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 论语 选修13 课后练习答案

粤教版 论语 选修13 课后练习答案

粤教版 论语 选修13 课后练习答案
粤教版 论语 选修13 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选读粤教选修13 《弟子问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

克己复礼为仁

翻译: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制这就叫着“仁”。

(穿插追问:“复”究竟是“符合”还是“恢复”的意思?)

请问其目

翻译:请问实现它的细则是什么?

请事斯语也

翻译:请让我来实践这些话吧

(穿插追问:这话是谁说的?既然“不敏”,又怎么能“事”,这种行为叫什么?我们过去说的那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得执行”是否从这里可以找到根源?)

举直错诸枉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

2.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①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翻译: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慧。

舜有天下,选于众。翻译:舜占有天下,就在民众中选拔(贤能)。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翻译:如果有人对人民广泛地施恩而且能够救助大众何事于仁。翻译:(这)何止是仁啊。(“于”被虚化)

②也

必也圣乎。翻译:(那)一定是圣德啊。(感叹语气)

其言也讱。翻译:他说话啊一定很稳重。(舒缓语气)

何谓也。翻译:(这)是什么意思呢?(疑问语气)

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这)可以说就是实现仁的方法途径啊。(强调语气)1 孔子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孔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想象传说中尧舜禹所统治的理想社会,追求做一个

尧舜那样的圣人,在当时那个动荡的时代,这对于抚慰人心确实能产生积极作用。但是这个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却被后人尤其是权势者所利用,成了麻醉人们心智的精神鸦片。这是因为,孔子的理想和追求虽然很美好,但本质上是“反动”的,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其中以“礼”即“等级秩序”为核心的观念既迎合着人一般的“好胜”心,又能满足强势者取得胜利尤其巩固胜利的需要,为其统治权提供合法依据。让中国社会一直在“奴隶”社会中徘徊不前。

2 孔子对“仁”的论述很多,试概括《弟子问仁》一课中“仁”的涵义并探讨其积极意义。

答:课文对“仁”的涵义有如下表述: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克己复礼为仁。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仁者,其言也讱。⑤爱人,知人。这些作为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人有崇高理想,有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推己及人,乐于助人,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这对激励人们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因为要求过高或者不合实际显得空泛,就很可能成为空话假话,结果反而对己对人产生伤害。比如“立人”“达人”孔子自己都是很难做到,而且做到了还可能像“为民作主”一样其实就是对人的不尊重甚至是一种剥夺;又如“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怎样的欲望,要符合怎样的“礼”都是很需要追问的,否则就可能变成“吃己吃人”。

《立身处世》

1首先要“规划”明确人生各个阶段的任务重点(让学生回答练习一第1小题的问题)

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如何?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

(答: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分别是:学习前人;立足社会,学习创业;不受利诱,通达事理;把握命运规律,走进必然王国;辨别各种是非,泰然处之;从心所欲,进入自由王国。这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生漫长艰辛奋斗的历程,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2 其次要“立志”,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让学生回答练习一第3小题的问题)

谈谈你对孔子、子路、颜渊的志向的理解,然后谈一谈自己的志向。

(答:孔子的理想确实是一个非常祥和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这种幻想很象所谓的“和谐”社会,对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尖锐的今天社会来说,也许可以起到抚慰受伤心灵作用。但它缺乏人性发展的逻辑性和社会实践的操作性,所以可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用来“忽悠”弱势群体的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子路说,有好车好衣就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遗憾,把与民同乐当作志向;而颜渊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邀功,把提高自身修养当作理想。子路似乎重在“处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颜渊更重在“立身”,追求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本人更认同子路,因为他率真坦直,豪爽义气,而颜渊看似谦恭,但谦恭的话语中似乎还隐含着对同学的冷嘲热讽,有点阴阳怪气的味道。本人的志向就是,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为家人为朋友(学生)尽自己一份责任,从而在为他人提供快乐的同时,收获自己人生的快乐。)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注意其词性的变化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翻译:我十五岁就立志努力学习做学问。(名词用如动词)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翻译: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成就,那就没什么可敬畏的了。(动词用如名词)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翻译:和朋友共同享受,即使用破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使动用法)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得到关怀。(使动用法)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文:这样之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名词用如动词)

士不可以不弘毅。

译文:士不可以没有大的抱负和坚韧的毅力(形容词用如名词)

士而怀居。

译文:士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动词用如名词)

虑以下人。

译文:思考着如何虚心待人(使动用法)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⑴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关系,“才”的意思。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表转折关系,“却”的意思。

任重而道远。表递进关系,“而且”的意思。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承接关系,“才”的意思。

察言而观色。表并联关系,相对于“又”。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表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

⑵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与朋友共,敝之无憾。指代前文的“车马轻裘”

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可译成“的”。

老者安之。代词,可译为“他们”。

居之不疑。代词,指代“仁人”。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代词,指代“仁”这件事

四学生完成练习三,把译文直接写在课本上。

五教师讲解,学生订正,自评;展示课件如下:

思考·探究三把《公治长二十六》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略)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相互信任,让未成年人得到关怀。”

六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直接在课本加标点。

七教师展示答案,并口译文段,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四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发奋进取》

思考·探究一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成功、成材,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条件?

答: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成功成材,首先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贫而乐,富而好礼”“见贤思齐”“朝闻道,夕可死矣”;第二要“发愤进取”的不懈努力,不偷懒,不自卑;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从一点一滴做起的踏实精神。

思考·探究二学习《雍也十二》后,谈谈“一个人做某件事情,力不足与不愿做”有什么不同。

答:在孔子看来“力不足”者与“不愿做”者的区别在于两点:第一,有无“做”的强烈愿望,第二有无“做”的实际行动。“力不足”者因为有“做”的强烈愿望,所以尽管他不一定“做到”但他在行动上不懈努力,使自己能“尽吾力而无憾”;而“不愿做”者,却常常用“力不足”为借口,结果本来可以“做到”的事却没能做到,让自己遗憾终身。

思考·探究三说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立身处世有什么意义?

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对于我们学习生活和立身处世确实有利于我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大做强自己。不过,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思”和“内省”,也就是要对照自己认真思考,何为“长”何为“短”,所谓的“贤”与“不贤”是一个价值判断,这本身需要文化思想做前提的。我认为,“贤”应该是既能服务社会又能满足自己的才能品德。因此,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去考量,从自我出发,否则,我们就可能在“齐”的时候,迷失了自我。

《知其不可而为之》

1.试概括本课中几位隐士的特征。

答: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2.本课中,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答: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认为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看法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所以,一个都采取“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避人”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在行动上能“知其不可而行之”。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很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3.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4.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5.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6.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7.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8.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总结:几位隐士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与孔子不同,多有愤世嫉俗之心,他们对孔子,既有敬重的成分,也有劝喻、讥嘲的成分,态度较复杂。

《君子三戒》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注意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合礼法(与今义近)

子曰:爱人。爱护他人(今为名词)

子路不对。不回答(今为不正确)

譬如平地。使有坑洼的地平整(今同)

子路问成人。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为什么一定(今同)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其

必闻其政。代词,代那个国家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语气助词,与“诸”连用,表推测

其不善者恶之。远指代词,相当于“那些”

及其壮也。代词,代前文的“君子”

尧舜其犹病诸。语气助词,表推测,相当“恐怕”

其斯之谓与?同上,有“大概”之意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土也。与“与”构成“与其”,表选择

如之何其废之?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以不译

(2)以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有“而”的意思

不以其道得之。“按照”的意思

文之以礼乐。“用”的意思

亦可以为成人矣“凭借”的意思

可以托六尺之孤。与“可”组词,有“能够”的意思

而推以易之“同”、“跟”的意思

子路行以告。“把”的意思。

六学生用作业本完成练习三(5分钟)

七教师讲解,学生订正,展示课件(5分钟)

思考·探究三把《宪问十二》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不一定要这样;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1.孔子“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在现代社会的待人接物中有怎样的进步

意义?

温和善良,恭敬有礼,俭朴谦让,既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当今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条件,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和接受这种基于人性美好的态度。它进步意义就在于,它是与人为善的,又是平等的,真诚的,讲求实际的,它符合文明社会的要求,因而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2. 孔子的“富贵观”是怎样的?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我们应怎样来实现我们的“富贵”?

孔子认为,富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同样贫贱是每个人都讨厌的。但是求富贵去贫贱,必须用正当的方法,否则,宁可不要,这是仁的行为体现。相比之下,仁德更重要,也就是他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当今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孔子的富贵观仍然有现实意义。追求物质的满足是人的本能和生活的需要,但要走正道,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合法的手段去获得。否则就是损人利己,社会会谴责你,法律会惩罚你。

3. “三戒”是哪“三戒”,请用今天的话表述。它对今天的人有什么作用?(明确:“三戒”是,第一,年少时,要戒美色;第二,中年时,要戒争斗;第三,年老时,要戒贪恋。以看来,最后一条对今人有积极作用外,前面两条却还有具体分析。戒美色,如果是说沉溺美色,追求感官满足,这自然要在“戒”之列,但如果把一般的审美纳入其中,并因为审美过程中有激情感性的表现而要“戒”之,我则以为大不可能;戒争斗,如果说这个斗单指那种无序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类,当然要力戒之,倘若,把社会的正常有序的竞争也视为这样的“争斗”,那又打错而特错了。)

《乐在其中》

1 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君子食无求饱。“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约定”的意思(也可作;“简约”理解)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辟”通“避”,“避开”的意思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你们”的意思。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的意思。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零落”的意思

今女画。“女”通”汝”;“画”通“划”。

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置”的意思。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与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翻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和朋友共同分享。(介词)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翻译:是君子的人吗?当然是称得上君子的人。(语气词,表疑问)

于予与何诛?

翻译:对于宰予还能责备他什么啊?(语气词,表疑问)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翻译:而且与其跟从躲避人的人士,……(连词,表选择)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翻译:富裕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连词,表并列)

(2)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翻译: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介词)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翻译:不会因为尧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灭亡。(连词,表因果关系)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

翻译: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介词,表被动关系)

何为其莫知子也。

翻译:凭什么说没有人了解呢?(介词)

为不能听,勿使出境。

翻译:如果不能听从,那就不要让使者出境。(连词,表假设关系)

1 孔子教导我们在做事与说话两个方面,应该有怎样的方式?

答: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说,做事要脚踏实地,要勤快灵活;说话要谨慎,不要信口开河,想好再说。对此,我以为,做事确实要如此,但说话,尤其是作为学生,还是要大胆说,不要怕说错,要真诚,不要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2 “贤哉,回也!”在课文的第二段一前一后两次出现,这个句子与一般的句子语序有什么不同?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表达了孔子对学生颜回的赞叹。

3 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

答:“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种境界,也可以看作是做事的三个层次。一般的了解,自然比不上喜欢的做得好;只是喜欢,又比不上把它当作快乐的人;乐于去做则是最高境界,把做事学习当作最好的享受,没有理由做不好。但以我的经验,要做到“乐之”,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自由”,另外,还需要有“成功”。当然,不论“自由”还是“成功”,可以通过自己的调整心态获得;应该学会自我解放,自我认同。

《行己有耻》

·思考·探究一怎样理解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和“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答:孔子认为被当局者重用就应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表现自己,不被重用也不要抱怨,就好好的躲在家里修炼,以等待时机。又说国家走上正道,如果你个人不能富贵,那就一定是你个人的责任,应该为此感到羞耻;如果社会动荡小人当道,你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发财当官了,那你发的就是不义之财,做的就是贪官污吏,应该为此感到羞耻。他的这些说法,其实质还是强调“仁义”,强调个人的修养,认为一个有内心定力的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用“仁义”决定自己的动静行止。对于孔子的这个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我们既要积极地抓住机遇在服务社会的时候实现个人的价值,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在各种不良的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便在世风日下的情况下能坚守自己的个性,不随波

逐流同流合污。

·思考·探究二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一个起码的标准应该做到:说话有诚信,办事有责任,即便浅薄无知,也能坚守自己,有主心骨,不做风吹两边倒的伪君子。这种人,在孔子看来没有那些“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君子“高尚”,但我以为人如果能做这样就已经不错了,事实上如果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能这样,那社会风气就比很好。问题就在于我们总喜欢像孔子那样首先“高标准”要求,结果反而做不到,而且动不动就那“国家”“君主”来压人,更容易在民众心里造成逆反,有权有势似乎就有了“德”,结果“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所谓的“正人君子”不讲诚信,造成了社会诚信的严重流失。教训是深刻的。·思考·探究三结合当今的社会生活,谈谈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现实意义答:孔子的人生态度,在课文中主要表现在他的荣辱观上,从道德操守、从政理想、言谈举止、求学态度等方面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⑴以表里如一持之以恒为荣,以口是心非前后矛盾为耻;

⑵以有道致富守法做官为荣,以不仁致富不义升官为耻;

⑶以办事认真说话谨慎为荣,以鲁莽行事言过其行为耻;

⑷以虚心好学宽恕别人为荣,以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为耻。

对于孔子的人生态度,如果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我们还是可以获得上述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但是如果只言片语的看,我们有很容易发现孔子孔子不但说的话前后矛盾,而且和他自己的行为也有严重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其实就一个很无耻的人,而把这样一个无耻之当作圣人来吹捧的人就比孔子更无耻了。

《君子坦荡荡》

·思考·探究一概括说明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形象的特征。

答: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可以从待人接物、心理胸怀、言谈举止、生活态度、爱憎志趣等方面加以概括,其特征表述如下:

①以正义为原则,周而不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②以内省为手段,不忧不惧,光明磊落,从善如流;

③以九思为途径,温恭忠敏,实事求是,明辨忠奸;

④以奢侈为参照,不孙不固,怀德怀刑,安贫乐道,

⑤以三恶为警戒,去讪去讦,与人为善,共学与权。

·思考·探究二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君子”与“小人”?文中的“君子”行为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文中对“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是从道德水平意义来区别的,“君子”是作为一种道德高尚者的理想人格:正直无私,坦荡淡定,志趣高雅,观注社会,服务众人,谦恭好学,从善如流等等;而“小人”则是与君子相反,是被否定的人格形象,邪恶自私,忧惧悲戚,俗气短见,只顾个人,诋毁他人,奢侈傲慢,固执己见等等。但这个分别又源自社会角色区别,所以渗透着专制社会的等级观念,表现了孔子对下层弱势者的歧视。而且如此泾渭分明地把非常复杂的文化载体——人分成“君子”“小人”,又暴露了二元思维的简单粗暴。因此,这种所谓“君子”人格,常常成了我们社会道德的高标,对道德的建设起着异化作用,使得我们社会中真正君子不多,而伪君子确不少。

·思考·探究三举例说明“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什么不同,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以德报怨”从正面讲可能是一种宽容,比如目前中共对台湾国民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德报怨”,既往不咎,有利于化解矛盾。但是从反面说,可能就是一种愚蠢,比如我们过去对日本投降,居然连战争赔款也不要,结果人家用这笔钱,大办教育,使一个伤痕累累的日本矮子,从战争的废墟上渐渐站立起来,居然成了亚洲的巨人,现在还时不时地挑衅你,把今天中日关系演变成“农夫与蛇”的关系,这就是“以德报怨”的教训。与此不同的“以直报怨”应该是今天处理矛盾化解冲突的好方法,所谓“直”就是坚持“公平对等、公开过程、公正结果”的“三公”原则,既坚持道德正义,又坚守程序正义。当然前提是分清矛盾冲动性质(或曰敌我)和不失时机做大做强自己,否则,一切免谈。

《言而有信》

思考·探究一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孔子所讲的“信”包括哪些内容?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的理解?

答:孔子所讲的“信”包括“诚实”、“信用”、“信任”三方面的内容。“诚实”是根本,就是指真诚地表现自己;“信用”多指对别人承诺要实事求是,并不折不扣兑现承诺;“信任”既指自己对别人能力人格的认可,也指别人对自己人格能力的认可。我在现实生活中奉行这样的原则:老老实实说话,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既不怀疑自己的智商,自信满满,也相信别人不比自己笨,他信足足;宁可人负我,决不己负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心灵安宁。

2 结合你对课文中“信”的理解,列举社会上的各种欺诈现象,并指出其危害性?

答:社会上各种欺诈现象中,应试教育就是一种,为了所谓高考,我们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甚至以牺牲孩子的好奇心为代价,强迫孩子学习那些仅仅为了应考而考过之后毫无用处的知识。在这样应试性的学习中,有不少孩子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已经习以为常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其实就是训练人做假,当这些人走向社会能有“信用”吗?当然最为严重的做假还要数政府。比如,依法纳税,一方面“立法”时,把收税额定得过高,让一些企业真正依法纳税,就无法生存;另一方面,又给税官们不少“执法”空间,于是,只要你给他好处,那他自然会给你免交或少交的好处,结果受害自然还是国家。有首民谣对“行政做假”是绝妙的讽刺:“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级一级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酒店,文件最后没兑现。”

思考·探究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1 解释所给词的意义,理解古代一词多义的现象

(1)事

事父母,能竭其力。译: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全力。

请事斯语也。译:请让我来实践这句话吧。

敏于事而慎于言。译:做事要勤快而说话要谨慎。

以尚贤事能为政也。译:把崇尚贤良任用能人当作政策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译:那些祭祀的事务,就有有关人员在管。

(2)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译: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他还可以算人吗?

听其言而信其行。译:听从他说的而相信他做的。

低眉信手续续弹。译:低着头随手慢慢不断地弹奏着。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译:现在因看姓蒋的人家,才确信这是真的。

自可断来信。译:自然可以拒绝那个来传信息的人。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让自己)信任的大臣和精悍的士兵,摆放着精锐的兵器严格查询着过往的人。(3)致

事君,能致其身。译:侍奉国君,能够奉献自己的生命。

君子学以致其道。译:君子学习而求得其中的道理。

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也。

译:人没有自然尽情表达内心的,(如果有)那一定是父母去世的时候。

不爱珍器重宝……以致天下之士。译:不吝惜珍器重宝……来招致天下的贤士。假舆马者……而致千里。译:凭借车马的人……却能到达千里之远。

自嗟贫家女,久置罗襦裳译:叹息自己是贫寒家女,要很久的时间才能置办好罗襦裳。

(4)复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译:约信符合事宜,说的话才可能实现。

山重水复疑无路。译:山重着山水叠着水好像没有了通路。

宾退,必复命。译: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

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译:也使那后来的人又哀叹这后来的人啊。

幸复得此妇。译:幸亏(我)还能娶得这样的老婆。

红罗复斗帐。译:红色罗绸做成双层的斗状的帐子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乎”的用法

为人谋而不忠乎?译:替人谋划反思自己是否竭尽全力了呢?

虽州里,行乎哉?译:即使在本地,(这)能行得通吗?

富哉言乎!译:这话含义丰富啊!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或许跟别人寻求的方法不同吧?

恶乎成名。译:从哪里成就自己的名声?

难乎有恒矣译:难在有恒心。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译:君子对于道所重视的有三个方面

四让学生在作业本身完成练习三,最后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三把《卫灵公.六》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卫灵公》六)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接近正义,这就是提高道德水平了。爱一个人,就要他活下去,厌恶他就恨不得要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确实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贫富,而只在乎他的才能。’”

五布置学生课后,完成练习四,文言句读,并翻译。下节课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四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原文]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译文]孔子的朋友叫原壤,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夫子帮他洗沐棺木。原壤爬上棺木说:“很久了!我没有唱歌了。”唱歌说:“狸猫的头斑斓的样子,拿着你的手疲倦的样子。”夫子像什么也没听见一样过去了,随从的人问:“你还不停止吗?”夫子说:“我听说:亲人没有失去的称为亲人,老朋友还没有失去才称作是老朋友。”(我们就尽到我们的义务,不用管他自己怎么想的)”

《交友之道》

思考·探究一学习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孔子的交友之道有道理吗?请说说他给你的启发。

答:孔子的交友有原则和标准,一个基本原则就算要有道德修养(仁义),

三个标准:是否正直,坦诚与否,有无知识。如果把这些标准原则抽象出来,自然是有道理。我们交友要以精神满足为基本原则,不应该以物质功利为目的,还有要诚恳,做诤友。值得指出的是,友情固然是一种精神,我们以友情为重,但是这种精神的呈现还必须有表现的物质形式做载体,既不能一这个载体的物质价值来衡量情谊的轻重,有不能“虚无主义”地以为,反正我心里有对方就行,吝啬得连句问候语都没有。

2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根据这个句子辨析“恭”与“敬”的异同,并说说怎样理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答:“恭敬”都是恭谨有礼、不怠慢,彬彬有礼。不同在于“恭”侧重内心,多指做事严肃认真,“敬”侧重外在表现,多指与人交往的谦恭态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子夏劝慰司马牛的话,按照原文本义来理解,就是子夏希望司马牛别为失去兄弟难过,认为只要自己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就能结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可是这句后来被广泛地引用,更多地表达着中国人的一种交友的理想,也演绎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少桃园结义的故事。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这种宗法式社会因为缺乏结合力,只能靠血缘维系人的关系,可是在现实社会里,弑君杀兄每每成了争权夺利的基本形式,所以,这样故事恰恰是生活在稀缺兄弟之情的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我们传统社会不屑“利益”,还企图克制人的利己性,从来也没有思考过怎样划定各自的利益边界;另一方面,我们又高唱着“仁义”道德之歌,企图用这样“德”来治理社会,却不注重法律制度的建设,因此,许多“伪君子”应运而生社会诚信大量流失,让人生活在“孤独”中,不敢“与陌生人说话”,使人们交往的成本成倍加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今天当我们理直气壮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候,更应该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清理,批判地吸收。思考·探究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1 翻译下列各句,然后判断其句式

①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翻译:怎么知道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疑问)

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翻译: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判断句)

③异乎吾所闻。

翻译:和我听说的不一样。(倒装句)

④人皆有兄弟,我独忘

翻译:人家都有兄弟,只要我没有。(省略句)

⑤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

翻译:办丧事不能不努力,不被酒所困扰。(被动)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者

仁者,其言也讱。

翻译:仁义的人,他说话很谨慎。

能使枉者直。

翻译: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

翻译:那求名声的,表面追求仁义行为上却总违背。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是富贵而喜好礼仪的人。

士卒亡者过半矣。

翻译:逃跑的士卒超过了一半。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翻译:君子所重视的道义有三个方面

(2)则

君子不重,则不威。

翻译:君子如果不庄重严肃,那么就不能树立威信子行三军,则谁与?

翻译: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和谁在一起共事呢。然则师愈与?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谁能与子张比呢?

今则无。

翻译:现在却没有了。

德则不兢,寻盟何为?

翻译:仁德如果不能坚持到底,那么结盟又有什么用呢?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翻译:如果没有固定不变的产业,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心。

《行而有礼》

1.列出本文提到的古代礼节,并跟今天作个比较,看看有哪些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

答:本文涉及到婚丧之礼、竞赛之礼、坐行之礼、言说之礼等。婚丧中,重真情实感,反对同姓通婚;竞赛中,重友谊交流;坐行中,尊重长者;这些今天都被继承下来了。但言说中,为长讳,确实不符合现代道德要求,也和孔子自己讲的“言必信”自相矛盾。至于言说要注意得体、修辞,实事求是地称赞别人的优点,以追求最佳的表达交流效果,又是今天我们还必须继承的“礼数”。

思考·探究二为什么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这对我们有两点启示:第一,立言者一定要严于律己,要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不但自己会遭到嘲讽,而且还破坏了“言必信”的传统,让虚言充斥生活;第二,立言者要胸怀坦荡,敢于承认自己过失,把别人对自己批评看成的幸事,而不文过饰非、强词夺理为自己辩白,只有大胆承认自己错误,并且及时加以纠正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他的言说才能产生打动别人的力量。

思考·探究三讨论:从人性和法律意义上理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答:从人性亲情的角度看父子之间相互隐瞒,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合乎人情的。但是从法律意义上说,父子隐瞒,就会使社会正义遭受损害,将对社会正常秩序构成威胁,这种隐讳与法律理性精神相违背。孔子的思想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所以他把“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也纳入正义之中,而且作为判断曲直的首要标准。这对中国社会“以德治国”忽视法理传统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封建社会只有“人治”没有“法治”与此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当时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时代的局限,可以理解的,那么,现在还有人把此作为圣

言,那不是糊涂就是别有用心。

《君臣父子》

思考·探究一阅读课文后思考: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来看待孔子所说的“忠”、“孝”、“悌”等观念?

答:孔子所说的“忠”、“孝”、“悌”原本的含义分别是尽心尽力、尊爱父母、尊敬兄长。这些观念强调人伦之间真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思想在今天还是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们毕竟产生在两千多年前,带有浓烈的等级和宗法色彩。所以对此要具体分析。比如:对于“忠”要本着独立平等诚实的原则,应剔除其中人身依附关系的糟粕;对于“孝”,应当把亲情之爱作为基础,对父母的敬爱应该是自然的流露,对父母的奉养也应是发自真情,要摒弃其中绝对服从的专制精神,甚至父死之后要求儿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僵死教条;对于“悌”也要讲尊敬兄长,兄弟友好,并把它推广到整个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但这种尊重应该是人格的尊重,是对真理正义原则的坚持,而不应“唯长是尊”,不顾法理地讲哥儿们义气。

思考·探究二谈谈你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看法。

答: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健在时,做儿女不应该到很远的地方去游学,即使在外游学也要让父母知道自己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地方。当时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而且天下不太平,出门在外的儿女总会让父母牵挂,作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就不应让父母有如此的忧虑。因此孔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就可以理解,今天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天下”变得越来越小,“远在天边”的儿女,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做到“近在眼前”,所以父母已经无须要求子女“不远游”了,从某种意义上还应鼓励儿女“远游”,正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嘛。当然作为子女,出门在外,应该多与父母联系,尽量让他们放心,还要“常常回家看看”父母,让他们开心,不应以工作学习为借口,轻易地把父母“牺牲”掉,因“大家”而“牺牲”“小家”不应该,因“新家”而忘了“老家”更不应该。

思考·探究三怎样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答: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现代社会角色的意义上说,就是要求每个人都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守其分,形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社会关

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详细版)

必修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认识运动 参考系 质点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路程与位移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计时器 数字计时器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落体运动的思考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猜想与验证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第三节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两个有用的推论 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弹性与弹性限度 探究弹力 力的图示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研究静摩擦力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共点力 力的等效 力的替代 寻找等效力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分力的计算 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四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第三节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 加速度与质量的定量关系 实验数据的图像表示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 数字化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数学表示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第六节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的解释 完全失重现象 第七节力学单位 单位制的意义 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单元论语十则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 《论语》十则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正:正确。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了解,知道。 C.愿无伐善,无施.劳施:表白。 D.知者动.,仁者静动:活动。 项,修正;B项,同“智”,聪明、明智;D项,活跃。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饭疏食、饮水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项,“已”通“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就有道 ..矣 ..而正焉 B.乐亦在其中 C.敝之而无憾 ..克己复礼 .. D.一日 项,古义:有道德的人。今义:有办法。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今义:没有遗憾。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今义:一天。 4.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4)及其壮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2)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3)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二、阅读能力培养 (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愿:愿意。

B.敝.之而无憾敝:破,坏。 C.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 D.颜渊、季路侍.侍:侍奉。 项,侍:站在身边侍奉。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少者怀之 B.愿闻子之志 C.敝之而无憾 D.择其善者而从之 、C、D三项中“之”均为代词;B项中“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盍各言尔志?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使他怀念我。 8.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志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9~10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9.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文学”指博学文章。第一段文字中的“回”即第二段文字中的“颜渊”,从他在孔子和子贡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颜渊德行高。从第一段文字看,子贡善辞令,善知人,应属“言语”一类。 言语 10.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特别注意第一段文字中“吾与女”和第二段文字中的“我与尔”,作为老师,孔子把自己和弟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承认自己的不足,用以教化弟子;说弟子和自己修养一样高,用以勉励弟子。 ,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谁更强些?”子贡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 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我就将此道推行于世,没人用我的,我就将此道藏在自己身上,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三、表达能力提升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高二理科班

U 甲 乙 0 I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08-09学度禾云中学高二理科班物理 十月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共9题,每题6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一个标有“220V 60W ”的白炽灯炮,加上的电压U 由零逐渐增大到220V ,在此过程中,电压(U )和电流(I )的关系可用图线表示.图中给出的四个图线中,肯定符合实际的是 2、如右图所示,实验得到甲、乙两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U 与干路 电流强度I 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A .E 甲=E 乙,r 甲>r 乙 B .E 甲=E 乙,r 甲<r 乙 C .E 甲>E 乙,r 甲=r 乙 D . E 甲<E 乙,r 甲=r 乙 3、右图为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针对电场线上A 、B 两点的场强和电势有以下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 .A 点场强一定大于B 点场强 B .A 点场强一定小于B 点场强 C .A 点电势一定高于B 点电势 D .A 点电势一定低于B 点电势 4、所示,直线a 为某电源的U —I 图线,直线b 为电阻R 的U —I 图线,用该电源和该电阻组成闭合电路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和电源的内阻分别为A .4W ,1Ω B .6W ,1Ω C .4W ,0.5Ω D .2W ,0.5Ω

5、一个直流电动机所加电压为U,电流为 I,线圈内阻为 R,当它工作时,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U2/R B.电动机的发热功率为I2R C.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IU-I2R D.电动机的总功率可写作IU 6.某同学用伏安法测电阻,分别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某R x的阻值分别为R1和R2,则测量值R1,R2和真实值R x之间的关系是: A.R1>R x>R2 B.R1<R x<R2 C.R1>R2>R x D.R1<R2<R x 7、如右图所示,电源电动势为3伏,电路接通后发现电灯L不工作,用一个伏特表分别测 得各处电压值为:U ab =0,U bc =3伏,U U cd ad === 03 ,伏,又知电路中只有一处 出现故障,由此可知: A、灯L发生断路或短路 B、电池组中两电池间发生断路 C、电阻R 2 一定发生短路 D、电阻R 1一定发生断路 8、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A与一灵敏电流计相接,极板B接地,若极板B稍向上移动一点,由观察到的静电计的指针变化,作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变小的结论,其依据是: A、两极板间的电压不变,极板上的电量变小; B、.两极板间的电压不变,极板上的电量变大; C、极板上的电量几乎不变,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小; D、极板上的电量几乎不变,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大 9、如图是一火警报警的一部分电路示意图.其中 2 R为用半导体热敏材料制成的传感器,温度越高电阻越小,电流表为值班室的显示器,a、b之间接报警器.当 传感器 2 R所在处出现火情时,显示器的电流I、报警器两端的电压U 的变化情况是: A、I变大,U变大 B、I变小,U变小 C、.I变小,U变大 D、I变大,U变小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题6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可能有一个选项正确,也有可能多个选项正确) 10、右图所示,为正电荷Q的电场,A、B是电场中的两点,将电量为q=5×10-8库仑的点电荷(试探电荷)置于A点,所受电场力为2×10-3牛,则下列判断 正确的是: A、将点电荷q从A点移走,则该点的电场强度为零 B、将电量为q的负点电荷放于A点,A点场强大小为4.0×104N/C,+ B A Q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 .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高中语文]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行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他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的根本经典。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 ◎走近先贤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由于 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最终返回

鲁国,专心执教。 2.主要成就 (1)教育: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河,弟子多达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2)著作: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3.地位影响 自汉代以后,封建统治者一直把孔子尊为圣人。孔子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现在,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背景呈现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为了变革社会现实,挽救统治者灭亡的命运,孔子建立了宽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仁”(爱人),而“仁”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从“仁”的主张出发,政治上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的四部曲,突出道德修养和政治的有机结合。在孔子看来,言行中的道德是最尖锐、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整部《论语》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关于修养身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论述。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语录体经典——《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 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 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的“论”是编撰之意,“语”是言论、经典语句、箴言, “论语”就是“编撰(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文化常识] 古代君子标准 《礼记》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用白话文说是:见闻广博,记忆强健,并且很谦让;敦厚善良,身体力行

老子论语今读“2020期末考试答案

老子论语今读陈怡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中病是指()。1.0分A、生病B、缺点C、做不到D、弊端我的答案:C 2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与老子的下列那个观点相一致:()1.0分A、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B、绝圣弃智,民利百倍C、其政察察,其民缺缺D、欲将弱之,必固强之我的答案:C 3孔子云“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且“以其子妻之”。此人是:()1.0分A、子贱B、子路C、公冶长D、子贡我的答案:C 4“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1.0分A、老子B、孔子C、庄子D、墨子我的答案:A 5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1.0分A、教之B、富之C、养之D、治之我的答案:B 6“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中“意”的意思是:()1.0分A、大意B、表意C、意思D、猜测我的答案:D 7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1.0分A、先秦子学B、两汉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我的答案:A 8“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这句话指的是:()1.0分A、颜回B、颜路C、季路D、子游我的答案:A 9“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针对信而言。1.0分A、老子B、孟子C、孔子D、曾子我的答案:C 10下列哪项不是西周的封建制度:()1.0分A、分封制B、禅让制C、宗法制D、礼乐制我的答案:B 11在《论语》中孔子把人的一生分为()个阶段。1.0分A、4 B、5 C、6 D、7 我的答案:C 12在中国,产生过历史影响的思想范式创建者是()。1.0分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我的答案:A 13孔子对季康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明孔子认为季康:()1.0分A、有前途B、没有以身作则C、能做到以身作则D、可教我的答案:B 14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这句话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不包括()。1.0分A、知命B、知理C、知言D、知仁我的答案:D 15“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是指()。1.0分A、老子B、孟子C、庄子D、孔子我的答案:D 16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抑”的意思是()。1.0分A、压制B、只不过是C、郁闷D、文言文连词我的答案:B 1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的是《诗经》中的:()1.0分A、《氓》B、《木瓜》C、《关雎》D、《蒹葭》我的答案:C 18“举一反三”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中的()1.0分A、《述而》篇B、《为政》篇C、《八佾》篇D、《学而》篇我的答案:A 19“不迁怒,不贰过”中“贰”的意思是:()1.0分A、2 B、两个C、第二次,再次D、第二个我的答案:C 20子曰:“子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中“为”是指()。1.0分A、行为B、无为C、作为D、为了我的答案:C 21下列哪位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1.0分A、孟子B、荀子C、朱熹D、孔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14 ( ( 《 《 《 《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文化背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 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 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 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 始增多。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 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 四年的时间。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 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 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 年后,孔 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论语”这一 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 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子的思想核 心是“仁”。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里并没有集中、全面的解说,而是散见于各章里 的有关解说,且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而发的,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层次也有高 下之分。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 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 综合以上的语段看,“仁”是“全德”,是个人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分析起来,“仁” 有这样几层内涵: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而往,对别人也怀 有爱心;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仁” 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所以,“仁”并不止步于 道德自我完善,还要求“仁”发之于外,在社会生活中乃至政治层面上都要发挥有益的效用。 “仁”有时还可以超乎一般性的道德评价,如《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 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管仲辅佐桓公,没有动用武力,就多次会合诸侯,维持了较长时间的 和平,使百姓免于战乱。在孔子心目中,这是“大仁”。 孔子曾周游列国,热心求仕,可在道德完善和从政这二者之间,他似乎更在意前者。如 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里仁》)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正 因如此,他在不为当政者所用时,甚至在有生命危险时,都能泰然自若,精神和悦。

老子论语今读版本三尔雅满分答案

道经(一) 1 下面哪一项是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阶段。(D) A、4 B、3 C、6 D、5 2 下面哪一本著作可以用“似难实玄”来形容?(D) A、《论语》 B、《金刚经》 C、《南华经》 D、《道德经》 3 老子在哪里写作了《道德经》?(B) A、潼关 B、函谷关 C、雁门关 D、大散关 4 儒道释三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纵向上的呈现。儒道两家双峰对峙,

兼济互补。(×) 5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家为主流的多元的文化。(×) 道经(二) 1 在哪个国家,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C) A、长安 B、鲁国 C、洛阳 D、楚国 2 孔子向老子问礼后,用什么来比喻老子?(B) A、凤凰 B、犹龙 C、麒麟 D、神仙 3 下面哪一项是“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词性?(A)A、动词

C、代词 D、形容词 4 我们现在阅读的《道德经》一般是唐代王弼注释过的通行本。(×)5 《道德经》的前38章称为《道经》;第39章到81章称为《德经》。(×) 道经(三) 1 “两者”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一句中是什么意思?(C) A、无名和有名 B、道和明 C、有和无 D、有常和无常 2 道是客观存在的,而非虚无缥缈的,这是由道的什么特性决定的?(A)A、本原性

C、不可命名性 D、哲学性 3 下面选项中不属于道论之纲的内容的是(ACD)。 A、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B、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C、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 陈怡老师认为“有名、无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句强调的重点。(×) 5 永远存在即是道的恒常性。(√) 道经(四) 1 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提倡圣人应该(D)。

尔雅老子论语今读答案

道经(一) 1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A、先秦子学 ?B、两汉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我的答案:A 2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是:() ?A、庄子 ?B、墨子 ?C、荀子 ?D、朱熹和王阳明 我的答案:D 3 “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概括表达一种哲学的全貌。”这其中的“文字” 指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A、《金刚经》

?C、《道德经》 ?D、《南华经》 我的答案:C 4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横向讲有儒道释三家,其中儒释两家双峰对峙,兼济互补。我的答案:× 道经(二) 1 下列哪部书被分为道教商务最高经典:() ?A、《古兰经》 ?B、《玉皇经》 ?C、《南华真经》 ?D、《道德经》 我的答案:D 2 “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意思是:()

?B、说 ?C、道路 ?D、道德 我的答案:B 3 “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我的答案:A 4 在《道德经》的众多版本中,现在我们读的一般是通行本。我的答案:√ 道经(三) 1 “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 我的答案:C 2 《道经》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两者”指:() ?A、道和明 ?B、无名和有名 ?C、又常和无常 ?D、有和无 我的答案:D 3 “道”具有恒常性,所以它是恒久不变的。() 我的答案:× 4 在解读《道德经》时,文章的意思会随着断句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注意。()我的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高中语文《论语》赏析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语》欣赏之一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孔子思想里有没有哲学 所谓哲学,就是对事物总的、根本的认识。而对事物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思想体系,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哲学基础,比如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论是庄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恶是荀子、韩非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善是孟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空”是佛的哲学基础,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哲学基础,等等。 那么,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有观点认为,孔子思想里面没有哲学,王 国维说:“孔子于《论语》二十篇中,无一语及于形而上学者,其所谓…天?不过是通俗之语。”(王国维《老子之学说》)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哲学史讲演录〉)格鲁伯也认为孔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问题完全没有理解,他甚至也不是道德哲学家,而只是一个道德说教者。 不错,孔子确实不是一个专业的哲学家,他与老子不同,老子《道德经》不谈具体的人和事,是高度的抽象,而孔子说得很具体,具体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往往就事论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说孔子思想里没有哲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聪明?”孔子回答说:“子张的聪明 过了头,子夏不够聪明。”子贡说:“那就是说子张比子夏聪明。”孔子说:“不,聪明过了头和不够聪明一样。”(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孔子的全部哲学就在这简短的对话中。

我们知道喝咖啡可以提神醒脑,但一杯没有效果,三杯又影响睡眠,两杯则恰到好处。 炒股票也一样,你从市场购入一支十元的股票,整天盯着股票行情看,等待升值,当升到十五元时还不出手,因为你的希望值是二十元,可是到十八元时开始回落,最后降到八元,只好割肉止损。 因此说,三杯不是最佳选择,二十元也不是最佳选择,最佳选择不是越多越好, 不是在事物的顶端(特殊情况除外),而是在中间的某个点上,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对立统一”在其中,“相反相成”在其中,“一分为二”在其中,“物极必反”也在其中。 孔子不是哲学家,他不研究哲学,但他用哲学。 二、中庸是孔子终身奉行的人生哲学 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终身奉行的格言,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想做 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论语-公冶长》),这是众所周知的,孔子还有一个 终身奉行的原则,人们未必了解。 一次,孔子对子贡说:“赐啊,你以为我知识渊博吗。”子贡问:“难道不是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我只是用一样东西贯穿始终。”(子曰:“赐也,女以予多为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孔子没有说明。

2019尔雅《老子》《论语》今读

老子论语今读 道经(一) 【单选题】关于老子的记载最权威的一部书是()。A A、《史记》 B、《道德经》 C、《资治通鉴》 D、《吕氏春秋》 2 【多选题】从纵向来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说法正确的是()。A A、先秦子学 B、两汉儒学 C、隋唐佛学 D、清朝新学 3 【判断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为根,道为干。()错误 4 【判断题】《道德经》这本书可以称为似难实玄。()正确 5 【判断题】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正确 道经(二) 1 【单选题】孔子到()找老子请教问题。B A、齐国 B、周朝 C、秦国 D、楚国 2 【单选题】()把老子比作一条龙,称其深不可测。D A、曾子 B、庄子 C、孟子 D、孔子

3 【单选题】《道德经》的通行本出自()。B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清代 4 【多选题】以下()皇帝为《道德经》做了注。AB A、唐玄宗 B、明太祖 C、汉武帝 D、康熙 5 【判断题】《道德经》被奉为道德最高经典。()正确 6 【判断题】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是写在竹简上。()错误 道经(三) 1 【单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道论之纲的内容。C A、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B、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C、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D、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 【多选题】关于“道”一系列特性中说法正确的是()。ABD A、具有至高无上性 B、不可言说性 C、道是永远不变的 D、不可命名性 3 【判断题】“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中的“此两者”指的是道和名。()错误4

【判断题】在道教思想中天是高于道的。()错误 5 【判断题】“玄之又玄”这句话体现了道的深奥性。()正确 道经(四) 1 【单选题】“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中的“盈”的意思是()。D A、空 B、满 C、亏 D、尽 2 【多选题】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圣人如何治理国家?()ABD A、让臣民不要想太多 B、让臣民不饿肚子 C、让臣民身体强壮 D、让臣民树立远大志向 3 【判断题】老子提出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的意思是圣人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掺杂自己的私心杂念去做事情。()正确 4 【判断题】“常使民无知无欲”提倡的是一种愚民的思想。()错误 道经(五) 1 【单选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刍狗”的意思是()。B A、小狗 B、祭祀时草扎的狗 C、黑狗 D、用于祭祀的狗 2 【单选题】“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中“谷神”不属于通行的解释的是()。C

物理粤教版选修1-1教案全册打包

物理(粤教版)选修1-1教案全册打包 第一章电与磁 (1) 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 (1) 第二节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6) 第三节认识磁场 (9) 第四节认识电场 (13) 第五节奥斯特实验的启示 (16) 第六节洛伦兹力初探 (19) 第二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22) 第一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22) 第二节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 (25) 第三节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28) 第四节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31) 第三章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34) 第一节电磁技术的发展 (34) 第二节电机的发明对能源利用的作用 (39) 第三节传感器及其应用 (41) 第四节电磁波的技术应用 (44) 第五节科学、技术、社会的协调 (47) 第一节/第三节我们身边的家用电器及家用电器的选择 (49) 第二节常见家用电器的原理 (51) 第四节家用电器的基本元件 (53) 第五节家用电器故障与安全用电 (55)

第一章 电与磁 第1节 有趣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产生静电的几种方式. 懂得用物质的微观模型去解释静电现象。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认识实验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观察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这三个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三种起电方式异同。了解和认识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 通过对静电现象的解释,归纳总结出电荷守恒规律。 使学生明白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关注。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重难点与难点 重点:静电产生的三种方式及原理、电荷守恒定律及电量平分原则 难点:理解静电产生的本质——并没有创造电荷,而是电荷发生转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有趣的静电现象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高中语文【论语】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之《论语》思想内涵 (一)为政以德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2、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取信于民;⑥讲究礼节。 3、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克己复礼 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四)仁者爱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1)【“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孝”)、尊敬兄长(“悌”)。 (2)【“仁”的具体准则】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老子论语今读的尔雅通识作业和答案

老子论语今读的尔雅通识作业和答案 1、下列哪章被称为“道论之纲”:(A) (10.00分) A(《道经》一章 B(《道经》二章 C(《道经》三章 D(《道经》四章 、下列哪部书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C) (10.00分) 2 A(《诗经》 B(《尚书》 C(《中庸》 D(《史记》 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中“谷神”指:(D) (10.00分) A(五谷杂粮 B(谷物 C(五谷之神 D(道 4、“道冲,或用之或不盈”中“盈”的意思是:(D) (10.00分) A(满 B(充盈 C(盈余 D(尽 5、“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C) (10.00分) A(神秘性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

1、在解读《道德经》时,文章的意思会随着断句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注意。(对) (10.00 分) 2、《道经》第二章论述了事务的相对性、辩证性及为政的重要原则:无为、不言。(对) (10.00 分)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天地不仁”指的是天地不仁爱,不仁慈。(错) (10.00 分)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告诫我们做事情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做到恰到好处。(是) (10.00 分) 5、道家认为“生而知之者”为圣人(错) 1、“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在这句话中老 子认为最重要的是:(D) (10.00分) A(人的智慧 B(人的身材 C(人的思想 D(人的身体、生命 2、老子《道德经》中的“五色”指:(A) (10.00分) A(黄、青、赤、白、黑 B(黑、白、蓝、黄、青 C(赤、橙、黄、绿、青 D(黑、白、赤、蓝、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