谈中外建筑史 中西方文化均有各自的特点,都在各自的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地理、文化、经济和审美观念、生化习惯、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建筑不同地发展风格。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原始人普遍利用利用天然山洞作为居所。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生产力有了初步发展,建筑活动日益频繁。建筑最初的两个基本形态——巢居和穴居,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地建造等。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房屋建设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的主要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在夏、商、周时期的建筑,夏代表建筑:城、宫殿、高台建筑。商:商朝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宗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像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下的建筑那样自然呢、明朗。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

已见端倪。春秋时期,建筑上的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在经过长久时间的进步下,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铁质工具—斧、锯、锥、凿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红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 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领域,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印记,留给后世人观摩。而唐朝作为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其建筑更是独具一格。唐朝的建筑装饰已经开始呈现以下几大特点: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越趋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主要代表建筑是大明宫。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美、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墓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的精美的作品。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其次,是建筑布局随意。再次,是建筑风格改变。再次,是科技含量较高,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科技水平发展较高的一个朝代。元代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应泛应用于游牧民族的毡帐,另一类即都城及其他城市中的木结构建筑。元代的都城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明代的建立,使得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代建筑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做法,其风格与宋元两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清朝间全国官私的建筑的总量比任何历史朝代都要多许多,但木材减少,因此迫使建筑业去寻求更多的其他种类建筑材料,新的多样性的建筑材料不但使建筑技术有了进步,而且使建筑外貌上有了更大的改观。作为传统建筑结构的主

浅论中西建筑特点的差异性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 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一、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照妖镜”等专门的避邪物。 古埃及在尼罗河两岸的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阻断了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获得了天然的屏障和丰富的资源,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古埃及的文字、创世说、历法和占星术等。相比较古埃及的神话和宗教,其民居文化更反映出对自身安全保卫和私密性功能的考虑。 古希腊爱琴海孕育了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们将全部的建筑热情倾注在神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公共活动的需要是公共建筑大量兴建的重要原因。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虽然对一般的居民住宅没有加以重视,但追求实用功能的努力是一贯的,表现出了古希腊人的天性。 古罗马古罗马人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

中外建筑史作业

1举例说明原始人类的居住方式 1、“巢居”,即在树上架木为屋,因形似鸟巢而得名。“巢居”作为干栏式建筑的源头,古文献记载较多,如《庄子·盗趾篇》;“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最古的巢居都是在森林里“依树为层巢以居”,以适应狩猎、采集经济和原始农耕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走出森林,在平地上或斜坡上构筑居室,“巢居”便逐步演变成干栏式建筑,其演变过程是先在一颗树上构巢,然后发展到在相邻的几颗树上架屋,再发展到由桩、柱构成架空的干栏式建筑。现今的土家族吊脚楼即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演变形式,其真正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人类的“巢居”。这种“依树积木”的简陋居所,人类学家称之为“树屋”。尽管这种居住形式十分原始,但据调查,在鹤峰走马锁坪村,解放初期还有人使用,这种树屋就是在几颗树之间,横着绑上几根粗木棍,放上草,草上放竹席等,房顶做成斜面,以草盖顶,四周也以木棍和草捆绑为壁,留下出入口,以便上下。这种居住方式的留存,应是古老巢居影子的实例。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六七千年,“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已发展成为干阑式建筑。 2、“穴居”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的村落,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安半坡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平面呈“吕”字形的两室两连的套间式半穴居。 2简述两汉时期建筑的发展概况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普遍 斗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但形式很不统一,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挑出的斗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出足够的宽度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悬山顶和庑殿顶最 为普遍,攒尖、歇山与囤顶也以应用l 制砖和拱券结构方面,墓砖多样化(楔形砖、有榫的砖、企口砖等),筒拱顶有纵联砌法与并联砌法,并出现穹隆顶l 石建筑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

中外建筑文化对比

郑州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通过中国故宫和法国卢浮宫的差异透视中西文化 姓名王贝贝 学号 124202051026 院系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班级 B12级一班 指导教师郭辉 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从中国故宫和法国凡尔赛宫的差异中透视中西文化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B12对外汉语一班 作者签名: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一.中西古典建筑发展简介 (1) 二.中西古典主义建筑差异 (2) (一)建筑材料的差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建筑色彩的差异 (4) (三)建筑格局的差异 (4) (四)建筑艺术的差异 (5) (五)建筑价值与文化传承的差异 (5) 三.形成差异的原因 (6) (一)环境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6) 1.地理环境的不同 (6) 2.人文环境的不同 (6) 2.1历史背景的不同 (6) 2.2文化内涵的不同 (7) (二)民族性格的不同 (8) 1. 群体和个人意识 (8) 2. 保守和进取 (8) 四.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差异之于现代.........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9)

中外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差异 中外古代建筑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

中外建筑文化差异

中外建筑文化差异建筑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就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就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材料的差异 材料就是建筑的基本素质。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就是从不同材料起步。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就是土木的“世界”。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古希腊的大量神庙,就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就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就是石结构的。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二、建筑结构的差异 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与逻辑。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就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

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就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就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欧洲建筑尤其就是神庙以及其她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柱廊与柱式的设立,就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就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瞧,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三、布局方式的差异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瞧,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就是由若干单座建筑与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就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 欧洲建筑通常就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就是“广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就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就是欧洲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 四、文化观念的差异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就是以现世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建筑文化重点在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 出发,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对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明确中西建筑的基本差异,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 正文: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 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 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同时别出心裁的屋顶建筑也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但是怎样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如仓穹则是它的建筑艺术所在,于是出现了那些垂直向上的石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干柱式,可以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础中的基础。石柱及屋顶的发展伴随着西方建筑的发展,如果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西方建筑的“基本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词汇”应该是斗拱。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

中外建筑艺术的欣赏

中外建筑艺术赏析 摘要:本文通过赏析中外代表性古建筑,了解不同国家建筑艺术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加深对传统建筑艺术认识的同时,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引领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一种启发作用。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木结构石材结构建筑保护 建筑可以算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艺术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艺术,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也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中外建筑艺术都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外国建筑体系是以石材结构为特色的独立建筑,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中外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外建筑艺术,都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界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艺术的产生大约在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

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这里发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誉为“华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而引人注目这里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条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结构,并已具备多种榫卯类别。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和杭州湾地区的木结构已经达到惊人的技术水平,这一时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国土木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技术渊源。夏代和商代是这一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在旁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经明确形成台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台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形构架非常盛行,木构架建筑体系可以说在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别的也是最具特色结构构件是斗栱,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扩大了柱头支座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支点,减少了梁的弯矩和剪力,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构架中,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到了明清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